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电力软件网获悉,2月17日,吉林高新区经济发展局发布吉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简)。规划提出,前瞻布局数字经济新赛道。发展思路和目标紧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主动融入“数字”新时代,以产业数字化为切入点,以场景打造为抓手,重点布局智慧农业、工业互联网、智能网联汽车、智慧物

首页 > 物联网 > 政策 > 正文

吉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简):前瞻布局数字经济新赛道

2023-02-28 11:43 来源: 高新区经济发展局 

北极星电力软件网获悉,2月17日,吉林高新区经济发展局发布吉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简)。

规划提出,前瞻布局数字经济新赛道。

发展思路和目标

紧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主动融入“数字”新时代,以产业数字化为切入点,以场景打造为抓手,重点布局智慧农业、工业互联网、智能网联汽车、智慧物流、智能机器人等新赛道,推动传统产业与数字产业深度融合,面向未来培育新动能、新增长点。到2025年,力争实现总产值50亿元。到2035年,数字经济产业蓬勃发展,成为新产业新业态育成的重要源头。

(1)智慧农业

发展重点:在农业生产、经营领域,充分运用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3S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重点发展农业精细化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农业大数据平台服务。

(2)工业互联网

发展重点:结合高新区实际,重点推进工业互联网在各个重点行业创新应用。

(3)智能网联汽车

发展重点:重点集聚感知系统、控制系统、执行系统以及智能驾驶舱、自动驾驶解决方案等企业。

(4)智慧物流

发展重点:推进物流企业运输、仓储、配送等环节数字智能化升级,发展物流解决方案等。

(5)智能机器人

发展重点:落地一批机器人产业化项目,推动智能雾化消毒机器人、无接触配送机器人、工业机器人、家用机器人等领域发展。

原文如下:

吉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产业发展规划(简)

二〇二三年二月

前言

吉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吉林高新区”)于1992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区以来,以大招商、大项目为重点,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产业创新能力稳步提升,产业发展空间持续拓展。“十四五”及未来一段时期,重点要谋近虑远,解决好产业发展“方向、规模、特色、增长点”等关键问题,优化重塑产业发展体系,引领支撑吉林高新区开启“再创业”新征程。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科技自立自强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正加快构建。我国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注重未来产业谋划。吉林省坚持把做大做强制造业作为振兴突破的着力点,围绕构建“一主、六双”产业空间布局,推动产业基础能力提升,吉林市聚焦六大产业集群,推进产业链优化升级。作为地区产业发展重要阵地,吉林高新区肩负新的使命与要求。为全面贯彻国家、省市的总体战略部署,进一步明确产业发展思路和方向,依据《吉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吉林高新区“十四五”及未来二十年发展规划纲要》等,特制订本规划,作为高新区未来一段时期产业发展的行动纲领。

一、产业发展趋势与环境

(一)贸易战和科技脱钩加剧,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美国对华技术封锁形势严峻,欧美等国加大引导高端制造“回流”,加速产业链、供应链本地化、区域化布局。我国芯片、集成电路、高端软件等技术创新受困,产业链不完整、产业链话语权不强、前沿核心技术缺失等问题愈发凸显。《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吉林高新区要结合发展实际,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新发展格局中找准自身特色定位,围绕主导产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推动产业创新能力提升,加大产业链供应链协同,推动产业能级提升。

(二)新一轮产业科技革命深度演进,产业发展呈现新趋势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一批颠覆性技术持续爆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技术广泛渗透到各个领域,不断催生跨界融合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迎来爆发期。产业发展呈现新趋势,跨界、赛道、场景、共治等创新打法成为主题词。产业发展在区域之间、技术之间、领域之间持续跨界融通,赛道是投资机构的重点投向,是诞生独角兽企业的主要领域,主动营造各类产业场景成为吸引新兴企业落地、加快产业爆发的新手段,产业治理模式由过去的单方主导,逐渐演进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行业专家等多方参与的共治新模式。新形势、新趋势下,吉林高新区要抢抓新经济机遇,强化数智赋能,推动新技术、新模式与汽车、电力电子、生物医药、农业等传统产业持续跨界融合,培育发展新赛道,打造新兴增长点,主动谋划各类应用场景,积极探索产业治理新模式,以新思路新打法加快产业爆发。

(三)“双循环”和长吉图战略加速推进,对区域产业协同提出新要求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我国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建设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为加快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吉林省大力推动区域协同发展,打造“一主、六双”产业空间布局,建设东中西“三大板块”,推进长吉一体化,建设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吉林高新区应借助长吉一体化机遇,主动融入区域战略布局,积极链接国内外产业创新高地,强化“双向开放”和协同发展,融入更大范围的创新链、产业链和供应链。

二、产业发展基础

建区以来,吉林高新区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为抓手,初步形成以汽车及零部件、电力电子、生物医药为主导的产业体系,产业创新能力稳步提升,产业发展空间持续拓展。先后获批国家振兴东北服务外包产业转移承接示范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园区、国家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园区、吉林省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等。

(一)以大招商、大项目为重点,产业发展体系初步形成

以大招商、大项目为重点,三大主导产业稳步发展,新产业新业态苗头初现。

龙头企业带动,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加快转型。汽车产业作为第一大支柱产业,集聚规上企业21家,以一汽吉林为龙头,基本形成小型乘用车、商用车整车和零部件生产配套体系。近年来,产业加快转型,一汽吉林进行混改,山东宝雅控股并积极谋划新能源汽车产品开发。高新北区规划建设新能源汽车产业园,为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奠定基础。

电力电子特色突出,产业创新能力持续增强。集聚华微电子、麦吉柯、瑞能半导体等代表性企业。依托华微电子,与吉林大学、东北电力大学等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积极谋划以新型电力电子器件基地项目为核心的半导体产业园。此外,集聚电力监测、安全除尘、节能环保、仪表仪器等电厂配套企业,开元科技与浙江大学热能工程研究所合作建设的能源清洁利用工业互联网平台列为吉林省重点支持的三张工业互联网之一。

以现代中药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产业稳步发展。集聚吉尔吉、康乃尔等现代中药企业,其中康乃尔丹蒌片等产品是全国独家新药和独家国家中药保护品种。支持建设吉尔吉、康乃尔两大医药产业园,为产业规模化发展奠定基础。积极布局精准医疗,引进中科聚研干细胞,布局干细胞存储、治疗,依托中核辐照,开展核药研发、生产。

新产业新业态苗头初现。依托本地基础和市场需求,坚持外引内培,软件服务外包、节能环保、农业信息化、新材料等新产业、新业态苗头初现,集聚开元科技、大仝数码、金赛科技、吉福新材料等一批代表性企业,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支撑。

(二)以搭平台、建载体为抓手,产业创新能力稳步提升

吉林高新区加速培育企业创新主体,积极推进双创平台载体建设,开展多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产业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创新主体加速培育。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培育计划,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截至2019年底,共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9家,占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26.5%,认定省级科技小巨人企业13家,占全市18.1%。孵化载体初具规模。截至2019年底,拥有各类孵化载体15家,其中国家级6家,创业孵化总面积近19万平方米。创业服务中心总建筑面积5.1万平方米,获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级电力电子特色产业基地、国家级软件园等。创新平台取得突破。积极推进与浙江大学、吉林大学等合作,引进吉林大学工业研究院、化工学院中之林研究院,截至2019年底,拥有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7家。

(三)以南优、北进为核心,产业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

吉林高新区以南优、北进为核心,持续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优化南北两区产业空间布局,推进两区协调并进发展。高新南区作为建成区,集聚汽车及零部件、电力电子、数据信息等产业。近年来,南区加速推进产业结构、功能定位调整,盘活闲置土地资源,着力打造“产业高地、生活新城”。高新北区作为下一步园区发展主战场,坚持高标准规划,以打造“吉林新城、产业新区”为目标,先期推进31.5平方公里起步区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基本配套完成,新能源汽车产业园、中德工业园、会展中心、军民融合产业园、创新科技城等产业发展载体加速布局。

三、发展思路与目标

(一)发展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吉林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以提升主导产业竞争力、培育新兴未来产业为导向,坚持“特色发展、数智赋能、创新驱动、开放协同”四大发展路径,构建以汽车及零部件、电力电子为主导,医药大健康、军民融合为重点,现代服务业为支撑,数字经济新赛道蓬勃发展的“2+2+1+X”现代产业体系,推动新技术、新模式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进一步做大产业总量、做强产业特色、培育新兴增长点,形成具有吉林特色、全国影响力的创新型特色产业集群,全力支撑吉林省高质量跨越发展。

(二)发展路径

特色发展:聚焦功率半导体、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领域,围绕产业链关键环节,招引行业龙头企业、知名研发机构和创新服务机构,实现细分领域突破,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产业名片”。

数智赋能: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广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等先进智能制造模式,大力培育跨界融合新赛道,建设新技术应用场景,赋能产业转型升级。

创新驱动:围绕产业创新发展需求,完善产业科技创新体系,持续集聚创新资源与要素,优化创新创业生态,提升主导产业竞争力、培育新兴未来产业,强化创新在产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全面提升产业基础能力。

开放协同:深刻把握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深入融入“长吉图”战略,在更大范围内整合资源,加强区域产业创新协同发展,探索与创新高地高端链接的新模式。

(三)发展目标

力争到2025年,产业总体规模和特色产业竞争力明显提升,企业梯队培育卓有成效,产业创新资源加快集聚,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有力支撑省市主导产业竞争力提升与新兴未来产业培育需求。

——特色产业体系逐步形成。汽车及零部件、电力电子、医药大健康等产业实现迭代升级,军民融合、现代服务业加速壮大,工业互联网、智慧农业等跨界融合新赛道实现突破,“2+2+1+X”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产业总体规模大幅提升。培育形成稳定有力的经济增长点,新旧动能接续有力,产业规模大幅跃升。力争到202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400亿元,形成1个两百亿级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电力电子、军民融合、医药大健康3个百亿级产业集群。

——创新型企业群体不断壮大。金字塔形企业梯队基本成型,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明显提升,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等带动产业实力稳步提升,瞪羚、独角兽等高成长企业实现突破。力争到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50家,集聚瞪羚企业15家。

——产业创新能力持续提升。高端创新平台建设有序推进,创新资源要素逐步集聚,科技创新投入稳步增加,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突破一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力争到2025年,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5%,万人发明专利授权数(件)突破60件。

——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取得突破。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数字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建成对产业有重大支撑作用的数字化基础设施,诞生数智融合新业态,集聚一批数字经济骨干企业,产业数字化治理实现创新突破。

力争到2035年,成为省市支柱产业集聚区和新兴产业策源地,培育形成新能源汽车、功率半导体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地标产业,数字经济持续引领产业迭代升级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全链条产业创新服务体系持续优化,高能级创新创业要素持续集聚,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涌现一批带动性强的科技领军企业,建成一批“三生融合”活力产业社区,形成新动能主导的经济发展格局,产业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成为全国领先的创新型特色园区。

四、构建“2+2+1+X”现代产业体系

以“有限聚焦”为基本导向,遵循根植性、前瞻性、带动性三大原则,围绕立足园区基础、服务省市战略、紧抓时代机遇、借势借力发展四个维度,构建以汽车及零部件、电力电子为主导,医药大健康、军民融合为重点,现代服务业为支撑,数字经济新业态蓬勃发展的“2+2+1+X”产业体系。

(一)提升发展汽车及零部件

1.发展思路和目标

紧抓汽车新能源化、智能网联化、轻量化等发展趋势,依托一汽吉林、富晟车灯、航盛电子等整车及零部件企业基础,加快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通信等技术与汽车产业融合,重点发展传统节能汽车及新能源汽车整车,推动汽车零部件企业电子化、轻量化升级,逐步完善汽车后市场,打造全国知名的汽车产业集群。到2025年,力争实现工业总产值200亿元,到2035年,汽车产业集群特色鲜明、全国知名,突破高寒地区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成为东北地区新能源汽车应用推广典范。

2.发展重点

(1)传统汽车整车

发展重点:结合传统汽车节能减排、性能提升等发展趋势,依托一汽吉林传统优势基础,突破汽车轻量化技术,重点发展SUV等乘用车,轻卡、微型车等商用车,持续做大做强森雅、佳宝等品牌。

(2)新能源汽车整车

发展重点:紧抓新能源汽车发展机遇,依托一汽吉林等优势车型,重点发展SUV等新能源乘用车,轻卡、微型车等新能源商用车,突破极寒环境下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

(3)汽车零部件

发展重点:立足汽车零部件制造基础,重点发展汽车电子、轻量化零部件及新能源汽车电池、电机、电控等高端零部件,发展系统化开发、模块化制造、集成化供货等先进模式。

(4)汽车后市场

发展重点:紧抓汽车产业价值链向后市场推移机遇,依托区内整车、零部件企业,鼓励发展汽车金融、二手车、维修保养、汽车租赁等后市场服务,以互联网与汽车产业深度融合为方向,探索“互联网+”汽车后市场模式,推动出行服务多样化。

(二)着力打造电力电子

1.发展思路和目标

充分把握节能环保要求不断提高、下游应用市场持续扩大的契机,依托本地产业基础,加快打造半导体产业园,围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抓功率半导体重点企业招商、核心技术突破,提升发展电厂配套和能源环保,培育发展光电子器件和电子电器回收综合利用,推动产业集群化、高端化发展,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产业名片。到2025年,力争实现工业总产值100亿元,到2035年,高端功率半导体取得突破,成为国内领先的功率半导体产业高地,节能环保、光电子产业形成规模。

2.发展重点

(1)功率半导体

发展重点:结合市场前景、国产替代机会,依托华微电子,重点布局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研发、功率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等功率半导体全产业链,加大第三代半导体研发,巩固提升二极管、晶闸管等产品优势,突破IGBT、中高压MOSFET、电源管理IC等产品,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功率半导体。

(2)电厂配套和能源环保

发展重点:围绕能源结构调整、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要求,把握智慧环保发展趋势,高新区应重点发展智能电力检测监控、生物质发电及配套、热储材料及装置等领域,提升发展电力行业大气治理,拓展非电行业脱硫脱硝除尘等大气治理。

(3)光电子器件

发展重点:围绕市场需求,高新区应重点布局光无源器件、光有源器件,延伸发展光模块封装,壮大半导体产业集群。

(4)电子电器回收综合利用

发展重点:结合家用电器、新能源和传统汽车报废与资源回收利用趋势,依托循环经济和绿色日化品产业园区,重点布局汽车拆解回收利用、汽车电子产品及汽车电池(含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积极发展家用电器和电子产品的回收、拆解和再加工。

(三)加速发展医药大健康

1.发展思路和目标

立足省市战略布局及本地生物医药产业基础,坚持高端化突破、特色化发展,重点发展以现代中药为核心的生物医药,培育发展康养服务和绿色日化品,前瞻布局精准医疗,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聚发展,强化人才、资金等要素保障,完善产业发展生态。到2025年,力争实现工业总产值100亿元,到2035年,生物医药蓬勃发展,高端康养服务品牌知名,精准医疗多点开花。

2.发展重点

(1)生物医药

发展重点:把握现代中药现代化、标准化发展要求,重点发展中药配方颗粒,提升发展中药破壁饮片、超微粉中药等新型中药饮片,开发针对肿瘤、心脑血管等疾病,及慢性病、常见病用中药产品。择机布局生物制药、化药等领域。

(2)绿色日化品

发展重点:围绕市场需求,重点发展中草药牙膏、医疗消杀品、护肤类化妆品等绿色日化品,推动绿色日化品中高端化发展。

(3)康养服务

发展重点:充分依托优良的生态环境资源及恒大温泉小镇等高端休闲项目,打造集生活、医疗、休闲、康复、旅游为一体的高端康养社区,发展医养结合的康养服务。

(4)精准医疗

发展重点:依托本地基础,重点发展干细胞治疗、分子靶向药物等精准医疗中等层次。

(四)培育发展军民融合

1.发展思路和目标

充分对接省市军民融合资源,按照“建机制、搭平台、引企业、链资源、优环境”思路,推进军民融合产业园建设,引进培育军民融合骨干企业,优化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环境,重点发展航空装备、电子等领域。到2025年,力争实现工业总产值100亿元。到2035年,成为全省首家国家级军民融合产业基地。

发展重点:紧抓国家大力发展航空产业重要历史机遇,立足市场需求,重点发展航电系统、机电系统、结构件、起落架等机载设备、航空零部件研发制造,适时布局航空器整机等领域。

(五)强化现代服务业支撑

1.发展思路和目标

围绕产业提升和消费升级需求,以外引内培、结构优化、专业集聚为导向,重点发展软件服务外包、现代物流,培育发展高端商贸商务,推动现代服务业专业化、高端化、品质化发展。到2025年,力争实现总产值50亿元。到2035年,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等深度融合,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化、多样化、高端化。

2.发展重点

(1)软件服务外包

发展重点:重点发展以工业研发、设计为代表的知识流程外包,提升发展信息技术外包、业务流程外包。

(2)现代物流

发展重点:围绕产业需求和城市发展需要,积极发展供应链物流、电商物流、城市配送等领域。

(3)高端商贸商务

发展重点:围绕提升商贸商务服务水平,重点发展商务会展、现代商贸等领域。

(六)前瞻布局数字经济新赛道

1.发展思路和目标

紧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主动融入“数字”新时代,以产业数字化为切入点,以场景打造为抓手,重点布局智慧农业、工业互联网、智能网联汽车、智慧物流、智能机器人等新赛道,推动传统产业与数字产业深度融合,面向未来培育新动能、新增长点。到2025年,力争实现总产值50亿元。到2035年,数字经济产业蓬勃发展,成为新产业新业态育成的重要源头。

(1)智慧农业

发展重点:在农业生产、经营领域,充分运用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3S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重点发展农业精细化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农业大数据平台服务。

(2)工业互联网

发展重点:结合高新区实际,重点推进工业互联网在各个重点行业创新应用。

(3)智能网联汽车

发展重点:重点集聚感知系统、控制系统、执行系统以及智能驾驶舱、自动驾驶解决方案等企业。

(4)智慧物流

发展重点:推进物流企业运输、仓储、配送等环节数字智能化升级,发展物流解决方案等。

(5)智能机器人

发展重点:落地一批机器人产业化项目,推动智能雾化消毒机器人、无接触配送机器人、工业机器人、家用机器人等领域发展。

五、优化产业发展新空间

以产业布局现状为基础,优化南北两区空间布局。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功能配套,提升园区形象品质,增强园区综合承载力、吸引力、竞争力。

(一)优化南北区空间布局

1.推进南北两区协同联动

按照“专业集聚、特色发展”的发展思路,围绕“2+2+1+X”产业发展需求,依托高新南区、北区产业布局现状,进一步优化两区空间布局,推进南区提质增效,加快北区建设发展。高新南区以发展电力电子、汽车产业为主,开展产业跨界融合、优化提升,着重布局产业链高端环节,做强传统长板。高新北区布局“2+2+1+X”产业体系,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储备未来产业。引进和建设重点项目和平台,配套建设标准厂房、中试基地、职工公寓等硬件设施,在高新南区、北区打造若干专业化“区中园”。在人才居住、商业配套、子女教育、医疗等配套方面强化两区资源协同,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2.高新南区打造三区两园

高新南区打造产业发展区、品质居住区、科技创新区,其中,产业发展区打造两大专业化产业园,重点发展汽车及零部件、电力电子产业,推动产业做大做强、数字智能提升,科技创新区承载科技孵化、研发创新、科技金融等功能,品质居住区依托雪花特色美食街区、品质生活配套设施等,承载高端居住、商业商贸、休闲娱乐等功能。

——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园。依托一汽吉林,推动SUV等乘用车及轻卡、微型车等商用车研发生产,重点发展传统汽车领域。围绕整车生产,持续集聚核心零部件企业。建设汽车工业互联网平台,提供整零协作、同步开发、协同制造、生产管理、产品追溯以及融资等专业化服务。

——新型电力电子器件基地。围绕华微电子,建设八英寸新型器件芯片基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结合华微电子产业链、供应链,重点引进外延片、功率模块封装等项目,提升外延片生产及封装产能,壮大产业发展规模。

3.高新北区打造一心三区

高新北区作为“十四五”及未来发展主战场,打造生态绿心及新兴产业区、科教创新区、中心服务区。其中,新兴产业区打造六大专业化产业园或产业集聚区,承载新兴未来产业培育功能,科教创新区依托创新科技城、职教园区等,承载教育培训、科技创新功能,打造“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全孵化链条,中心服务区承载政务服务、高端商务、生态居住等功能。

——新能源汽车产业园。依托一汽吉林等,布局新能源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研发生产项目,重点发展SUV等电动乘用车、轻卡等电动商用车,集聚新能源汽车三电系统、汽车电子、汽车轻量化等零部件企业。建设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研究院,适时布局新能源充电桩。

——半导体产业园。依托华微电子,进一步集聚功率半导体上下游企业,打造集功率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的全产业链功率半导体IDM基地。建设功率半导体产业技术研究院,导入高校院所等高端创新资源。引进光电子器件、光模块封装等项目,壮大半导体产业集群。

——医药大健康产业园。以吉尔吉、康乃尔、中科聚研干细胞等企业为中心,集聚生物医药、绿色日化品、康养服务、精准医疗等领域产业项目。联合区内外企业、高校院所、检测机构等,搭建药物公共研发平台、检测认证平台、中试生产车间等,构建“研发-检测-中试”服务链条,打造专业化医药大健康产业园。

——军民融合产业园。围绕航空装备、兵器装备、电子等领域,引进一批产业化项目。建设军民两用技术转移平台,搭建军民融合创新创业基地,推进军民技术双向转移和转化应用。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重点依托创新科技城、会展中心、雪花特色美食街区等,集聚软件服务外包、现代物流、高端商贸商务等项目,发展现代服务业态,打造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数字经济产业园。建设部署数字基础设施,加强“云网端”建设,布局数据中心、5G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围绕产业数字化,建设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智慧农业示范基地、智能网联汽车场景、智慧物流公共服务平台、智能机器人等新经济应用场景,吸引集聚瞪羚、独角兽等高成长企业。

(二)提升园区形象品质

1.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超前原则,着力建设城市电力、燃气管网等能源设施,完善自来水厂、转压站、供水管网等供水设施,规划建设地下综合管廊,建立健全综合防灾应急保障系统,全力提升园区基础设施保障。加快实施河道整治、公园绿地、广场小品、标志建筑等一系列工程项目,高标准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动城市轨道交通、公交专用道、快速公交系统等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效便捷的城市交通网络。

2.完善城市配套功能

突出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以城聚人的发展理念,统筹产业与城市空间布局,完善教育、医疗、文体、商贸等城市功能配套。优先保障项目用地,加快建设市一实验分校、五中分校等重点学校,建设高新北区公共卫生管理中心,打造现代科技产业新城。

3.塑造高品质发展形象

推进科技创新元素与城市设施建设深度融合,打造一批科技地标、文化地标、商务地标,彰显开放、文明、时尚的“高新”气质。重点在创新科技城等区域,以社区理念重塑城市空间形态,营造更加适应当前产业创新、人才创业的高层次创新生态,聚合餐饮、娱乐、医疗、教育等多元业态,提升城市魅力。

(三)推进绿色智慧园区建设

1.加快部署新型基础设施

抢抓新基建发展机遇,坚持应用导向,将新型基础设施作为流量和服务入口,大力吸引社会资本、科技力量参与新基建的投资建设与运营维护。全力提升园区信息基础设施,拓展延伸网络覆盖广度和深度。围绕北区城市桥梁、管廊管线、道路交通、公共消防、停车场等新建设施,优先部署实施一批智能化改造项目,建设融合基础设施。

2.打造应用场景示范区

瞄准新兴技术突破和应用,谋划智能网联汽车、智慧农业、智能工厂、智慧物流等若干新经济应用场景,支持各类主体开展新技术研发与试点应用,打造应用场景示范区。坚持“政府搭台、企业主导、多方参与”,与园区企业、专业智库等共同梳理设计场景机会,建立多方参与的场景建设机制。争取上级支持,联合市发改、科技、工信等部门,在场景数据开放、政府采购、试点示范等方面给予支持。

3.开展数字化园区治理

规划建设园区数字化控制中心,加强数字化管理应用软件开发,构建园区智慧服务体系,建设功能复合、宜业宜居的高技术园区。推进公共服务领域的智慧应用体系建设,探索数字交通、智能安防、数字应急、数字城管等智慧应用新场景,支持企业提供智慧社区、智慧养老、在线医疗、数字教育等新服务。

4.建设绿色生态园区

稳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严控污染项目准入门槛,遏制高耗能、高污染、高危险项目进入。开展绿色制造试点示范,引导企业开展绿色清洁生产,加快推进建材、装备制造等重点耗能领域的节能改造升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强化对违法建筑、工地扬尘、裸露地面、市容环境综合整治。构建立体化城市生态系统,塑造以河湖岸绿色、公园绿色、企业附属绿色、居住绿地与道路防护绿地为一体的绿色景观系统。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产业组织领导

强化组织领导和工作统筹,由“十四五”工作推进领导小组负责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及重大事项的决策。强化产业工作责任落实机制,明确部门分工,落实部门责任,将落实规划作为有关部门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和依据。定期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情况评估,做好工作实施情况的跟踪监测,鼓励社会公民为规划实施建言献策。

(二)强化产业精准招商

按照“一个产业、一名领导、一个团队、一张招商图”模式组建产业招商小组,广泛吸纳产业发展、投融资等方面的专业人才,配齐配强招商领导班子和骨干力量,形成专业、精简、高效的招商队伍。深入开展产业链研究,聚焦主导产业领域和产业链重点环节,搜集领先企业名单和基本信息,实现有目的性、选择性的招商引资。探索科技招商、新业态招商、场景招商等新经济招商模式,招引高成长性、平台型企业和机构,加速数字经济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创新招商思路,与商会协会、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探索专题招商、以商招商等灵活多样的招商方式,探索驻地招商等模式。挖掘适合区域产业发展的资源,精准匹配招商线索,精准、高效对接优质企业。

(三)搭建产业创新平台

以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和产业服务水平为核心,加快建设一批产业创新服务平台,优化产业发展生态。建设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研究院、功率半导体产业技术研究院,重点围绕高寒地区新能源汽车整车系统控制、电机及驱动控制系统、动力蓄电池管理系统以及功率半导体芯片、高端功率半导体器件等关键技术领域开展研发突破。

(四)强化产业主体培育

建立企业分类指导、梯次培育机制,构建“高新技术企业-高成长企业-大企业”金字塔式企业成长梯队。支持高校院所、龙头企业围绕功率半导体、新能源汽车等细分特色领域,搭建专业化众创空间或孵化器;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围绕主导产业领域,筛选一批科技型企业进入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引导企业加大研发创新投入。实施高成长企业挖掘和培育计划,充分挖掘区内有潜力的企业,在高端人才引进、优质资金对接、创新研发、新产品示范等方面给予精准支持,加快企业成长。实施平台化大企业培育计划,针对大型央企、民营科技企业,在项目建设、科技创新合作、人才保障、全球市场开拓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引导一汽吉林、华微电子等龙头企业开展平台化转型,打造产业平台生态圈。精准促进企业提档升级,加速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创新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五)加大新生产要素保障

聚焦产业发展需求,强化人才、金融、土地、数据等创新要素保障。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设院士专家工作站等创新平台,通过项目合作、“季度专家”等方式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强青年人才、吉林籍人才引进,探索产教融合、委托培养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搭建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构建政银企对接服务平台。严控企业用地规模,加强土地利用评估,提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强化数据要素保障,推进企业登记、交通运输、农业、教育、城市管理等公共数据开放共享和数据资源有效流动,加强数据资源整合和安全保护。

(六)推进产业协同开放

主动融入长吉一体化战略,积极链接北京、上海等产业创新高地,建立开放链接融合体系。探索长吉产业协同机制,重点推进与长春高新区在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光电子等领域的产业协同,建立产业对接机制。积极争取上级政府支持,探索创新长春、吉林高新区两地资源流动共享机制,推动形成区域科技创新平台共建、资源共享、项目共促、政策共通、成果共享局面。积极对接中关村等创新高地,围绕汽车及零部件、电力电子、数字经济等领域,搭建产业转移承接平台,承接难以在京量产的高精尖产业化项目落地。积极对接中关村、上海张江、深圳等国内一流科技园区,搭建飞地产业园区、成果转化平台。

(七)开展产业政策创新

以战略定工作,以工作定政策,以政策定资金,深入研究汽车及零部件、电力电子、生物医药等产业特性和发展需求,加快出台高新区产业专项政策,有针对性地扶持产业发展。定期开展宣讲会、对接会等,强化政策宣传与解读,建立政策评价、反馈、修正机制,加强政策之间的衔接协调。围绕新兴未来产业打造,适时研究出台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政策,重点突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应用场景供给等,强化对市场主体的吸引力。探索包容创新的审慎监管制度,常态化开展新经济制度创新研究工作,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和弹性监管,营造包容试错的新经济制度空间。针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建立以负面清单为主的产业准入制度。

(八)优化产业服务环境

以企业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深化以企业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提高审批办事效率和企业服务能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优化投资项目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时限,推行容缺审批、告知承诺制等管理方式,建立项目网上并联审批机制。推行企业项目承诺制,建立承诺履行信用红黑名单制度。加强数字化、信息化建设,搭建电子数据展示平台,将建设投资项目全生命周期纳入系统,进行网上实时监管。建立投资项目审批回访制度,持续提高项目审批服务质量和水平。强化企业服务意识,建立企业协调会等定期沟通机制,与企业开展深入交流。打造线上企业服务平台,集中反映企业问题与诉求,实现企业诉求的快速流转和及时跟踪、督办。针对企业重大项目建设,建立“一对一”项目专员工作机制,为企业提供手续办理、资金申报等全程服务。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