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春盛,万物生长。数日前,黑鹰风电团队便开始为本篇呈现埋头蓄力,希望给风电行业的朋友提供一份值得阅读和收藏的内容产品。由此便有了这篇接近25000字的《风电资本市场十年风云录》,个中不足也请读者指正。本文来源:微信公众号“黑鹰风电团”ID:cainengshe作者:黑鹰风电团队十年时间(2009年-

首页 > 风电 > 风电产业 > 市场 > 正文

巨献 | 中国风电资本十年风云录

2019-03-15 08:55 来源:黑鹰风电 作者: 黑鹰风电团队

三月春盛,万物生长。

数日前,黑鹰风电团队便开始为本篇呈现埋头蓄力,希望给风电行业的朋友提供一份值得阅读和收藏的内容产品。由此便有了这篇接近25000字的《风电资本市场十年风云录》,个中不足也请读者指正。

本文来源:微信公众号“黑鹰风电团” ID:cainengshe  作者:黑鹰风电团队

十年时间(2009年-2018年),足矣让一个毛头小伙变成有担当的而立青年;十年风雨变幻,稍有不慎即便是产业巨擘也可能骤然倒塌;风电资本市场一向迷幻多样,十年时间,也足矣让资本呈现出它冷血、理性而又难以捉摸的各种面目。

近十年,中国风电资本力量也在不断聚集、壮大,据黑鹰风电团队统计,十年间已先后有35家中国风电企业抢滩港交所,征战A股!它们创造了一系列辉煌的数据:

据黑鹰风电不完全统计,十年时间(统计区间为2009年-2018年9月30日/6月30日),这35家风电上市公司对外净投资规模达6372亿元以上,净筹资规模3282亿元以上;十年间它们创造的营业收入合计达15000亿元以上,净利润达1119亿元以上;如今它们的总资产规模达9383亿元,总负债规模为6305亿元,而它们的货币资金战略储备规模为558亿元。(注:因部分上市公司仅披露2011年/2012年至今的财务数据,所有总计数据较真实数据会有一定偏差,仅供参考。)

640.webp.jpg

不过当前中国风电发展也进入了新的挑战期,比如“由陆入海”将面临更加残酷的市场竞争,而电价退坡、弃风限电、补贴拖欠、生态环保等仍为风电产业带来了诸多挑战。尽管如此,不少风电企业都在为登录资本市场、征战世界做着各种筹备与努力,可以预期,伴随能源民主化的进程,未来十年还会出现越来越多的风电上市公司;而更多的凶险与波折也在此上演。

兵法有云: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为使读者“知彼”,黑鹰风电团队耗时多日,统计分析了近十年资本市场(A股、港股)中国风电玩家数量、上市时间、上市方式、风电产品收入及变化、产能、核心技术等核心数据,我们相信您阅读完这篇文章后,对近十年风电格局、资本变迁、竞争对手及合作伙伴的优劣势等会有更为一个清晰的认识。

一.风电资本十年风云榜

黑鹰风电团队用数日统计了35家风电上市公司近十年来9大核心经营数据并制定了相对应的榜单,涵盖了营业收入、净利润、对外净投资规模、净筹资规模、经营现金流、总资产、总负债、货币资金、研发投入等维度,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它们各自的创收及盈利能力、投融资能力及魄力、货币资金战略储备、研发投入规模、总体量及负债等企业最核心的商业信息。(注:为了更客观对比,部分榜单中仅统计了披露近十年经营数据的企业)。

首先分析风电资本市场十年营业收入榜。其中26家风电上市公司近十年实现营业收入合计达14212亿元,其中金风科技、龙源电力、国电科环、华电福新位列榜单前四名,它们十年营业收入均突破了千亿大关,实力极为强悍。

640.webp (1).jpg

十年间,这26家风电公司创造净利润达999.02亿元。共有5家公司净利润达百亿级,它们是龙源电力、金风科技、华能新能源、华电福新、京能清洁能源。其中龙源电力盈利能力最为强劲,十年净利润达258.07亿元,是唯一一家达200亿元以上的企业。

而十年间,这些风电企业投资力度之大也着实令人惊叹。据黑鹰风电统计,仅26家风电上市公司近十年对外投资净现金流高达6115.85亿元,前十一名对外净投资规模都在百亿以上。其中龙源电力以1345.58亿元再次坐上榜首之位,榜单二三名分别为华电福新和华能新能源,分别为909.39亿元和786.46亿元。


十年间,26家风电上市公司净融资现金流为3151.02亿元,资本号召力非同一般。其中榜单前十名净筹资规模都在百亿以上,融资能力最强的三家公司为龙源电力、华电福新和华能新能源。

而最考验企业真正实力的还是自身造血能力,也就是企业经营现金流。据黑鹰风电统计,26家风电公司十年间经营现金净流量达3209.13亿元,其中造血能力榜前三名再次被龙源电力、华电福新和华能新能源收入囊中,三者投资力度、融资能力、造血能力确实有傲视群雄的实力和底气。

不过,也有些企业造血能力着实堪忧。比如华锐风电、太原重工、湘电股份、中国航天万源十年间经营现金流净流出规模都在15亿元以上,尤其是曾经的龙头企业华锐风电十年经营现金流净流出金额高达82.88亿元,其中暗藏的经营风险不言而喻。

历经十年的扩张、沉淀,风电企业的体量也在不断提升,仅35家风电上市公司总资产规模已经无限接近万亿大关。据黑鹰风电统计,截至2018年9月末,35家风电公司总资产规模约为9383.29亿元,其中19家企业总资产规模都在百亿以上。榜单头两位龙源电力、华电福新总资产规模甚至已破千亿大关。

不过,随经过十数年,乃至数十年的艰苦积累,风电企业的资本积累还并不雄厚。据黑鹰风电统计,截至2018年9月末,35家风电上市公司拥有的货币资金储备规模为558.38亿元,不足其创造净利润的一半。

目前资本战略储备最充足的三家企业为金风科技、大唐新能源和太原重工,三者拥有货币资金规模分别为62.34亿元、44.96亿元、41.14亿元,据统计这三家的货币资金储备规模是榜单后十名总和的5.42倍。

而风电企业强劲扩张的同时,也背负着巨大的债务,甚至许多风电企业面临着“货币资金储备不足以负债短期负债的风险(后文会有详述)”。据黑鹰风电统计,如今35家风电公司背负的债务规模达6304.82亿元,前16名公司总负债规模都在100亿以上,前三名为龙源电力、华电福新和华能新能源。

近十年中国风电史,也是一部风电技术进化史,中国风电的强力崛起固然离不开来自资本的力量,但更具有决定性额力量还是来自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又离不开企业持之以恒的高研发投入。

黑鹰风电团队统计数据发现,共有14家风电公司披露了近十年来的研发投入情况,它们或许不能代表中国风电产业整体的研发环境,但至少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据统计,这14家企业十年间累计投入研发费用236.52亿元,占整体营业总收入的比重为3.67%。其中研发投入金额最大的三家公司为金风科技(69.59亿元)、太原重工(32.82亿元)和时代新材(32.71亿元);而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最高的三家公司为时代新材(5.16%)、中材科技(5.05%)和太原重工(4.18%)。

从上述整体数据中我们可以窥见部分整个风电产业的大格局及趋势,但每个企业扩张的速度、战略方向又千差万别,尤其是产业巨头的每一次转身、每一次战略布局都具有改变未来产业格局的力量,我们不可不知。

二.风电35勇士资本风云

接下来,请看这风电35勇士各自的资本故事——其中既有它们的趋势分析,又有它们各自的战略谋局,以及暗藏的巨大压力等。

1.金风科技

金风科技(002202.SZ)成立于1998年,总部位于新疆乌鲁木齐,其是国内最早进入风力发电设备制造领域的企业之一,并迅速成为中国风电领域领军企业。其先于2007年12月底登陆A股,2010年10月又再度成功抢滩登陆港交所,成为中国风电领域唯一的A+H上市公司。

起初,金风科技主要产品还仅为并网型大型风力发电机组,产品销售也主要集中在国内市场。如今历经20余年的沉淀、扩张,其已成长为国内及全球领先的风电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金风科技在国内风电设备制造商中连续七年排名第一,在全球风电市场连续三年名列前三,发展足迹已经遍布全球六大洲。

据财报披露,截至2018年上半年,金风海外装机超过1600MW,占到中国企业海外风电装机的50%以上,海外订单及投资容量近4000MW。成立至今实现全球风电装机容量超过44GW,28500台风电机组(直驱机组超过24000台)在全球6大洲、近20个国家稳定运行。

据黑鹰风电统计,2008年-2018年6月金风科技海外销售收入合计达134.38亿元,2017年其海外实现销售收入20.88亿元,是2008年的63.27倍,其海外收入增长极为迅速。

经过强力扩张,如今金风科技涉及领域已涵盖风机制造、风电服务、风电场投资与开发三大主要业务以及水务等业务。据黑鹰风电统计,近十年时间(统计区间为2009年-2018年9月末)金风科技累计实现营业收入高达1819.16亿元(高居榜单第一名),实现净利润183.8亿元(位居榜单第二名)。

笔者分析认为,金风科技强力崛起除了战略上的成功,更在于其持之以恒的高比例研发投入。据黑鹰风电统计,近十年间,金风科技累计投入的研发费用达70亿元,占营业收入比重为3.83%,高居榜首。

另据了解,金风科技拥有国内外七大研发中心,两千余名拥有丰富行业经验的研发技术人员,“国内专利申请3200多项,授权专利超过1700多项,国际专利申请347项”。据悉,根据金风科技的实践经验,借助数字化风电场的产品和能力,风电场能够实现发电量提升5%-15%、施工周期缩短5%-10%、成本降低5%-10%。

而颇具远见的融资战略及雄厚的资金战略储备则让金风科技未来更具想象空间。最新财报显示:截至2018年9月末,金风科技拥有62.34亿元的货币资金储备,高居风电上市公司榜榜首。

另外,在2018年12月20日金风科技董事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境内外发行债券、资产支持证券的议案》,发行总额不超过50亿元人民币;同一日,金风科技还公告称,拟与国开基金公司、国开新能源以及金融机构共同设立国开风电产业投资基金,基金总规模40亿元,其中金风科技以自有资金认缴出资4亿元。

据悉,该基金投资方向为“中国境内的风电电站及其他相关资产,重点关注存量及新开发的优质风电场项目。“主要围绕公司现有业务范围进行投资,(有利于)整合各合作方优势资源,拓宽投资领域,符合公司长期发展战略”金风科技如是说。

据金风科技2019年1月18日发布的《2018年度配股公开发行证券预案(修订稿)》,计划募集不超过47.44亿元资金,主要用于“StocKyard Hill风电场527.5MW项目”、“MooraBool North风电场150MW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和偿还有息负债。1月28日,该方案获得中国证监会审核通过。

2.龙源电力

龙源电力(0916.HK)最早前身为龙源电力技术开发公司,成立于1993年,当时隶属于国家能源部。1999年6月,龙源、中能、福霖三家公司合并重组为龙源电力集团公司,2002年在电力体制改革中划归中国国电集团公司(如今的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09年12月龙源电力在香港主板成功上市,成为首家在境外上市的国有新能源发电企业,并以177亿元人民币IPO的骄人成绩被誉为“中国新能源第一股”。彼时龙源电力已是“风电行业国内第一、世界第五”的风电企业。

在十年1300多亿元的强力扩张下,如今龙源电力总资产近1500亿元,无论是十年对外投资规模,还是资产体量,龙源电力都稳居风电上市公司榜首之位。如今,龙源电力已成为一家以新能源为主的大型综合性发电集团,在全国拥有300多个风电场、8个光伏电站和2个火电企业,另外还在布局生物质、潮汐和地热等发电项目,业务分布于中国32个省市区和加拿大、南非等国家。

640.webp (1).jpg

其中,龙源电力拥有的风电装机容量增长最为迅速。登陆港交所之初,即2009年末,龙源电力控股风电装机容量为4504MW,而最新财报显示,截至2018年6月末,龙源电力风电控股控股装机容量达18395MW,另外其火电控股装机容量为1875MW,其他可再生能源控股装机容量250MW。另外,其“已核准未投产风电项目达7.48GW”。

据黑鹰风电统计,近十年间龙源电力实现总营业收入、净利润分别达1749.72亿元和258.07亿元,高居黑鹰风电榜第一、第二位。

数据还显示,拥有极深背景的龙源电力融资能力及造血能力傲视群雄。据黑鹰风电统计,近十年间龙源电力筹资净现金流及经营现金流分别为404.17亿元和955.24亿元,高居黑鹰榜榜首。

不过,面对近年“去杠杆、强监管”的严峻金融形势,2016年以来龙源电力的筹资能力也在减弱。身背908亿元负债(其中短期借款及应付票据规模为315.55亿元、长期借款460.38亿元,而截至6月末其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22.83亿元)的龙源电力也在全力拓展融资渠道。比如其成功召开了第三届绿色能源融资峰会,借此加强与金融市场主要合作伙伴的联系;另外其也在加强融资创新,比如循环保理、资产证券化(截至2018年6月末其应收账款及票据规模为111.24亿元)、供应链金融等。

据悉,2018年11月14日,龙源电力完成发行了绿色资产支持票据,发行总额为10.1亿元,期限为36个月,票面利率为4.95%。2018年12月4日,其还成功发行了绿色公司债券(第一期),实际发行规模为30亿元,票面利率仅为3.96%。

而笔者还注意到,2018年12月2日,龙源电力公告称收到李恩仪先生辞职信,“因个人原因,申请辞去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等职务。”12月12日,龙源电力再度公告称,公司近日得知,李恩仪因涉嫌严重职务违法犯罪已被检察机关留置。

3.国电科环

国电科环(1296.HK)成立于2004年11月26日,是中国国电集团公司(现更名为国家能源集团)整合所属高科技产业组建的企业集团,是目前中国最大的常规燃煤电厂节能环保服务商及领先的可再生能源系统服务及设备制造商。其可再生能源业务主要涵盖风力发电设备制造、EPC工程、风力发电机组保养及维修等业务。

不过,笔者分析发现,于2011年12月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的国电科环如今面临多种压力。

在“2018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评选中,名列第70位(2017年排名第44位),连续6年位列500强,其附属公司联合动力名列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183为(2017年排名第111位)。

除了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排名整体下滑,黑鹰风电发现,国电科环扣非后净利润已经连续4年半(2014年-2017年及2018年上半年)亏损,营业收入也连续三年半负增长。

笔者还发现自称“以投资和技术研发为核心动力”的国电科环近几年对外投资规模也大不如前,更为严峻的是其筹资现金流已连续四年多为负。

截至2018年6月末国电科环货币资金规模为32.49亿元,而它短期借款规模达86.4亿元,另外还有29.21亿元的“长期借款”。可见其面临着巨大的资金压力。

面对业绩下滑的巨大压力,国电科环也在剥离亏损资产。比如2018年8月,国电科环以6.44亿元的价格将其拥有的国电光伏90%转让给中环股份。

640.webp (7).jpg

“本公司将继续利用控股股东国家能源集团所提供的平台和资源,成为全球公认的环保与节能解决方案及可再生能源设备与解决方案领域的产品和服务提供商。”国电科环董事长陈冬青如是说。

4.华电福新

华电福新(0816.HK)是中国华电集团公司旗下唯一一家多元化清洁能源上市公司,并于2012年6月在香港联交所成功上市,注册资本84.08亿元人民币。

近十年间,华电福新一直保持着凶猛的投资步伐,尤其是在2009-2017年间华电福新对外净投资现金流从未低于过60亿元,十年间其对外投资现金流累计高达909.39亿元,高居黑鹰风电十年投资榜第二名。

同样,华电福新极为出色的造血能力(经营现金流)及融资能力也是其成功的关键所在。据统计,近十年间华电福新经营净现金流及筹资净现金流分别为551.86亿元、373.72亿元,均位居黑鹰风电榜第二位。

而笔者还发现,华电福新负债结构更为稳健,其负债中多为长期借款(截至2018年9月末其长期借贷、短期借贷分别为561.63亿元和128.07亿元),“资产证券化处于行业领先地位,打造了公司新的核心竞争力”。

在这样的强力扩张及纵深的金融战略布局下,华电福新资产规模早已破千亿,如今业务已涵盖水电、风电、太阳能、分布式、煤电、核电和生物质能等多种发电类型。财报显示,截至2018年6月末华电福新控股装机容量为15801.4MW,其中风电、太阳能、水电、煤电、天然气发电控股装机容量分别为7840MW、1155.6MW、2507.9MW、3600MW、672.6MW,同比变动幅度分别为6.3%、13.5%、0%、0%、29%。

另据黑鹰风电统计,近十年间,华电福新实现营业收入1200多亿元,净利润140亿元,位居黑鹰风电十年收入、净利润榜第四位。

在多元化的新能源布局下,华电福新无疑更具有低于局部市场风险的能力和实力,“致力建立国际一流的清洁能源上市公司”未来仍具有想象空间。

5.京能清洁能源

京能清洁能源(0579.HK)成立于2010年8月,控股股东为京能集团(实际控制人为北京市国资委),是北京地区最大的燃气热电供货商和中国领先的风电运营商,其业务还涉及光伏发电、水电等其他清洁能源。于2011年12月22日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

近十年来,京能清洁能源也一直保持着强力的投资扩张步伐。据黑鹰风电统计,2009年-2018年6月其累计对外净投资规模达420.53亿元,其总资产规模也由2009年的193.75亿元扩增至520.87亿元,

笔者注意到在近五年京能清洁能源的风力发电业务和光伏发电业务增长尤为迅速,风电总装机容量从2012年的1551兆瓦增长到2018年6月30日的2348.25兆瓦;光伏总装机容量从2012年的10兆瓦增长到2018年6月30日的798兆瓦。

据最新财报显示:截至2018年6月末,京能清洁能源控股装机容量为8031MW,其中燃气发电及供热装机容量为4436MW,风力发电2348MW、光伏发电798MW,水电449MW。“目前公司在建装机容量接近1000MW,项目储备超过5000MW”公司总经理张凤阳如是说。

据黑鹰风电统计,近十年间京能清洁能源累计实现营业收入、净利润842.27亿元和115.93亿元,高居营业收入、净利润两大黑鹰风电榜第四位。

在凶猛扩张中京能清洁能源也得到了来自大股东的鼎力相助。比如2018年,京能清洁能源通过向控股股东京能集团及北京能源投资集团进行定向增发方式募集了30亿元人民币。

而其自身也具有很强的融资能力,据统计近十年京能清洁能源净筹资规模为132.67亿元。最值得称道的是,京能清洁能源管理层拥有很强的现金流风险意识,近十年间,其经营现金流一直为正,十年经营现金流净额累计达312.12亿元,较筹资现金流还高出近180亿元。

综上分析,综合实力较为强悍的京能清洁能源未来仍大有可为。

6.湘电股份

成立于1999年的湘电股份(600416.SH)实际控制人为湖南省国资委,于2002年登陆A股,并在2006年设立了湘电风能有限公司,正式进军风电领域。

湘电风能则专业从事风资源开发、大型风力发电装备制造、安装、维护以及风电整体解决方案系统提供商。公司致力于兆瓦级风力发电机组整机和部件的设计、制造、销售和服务,风资源的获取、开发及风电场的运营。

近十年,湘电股份实现营业收入726.04亿元(其中风电收入近350亿元),位居黑鹰风电榜第7位。但近十年时间,湘电股份净利润仅为2.45亿元,如今湘电股份更是面临十年来最大的亏损危机。

1月31日湘电股份发布公告称,预计公司2018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为-19.8亿元左右。

湘电股份解释主要原因为:(2018年)风电销售量及销售价格双双下行;风电因外购部件质量问题集中凸显,导致维修费用、三包费用大幅增加;由于风机质量问题导致质保期延长、货款难以按时收回;本期融资额较上年增加,财务费用同比增加,进而导致利润同比减少。

在这样的环境下,湘电股份过高的短期负债也暗藏不小的经营风险。财报显示:截至2018年9月末,湘电股份“短期借款”、“长期借款”分别为53.91亿元和10.88亿元,而它的“货币资金”储备仅为27.96亿元。

而在2018年12月25日,湘电股份董事长柳秀导辞去了公司董事长等职务,而两个多月前,湘电股份副总经理兼技术中心主任梁小波也递交了辞职报告。立志“百年湘电,驱动世界”的湘电股份未来路向何方?

7.时代新材

成立于1994年的时代新材(600458.SH)隶属于中国中车旗下,实际控制人为国务院国资委,时代新材前三大主营收入主要来自汽车领域、轨道交通领域及风电领域。

据了解,2008年时代新材开始进入风电叶片领域,2017年风电叶片收入达20.21亿元,进入国内前三。目前时代新材在国内拥有远景能源、湘电股份、浙江运达、华创风能、中车株洲所、上海电气、金风科技等七大战略客户,战略客户订单占有率达85%,其还是前五大战略客户的最大供应商。

而且,时代新材还是全球唯一一家同时与世界六大先进机车车辆制造企业(GE、BT、ALSTOM、SIEMENS、AMSTANDRAIL、中国中车)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并实现批量供货的供应商。

黑鹰风电分析认为,时代新材之所以能够在多个核心领域抢占领先位置,除了背靠中国中车的深厚背景外,其自身对技术的战略性投入更为重要。据黑鹰风电统计,近十年间时代新材研发投入总额约为33亿元,高居黑鹰风电研发投入榜第三位,其十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达5.16%,高居榜单第一名。

时代新材还是国家火炬重点高新技术企业,拥有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四大国家级创新平台,拥有各领域博士64热,工程技术人员1460人,具备了七大技术核心能力。

不过,笔者建议时代新材管理层对于出现的较大短期偿债压力、急速缩减的经营现金流及急速缩减的筹资现金流等问题予以高度重视。

据财报显示,截至2018年9月末时代新材拥有的货币资金为8.82亿元,而它短期借款规模达17.61亿元,另外还有11.46亿元的长期借款。

8.华锐风电

研究中国风电资本十年,华锐风电(601558.SH)是必不可少的研究案例。

它成立于2006年,仅用2年时间就成为中国风电制造的冠军企业。于2011年1月登陆深交所。“华锐风电在2015年一定要实现全球第一。”2011年1月,在上海一场座无虚席的路演中,华锐风电前任董事长韩俊良自信地对投资者说。彼时,华锐风电已跃居中国第一大风电设备生产商,仅次于全球风电巨头丹麦维斯塔斯公司,全球排名第二。

华锐风电最风光时,年营业收入达203.25亿元,净利润达28.56亿元(2010年),上市之初总市值一度达到905亿元,可十年后的今天其市值仅为80亿元,不足十年前的十分之一。2017年其营业收入仅为1.41亿元,其扣非后净利润已经连续7年亏损(2012年-2018年)。据黑鹰股份统计,尽管近十年实现营业收入577.22亿元,但近十年却亏损了60.34亿元,沦为亏损王。

“新能源上市公司华锐风电将中国式政商营销手段发挥得淋漓尽致,演绎了一场堪称火箭速度的商业奇迹,而其上市后,则迅速变脸,深陷“财务造假”、“跨国诉讼”的泥潭无法自拔,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的一个典型标签。”南方周末在报道中如是说。

笔者发现,华锐风电近年自身造血能力、融资能力近乎停滞,也导致对外净投资规模连续近六年从未超过亿元。

9.华能新能源

成立于2002年的华能新能源(0958.HK)是中国华能集团公司旗下的子公司,以风电开发与运营为核心,太阳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协同发展。2011年6月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成功上市。

近十年,华能新能源对外投资风格也颇为凶悍,据黑鹰风电统计,近十年华能新能源累计对外净投资规模达786亿元,单个年度对外净投资规模从未低于40亿元。在这样的强力扩张下,不到十年时间华能新能源总资产由2009年的177.81亿元增长至2018年的884.75亿元,增长近4倍。

近十年间,华能新能源营收一直保持较高速增长(从未出现负增长)2017年其营业总收入一举突破105.67亿元,是2009年的11.5倍。近十年间,累计实现营业收入554.8亿元,总资产激增至884.75亿元。

财报显示:截至2018年6月末,公司总装机容量11618.3MW,其中风电装机容量10686.8MW,太阳能装机容量931.5MW。华能新能源已连续多年入选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

同时,笔者还注意到华能新能源具有很强的盈利能力,近些年其净利润率一直在30%左右高位区间波动,其近十年净利润累计为142.62亿元,高居黑鹰风电榜第三位。

黑鹰风电更欣赏的是,华能新能源对现金流超强的掌控力——近十年其经营现金流一直为正,十年经营现金流净额累计达452.6亿元。这使得即便面临较为严峻的金融环境,华能新能源也具有一定的低于风险的能力。

近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舒印彪在接受包括财 新记者在内的媒体采访时称:华能集团2019年将着力提高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比重。在优化发展煤电基础上,大力发展新能源,加大对新能源投资,2018年华能集团78%左右电源投资在新能源领域。

“立足国内、走向世界”的华能新能源未来仍有巨大的想象空间。

10.中材科技

中材科技(002080.SZ)成立于2001年12月,控股股东为中国中材,于2006年11月在深交所上市。它是我国特种纤维复合材料技术发源地,目前中材科技将风电叶片、玻璃纤维立为公司两大支柱型产业,同时重点培育锂电池隔膜产业为第三大主导产业。

目前中材科技已成为风电叶片领域的领跑者,已具备年产4000套兆瓦级风电叶片的生产能力,拥有北京延庆、甘肃酒泉等七大生产基地。其产品已进入全国前十名风电整机供应商体系,并与金风科技、远景能源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

据黑鹰风电统计,近十年中材科技营业收入合计已突破500亿元,据中材科技发布的业绩快报:2018年中材科技实现营业收入114.57亿元,同比增长11.58%,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母公司的净利润为9.57亿元,同比增长24.68%。

而中材科技快速发展也得益于其持续的高研发投入战略。据黑鹰风电统计,中材科技在近十年间研发投入金额累计为25.38亿元,占营业收入比重为5.05%,位居行业前列。

在这样的高投入下,中材科技建立起了高层次研发体系:拥有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两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三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三个博士后工作站;截至2018年6月末,中材科技拥有有效专利573箱,其中发明专利285项。

“(研发投入)保持增长是我们的一贯方针,如果我们不研发,那就只有当前没有未来了。”中材科技董事长薛忠民说道。

而从资产负债表看,中材科技也面临一定的偿债压力。比如截至2018年9月末中材科技拥有货币资金规模为17.56亿元,短期借款、长期借款规模则分别为38.95亿元和30.35亿元,另外还有6.99亿元的应付债券。

11.大唐新能源

成立于2004年9月的大唐新能源(1798.HK)控股股东为大唐集团,是国内最早从事新能源开发的电力企业之一,于2010年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

据黑鹰风电统计,近十年大唐新能源对外净投资规模达648亿元。在这样大力投资扩张下,大唐新能源风电装机量及总资产规模增长也极为迅速。

财报显示:截至2018年6月末大唐新能源风电在建项目容量为2063.MW,累计风电控股装机容量为8694.45MW。其还拥有2309MW的“已核准未开工风电项目”。

据黑鹰风电统计,在2009年-2018年9月末这近十年间,大唐新能源累计实现营业收入、净利润483.84亿元、34.78亿元,位居行业前列。

当然大唐新能源也有着风电投资运营商的通病——较大的资金压力。财报显示,截至2018年9月末,大唐新能源货币资金储备为51.1亿元,而它短期借款、长期借款规模分别为93.15亿元、425.72亿元。

不过,好在大唐新能源对经营现金流及筹资现金流有着极强的的掌控力。十年间,大唐新能源经营现金流、筹资现金流分别为366.91亿元、321.95亿元,位居黑鹰风电榜第四位。目前来看其资金端的压力并没有转化为危机的迹象。

12.明阳智能

明阳智能(601615.SH)成立于2006年,总部位于广东中山,其核心产品和主要收入来源为风力发电机组,另外还涉及风力发电场和光伏电站开发、投资等业务。

明阳智能曾经是2010年至2016年期间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中国明阳风电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国明阳”)的子公司,也是中国明阳境内核心经营主体。在2019年1月23日明阳智能成功登陆A股。

从投资现金流量表可以看到明阳智能近三年也在加大投资力度——近三年对外净投资现金均超过10亿元。如今明阳智能总资产也突破200亿元。

截至2017年末,明阳全球累计风电装机容量超过15GW。目前已投资新能源电站23个,已并网装机容量超过660MW。现已发展成为全球十大风机制造商之一,国内行业排名前三位。在2018年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中位居第37位。

据Wind数据统计,近十年时间明阳智能实现营业收入累计为469.78亿元,净利润合计为21.02亿元,从数据走势可以看到2018年其业绩出现明显回暖迹象,其销售毛利率更是连续5年正增长。

另据黑鹰风电统计,近十年间明阳智能研发投入金额为12.47亿元,其研发投入规模也在行业前十之列。2017年据全球权威研究机构Totaro&Associates发布了最新的《全球海上风电创新趋势报告》,在海上风电创新排名中,明阳风电处于第一位。

640.webp (17).jpg

“奋力打造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千亿级新能源产业集团”的明阳智能未来值得期待。

13.吉电股份

成立于1993年的吉电股份(000875.SZ)实际控制人为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公司业绩主要来源于电力(以火电、风电、太阳能为主)、供热业务。于2002年成功登陆深交所。

近十年来,吉电股份也一直保持着较大规模的对外投资步伐——十年累计对外净投资规模达263.26亿元。目前吉电股份总资产规模达370亿元,据披露,截至2017年末吉电股份在役以及受托管理机组总容量为653万千瓦(火电401万千瓦、风电 133万千瓦、光伏119万千瓦)。

笔者统计发现,截至2018年6月末,吉电股份拥有12个重大在建工程,投资预算总额达112.45亿元。另外,2018年8月10日,吉电股份公告称,拟以现金7.43亿元手工7家风电公司100%股权及其衍生权益。

上述一系列产业布局若是成功完成,必将使吉电股份产业规模获得巨大提升。

不过,资产负债表显示吉电股份也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比如2018年9月末吉电股份长期借款、短期借款规模分别为89.15亿元和99.69亿元,而它拥有的货币资金储备仅为11.59亿元。

对此,吉电股份也在主动寻找对策。比如2018年11月其公告称,计划引进交银投资公司对所属6家新能源公司进行增资,金额约6.24亿元。“本次引入战略投资者对公司所属新能源公司进行增资,有利于公司稳妥地降低企业资产负债率、进一步优化内部资产配置,加快转型发展步伐。

2018年12月11日,吉电股份又发布公告称,再次计划引入交银投资公司和中银投资公司对全资子公司吉电新能源进行增资,金额为8.76亿元。

14.新天绿色能源

新天绿色能源(0956.HK)成立于2010年2月,成立仅8个月,在香港联交所成功上市。其是河北省最大的天然气分销商,亦是河北省最大的风电运营商,也是中国十大风电运营商之一。

据黑鹰风电统计,2017年新天绿色能源风电业务实现收入31亿元,是2011年的2925倍,近7年半时间风电业务收入合计为69.56亿元,风电业务已成为新天绿色能源最强劲的增长引擎。

而新天绿色能源盈利能力也增长的颇为迅速,2017年实现净利润9.4亿元,是2009年的5.66倍,据黑鹰风电统计,近十年新天绿色能源实现净利润合计为47.12亿元。

据财报披露:截至2018年6月末,新天绿色能源风电控股装机容量为3544.45MW,在建风电项目容量总计为626.5MW。而新天绿色能源规划至“十三五”末,公司风电装机容量突破5000MW,

为了扩张、夯实自身的风电竞争力。2017年9月,新天绿色能源披露申请A股上市融资计划,拟将A股发行所募集的资金用于投建风电场工程项目;不过,在2019年2月17日新天绿色能源发布公告称收到中国证监会对该公司提交的建议A股发行申请出具的中止审查通知书。

原因主要为“公司于2010年成立时由北京中企华资产评估有限责任公司出具资产评估报告,而中企华因在参与某个与本公司无关的项目涉嫌违反证券法律法规,已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目前调查尚未最终结案。”

这对新天绿色能源风电战略或产生一定影响。笔者分析发现,如今新天绿色能源也面临着不小的资金压力。资产负债表显示,截至2018年6月末,公司货币资金为22.69亿元,而它短期借款规模为58.41亿元,长期借款达140.41亿元。

为缓解资金压力,2月27日新天绿色能源公告称,计划在3月1日-5日公开发行2019年第一期可续期绿色公司债券,发行规模不超过9.1亿元。未来能否打通资本通道,对新天绿色能源来说至关重要。

15.通裕重工

通裕重工(300185.SZ)成立于2002年,总部位于山东德州,于2011年3月登陆深交所。MW级风电主轴和球墨铸铁管管模是通裕重工主导产品,其已成长为这两个产品领域的龙头企业。

“公司与美国GE公司、西门子风电、丹麦维斯塔斯、上海电气、远景能源等国内外风电整机高端制造商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

据黑鹰风电统计,十年间(2009年-2018年)通裕重工实现营业收入200多亿元、净利润近16亿元。不过我们从年度数据来看,通裕重工风电主轴的销售收入近年增速呈现下降趋势,甚至出现了负增长。

据通裕重工披露的2018年业绩快报,2018年营业收入、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35.41亿元和2.19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1.68%、2.39%,增幅分别较2017年减少了近19和26个百分点。

尽管历经十余年资本积累,通裕重工仍面临一定的短期偿债压力。财报显示:截至2018年9月末其货币资金规模为8.77亿元,而短期借款规模为21.95亿元,另外还有2.45亿元的长期借款及0.99亿元的应付债券。

立志“百年通裕”未来仍有诸多难题待解。

16.天顺风能

天顺风能(002531.SZ)成立于2005年,总部位于江苏苏州,于2010年12月在深交所上市。其是国内风塔制造龙头企业,专业从事兆瓦级大功率风力发电塔架及其相关产品的生产、销售,也是全球最具规模的风力发电塔架专业制造企业之一。

据黑鹰风电统计,近十年间天顺风能对外净投资规模达70亿元,其业务扩张至风塔及零部件、叶片及模具制造、风电场投资运营等领域,总资产已达120多亿元。

黑鹰风电发现其在风电场规模扩张最为迅速。比如2016年7月,天顺风能首个风电场项目——新疆哈密风电场正式并网发电。而截至2018年6月末天顺风能风电场累计并网容量为440MW,累计已签署风电场前期开发协议规模达1.93GW。

从业绩层面来看,天顺风能的盈利能力确实非同一般。笔者发现,自2010年至今9年来,天顺风能营业收入一直保持正增长,净利润也仅在2010年出现一次负增长。2017年天顺风能实现营业收入、净利润32.38亿元和4.7亿元,分别是2009年的7.01倍和4.85倍。

据天顺风能发布的业绩快报:2018年营业收入、净利润为38.94亿元和4.9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0.25%和4.44%。

另外笔者还发现,截至2018年三季度末,天顺风能客户订单(预收款)规模创十年来历史新高,为3.52亿元,是2017年末的6.07倍。由此可见,即便面临市场的激烈竞争,天顺风能仍具有很强的品牌影响力,未来业绩仍有很强的支撑。

17.吉鑫科技

吉鑫科技(601218.SH)成立于2003年,总部位于江苏无锡,主要生产750KW-10MW风力发电机组用轮毂、底座、轴、轴承座等系列产品。于2011年5月在深交所上市。

财报显示,吉鑫科技营业收入、净利润都已经连续三年(2016年-2018年)负增长。“一方面风电行业竞争激烈及国内外风电设备需求下降;另一方面受国家环保以及相关政策的影响,生铁、废钢、树脂等主要原辅材料价格同比持续上升。”

在“市场竞争激烈、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多重压力下,如今吉鑫科技还陷入了损窘境。据吉鑫科技发布业绩快报,2018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为-4500万元至-5500万元。

为挽救不利局势,2018年吉鑫科技决定进军下游风电场领域,目前已取得了150MW风电场项目的投资核准证。

但问题是,以吉鑫科技相对羸弱的资金实力在“耗资巨大、回收周期长”的风电场领域能征战多远?资产负债表显示:截至2018年9月末吉鑫科技货币资金规模仅为5.89亿元,长、短期借款规模分别为1.89亿元、5.02亿元。

而且如下表所示:吉鑫科技近年的筹资能力及造血能力(经营现金流)也并不出众。

如何破解产业及资本的双重困境,或许是摆在吉鑫科技管理层面前的最重要也是最紧迫的难题。

18.协合新能源

成立于2006年协合新能源(0182.HK)前身为中国风电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风力和太阳能发电业务的集团公司。

在十年近120亿元的投资布局下,其拥有的新能源电力规模增长迅猛。据披露,截至2018年6月末,协合新能源持有66间并网发电的风电场及光伏电厂股份,总装机容量为2814MW,权益装机容量1902MW。其中风电场48间,装机容量2483MW;光伏电厂18间,装机容量331MW。

另外,截至2018年6月末,其“在建但尚未投产”风电项目规模971MW,已核准或列入各省建设计划风电项目888MW,合计1859MW风电项目已锁定上网电价。除此之外,协合新能源还新签约分散式风资源420MW,新签署分布式光伏资源58.5MW。

而在下游新能源电站形成规模后,协合新能源又推出了智慧运维系统,目前已在公司所有的独资风电场和光伏电场中进行深入应用,累计总装机容量1408MW。据协合新能源统计,此系统使风电、光伏发电量分别平均提升1%、5%以上。

截至2018年6月末,协合运维公司共承担76间风电及光伏电厂(共计4GW)的整体运行维护业务及定检服务合同。

近日协合新能源又递交了一份靓丽的成绩单,据其公告称,2018年实现营业收入、净利润14.2亿元和5.02亿元,分别同比增长了34.88%和151.16%。据黑鹰风电统计,近十年间,协合新能源实现营业收入合计150多亿元,净利润近30亿元。

笔者分析认为,协合新能源真正的优势是在新能源电力投资运营商中其拥有更为稳健的财务结构。比如,截至2018年末协合新能源货币资金储备规模为13.54亿元,远高于短期负债(9.23亿元),它融资方式更倾向于长期负债(80.03亿元);

另一方面,协合新能源管理层对经营现金流的掌控力也非同一般——近十年经营现金流一直为正,这又进一步增强了其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笔者认为,拥有良好的现金流掌控力及风险意识的企业未来才能走的更远,活得更长。

19.节能风电

节能风电(601016.SH)成立于2006年1月,乃央企中国节能集团旗下唯一风电开发运营平台,于2014年9月登陆上交所主板。

近十年来节能风电也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投资规模——十年累计对外净投资现金流达170.22亿元,同时节能风电总资产规模也增至214.24亿元。

如今(截至2018年6月末)节能风电实现风电累计装机容量2772MW,权益装机容量2537.7M;另外其在建风电项目装机容量合计为122.75万千瓦,可预见的筹建项目装机容量合计为346.8万千瓦。

十年来,节能风电营业收入一直保持正增长。据其发布的2018年业绩快报,2018年实现营业收入、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3.76亿元、5.15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6.96%、29.11%。据统计,近十年节能风电营业收入合计达120多亿元,净利润合计为23亿元。

实际上,节能风电管理层无论对资产负债结构,还是现金流也都拥有出色的掌控力。比如,截至2018年9月末节能风电货币资金储备为18.29亿元,而它的负债结构则以长期借款为主,其长、短期借款分别为98.38亿元、0.51亿元。

十年来,其经营现金流一直为正,其自身造血能力已具备抵御一定金融风险的能力。这在当前的金融环境下至关重要。

在全国,乃至世界领域的战略布局,稳健的财务结构,深厚的股东背景……种种因素叠加在一起,笔者认为节能风电未来仍有巨大的想象空间。

20.中闽能源

中闽能源(600163.SH)成立于1998年,总部位于福建南平市,第一大股东为福建省投资开发集团。于2015年通过借壳成功登陆资本市场,其主营业务一直为陆上风力发电机光伏发电项目的投资建设、运营及管理。

据披露,目前公司风力发电机光伏发电装机容量为43.65万千瓦,其中30.7万千瓦在福建境内,其风力发电装机容量位居福建省第三位,另外黑龙江省10.95万千瓦,新疆2万千瓦。其在福建省还有3个风电场在建设中,总装机容量为13.5万千瓦。

如今资本储备本就相对羸弱(截至2018年9月末,货币资金为3.01亿元,长、短期借款分别为12.39亿元、2.6亿元)的中闽能源又抛出了一份跨界方案。1月12日,中闽能源公告称,拟与国网电动汽车服务公司、福建省汽车运输公司、福建省高速公路经营开发公司合资设立福建省充电设施投资公司,合资公司注册资本5亿元,其中中闽能源出资1.5亿元,占注册资本的30%。

“这符合公司的战略定位和主业发展方向,有利于完善产业链,抢占福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市场的发展先机,培育公司未来利润增长点。”中闽能源如是说。其跨界结果如何?仍有待时间验证。

21.银星能源

银星能源(000862.SZ)前身系吴忠仪表厂,始建于1959年,控股股东是中铝宁夏能源集团有限公司,是宁夏第一家从事风力发电的企业,也是最早引领宁夏光伏发电的领跑企业。新能源发电、新能源装备制造和检测检修服务为其三大主营业务。

截至2018年6月末,银星能源拥有12家新能源发电站,建成投运发电装机容量为135.73万千瓦,其中10家为风电场,2家是光伏发电站;另据了解,其新能源装备制造端具备年产300兆瓦风机、500套塔筒、200兆瓦光伏组件的生产能力。

据1月30日银星能源公告称,预计2018年业绩将扭亏为盈——2018年预计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500万元—6750万元,去年同期亏损18861万元。“主要原因为公司所属新能源发电企业利用小时增加,营业收入增加,经营情况好转。”

而正是自1月30日当天银星能源被资本疯狂爆炒,接连9个涨停板,截至3月1日,仅18个交易日其股价涨幅达127.95%。不过从近十年银星能源整体数据走势来看,业绩并不理想。近十年,其营收累计破百亿元,但净利润却是为负。

如今为了加快银星能源在风电领域的发展,2018年9月13日银星能源公告称,拟以3.12亿元收购控股股东中铝宁夏旗下三家公司股权。

并购向来是企业最快的扩张途径之一,但此战略的成败往往还要取决于企业是否拥有雄厚的资本储备。财报显示,截至2018年9月末,银星能源“货币资金”仅为2.42亿元,而它的“短期借款”为4.42亿元,“长期借款”达47.11亿元。

不过,银星能源控股股东中铝集团及其关联方在资本层面对银星能源也给予了鼎力支持。比如2018年9月13日,银星能源拟继续向控股股东关联方中铝财务公司申请5000万元新的流动借款(此前流动借款余额为1.5亿元);2018年10月26日,银星能源又公告称,拟通过中铝财务公司向控股股东宁夏能源申请委托贷款1亿元。

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6月末,中铝财务公司总资产达317.6亿元,所有者权益35.2亿元,实现营业收入4.5亿元,净利润2.02亿元(未经审计)。

22.泰胜风能

泰胜风能(300129.SZ)成立于2001年4月,总部位于上海市,是中国最早专业从事风机塔架制造的企业之一。于2010年10月成功登陆中国深交所创业板。

如今泰胜风能已从陆上风电塔架的传统制造企业,升级至陆上装备与海上风电装备、海洋工程装备等并行的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目前泰胜风能已与VESTAS、Gamesa、GE wind、金风科技、华能、中广核、大唐等中外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据黑鹰风电统计,近十年时间泰胜风能营业收入累计破百亿元,净利润在10亿元以上。

但随着产业竞争愈发激烈,泰胜风能也遭遇了成长困境。1月31日泰胜风能发布2018年业绩预告称,2018年归属于上海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68万元-3074万元,同比下降95%-80%。

泰胜风能解释称:1.项目周期拉长、交货期延迟等因素对营业收入产生了一定消极影响,截至年末,公司整体业务订单充足;2.公司2018年遭遇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巨大挑战;3.为维护重点客户关系、稳定市场份额,公司在部分项目竞标中让利较大……

笔者分析认为,泰胜风能“订单充足”一说并非虚言。财报显示:截至2018年6月末,泰胜风能“在执行及待执行订单”共计16.32亿元,同比增长9.46%。

另一组数据也能佐证泰胜风能拥有充足的客户订单。财报显示:截至2018年9月30日泰胜风能预收款为3.1亿元,环比(较6月末)增长了19.50%,较去年同期增长了112%。

除此之外,笔者分析发现,泰胜风能还具有资产负债率低、财务结构稳健等优势。比如截至2018年9月末,其资产负债率仅为36.88%,拥有货币资金储备规模4.19亿元,仅有0.1亿元的短期借款(无长期借款)。

综上分析,“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泰胜风能未来仍值得期待。

23.中国航天万源

成立于1997年中国航天万源(1185.HK)前身为航天科技通信有限公司,2008年5月改为现名,实际控制人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于1997年8月11日在香港证券交易所上市。

目前主营业务为风机制造、风电场投资开发、运营等。据黑鹰风电统计,近十年中国航天万源营业收入累计为100多亿元,但净利润却不足一亿元。2017年以来,其业绩更是面临亏损危机。

2018年12月,中国航天万源发布盈利预警公告称,集团一直在极具挑战性的市场环境下经营,预计2018年将录得重大亏损。其解释称:“年度订单交付与结算未达预期;预计就相关资产计提重大减值准备;年度合营公司及联营公司的业绩大幅减少”。

而中国航天万源在资金端的形势则更为严峻。据黑鹰风电统计,近十年来中国航天万源经营现金流一直为负,累计净流出15.93亿元,筹资现金流近六年从未过亿元。

而截至2018年9月末,航天万源拥有的“货币资金”仅为1.56亿元,而“短期借款”为11.74亿元,另有4.08亿元的“长期借款”。

24.大金重工

大金重工(002487.SZ)成立于2000年,是国内技术领先的超大重型钢结构的生产制造企业,于2010年10月登陆A股,多年来专业服务于陆上及海上风电领域,产品为陆上风力发电塔架和海上风力发电塔架及其相关零部件。

据悉,大金重工阜新工厂(陆上业务)的风电项目从750KW至3MW的塔架2000台套,总容量3GW。为了实现“海上风电+海外市场”战略,公司还筹建了蓬莱大金海上风电装备制造项目,总投资10亿元,(一期)项目于2013年9月份开始生产,自用码头2013年12月份建成投入使用。

事实上,大金重工“双海战略”已初见成效。2017年其海外收入为1.18亿元,较2014年增长了490%。

据大金重工发布的业绩快报:2018年实现营业收入9.7亿元,同比下滑5.02%;但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却同比增长50.40%至0.62亿元。“自公司提出‘两海战略’思想,海外出口与海上风电销售比重大幅提高,使得2018年净利润增幅较大。”大金重工如是说。

另外,笔者发现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大金重工也一直重视研发投入,打造属于自身的“护城河”。据统计,近十年大金重工研发投入2.15亿元,占总收入比重为3.56%。

25.日月股份

日月股份(603218.SH)始建于1984年,总部位于浙江宁波,以铸造大型及特大型重大装备铸件为主,目前已拥有年产25万吨铸件产能,其风电业务占营业收入60%左右。于2016年12月末登陆A股。

据黑鹰风电统计,近8年来日月股份实现营业收入合计为114.56亿元,实现净利润17.69亿元。

一直以来,日月股份也颇为重视技术研发。据黑鹰风电统计,2011年-2018年9月末日月股份累计研发投入金额为4.55亿元,占营业收入比重为3.97%。这也为日月股份带来了较为丰硕的研发成果,截至2018年6月30日,日月股份拥有已授权专利97项,其中发明专利41项。

同时,笔者发现,日月股份财务结构也非常稳健。首先其资产负债率已经连续四年下降(截至2018年9月末仅为24.17%),经营现金流连续五年为正。

另外,截至2018年9月末其还拥有3.14亿元的货币资金储备,却没有任何长期或短期借款。

拥有一定技术积累及货币资金储备的日月股份如今也在加速推进“海外客户战略及海上风机战略”,并开始投资建设“年产18万吨(一期10万吨)海上(风电)装备关键部件项目”,预计2020年完工投产。

26.天能重工

天能重工(300569.SZ)成立于2006年,总部位于山东青岛,自成立至今一直专注于制造风力发电机组塔架设备制造和销售。于2016年11月登陆A股。

目前天能重工在全国布局8个产业基地,合计产能达29.55万吨。其中,一大基地是位于江苏响水建的海工设备制造基地。

“随着公司海工装备基地投产运营,将有效推动公司‘两海战略’(即海上风电、海外风电)业务,适机拓展海外风电业务,力争获得国外风电业务订单,进一步提高公司在中高端塔筒制造领域的市场竞争力。”

如今天能重工还在着手战略转型——进军下游新能源发电领域。继2017您获批德州和榆林2个50MW的风电场建设项目后,其申报的德州二期风电场建设项目还被纳入了山东省2018年度风电开发方案,纳入规模为50MW。(风电场建设业务尚处于前期手续办理阶段,尚未开工建设);

另外,2017年12月天能重工还收购位于青海省的三座光伏发电站,规模为50MW。截至2018年6月末其光伏电站规模为60MW。

“通过产业链拓展,将塔筒制造和当地风力资源开发利用相结合,通过风资源开发、风电场建设、促进塔筒制造业务开展,形成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良好发展态势。”

笔者认为天能重工这一系列布局具有战略纵深性,这使天能重工未来更具想象空间。2月26日天能重工公告称,2018年预计实现营业收入、净利润13.94亿元和1.02亿元,分别同比增长88.83%和7.07%。

27.金雷股份

金雷股份(300443.SZ)成立于2006年3月,于2015年4月正式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成为莱芜市首家A股上市的民营企业。

金雷股份主要从事风电主轴的研发、生产和销售,2018年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了25.48%。目前公司已与维斯塔斯、GE、西门子-歌美飒、联合动力、远景能源、上海电气、三一重能等全球风电整机高端制造商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业务合作关系。

笔者发现金雷风电在海外布局也较为成功。2016年以来,金雷股份海外收入占营业收入都在50%以上,比如2017年其海外收入为3.48亿元,占比为58.39%。

不过,金雷风电也面临着原材料价格上涨带来的压力。据其披露的2018年业绩快报:2018年实现营业收入7.9亿元,同比增长32.43%,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16亿元,同比下滑了22.58%。“受钢材市场行情影响,主要原材料价格上涨,产品毛利兰较去年同期下降。”

或许为了破解单一产品面临的市场风险,如今金雷股份又决定进入了风电场领域。2018年8月23日金雷股份公告称,其50MW风电项目获得莱芜市发改委核准批复。

若是打通下游通道,金雷股份业务布局上将具有很高的战略协同性,笔者分析认为,拥有“极低的资产负债率、非常稳健的财务结构”等优势的金雷股份进军风电场领域正当时。

财报显示:截至2018年9月末,金雷股份资产负债率仅为6.68%,其拥有3.74亿元的货币资金储备,没有任何的短期或长期借款,财务结构非常健康。

28.禾望电气

成立于200年4月的禾望电气(603063.SH)总部位于深圳,主要产品为风电变流器、光伏逆变器及光伏并网逆变房等。据官网介绍:“禾望变流器已遍及全国220多个风电场,发货累计超过16000台/套”(风电变流器占其整体收入比重70%以上)。

禾望电气于2017年7月登陆A股,在当时的路演中,禾望电气董事长韩玉曾说“此次登陆A股资本市场,是禾望电气发展的一次重要跨越,必将翻开公司发展新的篇章。”

但上市以来禾望电气净利润却连续两年出现较大幅度下滑。上市当年其营业收入虽同比增长了8.71%,净利润却同比下滑了11.24%。1月29日其发布2018年业绩预减公告称,2018年净利润预计较少1.56亿元-2.02亿元,同比减少67%-87%。

“预计客户发生坏账损失,受市场竞争影响公司风电变流器产品收入及毛利率均同比下降。”禾望电气如此解释道。

如今其也在主动求变。2018年11月,禾望电气公告称,以8000万元在盐城设立两家参股公司,主要从事风力发电场建设及运营等。“增强公司业务的市场影响力,将有利于公司长远发展。”禾望电气如是说。

而禾望电气也拥有“较低的资产负债率、非常稳健的财务结构”等优势。财报显示:截至2018年9月末,金雷股份资产负债率为15.97%,其拥有4.85亿元的货币资金储备,没有任何的短期或长期借款。

29.江苏新能

江苏新能(603693.SH)成立于2002年10月,主营业务为新能源电站的投资开发及建设运营。于2018年7月登陆A股。

据披露,截至2018年6月30日,江苏新能控股装机容量为855.15MW,其中风电项目装机容量648.5MW、生物质项目115MW、光伏发电项目94.65MW。另外,“已核准的在建/拟建机组容量”为301.2MW,均为风力发电项目。

据笔者统计,近五年间江苏新能营业收入增长近一倍,1月31日,江苏新能又发布业绩快报称,2018年预计实现营业收入14.72亿元,同比增长3.84%,实现净利润3.27亿元,同比增长4.86%。

江苏新能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多少得益于其深厚的股东背景。其四个发起人股东均为江苏省内大型国有企业,其中国信集团是江苏规模最大的省属能源投资集团,沿海集团、农垦集团具有丰富的风电、光伏资源,国能投资对江苏新能在盐城项目的获取和审批具有重要支持作用。

有了这样的背景实力,再加上其极具优势的资产负债结构(截至2018年9月末,江苏新能货币资金为18.99,短期借款仅为0.75亿元、长期借款21.68亿元),江苏新能拥有非常稳健的未来。

在2月14日接待申银万国证券研究人员时江苏新能还表示:“公司一直在积极寻求省外的发展机会,公司将于省外各类掌握资源的企业展开合作,通过并购等手段,灵活推进省外项目。”

30.双一科技

双一科技(300690.SZ)成立于2000年,总部位于山东德州,公司主要以风电配套(风电机舱罩、叶片根等)和模具等复合材料制品生产为核心。于2017年8月深交所创业板。

数据显示,2012年-2017年这6年来,双一科技业绩增长颇为迅速,截至2017年双一科技营业收入、净利润分别为5.95亿元和1.11亿元,是2012年的3.77倍和5.84倍。

不过2018年双一科技也遭遇了业绩下滑困境。2月27日双一科技发布2018年业绩快报称,2018年营业收入、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同比下滑9.84%、20.52%。

“公司重要客户西门子美飒展开业务整合与公司进行新的合作协议的商务谈判,确定西门子美飒的新订单在2018年10月以后。”双一科技如此解释道。

而双一科技一直存在客户集中度过高的风险。据笔者统计,2014年-2016年双一科技前五大客户销售占比达63%以上。前五大客户包括维斯塔斯、西门子风电、华创风能运达风电等公司。

在这样的背景下,双一科技在2018年12月28日公告称,拟与自然人徐韡设立山东双一船艇科技有限公司,其中双一科技出资2100万元(截至2018年9月末双一科技拥有货币资金储备仅为5515万元),持股70%。

“看好复合材料在船艇特别是钓鱼艇行业商业应用的市场前景,这为公司致力成为复合材料成型制造领域领军企业的战略目标迈出了重要一步。”

31.福能股份

福能股份(600483.SH)系对原福建南纺股份有限公司进行重大资产重组的上市公司,主营业务为电力与纺织。公司控股股东福建省能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综合实力雄厚,系中国500强企业,资产总额超500亿元。

目前福能股份已形成热电联产、天然气发电、风电等多元化发电组合,截至2018年6月底,公司控股运营总装机规模4841MW,其中风电装机规模714MW,天燃气发电装机规模1528MW。

据悉,其全资子公司福建省福能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在福建省内已投产运营陆上风电项目11个,在建及取得开发特许权的风电项目13个,风电装机容量位居福建省第二。

笔者分析发现,福能股份资产负债结构也非常稳健,其借款多为长期借款(截至2018年9月30日其长期借款为80.8亿元,短期借款仅为8亿元),其货币资金储备规模为27.79亿元。

尤其在严峻的金融环境下,企业间比拼的就是自身的造血能力,谁的造血能力能强,谁就有可能走的更远,活的更长。有权威分析人士曾分析过国际零售商巨擘沃尔玛,称“能够通过经营现金流来满足大部分的扩张资金需求是沃尔玛的一个重大优势。”

据黑鹰风电统计2014年-2018年9月末,经营现金流净流量为92.66亿元,较同期投资现金流净流量还要高出17.51亿元,是同期净筹资规模的72.96倍。

“深厚的股东背景、自身极为优异现金流管理能力”,让福能股份未来充满想象空间。

32.嘉泽新能

嘉泽新能(601619.SH)成立于2010年,总部位于宁夏吴忠市,主要从事集中式风力、光伏发电的开发运营。2017年7月20日,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是宁夏14年来第一个在主板上市企业。

截至2018年底,嘉泽新能并网发电容量110.09万千瓦,其中风电装机容量104.45万千瓦,已成为宁夏地区规模领先的民营风力发电企业。

近七年间,嘉泽新能增长的极为迅速。2018年其营业收入、净利润分别为10.69亿元、2.69亿元,分别是7年前(2012年)的11.25倍、22.42倍。

笔者分析发现,嘉泽新能对经营现金流管理能力也较为出色——7年来经营现金流一直为正。而它的负债结构也较为有利,借款中全部为长期借款(43.58亿元),没有任何短期借款,截至2018年末其货币资金储备为3.64亿元。

如今面临复杂多变的产业及金融环境,为储备更多粮草、弹药,嘉泽新能在资本领域已连落数子。2018年11月,嘉泽新能公告称,拟通过非公开发行股票的方式募集25.6亿元,投建3个风电项目和补充流动资金。

2019年1月26日,嘉泽新能还披露了参与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的最新进展:公司以2000万元参与设立了宁夏宁柏产业投资基金,目前该基金多有合伙人出资额已全部实缴到位,共计14.01亿元。

“借助基金管理人在投资方面的经验与渠道,寻求符合公司战略发展方向的投资机会,为公司储备和培育优质项目资源。”嘉泽新能如是说。

33.华仪电气

成立于1998年的华仪电气(600290.SH),总部位于浙江温州,以中高压电器、风力发电为核心业务。于2007年2月登陆A股。

据悉,2002年华仪电气开始涉足风电产业,以整机制造为核心,逐步向风电场运营、运维、EPC总包等产业链下游延伸。近十年间,华仪电气风电机组销售收入取得了显著的增长,比如2017年其风电机组收入为13.2亿元,是2009年的2.67倍。

近十年间,华仪电气创造了161.91亿元的营业收入、5.21亿元的净利润。

不过,笔者发现华仪电气在2018年陷入业绩负增长困境。2018年前三季度华仪电气营业收入、净利润分别同比下滑了11.08%和56.41%。1月31日华仪电气又公告称2018年预计亏损9000万元左右。

“公司所处的输配电和风电行业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且公司前期中标的部分风电项目出现业务建设进度延迟、延期交付的情形等。”华仪电气如此解释道。

34.太原重工

太原重工(600169.SH)成立于1998年,实控人为山西省国资委,作为国内重要的高端设备,主营产品涵盖轨道交通设备、起重设备、风力发电设备、挖掘设备等14余种产品及工程项目总承包业务。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到,太原重工风电设备收入在2017年出现大幅增长,如今太原重工也在加码对风电领域的投资力度。

比如,太原重工投资20亿元的“风力发电机组关键零部件智能化工厂建设项目”,截至2018年6月末工程进度为15%。

另外,其投资近2亿元的“兆瓦级风力发电机组关键部件制造建设项目”在2018年6月末工程进度已达96%。

“风力发电智能化工厂项目引入核心工艺设备,建成后将成为国内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程度最高的风电设备制造基地,为生产制造高端风电设备提供了硬件保障。”太原重工如是说。

不过,笔者也发现太原重工面临着较大的短期偿债压力,比如截至2018年9月末,太原重工拥有的“货币资金”规模为41.14亿元,而它“短期借款”规模达84.59亿元,“长期借款”规模为24.78亿元。

较大的债务压力是否会影响新建项目的施工进度?尚待观察。

35.振江股份

振江股份(603507.SH)成立于2004年3月,总部位于江苏无锡。主营业务为风电设备(风能发电机机舱罩、风能发电机转子房等)和光伏设备零部件的设计、加工与销售。于2017年11月登陆A股。

面对复杂多变的2018年,在光伏“531新政”以及“钢材为主的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等多重因素影响下,振江股份2018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净利润分别同比下滑了12.66%和41.87%。

为了增强火力点,振江股份开始进军海上风电领域。2018年其收购尚和海工控股股权,并投资1.4亿元正式进入海上风电安装及运维行业。据悉,尚和海工在建的“1200吨自航自升式海上风电安装及运维平台”总投资约4.2-4.5亿元,为国内高端的海上风电安装平台,“预计2019年3月左右完成现场调试及海试”。

另外,2018年底振江股份又耗资1.89亿元将新三板上市公司上海底特63.04%股权收入囊中(目前持股比例扩张至80%)。振江股份收购目的是“通过上海底特进入风电紧固件行业,(两者)产生协同效应,拓宽公司业务领域。”

不过,黑鹰风电认为振江股份在产业扩张的同时,也应加强对现金流的掌控力,需警惕资金端的压力。据统计,近6年来振江股份经营现金流净流量为-1.07亿元,尤其是2018年1-9月振江股份经营现金净流量为-2亿元,同比减少了2.29亿元。

另外,截至2018年9月末振江股份货币资金储备为2.14亿元,而它短期借款规模为6.66亿元。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