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孔不入的新冠疫情已蔓延至全球各个角落,除了极少数国家没有出现感染病例外,几乎无一国家幸免。然而在经济全球化、产业一体化的链条下,无论是疫情扩散、抑或经济成长还是产业发展,没有哪一个国家和行业能够独善其身。由于新冠疫情在国际上扩散情况和持续时间上具有很大不确定性,这让以中国能建、

首页 > 输配电 > 电网建设 > 评论 > 正文

中能建 徐进:电建企业开拓新基建切忌“新瓶装旧酒”

2020-05-18 09:42 来源:中国电力企业管理 

无孔不入的新冠疫情已蔓延至全球各个角落,除了极少数国家没有出现感染病例外,几乎无一国家幸免。然而在经济全球化、产业一体化的链条下,无论是疫情扩散、抑或经济成长还是产业发展,没有哪一个国家和行业能够独善其身。由于新冠疫情在国际上扩散情况和持续时间上具有很大不确定性,这让以中国能建、中国电建为代表的电力建设企业更加难乎其难。为了应对新冠疫情和经济下行带来的冲击和挑战,中央政府及时提出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简称新基建)并上升为国家战略,给正处于发展困境和转型迷茫中的电建企业带来了新希望,提供了新动能。如何有效抓住新基建带来的新契机、加速新旧动能转换、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是电建企业必须认真思考的战略性课题。

(本文转载于中国电力企业管理 微信公众号 ID:zgdlqygl 本文刊载于《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20年04期,作者系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投资有限公司总经济师)

电建企业开拓新基建切忌“新瓶装旧酒”

作为在新冠疫情的特殊背景条件下推出的国家战略,新基建毫无疑问将成为我国今年乃至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新引擎。与传统基建“铁公基”(铁路、公路及其他基础设施建设)截然不同的是,新基建具有鲜明的科技特征和科技导向,瞄准的是现代科技特别是信息科技发展的新高地,重在精准发力于科技端的基础设施建设,旨在全面打造数字经济时代的“信息高速公路”,以构建现代经济的发展创新之基,谋取未来全球的竞争优势之举,主要涵盖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七大领域。中央政府之所以在当下亮出新基建大招,表面上看是为了应对疫情引发经济下滑的被迫之举,深层次原因则是迎接国际竞争新格局的主动出击。

新基建不可能再走当年“四万亿”的老路。2008年为应对突如其来的美国次贷危机带来的影响,中央政府及时出台了4万亿元投资“猛药”拉动内需(主要投向传统基建,但有大量资金进入房地产领域),以达到刺激经济增长的目的,这一轮刺激计划虽然后来争议颇大、褒贬不一,但对当时处于经营困境中的电建企业来说却受益良多,犹如“大旱逢甘霖”,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黄金期”,经营规模和资产规模获得空前扩张,两大电建央企还顺利实现整体上市。但由于“用力”过于刚猛,在一些制约和影响企业发展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没有来得及治愈的情况下,又留下了不少的“后遗症”,如企业债务水平增长过快,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粗犷型的发展模式愈演愈烈,集约化经营划上“休止符”;低效无效产能明显过剩,产业转型之路步履维艰;组织架构臃肿庞大,冗员庸官再次膨胀等,给后来的电建企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埋下不少“隐患”。

不可否认,新基建将引发新一轮基建热潮,又一次带给电建企业巨大的战略机遇和市场想象空间,有可能让电建企业迸发出成长的“第二春”,其发展前景和重要意义不容小觑。但也要清晰地看到,长期以来我国电力建设市场上“僧多粥少”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明显改观,而且新基建具有技术含量高、更迭速度快、项目体量小等特点,对电建企业的市场拉动作用不会像传统基建那么强劲显著,不少电建企业还面临着缺乏资质和业绩等准入条件、行业壁垒和地方保护严重、对口专业人才匮乏等现实问题需要解决。因此,电建企业开拓新基建市场,必须摆脱旧的思维定势,大胆探索新思路、新招式,切实避免“穿新鞋、走老路”,既要创新创造,又要敢闯真冲,结合国家“十四五”规划的发展要求,遵循新基建的行业特点,围绕自己的优势特长和主导业务,把握好发展的节奏与速度,理清新基建开发的新策略,不断谋求市场竞争的新优势,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力度,加快技术创新和数字化嫁接的步伐,推动业务升级换代和企业高质量发展,真正打造出未来产业转型和业务发展的“升级版”,踏出一条技术引领、创新驱动、均衡协调、健康持续的发展新道路。

电建企业开拓新基建要念好“五字诀”

总体来说,新基建更加侧重于突出产业转型升级的新方向,大体可分为“两大块”:其一是重创新,如5G基建、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等领域,打造现代信息化基础设施;其二是补短板,如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以补齐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不足。对电建企业而言,补短板是电建企业的“老本行”、“主战场”,重创新目前涉足还不多,有待深耕细拓。因此,电建企业开拓新基建要重点念好以下“五字诀”:

一是突出一个“创”字。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电建企业就是本着创新禀赋而不断发展壮大的,如两大电建央企抓住传统基建的机遇,创新求变实现了由电力建设向“大建安”格局的转移,业务延伸到公路、铁路、机场、市政等众多领域。面对新基建更要秉持创新的理念:一方面在竞争优势领域,如特高压和充电桩设计与施工、城际高铁和城际轨道施工建设等方面,加大创新创造,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在一些相对较弱、不很熟悉的领域,如5G、大数据建设等方面,要积极创造条件把“短板”变成“潜力板”,力争占有一席之地。

二是重在一个“智”字。新基建与数字技术发展相互交融,是发展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的重要载体,特别是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数字科技与实体经济日趋融合,正将疫情冲击转化为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动力。这也要求电建企业加快数字化嫁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与传统业务的深度融合,培育壮大数字经济的新动能,加快撬动新基建的动力引擎,激发出新经济的内生潜能,实现电力企业数字化战略转型的全面加速。

三是坚持一个“稳”字。随着境外疫情加速扩散蔓延,外需大幅萎缩,境外“订单”锐减,将是大概率事件。中央反复强调“六稳”的同时,首次提出“六保”的要求,为稳住经济把脉定向、谋篇布局,在出口、消费受到冲击时,新基建将发挥经济“稳定器”作用。电建企业开拓新基建业务也要“稳”字当头,确保“换挡不失速”,既要有坚定发展信心,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狠抓业务开拓,深挖市场潜能;又要“干”字先行,稳步推进改革和创新,破除发展中的体制机制障碍,实现业务结构的不断优化和发展档次大提升。

四是把握一个“优”字。新基建对大家而言都是新事物,只有做得比他人更好更优,才能获得市场和业主的青睐。电建企业在开拓新基建过程中,要紧密结合自身优势和专业特长,选择合适的业务和领域重点突破、分类突击,不能再“胡子眉毛一把抓”,而是要善于抓住关键领域、关键环节、关键项目,集中优势资源、优势兵力,提升新能级,优化新布局,抢占最高点,打好信息化的“主动仗”、前沿战,真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优”,只有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五是面向一个“未”字。新基建是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后迈向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本世纪20年代,数字经济将成为我国经济的新标签,千行百业都会朝着智能化方向转型。因此,电力企业开拓新基建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要立足于长远发展,真正把握住未来建筑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围绕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慧企业、智慧城市等建设需要,加强政策研究,加快经营模式创新,加大科技攻关力度,重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研究应用,补齐发展短板,努力打造核心竞争力。

电建企业开拓新基建要做到“六个加”

与传统基建相比,新基建更着眼于“新”字做文章,需要电建企业结合新形势,瞄准新目标,加强新应用,开辟新战场,这对电建企业改革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不可否认,作为从计划经济走过来的电建企业,长期存在管理体制不畅、经营机制不活、官僚色彩深厚、机构人员臃肿、激励机制不到位、办事效率低下等弊端,这些都与新基建发展要求格格不入、背道而驰,必须深化改革,重视创新,强化管理,完善制度,健全机制,努力做到“六个加”,使电建企业更好地适应新基建的发展需要。

加速新旧动能转换。新基建需要新的发展动能。当前,不少电建企业仍停留在搬砖头、扎钢筋、浇混凝土、装模板的阶段,难以满足新基建发展的潮流和新发展理念的要求。电建企业要制定出新旧动能转换“施工图”,摆脱对传统发展方式的路径依赖:一是要发挥技术创新驱动的引领作用,加大重大装备和专利专门技术研发,重视新技术、新工艺、新业态、新模式的推广应用,实现从劳动密集型向知识、技术密集型转变;二是要破除体制壁垒和政策障碍,深化“放管服”改革,在建筑资质许可、建设组织模式、项目承发包方式、工程监管等方面不断优化完善,激活创新创业源动力;三是要坚持走内涵式发展路子,强化“产业高端化、技术先进化、服务专业化、发展绿色化”,通过要素质量提升和资源优化组合,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为新基建业务发展提供新的引擎和动力。

加大产业结构调整。新基建需要新的产业生态。近年来,随着电建市场的萎缩,传统电建业务对电力企业产值和利润贡献率逐年降低,企业多元化发展取得新突破,但产业经营层次不高、业务互补性不强、产品技术含量较低等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同新基建要求相距甚远。要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重点围绕绿色低碳、科技攻关、创新驱动做好“大文章”,着力抓好淘汰过剩落后产能和“处僵治困”工作,通过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和智能化升级,在传统业务中努力打造竞争的新优势,开拓发展的新空间,培育转型的新动能,切实改变目前电建企业普遍存在的“大而全”、“小而全”、生产装备技术落后、产品附加值低、业务结构趋同、资源配套不协调等粗放型经营模式,扎实推进业务模式的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形成“专精特新”发展格局,将产业革命进行到底。

加紧体制机制创新。新基建需要新的组织保证。虽然绝大多数电建企业早已完成了公司化改造,初步搭建了公司治理结构的框架,但尚未形成健全的制度安排和规范的运行机制,内部人控制现象仍较为普遍,同国企改革目标仍有较大差距。要结合中央对国企改革的总体部署,全面推进电建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通过国民“联姻”、员工持股、外资“牵手”、公私“合营”、并购重组、股改上市等多种形式,推动混改取得新突破新进展,以资本的“混”促进机制的“改”,达到激发企业经营活力的目的;要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突破口,进一步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切实厘清治理主体的权责边界,完善激励约束和奖惩机制,释放出经营活力与效率,以体制创新激发内生动力,以机制创新焕发经营活力,以管理创新提高运行效率,为新基建开拓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加快数字技术嫁接。新基建需要新的技术支撑。当前,电力产业正在进入以数字化为主要标志的数字电力发展新阶段,柔性大坝、智能电网、智慧电厂、无人值守等新业态正引领电力建设走向数字新时代,要求电建企业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加大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虚拟制造、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电力建设业务的数字化改造:一方面要大力实施智能设计、柔性施工、智能装配、智慧建设,实现精益化生产、个性化定制、装配式建造,全面提升业务的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推动电力建设的智慧“革命”;另一方面要全面推进“数字企业”建设,打造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加速向数字化、线上化发展,强化业务协同和数据共享,切实推进现有信息系统与业务管理的深度融合,消除信息孤岛,不断提升管理规范化、精细化水平。

加强投建营一体化。新基建需要新的经营模式。投建营一体化是当前电建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尤其是两大电建央企,其投资所创造的利润几乎已占到利润总额的一半以上。除承担新基建的勘测设计、施工建设等具体业务外,电建企业还要寻找机会在充电桩、储能、综合能源、智能制造等领域开展投资兴业,或者通过并购重组的方式补齐在新基建方面的业务短板,推行双线布局和多头并进的经营策略,借助战略投资的引领作用,更好地发挥电建企业在规划设计、施工建设、运营维护等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优势,打造产业发展的新高地,实现从传统的设计施工修造业向现代的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业与投资开发业并举转变,由工程承包商向投资运营商转变,这是电建企业确保做大做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是立于不败之地、永葆基业常青的基石。

加码高端人才培养。新基建需要新的人才保证。新基建将开启的不只是一个智能创造价值的时代,也是一个人才引领风骚的时代。电建企业现有人才大多集中分布在传统基建方面,既精通现代信息技术又谙悉基本建设业务的交叉性人才还很匮乏,必须在着手开拓新基建业务的同时,更要加快所急需的“新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引进,以满足新基建业务发展的需要。而“新人才”培养和使用则需要有新思维、新举措,不能采用老观念、老做法。电建企业要切实解放思想,采用事业激励、待遇留人、高薪聘用、技术入股等多种方式,按照市场化选人用人模式,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创新人才培养使用体系,确保人才洼地的形成,打造一批高精尖、老中青、产学研相结合的复合型、专业化、高素质人才队伍,筑牢新基建发展的“生命线”。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点击空白区域关闭图片,
双指拖动可放大图片,单指拖动可移动图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