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的推进,能源供给和能源消费将发生深刻的变革。围绕湖南“三高四新”建设中能源保障能力和推进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我们在湖南能源供求现状的调研基础上提出建议:一、强化保障措施,确保湖南能源供给。一是加快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减少煤炭消耗的比重。二是有规划有步骤地以清洁

首页 > 输配电 > 电网建设 > 评论 > 正文

强化能源保障 推进湖南能源结构转型

2024-06-13 15:51 来源:民建中央网站 作者: 杨洪明 张新华

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的推进,能源供给和能源消费将发生深刻的变革。围绕湖南“三高四新”建设中能源保障能力和推进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我们在湖南能源供求现状的调研基础上提出建议:

一、强化保障措施,确保湖南能源供给。一是加快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减少煤炭消耗的比重。二是有规划有步骤地以清洁能源替代现有的高碳化石能源。新建300万~500万千瓦左右的低排放火力发电机组,在确保能源供给安全的前提下,规划火电等高碳能源分阶段逐步退出能源生产市场。三是加强电力用户的节能意识,一定程度上缓解或解决“硬缺和“软缺电”问题。

二、加强科技支撑,稳步推进电源结构转型与储能产业协同发展。一是推动储能产业规模化发展。实施储能重大专项,大力发展储能,在电力系统中配置大型“充电宝”,为用电紧缺时段提供有效电力支撑,缓解供应能力不足问题;释放省内火电机组产能,切实保障我省能源电力安全。二是打造新能源+储能为核心的先进制造业高地。充分挖掘湖南新能源和储能市场潜力,以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等优势产业为牵引,打造防爆电池储能+新能源产业链集群,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发展。三是在负荷中心新建抽水储能机组。湖南目前仅黑麋峰建有120万千瓦的抽水储能机组,仅相当于2020年最高负荷为3332万千瓦的3.6%。建议在“长株潭”负荷中心新建抽水储能机组,以充分吸纳本省或外购的新能源发电,保证湖南电网的安全运行。四是采用“风电+储能”分布式发展模式。相较于集中式配置模式,分布式、小容量储能装置与风电机组直接匹配,减缓风电并网功率波动,改善接入电网品质,减少弃风电量。此外,分布式储能直接部署在风电机组塔基平台上,无需专门的建设用地投资,在专业技术和建设投资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三、促进能源互通互济,着力打造清洁能源优化配置平台。一是加快构建互联电力系统。我国清洁能源基地主要是西北的风光和西南的水电,800万千瓦的“祈韶”和“雅江”特高压直流电网为湖南外购清洁能源提供技术支撑,但由于与之相配套的湖南本地电网,甚至华中电网的技术障碍,目前运行负荷仅达到设计的50%左右,亟需加快建设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的能源优化配置平台,全面提高配置能力和安全水平。二是加大跨区输送清洁能源力度。推动配套电源加快建设,完善送受端网架,推动跨区输电长效机制,持续提升已建输电通道利用效率,已建通道逐步实现满功率输送;优化送端配套电源,提高输送清洁能源比重,满足清洁能源大规模接入、输送和消纳需要,缓解弃水、弃风、弃光和“窝电”问题。三是加快电力系统向能源互联网升级。湖南能源对外依存度非常高。随“双碳”的推进,大规模从省外购入清洁能源将成为湖南省能源战略的必然选择,而以特高压电网为基础的能源互联网是实施的保障。

四、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市场,通过有效的市场手段来形成长效机制。一是建立以政府主导、电网企业实施的新能源和储能参与的市场化运营机制。出台优惠补贴政策。鼓励电网公司构建灵活性调节资源库,加快探索储能规模化入市的商业模式。二是通过负荷聚合商整合需求侧资源,利用能源大数据构建可控负荷监测、管理平台,合理引导用户有序用电,鼓励用户使用智慧家居错峰用电,实现尖峰负荷削减。建设综合能源管理系统,搭建智慧能源服务平台,吸引大工业用户参与需求侧管理,以缓解新型电力系统下电力供需紧张。三是完善峰谷电价机制,建立分时电价动态调整机制。考虑湖南电力系统峰谷差率、新能源装机占比、系统调节能力等因素,科学划分峰谷时段,合理拉大峰谷电价价差,强化尖峰电价、深谷电价机制与电力需求侧管理政策的衔接协同。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南省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民建界别集体提案)


原标题:强化能源保障 推进湖南能源结构转型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