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驼铃声声的古代,当金山曾经是丝绸之路必经的重要山口,将内地和西域紧密联系在一起。越过海拔3800 米的当金山口,就算真正进入了青藏高原,在谷歌地图上搜索“当金山口”,清晰可见被白雪覆盖的当金山,向南 10 公里隐约可见 3 排整齐的风电机组屹立在青藏高原的边缘,这些便是中车株洲所的第一代高海拔风电机组。
相关阅读:中车的风电之道
中车的风电之道 | 借势轨道交通 御风而起
中车的风电之道 | 聚焦技术与服务 质量为本
中车的风电之道 | 能源战略调整 引领绿色装备
这一代机型在中车株洲所风电产业的发展历程中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取得了一系列的骄人成绩,其中更是蕴含了中车风电人敢于奋斗、敢于挑战的精神。
青海诺木洪风电场
初识高原风电场,高处不胜寒
初到高原,大家印象深刻。那是 2009 年 3 月,中车株洲所的几位工程师被汽车拖到云南会泽县大海乡的大海草山,甫一下车,风就像刀子一样割在脸上,特别是在大风垭口,风刮过来,皮肤便有强烈的刺痛感。大海草山在会泽西南面,距离县城 40 多公里,海拔在3570 ~ 4017 米之间,因为高原反应,大伙都感觉到头晕,脑回路仿佛也没有那么灵光了。
经过实地考察,再加之翻阅相关的技术资料,大伙都认为挑战“高海拔风电机组”技术难度比较大,因为风电行业里完全没有相应的高海拔风电机组设计标准可以参考,而且高原地区具有海拔高、空气密度低、高湿度、强雷暴、易凝露、强紫外线照射等特殊的气候和环境特点。虽然感受到了重重压力,但作为以技术能力著称的中车株洲所人,始终有着敢于挑战的科研精神,大家仍各处收集研究相关技术资料做着准备。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当金山风电场卫星图
中车株洲所于 1959 年成立,有深厚的学术沉淀,在轨道交通领域拥有全球顶尖的技术水准。中车株洲所风电事业部于 2006 年 8 月 18 日成立,当时青藏铁路也刚开通一个多月(2006 年 7 月 1 日)。在进行高海拔风电机组的技术设计时,大家利用中车株洲所丰富的技术资源,借鉴了很多高原机车的设计经验和设计标准。我们详细研究了《高原机车车辆电工电子产品通用技术条件》等标准,并多次请教所内设计、试验方面的资深技术专家,同时也广泛咨询具有高原电气研究、试验经验的研究院所。
随着对高原环境和相应产品技术设计特性的进一步认识,我们终于制定了一版高海拔风电机组技术方案,并带着方案找到了一家云南风电场业主,其时他们正运营着一个小功率机组(750kW)风电场。首次接触,我们遇到了冷落,业主向我们画了一大堆问号 :“你们刚进入风电行业才几年,知道高海拔风电机组怎么设计吗?你们的风电机组出力曲线满足这里的要求吗?你们的风电机组能适应这里的环境条件吗……”但是我们态度非常诚恳,认真记录下了业主的所有问题,承诺将他们的问题和疑问带回去好好研究并给出每个问题详细的解决方案。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我们的技术团队在初识高原风电场的困难之后没有打退堂鼓,而是多方收集资料,研究技术方案,最终实现技术突破,在既有机型基础上研发出了高海拔风电机组,并实现了市场突破。
强风吹拂,春暖花开
2018 年 1 月 12 日,一篇新闻报道引起了风电行业的震动,这条新闻的标题是《单机最高 5300 小时全场平均超 4000 小时,这座风电场是如何逆天的?》,文中有一句话 :“据称由于绝无仅有的极高利用小时数,五子坡风电场的那台风电机组已被人称为‘风电机组之王’。”现在我们可以自豪地说这个“机王”是咱中车创造的。
2018 年 8 月 8 日,《甘肃日报》有一篇新闻报道《酒泉阿克塞县当金山高原风电场自投产以来实现利税 5.6 亿元》。这就是开篇我们提到的傲然屹立在青藏高原的中车风电机组做出的经济贡献。
中车高海拔风电机组运行业绩突出,获得了同行的认可,也因此,中车株洲所风电事业部牵头起草了能源行业标准《高海拔风力发电机组技术导则》、国家标准《高海拔风力发电机组技术指导》两项在高原风电开发方面的重要技术标准。
1.5MW 高海拔风电机组获得了大量的高原风电场订单,为公司贡献了可观的市场业绩,还收获了多方的荣誉和客户的认可。多年来可利用率、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等机组运行指标一直处于行业最高水平。各种奖项更是拿到手软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 ;中国南车科学技术一等奖 ;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株洲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湖南省首套重大技术装备认定产品 ;国家优质工程奖(参与单位共同获奖);中国电力行业优质工程奖(参与单位共同获奖);全国风电场生产运行统计指标对标及竞赛一等奖(风电机组所在风电场多次获奖)。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时光不语静待花开
自 2009 年启动高海拔风电机组研发至今,十年的时间里,我们已开发出第二代、第三代高海拔机组,并深植于青藏高原腹地。在青海省都兰县,近两年我们已建成 2 个风电项目,并在此完成包含 1.5MW、2MW、2.5MW、3.6MW 样机的全系高海拔型谱的布局。十年间,我们完成了从技术引进到自主研发的蜕变,我们的科研人员历经磨练,不断成长,秉持着对绿色能源的向往坚守着这份事业。任尔强风吹拂,我自静待花开。
来源 |《风能》杂志
作者|中车株洲所 王立鹏,姚辉,王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