自1882年由英国人在上海创办了我国境内第一座发电厂并发出了第一度电,我国电力工业已经走过了140余年。电力君回顾了过去140余年的历史并对可以预见的未来进行了划分,以便带大家系统地了解我国“两网五大”到“六巨头”的格局是如何形成的。开端1882年1882年7月26日,由英国人创办的上海电气公司为我

首页 > 火电 > 火电产业 > 企业 > 正文

我国“两网五大”到“六巨头”的格局是如何形成的?

2024-06-24 08:30 来源:北极星电力网 作者: Zoey

自1882年由英国人在上海创办了我国境内第一座发电厂并发出了第一度电,我国电力工业已经走过了140余年。电力君回顾了过去140余年的历史并对可以预见的未来进行了划分,以便带大家系统地了解我国“两网五大”到“六巨头”的格局是如何形成的。

开端

1882年

1882年7月26日,由英国人创办的上海电气公司为我国发出了第一度电,点亮了外滩6.4公里的大道上15盏电弧灯,中国的电力事业从这里起步。1888年,首都北京的第一盏电灯亮起。

我国几乎与世界同步进入到电气时代,上海成为继英国伦敦、法国巴黎之后,第三座能够使用电能照明的城市。

虽然中国最早使用电力只比西方世界晚了7年,但受当时半殖半封的国情影响,落后的体制观念严重阻碍了电力的发展。

起步

1882年-1949年

19世纪后半叶,国人掀起“自救”运动,通过民间集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形成自筹、自建、自管、自用的办电模式。1901年起,在烟台、镇江、汕头等地,海归华侨陆续建立起民营电厂。

1910年7月,中国大陆第一座水电站——石龙坝水电站开工,电站位于中国云南省昆明市郊的螳螂川上,最初装机容量为480千瓦,于1912年5月28日投产发电。

此后的电力发展受资金、政治因素的限制,发展十分缓慢。据了解,截止至1936年底,中国大陆的发电容量仅为136.59万千瓦,东北地区的49.30万千瓦已全部落入日本之手。1933年,日本侵略者在东北成立“满洲电业株式会社”,在东北等沦陷区搞电力建设,大量电厂和电力设备遭受打击,中国电力工业损失惨重。

艰苦创业

1949年-1978年

截至1949年底,全国发电设备容量只有184.86万千瓦,年发电量为43.1亿千瓦时。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把电力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工业。逐步建成中国的电力设备制造体系和电力生产运行体系。

1953年-1957年“一五计划”明确,努力发展电力工业,建设新的电站和改造原有的电站。“一五”期间,我国贯彻以火电建设为主的方针,新建和扩建了76个水火电站。1956年,第一台6000千瓦火电机组在安徽淮南电厂投入运行,从此结束了我国不能制造火电设备的历史。

1958-1960年大跃进时期,电力工业迎来空前的发展,3年间新增火电机组563.02万千瓦,1960年发电设备容量达到1191.83万千瓦,当年发电量达到594.24亿千瓦时。然而由于片面追求高速度,不遵循客观规律,许多水火电项目不具备投产能力,被迫停建、缓建。

这一时期,我国电力装机规模和发电规模不断扩大,电力装机规模增长了约30倍,支撑了经济复苏,实现了电力在大城市普及,同时电网建设初具规模,但人们生产生活的电力供应还得不到较好的保障,电力发展还未普及到全国范围内。

蓬勃发展

1979年-2001年

改革开放后,电力供需矛盾突出,大多数工厂及家庭都面临缺电、限电问题,电力的短缺制约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为了解决长期困扰我国的供电难题,1981年集资办电在山东烟台率先试点。山东龙口电厂兴建,由电力工业部承担30%的投资,其余70%面向社会集资,实行“谁投资、谁用电、谁受益”的政策。各类市场主体都自行购买设备、材料和发电燃料,电厂的电既可以自用,也可以通过签订购电合同,把电卖给电网。

同年8月,龙口电厂正式交付生产,投产一年后,烟台从过去山东缺电最严重的地区变为供电情况最好的地区,工农业产值增加19亿元。

1985年5月23日,国务院出台政策,将集资办电模式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明确集资办电的两种方式:一是集资扩建新建电厂;二是买用电权,把这部分资金转为电力建设资金。

电力改革加速推进中国电力工业跑进世界前列的步伐,1996年中国大陆发电装机容量达2.5亿千瓦,年发电量为11350亿kW/h,位居世界第二。2005年随着中国神华浙江宁海二号60万千瓦超临界机组正式投产,我国电力装机突破5亿千瓦。

国家大力鼓励各方资本进入市场,缺电局面扭转,但也造成市场秩序混乱、电力无法进行统一调度,国家再次改革。

1997年,国务院在全国电力体制改革座谈会上提出“政企分开,省为实体,联合电网,统一调度,集资办电”的二十字方针和“因地因网制宜”的电力改革与发展方针。

1997年1月16日,国家电力公司在北京正式成立,与电力工业部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运行。政企分开模式下,国家能够通过国有企业经营的方式,将工作中心转移到输配电系统的建设当中,让各类发电主体发出的电力能够通过输配电网络送到各地。

第一轮电改

2002年-2014年

国家电力公司由原电力部下属的五大区域集团公司、七个省公司和华能、葛洲坝两个直属集团组成,拥有全国60%以上发电装机、80%以上电网的超级垄断性集团公司,集发—输—变—配—供—设计—建设于一身。但国家电力公司一家独大,并不符合市场竞争规律,随着矛盾的激化,国家开始第一轮电改。

电改的导火索是二滩水电站“弃水事件”,这座耗时11年建成的水电站,一度面临电卖不出去、严重亏损的状况,无人买电最终只能将水资源白白流掉。此时,国家意识到不合理的“厂网不分、高度垄断”现状影响到电力发展。

2002年,电改5号文正式下发,提出“厂网分离,政企分开,主辅分离”,改革后,我国电力形成了2+5+6+2+4格局。

2.png

2011年,我国发电装机容量与发电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电力大国。

第二轮电改

2015年至今

2015年9号文下发,拉开了我国第二轮电改的序幕。一是继续进行第一轮电改未完成的“主辅分离”;二是发电集团重组整合壮大企业实力,三峡集团崛起,形成六大发电集团格局;三是我国提出“双碳”目标,确立新型电力系统的方向和内涵。

(1)

2015年9号文下发,拉开了我国第二轮电改的序幕,提出了“管住中间,放开两头”的总体要求,电力重新回归商品属性。“放开两头”是指发电、售电侧充分竞争,引导市场化改革;“管住中间”是指对具有自然垄断属性的输配电网环节加强政府监管、实行政府定价,确保电网公平开放、市场公平交易。

国家电网业务“主辅分离”继续进行,部分辅业划分至中国西电集团。2021年9月25日,由中国西电集团、许继集团、平高集团、山东电气电工集团等电力装备企业重组而成的中国电气装备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2022年1月两部委发布的《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的指导意见》中提到两个目标,到2025年,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初步建成;到2030年,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基本建成。

(2)

五大发电集团也通过并购重组,形成新的格局:2015年,中电投与国家核电重组成为“国家电投”;2017年,中国国电与神华集团重组成立国家能源集团,国家能源集团超越中国华能,成为全球电力装机量最大的企业;2021年,中国华能获得了第四张核电牌照,并控股昌江核电二期工程,拥有三大核电基地和压水堆技术建设的许可证。

2023年1月10日,长江电力以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的方式购买三峡金沙江云川水电开发有限公司100%股权。本次重组完成后,三峡集团控股的长江电力拥有乌东德、白鹤滩等长江6座梯级水电站资产,国内水电装机容量由4549.5万千瓦增长至7169.5万千瓦,成为最大电力上市公司和全球最大水电上市公司的地位,三峡集团的崛起促使六大发电集团格局形成。

1.png

(3)

2020年9月中国明确提出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目标,2021年国家对“双碳”目标进一步部署,提出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随着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目标和路径的明晰,未来我国能源供需格局将发生巨大改变,煤、油、气等化石能源将在2030年达峰,风能、太阳能等非化石能源发电的比重提升,将在2030年升至约25%以上。

2024年李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历史性超过火电,全年新增装机超过全球一半。

新型电力系统

未知

如果要为未来再进行划分,电力君觉得,全国统一电力市场的建立和新型电力系统的建成将是两大重要节点!

2021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的指导意见》。

2022年1月,国家发改委《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分两个阶段:到2025年,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初步建成,国家市场与省(区、市)/区域市场协同运行,电力中长期、现货、辅助服务市场一体化设计、联合运营,跨省跨区资源市场化配置和绿色电力交易规模显著提高,有利于新能源、储能等发展的市场交易和价格机制初步形成。

到2030年,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基本建成,适应新型电力系统要求,国家市场与省(区、市)/区域市场联合运行,新能源全面参与市场交易,市场主体平等竞争、自主选择,电力资源在全国范围内得到进一步优化配置。

2022年,全国首个落实国家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纲领性文件——《辽宁省落实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的实施意见》出台,该文件为辽宁长期着力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积极融入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指明方向。

随着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目标和路径的明晰,我国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将以2030年、2045年、2060年为重要时间节点,形成加速转型期、总体形成期、巩固完善期“三步走”发展路径。


( 来源: 北极星电力网 作者: Zoey )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