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日下午,阿里云新品发布会将发布“阿里云能耗宝”。这是由阿里云在“双碳”战略大背景下推出“双碳”及能源管理的应用服务产品,从企业能耗优化出发,提供碳计量、认证、交易的节能降碳一站式服务平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国在多个场合都提出了要在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目

首页 > 储能 > 充换电站 > 企业 > 正文

阿里云首个碳管理产品“能耗宝”发布!适用于光伏、储能、充电桩、综合能源服务行业

2022-02-24 10:22 来源:北极星碳管家网 

2月23日下午,阿里云新品发布会将发布“阿里云能耗宝”。这是由阿里云在“双碳”战略大背景下推出“双碳”及能源管理的应用服务产品,从企业能耗优化出发,提供碳计量、认证、交易的节能降碳一站式服务平台。

碳达峰碳中和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我国在多个场合都提出了要在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相较于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的历史进程,中国碳中和的时间紧迫,再结合中国是全球第一工业大国,GDP增速全球领先以及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等现状。

如何实现碳中和?阿里巴巴的理解是要在发展中减碳。中国是制造业大国,未来碳排放还将经历一段增长时期。碳中和、碳达峰不是不发展,而是在发展中提高能效水平。

能耗宝面向的群体

阿里云推出的能耗宝包含能耗管理和碳排管理,两大子产品,分别用电宝和计碳宝。面向楼宇、建筑、工业园区、学校、社区等不同类型的用能主体,帮助企业做好碳排放的全链路管理。

光伏、储能、充电桩、综合能源服务行业都适用,能耗宝可以对客户提供更精准的减碳方案;另外各类工商业企业、控排企业自己也可以利用能耗宝自我监控、并根据能耗宝给出的分析预测调整用能方案。

20220224_101959_086.png

用电宝提供了基础能源管理精细化用能分析综合能源管理、电力交易方案等一系列服务,降低企业用能成本,提升电能使用、运营和安全的水平。

计碳宝内置了多种类型的碳排放核算标准,满足不同客户需求的碳盘查,并支持在线链接到专业的认证机构在线获取认证,降低企业参与门槛。

碳排放量实时监测

通过能耗宝可以在企业安装了分级的电能表、燃气表等监测设备之后,实现能耗实时监测以及多维度分析,帮助企业沉淀能耗数据资产。

20220224_101959_087.png

在用电宝上可以方便直观地查看能源消耗量,不同时段、不同设备、不同能源类型的用量、费用等对比。在这个基础上,结合记探宝内置的不同边界、不同行业甚至不同地域的多套核算标准,可以实现碳排放量的实时监测。

节能减碳方案制定

能耗宝可以自动生成指定时间段的碳排放核算报告,从而帮助企业动态的看清自身碳排放量各个排放源的比重以及碳排放强度在同行中的水平。

20220224_101959_088.png

第二步,制定节能减碳方案。不同的企业,节能减碳的方案各不相同,有基于生产工艺的节能,有对高耗能设备进行节能改造的方案。主要包括四大类比较普适性的方案。

第一个是针对基础用电,提供智能用电异常识别,从符合费用用电异常等角度。

第二个是面向暖通空调的自学习节能控制,对空调的历史运行数据,通过数据模型与机理模型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复杂动态系统的准确建模。

第三个是面向多种能源场景提供的最优化综合能源服务。在设计阶段,根据历史用能情况、场地条件等信息,推荐针对性的综合能源投资方案,实现最优投资决策。

第四个是面向用户的移动端应用。呼吁大家从小事做起,践行低碳好行为。能耗宝可以帮助企业组织大家参与低碳活动,科学剂量减碳量,并且在线发放碳积分,兑换积分权益,让积炭行为看得见、可量化被激励。

在节能减碳方案实施之后,企业还需要做碳综合规划,探检排碳消除、探底消都是实现碳综合的路径,短期内可以使用碳抵消。通过购买CCER或者碳配额来抵消企业的排放量,实现企业碳中和。

实践效果

目前有一千四百多家企业接入能耗宝,平均每天节省两百万度电,减少一千多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排放。

20220224_101959_089.png

企业的产品和技术在能耗宝核算方法下,能够体现出企业自身的低碳的优势。在这样的优势下,实际上未来都有可能打开一个全新的蓝海的市场。

作为国内的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从数字技术着手,通过控制能耗实现碳中和。

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阿里巴巴集团可持续发展管理委员会主席陈龙1月19日表示,数字技术在绿色低碳转型中会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陈龙认为,数字技术会带来生产和能源消费效率提高,帮企业更好地衡量和管理碳足迹,更重要的是,数字技术能超越时空边界,构建创新的绿色生活方式。服务政府一同实现“双碳目标”,阿里巴巴将牢牢抓住“参与者经济”,在政府主导的低碳转型治理框架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形成对消费者和其他市场参与主体的有效激励与约束。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点击空白区域关闭图片,
双指拖动可放大图片,单指拖动可移动图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