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党的二十大代表、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院长王丛林“希望你们每一个人,都抱有强烈的家国情怀,负起自己应有的责任和担当,做祖国强核事业的栋梁之材。”在2022年的新员工入职仪式上,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院长王丛林对该院新入职员工说出了这段话。很少有人知道,30多年前的一个夏夜,在四川大山

首页 > 核电 > 核电产业 > 报道 > 正文

二十大代表 | 核动力院院长王丛林:一名核动力人的责任和担当

2022-10-24 13:15 来源: 中国电力报 作者: 白宇

——记党的二十大代表、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院长王丛林

“希望你们每一个人,都抱有强烈的家国情怀,负起自己应有的责任和担当,做祖国强核事业的栋梁之材。”在2022年的新员工入职仪式上,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院长王丛林对该院新入职员工说出了这段话。

很少有人知道,30多年前的一个夏夜,在四川大山深处九〇九基地的一间小砖房里,一位长辈语重心长地向王丛林讲过同样的话,在他心里埋下一颗关于责任和担当的种子。30年间,王丛林从核动力院这片厚土中不断汲取养分,向下生根,向上生长,把对自己、对工作、对单位、对国家的责任牢牢扛在肩上,筑起一座新时代中国核动力事业的雄伟“长城”。

奋斗中的“转型”责任在成长中筑牢

1987年,从重庆大学毕业的王丛林被分配到了核动力院工作。那时候的他,二十来岁,身材清瘦。

1988年,国内民用核电开始发展,核动力院中标秦山核电二期工程反应堆冷却剂及一回路系统的设计任务,核动力事业迎来转机。也正是在这个时间段,所里的领导发现了王丛林这个闪着光的“金子”,点名让他去二所科技办工作。

“那时候我们总觉得搞科研才是重要的,搞管理容易被人瞧不起。”王丛林坦言,面对院里让自己“转型”的需求,他一开始是拒绝的。领导们轮番上阵劝说,让他意识到,这份责任必须有人承担。于是,他到了新的工作岗位。

要转型,意味着付出更多,但王丛林不是一个怕吃苦的人。王丛林的大学同学、同事,现任核动力院副总工程师的王晓敏讲了一个故事:2000年伊始,核动力院曾研发了一种新型材料,为了抢占市场,当时已经前往院科技处任职的王丛林带上了王晓敏,二人马不停蹄地前往当时一家大型厂商寻求销路。

然而,事情进展并不顺利,厂商在几家单位中犹豫不决,并间接地拒绝了核动力院。几天奔波后,无功而返。王晓敏还记得回来时的那条路:“几乎就是乡村小道,尘土飞扬,中巴车的窗子也关不上,让我们灰头土脸。”中巴车颠簸到一半时,厂商突然通过传呼机联系上了王丛林,表示想再谈谈。这让王丛林兴奋不已,他重新整理了所有资料,最终成功为核动力院争取到了一笔宝贵的订单。

关键期的“逆行”责任在拼搏中升华

时间一晃,王丛林已经48岁,核动力院非核主体也早已搬到成都。王丛林已成为核动力领域的知名专家,获得荣誉无数。在这个时候,他主动请缨,再赴科研一线,这一去就是近十年时间。在日复一日的科研管理中,王丛林带领团队总结出了一套独特的“极简管理法”,接口少、扁平化,节省了大量的汇报流程,开现场会从不讲究层级以提高决策效率。

这套方法,简的是员工,累的却是他,因为要直接决定的事情太多了。王丛林坦言,自己的工作量几乎是翻倍的,要承担的责任也是翻倍的。但在王丛林这样近乎“拼命”的工作状态下,他负责的这项工程获得了巨大成功,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赞扬。

2020年8月,在核动力院第三次创业收尾、第四次创业即将起航的特殊时间点上,王丛林被任命为核动力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开始主抓院里的工作,并着手从更大的视野推动我国核动力技术的发展。

在他的带领下,核动力院解决了一系列“卡脖子”问题。2021年“华龙一号”国内外示范工程成功实现商业运行,标志着我国正式迈入先进核电技术国家行列。

不仅是“华龙一号”,全球首个通过国际原子能机构安全审查的模块式小堆“玲龙一号”海南昌江示范工程进展顺利,未来将会形成“双龙出海”格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F系列核燃料、自主品牌的核电安全级DCS龙鳞系统,其成功研制都让国外的掣肘永远成为历史。中国专利奖的金奖、银奖,也都曾花落核动力院。

“一个人在时代的洪流中很渺小,如果能有所作为,我就很满足了。”面对成绩,王丛林表示,“核动力院第四次创业的目标是‘全域型谱、世界领先’,我们必须瞄准国家的重大需求与国际前沿,只争朝夕,不负韶华,不断创新。”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