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电力网获悉,日前,住建部发布《生态环境保护工程术语标准(征求意见稿)》,其中涉及大气污染治理工程、固体废物处置工程等。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国家标准
《生态环境保护工程术语标准(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9年工程建设规范和标准编制及相关工作计划的通知》(建标函〔2019〕8号)的要求,我部组织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等单位起草了国家标准《生态环境保护工程术语标准(征求意见稿)》(见附件)。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有关单位和公众可通过以下途径和方式提出反馈意见:
1、电子邮箱:jsb@caepi.org.cn。
2、通信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扣钟北里甲4楼;邮编:100037。
意见反馈截止时间为2020年6月22日。
附件:《生态环境保护工程术语标准(征求意见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
2020年5月22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生态环境保护工程术语标准
Standard for terminology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Engineering
GB/T XX -20XX
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施行日期:202× 年 月 日
前 言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9年工程建设规范和标准及相关工作计划的通知》(建标函(2019)8号)的要求,标准编制组经过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和先进技术成果,参考有关国内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本标准。
本标准主要内容是:1.总则;2.通用术语;3.水污染治理工程;4.大气污染治理工程;5.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工程;6. 噪声振动与电磁辐射污染控制工程;7.生态环境修复工程;8.生态环境监测。
本标准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由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扣钟北里甲4楼,邮编:100037)
本标准主编单位: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
本标准参编单位:清华大学
******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
本标准主要审查人员:****
1 总则
1.0.1为统一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建设的基本术语及定义,实现专业术语的标准化,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工程技术的发展,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主要适用于水污染治理工程、大气污染治理工程、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工程、噪声振动与电磁辐射污染控制工程、生态环境修复工程、生态环境监测等生态环境工程规划、设计、施工等领域使用的名词术语。
1.0.3 本标准不包括生活污水及其污泥处理处置、生活垃圾处理处置领域的术语。
2 通用术语
2.0.1 环境工程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修复生态环境、改善生活环境和城镇环境质量的建设项目及工程设施。
2.0.2 水污染 water pollution
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
2.0.3 水污染治理工程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engineering
防治水环境的污染,改善和保持水环境质量,废水资源化的工程。
2.0.4 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
在一定条件下,经重铬酸钾氧化处理时,水样中溶解性物质或悬浮性物质消耗的重铬酸盐相对应的氧的质量浓度,以mg/L表示。
2.0.5 生化需氧量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BOD
在特定条件下,水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物进行生物氧化时所消耗溶解氧的质量浓度。
2.0.6 五日生化需氧量 five-day 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BOD5
在规定的条件下,微生物分解水中的某些可氧化的物质,特别是分解有机物的生物 化学过程消耗的溶解氧。通常情况下是指水样充满完全密闭的溶解氧瓶中,在(20±1)℃的暗处培养 5d±4 h 或(2+5)d±4 h[先在 0~4℃的暗处培养 2 d,接着在(20±1)℃的暗处培养 5 d,即培养(2+5)d],分别测定培养前后水样中溶解氧的质量浓度,由培养前后溶解氧的质量浓度之差,计算每升样品消 耗的溶解氧量,以 BOD5 形式表示。
2.0.7 油类 oils
指矿物油和动植物油脂,即在pH≤2 能够用规定的萃取剂萃取并测量的物质。
2.0.8 大气污染 air pollution
大气中污染物质的浓度达到有害程度,以致损害或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人类、生物、社会物质财富等造成危害的现象。
2.0.9 大气污染治理工程 air pollution control engineering
防治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引起的大气污染的工程
2.0.10 大气污染物 air pollutants
大气中含有的造成大气污染的各种形态物质的总称。
2.0.11 挥发性有机物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
a.根据物理特性定义:常温(20℃)下蒸汽压大于等于0.01 kPa的有机化合物,或者常压(101.3 kPa)下沸点小于等于250℃的有机化合物。
b.根据环境效应定义:参与大气光化学反应的有机化合物,或者根据有关规定确定的有机化合物。
2.0.12 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工程 solid waste treatment and disposal engineering
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量和危害性、充分合理利用和无害化处置固体废物,以防治其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工程。
2.0.13 固体废物 solid waste
在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丧失原有利用价值或者虽未丧失利用价值但被抛弃或者放弃的固态、半固态和置于容器中的气态的物品、物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纳入固体废物管理的物品、物质。经无害化加工处理,并且符合强制性国家产品质量标准,不会危害公众健康和生态安全,或者根据固体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程序认定为不属于固体废物的除外。
2.0.14 危险废物 hazardous waste
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者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认定的具有危险特性的固体废物。
2.0.15 噪声振动及电磁辐射污染控制工程 noise, vibrations and electromagnetic environment control engineering
针对噪声、振动、电磁辐射这几类物理污染,通过源强抑制、传播途径控制和敏感目标保护三种途径,综合釆取污染防治措施的工程。
2.0.16 噪声noise
a. 紊乱断续或统计上随机的声振荡;b. 不需要的声音,统称为噪声。
2.0.17 交通运输噪声 traffic noise
机动车辆、铁路机车、城市轨道交通、机动船舶、航空器等交通运输工具在运行时所产生的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声音。
2.0.18工业噪声 industrial noise
在工业生产活动中使用固定的设备时产生的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声音。
2.0.19 建筑施工噪声 construction noise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声音。
2.0.20 社会生活噪声community noise
人为活动所产生的除工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和交通运输噪声之外的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声音。
2.0.21 振动 vibration
物体或质点在平衡位置附近做周期性或随机性的运动。或一种介质的波动,度量的物理量主要有频率、强度、振动方向和暴露时间。
2.0.22 电场 electric field
由电场强度与电通密度表征的电磁场的组成部分。
2.0.23 磁场 magnetic field
由磁场强度与磁感应强度表征的电磁场的组成部分。
2.0.24 电磁场 electromagnetic field
由电场强度、电通密度、磁场强度、磁感应强度等四个相互有关矢量确定的,与电流密度和体电荷密度一起表征介质或真空中的电和磁状态的场。
2.0.25 生态环境修复工程 ecological environment remediation engineering
对受损生态环境进行修复与维护的工程。
2.0.26 生态环境监测 ecological environment monitoring
依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对环境质量、污染物排放、生态状况及其变化趋势的监测、调查、综合评估等活动。包括对大气、地表水、地下水、海水、土壤、声、光、热、生物、振动、辐射、温室气体等环境质量要素的监测,以及对各类污染物排放活动的监测。
3 水污染治理工程
3.1 基础术语
3.1.1 废水 wastewater
在工业生产与厂区生活活动中排放的水的总称。
3.1.2 回用水 reusable water
在确定的系统内,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水直接或经过处理达到一定标准后用于代替新水使用的水。
3.1.3 废水再生利用 wastewater reuse
工业废水回收、再生和利用的统称,包括废水净化再用、实现水循环的全过程。
3.1.4 废水预处理 pretreatment of wastewater
在工业废水处理中,指为保证后续生物处理设施顺利运行而进行的任何去除或改变废水中有害物质与难降解物质的处理过程。
3.1.5 废水深度处理 advanced treatment of wastewater
指工业废水经预处理、生化处理后,为了达到更高的排放或回用水质标准而进行的进一步的处理过程。
3.1.6 物理法废水处理 physical treatment of wastewater
采用物理原理和方法,去除废水中污染物的废水处理方法。
3.1.7 化学法废水处理 chemical treatment of wastewater
利用化学原理和方法,去除废水中污染物的废水处理方法。
3.1.8 物理化学法废水处理physical-chemical treatment of wastewater
利用物理作用和化学反应去除废水中污染物的废水处理方法。
3.1.9 生物法废水处理 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stewater
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分解水中污染物的废水处理方法。
3.1.10 废水自然处理natural treatment of wastewater
利用土壤的自然生物作用去除废水中污染物的废水处理方法。
3.2 物理法废水处理
3.2.1 调节 regulating
使变化的废水的水量和水质(浓度、水温等指标) 变化实现稳定和均衡,从而改善废水可处理性的过程。
3.2.2 隔油 oil separation
利用油与水的比重差异,通过自然分层分离去除废水中悬浮状态油类的过程。
3.2.3 物理沉淀 physical precipitation
利用悬浮物比重大于水的特性,通过重力沉降去除水中悬浮物或去除水中污染物的过程。
3.2.4 集水池 collecting tank
一般设置在泵站之前,用于汇集、储存和均衡废水水质、水量的构筑物。
3.2.5 格栅 grille
一般由一组平行的金属栅条或筛网制成,安装在污水渠道、泵房集水井的进口处或污水处理厂的端部,用以截流较大的悬浮物或漂浮物的设备。按形状可分为平面与曲面格栅两种。按栅条的净间距,可分为粗格栅(50~100mm)、中格栅(10~40mm)、细格栅(1.5~10mm)三种。按清渣方式可分为人工清渣和机械清渣方式两种。
3.2.6 事故池 accident tank
在工业废水处理过程中,为避免生产事故时高浓度废水直接进入处理系统,对废水处理系统造成冲击,而专门设置的用于储存事故排水的构筑物。
3.2.7 沉砂池 grit chamber
利用自然沉降作用,去除水中砂粒或其他比重较大的无机颗粒的构筑物。
3.2.8 沉淀池 sedimentation tank
利用重力作用沉淀去除水中悬浮物的一种构筑物。
3.2.9 斜板沉淀池 Sloping plate sedimentation tank
是利用浅层沉淀原理,把与水平面成一定角度(一般60。左右)的多个管状组件或斜板放置于沉淀池中构成的水处理单元。
3.2.10 高密度沉淀池 densadeg
一种把混凝池、絮凝池、沉淀池和污泥浓缩集合于一体的高效沉淀单元,适用于饮用水生产、污水处理、工业废水处理和污泥处理等领域。
3.2.11 初次沉淀池 primary sedimentation tank
设在生物处理构筑物前的沉淀池,用以降低废水中的固体物浓度。
3.2.12 二次沉淀池 secondary sedimentation tank
设在生物处理构筑物后的沉淀池,用于污泥与水分离。
3.2.13 沉淀时间 settling time
采用沉淀法处理废水,达到一定处理程度所需要的时间。在沉淀池、沉砂池中又称为停留时间。
3.2.14 澄清 clarification
利用接触凝聚作用和沉淀作用实现泥水分离的一种废水处理方式。
3.2.15 过滤 filtration
利用介质截留水中悬浮杂质,从而使水获得澄清的工艺过程。
3.2.16 蒸发 evaporation
通过加热处理使水汽化,从而实现水与不挥发性污染物分离的净化过程。
3.2.17 单效蒸发 single-effect evaporation
又称单级蒸发。废水经过一次蒸发热处理后,所产生的蒸气不再用作蒸发热源时的蒸发处理过程。
3.2.18 多效蒸发 multi-effect evaporation
又称多级蒸发。废水经过第一级蒸发产生的蒸汽被用作下一级蒸发处理的热源的蒸发处理过程。
3.2.19 薄膜蒸发 thin membrane evaporation
废水在蒸发器的管壁上形成薄膜,使水汽化的蒸发过程。
3.2.20 真空蒸发 vacuum evaporation
又称减压蒸发。在低于标准大气压下进行蒸发操作的处理方法。
3.2.21 离心分离 centrifugal separation
利用高速旋转的液流产生的离心力实现液-固,液-液或液-液-固分离的过程。
3.2.22 磁分离 magnetic isolation process
利用磁场力克服与其抗衡的重力、惯性力、粘滞力的作用,使颗粒凝聚后沉降分离的方法。
3.3 化学法废水处理
3.3.1 中和 neutralization
用化学法去除废水中过量的酸碱,使其pH值达到中性的过程。
3.3.2 氧化与还原 oxidation-reduction reaction
通过向废水中投加药剂(氧化剂或还原剂),使之与废水中的污染物发生反应并得以去除的过程。
3.3.3 高级氧化 advanced oxidation processes,AOPs
通过产生羟基自由基来对废水中不能被普通氧化剂氧化的污染物进行氧化降解的过程。
3.3.4 光催化氧化 photo catalytic oxidation
利用光的催化作用和氧化剂的氧化作用,处理废水中污染物的过程,是高级氧化的一种。
3.3.5 臭氧氧化 ozonation
利用臭氧气体作为强氧化剂通入水层中(或与水接触)进行氧化反应除去水中污染物的过程,是高级氧化的一种。
3.3.6 湿式氧化 wet-oxidation process
在高温高压下用空气或纯氧气在有或无催化剂的存在下使水中有机物降解成简单无机物的过程,是高级氧化的一种。
3.3.7 碱性氯化法 alkaline chlorination process
在碱性条件下,用氯系氧化剂氧化废水中的氰化物使之得以去除的方法。
3.3.8 化学沉淀 chemical precipitation
在废水中投加某种化学物质,使之与废水中某些溶解性物质产生化学反应生成难溶于水或不溶于水的化合物而沉淀下来的过程。
3.3.9 电解处理法 electrolytic treatment
利用电解反应使电极上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从而使废水得以净化的过程。
3.3.10 电化学处理装置 electrochemical treatment equipment
借助于直流电场的作用,使废水中的污染物分别在阳极和阴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沉淀物或者气体,使废水得到净化的装置。
3.3.11 电凝聚装置 electric coagulation equipment
利用电化学方法产生氢氧化物作为絮凝剂并与水中污染物反应的混凝装置。
3.3.12 消毒 disinfection
使废水中病原体灭活的过程。
3.3.13 化学药剂消毒 chemical medicament disinfection
通过投加化学药剂对水消毒的方法。
3.3.14 臭氧消毒 disinfection by ozone
用臭氧对水进行消毒处理的方法。
3.3.15 紫外线消毒 disinfection with ultraviolet rays
利用波长200nm~280nm紫外线对水进行消毒处理的方法。
3.3.16 次氯酸钠消毒 disinfection by sodium hypochlorite
采用次氯酸钠(NaClO)对水进行消毒处理的方法。
3.3.17 余氯 residual chlorine
加氯消毒处理后,水中存在的仍具有氧化能力的氯,以抑制细菌的再度繁殖。
3.4 物理化学法废水处理
3.4.1 萃取 solvent extraction or liquid-liquid extraction
利用溶质在水中和溶剂中溶解度的不同,使废水中的溶质溶入与水不互溶的溶剂中,然后使溶剂与水分层分离。
3.4.2 汽提 steam distillation
用蒸汽作为解吸剂来推动废水中挥发性污染物向气相传递,从废水中分离污染物的过程。
3.4.3 吹脱 blow-off method
利用空气通过水层(或与水接触)时使溶解于水中的挥发性物质进入气相,而使水得到净化的水处理过程。
3.4.4 吸附 adsorption
在相界面上,物质的浓度自动发生累积或浓集的现象。在废水处理中主要利用固体物质表面对废水中物质的吸附作用。
3.4.5 脱附 desorption
使已被吸附的组分从吸附剂中析出,吸附剂得以再生的过程。
3.4.6 吸附周期 adsorption cycle
吸附剂从开始使用到达到饱和所经历的时间,即两次吸附剂再生的时间间隔。
3.4.7 吸附平衡 adsorption balance
吸附剂达到饱和,吸附速率与脱附速率相等的状态。
3.4.8 吸附容量 adsorption capacity
达到吸附平衡时单位质量吸附剂所吸附的吸附质的质量。
3.4.9 离子交换 ion exchange
溶液中的离子与某种离子交换剂上的离子进行交换去除的方法。
3.4.10 离子交换剂 ion exchang agent
能和水溶液中的离子进行等当量离子交换的物质。水处理中采用的离子交换剂主要是磺化煤和离子交换树脂。
3.4.11 离子交换树脂 ion exchang resin
具有网状结构并带有活性基团的不溶性高分子化合物。
3.4.12 离子交换剂再生 regeneration of ion exchange agent
利用再生药剂使失效的离子交换剂重新恢复其离子交换能力的过程。
3.4.13 离子交换剂床层膨胀率 ion exchange bed expansion rate
反洗时,水逆流通过交换剂层时,交换剂层发生膨胀的百分率。
3.4.14 离子交换装置 ion exchange equipment
利用离子交换剂处理或回收水中杂质的装置。
3.4.15 再生剂耗量 regenerant consumption
恢复失效离子交换剂的离子交换容量时,所需要的再生剂实际用量。
3.4.16 再生周期 regeneration period
离子交换树脂两次再生所间隔的时间。
3.4.17 离子交换器工作交换容量 ion exchanger operating capacity
离子交换器从投入运行开始,直至出水中被除掉的离子漏出量超过要求时为止,单位体积交换剂吸着的离子量。
3.4.18 气浮air floation
通过絮凝和浮选,使废水中的污染物分离上浮而去除的过程。
3.4.19 混凝 coagulation
投加药剂破坏胶体及悬浮物在液体中形成的稳定分散系,使其聚集并增大至能自然重力分离的过程。
3.4.20 混凝剂 coagulant
使胶体颗粒脱稳和相互聚结,从而使其快速沉降或更易过滤的药剂。
3.4.21 助凝剂flocculation aid
当单独使用混凝剂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时,为改善絮凝条件和效果所投加的辅助药剂。
3.4.22 膜分离 membrane separation
利用膜的选择透过性进行分离或浓缩水中的离子或分子的方法。
3.4.23 膜通量 membrane water flux
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滤膜面积的产水体积。
3.4.24 膜分离装置 membrane separating equipment
利用膜分离方法处理废水的装置。
3.4.25 微滤 microfiltration,MF
在压力作用下,使废水通过孔径为0.05μm~5μm的滤膜,截留废水中污染物的过程。
3.4.26 超滤 ultrafiltration,UF
在压力作用下,使废水通过孔径为5nm~100nm的滤膜,截留废水中污染物的过程。
3.4.27 纳滤 nanofiltration,NF
在压力作用下,用于脱除多价离子、部分一价离子和分子量200~2000的有机物的膜分离过程。
3.4.28 反渗透 reverse osmosis,RO
在高于渗透压差的压力作用下,溶剂(如水)通过半透膜进入膜的低压侧,而溶液中的其他组分(如盐)被阻挡在膜的高压侧并随浓溶液排出,从而达到有效分离的过程。
3.4.29 电渗析 electrodialysis,ED
在电场作用下,利用阴、阳离子交换膜对水溶液中阴、阳离子的选择透过性,使离子透过离子交换膜进行迁移的过程。
3.5 生物法废水处理
3.5.1 活性污泥法 activated sludge process
废水生物处理的一种方法。该法是在人工条件下,对废水中的微生物群体进行连续混合和培养,形成悬浮状态的活性污泥,分解去除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并使污泥与水分离,部分污泥回流至生物反应池,多余部分作为剩余污泥排出活性污泥系统。
3.5.2 污泥泥龄 sludge retention time,SRT
活性污泥在整个生物处理构筑物中的平均停留时间。
3.5.3 污泥负荷 sludge loading
生物处理构筑物内单位质量活性污泥在单位时间内承担的污染物的量。
3.5.4 生物处理容积负荷 volume loading rate
生物处理构筑物单位有效容积在单位时间内处理的进水中所含的污染物的量。根据处理的污染物质不同,计量单位以kgCOD/(m3∙d)、kgBOD5/(m3∙d)、kgNH3-N/(m3∙d)等表示。
3.5.5 厌氧区anaerobic zone
生物反应池的非充氧区且无硝酸盐或亚硝酸盐存在的区域。聚磷微生物在厌氧区吸收有机物和释放磷。
3.5.6 缺氧区anoxic zone
生物反应池的非充氧区且有硝酸盐或亚硝酸盐存在的区域。生物反应池中含有大量硝酸盐、亚硝酸盐并得到充足有机物时,可在该区内进行脱氮反应。
3.5.7 好氧区oxic zone
生物反应池的充氧区。微生物在好氧区降解有机物和进行硝化反应。
3.5.8 硝化 nitrification
利用硝化细菌将水中氨氮氧化为硝酸盐氮的过程。
3.5.9 反硝化 denitrification
通常藉细菌作用,将水或废水中含氮化合物(特别是硝酸盐和亚硝酸盐)以氮或氧化亚氮的形式释出。
3.5.10 生物脱氮 biological nitrogen removal
利用好氧菌在好氧条件下将废水中的氨氮氧化成硝酸盐氮,再利用厌氧菌在缺氧条件下将硝酸盐氮还原成氮气,从废水中去除氮的过程。
3.5.11 生物除磷 biological phosphorus removal
污泥中聚磷菌在厌氧条件下释放出磷,在好氧条件下摄取更多的磷,通过排放含磷量高的剩余污泥去除废水中磷的过程。
3.5.12 曝气 aeration
将空气导入液体的过程。
3.5.13 吸附生物降解活性污泥法 adsorption biodegration activated sludge process,AB
主要由A吸附段和B生物降解段组成的工艺系统, A段主要依靠活性污泥的吸附作用去除部分重金属、难降解有机物和氮、磷等污染物,B段主要依靠生物降解作用去除大部分的有机污染物。
3.5.14 序批式活性污泥法 Sequencing Batch Reactor Activated Sludge Process,SBR
在同一反应池(器)中,按时间顺序由进水、曝气、沉淀、排水和待机五个基本工序组成的活性污泥废水处理方法,简称SBR法。
3.5.15 氧化沟活性污泥法 oxidation ditch activated sludge process
简称氧化沟,指反应池呈封闭无终端循环流渠形布置,池内配置充氧和推动水流设备的活性污泥法废水处理方法。主要工艺包括单槽氧化沟、双槽氧化沟、三槽氧化沟、竖轴表曝机氧化沟和同心圆向心流氧化沟,变形工艺包括一体氧化沟、微孔曝气氧化沟。
3.5.16 厌氧缺氧好氧活性污泥法 Anaerobic Anoxic Oxic Activated Sludge Process
通过厌氧区、缺氧区和好氧区的各种组合以及不同的污泥回流方式来去除水中有机污染物和氮、磷等的活性污泥法废水处理方法,简称AAO法。主要变形有改良厌氧缺氧好氧活性污泥法、厌氧缺氧缺氧好氧活性污泥法、缺氧厌氧缺氧好氧活性污泥法等。
3.5.17 膜生物法 membrane bioreactor process,MBR
把生物反应与膜分离相结合,以膜为分离介质替代常规重力沉淀固液分离获得出水,并能改变反应进程和提高反应效率的废水处理方法。
3.5.18 生物活性炭处理装置 biological active carbon treatment equipment
利用活性炭的物理吸附能力与生长其上的微生物的氧化降解作用,处理水的装置。
3.5.19 生物膜法 biofilm-process, attached growth process
废水生物处理的一种方法。利用生物膜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和分解作用使废水得到净化。
3.5.20 生物滤池 biological filter
废水通过由表面粗糙的惰性物质组成的滤料层进行渗滤,利用惰性物质上面的活性生物膜达到净化目的的装置。
3.5.21 普通生物滤池 trickling filter
又称滴滤池或低负荷生物滤池。滤料粒径较大、自然通风供氧、且进水BOD容积负荷较低(通常不大于0.4kg/(m3.d))的一种生物滤池。
3.5.22 高负荷生物滤池 high-rate biofliter
在低负荷生物滤池的基础上,通过限制进水BOD含量并采取处理出水回流等技术获得较高的滤速,将BOD容积负荷提高6~8倍,同时确保BOD去除率不发生显著下降的一种生物滤池。
3.5.23 曝气生物滤池 biological aerated filters,BAF
由接触氧化和过滤相结合的一种生物滤池,采用人工曝气、间歇性反冲洗等措施,主要完成有机污染物、氨氮和悬浮物的去除。
3.5.24 生物转盘 rotating biological disk
利用生长有生物膜的转盘旋转反复交替地接触槽中的废水和空气中的氧,使水中的有机污染物氧化降解的设备。
3.5.25 生物接触氧化法biological contact oxidation
指一种好氧生物膜废水处理方法,该系统由浸没于废水中的填料、填料表面的生物膜、曝气系统和池体构成。在有氧条件下,废水与固着在填料表面的生物膜充分接触,通过生物降解作用去除废水中的有机物、营养盐等,使废水得到净化。
3.5.26 生物流化床 biological fluidized bed
采用颗粒填料作为载体,微生物生长在载体表面形成生物膜,在水或气的作用下,使载体处于流化状态,附着载体上的生物膜与废水充分接触,使水得到净化。
3.5.27 生物移动床反应器 moving biological bed reactor,MBBR
将废水连续经过装有移动填料的装置,利用填料上的生物膜净化废水。
3.5.28 两相厌氧反应器 two-phase anaerobic reactor
将产酸反应器和产甲烷反应器两个独立反应器串联运行的设备。
3.5.29 升流式厌氧污泥床upflow anaerobic sludge bed,UASB
废水通过布水装置依次进入底部的污泥层和中上部污泥悬浮区,通过上部气、液、固三相分离器排出处理后废水,输出产生沼气的高塔式厌氧反应器。
3.5.30 膨胀颗粒污泥床expand granular sludge blanket reactor,EGSB
在UASB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高效厌氧生物反应器,由底部的污泥区和中上部的气、液、固三相分离区组合为一体,通过回流和结构设计使废水在反应器内具有较高上升流速,反应器内部颗粒污泥处于膨胀状态的厌氧反应器。
3.5.31 内循环厌氧反应器internal circulation reactor, IC
在UASB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高效厌氧生物反应器,其由上下两个反应室组成,相似由两层UASB反应器串连而成,废水在反应器内自下而上流动,用于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的厌氧反应器。
3.5.32 水解酸化 hydrolytic acidification
在厌氧条件下,使结构复杂的不溶性或溶解性高分子有机物经过水解和产酸,转化为简单低分子有机物的过程。
3.5.33 厌氧生物滤池anaerobic biological filter
利用生长在固定填料介质上的厌氧微生物降解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装置。
3.5.34 厌氧膨胀床 anaerobic expansion bed
废水厌氧生物处理的一种构筑物。内装粒径较小的填料,废水从底部流入上部流出,在水和污泥气的共同作用下,填料呈膨胀状态,该处理构筑物可增加污泥量和泥龄,提高处理效率。
3.6 废水自然处理
3.6.1 稳定塘 stabilization pond
将天然或经过人工适当修整的土地设围堤和防渗层形成的废水池塘,通过水生生态系统的物理和生物作用对塘中废水进行自然处理的废水处理单元。
3.6.2 好氧稳定塘 aerobic pond
简称好氧塘。主要由藻类供氧和大气表面复氧,深度较浅,全部塘水都呈好氧状态,通过好氧微生物对有机污染物进行降解使废水得到净化的稳定塘。
3.6.3 兼性稳定塘 facultative pond
简称兼性塘。通过好氧、兼性和厌氧微生物协同完成废水净化过程的稳定塘。
3.6.4 厌氧稳定塘 anaerobic pond
简称厌氧塘。主要依靠厌氧菌的代谢功能使有机污染物得到降解的稳定塘。
3.6.5 曝气稳定塘 aerated pond
简称曝气塘。主要依靠安装在塘面上的人工曝气设备供氧,并对塘水进行搅动,使部分或全部固体物质呈悬浮状态的稳定塘。
3.6.6 湿地处理wetland treatment
将废水投放到土壤经常处于水饱和状态且生长有耐水植物的天然坑塘洼地或人工建设的水池或沟槽,使废水沿一定方向流动,在耐水植物、微生物、土壤或人工填料的联合作用下使废水得到净化的一种自然生物处理方法。主要包括天然湿地和人工湿地。
3.6.7 天然湿地natural wetland
利用天然形成或经适当人工修整的自然生长有耐水植物的坑塘洼地,在耐水植物、微生物和土壤的联合作用下使废水得到净化的一种废水自然生物处理方法。
3.6.8 人工湿地constructed wetland,artifical wetland
用人工筑成的水池或沟槽,模拟天然湿地种植耐水植物,在耐水植物、微生物和土壤或滤料的联合作用下使废水得到净化的一种废水自然生物处理方法。
3.6.9 自由水面人工湿地 surface flow constructed wetland
废水在流动过程中具有自由水面的人工湿地。
3.6.10 潜流式人工湿地 subsurface flow constructed wetland
废水水面位于湿地基质以下的人工湿地。
4 大气污染治理工程
4.1 基础术语
4.1.1 气态污染物控制 control of gaseous pollutants
通过物理、化学、物理化学以及生物等方法去除气体中有害气态污染物(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酸气、挥发性有机物、恶臭物质等)的过程。
4.1.2 除尘 de-dusting
从气体中将颗粒物分离出来并加以捕集、回收的过程。
4.1.3 除雾 mist separation
从气体中分离或去除雾滴的过程。
4.1.4 脱硫 desulfurisation
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脱除烟气中二氧化硫(SO2)及其他酸性气体的过程。
4.1.5 脱硝 denitration
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脱除烟气中氮氧化物(NOx)的过程。
4.1.6 有机废气净化 purification of organic wastegas
对含有挥发性有机物的废气进行无害化处理,以及回收其中有价值物质和能量的过程。
4.1.7 有机废气 organic wastegas
生产和服务活动中产生的含挥发性有机物的废气。
4.1.8 活性炭 activated carbon
以煤、木材(木屑、果壳)等为主要原材料,经炭化、活化制成的多孔性吸附材料,一般分为煤质活性炭、木质活性炭。
4.1.9 催化剂 catalyst
参与化学反应中间历程,能选择性地改变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数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基本保持不变的物质。
4.1.10 净化效率/去除效率/处理效率 purification efficiency/removal efficiency/treatment efficiency
废气处理设施去除污染物的量与处理前污染物的量之比,以百分数表示。
4.1.11 烟气酸露点温度 acid dew point temperature
指烟气中硫酸蒸汽开始凝结的温度。
4.1.12 压力损失 pressure loss
气流通过废气处理设施的流动阻力,即进口与出口处平均全压之差,kPa。
4.1.13 无组织排放 fugitive emission
大气污染物不经过排气筒的无规则排放,包括开放式作业场所逸散,以及通过缝隙、通风口、敞开门窗和类似开口(孔)的排放等。
4.1.14 汽车尾气 vehicle exhaust
汽车排气管排放的废气。
4.1.15 三元催化器 three-way catalytic converter
用于净化汽车尾气中CO、HC和NOx三种污染物的催化转化装置。
4.1.16 爆炸极限 explosive limit
可燃气体或蒸气与空气混合后能发生爆炸的浓度范围,又称爆炸浓度极限。
4.1.17 爆炸极限下限 lower explosive limit(LEL)
爆炸极限的最低浓度值。
4.2 除尘
4.2.1 粒径分布 particle-size distribution
又称分散度。不同粒径范围内的颗粒个数或质量占总个数或总质量的百分数。
4.2.2 除尘效率 collection efficiency
同一时间内,除尘器捕集到的粉尘质量占进入除尘器的粉尘质量的百分比。
4.2.3 分级除尘效率 grade collection efficiency
除尘器对某一粒径或粒径范围粉尘的除尘效率。
4.2.4 漏风率 air leakage percentage
标准状态下除尘器出口气体流量与进口气体流量之差占进口气体流量的百分比。
4.2.5 除尘器 dust collector
从含尘气体中分离、捕集粉尘的装置或设备。
4.2.6 旋风除尘器 cyclone (dust) collector
气流在筒体内旋转一圈以上且无二次风加入的离心式除尘器。
4.2.7 湿式除尘器wet dust collector
利用液体(通常是水)的洗涤作用将粉尘从含尘气体中分离出来的除尘器。
4.2.8 文丘里除尘器 venturi scrubber
含尘气流经过喉管形成高速湍流,使液滴雾化并与粉尘碰撞、凝聚后被捕集的湿式除尘器。
4.2.9 过滤式除尘器porous layer dust collector
利用多孔介质的过滤作用捕集含尘气体中粉尘的除尘器。
4.2.10 袋式除尘器 bag filter
利用由过滤介质制成的袋状或筒状过滤元件来捕集含尘气体中粉尘的除尘器。
4.2.11 脉冲喷吹类袋式除尘器 pulse-jet type bag filter
以压缩气体为清灰动力,利用脉冲喷吹机构在瞬间释放压缩气体,高速射入滤袋,使滤袋急剧鼓胀,依靠冲击振动和反向气流而清灰的袋式除尘器。
4.2.12 分室反吹类袋式除尘器 sectional compartment reverse blow type bag filter
采用分室结构,利用阀门逐室切换袋式除尘器各个分室的气流方向,利用反向气流迫使滤袋变形而清灰的袋式除尘器。
4.2.13 回转脉冲袋式除尘器 rotary pulse bag filter
利用回转的喷吹管对同心圆布置的滤袋进行脉冲喷吹而清灰的袋式除尘器。
4.2.14 过滤风速 filtration velocity
含尘气流通过滤料有效面积的表观速度,单位为米每分(m/min)。
4.2.15 滤料 filter fabric
用纤维或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多孔过滤介质。
4.2.16 清灰 dust cleaning
去除过滤介质上所粘附的粉尘层,恢复过滤介质过滤能力的过程。
4.2.17 在线清灰 on-line cleaning
清灰时不切断过滤气流的滤袋清灰方式。
4.2.18 离线清灰 off-line cleaning
清灰时切断过滤气流的滤袋清灰方式。
4.2.19 电除尘器 electrostatic precipitator
利用高压电场对荷电粉尘的吸附作用,把粉尘从含尘气体中分离出来的除尘器。即在高压电场内,使悬浮于含尘气体中的粉尘受到气体电离的作用而荷电,荷电粉尘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向极性相反的电极运动,并吸附在电极上,通过振打、冲刷等使其从电极表面脱落,同时在重力的作用下落入灰斗的除尘器。
4.2.20 低低温电除尘器 low-low temperature electrostatic precipitator
处理烟气温度在酸露点以下,且用于燃煤锅炉烟气治理的电除尘器。
4.2.21 湿式电除尘器 wet electrostatic precipitator
用水清除吸附在电极上粉尘的电除尘器。
4.2.22 移动板式电除尘器 moving plate type electrostatic precipitator
由常规固定电场与移动板式电场构成的组合式电场形式的电除尘器。
4.2.23 电场风速 gas velocity in electric precipitator
烟气流经电场的平均速度,即单位时间内处理的烟气量和电场流通面积的比值,单位为米每秒(m/s)。
4.2.24 粉尘比电阻 dust resistivity
衡量粉尘导电性能的指标,它对电除尘器性能影响最为突出,粉尘的比电阻在数值上等于单位面积的粉尘在单位厚度时的电阻值,单位为欧姆厘米(Ω•cm)。
4.2.25 灰硫比 D/S ratio
粉尘浓度(mg/m3)与SO3浓度(mg/m3)之比。
4.2.26 有效集尘面积effective collecting area
有电场效应的阳极板的投影面积的总和,它等于电场有效长度、电场有效高度与2倍烟气通道数的总乘积,单位为平方米(m2)。
4.2.27 高频高压直流电源 high-frequency high-voltage direct-current power supply
应用高频开关技术,将工频电源经整流、逆变、升压、二次整流输出直流负高压的高压供电电源。
4.2.28 脉冲高压电源pulsed high-voltage power supply
采用脉冲电压波形供电的高压电源,脉冲宽度一般为150ms及以下。
4.2.29 反电晕 back corona
沉积在集尘极表面的高比电阻粉尘层内部的局部放电现象。
4.2.30 二次扬尘 secondary entrainment
已经被除尘器捕集的粉尘因气流冲刷、振打或反电晕等原因使其再次进入气流中的现象。
4.2.31 电袋复合除尘器 electrostatic-fabric integrated precipitator
电除尘和过滤除尘机理有机结合的一种复合除尘器。
4.3 除雾
4.3.1 惯性力除雾器 inertial mist eliminator
利用气流改变流动方向时,液滴以惯性作用与气体分离的装置。
4.3.2 折板式除雾器 chevron mist eliminator
气流通过折流板使雾滴与气体分离的一种惯性力除雾器。
4.3.3 旋流板除雾器 whirlwind fog-removal device
利用漩流板变轴流为旋流的功能和旋流产生的离心力进行除雾的装置。除下的雾滴沿板面周边流下。
4.3.4 湿式除雾器wet mist separator
基于液体的洗涤或冷却作用而分离、捕集雾滴的设备。
4.3.5 电除雾器electrostatic mist eliminator
应用静电吸附原理,采用各种形式的收集极(阳极)与放电极(阴极)组成的用于分离并收集气体中的液态物质的装置。
4.3.6 湿法烟气脱硫除雾器 WFGD mist eliminator
应用撞击式原理,采用各种形式薄板片组成的用于分离烟气中的液态雾滴的装置。
4.3.7 平板式除雾器 plate type mist eliminator
除雾器模块采用水平结构形式的除雾器装置。
4.3.8 屋脊式除雾器 roof type mist eliminator
除雾器模块采用屋脊结构形式的除雾器装置,按外形分有人字形、菱形和圆形。
4.4 脱硫
4.4.1 脱硫效率desulphurization efficiency
由脱硫工程脱除的SO2量与未经脱硫前烟气中所含SO2量的百分比。
4.4.2 湿法烟气脱硫工艺 wet flue gas desulphurization process
吸收剂以湿态进入吸收塔与SO2及其他酸性气体反应,脱硫终产物呈“湿态”的烟气脱硫工艺。
4.4.3 干法烟气脱硫工艺 dry flue gas desulphurization process
吸收剂以干态进入吸收塔与SO2及其他酸性气体反应,脱硫终产物呈“干态”的烟气脱硫工艺。
4.4.4 半干法烟气脱硫工艺 semi-dry flue gas desulphurization process
吸收剂以增湿状态进入吸收塔与SO2及其他酸性气体反应,脱硫终产物呈“干态”的烟气脱硫工艺。
4.4.5 活性炭脱硫脱硝 desulphurization and denitration of activated carbon
以活性炭分别作为吸附剂和催化剂脱除SO2、NOx、二噁英、重金属、粉尘等多污染物并可实现副产物资源化的烟气净化技术。
4.4.6 旋转喷雾法烟气脱硫 SDA flue gas desulphurization
利用喷雾干燥原理,将石灰浆液通过高速旋转的喷雾装置雾化成很细的液滴,在吸收塔内与烟气中的SO2进行混合与反应,生成固体产物,同时雾化后的石灰浆液滴受热蒸发,形成干粉状脱硫产物与飞灰一起排出,经除尘器除尘后由烟囱排放。
4.4.7 循环流化床法烟气脱硫 circulation/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 flue gas desulphurization
利用循环流化床反应器,通过吸收塔内与塔外的吸收剂的多次循环,增加吸收剂与烟气接触时间,提高脱硫效率和吸收剂的利用率的半干法脱硫技术。
4.4.8 氧化镁法烟气脱硫 MgO flue gas desulphurization
采用氧化镁熟化而成的氢氧化镁浆液作为吸收剂,吸收烟气中SO2、HF和HCl等酸性气体的湿法脱硫技术。
4.4.9 钠碱法烟气脱硫 sodium alkali flue gas desulphurization
采用钠基物质(氢氧化钠、碳酸钠等)作为吸收剂,吸收烟气中SO2、HF和HCl等酸性气体的湿法脱硫技术。
4.4.10 氨法烟气脱硫 ammonia flue gas desulphurization
利用溶解于水中的氨与烟气中的SO2发生反应,最终副产品为硫酸铵的脱硫技术。
4.4.11 海水脱硫sea water flue gas desulphurization
利用天然海水的碱性,脱除烟气中的SO2,再用空气强制氧化为硫酸盐排入海水中的脱硫技术。
4.4.12 石灰石/石灰-石膏湿法烟气脱硫 limestone/lime gypsum wet flue gas desulphurization
以含石灰石/石灰粉的浆液为吸收剂,吸收烟气中SO2、HF和HCl等酸性气体的脱硫技术。
4.4.13 复合塔技术compound absorber
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技术的一种,在脱硫塔底部浆液池及其上部的喷淋层之间以及各喷淋层之间加装湍流类、托盘类、鼓泡类等气液强化传质装置,形成稳定的持液层,提高烟气穿越持液层时气液固三相传质效率;通过调整喷淋密度及雾化效果,改善气液分布。该类技术目前应用较多的工艺包括:旋汇耦合、沸腾泡沫、旋流鼓泡、托盘、湍流管栅等。
4.4.14 pH值分区技术pH zoning absorber
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技术的一种,设置2个喷淋塔或在1个喷淋塔内加装隔离体对脱硫浆液实施物理分区或依赖浆液自身特点(流动方向、密度等)形成自然分区,达到对浆液pH值的分区控制。部分脱硫浆液pH值维持在较低区间(4.5~5.3),以确保石灰石溶解和脱硫石膏品质,部分脱硫浆液pH值则提高至较高区间(5.8~6.4),提高对烟气中SO2的吸收效率。典型工艺包括:单塔双pH值、双塔双pH值、单塔双区等。
4.4.15 吸收剂 absorbent
与SO2及其他酸性气体反应的碱性物质。
4.4.16 副产物 by-product
吸收剂与烟气中SO2及其他酸性气体反应后生成的物质。
4.4.17 钙硫比(Ca/S)Ca/S mole ratio
加入吸收剂中CaCO3和CaO的摩尔数与吸收塔脱除的SO2摩尔数之比。
4.4.18 液气比(L/G)liquid/gas ratio
浆液循环量(L)与吸收塔出口饱和烟气量(m3)的比值。
4.4.19 空塔流速 flue gas velocity in absorber
吸收塔内饱和实际烟气体积流量与吸收塔吸收区横截面积之比。
4.4.20 脱硫废水FGD waste water
为控制吸收塔浆池中氯离子、惰性物质等浓度,脱硫系统必须排出的高盐分水。
4.4.21 脱硫废水零排放FGD zero liquid disge
湿法脱硫系统(海水法除外)不向系统外排放任何形式的水(排出或渗出),所有离开系统的水都是以湿气的形式或是固化在灰及渣中。
4.4.22 吸收塔absorber
脱硫工程中实现吸收剂与SO2及其他酸性气体反应的设施。
4.4.23 吸收塔浆池absorber sump
用于完成石灰石溶解、亚硫酸钙氧化、硫酸钙结晶析出等脱硫反应过程的浆池。
4.4.24 石膏雨gypsum let rain
采用湿式石灰石–石膏法工艺对烟气进行脱硫的过程中,脱硫系统除雾器及后续净化设备对逃逸石膏液滴的脱除效率不高,导致大量石膏液滴逃逸并从烟囱排出,在烟囱附近落于地面形成白色斑点的现象。
4.4.25 有色烟羽colored plume
烟气在烟囱口排入大气的过程中因温度降低,烟气中部分汽态水和污染物会发生凝结,在烟囱口形成雾状水汽,雾状水汽会因天空背景色和天空光照、观察角度等原因发生颜色的细微变化,形成“有色烟羽”,通常为白色、灰白色或蓝色等颜色。
4.4.26 可凝结颗粒物(CPM)condensable particulate matter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在烟囱采样位置处为气态,离开烟囱后在环境大气状况下降温而凝结为液态或固态的一类颗粒物。
4.4.27 湿烟囱 wet stack
排放饱和的、彻底洗涤后的烟气的烟囱,一般位于湿法脱硫系统下游。
4.4.28 烟塔合一 natural draft cooling tower(NDCT) with flue gas injection
取消火电厂烟囱,将经除尘、脱硝、脱硫后的净烟气通过自然通风冷却塔排入大气。
4.5 脱硝
4.5.1 脱硝效率 denitration efficiency
由脱硝系统脱除的NOx量与未经脱硝前烟气中所含NOx量的百分比。
4.5.2 低氮燃烧技术 low-nitrogen oxides combustion technology
通过合理配置炉内流场、温度场及物料分布以改变NOX的生成环境,从而降低炉膛出口NOX排放的技术,主要包括低氮燃烧器(LNB)、空气分级燃烧、燃料分级燃烧等技术。
4.5.3 选择性非催化还原 ive non-catalytic reduction(SNCR)
在不使用催化剂的情况下,在炉膛烟气温度适宜处(850℃~1150℃)喷入含氨基的还原剂(一般为氨水或尿素等),利用炉内高温促使氨和NOX反应,将烟气中的NOX还原为N2和H2O。
4.5.4 选择性催化还原 ive catalytic reduction(SCR)
利用脱硝还原剂(液氨、氨水、尿素等),在催化剂作用下选择性地将烟气中的NOX(主要是NO、NO2)还原成氮气(N2)和水(H2O),从而达到脱除NOX的目的。
4.5.5 SNCR-SCR联合脱硝技术 hybrid SNCR-SCR
将SNCR与SCR组合应用,即在炉膛烟气温度适宜处(850℃~1150℃)采用SNCR技术脱除部分NOX,再在炉外采用SCR技术进一步脱除烟气中NOX。
4.5.6 臭氧氧化脱硝 ozone oxidizing denitration
以臭氧为氧化剂将烟气中不易溶于水的NO氧化成NO2或更高价的氮氧化物,然后以相应的吸收液(水、碱溶液、酸溶液或金属络合物溶液等)对其进行吸收,从而达到脱除NOX的目的。
4.5.7 宽负荷脱硝wide load denitrification
燃煤电厂机组启动正常发电上网并达到50%锅炉额定负荷后,至机组出力降低到50%锅炉额定负荷退出运行的所有时段内所有负荷条件下SCR烟气脱硝系统全部投运。
4.5.8 氨逃逸浓度 ammonia slip
脱硝反应后烟气中氨的浓度,以μL/L表示。
4.5.9 氨氮摩尔比 NH3/NOx molar ratio
喷入氨的摩尔数量与燃烧生成的氮氧化物的摩尔数量之比。
4.5.10 SO2/SO3转化率 SO2/SO3 conversion rate
烟气中的二氧化硫(SO2)在SCR反应器中被氧化成三氧化硫(SO3)的摩尔百分比。
4.5.11 SCR催化剂 catalyst for SCR
SCR脱硝工艺中可明显提高还原剂与烟气中的氮氧化物在一定温度下的化学反应速度的物质,催化剂本身不参与反应过程。
4.5.12 还原剂 reductant
脱硝系统中用于与NOx发生还原反应的物质及原料,一般为液氨、氨水和尿素。
4.5.13 催化剂寿命 catalyst life
烟气首次通过催化剂开始,至更换催化剂止的时间。
4.5.14 蜂窝式催化剂 honeycomb type catalyst
整体挤压成型,端面为蜂窝状,经焙烧而成的脱硝催化剂。
4.5.15 平板式催化剂 plate type catalyst
以金属网为基材,在其表面涂覆活性物质经焙烧而成的脱硝催化剂。
4.5.16 波纹式催化剂 corrugated type catalyst
以陶瓷纤维等为基材,经浸渍、焙烧而成的脱硝催化剂。
4.5.17 失活催化剂 deactivated catalyst
由于物理或化学因素导致活性衰减的烟气脱硝催化剂。
4.5.18 催化剂再生 catalyst regeneration
通过物理和化学方法使失活催化剂性能得以恢复的过程。
4.5.19 中温SCR催化剂 medium temperature SCR catalyst
工作温度区间为280-420℃的SCR催化剂。
4.5.20 低温SCR催化剂 low temperature SCR catalyst
工作温度区间为150-280℃的SCR催化剂。
4.5.21 SCR反应器 SCR reactor
烟气脱硝系统中选择性催化还原脱除氮氧化物的反应装置。
4.5.22 喷氨格栅 ammonia injection grid
将还原剂均匀喷入烟气中的装置。
4.5.23 静态混合器 static mixer
实现还原剂与烟气均匀混合的装置。
4.5.24 SCR反应器空塔流速 SCR reactor section velocity
SCR反应器中未安装催化剂时的烟气流速,通常指催化剂床层截面的烟气流速。
4.6 有机废气净化
4.6.1 吸收法 absorption
利用吸收液吸收废气中的气态污染物,使之与废气分离的方法。
4.6.2 物理吸收 physical absorption
利用吸收液溶解废气中的气态污染物,使气态污染物得以去除的方法。
4.6.3 化学吸收 chemical absorption
利用吸收液与废气中的气态污染物发生反应,使气态污染物得以去除的方法。
4.6.4 吸收液 absorbent
用于溶解气态污染物或与气态污染物发生反应的溶液或溶剂。常用吸收液包括酸液、碱液、水、有机溶剂等。
4.6.5 有机废气吸收装置 organic wastegas absorber
利用液相吸收原理,把废气中的挥发性有机物转移到吸收液中的净化装置,包括填料塔、筛板塔、鼓泡塔、文丘里吸收器、喷淋吸收器等不同形式的设备。
4.6.6 填料塔 packed tower;packed column
利用塔内的填料作为气液两相接触构件的传质吸收设备。
4.6.7 筛板塔 screen plate scrubber;sieve-plate column
利用塔内的筛板作为气液两相接触构件的传质吸收设备。
4.6.8 鼓泡塔 beat bubble tower;bubbling tower
废气从塔底向上经分布器以气泡形式通过塔内吸收液层,使废气中的气态污染物向液相转移的塔式装置。
4.6.9 文丘里吸收器 venturi absorber
利用废气经过喉管时形成的湍动气流与雾化液滴混合,使废气中的气态污染物向液相转移的装置。
4.6.10 喷淋吸收器 spray absorber
利用吸收液喷洒成雾滴与废气接触,使废气中的气态污染物向液相转移的装置。
4.6.11 液气比 liquid-gas ratio
净化单位体积废气所使用的吸收液的量。
4.6.12 吸附法 adsorption
利用吸附剂吸附废气中的气态污染物,使之与废气分离的方法。
4.6.13 变压吸附 pressure swing adsorption
在一定温度下,采用较高压力(高压或常压)完成吸附,而采用较低的压力(常压或负压)完成脱附的操作方法。
4.6.14 变温吸附 temperature swing adsorption
在常压下,利用吸附剂的平衡吸附量随温度升高而降低的特性,采用常温吸附、升温脱附的操作方法。
4.6.15 吸附剂 adsorbent
具有表面吸附能力的多孔性固体材料。常用吸附剂包括活性碳、碳纤维、沸石、硅胶、活性氧化铝等。
4.6.16 吸附剂再生 adsorbent regeneration
利用高温水蒸气、热空气/氮气吹扫或降压等方法将被吸附物质从吸附剂中解吸的过程。
4.6.17 有机废气吸附装置 organic wastegas adsorber
利用吸附剂的表面吸附能力,把废气中的挥发性有机物转移到吸附剂中的净化装置,包括固定床、移动床、流化床、转轮等不同形式的设备。
4.6.18 固体床吸附装置 fixed bed adsorber
吸附过程中,吸附剂床层处于静止状态的吸附装置。
4.6.19 移动床吸附装置 moving bed adsorber
吸附过程中,吸附剂按一定方式连续移动,依次完成吸附、脱附和再生并重新进入吸附段的吸附装置。
4.6.20 流化床吸附装置 fluidized bed adsorber
吸附过程中,吸附剂在高速气流作用下强烈搅动、上下浮沉呈流化状态的吸附装置。
4.6.21 转轮吸附装置 rotatory adsorber
吸附剂具有一定料层厚度、处于连续旋转状态的吸附装置。该吸附装置在电机驱动下,在整个圆形扇面上分为吸附区、再生区和冷却区,废气通过吸附区进行吸附净化,吸附了污染物的区域转动到再生区后利用热气流进行再生,再生后的高温区转动到冷却区后利用冷气流进行冷却,如此循环实现吸附剂的吸附和再生。
4.6.22 蜂窝活性炭 honeycomb-type activated carbon
把粉末状活性炭、水溶性粘合剂、润滑剂和水等经过配料、捏合后挤出成型,再经过干燥、炭化、活化后制成的蜂窝状吸附材料。
4.6.23 分子筛 molecular sieves
具有均匀微孔结构,可起到筛选分子作用的人工合成水合硅铝酸盐或天然沸石。
4.6.24 蜂窝分子筛 honeycomb-type molecular sieve
把粉末状分子筛、水溶性粘合剂、润滑剂和水等经过配料、捏合后挤出成型,再经过干燥、活化后制成的蜂窝状吸附材料;或把粉末状分子筛、水溶性粘合剂和水等配制的浆料涂覆在纤维材料上,经过折叠、干燥后制成的类似蜂窝状吸附材料。
4.6.25 活性炭纤维毡 activated carbon fiber felt
利用粘胶、聚丙烯腈或沥青纤维等加工的纤维毡经过炭化、活化后所制成的多孔吸附材料。
4.6.26 冷凝法 condensation
将废气降温至气态污染物露点温度以下,使其凝结为液态并加以回收的方法。
4.6.27 冷却剂 coolant
用于降低废气温度,使废气中一种或几种气态污染物凝结的物质,又称冷却介质。
4.6.28 直接接触冷凝装置 direct contact condenser
冷却剂与废气直接接触,对废气中的气态污染物进行冷凝的净化装置。
4.6.29 间接接触冷凝装置 indirect contact condenser
冷却剂与废气通过换热器间接接触,对废气中的气态污染物进行冷凝的净化装置。
4.6.30 不凝气 uncondensable gas
废气经过低温冷凝后未被液化的部分。
4.6.31 燃烧法 combustion
通过燃烧或高温分解使废气中的气态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的方法。
4.6.32 热力燃烧装置 thermal oxidizer(TO)
对废气中的有机污染物进行高温燃烧处理,使其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的净化装置。
4.6.33 蓄热燃烧装置 regeneration thermal oxidizer(RTO)
对废气中的有机污染物进行高温燃烧处理,同时利用蓄热体对待处理废气进行换热升温、对净化后排气进行换热降温的净化装置。
4.6.34 蓄热体 heat regenerator
在蓄热燃烧装置运行过程中,实现热量储存与交换的功能材料。
4.6.35 热回收效率 thermal recovery efficiency
蓄热燃烧装置内预热废气实际可利用热量与最大可利用热量之比,以百分数表示。
4.6.36 催化氧化法 catalytic oxidizition
使废气通过催化剂床层,利用催化剂的催化作用将废气中的气态污染物转化为无害或易于处理与回收利用的物质的方法。
4.6.37 催化燃烧装置 catalytic oxidizer(CO)
在催化剂作用下对废气中的有机污染物进行氧化处理,使其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的净化装置。
4.6.38 蓄热催化燃烧装置 regeneration catalytic oxidizer(RCO)
利用蓄热体进行直接接触换热的催化燃烧装置。
4.6.39 空间速度 space velocity
单位时间内单位体积催化剂处理的废气体积流量,简称空速。
4.6.40 催化剂活性 catalytic activity
催化剂加速化学反应的能力。
4.6.41 催化剂中毒 poisoning of catalyst
由于某些物质的作用而使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下降甚至丧失的现象。
4.6.42 自持燃烧 self-sustained combustion
仅依靠废气中有机污染物燃烧释放的热量或者废气本身的温度,即可维持燃烧装置在设定温度下正常运行的燃烧过程。
4.6.43 生物净化法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利用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将废气中的气态污染物转化为低害甚至无害物质的处理方法。
4.6.44 生物过滤装置 biofilter
采用具有吸附性且易于微生物生长的填料作为固定床层,废气经过增湿调节后,在潮湿的填料层中进行传质和生物降解,使废气得以净化的一种装置。
4.6.45 生物滴滤装置 biotrickling filter
采用多孔、比表面积大、易于生物附着的惰性填料作为固定床层,通过均匀喷淋一定量的营养液在填料表面形成生物膜,废气与生物膜接触进行传质和生物降解,使废气得以净化的一种装置。
4.6.46 生物洗涤装置 bioscrubber
采用含有微生物的吸收液为介质,废气中的污染物通过常规洗涤方式被吸收,吸收液经生物降解再生后循环用于洗涤过程,使废气得以净化的一种装置。
4.6.47 微生物种群 microbial community
在生物净化装置中用于降解污染物的多种微生物集合,包括细菌和真菌。
4.6.48 生物填料 biological carrier
用于微生物体在其表面附着生长的材料。
4.6.49 生物膜 biofilm
固定在填料材料上的微生物层。
4.6.50 空床流速 empty bed velocity
废气流经生物净化装置的流速,用废气流量除以净化装置气流截面积表示。
4.6.51 空床停留时间 empty bed residence time
废气在生物净化装置内的停留时间。
4.6.52 去除负荷 elimination capacity
单位时间内单位体积生物填料去除污染物的量。
4.6.53 膜分离法 membrane separation
利用膜材料的选择透过性对废气中的气态污染物进行分离的方法。
4.6.54 等离子体净化法 plasma purification
利用介质阻挡放电、电晕放电等方式产生的等离子体去激活、电离、裂解废气中的气态污染物,使之转化为低害甚至无害物质的处理方法。
4.6.55 UV光解法 ultraviolet photolysis
在高能紫外线及其衍生臭氧的协同作用下,将废气中的气态污染物分解、氧化为低害甚至无害物质的处理方法。
4.6.56 光催化氧化法 photocatalytic oxidation
在光的照射下,利用光催化剂(如TiO2)氧化分解废气中的气态污染物,使之转化为低害甚至无害物质的处理方法。
5 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工程
5.1 基础术语
5.1.1 生活垃圾 municipal solid waste
在日常生活中或者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视为生活垃圾的固体废物。
5.1.2 工业固体废物industrial solid waste
在工业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
5.1.3 医疗废物 medical waste
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
5.1.4 农业固体废物 agricultural solid waste
在农业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
5.1.5 建筑垃圾construction waste
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新建、改建、扩建和拆除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管网等以及居民装饰装修房屋过程中所产生的弃土、弃料及其他废弃物。
5.1.6 废弃电器电子产品 waste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产品的拥有者不再适用且已经丢弃或放弃的电器电子产品,包括构成其产品的所有零(部)件、元(器)件和材料等,以及在生产、运输、销售过程中产生的不合格产品、报废产品和过期产品。
5.1.7 餐厨垃圾food waste
餐饮垃圾和厨余垃圾的总称。餐饮垃圾是指餐馆、饭店、单位食堂等的饮食剩余物以及后厨的果蔬、肉食、油脂、面点等的加工过程废弃物;厨余垃圾指家庭日常生活中丢弃的果蔬及食物下脚料、剩菜剩饭、瓜果皮等易腐有机垃圾。
5.1.8 包装废弃物 packaging waste
最终用户(消费者)使用后丢弃的且不再使用或无法回收的包装。
5.1.9 再生资源 renewable resources
在社会生产和生活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已经失去原有全部或部分使用价值,经过回收、加工处理,能够使其重新获得使用价值的各种废弃物。
5.1.10 污泥 sludge
在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半固态或固态物质,不包括栅渣、浮渣和沉砂。
5.1.11 利用 recycle
从固体废物中提取物质作为原材料或者燃料的活动。
5.1.12 处理 treatment
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使固体废物转化为适合于运输、贮存、利用和处置的活动。
5.1.13 物理处理 physical treatment
通过浓缩或相变化改变固体废物结构,但不破坏固体废物组成的一种处理方法。
5.1.14 化学处理 chemical treatment
利用化学方法使固体废物发生化学转化,从而回收物质和能源的一种资源化方法。
5.1.15 固化处理 curing process
采用固化基材将废物固定或包裹起来以降低其对环境的危害,能较安全地运输和处置的一种处理过程。
5.1.16 热处理 heat treatment
通过高温破坏和改变固体废物组成、结构,同时达到减容、利用目的的一种处理方法。
5.1.17 生物处理 biological treatment
利用微生物分解固体废物中可降解有机物,从而达到无害化或综合利用的一种处理方法。
5.1.18 处置 dispose
将固体废物焚烧和用其他改变固体废物的物理、化学、生物特性的方法,达到减少已产生的固体废物数量、缩小固体废物体积、减少或者消除其危险成份的活动,或者将固体废物最终置于符合环境保护规定要求的填埋场的活动。
5.2 固体废物收集、运输与贮存
5.2.1 源头分类 source separation
在固体废物产生点按照固体废物的来源、性质以及危害性等不同对固体废物进行分类的方式,有利于固体废物后续的处理和回收利用。
5.2.2 收运 collection and transportation
将分散的生活垃圾用机动车或非机动车集中到收集点或收集站,再用专用运输车把生活垃圾从收集点或收集站运输到转运站或直接运往末端处理场(厂)的过程。
5.2.3 垃圾转运站refuse transfer station
将生活垃圾由收集车转载到转运车的转运设施。
5.2.4 垃圾集装箱 garbage container
具有标准规格,便于水运或陆运,并可供周转使用的大型垃圾容器。
5.2.5 贮存 storage
将固体废物临时置于特定设施或者场所中的活动
5.3 预处理
5.3.1 固体废物压实 waste compression
通过外力加压于松散的固体废物上,以增大密度,缩小体积的操作。
5.3.2 压实设备 cpressing machinery
对固体废物进行压缩减容处理的机械。
5.3.3 空隙比 air space ratio
固体废物中空隙体积与固体废物体积的百分比。
5.3.4 压实系数 compaction factor
固体废物压实前后的体积比值。
5.3.5 固体废物破碎 fragmentation
利用外力克服固体废物质点间的内聚力而使大块固体废物分裂成小块以便资源化利用或进行最终处置的过程。
5.3.6 低温破碎cold crushing
利用废物低温变脆的性能破碎废物的过程。
5.3.7 湿式破碎wet crushing
利用特制的破碎机将投入机内的含纸垃圾和大量水流一起剧烈搅拌和破碎成为浆液的过程,从而可以回收垃圾中的纸纤维的过程。
5.3.8 破碎设备 crushing equipment
用机械力对固体物料进行破碎作业,使之变成小块细料的设备。
5.3.9 破碎比 ratio of crushing
破碎前最大粒径与破碎后最大粒径的比值或破碎前平均粒径与破碎后平均粒径的比值。前者称极限破碎比,后者称真实破碎比。用以说明破碎过程的特征及鉴别破碎设备破碎的效率。
5.3.10 固体废物分选 ing
利用固体废物物理性质的差异将其分为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或分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粒度级别的手段。
5.3.11 分选回收率 recovery ratio of separation
某一排料口中排出的某一组分的量与进入分选机的此组分总量之比。
5.3.12 分选纯度 purity of separation
某一组分物料在同一排出口排出物所占的分数。
5.3.13 综合分选效率 comprehensive separation efficiency
依据分选回收率和分选纯度两个参数来共同评价分选设备工作性能的综合指标。
5.3.14 筛分screening
利用具有不同粒度分布的固体物料之粒度差别,将物料中小于筛孔的细粒物质透过筛网,而大于筛孔的醋疗物料留在筛网上面,完成粗、细料分离的过程。
5.3.15 筛分效率 screening efficiency
物料经筛分后,筛下物质量占进料中可筛下物质量的百分比。
5.3.16 重力分选gravity separation
根据混合固体废物在介质中的密度差进行分选的方法。
5.3.17 风力分选air separation
根据固体废物中不同物质颗粒间的密度差异,在运动介质中受到重力、介质动力和机械力的作用,使颗粒群产生松散分层和迁移分离,从而得到不同密度产品的分选过程。
5.3.18 光电分选 photometric separation
利用物质表面对光线的不同反射特性而分离物料的方法。
5.3.19 磁力分选magnetic separation
利用固体废物中各种物质的磁性差异在不均匀磁场中进行分选的一种方法。
5.3.20 电力分选electric field separation
利用固体废物中各种组分在高压电场中电性的差异而实现分选的一种方法。
5.3.21 浮选flotation
在固体废物与水调制的料浆中,加入浮选剂,并通入空气形成无数细小气泡,使欲选物质颗粒粘附在气泡上,随气泡上浮于料浆表面成为泡沫层,得以刮出回收的过程。
5.4 固化/稳定化
5.4.1 固体废物固化solidification
用物理-化学方法将有害废物掺和并包容在密实的惰性基材中,使其稳定化的一种过程。
5.4.2 稳定化 stabilization
将有毒有害污染物转变为低溶解性、低迁移性及低毒性物质的过程。
5.4.3 水泥固化/稳定化 cement solidification/ stabilization
将废物和水泥混合,加水使之水化形成钙铝硅酸盐的坚硬晶体结构的一种固化/稳定化方法。
5.4.4 石灰固化 lime solidification
以石灰、水泥窑灰以及熔矿炉炉渣等具有波索来反应的物质为固化基材的一种固化/稳定化方法。
5.4.5 热固性塑料固化 thermosetting plastic solidification
用热固性有机单体和经过粉碎处理的废物充分地混合,在助絮剂和催化剂的作用下聚合形成海绵状的物质,从而在每个废物颗粒的周围形成一层不透水保护膜的方法。
5.4.6 热塑性塑料固化 thermoplastic plastics solidification
用熔融的热塑性物质在高温下与废物混合,实现稳定化目的的方法。
5.4.7 自胶结固化 self-binding solidification
利用废物自身的胶结特性来达到固化目的的方法。
5.4.8 熔融固化 fusion solidification
又称玻璃化技术。将待处理的废物与细小的玻璃体,在1000~1100℃高温下熔融形成玻璃固化体,借助玻璃体的致密结晶结构,确保固化体的永久稳定。
5.4.9 药剂稳定化 reagent stabilization
采用化学药剂使废物达到稳定化的处理技术。
5.5 热处理
5.5.1 焚烧 incineration
以一定量的过剩空气与被处理的有机废物在焚烧炉内进行氧化燃烧反应,废物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在高温下氧化、热解而被破坏的高温热处理技术。
5.5.2 焚烧系统incineration system
垃圾焚烧炉及其辅助设备组成的成套装置,主要包括:垃圾进料装置、焚烧炉、点火及助燃设备、供风系统、出渣装置、监测与控制系统等。
5.5.3 焚烧炉 incinerator
利用焚烧技术处理固体废物的主体设备,使垃圾燃烧并将其化学能转化为热能释放出来的装置。
5.5.4 焚烧线 incineration line
为完成对垃圾的焚烧处理而配置的进料、焚烧、热交换、烟气净化、排渣出渣、监测监控等全部设备和设施的总称。
5.5.5 流化床焚烧fluidized-bed incineration
被预先粉碎到一定粒度的固体物料,入炉后在具备一定风压和风速的一次风作用下,在炉膛炽热环境中形成悬浮燃烧状态的焚烧方式。
5.5.6 回转窑焚烧 rotary kiln incineration
固体废物进入旋转的具有一定内径和长度的圆筒状窑炉进行边滚动边燃烧,烟气进入二燃室二次燃烧的焚烧方式。
5.5.7 机械炉排焚烧 grate incineration
垃圾被投加到具有机械动力的可移动炉排上进行燃烧的焚烧方式。
5.5.8 焚烧能力 treatment capacity of incinerator
指在设计(额定)工况下单位时间内焚烧炉的焚烧量。
5.5.9 焚烧速率 rate of incineration
单位炉排面积、单位时间内的垃圾焚烧量,又称炉排机械负荷。
5.5.10 炉排热负荷 grate heat release rate
单位炉排面积、单位时间内的垃圾焚烧释热量。
5.5.11 炉膛主控温度区 the main temperature keep space
用于垃圾焚烧产生的带有挥发性气体和不完全燃烧产物的烟气二次燃烧的主要空间。即自焚烧炉最后的二次风供入点所在断面往后,可使任何工况下烟气停留时间大于或等于2s的炉膛空间,需对该空间的温度进行重点控制以使烟气在850℃以上停留时间大于或等于2s。
5.5.12 热灼减率 loss of ignition
焚烧残渣经灼热减少的质量占原焚烧残渣质量的百分数。
5.5.13 辅助燃料 auxiliary fuel
水分多、热值低的废弃物进行焚烧处理时,为了帮助其燃烧而同时添加的燃料。
5.5.14 飞灰 fly ash
从烟气净化系统排出的粉状固态物质,包括反应塔、除尘器、烟道及烟囱底部排出的灰。
5.5.15 炉渣 slag
垃圾焚烧过程中,从焚烧炉排渣口排出的残渣,以及锅炉受热面下方排出的锅炉灰的总称。
5.5.16 灰渣 residue
生活垃圾焚烧后排出的残渣,包括从生活垃圾焚烧炉排后部出的炉渣、从锅炉受热面下部排出的锅炉灰和从烟气净化系统排出的飞灰。
5.5.17 热解pyrolysis
固体废物在无氧或缺氧的条件下,高温分解成燃气、燃油等物质的过程。
5.5.18 热解气化 refuse gasification
固体废物在高温无氧(控氧)条件下,产生可燃气体,并对可燃气体进行净化处理后加以利用的固体废物热处理方式。
5.6 生物处理
5.6.1 好氧堆肥 aerobic composting
在对有机废物供氧的情况下,利用好氧微生物对有机废物进行处理,使有机废物堆体内产生55℃以上高温,并维持一定时间,最终达到物料稳定的有机废物处理方式。
5.6.2 高温堆肥 thermophilic composting
主要利用嗜热性微生物进行堆肥的过程,最佳温度范围为55~65℃。
5.6.3 中温堆肥mesophilic composting
主要利用嗜温性微生物进行堆肥的过程,最佳温度范围为35~45℃。
5.6.4 静态堆肥 static composting
堆肥原料在有氧和处于静态条件下完成生物降解的过程。
5.6.5 动态堆肥dynamic composting
在有氧条件和在外力作用下,物料处于持续或间歇的运动状态完成生物降解的过程。
5.6.6 熟化 maturation
堆肥物料经高温发酵后,在微生物作用下继续降解并达到稳定的过程 。
5.6.7 发酵周期fermentation period
堆肥原料腐熟并达到无害化卫生标准所需的时间。
5.6.8 腐熟度 putrescibility
反映堆肥过程中稳定化程度的指标。
5.6.9 厌氧消化 anaerobic digestion
在无氧或缺氧条件下,利用厌氧微生物的作用使废物中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转化为甲烷、二氧化碳和稳定物质的生物化学过程。
5.6.10 有机垃圾生物处理机 biological processor for organic waste
使用微生物菌剂或酶制剂对有机垃圾进行生物处理的设备。
5.7 资源化
5.7.1 物质回收利用 material recycling
采取工艺措施改变物质的原有形态或使用性能后对其进行循环利用的行为。
5.7.2 能源回收利用 energy recovery
将固体废物处理过程中产生的能量加以利用的行为。
5.7.3 固体废物建材利用utilization of solid waste as building materials
利用固体废物直接代替传统建筑材料生产原料,或将其转化为建筑材料生产原料来生产建材的过程。固体废物建材利用的主要形式包括利用固体废物生产水泥、砖瓦、轻骨料、混凝土、玻璃、陶瓷、陶粒、路基材料等。
5.7.4 固体废物土地利用application of solid waste to land use
利用固体废物本身具备的部分营养成分,将固体废物直接利用或间接转化用作土壤改良剂或肥料的过程。固体废物土地利用通常需要进行必要的生物处理、热干化等预处理及加工。固体废物土地利用不包括固体废物矿区回填。
5.8 固体废物填埋处置
5.8.1 填埋 landfill
按照工程理论和土工标准将固体废物掩埋覆盖,并使其稳定化的最终处置方法。
5.8.2 卫生填埋 sanitary landfill
填埋场采取防渗、雨污分流、压实、覆盖等工程措施,并对渗沥液、填埋气体及臭味等进行控制的处理方法。
5.8.3 安全土地填埋 secure landfill
一种改进和强化的卫生填埋方法。主要用来处置危险废物。
5.8.4 准好氧填埋semi-aerobic landfill
通过填埋场底部渗滤液收集导排系统与空气的接触和排气系统的排风作用,使空气进入部分垃圾体内部,发生好氧反应而加快垃圾稳定化进程的填埋方法。
5.8.5 防渗系统lining system
在填埋库区和调节池底部及四周边坡上为构筑渗沥液防渗屏障所选用的各种材料组成的体系。
5.8.6 粘土防渗衬层 clay liner
由经过处理的天然粘土机械压实形成的防渗衬层。
5.8.7 人工合成衬里 artificial liners
利用人工合成材料铺设的防渗层衬里。
5.8.8 复合衬里 composite liners
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防渗材料复合铺设的防渗系统。
5.8.9 渗滤液 leachate
垃圾在堆放和填埋过程中由于压实、发酵等物理、生物、化学作用,同时在降水和其他外部来水的渗流作用下产生的含有机或无机成份的液体。
5.8.10 渗沥液收集导排系统 leachate collection and removal system
在填埋库区防渗系统上部,用于将渗沥液汇集和导出的设施体系。
5.8.11 地下水收集导排系统 groundwater collection and removal system
在填埋库区和调节池防渗系统基础层下部,用于将地下水汇集和导出的设施体系。
5.8.12 填埋气体 landfill gas
填埋体中有机废物分解产生的气体,主要成分为甲烷和二氧化碳。
5.8.13 填埋气体收集系统 landfill gas collection system
用于收集生活垃圾填埋场填埋气体的系统,主要包括导气井(导气盲沟)、输气管网和抽气设备。
5.8.14 填埋气体预处理系统 landfill gas pre-treatment system
填埋气体利用前对填埋气体进行处理的设施和设备的组合系统,一般包括脱水、稳压、过滤、脱硫化氢等。
5.8.15 填埋气体火炬 landfill gas flare
对填埋气体实施燃烧处理,使其中的可燃气体完全燃烧、恶臭气体有效去除的装置。
5.8.16 填埋气体利用 utilization of landfill gas
将填埋气体作为燃料使用、发电或回收有用组分等的利用行为。
5.8.17 填埋场封场 closure of landfill
填埋作业至设计终场标高或填埋场停止使用后,堆体整形、不同功能材料覆盖及生态恢复的过程。
6 噪声振动与电磁辐射污染控制工程
6.1 基础术语
6.1.1 环境噪声 environmental noise
指在工业生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中所产生的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声音。
6.1.2 环境噪声污染 noise pollution
指所产生的环境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标准,并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现象。
6.1.3 噪声源强 noise source intensity
噪声污染源的强度,是反映噪声源声辐射强度和特征的指标,通常用辐射噪声的声功率级或确定环境条件下、确定距离的声压级(均含频谱)以及指向性等特征来表示。
6.1.4 噪声控制 noise control
指采用降低激励力、减小系统各环节对激励力的响应,以及改变操作程序或改造工艺过程等在声源处抑制噪声;采用吸声、隔声、消声等措施在声传播途径中降低噪声辐射;或从保护接收方的角度采取人佩戴耳塞、耳罩、有源消声头盔等,以及将精密仪器设备安置在隔声间内或隔振台上等技术措施称为噪声控制。
6.1.5 噪声敏感目标 noise sensitive target
指医院、学校、机关、科研单位、住宅、自然保护区等对噪声敏感的建筑物或区域。
6.1.6 环境振动 environmental vibration
指相关环境中因人为振源产生的所有振动的综合影响。或指在工业生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中所产生的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振动。
6.1.7 振动源强 vibration source intensity
即振动污染源的强度,即反映振动源强度的加速度、速度及其频谱等特征指标,常用指标为振动源参考点位置垂直于地面方向的Z振级。
6.1.8 振动控制 vibration control
指采用隔振技术来降低振动的传递率;用振动阻尼减弱物体振动强度并减低向空间的声辐射;用动态吸振器将机械的振动能量转移并消耗在附加的振动系统上等技术称为振动控制。
6.1.9 振动敏感建筑物 sensitive buildings of vibration and noise
指医院、学校、机关、科研单位、住宅等等振动环境保护要求较高的建筑物。
6.1.10 有源噪声(振动)控制active noise (vibration) control (AN(V)C)
用位相相反的次级声(振动信号)去控制原有噪声(振动)的技术。
6.1.11 可听声 audible sound
指引起听觉的声波或声波引起的听觉,频率范围大致为20Hz至20kHz,在1 kHz处的强度范围大致为0dB至130dB。
6.1.12 无规噪声 random noise
瞬时值不能预先确定的声振荡。无规噪声的瞬时值对时间的分布只服从一定的统计分布规律。
6.1.13 白噪声 white noise
用固定频带宽度测量时,频谱连续并且均匀的噪声。白噪声的功率谱密度不随频率改变。
6.1.14 粉红噪声 pink noise
用正比于频率的频带宽度测量时,频谱连续并且均匀的噪声。粉红噪声的功率谱密度与频率成反比。
6.1.15 背景噪声 background noise
被测量噪声源以外的声源发出的环境噪声的总和。
6.1.16 声压 sound pressure
有声波时,媒质中的压力与静压的差值,单位为帕[斯卡],Pa。
6.1.17 声强 sound intensity
声场中某点处,与质点速度方向垂直的单位面积上在时间单位内通过的声能称为顺势声强。
6.1.18 声功率 sound power
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面积的声能。单位为瓦,W。
6.1.19 声压级 sound pressure level
声压与基准声压之比的以10为底的对数乘以20,单位为分贝(dB),基准声压为2×10-5 Pa。
6.1.20 声强级 sound intensity level
声强与基准声强之比的以10为底的对数乘以10,单位为分贝(dB),基准声强为1 pW /m2 。
6.1.21 声功率级 sound power level
声功率与基准声功率之比的以10为底的对数乘以10,单位为分贝(dB),基准声功率为1 pW。
6.1.22 声级 sound level
用A、B、C计权网络测得的计权声压级。所用的计权网络必须说明,否则指A声级。基准声压为2×10-5 Pa。
6.1.23 频带声压级 band sound pressure level
有限频带内的声压级。基准声压和频带宽度必须指明。
6.1.24 频带声功率级 band sound pressure level
有限频带内的声功率级,基准声功率和频带宽度必须指明。
6.1.25 基频 fundamental frequency
周期性振荡中与其周期相同的正弦式量的频率,振动系统的最低固有频率。
6.1.26 频程 frequency interval
两个声或其他信号的频率间的距离,它以高频与低频的频率比的对数来表示,此对数通常以2位底,单位为倍频程(oct)。
6.1.27 倍频程octave
两个基频相比为2的声或其他信号间的频程。
6.1.28 频谱 frequency spectrum
频率谱密度的简称,是物理量按频率分布的图形。
6.1.29 自由场 free [sound] field
均匀各向同性媒质中,边界影响可以不计的声场。
6.1.30 直达声场 direct sound field
室内稳态声场中声源周围直达声强度大于反射声强度的区域。
6.1.31 混响声场 reverberant sound field
室内稳态声场中主要由反射声和散射声起作用的区域。
6.1.32 半自由场 half free field
无限大刚性平面一侧的均匀各向同性媒质中其他边界影响可以忽略不计的声场。
6.1.33 近场 near [sound] field
自由场中,声源附近瞬时声压与瞬时质点速度不同相的声场。
6.1.34 远场 far [sound] field
自由场中,离声源远处瞬时声压与瞬时质点速度同相的声场。
6.1.35 扩散【声】场 diffuse [sound] field
能量密度均匀、在各个传播方向作无轨分布的声场。
6.1.36 脉冲噪声 impulsive noise
具有声压猝增特征的噪声,持续时间不大于1s。
6.1.37 有调噪声tonal noise
主要由一个或几个可清楚辨认的单频声构成的噪声。
6.1.38 点声源 point sound source
以球面波形式辐射声波的声源,辐射声波的声压幅值与声波传播距离(r)成反比。任何形状的声 源,只要声波波长远远大于声源几何尺寸,该声源可视为点声源。在声环境影响评价中,声源中心到预测点之间的距离超过声源大几何尺寸 2 倍时,可将该声源近似为点声源。
6.1.39 线声源 line sound source
以柱面波形式辐射声波的声源,辐射声波的声压幅值与声波传播距离的平方根(r)成反比。
6.1.40 面声源 area sound source
以平面波形式辐射声波的声源,辐射声波的声压幅值不随传播距离改变(不考虑空气吸收)。
6.1.41 固定声源 fixed source
在声源发声时间内,声源位置不发生移动的声源。
6.1.42 流动声源 hydrodynamic source
在声源发声时间内,声源位置按一定轨迹移动的声源。
6.1.43 噪声源鉴别 noise source identification
在同时有几个噪声源,或包含有许多振动发声部件的复杂声源情况下,为了确定各个噪声源或振动部件的声辐射,区别噪声源并根据它们对总声场所起作用加以分等的方法。
6.1.44 降噪量 niose abatement/noise reduction
噪声的声压级或声强级或声功率级的降低程度。
6.2 吸声控制
6.2.1 吸声 sound absorption
声波通过某种介质或射到某介质表面时,声能减少或转换为其他能量的过程。
6.2.2 吸声系数 sound absorption coefficient
在给定的频率和条件下,分界面(表面)或媒质吸收的声功率,加上经过界面(墙或间壁等)透射的声功率所得的和数,与入射声功率之比。一般其测量条件和频率应加说明。吸声系数等于损耗系数与透射系数之和。
6.2.3 无规入射吸声系数 sound absorption coefficient in random incidence
当声波从各个方向以相同的概率无规则入射到材料表面测定的吸声系数,又称混响室法吸声系数。
6.2.4 垂直入射吸声系数 sound absorption coefficient in vertical incidence
当声波以材料表面法线方向垂直入射至该表面测得的吸声系数,又称驻波管法吸声系数。
6.2.5 降噪系数noise reduction coefficient
在 250、500、1000、2000Hz 测得的吸声系数的平均值,算到小数点后两位,末位取 0 或 5。
6.2.6 吸声量(等效吸声面积) equivalent absorption area
在与某物体或表面吸收本领相同而吸声因数等于1的面积。一个表面的吸声量等于它的面积乘以其吸声因数。一个物体放在室内某处,吸声量等于放入该物体后室内总吸声量的增量,单位为平方米,m2。
6.2.7 吸声平均降噪量 average noise reduction of absorption
利用吸声材料分布于室内壁面或室内空间某些位置上,吸收声能以减弱混响声,降低室内空间噪声的程度。
6.2.8 混响时间 reverberation time
声音已经到稳态后停止声源,平均声能密度自原始值衰变到其百万分之一(60 dB)所需要的时间。单位为秒,s。
6.2.9 混响半径(扩散场距离) diffuse field path
在有混响的房间内,各方向的平均均方直达声压与均方混响声压相等的点到声源的声中心的距离。
6.2.10 声源指向因子 source directivity factor
声源放在室内不同位置时对应的不同取值。对无指向性声源,声源放在房间中心时,取值为1;放在一面墙的中心时,取值为2;放在两面墙夹角处时,取值为4;放在三面墙夹角处时,取值为8。
6.2.11 房间常数 room absorption
房间内各表面和物体的总吸声量加上房间内媒质中的损耗。
6.2.12 吸声材料 sound absorption material
平均吸声系数超过0.2的材料。
6.2.13 多孔吸声材料 porous absorbing material
从表到里具有大量互相连通的微孔的吸声材料。
6.2.14 穿孔板共振吸声结构 perforated panel resonance absorption-sound structure
将穿孔板固定在框架上,并在板后设置空气层,在声波的作用下系统产生共振,消耗声能的结构。
6.2.15 微穿孔板吸声结构 micro-perforated sound-absorbing structure
孔径为1mm以下,穿孔率为1%~3%的微穿孔板和空腔组成的复合吸声结构。
6.2.16 薄板共振吸声结构 Panel resonance sound-absorbing structure
在声波的交变压力激发下,迫使薄板—空腔系统产生共振,将机械能转为热能的吸声结构
6.2.17 薄膜共振吸声结构 membrane resonance sound-absorbing structure
在刚度很小、受拉力而处于拉张状态的弹性薄膜(如塑料薄膜、金属薄膜等)后,设置适当厚度的封闭空气层,薄膜与其背后封闭空气层形成的共振系统。在系统共振频率附近具有较大的吸声作用。
6.2.18 亥姆霍兹共振吸声器 Helmhotz resonance sound absorber
由小孔、孔径与空腔组成的共振吸声结构,常用作低频降噪。
6.2.19 吸声尖劈 wedge absorber
外形为尖劈状的(高效率)吸声构件。
6.2.20 空间吸声体 suspended absorber
一种分散悬吊于声场中的吸声结构。因各外表面均置于声场中,可充分地发挥材料的吸声作用,其吸声效率高,有较宽的吸声频带。
6.3 隔声控制
6.3.1 空气声 air-borne sound
建筑中经过空气传播而来的噪声。
6.3.2 结构声 structure-borne sound
建筑中机械振动引起结构振动及传播而导致的声音。
6.3.3 二次辐射噪声(室内二次结构噪声) secondary noise,secondary air-borne noise in buildings
被激励产生振动的建筑构件,其固体表面振动向周围空气介质辐射的声压波,亦称固体噪声,二次辐射噪声的评价指标为等效A声压级。
6.3.4 结构传播固定设备室内噪声 Structure-borne indoor Noise From Associated Facilities
指固定设备排放的噪声通过建筑物结构传播至噪声敏感建筑物室内激发的室内噪声。
6.3.5 撞击声 impact sound
在建筑结构上撞击而引起的噪声。
6.3.6 隔声 sound insulation
利用隔声材料和隔声结构阻挡声能的传播,把声源产生的噪声限制在局部范围内,或在噪声的环境中隔离出相对安静的场所。
6.3.7 隔声量 sound reduction index
分界面(墙或间壁)一面的入射声功率级与另一面的透射声功率级之差。
6.3.8 透射系数 transmission coefficient
在给定频率的条件下,通过材料后透射的声能量与入射的声能量之比。
6.3.9 计权隔声量 weighted sound reduction index
将测得的构件空气声隔声量频率特性曲线与规定的空气声隔声参考曲线按照规定的方法相比较而得出的单值隔声评价量。
6.3.10 计权标准化声压级差 weighted standardized level difference
将测得的标准化声压级差频率特性曲线与规定的空气声隔声参考曲线按照规定的方法相比较而得出的评价空气声隔声的单值隔声评价量。标准化声压级差指声源室内与接收室内的平均声压级之差加上修正项,修正项等于接收室的混响时间与参考混响时间(0.5s)之比取以10为底的对数乘以10,单位为分贝(dB)。
6.3.11 计权标准化撞击声压级 weighted standardized impact sound pressure level
将测得的标准化撞击声压级频率特性曲线与规定的撞击声隔声参考曲线按照规定的方法相比较而得出的评价撞击声隔声的单值评价量。标准化撞击声压级指测试楼板用标准撞击器激发时,接收室内的平均声压级减去修正项,修正项等于接收室的混响时间与参考混响时间(0.5s)之比取以10为底的对数乘以10,单位为分贝(dB)。
6.3.12 撞击声改善量 impact sound improvement
楼板在铺设了面层后撞击声压级降低的值,单位dB。
6.3.13 结构混响时间 structure reverberation time
结构声声源停止后,结构上加速度级衰减60 dB所用的时间。
6.3.14 插入损失 ion loss
采取某种降噪措施前后,某一噪声敏感点的噪声级差值。
6.3.15 声桥 sound bridge
在双层或多层隔声结构中两层间的刚性连接物、声能以振动的方式通过它在两层中传播。
6.3.16 单层匀质构件的隔声量(质量定律) single homogeneous component of the sound insulation (Mass Law)
声波在空气中法向入射至理想无限大的单层匀质构件上,并向另一侧自由场辐射声能,由此形成的理论正入射隔声量。
6.3.17 隔声罩 acoustic enclosure
为减少高、强噪声设备的噪声对操作人员及周围环境的危害,而加装在该设备外的全封闭或半封闭的外隔内吸式罩壳。
6.3.18 隔声室(间)sound-insulation chamber
在强噪声的现场,采用隔声构件建造的小室。
6.3.19 隔声幕 sound-insulation curtain
具有隔声效能的帘、幕。
6.3.20 隔声窗 sound insulation window
具有相当隔声能力的窗。
6.3.21 隔声门 sound-insulation door
具有相当隔声能力的门。
6.3.22 声屏障 noise barriers
一种专门设计的立于噪声源和受声点之间的声学障板,它通常是针对某一特定声源和特定保护位置(或区域)设计的。
6.3.23 声屏障插入损失(IL) ion loss of noise barriers
指在保持地形、地貌、地面和气象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同一噪声源在声屏障设置前后,在同一受声点上先后测定的噪声声压级之差。声屏障的插入损失,应注明频带宽度、频率计权和时间计权特性。
6.3.24 浮筑楼板 floating floor
指在刚性楼板之上垫以轻质减振板材或弹性隔声层,再铺筑楼面,使之与主体建筑完全脱离刚性连接。可以有效降低楼板本身的振动和撞击声的影响,具有较好的隔绝固体声效果。
6.4 消声控制
6.4.1 消声器 silencer
能有效地衰减噪声而允许气流通过的装置。
6.4.2 消声量 noise elimination factor
采用消声器(措施)前后的噪声量差值,表征消声器(措施)的降噪能力。
6.4.3 消声器插入损失 ion loss of silencer
在系统中,装置消声器以前和装置消声器以后相对比较,通过管口辐射噪声的声功级之差定义为消声器的插入损失。
6.4.4 消声器传递损失transmission loss of silencer
消声器进口端入射声的声功率级与消声器出口端透射声功率级之差。
6.4.5 阻性消声器dissipative silencer
利用铺设在气流通道内的吸声材料,将声能转变为热能,使声波能量衰减的消声设备。
6.4.6 抗性消声器 reactive silencer
通过管道截面的突变或旁接共振腔、干涉源等在声传播过程中引起阻抗的改变而产生声能的反射、干涉,达到消声目的的消声设备。
6.4.7 扩张室消声器 expansion silencer
又称膨胀式消声器。利用声波传播通道上截面突变(扩张或收缩),使声波沿通道发生反射、干涉和摩擦,达到消声目的的消声器。
6.4.8 共振消声器 Resonance silencer
在气流通道的壁管上开凿一定数量的小孔,与管外的一定封闭的空腔相通,构成一个弹性系统。当气流中的声波与这个系统的固有频率一致时,在共振器中激发起强烈的强迫振荡,振动时的摩擦阻尼使部分声能转化成热能得以消耗的消声器。
6.4.9 干涉式消声器interferometry silencer
利用相干声波相互抵消作用来达到消声目的的消声装置。类型包括无源干涉式消声器和有源干涉式消声器。
6.4.10 阻抗复合消声器 impedance composite silencer
兼有阻性和抗性消声器的性能,可在较宽频率范围内有较高消声效果的消声设备。
6.4.11 微穿孔板消声器 fine diaphragm orifice silencer
利用微穿孔板的吸声结构实现消声目的的一种消声器。
6.4.12 高压排气消声器 high-pressure exhaust silencer
用于降低高压排气或放空所产生的空气动力性噪声的消声装置。类型包括小孔喷注消声器、节流降压消声器、多孔扩散消声器等。
6.4.13 小孔喷注消声器 injection silencer
以许多微小的喷口代替大喷口。通过缩小喷口孔径,使噪声的频率移向高频,达到消声目的的一种消声器。
6.4.14 节流降压消声器 throttling decompression silencer
利用多层穿孔板或穿孔管分级扩散减压,并使通过孔板的流速得到一定控制,从而取得消声效果的一种消声器。
6.4.15 多孔扩散消声器 porous diffusion silencer
利用材料自身带有大量细小孔隙的特点,使通过的气体压力降低,流速被扩散减小,从而减弱辐射噪声的强度,实现消声效果的一种消声器。
6.4.16 消声弯头 lined bend
内衬吸声材料的弯头。
6.4.17 有源消声器 active muffler
利用电子设备产生与噪声的声压幅值相等(相近)、相位相反的声波,使之与原噪声相抵消,从而实现消声目的的消声器。
6.4.18 全压损失total pressure loss
试件上游与下游之间的全压差。
6.4.19 全压损失系数total pressure loss coefficient
全压损失除以试件上游动压(基于迎面风速压强)。
6.4.20 管道自鸣频率pipe self-sounding frequency
管道横截面的最低共振频率。
6.5 振动控制
6.5.1 隔振 vibration isolation
利用弹性支撑降低系统对外加激励起响应的能力。在稳定状态时,隔振用传递比的例数表示。
6.5.2 主动隔振 active vibration isolation
为减小机器产生的振动,而对其采取的隔振措施。
6.5.3 被动隔振 passive vibration isolation
为减小振动敏感的仪器、仪表或机器受外界的振动影响,而对其采取的隔振措施。
6.5.4 智能隔振intelligent vibration isolation
有外界控制能源输入,控制力可根据控制目标进行智能调节的隔振措施。
6.5.5 隔振屏障 vibration isolation barriers
在地面以下设置于振源和被保护结构(受保护区)之间的用来阻碍或切断振动传播的隔离层。
6.5.6 隔振体系 vibration isolation system
由隔振对象、台座结构、隔振器和阻尼器组成的体系。
6.5.7 容许振动值 allowable vibration value
所要求的点或面处的最大振动限制值。
6.5.8 激振频率(扰力频率)shock frequency (disturbing frequency)
振源(机器设备等)的激发力频率。
6.5.9 隔振系统固有频率 natural frequency of the vibration isolation system
隔振器的工作频率。
6.5.10 动刚度 dynamic stiffness
在动态条件下作用力的变化与位移的变化之比。
6.5.11 阻尼 damping
由于外界作用和(或)系统本身固有的原因引起的振幅随时间逐渐减小的特性。
6.5.12 阻尼系数damping coefficient
在黏性或黏滞性阻尼条件下,阻尼力与振动速度的比值。
6.5.13 阻尼比damping ratio
实际阻尼系数与临界阻尼系数之比。
6.5.14 传递率(传递比) transmissibility
对于主动隔振,为隔振体系在扰力作用下的输出振动线位移与静位移之比;对于被动隔振,为隔振体系的输出振动线位移与受外界干扰的振动线位移之比;对于地面屏障式隔振,为屏障设置后地面振动线位移与屏障设置前地面振动线位移之比。
6.5.15 隔振效率 vibration isolation efficiency
用来衡量隔振效果的指标,一般用激振力幅与隔振后传递力幅之差同激振力幅比值的百分数来表示。
6.5.16 隔振器 vibration isolator
使系统与激励隔离的弹性支撑。
6.5.17 板簧隔振器 plate spring vibration isolator
由板片弹簧叠合或并排组成的隔振器。
6.5.18 橡胶隔振器 rubber vibration isolator
由橡胶材料为主制成的隔振器。
6.5.19 隔振垫 vibration isolating mat
由弹性聚氨酯或橡胶等弹性材料制成,安置在动力设备、精密设备、建筑结构或轨道道床下起隔振作用的垫形材料。
6.5.20 柔性管接头 flexible joint
能够补偿隔振对象与相连的管路之间相对位移的具有弹性的连接接头。
6.5.21 隔振桩墙 vibration isolation pile wall
在设备基础与环境真元或动力机器基础与被保护对象之间设置的可以减小振动传递的排桩或地下连续墙。
6.5.22 整体结构隔振 whole structure vibration isolation
在建筑基础与大地之间设置隔振器或隔振装置以隔离振动的传播,并降低二次辐射噪声。整体结构隔振主要应用于轨道交通对建筑物的干扰问题。虽然处理方式为隔振,但是可同时改善轨道交通对建筑物内的振动及二次辐射噪声影响。
6.5.23 道床减振 vibration reduction of slab track system
将整体道床与基础结构分离,通过橡胶或螺旋钢弹簧等弹性元件支承整体道床,并分别构成橡胶浮置板道床和钢弹簧浮置板道床。浮置板可以提供足够的惯性质量来抵消车辆产生的动荷载,只有静荷载和少量残余动荷载会通过橡胶或螺旋钢弹簧等弹性元件传递到基础结构上。
6.6 电磁辐射控制
6.6.1 电磁环境 electromagnetic environment
存在于给定场所的所有电磁现象的总和。
注:通常,电磁环境与时间有关,对它的描述可能需要用统计的方法。
6.6.2 曝露 exposure
凡是人体受到电场、磁场或电磁场的影响,或者接触到非体内生理作用或其他自然现象产生的电流时,均称为曝露。
6.6.3 公众曝露 public exposure
公众所受的全部电场、磁场、电磁场照射,不包括职业照射和医疗照射。
6.6.4 电场强度 electric field strength
矢量场量E,其作用在静止的带电粒子上的力等于E与粒子电荷的乘积,其单位为伏特每米(V/m)。
6.6.5 磁场强度 magnetic field strength
矢量场量H,在给定点,等于磁感应强度除以磁导率,并减去磁化强度,其单位为安培每米(A/m)。
6.6.6 磁感应强度 magnetic induction strength
矢量场量B,其作用在具有一定速度的带电粒子上的力等于速度与B矢量积,再与粒子电荷的乘积,其单位为特斯拉(T)。在空气中,磁感应强度等于磁场强度乘以磁导率μ0即B=μ0H。
6.6.7 功率密度 power density
标量场量S,为穿过与电磁波的能量传播方向垂直的面元的功率除以该面元的面积的值,位为瓦特每平方米(W/m2)。
6.6.8 等效辐射功率 equivalent radiation power
在1000MHz以下,等效辐射功率等于发射机标称功率与对半波天线而言的天线增益(倍数)的乘积;在1000MHz以上,等效辐射功率等于发射机标称功率与对全向天线而言的天线增益(倍数)的乘积。
6.6.9 静电场 electrostatic field
随时间的变化可以忽略不计的电场。
6.6.10 静磁场 magnetostatic field
随时间的变化可以忽略不计的磁场。
6.6.11 工频电场 power frequency electric field
随时间作 50Hz 周期变化的电荷产生的电场。度量工频电场强度的物理量为电场强度,其单位分别为伏特每米(V/m),工程上常用千伏每米(kV/m)。
6.6.12 工频磁场 power frequency magnetic field
随时间作 50Hz 周期变化的电流产生的磁场。度量工频磁场强度的物理量既可以用磁感应强度也可 以用磁场强度,其单位分别为特斯拉(T)和安培每米(A/m),工程上磁感应强度单位常用微特斯拉(μT)。
6.6.13 合成电场 total electric field
直流带电导体上电荷产生的电场和导体电晕引起的空间电荷产生的场合成后的电场。度量合成电场强度的物理量为电场强度,其单位为伏特每米(V/m),工程上常用千伏每米(kV/m)。
6.6.14 标称电场 nominal electric field
直流带电导体上电荷产生的电场(不包括空间电荷形成的电场)。度量标称电场强度的物理量为电场强度,其单位为伏特每米(V/m),工程上常用千伏每米(kV/m)。
6.6.15 电导率 conductivity
标量或张量,在介质中该量与电场强度之积等于传导电流密度。
注:对于各向同性介质,电导率是标量;对于各向异性介质,电导率是张量。
6.6.16 电阻率 volunme resistivity
单位长度和单位截面积的导体电阻值。
6.6.17 短路电流 short- circuit current
由于短路而流经电网给定点的电流。
6.6.18 地电位升高 earth potential rise
电流经接地装置的接地极流入大地时,接地装置与参考地之间的电位差。
6.6.19 接触电位差 touch potential difference
接地故障(短路)电流流过接地装置时,大地表面形成分布电位,在地面上到设备水平距离为1.0m处与设备外壳、架构或墙壁离地面的垂直距离2.0m处两点间的电位差。
6.6.20 跨步电位差 step potential difference
接地故障(短路)电流流过接地装置时,地面上水平距离为1.0m的两点间的电位差。
6.6.21 接地 earth;ground
在系统、装置或设备的给定点与局部地之间作电连接。
注:与局部地之间的连接可以是:有意的,或无意的或意外的。也可以是永久性的或临时性的。
6.6.22 威尔逊板 Wilson plate
用于收集电荷的、周围带有保护带的金属导电板。
6.6.23 屏蔽 screen
用来减少场向指定区域穿透的措施。
6.6.24 电磁屏蔽 electromagnetic screen
用导电材料减少交变电磁场向指定区域穿透的屏蔽。
6.6.25 屏蔽效能 electromagnetic shield(SE)
没有屏蔽体时接收到的信号值与在屏蔽体内接收到的信号值的比值,即发射天线与接收天线之间存在屏蔽体以后所造成的插入损耗。
6.6.26 吸波材料 absorbing materia
能吸收电磁波能量的材料。
6.6.27 电磁屏蔽室 electromagnetic shielding enclosure
用于阻断或减少室内外电磁波相互干扰而制作的具有电磁屏蔽功能的空间。
6.6.28 屏蔽壳体 shielded enclosure
专门设计用来隔离内外电磁环境的网状或薄板金属壳体。
6.6.29 截止波导 cutoff waveguide
截止波长小于工作波长的波导。一定波形的电磁波在截止波导内幅度呈指数律衰减。截止波导常被用于制作截止式衰减器。
6.6.30 波导通风板 waveguide boards ventilating
利用波导的截止特性实现电磁屏蔽功能的通风板。
6.6.31 屏蔽室 shielded enclosure
专为隔离内外电磁环境而设计的屏栅或整体金属房。其目的是防止室外电磁场导致室内电磁环境特性下降,并避免室内电磁发射干扰室外活动。
6.6.32 电波暗室 anechoic chamber
安装吸波材料用以降低表面电波反射的屏蔽室。
6.6.33 全电波暗室 fully anechoic chamber
内表面全部安装吸波材料的屏蔽室。
6.6.34 半电波暗室 semi-anechoic chamber
除地面安装反射接地平板外,其余内表面全部安装吸波材料的屏蔽室。
6.6.35 滤波器 filter
按规定法则设计用来传递输入量的各频谱分量的一种线性二端口器件。通常是为了通过某些频带的频谱分量而衰减在其他一些频带内的频谱分量。
6.6.36 天线 antenna
能够有效地向空间辐射或从空间接收无线电波的装置。它为发射机或接收机与传播无线电波的媒质之间提供所需要的耦合。
注1:在实用中,对天线的终端或者对被认为是天线与发射机或接收机之间的接口应予以规定。
注2:如果发射机或接收机由馈线接到天线则可将该天线认为是传输线引导的无线电波和空间的辐射波之间的换能器。
6.6.37 电磁兼容性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EMC
设备或系统在其电磁环境中能正常工作且不对该环境中任何事物构成不能承受的电磁驿扰的能力。
6.6.38 电磁噪声 electromagnetic noise
一种明显不传送信息的时变电磁现象,它可能与有用信号叠加或组合。
6.6.39 无用信号 unwanted signal;undesired signal
可能损害有用信号接收的信号。
6.6.40 干扰信号 interfering signal
损害有用信号接收的信号。
6.6.41 电磁骚扰 electromagnetic disturbance
任何可能引起装置、设备或系统性能降低或者对生物或非生物产生不良影响的电磁现象。
注:电磁骚扰可能是电磁噪声、无用信号或传播媒介自身的变化。
6.6.42 电磁干扰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EMI
电磁骚扰引起的设备、传输通道或系统性能的下降。
注:1.术语“电磁骚扰”和“电磁干扰”分别表示“起因”和“后果”。
2.过去“电磁骚扰”和“电磁干扰”常混用。
6.6.43 [电磁]敏感度 [electromagnetic] susceptibility
在有电磁骚扰的情况下,装置、设备或系统不能避免性能降低的能力。
注:敏感度高,抗扰度低。
6.6.44 二次辐射 secondary radiation
导电体或电介质受入射无线电波激所产生并叠加于入射波上的辐射。
7 生态环境修复工程
7.1 基础术语
7.1.1 场地调查 site investigation
包含场地环境调查和场地历史调查,场地环境调查:采用系统的调查方法,确定场地是否污染以及污染程度和范围的过程。场地历史调查:对场地历史事件、场地用途变更、场地生产经营活动、以及场地中与危险废物处理处置等相关的历史资料进行系统的收集、整理、分类和分析,以明确场地可能发生的污染程度。
7.1.2 风险评估 risk assessment
危害人类健康和环境风险的分析和评估过程,包括危害的性质、程度和发生的可能性。
7.1.3 治理修复 remediation
减少或去除受污染土壤、地下水或其他环境介质中的污染物,使得污染物浓度在短期内达到基于风险评估的限定值。
7.1.4 风险管控 risk management
风险管控包括工程控制和制度控制两类措施。工程控制指通过采取隔离、阻断防止污染物进一步扩散的工程措施。不降低土壤中污染物数量、毒性和改变污染物物理化学性质。制度控制指采用非工程的措施,包括划定管控区域、设置风险标识牌、发布媒体公告、限制人员进入、防止土壤扰动、管制区域土壤和地下水用途,规避环境风险。
7.1.5 修复目标 remediation objective
修复活动欲达到目的,对人体健康不再产生危害或不再具有环境风险的修复终点或遵从点,一般用遵从点设定的污染物的浓度值来表示。修复目标的制定受特定场地条件、污染状况、修复技术水平、仪器检测限等因素的影响。
7.1.6 污染场地修复 contaminated site remediation
采用工程、技术和政策管理等手段,将场地污染物移除、削减、固定或风险控制在可接受水平的活动。
7.1.7 修复工程环境监理site remediation environmental supervision
对污染场地治理和修复过程中的各项环境保护技术要求的落实情况进行环境监理。
7.1.8 风险管控与土壤修复效果评估 verification of risk control and soil remediation
通过资料回顾与现场踏勘、现场采样和实验室检测,综合评估地块风险管控与修复是否达到风险可接受水平。
7.1.9 矿山生态恢复 mine ecological remediation
指对矿产资源勘探和采选过程中的各类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采取人工促进措施,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逐步恢复与重建其生态功能。
7.1.10 土壤修复soil remediation
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方法固定、转移、吸收、降解和转化土壤中的污染物,使其浓度降低到可接受水平,或将有毒有害的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的物质。
7.1.11 底泥修复/沉积物修复 sediment remediation
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方法转移、吸收、降解和转化沉积物中的污染物,使其浓度降低的过程。
7.1.12 河湖生态保护与修复 aquatic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在充分发挥生态系统自修复功能的基础上,采取保护、修复、治理及管理等措施,促使河湖生态系统恢复到较为自然的状态,以提高其生态完整性和可持续性。
7.1.13 地貌修复 landform restoration
采用工程措施对地貌形态进行修复,优化地表过程,实现土地资源的再次利用。
7.1.14 生境修复 biotope restoration
对生物栖息环境进行恢复,包括水量、水质和河流形态等,从而维持生态完整性、保持和提高生态系统服务的生态系统管理行为。
7.1.15 修复策略 remediation strategy
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结合场地约束条件,满足特定的污染目标,将污染造成的健康和生态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具体修复方法和相关工作相结合的场地总体修复思路。
7.1.16 原位修复 in-situ remediation
在受污染区域就地对污染物进行修复或处理的方法。
7.1.17 异位修复 ex-situ remediation
将受污染的土壤和地下水从受污染区域搬运或转移到其他场所或反应器内,对其中的污染物进行治理修复的方法。
7.1.18 原地异位修复 on-site ex-remediation
将受污染的土壤和地下水从受污染区域搬运或转移,在原污染场址内进行治理修复的方法。
7.1.19 生态恢复 ecological restoration
修复人类对土著生态系统多样性和动态性破坏的方法。
7.1.20 物理修复 physical remediation
根据污染物的性状及其在环境中的行为,消除、降低、稳定或转化土壤中的污染物的方法。
7.1.21 化学修复 chemical remediation
通过化学物质或制剂与污染物发生氧化、还原、吸附、沉淀、聚合、络合等反应,使污染物从土壤或地下水中分离、降解、转化、或稳定成低毒、无毒、无害等形式(形态),或形成沉淀除去的方法。
7.1.22 生物修复 bioremediation
广义的生物修复,是指以利用生物为主体的污染治理技术,包括利用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吸收、降解、转化土壤和地下水中的污染物的方法。
狭义的生物修复,利用天然存在的或人为培养的微生物对污染物的吸收、代谢和降解等功能,清除土壤和地下水中的污染物,或是使污染物无害化的方法。
7.1.23 植物修复 phytoremediation
根据植物可耐受或超积累某些特定化合物的特性,利用植物及其共生微生物提取、转移、吸收、分解、转化或固定土壤中的污染物,达到移除、削减、稳定污染物或降低污染物毒性的方法。
7.2 物理修复
7.2.1 物理分离修复 physical separation remediation
借助物理手段将含有污染物的颗粒从环境介质中分离开来的方法。
7.2.2 原位热清除处理 in-situ thermal cleanup treatment
通过加热受污染的土壤,使有机污染物汽化分离,再由土壤气相抽提系统捕获至地面进行后处理的方法。
7.2.3 电阻加热技术 electrical resistance heating technology
通过放置于地下的电极网加热土壤,经过沸腾、蒸发或挥发气态污染物,再由土壤气相抽提系统捕获至地面进行后处理的方法。
7.2.4 热传导加热技术 thermal conduction heating
通过在地下安装电加热井,使其产生的热量通过孔隙或裂缝介质传导,经过沸腾、蒸发或挥发气态污染物,再由土壤气相抽提系统捕获至地面进行后处理的方法。
7.2.5 直接热脱附 direct thermal desorption
通过明火、红外辐射加热器或热蒸汽,将热量直接施加到污染土壤,经过沸腾、蒸发或挥发气态污染物,再由土壤气相抽提系统捕获至地面进行后处理的方法。
7.2.6 间接热脱附indirect thermal desorption
热源通过介质间接对污染土壤进行加热将污染物从土壤中挥发除去的处理过程。
7.2.7 土壤气相抽提 soil vapor extraction
通过抽气从地下提取挥发性蒸汽的原位修复技术。
7.2.8 土壤蒸汽控制 soil vapor control
防止关注污染物气体进入室内的技术。
7.2.9 抽出-处理 pump and treat
污染地下水从抽出井中泵出至地上处理系统,在地上处理系统中将污染物去除的方法。
7.2.10 多相抽提技术 multi-phase extraction
同时提取土壤蒸汽和地下水中挥发性有机物,同时修复两种类型污染介质的方法。
7.2.11 原位电动修复 in-situ electrokinetic remediation
应用电动过程如电渗技术,从土壤中去除污染物的方法。
7.2.12 淋洗技术 washing technology
用水或化学淋洗剂将污染物从土壤或沉积物中分离的方法。
7.2.13 空气曝气 air sparging
将空气或氧气注入地下水,将挥发性污染物从地下水中排出,再利用气相抽提系统捕获至地面进行后处理的方法。
7.2.14 电动力学技术 electrodynamic technology
在电极之间施加低强度直流电,通过电流使带电物质移动,将污染物从电极上去除的方法。
7.3 化学修复
7.3.1 原位化学冲洗 In-Situ Chemical Flushing Technology
使用适当的溶液淹没污染区域以去除土壤中污染物的方法。
7.3.2 原位化学氧化in-situ chemical oxidation
把化学氧化剂注入地下,将污染物转化为危害较小的化学物质的方法。
7.3.3 高锰酸盐化学氧化 permanganate-based in-situ chemical oxidation
使用高锰酸盐作为氧化剂的原位氧化技术。
7.3.4 过硫酸盐原位化学氧化 persulfate in-situ chemical oxidation
使用过硫酸盐作为氧化剂的原位氧化技术。
7.3.5 臭氧原位化学氧化 ozone in-situ chemical oxidation
将空气和臭氧混合气体直接注入地下的原位氧化技术。
7.3.6 表面活性剂原位化学氧化 surfactant chemical oxidation
将化学氧化剂和表面活性剂化合物混合注入地下的原位氧化技术。
7.3.7 原位化学还原 in-situ chemical reduction
将化学还原剂,包括天然还原剂或添加零价铁等试剂注入地下的原位修复技术。
7.4 生物修复
7.4.1 生物转化 biotransformation
通过生物催化作用将一种化学物质转化为其他物质的过程,或发生了金属价态的变化。
7.4.2 生物降解 biodegradation
化学物质在生物有机体自身特定酶系的代谢作用下分解化学物质的过程。
7.4.3 生物再生 bioreclamation
通过生物作用过程来恢复污染场地的使用功能。
7.4.4 微生物修复 microbial bioremediation
是指通过细菌、酵母菌、真菌等微生物的降解、代谢、吸收等作用清除土壤、地下水或废水中的污染物,或是使污染物无害化的过程。
7.4.5 好氧生物降解 aerobic biodegradation
在好氧条件下,微生物通过有氧呼吸作用对有机污染物的分解,又被称为好氧呼吸。
7.4.6 厌氧生物降解 anaerobic biodegradation
在无氧条件下,化合物或有机物被厌氧微生物分解,发生结构改变,或分解为CO2、CH4、H2O和元素形态的矿物盐。
7.4.7 生物刺激 biostimulaition
在生物修复处理系统中,任何可促进微生物种群增长的处理方式。
7.4.8 生物强化 bioaugmentation
在场地中加入预先培养的微生物或基因工程菌,快速增加微生物种群数量,并通过生物降解的方式去除土壤和地下水中特定污染物的修复方法。
7.4.9 生物反应墙biobarrier
建造一堵多孔碳基材料组成的生物材料墙,放置于地下水径流下游方向并至少延伸至污染物羽的宽度和深度。
7.4.10 生物通风法 bioventing
在不饱和介质中通入空气,并调整蒸汽抽提/空气渗透速率,增强大气与不饱和介质之间的接触和流动,从而促进好氧微生物的活性,提高污染物降解效果的方法。
7.4.11 生物抽除 bioslurping
通过真空吸引式的抽汲技术,运用土壤蒸气提取和污染物抽提回收两种机制,加强对非饱和区和地下水生物处理,从而提高污染物降解效果的方法。
7.4.12 生物耕作法 biological land-farming
是一种将废弃物撒布于土壤上或混合于土壤中并进行翻耕处理,利用微生物自然降解的能力,促使污染物分散稀释或发生降解的处理过程。
7.4.13 生物堆 biopiles
将污染土壤挖出并堆积于装有渗滤液收集系统的防渗区域,提供适量的水分和养分,并采用强制通风系统注入空气或补充氧气,利用土壤中好氧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将有机污染物转化为CO2和水,从而去除污染物。
7.4.14 生物曝气 biosparging
将空气或氧气和营养物注入饱和带,提高饱和带土壤微生物的生物活性,从而促进饱和带有机污染物发生生物降解的方法。
7.4.15 生物修复试剂 bioremediation agent
生物培养物、酶添加剂或营养添加剂的一种或多种混合物,通过注入、喷洒等方式应用于污染场地,可显著提高生物降解率,从而减轻污染物的浓度。
7.5 植物修复
7.5.1 植物净化修复 phytopurification remediation
通过植物对污染物的吸收、富集和降解来净化污染环境的修复方法。
7.5.2 植物提取修复 phytoextraction remediation
利用植物对重金属污染物的富集作用来清除土壤污染物的修复方法。.
7.5.3 植物挥发修复 phytovolatilization remediation
通过挥发植物中污染物并进行后续处理的修复方法。
7.5.4 植物稳定修复 phytostabilisation remediation
通过耐性植物根系分泌物来积累、沉淀或转化根际圈污染物质,降低污染物的迁移性、生物有效性的修复方法。
7.5.5 植物降解修复 phytodegradation remediation
利用修复植物的转化和降解作用去除土壤或大气中有机污染物的一种修复方法。
7.5.6 根际修复 rhizoremediation
利用植物、微生物和根际环境消除有机污染物的修复方法。
7.5.7 植物根际圈 rhizosphere
由植物根系及受其影响的微生物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圈带。
7.5.8 根际过滤 phizpfiltration
利用植物根际圈的微生物来转化或降解污染物质的修复方法。
7.5.9 螯合诱导植物修复chelate-induced phytoremediation
向土壤中施加螯合剂活化土壤中的重金属,提高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促进植物吸收,诱导或强化植物超富集作用的方法。
7.5.10 套作 relay-cropping
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
7.5.11 种植结构调整 planting structure adjustment
在生态修复中调整土壤低富集种植品种的方法。
7.6 工程措施
7.6.1 原位搅拌 in-situ remediation
不经挖掘,直接在原地对土壤进行搅拌处理的方法。
7.6.2 尾气处理装置 off-gas treatment apparatus
用于处理来自热解吸或其他气体污染物的装置。
7.6.3 修复装置 remediation equipment
为达到对污染物进行分离、移除、降解或稳定化的修复效果,按顺序或并行应用于土壤、类土壤物质、水或气体等介质的修复处理设备的组合。
7.6.4 疏浚 dredging
采用人力、水力或机械方法为拓宽、加深水域而进行的水下土石方开挖工程。
7.6.5 边坡治理 slope management
对边坡采用的物理防护、化学防护及生物防护等工程措施。
7.6.6 边坡支护 slope retaining
对边坡采取的结构性支挡、加固与防护行为。
7.6.7 锚杆(索) anchor (anchorage)
将拉力传至稳定岩土层的构件。当采用钢绞线或高强钢丝束并施加一定的预应力时,称为锚索。
7.6.8 锚杆挡墙支护 retaining wall with anchors
由锚杆(索)、立柱和面板组成的支护结构。
7.6.9 锚喷支护 anchor-plate retaining
由锚杆和喷射混凝土面板组成的支护结构。
7.6.10 重力式挡墙 gravity retaining wall
依靠自身重力形成屏障,防治污染物迁移的支护结构。
7.6.11 扶壁式挡墙 erfort retaining wall
由立板、底板、扶壁和墙后填土组成的支护结构。
7.6.12 格构锚固 frame anchor
利用浆砌块石、现浇钢筋混凝土或预制预应力混凝土进行格栅状边坡防护,并利用锚杆或锚索固定的一种滑坡综合防护措施。
7.6.13 信息施工法 construction method from information
根据施工现场的地质情况和监测数据,对地质结论、设计参数进行验证,对施工安全性进行判断并及时修正施工方案的方法。
7.6.14 喷播 spraying seeding
将植物种子或生长基质材料借助专用机械喷射到施工场地的一种播种作业方法。
7.6.15 喷播基质 spraying medium
按照一定的配比均匀混合的土壤、有机质、肥料及其他添加材料,喷射后形成利于植物生长的载体。
7.6.16 喷播绿化工程 spraying seeding revegetation engineering
将喷播基质喷射于修复场地上,以建植边坡植物群落的绿化工程。
7.6.17 干法喷播pneumatic seeding
借助工程机械以气流为动力,输送植物种子、生长基质及添加剂的喷射技术。
7.6.18 湿法喷播hydro seeding
借助工程机械以水流为动力,输送植物种子、生长基质及添加剂的喷射技术。
7.6.19 充填采矿法filling method
伴随落矿、运搬及其他作业的同时,用充填料充填采空区的采矿方法。
7.6.20 重力充填 gravity filling
利用充填材料的自重,沿管道、溜槽或者井巷使充填料自流到采场进行充填的作业。
7.6.21 风力充填 pneumatic filling
以压缩空气为动力,将充填料沿管道输送到采场进行充填的作业。
7.6.22 机械充填 mechanical filling
用矿车、铲运机和电粑等机械设备将充填料输送到采场进行充填的作业。
7.6.23 水力充填 hydraulic filling
以水为运输介质,利用自然压头或泵压,通过管道或与管道相连接的钻孔,将充填料输送到采场进行充填的作业。也称为水砂充填。
7.6.24 干式充填 dry rock fill
用块石做充填料,经人工或者机械运送至采场进行的充填作业。
7.6.25 胶结充填 consolidated fill
在充填料中掺入适量的胶凝材料,使充填体具有一定强度和整体性的充填作业。
7.6.26 膏体充填 paste fill
不离析、不泌水的高浓度膏状浆体的充填材料经管道输送进行充填的作业。
7.6.27 全尾砂充填 fill with total mill tailings
选矿厂排出的尾砂不作为分级处理,全部用来作为骨料进行充填的作业。
7.6.28 静压充填 hydrostatical filling
利用位能,市浆体流动到充填地点的充填作业,也称自流输送。
7.6.29 动压充填 filling by pump
利用泵压将浆体沿管道输送到充填地点的充填作业,也称泵压充填。
7.6.30 充填体 backfill
填充在采场或采空区的充填材料。
7.6.31 接顶充填 compact filling
使充填体密实接近采场顶板的充填作业,也称密实充填。
7.6.32 嗣后充填 delayed filling
整个采场或采空区回采完毕后进行的充填作业。
7.6.33 阻隔barrier technology
通过敷设阻隔层控制土壤中污染物迁移扩散的途径,将污染物与周围环境隔离,从而避免污染物与人体接触和随降水或地下水迁移对人体和周围环境造成危害,降低或消除地块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风险的方法。
7.6.34 覆盖阻隔技术 cover barrier technology
在污染区域顶部覆盖隔离层,将污染区域四周及顶部与周围隔离的阻隔技术。
7.6.35 水平阻隔技术 horizontal barrier technology
采用水平敷设方式,将阻隔层布设于污染物下方,阻断污染物向周边环境迁移扩散的阻隔方法。
7.6.36 垂直阻隔技术 vertical barrier technology
阻隔层采用竖向布置形式,阻断污染物向周边环境迁移扩散的阻隔方法。
7.6.37 截排水系统 drainage system
在坡顶、坡间平台及坡面上设置具有拦截、汇流和排出降雨或边坡渗水的横向和纵向水沟及附属设施。
7.6.38 边坡涌水 slope water-gushing
在压力作用下,从坡面涌出的孔隙水、裂隙水和岩溶水等地下水。
7.6.39 无覆土复垦 non-soil-covering land reclamation
以不覆盖客土实现场地复垦、恢复生态的土地复垦方式。
7.7 风险管控
7.7.1 污染源处理技术source treatment technology
可用于转化、降解、吸收、转移、固定场地土壤和地下水中污染物的各种物理、化学或生物技术,包括可降低污染物含量或浓度、降低污染物毒性或迁移能力的各种原位或异位处理技术。
7.7.2 监控自然衰减 monitored natural attenuation
在合理的时间框架内,除必要的场地控制和监测之外,依靠自然衰减过程,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使得土壤或地下水中污染物的质量、毒性、迁移率、体积和浓度降低到风险可接受水平。
7.7.3 控制蒸汽入侵 control soil vapor intrusion
采用一定的阻隔方式,防止表层以下污染土壤和地下水中的挥发性化学污染物经建筑物地基的开口处迁移至上方所覆盖建筑物的室内空气环境中的方法。
7.7.4 地板下方降压Sub-slab Depressurization
将抽风机与地板下的废气通过管道来联通将废气抽到室外的方法。
7.7.5 膜下降压 Sub-membrane Depressurization
使用不渗透膜覆盖和密封暴露的土壤表面,然后使用抽吸来降低膜下区域的压力,通过系统吸入的蒸汽被排放到大气中。
7.7.6 填充密封 open seal
对地板的裂缝,地下室墙面管道、管线的缝隙等进行填充。
7.7.7 被动式通风 passive ventilation
在地板建筑物的下方安装通风层。风或挥发废气的积聚让废气通过通风层向建筑物的侧面移动,并最终被通向室外。通风层可以在建筑施工前进行安装,也可以在已经建成的建筑物内进行安装。它常与防潮层一起使用。
7.7.8 可渗透性反应墙 permeable reactive barrier
通过在受污染地下水流经的方向建造由反应材料组成的反应墙,通过反应材料的吸附、沉淀、化学降解或生物降解等作用去除地下水中的污染物。
7.7.9 制度控制 institutional control
限制人类活动类型或活动区域,减少或阻止人群对地块污染物的暴露,杜绝和防范污染地块可能带来的风险和危害,达到利用管理手段对污染地块的潜在风险进行控制的方法
8 生态环境监测
8.1 基础术语
8.1.1 重量法 gravimetric method
通过称量物质的质量确定待测物质含量的一种定量分析方法。通常先将待测组分从试样中分离出来,转化为一定的称量型式,然后称量该成分的含量。
8.1.2 滴定法 titration
又称容量法,将一种已知准确浓度的试剂溶液滴加到待测物质的溶液中,根据所加试剂与待测物质定量反应时的用量,计算待测物质浓度的分析方法。
8.1.3 比色法 colorimetric method
以生成有色化合物的显色反应为基础,通过比较或测量有色物质颜色,确定待测组分含量的方法。
8.1.4 电化学法 electrochemical method
根据溶液的电化学性质与待测物质的化学、或物理性质之间的关系,将待测物质的浓度转化为一中电学参数进行测量的一种方法。
8.1.5 光谱法 spectrometry
根据物质受热能、光能或电能激发后所发出的特征光谱,进行化学物质的定性定量分析的方法。
8.1.6 流动注射分析法 flow injection analysis
把一定体积的试样溶液注入到流动着的、非空气间隔的试剂溶液载流中,注入的试样溶液流入反应盘管,并与载流中的试剂混合发生反应,生成某种可以检测的物质,再进入检测器进行测定的一种方法。
8.1.7 色谱法 omatography
利用环境样品中不同组分在不同相态选择性分配的差异进行分离的方法。
8.1.8 质谱法 mass spectrometry
用电场和磁场将运动的离子按质荷比分离后,根据样品离子的质量和强度对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的方法。
8.1.9 自动监测 automatic monitoring
采用自动化测量技术,连续、实时、动态地测量环境质量各项参数和污染物排放各项参数的一种监测手段。
8.1.10 标准方法 standard method
国家或地方标准化主管部门或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发布的标准监测方法。
8.1.11 比对监测 Comparision Testing
用参比方法对运行中的环境空气(或地表水、废水、废气)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的准确度进行校验的过程。
8.2 环境空气和废气监测
8.2.1 环境空气 ambient air
指人群、植物、动物和建筑物所暴露的室外空气。
8.2.2 环境空气质量 ambient air quality
由污染程度指示出的环境空气状态。
8.2.3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ambient air quality standard
法律规定的各种环境空气质量的标准,通常规定某一段时间内空气污染物浓度平均值的上限、下限。
8.2.4 环境空气一类区 Group I area
指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
8.2.5 环境空气二类区 Group II area
指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工业区和农村地区。
8.2.6 标准状态standard state
指温度为273 K,压力为101.325 kPa时的状态。
8.2.7 参比状态 reference state
指大气温度为298.15 K,大气压力为1013.25 hPa时的状态。
8.2.8 空气质量指数 air quality index (AQI)
定量描述空气质量状况的无量纲指数
8.2.9 空气污染 air pollution
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得排放到大气中的物质的浓度及持续时间足以对人的舒适感、健康以及对设施或环境产生不利影响时,称为空气污染。
8.2.10 气象五参数 meteorological five parameters
通常指温度、气压、湿度、风向、风速等气象要素。
8.2.11 臭氧前体物 ozone precursors
指大气环境中参与大气光化学反应生成臭氧的空气污染物, 主要包括氮氧化物(NOx)、 挥发性有机物(VOCs) 和一氧化碳(CO)。
8.2.12 二噁英类 polychlorinated dibenzo-p-dioxins ( PCDDs) and polychlorinated dibenzofurans (PCDFs)
多氯代二苯并-对-二噁英(PCDDs)和多氯代二苯并呋喃(PCDFs)的统称。
8.2.13 扬尘 fugitive dust
因人类活动或自然因素产生并逸散到环境空气中的颗粒物的统称。
8.2.14 光化学烟雾 photochemical smog
大气中氮氧化物、有机化合物和氧化剂在日光作用下产生的一组氧化性的化合物,并可能引起能见度变差。其达到足够的浓度时,会刺激眼睛、呼吸道,损害物质及植物。
8.2.15 气溶胶 aerosol
固体颗粒、液体颗粒或二者在气体介质中的悬浮体系。这些颗粒物在该体系中的降落速度很小。
8.2.16 总悬浮颗粒物 total suspended particle(TSP)
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 100 μm 的颗粒物。
8.2.17 可吸入颗粒物 inhalable particulate matter
通常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 10 μm 的颗粒物。
8.2.18 细颗粒物物 fine particulate matter
通常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 2.5 μm 的颗粒物。
8.2.19 总挥发性有机物 total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TVOC)
采用规定的监测方法,对废气中的单项 VOCs 物质进行测量,加和得到 VOCs 物质的总量,以单项VOCs 物质的质量浓度之和计。实际工作中,应按预期分析结果,对占总量 90%以上的单项 VOCs 物质进行测量,加和得出。
8.2.20 非甲烷总烃 non-methane hydrocarbons(NMHC)
采用规定的监测方法,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有响应的除甲烷外的气态有机化合物的总和,以碳的质量浓度计。
8.2.21 油烟 oil fume
指食物烹饪、加工过程中,挥发的油脂、有机质及其加热分解或裂解产物。
8.2.22 恶臭 odor
一切刺激嗅觉器官引起人们不愉快感觉及损害生活环境的异味气体。
8.2.23 臭气浓度 odor concentration
用无臭空气对臭气样品连续稀释至嗅辨员阈值时的稀释倍数。
8.2.24 林格曼系数 Ringelmann number
评价烟羽黑度的一种数值,通过用肉眼观测的烟羽黑度与林格曼卡[从 0(白)到 5(黑)一组格数]对比得到。
8.2.25 一次污染物 primary pollutant
由污染源直接排出的空气污染物,与在大气中形成的二次污染物相区别。
8.2.26 二次污染物 secondary pollutants
一次污染物或由固定源、流动源排放出的其他物质,在大气中通过物理或化学反应而生成的污染物。
8.2.27 环境空气质量评价城市点 urban assessing stations
以监测城市建成区的空气质量整体状况和变化趋势为目的而设置的监测点, 参与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评价。其设置的最少数量根据本标准由城市建成区面积和人口数量确定。每个环境空气质量评价城市点代表范围一般为半径 500 米至 4 千米, 有时也可扩大到半径 4 千米至几十千米(如对于空气污染物浓度较低,其空间变化较小的地区)的范围。可简称城市点。
8.2.28 环境空气质量评价区域点 regional assessing stations
以监测区域范围空气质量状况和污染物区域传输及影响范围为目的而设置的监测点, 参与区域环境空气质量评价。其代表范围一般为半径几十千米。可简称区域点。
8.2.29 环境空气质量背景点 background stations
以监测国家或大区域范围的环境空气质量本底水平为目的而设置的监测点。其代表性范围一般为半径 100 千米以上。可简称背景点。
8.2.30 污染监控点 source impact stations
为监测本地区主要固定污染源及工业园区等污染源聚集区对当地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而设置的监测点,代表范围一般为半径 100~500 米,也可扩大到半径 500 米~4 千米(如考虑较高的点源对地面浓度的影响时)。
8.2.31 路边交通点 ttraffic stations
为监测道路交通污染源对环境空气质量影响而设置的监测点, 代表范围为人们日常生活和活动场所中受道路交通污染源排放影响的道路两旁及其附近区域。
8.2.32 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 aerodynamic diameter
指单位密度(ρ =1g/cm3 )的球体,在静止空气中作低雷诺数运动时,达到与实际粒子相同的最终沉降速度时的直径。
8.2.33 环境空气质量连续监测系统 ambient air quality continuous monitoring system
在监测点位对环境空气质量进行连续的样品采集、处理、分析的自动化监测系统。通常可分为点式连续监测系统、开放光程连续监测系统;一般由采样装置(或开放光路)、分析仪器、校准设备、数据采集与传输设备组成。
8.2.34 点式分析仪器 point analyzer
在固定点上通过采样系统将环境空气采入并测定空气污染物浓度的监测分析仪器。
8.2.35 开放光程分析仪器 open path analyzer
采用从发射端发射光束经开放环境到接收端的方法测定该光束光程上平均空气污染物浓度的仪器。
8.2.36 固定源Fixed source of pollution
固定污染源,通常是指固定于一定地方的向环境排放或释放有害物质或对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
8.2.37 流动源mobile source of pollution
流动污染源是指流动设施或无固定位置排放污染物的发生源。汽车、火车、飞机、轮船等是主要的流动污染源。
8.2.38 有组织排放 emission
大气污染物经过收集后经由排气筒集中排放的过程。
8.2.39 无组织排放 fugitive emission
大气污染物不经过排气筒的无规则排放,包括开放式作业场所逸散,以及通过缝隙、通风口、敞开门窗和类似开口(孔)的排放等。
8.2.40 排放标准 emission standard
针对每种排放速率的法定排放状况。经常定义为某种排放速率下的最小排放量,或者在规定的稀释水平下的排放浓度或者其他量值。
8.2.41 等速采样 isokinetic sampling
一种采集气流中悬浮颗粒物的采样方法,其采样速度与采样点的气流速度相同。
8.2.42 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 continuous emission monitoring system
连续监测固定污染源颗粒物和(或)气态污染物排放浓度和排放量所需要的全部设备,简称 CEMS。
8.3 水和废水监测
8.3.1 地表水 surface water
流过或静置在陆地表面的水。
8.3.2 地下水 groundwater
存于地下,而且通常能从地下取出的水。
8.3.3 Ⅰ类地表水 Class I surface water
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8.3.4 Ⅱ类地表水 Class II surface water
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卵场、仔稚幼鱼的索饵场等。
8.3.5 Ⅲ类地表水 Class III surface water
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
8.3.6 Ⅳ类地表水 Class IV surface water
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8.3.7 Ⅴ类地表水 Class V surface water
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8.3.8 Ⅰ类地下水 Class I groundwater
地下水化学组分含量低,适用于各种用途。
8.3.9 Ⅱ类地下水 Class II groundwater
地下水化学组分含量较低,适用于各种用途。
8.3.10 Ⅲ类地下水 Class III groundwater
地下水化学组分含量中等,以GB5749-2006为依据,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用水。
8.3.11 Ⅳ类地下水 Class IV groundwater
地下水化学组分含量较高,以农业和工业用水质量要求以及一定水平的人体健康风险为依据,适用于农业和部分工业用水,适当处理后可作生活饮用水。
8.3.12 Ⅴ类地下水 Class V groundwater
地下水化学组分含量较高,不宜作为生活饮用水水源,其他用水可根据使用目的选用。
8.3.13 水质质量指数 water quality index
用来评价城市水质状况的无量纲的值,由水中各项污染物浓度除以相应的标准值计算得出。
8.3.14 高锰酸盐指数 permanganate index
用来反映水体中有机及无机可氧化物污染的常用指标,其定义为:在一定条件下用高锰酸钾氧化水中的有机物及无机还原性物质,由消耗的高锰酸钾量计算相当的氧量。
8.3.15 总有机碳 total organic carbon
指溶解或悬浮在水中有机物的含碳量(以质量浓度表示),是以含碳量表示水体中有机物总量的综合指标。
8.3.16 生物毒性 biological toxicity
通过观察、测量受试生物对受试样品的异常反应或死亡效应来判断受试样品综合毒性的一个评价指标。
8.3.17 采样断面 sampling section
指在河流采样时,实施水样采集的整个剖面。分背景断面、对照断面、控制断面和消减断面等。
8.3.18 背景断面 background section
指为评价某一完整水系的污染程度,未受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影响,能够提供水环境背景值的断面。
8.3.19 对照断面contrast section
指具体判断某一区域水环境污染程度时,位于该区域所有污染源上游处,能够提供这一区域水环境本底值的断面。
8.3.20 控制断面 control section
指为了解水环境受污染程度及其变化情况的断面。
8.3.21 消减断面 reduction section
指工业废水或生活污水在水体内流经一定距离而达到最大程度混合,污染物受到稀释、降解,其主要污染物浓度有明显降低的断面。
8.3.22 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系统 automatic water quality monitoring system
由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和自动监测数据平台组成的自动监测系统,用来连续监测地表水水质状况。
8.3.23 水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 wastewater on-line monitoring system
由水污染源在线监测站房和水污染源在线监测仪器组成的用于监控、监测污染物排放的系统。
8.4 土壤监测
8.4.1 土壤 soil
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生物有机体组成的地球陆地表面上的疏松层。
8.4.2 土壤质量 soil quality
有关土壤利用和功能的总和。
8.4.3 土壤环境背景值 background value
土壤环境相对未被污染情况下,土壤的基本化学组成。
8.4.4 临界负荷 critical load
土壤所能容纳一种或多种污染物而不致产生危害的极限量。
8.4.5 临界浓度critical concentration
一种或多种污染物在土壤中不致产生生态危害的最大允许浓度。
8.4.6 土壤剖面 soil profile
由地表向下直至土母质的土壤纵切面,由若干层次组成,以其不同的颜色、质地、结构、松紧度、新生体而区分。
8.4.7 农用地 agricultural land
GB/T 21010 中的 01 耕地(0101 水田、0102 水浇地、0103 旱地)、02 园地(0201 果园、0202茶园)和 04 草地(0401 天然牧草地、0403 人工牧草地)。
8.4.8 建设用地 development land
指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包括城乡住宅和公共设施用地、工矿用地、交通水利设施用地、旅游用地、军事设施用地等。
8.4.9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 soil contamination risk of agricultural land
指因土壤污染导致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作物生长或土壤生态环境受到不利影响。
8.4.10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 risk screening values for soil contamination of agricultural land
指农用地土壤中污染物含量等于或者低于该值的,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作物生长或土壤生态环境的风险低,一般情况下可以忽略;超过该值的,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作物生长或土壤生态环境可能存在风险,应当加强土壤环境监测和农产品协同监测,原则上应当采取安全利用措施。
8.4.11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制值 risk intervention values for soil contamination of agricultural land
指农用地土壤中污染物含量超过该值的,食用农产品不符合质量安全标准等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高,原则上应当采取严格管控措施。
8.4.12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 soil contamination risk of development land
指建设用地上居住、工作人群长期暴露于土壤中污染物,因慢性毒性效应或致癌效应而对健康产生的不利影响。
8.4.13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 risk screening values for soil contamination of development land
指在特定土地利用方式下,建设用地土壤中污染物含量等于或者低于该值的,对人体健康的风险可以忽略;超过该值的,对人体健康可能存在风险,应当开展进一步的详细调查和风险评估,确定具体污染范围和风险水平。
8.4.14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制值 risk intervention values for soil contamination of development land
指在特定土地利用方式下,建设用地土壤中污染物含量超过该值的,对人体健康通常存在不可接受风险,应当采取风险管控或修复措施。
8.4.15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 soil cation exchange capacity
指带负电荷的土壤胶体借静电引力而对溶液中阳离子所吸附的数量,以每千克干土所含全部代换性阳离子的厘摩尔数表示(按一价离子计)。
8.4.16 土壤氧化还原点位 soil redoxpotential
指土壤中氧化态物质和还原态物质相对浓度变化而产生的点位。
8.5 固体废物监测
8.5.1 固体废物鉴别 solid waste identification
指判断物质是否属于固体废物的活动。
8.5.2 危险废物鉴别 hazardous waste identification
指判断固体废物是否属于危险废物的活动。
8.5.3 腐蚀性鉴别identification for corrosivity
指按照规定的鉴别标准,通过固体废物的浸出液PH值,以及对特定刚才的腐蚀速率来判断固体废物是否属于危险废物的活动。
8.5.4 反应性鉴别identification for reactivity
指按照规定的鉴别标准,通过固体废物的爆炸特性、与水或酸的化学反应特性,以及氧化性来判断固体废物是否属于危险废物的活动。
8.5.5 易燃性鉴别identification for ignitability
指按照规定的鉴别标准,通过固体废物的易燃程度来判断固体废物是否属于危险废物的活动。
8.5.6 毒性鉴别identification for toxicity
指按照规定的鉴别标准,通过固体废物的浸出毒性、急性毒性、毒性物质含量等特征,来判断固体废物是否属于危险废物的活动。
8.5.7 剧毒物质 acutely toxic substance
具有非常强烈毒性危害的化学物质,包括人工合成的化学品及其混合物和天然毒素。
8.5.8 有毒物质 toxic substance
经吞食、吸入或皮肤接触后可能造成死亡或严重健康损害的物质。
8.5.9 致癌性物质 carcinogenic substance
可诱发癌症或增加癌症发生率的物质。
8.5.10 致突变性物质 mutagenic substance
可引起人类的生殖细胞突变并能遗传给后代的物质。
8.5.11 生殖毒性物质 reproductive toxic substance
对成年男性或女性性功能和生育能力以及后代的发育具有有害影响的物质。
8.5.12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具有毒性、难降解和生物蓄积等特性,可以通过空气、水和迁徙物种长距离迁移并沉积,在沉积地的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中蓄积的有机化学物质。
8.6 噪声振动与电磁辐射监测
8.6.1 0类声环境功能区 Class 0 noise environment functional area
指康复疗养区等特别需要安静的区域。
8.6.2 1类声环境功能区 Class I noise environment functional area
指以居民住宅、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设计、行政办公为主要功能,需要保持安静的区域。
8.6.3 2类声环境功能区 Class II noise environment functional area
指以商业金融、集市贸易为主要功能,或者居住、商业、工业混杂,需要维护住宅安静的区域。
8.6.4 3类声环境功能区 Class III noise environment functional area
指以工业生产、仓储物流为主要功能,需要防止工业噪声对周围环境产生严重影响的区域。
8.6.5 4类声环境功能区 Class IV noise environment functional area
指交通干线两侧一定距离之内,需要防止交通噪声对周围环境产生严重影响的区域,包括4a类和4b类两种类型。4a类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城市快速路、城市 主干路、城市次干路、城市轨道交通 (地面段)、内河航道两侧区域;4b类为铁路干线两侧区域。
8.6.6 计权声压级 weighted sound pressure level
通过频率计权特性A、B、C、D等测得的声压级。
8.6.7 A声级 A weighted sound pressure level
用A 计权网络测得的声压级,用LA 表示,单位dB(A)。
8.6.8 C声级 C- weighted sound pressure level
用C计权网络测得的声压级。
8.6.9 等效连续A 声级 equivalent continuous A weighted sound pressure level
简称为等效声级,指在规定测量时间T 内A 声级的能量平均值,用LAeq,T 表示(简写为Leq),单位dB(A)。
8.6.10 昼间等效声级 day time equivalent sound level
在昼间时段内测得的等效连续A 声级称为昼间等效声级,用Ld 表示,单位dB(A)。
8.6.11 夜间等效声级 night time equivalent sound level
在夜间时段内测得的等效连续A 声级称为夜间等效声级,用Ln 表示,单位dB(A)。
8.6.12 累积百分声级 percentile sound level
用于评价测量时间段内噪声强度时间统计分布特征的指标,指占测量时间段一定比例的累积时间内A 声级的最小值,用LN表示,单位为dB (A)。最常用的是L10、L50 和L90,其含义如下:
L10 ——在测量时间内有10% 的时间A 声级超过的值,相当于噪声的平均峰值;
L50 ——在测量时间内有50% 的时间A 声级超过的值,相当于噪声的平均中值;
L90 ——在测量时间内有90% 的时间A 声级超过的值,相当于噪声的平均本底值。
如果数据采集是按等间隔时间进行的,则LN 也表示有N % 的数据超过的噪声级。
8.6.13 最大声级 maximum sound level
在规定的测量时间段内或对某一独立噪声事件,测得的A 声级最大值,用 Lmax 表示,单位dB(A)。
8.6.14 环境噪声自动监测系统 automatic monitoring system of environmental noise
基于噪声监测设备、数据通讯技术及计算机应用软件,实现噪声自动监测并实时进行环境噪声数据统计分析的系统,一般由一台或多台噪声监测子站及噪声监控系统组成。
8.6.15 噪声监测子站 noise monitoring sub station
噪声监测子站是环境噪声自动监测系统的户外采样部分,一般分为固定式和移动式两种类型。噪声监测子站包括全天候户外传声器、噪声采集分析单元、通信单元、电源控制单元以及机箱等配套安全防护单元。
8.6.16 噪声监控系统 noise monitoring system
环境噪声自动监测系统的数据统计、分析部分,实现对噪声监测子站的运行状态监控、数据的收集、存储、审核、查询、统计及报表生成等功能。
8.6.17 等效连续 Z 振级 equivalent continuous Z-vibration level
在规定测量时段内 Z 振级的能量平均值,记为 VLZeq,单位为分贝,dB。
8.6.18 振动加速度级 vibration acceleration level
加速度与基准加速度之比的以10为底的对数乘以20,记为VAL。单位为分贝,dB。
8.6.19 振动级 vibration level
按ISO2631/1-1985规定的全身振动不同频率计权因子修正后,得到的振动加速度级,记为VL。单位为分贝,dB。
8.6.20 Z 振级 Z-weighted vibration level
指垂直于地面方向按GB/T13441规定的全身振动Z计权因子修正后得到的振动加速度级,记为 VLz。
8.6.21 累积百分Z振级 cumulative Z-weighted vibration level
在规定的测量时间T内,有N%时间的Z振级超过某一VLz值,这个VLz值叫做累积百分振级,记为VLZN。单位为分贝,dB。
8.6.22 比吸收率 specific absorption rate
给定密度的体积微元内质量微元所吸收(消耗)的能量微元对时间的微分值。
8.6.23 基本限值 basic restrictions
根据已知的健康效应,人类曝露在时变电场、磁场和电磁场下的基本限值。根据频率,用来说明电磁场照射基本限值的物理量为电流密度、比吸收率和功率密度。
8.6.24 曝露值 exposure level
人体曝露于电磁场中或接触电流时所用的量值。
8.6.25 曝露限值 exposure limits
各种强制性法规规定的基本限值或者参考限值,用做电磁场照射人体的最大允许限值。
8.6.26 可控的/职业的曝露 controlled/ occupational exposure
可控的/职业的曝露适用于这种情况:曝露是由于职业的缘故,受曝露影响人员完全清楚其受曝露的可能性,并能够控制这种影响。可控的/职业的曝露也适用于这种情况:由于偶然经过一个超过一般公众的/非控制的曝露安全限值的地方而受到瞬时的曝露影响,受影响人员事先完全清楚受曝露的可能性,并且可以通过离开该区域方式或采取其他适当方法控制其所受到的影响。
8.6.27 测量(结果)(result of a) measurement
对应某一被测量的一系列值。
8.6.28 (测量的)不确定度 uncertainty(of measurement)
测量结果的相关参数,表示合理给定的被测量值的离散特性。
8.6.29 测量仪器 measuring instrument
将被测的量转换成可直接观测的指示值或等效信息的器具。
8.6.30 频谱分析仪 spectrum analyzer
以频率的函数形式给出信号的振幅和功率分布的仪器。
8.6.31 电场强度测量仪 electric field strength meter
由探头或传感器和由模拟或数字显示的信号处理电路组成的检测器以及由探头到检测器的信号传输通道(导线或光纤等)三部分组成。当进行电场强度测量时,观察者必须离探头足够远,以避免使探头处的电场有明显的畸变。
8.6.32 场磨 field mill
由交替暴露于被测电场的导体构成的旋转式直流电场测量仪。
8.6.33 准峰值检波器 quasi-peak detector
具有规定的电气时间常数的检波器。当施加规定的重复等幅脉冲时,其输出电压是脉冲峰值的分数,并且此分数随脉冲重复率增加趋向于1。
8.6.34 峰值检波器 peak detector
输出电压为所施加信号峰值的检波器。
8.6.35 均方根值检波器root-mean- square detector
输出电压为所施加信号均方根值的检波器
8.6.36 平均值检波器 average detector
输出电压为所施加信号包络平均值的检波器。
注:平均值必须在规定的时间间隔内求取。
8.7 生态监测
8.7.1 生态环境状况指数 ecological index
反映被评价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数值范围0-100。
8.7.2 生物丰度指数 biological richness index
指通过单位面积上不同生态系统类型在生物物种数量上的差异,间接地反映被评价区域内生物丰度的丰贫程度。
8.7.3 植被覆盖指数 vegetation coverage index
指被评价区域内林地、草地、农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五种类型的面积占被评价区域面积的比重,用于反映被评价区域植被覆盖的程度。
8.7.4 水网密度指数 water network denseness index
指被评价区域内河流总长度、水域面积和水资源量占被评价区域面积的比重,用于反映被评价区域水的丰富程度。
8.7.5 土地退化指数 land degradation index
指被评价区域内风蚀、水蚀、重力侵蚀、冻融侵蚀和工程侵蚀的面积占被评价区域面积的比重,用于反映被评价区域内土地退化程度。
8.7.6 环境质量指数 environmental quality index
指被评价区域内受纳污染物负荷,用于反映评价区域所承受的环境污染压力。
8.7.7 遥感 remote sensing
遥感是指非接触的,远距离的探测技术。一般指运用传感器/遥感器对物体的电磁波的辐射、反射特性的探测,并根据其特性对物体的性质、特征和状态进行分析的理论、方法和应用的科学技术。
8.7.8 无人机环境遥感监测 UAV environmental remote sensing
指利用无人机搭载光学相机、红外相机、成像光谱仪、机载雷达等任务载荷,对水环境、大气环境、生态环境等进行航空遥感监测,获取环境遥感影像并进行处理、专题信息提取和分析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