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在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复《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时,记者曾前往雄安采访。那时,“未来之城”尚处初建阶段,外立面为蓝色的装配式建筑群——雄安新区市民服务中心还未完工,“绿色、智慧、融合”还是在市民服务中心介绍材料上的愿景表述。
5年后,“绿色、智慧、融合”已经在雄安可见、可感、可参与——在剧村城市智慧能源融合站,人们可以用机器人为电动汽车充电,也可以看到新区碳排放、碳减排实时监测分析的情况;在雄安商务服务中心,综合能源管控大脑实现了对园区能源系统的一体化管理,智慧运营管理平台则有效提升了园区的治理和服务能力。《规划纲要》中“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多组团集约紧凑发展”的未来之城初现雏形。
今年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建设座谈会,并指出要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绿色化、低碳化发展,把雄安新区建设成为绿色发展城市典范。
在过去5年,绿色发展的理念始终贯穿在雄安新区建设、尤其是在对能源体系的打造中。绿色供能、智慧用能和多元减碳既是新区发展能源系统的思路,也是让雄安成为绿色发展城市典范的底气所在。
供能:融合典范
2021年年初,一句“张北的风点亮北京的灯”让很多人知道了河北张家口的绿色电力如何来到北京。其实,张家口的清洁能源不仅让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在奥运史上首次实现了“全部场馆绿色电力全覆盖”,也为雄安新区的建设提供了电力支撑。
2020年8月,张北—雄安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正式投运。2021年6月,作为承接张北清洁能源进入雄安的枢纽变电站,新区首座新建220千伏变电站——剧村变电站顺利投运,自此,张家口的绿电进入雄安多了一条可选择的路径。
今天,这座承接绿电的变电站已经有了另一个名字:剧村城市智慧能源融合站。从室外看,融合站更像一组矗立在街心花园的普通建筑,但站内则集聚智能充放电、综合能源供应、碳监测等功能,还融合了北斗定位、5G、低压直流等技术。
经过变电站的绿电进入地下综合管廊,奔向雄安的各个区域。目前,国网雄安新区供电公司利用综合管廊建设主网线路13条,总长57.7千米,覆盖了容东、容西、昝岗等片区。在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中,国网雄安新区供电公司率先应用了“有限空间10千伏电力电缆集成化智能敷设装备”,实现了数据实时监测,确保送电后不发生因电缆敷设工艺质量问题引发的停电跳闸现象。
在《规划纲要》中,电力保障被放到醒目的位置。从资源禀赋来看,雄安新区的清洁能源资源并不富集,其优势主要在地热,但有调查发现,由于地热资源集中的雄县距离主城较远,新区地热资源利用范围存在一定限制。今天,雄安电网的最大负荷已经达到114.71万千瓦,其中本地发电装机在电力负荷中的占比仅为6%左右。要实现“终端能源消费全部为清洁能源”的目标,新区仍需大量的区外能源供应。
目前,“鄂尔多斯达拉特旗国家发电应用领跑基地”等新能源基地已经被列入为雄安供应绿电的名单中。与此同时,新区也已经规划布局5座500千伏变电站,通过220千伏下送通道向雄安新区输送电能。当前,220千伏东北下送通道已建成,今年预计开工建设220千伏新北下送通道,这些通道工程将为新区引入绿色电力打下基础。
用能:智造典范
当插拔枪机器人监测到车辆有充电需求时,它们会自动“走”到车前,将充电枪接入电动汽车,开始充电。在雄安国内首座兆瓦级站网互动(S2G)充电站里,自动充电是当下最热门的体验项目。
未来,智能有序充电有望成为雄安新区的“标配”之一。国网雄安新区供电公司已开始智能有序充电的探索和建设,并将逐步提高智能有序充电桩建设比例,引导居民积极参与。
智能是“未来城市”雄安建设初期明确的目标,也是绿色城市建设不可或缺的支撑。《规划纲要》指出,要按照绿色、智能、创新要求,推广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使用先进环保节能材料和技术工艺标准进行城市建设,营造优质绿色市政环境,加强综合地下管廊建设,同步规划建设数字城市,筑牢绿色智慧城市基础。
在容东供电服务中心,智慧食堂和红外感应装置已经投入应用,为员工和前来办事的群众提供了便利的体验。这座楼宇的智能化还体现在它的光储直柔供电系统里,这个系统汇集了光伏发电、储能设备、和直流照明等技术赋予楼宇高效发电、安全储电、可靠变电、灵活用电、能源实时控制和信息集中管理等功能,可以最大化实现系统节能。
国网雄安新区供电公司相关人员告诉记者,他们正以容东供电服务中心等建筑为试点,打造楼宇级微电网。未来,新区微电网的发展主要集中在用户侧,通过建筑光伏和配置储能建造小型微电网,提升绿色能源的占比。
让微电网实现正常运转,除了技术支撑,可行的商业模式也不可或缺。但当前,由于电力辅助服务市场收益相对有限,储能和光伏建设成本偏高,峰谷电价差无法帮助微电网项目主体实现盈利。不久前,雄安新区能源互联网标准化试点验收会议召开,其中一项成果为“结合雄安新区能源互联网建设需求,构建综合能源服务典型商业模式”。参与此项标准化试点工作的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买亚宗介绍,综合能源服务典型商业模式设计了多能协同供应、分布式能源系统等应用场景,推动以可再生能源供能为主的综合能源服务商业模式的构建,以充分消纳可再生能源。
降碳:协同典范
7月初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指出,要立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的关键时期,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
从规划开始,实现碳中和就是雄安新区的目标。根据清华大学《雄安新区建设近零碳排放示范工程相关研究》,推进“减排”和“增汇”是雄安新区实现“碳中和”的两大路径。在“减排”方面,区内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进一步扩大,将与区外调入的绿色电力、氢能一起组成雄安绿色清洁能源供应系统,到2035年,雄安新区将仅产生107万吨二氧化碳排放;在“增汇”方面,雄安新区致力于大规模植树造林与城镇绿化,每年的二氧化碳吸收量将超过100万吨。
无论是“减排”还是“增汇”,准确计算碳排放量是基础。为此,国网雄安新区供电公司打造了城市级能碳管理“双系统”,即城市智能能源管理系统和用户侧碳排放监测服务平台——在能源供应方面,系统对各类能源供应站的分布、管网运行状态等进行监测,实现“城市能源一张图”;在能源消费方面,系统可以分析城市级、区域级、用户级用能情况,实现“用户用能全感知”。
在推进“减排”和“增汇”的同时,雄安新区还为“零碳”路径引入市场化机制。2021年7月,国网雄安综合能源公司与澳大利亚一家公司签署协议,将雄安高铁站屋顶光伏项目67.5万千瓦时上网电量形成的碳资产出售给对方,抵消465吨二氧化碳排放量。作为雄安新区首笔国际绿证业务,这次碳交易打通了项目开发、签发、撮合销售和碳中和抵消的全链条碳资产管理商业模式。
业务协同、流程协同、模式协同,在实现城市碳中和的过程中,雄安的探索和实践还在持续。
当前,国网雄安新区供电公司围绕“碳咨询-碳产品-碳管理-碳金融-碳交易”业务主线,针对不同角色定制开发“碳监管、碳运营、碳减排、碳金融”业务功能,提供用户侧“测碳、管碳、用碳”一站式服务。上述探索也将在不久的未来落地,让雄安的减碳策略成为供更多城市参照和复制的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