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4日,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在国家体育场隆重举行,向全球观众展示了“改变历史”的点火方式——两位运动员将最后一棒冬奥火炬“飞扬”,插入由“小雪花”汇聚成的“大雪花”中心,手持火炬直接成为冬奥会主火炬燃烧器。
(来源:微信公众号“能源评论•首席能源观” 作者:)
据介绍,“飞扬”火炬质量在600克左右,筒身由新型碳纤维复合材料制成,这是国际上首次使用这种材料制作奥运火炬,能够保证在高于800摄氏度的氢气燃烧环境中正常使用。
与往届熊熊燃烧的大火炬相比,分布在北京冬奥会多个场馆附近的“飞扬”火炬具备更好的低碳属性——大约可节省99.9%的能量,清晰地传达了本届冬奥会的绿色理念,也让世界被中国式浪漫和温暖感动。
氢能除了首次成为火炬燃料,还为北京这座“双奥之城”举办绿色冬奥增加了更多绿意——北京冬奥会最大程度利用氢燃料电池汽车、电动汽车等清洁能源车辆,节能与清洁能源车辆在小客车中占比100%,在全部车辆中占比85.84%,为历届冬奥会最高。
“这是从制氢、运氢到加氢,再到车辆,全产业链范围的全球最大规模的集中示范运营。”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教授杨福源表示。
北京冬奥会期间,将有超过800辆氢燃料电池汽车参与赛事交通服务保障,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在这些氢燃料电池汽车中,有500多辆均为中国汽车企业自主研发、生产,车型包括9米级、11米级和12米级的大巴,还有我国第一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雪蜡车。1月13日,已有200多辆氢燃料电池客车投入到赛时交通服务保障中。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2018年平昌冬奥会共投入氢燃料电池汽车共15辆,其中轿车10辆、客车5辆。北京2008年奥运会投入了氢燃料电池轿车20辆、客车3辆。
据杨福源介绍,经过与产业链上各方合作,氢能专项取得诸多成果,“实践表明,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技术可以支撑世界最大规模的集中示范运行,基本上实现了并跑,在某些应用场景中实现了领跑。”杨福源表示,“从商业角度讲,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相比,差距主要体现在成本上,就是全生命周期的价格比人家高。”在技术应用层面,70兆帕加氢站的大规模商用、站用90兆帕储氢瓶的应用都是世界领先的成果。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检验氢燃料客车的安全性,清华大学联合福田汽车以及北京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在全球首次进行了侧面碰撞的试验——重达1.4吨的移动壁障以53千米的时速,撞击70兆帕氢燃料客车最薄弱的氢瓶舱侧面氢系统加注侧舱门。碰撞后,通过严格的坐标测量和压力测量双保险方法,项目组判定,这款氢燃料客车氢燃料系统结构完整,试验取得圆满成功。此举不仅填补了氢燃料客车安全试验方案的空白,也为推动氢燃料客车安全技术标准创立,迈出了关键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