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由中核阿海珐(上海)锆合金管材有限公司生产,用于“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福建福清核电站5号机组的核燃料包壳管按照计划完成生产,并在上海成功交付,标志着我国三代核电站核级锆合金管材实现了国产化。
这是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核集团”)推动我国核电事业发展的又一重大进展。
从秦山核电站到“华龙一号”
今年4月20日,中国最大核电基地——中核集团秦山核电基地安全发电达5000亿千瓦时,按每个家庭4口人、每月用电300度计算,可以供1000万人口的城市家庭用电55年。
秦山核电基地是我国核电的起步之地。30多年前,伴随着移山填海的机器轰鸣声,位于浙江海盐的秦山核电厂开工建设。
1991年12月15日,秦山一期30万千瓦级核电机组成功并网发电,这意味着我国成为世界上又一个能够自行设计、建造核电站的国家。
如今的秦山核电基地,9台机组已全部建成投产,总装机容量656.4万千瓦、年发电量约500亿千瓦时,是我国目前核电机组数量最多、堆型品种最丰富、装机容量最大的核电基地。
目前,中核集团核电已安全运行140堆年。2017年,包括秦山一期30万千瓦机组和秦山二期1号、2号、3号机组在内,中核集团共有6台核电机组在2017年WANO(世界核电营运者协会)综合指数评比中获得100分。“我们国家的运行和建设水平国际领先。”中核集团董事长余剑锋表示。
在牢守安全底线的同时,中核集团不断加大技术创新和对外合作,在三代、四代核电技术方面谋篇布局。
2017年5月25日,位于福建福清的“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示范工程成功完成穹顶吊装。这标志着该项目全面转入设备安装阶段,比一级计划节点进度还提早了十几天。
“华龙一号”是当前核电市场上接受度高的三代核电机型之一,在设计研发过程中采用国际最高安全标准,在集成众多先进技术,保证成熟可靠性的基础上显著提升电厂安全性,平衡经济性。
核产业链不断拓展、完备
核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余剑锋指出,我国核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生物、医疗、食品安全、环保、资源勘探、公共安全等多个领域,产业初具规模,并促进了多种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创新发展,具有突出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今年9月26日,中核集团首个质子治疗示范工程项目正式落户天津市肿瘤医院滨海院区。这也是中核集团在质子放射治疗领域建设的首个项目,将推动质子治疗的产业化和国产化进程。
质子治疗是世界上先进的癌症治疗手段之一。质子治疗以其高精度、高治愈率和低毒副作用的优势,为精准治疗肿瘤提供了重要手段。但是质子治疗费用高昂。中核集团致力于质子治疗设备国产化,最终目标是让高端质子治疗能够普惠大众。预计这一项目将于2021年具备临床试验条件。
在前不久召开的国际原子能机构大会期间,一项中核集团自主研发的“燕龙”泳池式低温供热堆技术获得外国专家纷纷点赞。
据中核集团“燕龙”泳池式低温供热堆设计人员介绍,“燕龙”具有“零”堆熔、“零”排放、易退役、投资少等特点。在经济方面,热价远优于燃气,与燃煤、热电联产有经济可比性。据测算,一座400兆瓦的“燕龙”低温供热堆,供暖建筑面积可达约2000万平方米,相当于20万户三居室。
今年初,国务院国资委发布消息,中核集团与中核建设集团实施重组,接手中核建设集团连续30余年从事核电建造经验,中核集团的产业链更完整,具有更强的国际竞争力。
稳步推进核电“走出去”
当地时间9月29日10时16分,巴基斯坦卡拉奇3号核电机组成功实现穹顶吊装。至此,中核集团在建的“华龙一号”海内外4台机组全部进入设备安装阶段,工程各关键节点均按期或提前实现。
与稳步推进核电“走出去”同步的,是核电技术带动下我国相关装备制造业水平的提升。据了解,“华龙一号”的装备国产化率达88%,批量化建设后国产化率可达90%以上。反应堆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堆内构件等核心装备都具有很高的国产化率,代表着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先进水平,保证了“华龙一号”的安全性、先进性、成熟性与经济性。
中国核电已经成为中国“走出去”的靓丽名片。中核集团核电工程公司总经理刘巍介绍,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统计,到2030年前全球将新建机组约300台,“一带一路”国家和周边国家将占到新建机组数的约80%。这对中核集团来说,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市场。
与此同时,中核集团还在国际核安全领域主动作为。2017年8月,加纳微堆高浓铀燃料安全、顺利从加纳运还中国,这意味着中核集团参与的加纳微堆低浓化项目圆满完成,这为世界防核扩散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也为其他国家微堆低浓化工作奠定了基础。
原标题:中核集团:打造中国核工业的“金色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