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如何实现以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为代表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正加速成为企业的必答题。“但企业也被眼前的压力所困。”近日,在南方周末主办的第二届ESG发展论坛上,南方周末CSR研究中心主任孙孝文直指企业开展ESG工作遇到的困境。据其介绍,ESG及其投资着眼于长期价值。但是目前,很多企业

首页 > 碳管家 > 碳排放 > 碳源减排 > 报道 > 正文

我国ESG快速发展背后有哪些隐忧?

2023-08-22 09:36 来源: 中国环境报 作者: 乔建华

近年来,如何实现以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为代表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正加速成为企业的必答题。“但企业也被眼前的压力所困。”近日,在南方周末主办的第二届ESG发展论坛上,南方周末CSR研究中心主任孙孝文直指企业开展ESG工作遇到的困境。

据其介绍,ESG及其投资着眼于长期价值。但是目前,很多企业急于给自己贴上一个ESG良好企业的标签,这会让很多其他相关方不太相信企业的这些做法,这又成为眼下企业开展ESG工作的压力来源。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现在ESG的发展呈现泡沫化与荒漠化并存的趋势。”孙孝文认为,在这样的环境下,企业应该怎么做,值得探讨。

ESG泡沫化、荒漠化,如何解读?

所谓泡沫化,主要是指ESG相关的标准、ESG金融产品、ESG政策等越来越多,ESG在快速发展,但背后存在一些隐忧。

以ESG金融产品为例,中国是全球首个拥有较为完善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的国家。目前,我国已有的金融产品包括绿色信贷、绿色证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等产品。

在ESG政策方面,近年来,我国相关的绿色债券、绿色信贷、绿色投资等专项政策进一步完善,绿色金融标准化工作持续推进,地方绿色金融体系逐步构建。同时,环境信息披露制度也是我国绿色金融政策“组合拳”的重要内容。

相较于国际市场,我国的ESG工作起步相对较晚,但发展比较迅速。从绿色基金这一金融产品的发展速度可略窥一二。据中国责任投资论坛统计,我国泛ESG主题投资公募基金的规模由2013年的294.4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5974.98亿元。

有人担心ESG在中国发展太迅速,出现泡沫化发展趋势。而这种泡沫化在人才市场的表现较为明显。有媒体报道,我国ESG人才的月薪已被炒到了15万元。

“从企业的角度看,ESG不光是泡沫化,泡沫拨开之后,我们看到的其实是荒漠化。”孙孝文指出。

据介绍,目前,对于企业来说,开展ESG工作需要的工具、手册、标准、指南等都非常缺乏。发布ESG报告的很多企业未能基于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开展ESG工作,ESG信息披露往往成为企业自我表彰环保成果的“环境报告”。

在国内A股近5000家上市公司中,仅有1500家企业编发了ESG报告,报告质量参差不齐。有业内人士指出,“赶鸭子上架”似的做ESG信息披露,很大程度上是在“交作业”。

企业夸大自身环保行为,“漂绿”现象频发

目前,我国企业做ESG工作的时候,可参考的标准较为丰富,包括中国的标准、国外的标准、联合国的标准、欧美的标准等。

问题是,这些标准差别较大,企业难以选择应该用哪个标准。而且,有业内人士认为,近两年,国内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团体标准、数据标准大多是噱头,形式远大于内容。

“很多标准制定机构编制完标准并发布后,工作好像就结束了。之后企业如何使用标准,如何用标准去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些还需要相关的指导和细则,但我们在这方面是缺乏的,导致企业无所适从。”孙孝文因此指出,目前,ESG标准林立只是表面现象,企业无所适从更主要的原因是,有了标准,但是好用的标准或者给企业能带来实际改进的标准还是太少了。

一边是ESG标准林立,相关政策也鼓励企业开展ESG 工作,一边是企业不知怎么做以及怎么做得好。部分企业为了自身形象及获得绿色金融的青睐,甚至将ESG报告作为可以随便“装扮”的面子工程,在编制ESG报告时,说得多做得少,甚至言行不一,肆意夸大自身的优势,尤其会夸大自身的环保行为。

“漂绿”现象在绿色金融领域也时有出现。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高级学术顾问、教授施懿宸指出,目前,ESG投资基金“漂绿”现象凸显,高质量ESG投资产品与伪ESG产品鱼龙混杂,已经使投资者的投资积极性逐步减退。

对于“漂绿”的企业来说,从“漂”转为真正的行动,不仅需要ESG报告编制、监管、立法等相关体系尽快建立和进一步完善,也需要企业从小事做起,全盘规划,真正做到能够让ESG工作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而不是只把ESG报告作为企业形象进行展示。

当下开展ESG工作,企业应该怎么做?

近日,国务院国资委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转发〈央企控股上市公司ESG专项报告编制研究〉的通知》(以下简称《编制研究》)。由于国内外目前还没有统一、权威的ESG信披标准,《编制研究》对企业来说是很好的参考。

值得注意的是,对大部分企业来说,当下开展ESG工作,除了要将ESG纳入经营、管理战略中,做好信息披露之外,还有很多事可以做。

“首先,写好一份ESG报告,这是一个基本操作。”此外,孙孝文建议企业要有首席可持续发展官。“以我们今年的调研为例,我们调研的社会责任榜单中,300强榜单中有62%的企业都建立了ESG和可持续发展相关的委员会,这个比例非常高,但光建立组织,还没有形成管理闭环。目前,很多企业ESG工作由董事会负责,建议一定要找到一位负责人,将企业ESG工作和董事会管理层的薪酬挂钩,进一步完善ESG 工作的问责机制。”

孙孝文还指出,企业对于ESG规范、标准和指南的依赖是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企业只有超越这种追求,有更高的追求或更好的做法,能提出一些创新性的建设方案,中国的ESG才能真正走出自己的特色。


原标题:ESG相关标准、金融产品以及政策越来越多 我国ESG快速发展背后有哪些隐忧? ESG报告质量参差不齐,“漂绿”现象频发,相关方对企业的信任度降低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