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电力软件网获悉,8月16日,阳江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印发《阳江市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通知。《方案》指出,整合各风电企业现有的气象观测仪器,推动将企业以及气象部门的实时气象观测数据纳入海上气象数据库,推进风电企业与气象部门的气象观测数据相融合,打

首页 > 发电信息化 > 政策 > 正文

广东阳江:联合相关单位(企业)开展海上风电场气象实时监测

2023-08-17 09:31 来源:阳江市人民政府 

北极星电力软件网获悉,8月16日,阳江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印发《阳江市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通知。

《方案》指出,整合各风电企业现有的气象观测仪器,推动将企业以及气象部门的实时气象观测数据纳入海上气象数据库,推进风电企业与气象部门的气象观测数据相融合,打通数据壁垒,推动在海上风电升压平台上建设气象观测站,建设海岛气象梯度观测塔,织密气象观测网,联合相关单位(企业)开展海上风电场气象实时监测,提升我市海上气象要素精细化预报和气象灾害预报预警能力。

加强海上气象服务信息化、智能化建设,依托海上气象数据库,打造海上应急管理综合平台,实时调用全市海上风电场气象观测数据,通过“一张图”监测展示、“一个屏”指挥管理,实现海上应急管理工作的互联互通。推进气象+海洋牧场建设,在海洋牧场应用场景中探索开展气象指数保险工作。推进与上川、博贺等探测数据进行内部实时交换,最终实现广东省海上风电场大数据中心进行数据通信,数据共享,协同服务,将多部门、企业数据交叉印证,为预报服务、预判险情、科学决策提供支撑,为风电、港口、旅游等海洋经济活动提供气象保障。

原文如下:

阳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阳江市推进气象

高质量发展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阳府〔2023〕19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府直属各单位,中央和省驻阳江有关单位:

现将《阳江市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建设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市气象局反映。

阳江市人民政府

2023年8月11日

阳江市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建设实施方案

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先导性社会公益事业。为全面贯彻落实《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国发〔2022〕11号),根据《广东省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广东省气象局阳江市人民政府《打造广东沿海经济带重要战略支点气象保障工程建设合作备忘录》(2021-2025年)相关工作要求,为推进阳江市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及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战略定位,强化科技创新和人才发展,进一步提升气象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水平,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建成适应需求、结构完善、功能先进、保障有力的现代气象业务体系,为阳江高质量发展提供高水平气象保障。

二、工作目标

立足阳江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台风暴雨等气象灾害多发频发、气候变化影响敏感特殊情况,围绕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建设,着力推进“五大工程、一支队伍”(海上安全气象保障示范工程、山区气象保障示范工程、行业气象服务保障工程、“绿美阳江”气象服务工程、公众气象防灾素质提升工程、气象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到2035年,建成适应需求、技术先进、功能完善、保障有力、高效便捷的气象现代化体系。核心业务技术取得明显进步,观测更加精密智能,预报预警更加精准,气象服务更加精细,气象实力更加雄厚,气象治理更加有效,气象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气象服务保障综合效益大幅提升,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和服务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水平显著提高。

三、主要任务

(一)海上安全气象保障示范工程

1.建设气象类实验室

依托阳江海上风电产业优势,完善阳江海上气象观测网,整合南海近海气象观测资源,打造近海海域海气交互气象综合观测基地,集中力量攻关制约近海高影响天气预报预警精准性和有效性的关键性科学问题,应用科研成果转化为海上经济发展效益。依托院士工作站,建设重点实验室。打造海洋气象科研业务领军人才汇聚的高水平创新基地,建成集气象观测、科学研究、开放合作和人才培养为一体的海洋气象类实验室,为阳江积极探索完善“海上风电+海洋牧场”“蓝色能源+海上粮仓”融合发展模式,努力为打造广东(阳江)国际风电产业城和渔港经济区保驾护航。〔责任单位:除特别指明负责的县(市、区)外,责任单位均包含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下同,不再单独列出;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局、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气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打造阳江海上气象观测系统

整合各风电企业现有的气象观测仪器,推动将企业以及气象部门的实时气象观测数据纳入海上气象数据库,推进风电企业与气象部门的气象观测数据相融合,打通数据壁垒,推动在海上风电升压平台上建设气象观测站,建设海岛气象梯度观测塔,织密气象观测网,联合相关单位(企业)开展海上风电场气象实时监测,提升我市海上气象要素精细化预报和气象灾害预报预警能力。(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局、市自然资源局、市财政局、市教育局、市气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3.提升近海海洋经济带气象保障能力

加强海上气象服务信息化、智能化建设,依托海上气象数据库,打造海上应急管理综合平台,实时调用全市海上风电场气象观测数据,通过“一张图”监测展示、“一个屏”指挥管理,实现海上应急管理工作的互联互通。推进气象+海洋牧场建设,在海洋牧场应用场景中探索开展气象指数保险工作。推进与上川、博贺等探测数据进行内部实时交换,最终实现广东省海上风电场大数据中心进行数据通信,数据共享,协同服务,将多部门、企业数据交叉印证,为预报服务、预判险情、科学决策提供支撑,为风电、港口、旅游等海洋经济活动提供气象保障。(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局、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应急管理局、市金融局、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阳江海事局、市气象局、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山区气象保障示范工程

1.推进“村村有观测”建设

目前阳江市江城区、阳东区和阳春市共有55个行政村建有自动雨量(气象)站,自动站密度全省排名最后。夯实基层防灾减灾救灾基础,开展村村自动雨量(气象)站建设,力争“十四五”期间实现村村有气象观测。(责任单位:市应急管理局、市财政局、市水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林业局、市气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建设X波段相控阵天气雷达网

按照广东省气象局规划,在全市范围内建设X波段双偏振相控阵雷达,弥补当前S波段天气雷达监测时间和空间的不足,将近地层1km覆盖面由30%提升为90%,提升本地龙卷、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报能力。强化雷达自适应协同监测技术研究及数据融合应用,同时开展S波段天气雷达、X波段天气雷达、风廓线雷达和探空雷达等协同监测业务,实现灾害性天气的超精细时空分辨率、无缝隙、全覆盖监测,提高气象灾害预警时效。(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局、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局、市气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行业气象服务保障工程

1.建设精细化气象风险预警服务系统

针对台风、强对流天气、暴雨等灾害性天气机理研究和精细化预报技术研究,加强灾害天气预警能力建设。加密部署气象观测设备,借助区域数值天气预报模式、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新技术,提升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预警和气象服务能力。(责任单位: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市发展改革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应急管理局、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城管综合执法局、市国资委、阳江海事局、市气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推进多源场景化服务,提升重点行业气象保障能力

针对重点行业特点,开展气象专项服务,加密布设相关气象要素站点,建立相关行业风险防控气象指标和致灾阈值,大力开展针对不同场景(“气象+内涝”“气象+旅游”“气象+交通”“气象+生态环境”“气象+海上风电”等)的个性化、专业化气象服务,提升气象数据在城市重大建设项目安全生产和突发事件应对等领域中的应用水平。(责任单位:市应急管理局、市水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生态环境局、市金融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城管综合执法局、阳江海事局、市气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绿美阳江”气象服务工程

1.保障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

开展空气污染成因分析、污染气象条件研判,研究污染控制应对措施。优化污染天气联合会商机制,建立精细化环境气象预报预警系统,提升空气质量预报空间分辨率、预报时效以及污染过程趋势预测。建立在台风过程等重污染天气下应急联动机制,密切跟踪台风最新动态并分析空气质量变化态势与趋势。开展臭氧形成机制及污染预报关键技术研发,开发专业环境气象预报模型,形成我市臭氧预报工作体系,为臭氧预报提供技术支持,提升我市臭氧污染气象条件预报能力。加强面向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的气象服务,提高重污染天气应对气象保障能力,推动阳江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气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开展碳达峰碳中和监测研究

构建覆盖全市天地一体化的高精度温室气体浓度监测网络,研发温室气体及碳中和监测评估系统,建立“自上而下”的区域碳排放核查评估(碳源/碳汇)技术方法体系,有序开展碳达峰碳中和监测研究。加强与生态环境部门的通力合作,共同做好温室气体及碳中和监测、气候变化对阳江生态安全的影响评估和应对措施研究,为节能减碳、能源及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碳排放碳达峰提供气象保障服务,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科学评估和决策咨询能力。(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气象局、市财政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3.完善阳春“岭南·生态康养胜地”建设

完善阳春“岭南·生态康养胜地”建设,继续深挖以勾髻顶云海为特色的气象景观预报研究和以康养、休闲为主题的旅游气象服务研究,进一步打响“阳春·岭南生态康养胜地”金名片,助力阳春全域旅游和乡村振兴发展。一是完善生态气象监测网络,开展大气负氧离子观测以及生物舒适度观测;加强与市水稻服务中心合作,加强农田小气候观测能力建设。二是建立阳春市生态旅游气象服务平台,提升生态旅游气象服务保障能力。三是做好“阳春·岭南生态康养胜地”气候品牌宣传工作。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强化宣传效果,擦亮“生态康养胜地”金字招牌,进一步扩大品牌影响力,更好地带动阳江生态旅游业和生态康养业发展,使之成为阳江生态产业新的增长点和闪光点。(责任单位:阳春市政府、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市气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4.创建阳江特色农优产品“岭南生态气候优品”称号

开展“岭南生态气候优品”创建工作,进一步发挥气候趋利避害功能,深度挖掘气候价值,释放气候红利,提高阳春春砂仁、阳西程村蚝、富硒米以及海陵珍珠马蹄等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增强阳江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助力产业发展壮大,不断提升气象为农服务质量和效益,为乡村振兴贡献气象力量。(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市气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公众气象防灾素质提升工程

1.打造“曾庆存气象科学馆”

加强同各方面力量合作,建设“曾庆存气象科学馆”,打造以海洋经济研究为中心,引进省各类实验室,在曾庆存气象科学馆设立分中心。馆内介绍曾庆存院士的生平事迹,以此作为激励阳江人努力拼搏,勇攀科学高峰的平台,以本土优秀科学家为引领,弘扬科学家精神,利用现代多媒体交互技术,聚焦海洋灾害和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加强碳中和科普和风能、核能等清洁能源科普知识宣传,提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识。(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局、市财政局、市科协、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市气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建设“阳春市自然灾害科普教育中心”

建设“阳春市自然灾害科普教育中心”,提高自然灾害科普知识和防灾减灾救灾知识宣传能力,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灾害应对能力需求。(责任单位:阳春市政府、市气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3.推进公共服务个性化发展

推进气象科普“五进”和校园气象“一门课”等系列科普活动,将气象防灾减灾科普纳入到校园安全教育重要内容。加强“阳江天气”新媒体科普品牌建设,运用互联网传播气象科普知识,提升公众参与度和覆盖面。引导、培育社会力量参与气象科普动漫影视、课件、展品等科普教育产品创作,培育精品,形成品牌,提高科普影响力。面向手机、网络、电视用户提供个性化、专业化气象服务产品,提高灾害风险区域人群获取防灾信息的及时性和便利性。(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教育局、市气象局、市科协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培养高质量气象科技人才

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以科技人才“引得来、留得住”为人才政策出发点和着力点,着力提升重点领域领军人才数量和质量,不断丰富青年气象人才梯队储备,努力夯实基层高层次人才队伍,持续增强团队协同创新能力,显著提高阳江气象人才集聚效益。推动建立阳江市气象人才联合培养、访问交流、高层次人才引进共用机制。搭建气象科技融合创新平台,聚多方创新资源和人才,做大做强科技创新体量,建立高效协作的产-学-研-用科技创新模式,造就高水平人才队伍,打造阳江地区气象科技人才创新高地,提升我市气象创新能力水平。

1.开放协同,联合攻坚气象核心技术

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和开放创新协同促进,紧密围绕阳江气象发展的重点领域业务科技难题和创新发展需求,深化与城市全方位、多领域产业创新协作,深入开展与省气象局各业务单位、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地方技术部门等的科研合作,联合开展技术攻坚,促进创新要素高效流动、为我所用,构建开放创新生态,着力突破一批气象核心技术,为精细化智能化的预报预警和公共气象服务提供支撑。(责任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市科技局、市气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实施气象引才育才用才计划,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对接省气象局“新时代人才计划”,规划实施新时代阳江气象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打磨在省内同行业具有学科优势和影响力的研究型业务团队,着力培养一批在省内外有竞争力的领军人才和青年英才。建立业务人员双向交流机制,强化人才联合培养、技术联合攻关和成果共建共享。优化人才工作机制,用好我市创新人才制度,完善气象高层次人才引进、柔性流动和优秀毕业生引进机制,建立按需设岗、按岗聘用、人岗相适的激励机制,完善以提高核心科技水平和实际业务能力为导向的人才考核评价机制。(责任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市科技局、市气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3.推动气象科技攻关,完善科技创新政策措施

统筹多方气象科技资源,完善联合攻关机制,集中解决制约气象业务发展的关键问题和核心技术。成立阳江市气象科研机构,搭建科研平台,积极开展融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需求气象业务和服务研究,推进研究型业务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加快气象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和推广。加快推进气象领域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阳江气象科技产业链、创新链发展壮大。(责任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市科技局、市气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各相关部门要加强对气象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大对气象高质量发展的支持力度,将气象高质量发展相关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二)推动协同保障。气象、发展改革、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等部门要形成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气象高质量发展工作机制,形成合力,细化政策措施,着力推动解决制约气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

(三)健全规章体系。气象、司法等部门探索完善气象法规规章体系,规范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气象灾害风险管理、气象资料使用等活动。

(四)强化财政保障。气象、财政、人力资源等部门要发挥双重计划财务体制优势,细化财政投入机制,把气象高质量发展建设项目、气象干部职工属地标准待遇等所需资金纳入财政预算。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点击空白区域关闭图片,
双指拖动可放大图片,单指拖动可移动图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