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我国风电整机行业前10名的企业已占整个市场份额的98.6%,累计装机市场份额合计为82.9%。随着行业内竞争加剧和市场对更低LCOE需求,迫使风电整机厂商以“产业链延伸”模式,在此背景的驱动下,持续的产能扩张及基地投资,就为成了国内风电整机厂向产业链上下游渗透,驱动供应链降低成本,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提升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手段。一方面通过投资谋求更多资源及更高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延伸产业链拓展商业模式从而获取多种利润渠道。
据北极星风力发电网不完全统计,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底,共有约60个风电整机设备基地、11个塔筒、叶片等大部件装备制造项目签约或开工投产。
风电整机商产业园数量TOP3
远景、金风、三一位列前排
在本次盘点的60个风机制造产业园项目中,远景能源以10个产业园项目位居第一,金风科技以9个产业园项目,三一重能以8个产业园项目分别位居第二和第三名。
明阳、运达、上海电气三家各有6个产业园项目,处于数量中位。中船、中车、东方电气则共计10个项目,除此之外还有5个非整机商项目也被收录其中。
多点开花、多线布局
2022年1月到2023年12月这段时间内,国内陆上新增风电产业园主要分布在三北地区,其中内蒙古、新疆共落地11个装备制造项目。海风产业园集中分布在山东省,其中,金风科技、上海电气、三一重能、远景能源、中船海装、中国中车等都在山东布局建设了产业园或基地项目。
内蒙古、新疆两地新增产业园数量整理
山东新增产业园数量整理
产地化趋势明显
从企业角度来看,项目需要落在风资源好、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配套完善的地区。
风力属于独特的自然资源禀赋,我国三北地区风力资源好,随着国家“沙戈荒”大基地的规划和推进,也促进配套设备商相继落子三北地区。海风资源集中在东部沿海各省,这些省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电力消纳水平高,配套设置较为完善,同样竞争也比较激烈。
而且,为了加速当地产业绿色低碳转型,促进可再生能源项目落地,地方政府纷纷出台计划、方案,以增强区域竞争能力。除政策文件外,政企合作也成为新能源产业园落地比较常见的形式。
比如,2022年3月开工的哈尔滨风电机组叶片研发基地就是哈尔滨市发改委、宾县政府、协合新能源、运达股份、时代新材、湖南创一工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六方采取“5+1”政企合作模式共同开发建设,涵盖风电装备制造、组装、运营全产业链条。
2023年9月,酒泉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酒泉市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实现倍速发展的意见》中提出:改变风光电资源碎片化、零星分割配置的做法,坚持新能源指标分配市级统筹、整体打捆配置。
顺应风机大型化的发展方向
2022年8月2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加快电力装备绿色低碳创新发展行动计划》,计划中提出:“重点发展8MW以上陆上风电机组及13MW以上海上风电机组,研发深远海漂浮式海上风电装备。”在本次北极星风力发电网所统计的风电装备制造项目中,有24个项目明确提出生产大兆瓦风机及配套产品的规划。
大兆瓦风机及配套产品产业园数量整理
三一重能巴里坤大兆瓦智能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园生产制造10MW+级陆上风电整机和110米+的超长陆上风电叶片;远景能源揭阳南方智慧能源产业园拟定生产额定功率覆盖8.5MW-20MW大型海上风机产品;
中船海装东营年产120万千瓦海上风电智能化机组制造项目,主要生产单机容量7MW-16MW大型海上风电机组,建成后年产规模120万千瓦,同步落地国家海上风力发电工程技术分中心,带动一系列风电主机上游产业链配套项目落地。
“风电+”延伸类型多样化
除风电装备制造之外,还有零碳工业园、风电制氢项目,以及配套的储能系统也在产业园建设中不断出现。
国家发改委《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指出:重点发展可再生能源制氢,严格控制化石能源制氢;在风光水电资源丰富地区,开展可再生能源制氢示范,逐步扩大示范规模,探索季节性储能和电网调峰。
在本次统计的风电装备制造项目中,有多个项目规划中明确提出制氢和配套储能项目。中车新疆奇台智慧能源装备产业园项目就是由风电装备、制氢装备、“液态阳光”绿氢绿色甲醇等产业构成。远景能源的格尔木零碳产业园项目,既涵盖了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基地项目、有涉及绿色氢氨生产基地项目及新能源开发建设项目。
有储能建设规划的综合风电产业园整理
有制氢建设规划的综合产业园整理
总 结
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不断攀升,截止到2023年10月,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到14.04亿千瓦,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的49.9%。在“双碳”战略目标下,风电市场仍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海陆风电全面平价时代已来,无论是成本竞争亦或是技术竞争都将愈发激烈。面向未来,持续增加技术研发投入,利用产业园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建造属于自己的护城河,同时积极利用自身价格和质量优势拓展国际市场,将是风电企业的首要发展路径。
附:生产基地清单(2022.1-202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