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输配电网获悉,3月30日,潍坊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下达《潍坊市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下简称《计划》)的通知。《计划》指出,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重点任务和主要措施。聚力“优存量”“扩增量”两手抓,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持续深化新旧动能转换,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全面推

首页 > 输配电 > 电网建设 > 政策 > 正文

山东潍坊2023年能源重点任务:规划布局新能源汇集、送出输变电工程

2023-03-30 14:29 来源:潍坊市人民政府 

北极星输配电网获悉,3月30日,潍坊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下达《潍坊市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下简称《计划》)的通知。

《计划》指出,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重点任务和主要措施。

聚力“优存量”“扩增量”两手抓,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持续深化新旧动能转换,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全面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优化能源结构,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一是推动绿色低碳先行区建设率先起势。落实国发18号文件要求,建立健全组织领导、工作推进体系,编制印发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推进首批平台类、产业类、开放类等功能型项目500个以上,构建绿色低碳与高质量发展相互支撑、相互促进格局。

二是推进新经济新产业快速成势。按照“紧盯前沿、打造生态、沿链聚合、集群发展”的产业组织理念,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的集成电路、软件,装备制造领域的工业母机、航空航天,新能源装备领域的磁技术、氢能储能等新赛道,加快推进新主体、新项目、新载体、新场景的培育和建设,努力打造元宇宙技术创新与产业之都、工业母机创新研发和生产制造基地、氢能示范城市、磁浮交通产业基地。力争“四新”经济增加值增长7%左右,占GDP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左右。

三是加快传统产业“五个优化”转型。深化国家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体系建设试点,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重点中小企业“五个优化”全覆盖,力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突破1.2万亿。加快推动化工产业“减油增化”,推动潍坊特钢、鲁丽钢铁、巨能特钢等钢铁企业转型升级。实施市级技改重点项目600个以上、完成技改投资400亿元。加快建设质量强市,新增注册商标2万件以上。强化集群培育引领,集群总规模突破6000亿元。

四是大力发展数字经济。落实数字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5G基站数量突破1.5万个,建成“千兆城市”。加快“潍坊算谷”等产业算力中心建设,新增标准机架4000个。引导助力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培育大数据应用场景和解决方案100个以上、工业互联网典型应用场景20个以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比提高到4%。

五是科学有序优化能源结构。推进存量煤电机组“三改联动”,完成省定煤炭消费总量压减任务。强化新能源开发利用,开工建设华电潍坊制氢加氢一体站项目,加快燃料电池用氢气本地化供应;全市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突破900万千瓦;规划布局新能源汇集、送出输变电工程,推进新型储能项目建设,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

原文如下:

潍坊市人民政府

关于下达潍坊市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

潍政发〔2023〕2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属各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单位,各重点企业,各高等院校,各人民团体:

《潍坊市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已经市十八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潍坊市人民政府

2023年3月9日

(此件公开发布)

潍坊市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一、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2年,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围绕迎接党的二十大、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有力应对多重困难挑战,全市经济运行保持稳中有进、进中提质的良好态势,较好地完成了市十八届人大一次会议审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306.5亿元,同比增长3.7%;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2.7%;进出口总额完成3419.9亿元,同比增长30.6%;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4%;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6.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08亿元;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2352.2亿元,较年初增长10.1%;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0007.2亿元,较年初增长12.8%。动能转换加速突破,“四新”经济增加值同比增长9.6%,动力装备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入选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投资消费拉动有力,基础设施建设加速突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45.3亿元。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创新提升“三个模式”,全面推进国家城市更新试点,加快国家海绵城市示范建设,城市功能更加完善。改革开放协同发力,“无证明城市”建设持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纵深推进,专用设备制造业产业链入选全国外经贸提质增效示范工程,全年实际使用外资12.99亿美元。绿色发展成效显著,生态治理创新经验获国务院通报表扬。民生福祉加快改善,民生支出占比保持在80%以上,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0万人,成功创建国家和省级基层卫生健康“综试区”。

但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我市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当前稳定经济增长的压力依然很大,产业升级、动能转换任务艰巨;城市能级活力尚未充分释放,城市功能、服务业态等领域还存在不少短板弱项;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深度、广度仍需加大,统筹发展和安全的任务还很重、压力较大等。

二、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主要预期目标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潍坊推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建设的重要一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重要指示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聚焦市委“1441”工作思路,围绕“七个突破”,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实现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加快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潍坊实践”迈出坚实步伐。

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5%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7%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4.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6%以上,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5%左右,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10%左右,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新增省外内资到位资金同比增长10%左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5%以上;全面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降碳约束性指标和环境质量改善目标。

三、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重点任务和主要措施

(一)聚力“优存量”“扩增量”两手抓,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持续深化新旧动能转换,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全面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优化能源结构,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一是推动绿色低碳先行区建设率先起势。落实国发18号文件要求,建立健全组织领导、工作推进体系,编制印发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推进首批平台类、产业类、开放类等功能型项目500个以上,构建绿色低碳与高质量发展相互支撑、相互促进格局。二是推进新经济新产业快速成势。按照“紧盯前沿、打造生态、沿链聚合、集群发展”的产业组织理念,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的集成电路、软件,装备制造领域的工业母机、航空航天,新能源装备领域的磁技术、氢能储能等新赛道,加快推进新主体、新项目、新载体、新场景的培育和建设,努力打造元宇宙技术创新与产业之都、工业母机创新研发和生产制造基地、氢能示范城市、磁浮交通产业基地。力争“四新”经济增加值增长7%左右,占GDP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左右。三是加快传统产业“五个优化”转型。深化国家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体系建设试点,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重点中小企业“五个优化”全覆盖,力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突破1.2万亿。加快推动化工产业“减油增化”,推动潍坊特钢、鲁丽钢铁、巨能特钢等钢铁企业转型升级。实施市级技改重点项目600个以上、完成技改投资400亿元。加快建设质量强市,新增注册商标2万件以上。强化集群培育引领,集群总规模突破6000亿元。四是大力发展数字经济。落实数字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5G基站数量突破1.5万个,建成“千兆城市”。加快“潍坊算谷”等产业算力中心建设,新增标准机架4000个。引导助力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培育大数据应用场景和解决方案100个以上、工业互联网典型应用场景20个以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比提高到4%。五是科学有序优化能源结构。推进存量煤电机组“三改联动”,完成省定煤炭消费总量压减任务。强化新能源开发利用,开工建设华电潍坊制氢加氢一体站项目,加快燃料电池用氢气本地化供应;全市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突破900万千瓦;规划布局新能源汇集、送出输变电工程,推进新型储能项目建设,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

(二)聚力科教赋能,提高创新自立自强能力。以科教强市建设为引领,全面强化科技、教育、人才战略支撑,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建设区域创新高地和科技创新策源地。一是实施创新平台矩阵建设行动。推动国家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中心、SDL科学实验室、山东磁悬浮产业技术研究院、先进光电芯片研究院等高能级平台提质增效,支持潍柴内燃机与动力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推进现代农业山东省实验室争创国家实验室。新增省级创新平台6家以上,整合新建市级创新平台30家以上。二是实施企业创新能力提升行动。深入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育苗造林和“高企倍增”计划,完善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加速机制,新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2500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00家以上。强化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攻关,承担国家、省重点项目50个以上,新增发明专利授权2800件以上,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7件。三是实施创新体制优化行动。开展市级科创项目“揭榜挂帅”,深化科研综合评价、科技成果奖励和人才评价改革。加快构建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体系,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提高到2.15%。四是实施产教融合发展行动。持续开展“名校直通车”、校地合作“双百”活动,全方位深化与知名高校合作,推动SDL科学实验室参与共建水动力研究院,打造蓝色智谷园区服务中心等省级开放式大学科技园。强化产教融合、科教融合,提升驻潍高校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加快教科产融合发展基地建设。支持潍柴、歌尔、豪迈等龙头企业,联合市内高校,建设现代产业学院。五是实施人才精准招引突破行动。搭建“人才潍坊”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高层次人才科创园、高端人才研发孵化中心,举办高端人才交流对接会、国际人才创新创业大赛,精准引进高端人才1000人以上。提高人才储备、推介水平,新入选省级以上重点人才80人以上。

(三)聚力扩投资促消费,稳固经济增长基础。推动扩大内需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培优育强市场主体,实现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一是强化有效投资拉动。实施省市县三级重点项目1517个,支撑全市80%以上的固定资产投资量。深入落实“五个一”常态化督促督导、“要素跟着项目走”保障机制,发挥好专项资金即期拉动作用,力争不需要新增用地的项目上半年全部开工,有新增用地需求的项目三季度全部开工,省级重点项目开工率、计划投资完成率均达100%。扎实落实“六个一”平台招引新机制,打造50个高质量招引平台,组织50次集中对接洽谈和点对点招商活动,全年省外内资项目到位资金同比增长10%,到位资金固定资产转化率45%以上。二是持续扩大居民消费。实施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落实新能源汽车、家电更新等消费政策,出台鼓励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政策措施。建设“潍坊优品”集采展销中心,打造10个以上优秀电商直播基地。坚持“房住不炒”,保障刚需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创建欢乐海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持续提升“齐鲁天路”最美自驾游品牌,提档升级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举办文化和旅游惠民消费季等活动,争创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开展消费环境提升行动,新增消费维权服务站300处以上。三是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实施中心城区服务业发展创新提升行动,高标准建设生活性服务业示范区、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区。出台服务业提质扩容政策措施,深入推动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融合。完善商贸流通体系,推进中国快递示范城市建设,积极创建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全年新增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60家、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200家以上。四是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深化服务企业专员制度,发挥“潍企通”平台作用,布局建设“1+N”民企服务站、“专精特新”高能级公共服务平台。支持骨干企业做大做强,新增省级以上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企业150家以上。

(四)聚力提升城市能级,带动区域协调发展。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向北向海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高水平落实区域重大战略,拓展高质量发展空间,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一是提升城市承载能力。完成市县两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持续推进以县域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加快中央商务区、高铁新片区、火车站南广场片区续建工程和配套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京沪高铁辅助通道天津至潍坊段、潍烟高铁建设。推进潍坊机场迁建、国际货运口岸开放。推动济青中线全线贯通、明董高速建成通车。深入实施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积极创建国家公交都市、国家绿色出行示范城市。高水平推进国家城市更新试点、国家海绵城市示范建设,抓好总投资1000亿元的42个城市更新项目,中心城区新增海绵城市25.8平方公里。二是提升城市功能活力。统筹推动城市建设管理“八项行动”,完成中心城区雨污分流改造任务,提高城乡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新建75个智慧社区,创建3-5个省级标杆型智慧社区。建设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新建口袋公园100处。规划建设市级全民健身中心,建设体育公园2处以上、体育口袋公园145处,建成一批开敞式健身场地,举办品牌赛事活动80项以上,推动设立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潍坊分会场,筹办“新青年音乐节”。三是加快陆海统筹发展。推动潍坊港冲刺亿吨港口,推进中港区3.5万吨级航道疏浚和5万吨级航道建设,港口综合通过能力突破4500万吨,集装箱吞吐量突破60万标箱;加快推进潍坊港煤炭下水码头、疏港铁路和国家煤炭储备基地建设,做好小清河全线通航保障工作。谋划建设滨海、高密、诸城三个临港经济区(产业区)。实施虾贝双百亿全产业链和“蓝色良种”工程、海水综合利用“六个一”工程。抓好26个海洋特色园区培育,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00亿元以上。四是积极融入重大区域战略。深度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举办黄河流域文化生态保护区发展高峰论坛,加快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建设,开展盐碱地绿色开发协同科研攻关。扎实推进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沂蒙革命老区振兴发展。高标准做好对口支援和东西部协作工作,筹集落实资金1.85亿元以上。

(五)聚力深化改革开放,激发高质量发展活力。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聚力打造“双循环”重要节点城市、山东半岛对外开放桥头堡。一是数字变革提升政务服务。出台加快推进数字变革创新工作意见,推进“山东通”与“城市大脑”等平台的融合应用,打造数字机关全省样板。深入推进全域“无证明城市”建设,推动100项重点高频电子证照证明在政务服务和生活场景中广泛应用。二是集成攻坚深化重点改革。深化财税改革,完善减税降费政策落实机制,推广应用PPP模式,搭建国有资产共享共用平台。深入推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建设县级农村综合产权流转交易市场,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推进市县两级国有企业重组重整,力争市属一级企业户数压减到10家左右。争创国家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全面推行“综合监管一件事”改革,构建部门联动、资源共享、业务协同的综合监管体系。三是金融赋能激发经济活力。打造区域性产业金融高地和金融服务高地,新建产业或创投基金10支以上。争取设立北交所服务基地,新增上市及过会企业5家以上。创新发展金融业态,政策性担保业务规模突破150亿元,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户数增长30%以上,绿色项目库对接率100%;争创国家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创新示范区。强化风险防控,不良贷款率保持在较低水平。四是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深化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积极创建省级特色园区。深化国家农综区建设,加快推进农综区纳入全省自贸区联动创新区工作进程。布局农综区试验示范片区,组织申报全国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做好对外宣传和国际传播工作,办好潍坊国际风筝会、中日韩产业博览会等重点节会,实施新业态突破、主体培育、国际市场开拓计划,做好国家二手车出口试点城市、专用设备制造业产业链全国外经贸提质增效示范工作。深化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培育打造16个跨境电商产业园,举办世界电子商务大会、潍坊国际电子商务博览会。扩大双向投资规模,开展国企引资、企业股权换资、境外上市等外资招引;引导企业加快布局境外营销网络、生产工厂、能源资源基地。

(六)聚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拓展创新新时代“三个模式”。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加快农业产业现代化、农村治理现代化、农民生活现代化,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一是推动全产业链补链强链。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规划布局“六大集聚区、十大平台、九大基地”。加快补齐农产品加工、冷藏保鲜短板,推动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育提升10个年产值过百亿元的重点链,打造一批年产值过20亿元的“链主”企业,创建全国农业全产业链典型县、省级农产品加工强县,争创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二是提升农业品牌化标准化水平。争创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1个,新认证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50个以上。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监管机制,扎实推进“区块链在蔬菜质量安全全过程追溯中的应用创新”试点。创建一批试验示范基地和标准化畜禽屠宰企业,新增认证粤港澳大湾区“菜蓝子”基地10家。三是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建成运营潍坊“三农”大数据平台,打造150个数字应用场景。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创建主要粮食作物全程机械化和“两全两高”机械化示范县。四是培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新增100家市级以上示范社。积极创办土地、劳务、生产经营、托管服务等专业合作社,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大力实施“万村共富”“万企兴万村”行动,力争90%以上的村集体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五是拓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健全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增长长效机制,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巩固提升行动,推广“党支部+合作社”村社一体化农业经营方式。强化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全面推行“一村一银行基本账户”“双印鉴、双监督”管理方式,促进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强化村集体经济富民惠民功能,积极发挥带动低收入农户增收的作用。六是持续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扎实推进厕所革命、清洁取暖改造、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等重点工作,新改造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1885户,实施农村清洁取暖改造9.9万户、既有建筑节能改造2000户,打造1000个城乡环卫一体化标准化管理村,新创建垃圾分类试点村居不少于100个。持续开展“四好农村路”提质增效专项行动,完成251户农村危房改造。大力开展美丽乡村示范村镇创建,争创省级示范村40个以上。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

(七)聚力生态赋能,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设生态宜居“美丽潍坊”。一是强化系统综合治理。开展绿色生态屏障建设赋能行动,建立“生态警长”工作体系,全面实施“生态警务”。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推进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科学制定矿产资源开发计划,持续推动绿色矿山建设提升。开展美丽潍坊系列创建,打造峡山水库国家级“美丽河湖”、滨海区“美丽海湾”。推进重要生态功能区建设和保护,开展受损山体、废弃矿坑生态修复。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二是保卫“蓝天碧水净土”。狠抓工业源、移动源、社会面源等深度治理,力争环境空气质量全面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实施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三水统筹”,7个国控河流断面、20个省控以上河流断面优良水体比例分别达到71.4%、70%以上,50个市控河流断面基本消除五类水体,近岸海域优良水质面积比例达到53.7%。强化农用地、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管理,完成农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治理省定任务。深入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单位耕地面积化肥、农药使用量分别降低1%和2%。全域开展“无废城市”建设,推动危险废物分级分类差异化监管,探索涉危险废物重点场所网格化管理全覆盖。三是优化绿色变革路径。探索优化生态要素配置,实行总量指标全市域统筹、跨区域调剂、差异化替代。创新生态产品市场化交易新路径,推进实施峡山区国家级、滨海区和青州市省级EOD模式试点项目,支持寒亭区EOD项目纳入国家生态环保金融项目库,引导企业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开展重点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核算。创新实施“刑责治污”机制,促进环保执法司法协同联动。

(八)聚力文化赋能,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强化城市迈向新高度、实现新跨越的文化支撑和精神力量。一是推进文明潍坊建设。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深入实施《潍坊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推动志愿服务常态化,提升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行动。全面融入沂蒙、胶东红色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建设,建设胶济铁路文化廊道,传承弘扬革命文化。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强化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加强道德模范、最美志愿者、潍坊好人等典型选树。持续推动法治文化与地方文化、行业文化、红色文化等融合发展,提升全民法治素养。二是增加优质文化供给。建成市级非遗综合展馆、“古城记忆”和“潍水考古”等重点项目,加快推进十笏园等重点文保工程,争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布局城市新型文化空间,规划建设市文化馆,打造文化新地标。拓展30家以“超然”城市书房为代表的新型文化空间,打造15分钟城市阅读圈、城乡品质文化圈。创新开展“东亚文化之都”系列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三是推动文旅产业融合升级。建设元宇宙智慧文旅综合体验中心,加快发展创意设计、网络视听、数字出版等新兴文化业态。整合串联海洋旅游资源,策划推出渤海湾最美海洋休闲廊道。培育大型旅游企业集团,推出自驾、研学、红色、乡村休闲等精品旅游线路,拓展提升吃住行游购娱全产业链条。

(九)聚力提升民生福祉,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民生支出占比保持在80%以上,着力打造优质普惠的全生命周期民生供给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一是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发放创业贷款18亿元,开展高校毕业生“369”行动,加强“零工客栈”标准化建设,开发公益性岗位8.67万个,培训各类劳动者6万人次,全年新增城镇就业9.5万人以上。二是织牢织密社保体系。强化市县镇村四级慈善网络建设,持续扩大养老、生育等各项社会保险覆盖面。加强基层医保工作站(点)建设,完善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推进社会救助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深化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标准建设省级试点,为1300户残疾人家庭进行环境无障碍改造。建成市级综合托育服务中心。开展中小学生体质提升工程,优化“体教融合”布局。新建500处助老食堂,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有集中供养意愿的失能特困人员全部实施县级统一供养。三是加快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市。实施办学条件“提质扩优”行动和乡村教育提升行动,城区新改扩建中小学60所、幼儿园130所,提升乡村学校110所、幼儿园252所。加快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普通高中“双新”示范区建设,建立全学段贯通培养机制,全面提升育人质量。实施教师管理“三定三聘三评”改革,大力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全面构建“轻负优质”育人生态。支持潍坊医学院、潍坊学院等驻潍高校升级发展,创建山东生态环境学院、潍坊食品科技职业学院。筹建一所新型理工科院校。四是持续提升住房保障水平。新开工棚户区改造5994套,实现城镇开发边界内未建成社区全面清零。改造老旧小区466个、4.9万户,同步落实物业管理。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1459套。加大人才住房保障力度,完成年度人才住房筹集建设任务,提供“用人大户”人才住房定向服务,多渠道、多方式满足人才多样化居住需求。五是优化公共卫生服务。认真落实新阶段疫情防控各项举措,加强医疗资源准备,提升医疗救治能力,保障群众就医用药;突出抓好重点群体防控,着力保健康、防重症,更加科学、精准、高效做好防控工作。建设市级公共卫生安全中心,推动市县级疾控中心全部达标。加快建设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新建5处以上县域医疗服务次中心、改造提升500处中心村卫生室、2000处一般村卫生室,95%以上镇街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国家“优质服务基层行”基本标准,35%以上达到推荐标准。建设3个国家级和15个以上省级重点专科专业技术联盟。推进中医药工作提质扩面,加快全国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实施新型家庭医生制度,重点人群签约率80%以上。统筹推进职业病防治工作,深化康复医疗服务建设,老年人健康管理率70%以上。

(十)聚力守牢一排底线,营造安全和谐稳定发展环境。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以“有解”思维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打造最优安全环境和社会环境。一是保障农产品供给安全。新建和提升高标准农田39.4万亩,粮食面积、总产分别保持在1030万亩和87亿斤以上,蔬菜面积300万亩、产量1300万吨左右,肉蛋奶总产量170万吨左右,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完成省定目标。二是扎实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全面提升安全治理水平,加快构建大安全大应急框架。深入落实“八抓20条”创新措施,坚持预防为主,加大防灾减灾基础设施投入和工程建设,加固筑牢森林防火、防汛、防震“三防”防线,全力确保海渔、危化品、道路交通、建筑施工、校园、食品药品、特种设备等重点领域生产安全。建立健全应急中心、指挥中心平战融合应急处置机制,推进基层应急救援装备物资模块化、标准化管理。开展社区消防“生命通道”建设工程。三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深化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加强法治政府建设,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加快推动重点领域新兴领域立法,全面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争创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深入开展“枫桥式”司法所建设三年行动,建设覆盖城乡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和仲裁服务体系。强化社会治安整体防控和公共安全监管,深化现代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斗争,打好反恐和禁毒人民战争,持续抓好网络安全,依法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等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潍坊、法治潍坊。持续健全儿童福利和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体系,推动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规范化专业化,保护妇女儿童权益。加强双拥共建,争创双拥模范城“七连冠”。

附件:潍坊市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指标

附件

潍坊市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指标

截图_20230330141913.png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点击空白区域关闭图片,
双指拖动可放大图片,单指拖动可移动图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