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能发展在能源安全主题中不可或缺
——访中核集团首席专家、科技委常委王黎明
近日,国家能源局、科学技术部印发《“十四五”能源领域科技创新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核电。
同时,《规划》对核电事业发展提出了诸多细致目标,涉及技术创新、产业发展、战略前瞻等方面。针对《规划》中的具体部署,中国能源新闻网记者采访了中核集团首席专家、科技委常委王黎明。
中国能源新闻网:我国核电技术发展的基本战略是什么?结合《规划》,未来将有怎样的部署?
王黎明:1983年6月,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主持召开专家论证会,提出了我国核能发展“压水堆—快堆—聚变堆”的“三步走”战略以及“坚持核燃料闭式循环”的方针;在《国家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安全高效发展核电的主要任务,继续明确了坚持热堆、快堆、聚变堆“三步走”的技术路线。从核能所使用的资源角度来看,我国核能发展的第一步是以压水堆为代表的热中子反应堆;第二步是发展以快堆为代表的增殖与嬗变堆,即由快中子引起裂变反应;第三步是发展可控聚变堆技术,我们希望能进一步解决能源供应问题。大家熟知的核电技术,例如,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和“国和一号”也是走在全球前列的。未来一段时间,我们应在充分考虑核电事业整体布局的基础上,持续进行技术突破与创新。
中国能源新闻网:《规划》明确了要加强战略性、前瞻性核电技术创新的目标。对于我国未来核电技术发展,您有怎样的前瞻?
王黎明:从战略角度来说,除了保证核能发电在新型电力系统中占据稳定比例以外,更重要的是从能源安全角度的考量。从长远考虑,核电事业发展在国家的能源安全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可再生能源开发成本逐年降低,规模发展迅速,但在生产、上网、输送、储能等环节仍存在诸多技术瓶颈,迫切需要稳定的基荷电源支撑大比例可再生能源接入电网。核电具备运行稳定、可靠、换料周期长等特点,适用于承担电网基本负荷及必要的负荷跟踪,是在化石电源逐步退出后作为基荷电源、保障能源安全的最佳选择。所以,我认为应该从战略性和前瞻性层面充分部署,因为核能的发展既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也联系着国家发展的未来。
中国能源新闻网:小型模块化反应堆、超高温气冷堆、熔盐堆新技术攻关以及在沿海地区布局,将对我国的核电发展格局及结构产生怎样深远的影响?
王黎明:这些都是关系国计民生和我国核能技术创新的重要部署,目前最为大家所熟知的核能综合利用是供热。全世界400余台在运核反应堆中有超过1/10的机组已实现热电联供且已累计安全运行1000堆年,核能供暖技术已得到充分验证。以我国秦山核电基地为例,海盐核能供暖项目完全投运后每年可节约电能消耗1.96亿千瓦时,相对于燃煤火电机组每年可减少标准煤约2.46万吨。“燕龙”泳池式低温供热堆,是针对北方城市供暖开发的一种安全经济、绿色零碳的堆型,技术上可做到“零堆融”,能够贴近城市建设。此外,2月23日,我国首个工业用途核能供汽工程在中核集团田湾核电基地打下第一根桩基,这是继秦山核电开展南方核能供暖之后,在核能综合利用领域开展的又一积极探索,为优化调整我国能源结构,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作出了新示范。综上所述,核能将在我国优化能源结构、保障能源供给安全、实现“双碳”目标、应对气候变化中发挥重要力量。
中国能源新闻网:《规划》提出了促进核电全产业链上下游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这对产业未来发展有着怎样的意义?
王黎明:对于核能全产业链发展来说每个环节都很重要,发展核能一定要考虑全产业链的保障问题。目前,我国已经作出了统筹安排,能够保证核电事业安全有序健康发展。但是,面对新的国际形势和“双碳”目标,我们仍然需要加大攻关力度,为核电可持续性发展做好各个环节的工作,按照《规划》,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推动核电事业发展。
中国能源新闻网:未来一段时期内,您认为我国核电整体技术研发创新的工作方向是什么?
王黎明: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应在推动核工业科技创新与自主可控发展上主动作为,加速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确保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安全。着力加强核工业基础科研、应用科研和前沿技术攻关,积极布局一批面向中长期的科技重大专项,加快推进新时代核工业重大科技攻关工程,推进先进核动力、核能、核燃料、后处理技术等自主攻关,抢占核工业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
同时,统筹布局建设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原创技术策源地等国家级研发平台,推动提升核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充分调动并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
最后,还应坚持开放合作,加强新形势下的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等国际科研合作,为全球核技术创新贡献中国力量,并加快推进华龙一号、高温气冷堆等自主核电“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