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电力软件网获悉,12月15日,安徽省数据资源管理局发布关于印发《安徽省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的通知。《方案》指出,加速算力设施协同部署。积极构建城市内的边缘算力供给体系,支撑边缘数据的计算、存储和转发,满足金融市场高频交易、超高清

首页 > 输配电 > 电网建设 > 政策 > 正文

安徽省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提升算力能效碳效水平

2023-12-15 17:37 来源: 安徽省数据资源管理局 

北极星电力软件网获悉,12月15日,安徽省数据资源管理局发布关于印发《安徽省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的通知。

《方案》指出,加速算力设施协同部署。积极构建城市内的边缘算力供给体系,支撑边缘数据的计算、存储和转发,满足金融市场高频交易、超高清视频、车联网、联网无人机、智慧电力、智能工厂、智能安防等极低时延的业务需求,推动“云边端”算力协同发展、泛在化布局。

提升算力能效碳效水平。鼓励对算力基础设施强化绿色设计,优化设备配置,加快液冷、自然冷源、电力模块等新技术应用。优化算力基础设施电能利用效率(PUE)、水资源利用效率(WUE)、碳利用效率(CUE)等。推动软件层、IT层、基础设施层协同联动节能,优化业务总能耗。

原文如下:

关于印发《安徽省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的通知

各市人民政府、省有关单位:

《安徽省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已经省委、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安徽省数据资源管理局中共安徽省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安徽省科学技术厅

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厅 安徽省通信管理局

2023年12月11日

安徽省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三年行动方案

(2023—2025年)

为加快我省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根据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数字安徽建设总体方案等文件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徽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为牵引,牢牢把握打通数字基础设施大动脉和实施“东数西算”工程契机,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强化系统观念和底线思维,适度超前建设网络基础设施,系统优化算力基础设施布局,整体提升应用基础设施水平,努力打造数字基础设施标杆省,为数字安徽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需求牵引、创新驱动。以服务国家战略等重大需要为牵引,推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与应用场景深度融合,加强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模式创新、服务创新,提升科技创新支撑能力。

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强规划设计、政策支持、要素保障和市场监管,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全方位推动社会力量参与数字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管理和运营。

坚持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坚持城乡互补发展,统筹存量和增量,推进数字基础设施与传统基础设施协同发展,因业施策、突出重点,不断优化数字基础设施空间布局和供给结构,深化共建共享共用,提升整体发展效能。

坚持安全可控、绿色发展。坚持安全与发展并重,推动网络安全与数字基础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运行,全方位保障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应用和运营安全,强化低碳节能技术应用,推动集约化、绿色化、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基本建成以“双千兆”网络、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工业互联网等为抓手的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数字基础设施,打通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大动脉”,夯实数字安徽建设基础。

适度超前建设网络基础设施。互联网核心设施进一步完善,互联网能级全面提升,成为全国互联网的重要节点。实现5G网络城市、乡镇、行政村全面覆盖,千兆光网城市、乡镇全面覆盖、重点行政村普遍覆盖,打造一批“双千兆”示范城市。深入推进IPv6(互联网协议第六版)规模部署和融合应用,深化网络和应用基础设施IPv6升级改造。

系统优化算力基础设施布局。优化数据中心建设布局,梯次布局通用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边缘数据中心等,打造数网协同、数云协同、云边协同、绿色智能的多层次算力基础设施体系。推动算力、算法、数据、应用资源集约化和服务化创新,争创国家级数据训练基地。

整体提升应用基础设施水平。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全省一体化数据基础平台,为各领域数字化应用提供统一支撑。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工业互联网体系、部署车联网基础设施,加强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加快布局量子信息基础设施。

安徽省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发展指标

截图_20231215172531.png

二、主要任务

(一)适度超前建设网络基础设施

1﹒全面推进5G网络建设。推动5G独立组网规模化部署,逐步构建多频段协同发展的5G网络体系。加快拓展5G网络覆盖范围,优化城区室内5G网络覆盖,推进5G网络向乡镇和行政村延伸,实现城市、乡镇和行政村全面覆盖,重点应用场景深度覆盖。优化产业园区、交通枢纽等场景5G覆盖,推广5G行业虚拟专网建设。深入推进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支持5G接入网共建共享,推进5G异网漫游。加快5G基站节能技术推广应用,降低基站设备能耗。适时开展6G潜在技术研究,前瞻布局未来通信网络基础设施。(牵头单位:省通信管理局,配合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省农业农村厅,各市人民政府)

专栏1 5G网络覆盖工程

强化5G网络规模覆盖。有效整合5G站址资源,加快公共设施和社会站址资源共享利用。优先完成中心城区、交通枢纽、热点景区等重点区域的室外5G网络覆盖,面向公众用户提供边缘下行速率100Mbps、上行速率5Mbps的优质网络。搭建5G网络质量监测和分析平台,开展质量测评,持续优化网络质量。

保障重点区域高质量覆盖。保障安徽自贸试验区合肥、芜湖、蚌埠片区,马鞍山综合保税区以及各地开发园区、商务办公区等重点区域5G网络高质量覆盖,满足不同区域、不同场景的差异化网络需求。

2﹒全面部署千兆光网。加快“千兆城市”建设,持续扩大千兆光网覆盖范围,推进城市及重点乡镇万兆无源光网络设备规模部署,开展城镇老旧小区光接入网能力升级改造。加快推进光纤到房间(FTTR)规模部署,完善产业园区、商务楼宇、学校、医疗卫生机构等重点场所千兆光网覆盖。推动全光接入网进一步向用户终端延伸,推广实施光纤到桌面、到机器,按需开展用户侧接入设备升级。(牵头单位:省通信管理局,配合单位:省教育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卫生健康委,各市人民政府)

专栏2 千兆光网部署工程

完善千兆光纤网络部署。实现千兆光纤网络城市、乡镇全面覆盖及重点行政村普遍覆盖,具备覆盖1600万户家庭的能力,万兆无源光网络(10G-PON)及以上端口超过80万个,千兆宽带用户超过1000万户。

提升乡村通信网络设施水平。巩固深化电信普遍服务成果,提升农村较大规模人口聚居区、生产作业区、交通要道沿线等区域的宽带网络覆盖水平,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千兆光网和5G网络向有条件、有需求的六安市等革命老区延伸。

3﹒大力提升通信枢纽能级。保障合肥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安全稳定运行,提升辐射带动能力。支持芜湖数据中心集群(以下简称芜湖集群)申报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增强网络承载能力。申请增加省内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数量,优化国际互联网访问性能和运行质量。(牵头单位:省通信管理局,配合单位: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合肥、芜湖、蚌埠市人民政府等)

专栏3 通信枢纽能级提升工程

持续开展骨干网络升级。推动基础电信企业持续扩容骨干传输网络,按需部署骨干网200G/400G超高速、超大容量光传输系统,打造P比特级骨干网传输能力,引导100G及更高速率光传输系统向城域网下沉,提高骨干传输网络综合承载能力。

推进国际互联网专用通道建设。持续提升合肥市国际互联网专用通道网络性能和运行质量,鼓励安徽自贸试验区合肥、芜湖、蚌埠片区及各地有需求的区域申请建设国际互联网专用通道,优化国际互联网通信环境。

4﹒建设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加快融入国家卫星网络体系,持续推进商业合成孔径雷达(SAR)卫星系统、地面接收站和测控站建设,搭建地面多源空间信息服务应用平台。统筹集约建设无人机遥感信息获取系统和地面感知设施,构建以遥感卫星为主、高低空无人机以及地面系统为辅的“空—天—地”一体化感知系统。支持安徽卫星导航应用技术融合创新,推动核心行业和重点领域北斗应用。(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配合单位: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省委军民融合办,淮南、马鞍山、芜湖、宣城市人民政府等)

专栏4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规模化应用工程

加快卫星通信建设。完善高中低轨卫星网络协调布局,实现5G地面蜂窝通信和卫星通信融合,初步建成连接泛在、场景丰富的天地融合网络,有序开展卫星通信应用开发。推进淮南中国卫星应用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淮南商业航天测控基地、高分马鞍山中心、高分宣城中心、北斗马鞍山中心、芜湖市空间信息与卫星应用中心等建设。

加速北斗应用推广。建立北斗网络辅助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北斗在移动通信网络、物联网、车联网、应急通信中的应用,扩大应用市场规模。充分发挥现有通信网络基础设施规模化、网络化优势,推动北斗高精度定位地基增强站共建共享,提高定位数据利用效率。

5﹒深入推进IPv6规模部署。加快网络、数据中心、分发网络(CDN)、云服务等基础设施IPv6升级改造,提升IPv6网络性能和服务水平。加快应用、终端IPv6升级改造,实现IPv6用户规模和业务流量双增长。推动IPv6与人工智能、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融合发展,支持在金融、能源、交通、教育、政务等重点领域开展“IPv6+”技术创新和规模应用。(牵头单位:省委网信办,配合单位:省教育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省数据资源局、省能源局、省通信管理局,各市人民政府)

6﹒探索构建新型算力网络体系。鼓励基础电信企业、广电企业以数据中心为核心优化网络架构,合理增加网络核心节点,推动数据中心网络直连,减少网络传输时延,提升网络传输效率。逐步建成全省一跳直达的数据中心直连网络,城市内数据中心互联单向时延小于1毫秒,网间时延小于2毫秒,省内城市间数据中心端到端单向网络时延不高于理论时延的1.5倍。加快全光交叉、基于IPv6转发平面的分段路由(SRv6)、网络切片、灵活以太网(FlexE)等技术应用,实现长距离网络传输智能高效、灵活敏捷、按需随选。(牵头单位:省通信管理局,配合单位:省科技厅、省广电局、省数据资源局,各市人民政府)

专栏5 算力网络工程

积极参与国家算力网建设。围绕国家“东数西算”工程总体布局,推动基础电信企业建设一批跨区域数据中心高速直连传输网络。充分发挥我省同属于长三角和中部地区的区位优势,促进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成渝、贵州、内蒙古、甘肃、宁夏等节点之间有效联通,争取作为国家东西部算力调度主干线上的算力传输中继点参与国家算力网建设。

强化算力接入网络能力。推动城域内光传输设备向综合接入节点和用户侧部署,实现大带宽、低时延的全光接入网络广泛覆盖,满足企业快速、就近、灵活、高效联接算力需求,提升边缘节点灵活高效入算通达率。提升城市网络核心站点和汇聚站点灵活调度能力,推动城市内部重要算力基础设施间时延小于1毫秒。

探索打造1毫秒算网城市。推进光传送网(OTN)接入终端在政务、工业、制造、金融等重点领域的楼宇、园区等场所广泛覆盖和部署,打造城市内1毫秒时延圈,实现城市任意地点的企业1毫秒内算力可得,稳步提升城区算力网络通达率。

(二)系统优化算力基础设施布局

1﹒高质量建设芜湖集群。推动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向芜湖集群起步区集中,实现对大规模算力的集中部署。重点支持对海量规模数据的集中处理,支撑工业互联网、金融证券、灾害预警、远程医疗、视频通话、人工智能推理等抵近一线、高频实时交互型的业务需求,充分满足长三角及中部地区发展需要。(牵头单位:省数据资源局,配合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厅)设立芜湖市鸠江区、弋江区、无为市3个起步区,建设高可靠、高可用、高安全、绿色节能的新型数据中心。积极承接长三角中心城市实时性算力需求,与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数据中心集群共同构建长三角地区算力资源“一体协同、辐射全域”的发展格局。(牵头单位:芜湖市人民政府,配合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省数据资源局、省能源局)根据起步区建设成效,适时按程序申请设立扩展区。(牵头单位:省数据资源局,配合单位:省发展改革委)

专栏6 起步区建设重点

发挥国家级示范项目引领作用。聚焦数据中心绿色节能、算力高效调度和自主可控等发展方向,推动重点项目落地实施,鼓励相关企业积极申报国家级示范项目,发挥带动效应。

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华为云华东数据中心、芜湖珑腾智算数据中心、中国电信数据中心、中国联通绿色节能数据中心、中国移动高质量数据中心等重点项目落地,鼓励企业在东西部之间探索开展算力调度,探索构建算力网络,助力打造一批“东数西算”典型示范场景和应用,支持芜湖打造算力城市。

2﹒按需建设发展新型数据中心。着力整合起步区以外各地数据中心资源,加快提高存量数据中心利用率。围绕工业、医疗、教育、物流、金融、广电、科研等公共服务和重要领域积极部署新型数据中心,加强区域优化、集约建设和节能增效。探索打造5个以上具有影响力的行业云应用平台。鼓励各地结合本地区业务需求、能源供给、网络条件等实际,按需适度建设新型数据中心,提供具有地方特色、服务本地、规模适度的算力服务。(牵头单位:省数据资源局,配合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省卫生健康委、省广电局、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省能源局,相关市人民政府)

专栏7 新型数据中心发展重点

合肥:聚焦“芯屏汽合”“急终生智”,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等产业集群,打造具有影响力的行业云,发展新型数据中心。

宿州:以云计算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为基础,全力发展云计算、智能制造等主导产业。利用量子保密京沪干线节点城市优势,推动已建数据中心资源整合,承接省内外业务,提升利用率。

淮南:依托煤电基地能源优势,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数据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为基础,发挥存量数据中心优势,积极承接长三角和中部地区业务,着力拓展数据中心产业链条,充分发挥数据中心在促进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方面的重要支撑作用,推动能源型城市转型发展。

安庆:鼓励依托“云谷”和“工业大脑”,发展新型数据中心和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平台,辐射皖西南等地区,打造产业新基地。

六安:深化六安市与上海市交流合作,依托长三角一体化总部经济产业园,发展新型数据中心,完善老区基础设施建设,支撑智慧城市、大数据、智能研发、装备制造等产业发展,打造皖西数字化经济产业园。

马鞍山:以建设国家再生型资源城市为牵引,支持马钢工业“大脑”、马鞍山智能装备及大数据产业园(数据中心)、翼支付(电信金融)全国备用节点建设,推进算力赋能钢铁生产、智能制造、金融服务等领域。

池州:以省级半导体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和安徽中韩(池州)国际合作半导体产业园平台为基础,鼓励各类资本投资建设5G网络、新型数据中心等数字基础设施,培育壮大半导体产业,打造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平台。

3﹒高标准打造智能计算中心。围绕国家人工智能发展战略和安徽省通用人工智能发展需求,推动智能计算中心有序建设,打造智能算力、通用算法和开发平台一体化的人工智能算力基础设施,争创国家级数据训练基地,支持万卡训练,为大模型、政务服务、智慧城市、智能制造、自动驾驶、语音智能等各类应用所需的AI训练和AI推理输出强大、高效、易用的算力。(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配合单位:省科技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省数据资源局,相关市人民政府)

专栏8 智能算力建设工程

支持芜湖智能算力建设。统筹公共算力和市场化算力,引导“中华数岛”芜湖一体化智算中心、中国电信芜湖集群数据中心等商业化算力建设。2023年芜湖智能算力规模达到2000PFlops,2024年达到4100PFlops,2025年根据市场算力需求提前谋划。

4﹒加速算力设施协同部署。积极构建城市内的边缘算力供给体系,支撑边缘数据的计算、存储和转发,满足金融市场高频交易、超高清视频、车联网、联网无人机、智慧电力、智能工厂、智能安防等极低时延的业务需求,推动“云边端”算力协同发展、泛在化布局。(牵头单位:省数据资源局,配合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省通信管理局、国网安徽省电力公司,各市人民政府)

专栏9 算力协同发展工程

金融市场高频交易。支持合肥国际金融后台服务基地、东华马鞍山金融云中心、银联黄山园区(数据中心)等围绕高频业务场景开发部署智能边缘计算节点,打造技术先进、规模适度的边缘计算能力,实现金融业务边缘侧数据的筛选、整合与处理,有效释放云墙压力、快速响应用户需求,为金融数字化转型提供更为精准、高效的算力支持。提升金融服务并发处理能力和智能运算效率,节省能源消耗和设备空间,逐步培育一批有价值、可落地的金融应用场景。

智慧农业。紧跟乡村振兴需求,推动各地加快农业农村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数字化改造,推进数字乡村智慧农业暨农业产业互联网“5+8”试点,加快5G网络、边缘计算等数字基础设施与农业农村深度融合,打造一批智慧农业先行样板,促进降本提质增效,着力提升农业农村数字化水平。

5﹒推动算力资源多元配置。推动算力基础设施多元发展,系统布局面向高性能计算和安全可控等场景的算力基础设施。推动不同架构的算力与通用算力协同发展,提升中央处理器(CPU)、图形处理器(GPU)、网络处理器(NPU)等异构算力,提高并行计算效率,保障低时延、高效能计算供给,满足通用型、计算密集型、数据密集型等各类业务的算力需求。(牵头单位:省数据资源局,配合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省通信管理局)面向科学研究、城市治理、环境监测、能源管理和航空航天等重大需求,按需升级现有超算设施,合理配置超算资源,促进与上海、昆山、乌镇等架构相近的超算系统互联互通和算力共享,积极融入长三角高性能计算矩阵。(牵头单位:省科技厅,配合单位: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省数据资源局、省通信管理局)支持运用安全可控的软硬件装备,构建大规模安全可控的算力服务,实现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云平台、大数据分析平台等关键软硬件环境的安全可控,提高算力安全水平。(牵头单位:省数据资源局,配合单位:省科技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省通信管理局)

专栏10 安全可控算力基础设施重点工程

推动安全可控的云计算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应用自主研发适配国产CPU技术架构和国产操作系统等自主可靠技术及设备,发挥云计算高可靠性、高通用性、高可扩展性及敏捷快速、弹性灵活等特征。建设完善全省政务“一朵云”,支撑政务信息系统创新发展,推进党政机关云计算平台和应用服务原生化、可信化。

6﹒推动公共算力泛在应用。推进算力基础设施满足政务服务和民生需求,完善公共算力资源供给,优化算力服务体系,提升算力调度能力。鼓励企业以云服务等方式提供公共算力资源,降低算力使用成本,提升应用赋能。(牵头单位:省数据资源局,配合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各市人民政府)

专栏11 公共算力泛在应用工程

建立算力资源清单。定期开展数据中心情况调查,对于规模超过100个标准机架(2.5kW)的已建、在建数据中心逐一登记造册,形成算力底数清单。支持芜湖集群起步区率先推进对数据中心基础信息、能效状况、碳排放、网络质量、算力资源等在线监测,为数据中心全生命周期管理、能效水平提升、网络访问优化、关停并转成效分析、节能技改效果评估等提供平台和数据支持。

推动公共算力服务平台建设。支持芜湖集群率先推进公共算力服务平台建设,利用低时延通信网络,向社会提供基础通用、智能、超算等多样性算力服务和产业服务。算力服务方面,包括算力、算网、算法等多种类型。产业服务方面,包括数据中心政策获取、项目申报、案例宣传、人才培训等服务。

7﹒加快算力赋能千行百业。强化算力基础设施对创新应用的支撑,鼓励算力服务深化创新应用,为新兴领域的创新发展提供动能。深化算力对行业数字化转型的赋能作用,面向传统行业,加强多元算力服务与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区块链等技术融合创新,支撑重点行业转型升级。(牵头单位:省数据资源局,配合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各市人民政府)

专栏12 算力赋能工程

赋能数据要素市场培育。推动算力基础设施与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元宇宙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需求相匹配,实施“上云用数赋智”行动,赋能大数据企业发展,建设大数据产业园区,繁荣大数据产业生态,促进数据要素市场培育和发展。

赋能行业数字化转型。围绕城市治理智能化、智能制造、智慧交通、智慧物流等场景,打造一批面向制造业等重点行业领域的示范项目。鼓励铜陵等市打造国家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样本,推动有色化工等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

8﹒提升算力能效碳效水平。鼓励对算力基础设施强化绿色设计,优化设备配置,加快液冷、自然冷源、电力模块等新技术应用。优化算力基础设施电能利用效率(PUE)、水资源利用效率(WUE)、碳利用效率(CUE)等。推动软件层、IT层、基础设施层协同联动节能,优化业务总能耗。(牵头单位:省数据资源局,配合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省能源局)

专栏13 算力能效碳效提升工程

探索建立算力基础设施使用效率综合评估体系。依托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长三角国家枢纽节点建设,在芜湖集群起步区范围内探索开展覆盖电能利用效率(PUE)、水资源利用效率(WUE)、碳利用效率(CUE)、经济产出效益(EUE)等指标在内的数据中心综合评价试点。引导我省算力基础设施由传统节能降耗向节能降耗、提质增效转变。优先保障绿色环保、功能定位先进、实际使用率高、产出效益优的算力基础设施项目用能。

9﹒探索算力调度机制。探索建立算力基础设施调度协同机制,打造一批有区域特色、行业特色的应用示范,满足各类创新主体开展算力网络调度、应用、研发、验证需求,提升算力整体调配和利用能力。(牵头单位:省数据资源局,配合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

专栏14 算力调度机制工程

强化人工智能算力供给调度。整合合肥、芜湖、宿州等现有存量智能算力资源,加快推进在建项目建设,规划增量算力,优先满足我省通用大模型迭代研制的算力需求。

强化政务算力供给调度。建设全省统一云管平台,统筹管理全省各级政务云,接入各类异构行业云资源,实现云资源统一视图、统一监控,加快实现全省政务云资源管理协同、服务协同、应用协同、资源协同和数据协同。

(三)整体提升应用基础设施水平

1﹒全面建成全省一体化数据基础平台。建设完善资源门户、云基础设施、数据资源、公共应用组件及配套支撑体系,建立省市共建共享机制,重塑政务信息化项目建设模式、技术架构、业务流程和供需关系,为推进数字安徽建设提供平台支撑。到2025年底,平台全面建成并持续迭代升级,生态体系更加完善,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公共应用组件复用率达到95%,单个项目开发周期平均缩短80%,投资平均节约50%,全面支撑全省各领域数字化高质量发展。(牵头单位:省数据资源局)

2﹒完善工业互联网体系。面向数字化转型升级需求,加快建设覆盖广泛的工业互联网,鼓励基础电信企业、产业功能区与工业互联网企业加强协作,构建高质量工业互联网外网,改造升级企业内网。推进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节点建设,加速行业(区域)标识解析进程提质增效,推动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医药健康、新型材料和绿色食品等行业率先形成规模应用。完善多层次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扩容升级“羚羊”等综合服务平台。(牵头单位:省经济和信息化厅,配合单位:省国资委、省通信管理局)

专栏15 工业互联网体系重点工程

推进工业互联网赋能增效。加快培育以“羚羊”工业互联网平台为代表的一批工业互联网平台,促进工业互联网运用贯通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要素链,更好赋能产业转型升级。

推动有条件的企业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围绕汽车、电子信息、家电、纺织服装等重点领域,实施平台体系赋能行动,培育3家以上在国内具有较强影响力的跨行业跨领域综合型工业互联网平台,30家以上行业型、专业型、区域型工业互联网平台。

3﹒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大力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数据感知、边缘计算和智能分析能力。(牵头单位:省住房城乡建设厅,配合单位:各市人民政府)加快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建设,打造智慧城市的基础平台。(牵头单位: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推进“雪亮工程”建设,实现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应用。(牵头单位:省公安厅)持续推广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覆盖燃气、桥梁、供水、排水、热力、综合管廊等重点领域的监测网,构建系统立体、智慧化的城市安全“前置防线”,打造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发展先行示范区。(牵头单位:省住房城乡建设厅)

专栏16 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雪亮工程。深入推进全省公共视频监控联网应用,整合各类视频图像资源,促进设施互联互通和图像数据集成应用。

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推进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的场景应用范围拓展至燃气用户终端、瓶装液化气、水环境治理,以及消防、窨井盖、热力、综合管廊等领域,并依托市级智慧监测平台向县(市)延伸,健全监测服务体系,实现全省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全覆盖。

中国(蚌埠)传感谷。鼓励蚌埠市依托微电子机械系统领域优势,聚焦物联感知应用,推进智能传感器研发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器件应用发展,助力城市感知基础设施建设。

4﹒部署车联网基础设施。加强基于蜂窝车联网(C-V2X)的车联网基础设施部署,“条块结合”推进高速公路车联网升级改造和车联网先导区建设。(牵头单位:省经济和信息化厅,配合单位:省交通运输厅、省通信管理局,合肥、芜湖市人民政府)推动C-V2X与5G网络、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等统筹建设,加快在城市主要道路上的规模化部署,探索在部分高速公路路段试点应用。(牵头单位:省住房城乡建设厅,配合单位: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省公安厅、省交通运输厅、省通信管理局,合肥、芜湖市人民政府)推进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编制出台安徽省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和应用管理规范实施细则,支持在智能网联汽车试验范围内建设安全可靠的车联网通讯基础设施。(牵头单位:省经济和信息化厅,配合单位:省公安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省通信管理局)支持企业跨界协同,研发复杂环境融合感知、智能网联决策与控制、信息物理系统架构设计等关键技术,突破车载智能计算平台、高精度地图与定位、车辆与车外其他设备间的无线通信(V2X)、线控执行系统等核心技术。(牵头单位:省科技厅,配合单位: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省公安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省通信管理局,合肥、芜湖、宣城市人民政府)

专栏17 车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车联网先导区建设。依托合肥—芜湖汽车产业基础优势,推动建立合肥—芜湖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在合肥、芜湖、宣城等重点区域开展车联网基础设施和智能汽车道路测试。选取合肥、芜湖部分城市道路、桥梁高架、重点高速进行基础设施改造建设工作,建设内容主要包括通信设备、感知设备、本地计算设备及辅助设备等路侧设施,4G、5G信号基站及通信网络等信息通信设施,交通信号灯、交通标志、道路标线等交通基础设施,以及高精度定位设施等。

5﹒加快人工智能应用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类脑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智能语音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依托我省在智能语音、机器人等领域优势,深入拓展人工智能在智能制造、现代农业、教育医疗、智慧养老、公共安全、国防动员、社会治理等领域的创新应用,强化研发攻关、产品应用和产业培育“三位一体”推进,开展人工智能政策试验和社会实验。对标国外领先的生成式预训练(GPT)系列大模型,支持人工智能领军企业和国家级创新平台面向多语种、跨领域任务,持续升级更大规模参数的认知智能大模型、通用语音大模型以及基于文本、图像、语音的多模态大模型,加快研发基于我省认知智能大模型底座的垂直行业大模型,提升行业大模型的应用效果。(牵头单位:省科技厅,配合单位:省委网信办、省教育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卫生健康委)

专栏18 人工智能应用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认知智能大模型。攻克多源异构基础资源及知识构建、通用大模型预训练、基于Prompt(提示词)任务的有监督训练以及基于人类反馈的强化学习等技术,保持模型迭代速度国内领先,实现认知智能大模型在语言理解、文本生成、逻辑推理、知识问答、数学能力、代码能力等各个智能维度上中文认知领域达到国际领跑,英文认知领域达到国际一流。

6﹒构建区块链基础设施。推进金融机构、监管机构、产业主体通过联盟链、智能合约等技术构建高透明、可穿透、可追溯的可信执行环境,促进供应链金融、跨境支付服务等创新发展。(牵头单位:省地方金融监管局,配合单位:省发展改革委)围绕我省茶叶、高端水产、中药材、优质水果等优势特色农产品,鼓励骨干企业、平台企业等入驻安徽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整合生产、加工、流通、销售、质检等关键环节数据,构建全链条追溯体系,进一步提升我省名优农产品品牌公信力。(牵头单位:省农业农村厅,配合单位:省市场监管局)支持公立医院及其医联体开展“电子健康卡+区块链”试点,探索建立可信医疗健康大数据依规开放共享平台。(牵头单位:省卫生健康委,配合单位:省发展改革委)全面拓展区块链技术在政务服务领域中的应用,提高政务服务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效率,创新政府管理方式。(牵头单位:省数据资源局,配合单位:省发展改革委)

7﹒布局量子信息基础设施。充分发挥我省在量子信息技术方面的领先优势,推动建设连接全省各地的省域量子保密通信干线网络和部分城市城域网,协同共建长三角量子保密通信网络。(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配合单位:省科技厅)支持量子保密通信在政务信息保护、国防动员业务数据传输、金融业务加密、能源安全保障、工业互联网和车联网信息安全等领域应用。(牵头单位:省科技厅,配合单位: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省国动办、省数据资源局、省能源局,合肥市人民政府等)积极支持量子计算硬件研发,完善研发条件和供应链;探索量子计算与传统高性能计算的融合,研究量子计算解决金融工程、生物医药、气象预测、密码破译、人工智能等领域问题的加速算法;支持有条件单位面向社会提供量子计算云服务。(牵头单位:省科技厅,配合单位: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省卫生健康委、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省能源局、省气象局,合肥市人民政府等)

专栏19 量子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量子通信领域。协同共建长三角量子保密通信网络,支持有条件的城市建设量子保密通信城域网,有序推进连接各地的省域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网络建设。持续提升新一代“合肥量子城域网”,争取打造全国量子通信标杆项目,面向合肥市市、区两级电子政务外网业务提供量子安全数据加密传输,满足国防、政务、金融、能源、医疗等单位的数据安全需求。

量子计算领域。支持相关创新平台、行业领军企业在超导、光、离子阱等技术路线上研发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量子计算机;支持相关企业参与协同攻关解决部分核心组件面临的“卡脖子”问题;支持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量子计算操作系统和相关软件;依托合肥先进计算中心、中国科大超级计算中心等开展“超量融合”试点;选择部分城市在天气预报和交通管理等场景下探索量子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可能性。

8﹒探索元宇宙发展。组织具有研发优势的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积极开展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图像引擎、三维图形生成、动态环境建模、动作捕捉、实时渲染等元宇宙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工业制造、城市治理、文化旅游、教育培训、医疗健康等领域,开发全沉浸声场、智能三维重建、多场景虚拟化身、内容分发和应用聚合等新兴业务,构建元宇宙融合创新模式。支持科研院所与企业加强合作,组建产学研联盟或产业研究院,联合打造元宇宙应用创新平台,推动三维数字空间、虚拟数字人和非同质化代币(NFT)数字资产在城市管理、民生服务等领域的开发应用。以构建全省应用场景一体化大市场为契机,为元宇宙企业开放应用场景。(牵头单位:省科技厅,配合单位:省发展改革委)

三、强化数字基础设施安全保障

(一)加强安全保障机制建设。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宣传教育,督促相关企业强化网络安全主体责任,建立健全等级保护、安全管理制度,落实信息通信网络单元定级备案制度。建立数字基础设施资源调配机制,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指挥调度能力。(牵头单位:省委网信办,配合单位:省公安厅、省数据资源局、省通信管理局)建立健全数据共享开放、数据开发利用和安全监督管理机制,推动建立数据安全治理能力评估、认证评测、行业自律等机制,确保数据在开放共享中的安全可控。(牵头单位:省数据资源局,配合单位:省委网信办、省公安厅、省通信管理局)

(二)加强安全保障能力建设。开展网络安全攻防对抗演习,提高数字基础设施应对网络安全攻击的水平和协同配合能力,筑牢安全防护屏障。摸清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底数,统筹推动政府和行业企业网络资产、基础资源、威胁情报等数据资源汇聚,构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监测预警、态势感知、信息通报、应急处置的安全运行平台和指挥体系。(牵头单位:省委网信办,配合单位:省公安厅、省通信管理局)加强网络、数据、算力等设施的冗余配置,提升资源弹性扩展能力。(牵头单位:省数据资源局,配合单位:省委网信办、省公安厅、省通信管理局)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规划。省数据资源局、省委网信办、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省通信管理局建立联动协调机制,加强整体谋划和统筹推进,做好各项重点任务的组织保障。鼓励各市结合实际制定针对性强、可操作的实施方案,创新相关配套政策。逐步建立数字基础设施评价机制,因地制宜推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牵头单位:省数据资源局,配合单位:省委网信办、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省通信管理局,各市人民政府)

(二)加大金融支持。发挥国家及省级政府投资基金引导作用,加大国有资本对数字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数字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建设,引导各方加大对数字基础设施重点项目的投入。(牵头单位:省数据资源局,配合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省财政厅、省国资委、省地方金融监管局)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对接数字基础设施项目融资需求,优化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加大信贷支持力度。(牵头单位: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配合单位:省财政厅)

(三)强化项目支撑。围绕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强项目谋划储备。跟踪衔接国家相关政策规划,积极争取重大项目、重大工程纳入国家布局。强化调度考核,提高审批效率,着力解决项目推进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促进项目提前开工,加快建设进度,在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推动尽快交付使用。(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配合单位:省数据资源局)

(四)强化要素保障。加强用电保障,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参与电力直接交易,推动基础电信企业制定网络优惠措施,降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运营成本。加强用能保障,支持符合条件的数字基础设施项目纳入省重点项目清单,保障项目用能需求。(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加强用地保障,在不违背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的前提下,与交通、电力等国土空间专项规划衔接,保障空间级配套供给。(牵头单位:省自然资源厅)强化人才引进培育,建立市场为主导、产学研合作的产业技术人才培养机制,支持重点高校和龙头企业共建实训基地。(牵头单位: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

(五)深化交流协作。充分发挥产业联盟、行业协会的作用,促进技术研发、产业化推广、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国内外数字基础设施龙头企业在我省落户,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支持省内数字基础设施相关企业走出去,积极拓展合作渠道。鼓励省内企业、机构、高校在数字基础设施技术与标准等方面,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牵头单位:省数据资源局,配合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通信管理局)

(六)营造良好环境。按照鼓励创新、包容审慎的原则,放宽市场准入,创新监管方式。围绕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特点及发展需求,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和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机制。(牵头单位:省市场监管局,配合单位:省科技厅)加强宣传引导,推动各级人民政府、各行业领域牢固树立数字化发展理念,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氛围。(牵头单位:省数据资源局,配合单位:省委网信办、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省通信管理局)

附件:名词解释

附件

名词解释

1﹒新型数据中心。以支撑经济社会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为导向,以5G、工业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应用需求为牵引,汇聚多元数据资源、运用绿色低碳技术、具备安全可靠能力、提供高效算力服务、赋能千行百业应用,与网络、云计算融合发展的新型基础设施。与传统数据中心相比,新型数据中心具有高技术、高算力、高能效、高安全等特征,更能有效支撑经济社会数字转型。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数据资源存储、计算和应用需求大幅提升,传统数据中心正加速向新型数据中心演进。

2﹒算力(Computational Power,CP)。数据中心的服务器通过对数据进行处理后实现结果输出的一种能力,是衡量数据中心计算能力的一个综合指标,数值越大代表综合计算能力越强。包含通用计算能力、智能计算能力和超级计算能力。最常用的计量单位是每秒执行的浮点运算次数(FLOPS,PFLOPS=10^15FLOPS)。据测算,1000PFLOPS约为5台天河2A或者50万颗主流服务器CPU或者200万台主流笔记本电脑的算力输出。

计算公式为:CP=CP通用+CP超算+CP智能

3﹒电能利用效率(Power Usage Effectiveness,PUE)。数据中心总能耗电量与数据中心IT设备耗电量的比值,一般用年均PUE值。详细计算和测量要求参照YD/T 2543《电信互联网数据中心(IDC)的能耗测评方法》。PUE数值大于1,越接近1表明用于IT设备的电能占比越高,制冷、供配电等非IT设备能耗越低。

计算公式为:PUE=PTotal/PIT

式中:

PTotal—为维持数据中心正常运行的总耗电,单位为kWh。

PIT—为数据中心中IT设备耗电,单位为kWh。

4﹒水资源利用效率(Water Usage Effectiveness,WUE)。数据中心总耗水量与数据中心IT设备耗电量的比值(单位:L/kWh),一般用年均WUE值。WUE数值越小,代表数据中心利用水资源的效率越高。

计算公式为:WUE=(∑L总耗水)/∑PIT

式中:

L总耗水—为输入数据中心的总水量,单位是L。

PIT—为数据中心中IT设备耗电,单位为kWh。

5﹒碳利用效率(Carbon Usage Effectiveness,CUE)。数据中心碳利用效率(CUE)是数据中心CO2总排放量与IT负载能源消耗的比值。碳利用效率(CUE)是测量和计算数据中心碳利用效率的方法,为降低数据中心碳排放、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奠定基础。CUE数值越小,代表数据中心碳排放强度越低。

计算公式为:CUE=E排放量/∑PIT

式中:

E排放量—为核算各个源头的能源(如电、天然气、柴油等)占比、碳排放因子、排放量,进行CO2当量转换,获得排放总量,单位是kg。

PIT—为数据中心中IT设备耗电量,单位为kWh。

6﹒数据中心上架率。数据中心实际使用机架数与总机架数的比值,反映数据中心的利用水平。

7﹒智能计算中心。通过使用大规模异构算力资源,包括通用算力(CPU)和智能算力(GPU、FPGA、ASIC等),主要为人工智能应用(如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模型开发、模型训练和模型推理等场景)提供所需算力、数据和算法的设施。智能计算中心涵盖设施、硬件、软件,并可提供从底层算力到顶层应用使能的全栈能力。

8﹒源网荷储。一种包含“电源、电网、负荷、储能”整体解决方案的运营模式,通过源网荷储,使用清洁能源,是数据中心实现碳中和的一种重要方式。此外,源网荷储可精准控制社会可中断的用电负荷和储能资源,提高电网安全运行水平,可解决清洁能源消纳过程中电网波动性等问题。

9﹒灵活以太网技术(Flexible Ethernet,FlexE)。承载网实现业务隔离和网络切片的一种接口技术。通过打破MAC层与PHY层强绑定的一对一映射关系,FlexE实现了对接口资源的灵活、精细化管理,解决了不同客户业务需求与网络能力之间不平衡的问题,使部分行业对硬管道隔离、带宽按需分配的需求得到了满足。

10﹒光传送网(Optical Transport Network,OTN)。在光域内实现业务信号的传送、复用、路由选择、监控,并且保证其性能指标和生存性的传送网络。

11﹒光纤到房间(Fiber to The Room,FTTR)。光纤接入的一种技术方式。在FTTB(光纤到楼)和FTTH(光纤到户)的基础上,再将光纤布设到每一个房间,是家庭网络的又一次技术演变和升级。

12﹒万兆无源光网络(10Gbps Passive Optical Network,10G-PON)。光纤链路传输速率能够达到10Gbps的无源光网络。

13﹒千兆光网。以光纤为传输载体的高速固定通信网络,具备为单个用户提供1000Mbps接入带宽的能力。

14﹒理论时延。以路网距离为参照,按照光传输速度计算出口路由器的时延。

15﹒元宇宙。是数字与物理世界融通作用的沉浸式互联空间,是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创新和应用的未来产业,是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高级形态,有望通过虚实互促引领下一代互联网发展,加速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支撑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16﹒Prompt。中文为“提示词”。在AI大模型中,Prompt的作用主要是给Al模型提示输入信息的上下文和输入模型的参数信息。在训练有监督学习或无监督学习的模型时,Prompt可以帮助模型更好地理解输入的意图,并作出相应的响应。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