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前篇2030年前达峰行动方案火速解读(一))
(来源:老汪聊碳中和 ID:Climate-Future 作者:低碳老汪)
4. 城乡建设达峰行动
这一条里面除了常规的措施以外,有两个新的相关管理措施值得注意,一是提到要制定建筑拆除管理办法,注意这个不是既有的建筑物拆除施工管理办法,而是对于建筑拆除这件事进行管理的办法,里面可能涉及到哪些建筑可以拆,而哪些建筑不能拆,不会像现在可以随心所欲地拆了建建了拆。
从全产业链碳排放角度讲,建筑领域碳排放占我国总排放40%以上,主要的高能耗行业如钢铁、建材、石化等都是建筑领域的上游排放,如果能够降低我国建筑物的拆迁率,将会大幅降低整个产业链的碳排放。
二是要逐步开展公共建筑能耗限额管理,能耗限额管理已经普遍用于高能耗行业,能耗限额一般分为限定值、准入值和先进值,如果你的能耗高于限定值,可能就不允许你开业了。目前在网上能查到有北京和广州已经发布了公共建筑能耗限额标准,但并不是强制标准。《方案》中提了这一点,预计可能会在公共建筑中推能耗限额强制标准。
另外要提到一个重点:“到2025年,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达到8%,新建公共机构建筑、新建厂房屋顶光伏覆盖率力争达到50%。”这是硬指标,干货中的干货,这几个数据代表着千亿级的市场,干光伏工程的可以跑起来了。
5. 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行动
交通领域的量化指标是《方案》里面量化指标最多的领域,值得我们好好研究研究。
“到2030年,当年新增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的交通工具比例达到40%左右,营运交通工具单位换算周转量碳排放强度比2020年下降9.5%左右,国家铁路单位换算周转量综合能耗比2020年下降10%。陆路交通运输石油消费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
交通领域是我国碳排放增速最快的领域之一,所以虽然这里面提到是2030年前达峰,跟全国总体的目标保持一致,但这是一个亮点,因为据我猜测,交通领域应该是倒数第一或者第二达峰的领域(跟建筑领域竞争),所以,如果交通领域能在2030年之前达峰,那么全国的碳达峰早个一两年肯定是没跑了。
“到2030年,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上的城市绿色出行比例不低于70%。”这个比例看起来非常大,但是这里面需要对绿色出行进行一个定义,一般我们从直观来讲,采用大众交通是绿色出行的一种方式,电动车和(绿)氢能车应该也会纳入绿色出行范畴,而传统燃油私家车肯定是不会纳入的。而关于这个比例的现状是多少?70%的目标算不算强力?在没有基础数据的情况下很难判定。
我在网上粗查了一下,2020年北京的绿色出行率已经达到了74%,而在2018年交通运输部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入推进绿色交通发展的意见》中居然提到2020年大中城市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0%以上。按照这个《意见》的说法,可能我们已经实现了70%的这个比例,那《方案》再提这个比例就不大对了,或许这两个文件中对于绿色出行的判定方式不一样?
关于《方案》对充电桩的描述,是“有序推进”,但是“1+N”中的“1”对充电桩的描述是:“加快构建便利高效、适度超前的充换电网络体系”。这个“1”里面的“适度超前”到“N”里面就降格成了“有序推进”,不知道是我的理解有误还是两个文件之间没有很好衔接。
我们知道充电桩属于电动车的上游,市场信号的传导会有些滞后。两者又是属于相互正反馈的一个关系,充电桩足够多的情况下,会正面刺激电动车的销售,电动车销售越多又会正面刺激充电桩的发展。目前电动车的数量特别是非一线城市的数量是不足以支撑充电桩的盈利的,这又直接导致用户不愿意选择电动车,导致电动车的渗透率增长缓慢。
而目前对于电动车领域可以说是红得发紫的领域,各路资本都已经一头扎了进来,在未来几年内,中国的电动车产能将会大幅增加。而因为市场信息的滞后,对于充电桩领域却是不愠不火,等过两年电动车的产能释放后,按照现在的充电桩的发展速度,充电桩一定会成为电动车发展的瓶颈。所以,我倒是觉得,既然已经能够预测未来电动车会大爆发,那么适度超前建设充电桩是有必要的。
6. 循环经济助力降碳行动。
这一条也是量化数据比较多的一条,其中包括:
“到2025年,大宗固废年利用量达到40亿吨左右;到2030年,年利用量达到45亿吨左右。到2025年,废钢铁、废铜、废铝、废铅、废锌、废纸、废塑料、废橡胶、废玻璃等9种主要再生资源循环利用量达到4.5亿吨,到2030年达到5.1亿吨。到2025年,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基本健全,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比例提升至60%左右。到2030年,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实现全覆盖,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比例提升至65%。”
其中特别提到了“推进退役动力电池、光伏组件、风电机组叶片等新兴产业废物循环利用”。这几个东西都是新兴产业的废弃物,所谓新兴产业,就是现在这些个东西的废弃物还不够多,不够支撑整个回收产业的利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新兴产业的设备将会大规模退役,届时就会有利润,甚至是高额利润的产生,目前干这一行的还不算多,相对于其它行业已经成熟的资源回收产业,新兴产业的废弃物循环利用是一片蓝海。
7.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行动
这一条我们看到了包括“可控核聚变”在内的各种高科技技术,这些技术可以说都是处于研发阶段,未来怎么为双碳服务不好说,但就我看来,至少在达峰之前,绝大部分提到的技术都不会大规模开展应用。
在这一条的双碳人才培养中,对双碳人才进行了细化,包括:“新能源、储能、氢能、碳减排、碳汇、碳排放权交易”,其中“新能源、储能、氢能”在高校里是找得到相应学科的,而“碳减排、碳汇、碳排放权交易”是基本没有的,在未来的高校里面可能会涉及到相应专业的出现,其中我认为这里面的“碳减排”应该更改为“碳管理”更合适。毕竟人家人社部发布的职位叫做“碳排放管理员”嘛。
另外在一条里特别点名要“建设一批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其它的领域都没说,估计是意识到储能是现在当前双碳实施路径的瓶颈了?
第8条和第9条跟“1”的内容差不多,这里跳过。
10.各地区梯次有序碳达峰行动
这一条有两点可以说一说,一是强调了达峰方案要“坚持全国一盘棋,不抢跑”,估计这个“不抢跑”可能真会劝退一些打算抢跑的地区。但如果真是全国一盘棋了,又怎么去调动各地区达峰的积极性呢?
另外在这一条提到了要开展100个“达峰试点”地区和园区的建设,并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对试点城市和园区给予支持。我相信已经有很多地方在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了。大约在10年前,中国曾经搞过低碳试点地区的建设,怎么说呢?有那么点虎头蛇尾。
那些成功纳入低碳试点的地区提的目标后来大多没有进行验收评价。等于说拿到试点就是拿到一个荣誉和少量的资金,真正有没实施低碳倒不重要。估摸着这些低碳试点大概率会成为未来的碳达峰试点,但愿这次不要像之前的低碳试点那样虎头蛇尾。另外咨询机构可以顺着低碳试点的名单顺藤摸瓜去跑业务了,一跑一个准。
虽然后面还有一些内容,但我想关于《2030年前达峰行动方案》就解读到这里吧。昨天又发布了重磅的CCER用于全国碳市场履约的通知,这个通知让一些人走向了财富自由,今天又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可谓重磅连连,应接不暇。现在距离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只剩3天时间,气候大会前中国这么密集的行动可谓前所未有,总感觉今年的气候大会有大事发生,有可能这些“重磅”都只是气候大会的开胃菜。让我们一起静待今年的气候大会,以及会不会真的有大事发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