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特高压研发与应用,中国后来居上。输电电压等级已由最初的13.8kV逐步发展特高压交流1000kV和特高压直流±1100kV,特高压适合长距离大规模电力传输。特直和特交应用场景不同,配合使用共同构成输电骨干网架。我国已实现特高压输电工程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并在核心技术上实现全面国产化。目前,已建成投运21条特高压线路,还有3交2直和苏通GIL综合管廊等6项特高压工程在建。
(来源:微信公众号电新邓永康团队ID:essencedx作者:电新邓永康团队)
■特高压是契合中国国情的电力超级快递。我国能源资源禀赋与负荷呈现典型的逆向分布,70%以上能源需求占比主要集中在中东部地区,80%以上能源资源则主要集中在“三北”以及西南地区,并且两者之间相距1,000-4,000公里。特高压输电工程提升了跨区输电能力,已成为我国电力领域的“超级快递”。国家电网辖区的跨区输送电量从2010年的269亿kWh快速增加到2017年度的2,326亿kWh,跨区输电量占辖区发电量的比重已达到4.3%。可再生能源同样面临严重的消纳调配问题,随着2016/17年12条特高压工程陆续投产的拉动,2018年上半年三北地区的率风率和西北地区的弃光率分别下降到9.5%和12.1%。
■拉基建稳增长大背景下,第三轮特高压集中建设潮即将到来。获批的14条线路预计总投资规模在2,000亿以上,预计将释放约468亿元主设备订单。从核准节奏来看,2018/19年将是核准大年,2018年核准开工的特高压项目将达到11条,创历年特高压线路审批条数之最。从落地节奏来看,2019/20年将是设备厂交付高峰,一般在项目开工3-6个月即进入产品交付阶段。特高压主设备相关企业也将迎来新一波的业绩上升期。
■特高压工程大规模建设,核心装备是关键。我国特高压设备企业已形成自具备主知识产权的研发体系和核心制造能力,设备国产化率达到90%以上,特高压交流电压成为国际标准。我们领先于国外电工装备企业在1000kV特高压交流GIL管廊、1500MVA特高压变压器、±800kV、±1100kV特高压换流变、换流阀、穿墙套管等设备领域取得率先突破。特高压交流中的关键设备是变压器和GIS,特高压直流关键设备主要包括换流变压器,换流阀,控制保护系统和平波电抗器等。特高压主设备产品技术门槛高,市场集中度高,主要的参与企业包括国电南瑞、平高电气、许继电气、特变电工和中国西电等。
■重点推荐技术领先的特高压主设备龙头企业。从订单规模测算及各家的市占率来看,这14条线路将给这些企业带来10%以上的营收弹性。考虑到特高压设备毛利率净利率水平均远高于高压和中低压电气设备,预计带来的利润弹性会更高。基于过往电网基建对特高压相关公司的影响来看,每一波特高压建设高峰都伴随着相关公司经营业绩的大幅提升和股价的快速上涨。我们重点推荐:平高电气、许继电气、国电南瑞、中国西电和特变电工。
■风险提示:1)项目核准时间延后或行业竞争加剧;2)大宗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3)订单中标率低于预期或订单交付不及时;4)跨国经营和新业务模式风险。
目录
1特高压研发与应用,中国后来居上
1.1. 输电电压等级持续不断提升
输电电压一般分高压、超高压和特高压。1891年,在德国Lauffen电厂安装了世界第一台三相交流发电机,从Lauffen电厂到法兰克福的输电电压等级达到了13.8kV,从而开启了高压输电时代。通常,在电力传输过程中,线路损耗会随着输送能量的增大及输送距离延长不断增加。为提高输电线路的输电能力和经济性能,输电电压等级一直在不断提高;100多年来,输电电压等级已由最初的13.8kV逐步发展特高压交流1000kV和特高压直流±1100kV。
特高压适合长距离大规模电力传输。一般而言,高压指的是35~220kV的电压;超高压通常指330kV及以上、1000kV以下的电压;特高压指1000kV及以上的电压。通常情况下,±600kV及以下的直流输电电压称为高压直流输电,±800kV以上的电压称为特高压直流输电。在我国,特高压指1000kV及以上交流电和±800kV及以上直流电的电压等级。在输电电流一定的情况下,电压等级越高,传输功率越大、线路损耗越小。因此,与高压/超高压相比,特高压具有输送容量大、距离远、损耗低、占地省等优势,尤其适合远距离大规模电力传输。
1.2. 我国特高压研发与应用后来居上
国外特高压输电技术研究起步早,但商业化应用尚未取得大规模突破。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加拿大、前苏联、意大利、日本等国家都开始了对特高压输电技术的研究。1965年,加拿大建成了600公里的735kV超高压输电线路用于水电站外送;1969年,美国电力公司则将这一记录提高到765kV。1985年,前苏联建成全球首条1150kV交流输电线路(巴斯图兹-科克契塔-库斯坦奈,共890公里);陆续又建成1500公里线路,但在1992年后均降压至500kV运行。1988年开始,日本陆续建成了427公里长1000kV同塔双回线路,但在2000年后也都降压至500kV运行。
我国已实现特高压输电工程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并在核心技术上实现全面国产化。我国对特高压技术的跟踪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2004年底集中开展大规模研究论证、技术攻关和工程实践。在掌握了特高压交直流输电关键技术及主设备研制成功的基础上,在2006年下半年,我国相继启动了交直流特高压示范工程建设。2006年8月,我国第一条特高压交流线路“晋东南-南阳-荆门工程” 试验示范工程开工建设,并于2008年12月正式投运。2006年12月,全球首个特高压直流输电项目“云南-广东”±800kV直流输电工程开工建设,输电距离1,373公里,途径云南、广西、广东三省区;该项目于2009年12月单极投产,2010年6月双极投产。
从2006年至今,我国已建成投运21条特高压线路。到2017年底,我国累计已建成特高压线路21条,其中直流线路13条,交流线路8条;总投资规模约4,073亿元,初步形成“强交强直”的特高压输电骨干网架。截止2017年,我国已建成投运特高压输电线路长度达3.1万公里,在全国110kV以上输电线路中的占比上升到了46.2%。2017年度,我国跨区输电容量超过1.3亿千瓦,其中交直流联网跨区输电容量超过1.17亿千瓦,跨区占对网送电能力达到1,344万千瓦。
当前还有3交2直和苏通GIL综合管廊等6项特高压工程在建。除已建成的8交13直外,当前还有准东-皖南、北京西-石家庄等3交2直和淮南-南京-上海1000kV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苏通GIL综合管廊工程特高压项目在建,大部分项目预期2018/2019年间将陆续投运。这6项在建特高压工程投运后,我国特高压输电线路长度将达到3.7万公里,输电容量将超过1.8亿千瓦。
1.3. 特直特交相互配合,共同构成输电骨干网架
特高压输电工程可分为特高压交流和特高压直流。特高压交流与特高压直流都是技术可行的,输电工程设计为直流还是交流,主要是基于成本的考虑,而成本主要与线路的距离相关。特高压交流简化了网络结构,可以多端联接易于直接组网,但在长距离传输时存在无功补偿使得线损偏高,因而站点成本低但会增加线路的变电站建设成本;特高压直流适合点对点长距离传输且线损低,但换流站点造价高且对绝缘等级要求高,使得特直站点成本高但线路成本低。在长距离输电中,通常当输电距离在800公里以上时,特高压直流的经济性会比较明显。
特直特交配合使用共同构成输电骨干网架。交直流线路向来都是配合使用、相互补充的,500kV的交流与500kV的直流线路是相互匹配的,特高压直流与特高压交流也是相互匹配的。以形象的比喻来说,特高压直流好比“飞机”一站直达,耗时较短;而特高压交流则是“高铁”沿途可上可下,但耗时较长。因此,特高压直流的应用场景主要是点对点长距离传输、海底电缆、大电网联接与隔绝等;而特高压交流的应用场景主要是构成交流环网和短距离传输。
输电网络规模正不断扩大,输电技术正呈现三大趋势。当前,输电线路正朝高电压、大容量、远距离输送电能的方向不断进步,新的输电网络规模不断扩大。未来输电技术呈现出以下三大趋势:1)输电电压等级有进一步提高的趋势;2)直流输电技术将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3)电网侧对电源侧的要求逐步降低。我国由于能源资源与电力需求存在远距离、逆向分布特点,需要开发和应用远距离、大容量、高效率的特高压输电技术。
2发展特高压,符合中国国情的电力超级快递
2.1.特高压是契合国情的电力超级快递
我国能源资源禀赋与负荷中心呈现典型的逆向分布特征。我国的用电负荷主要集中在华东、华南、华中等中东部地区,中东部地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能源需求占比达到70%以上;而能源资源则主要集中在“三北”以及西南地区。根据国家能源局和中联电统计数据,我国76%的煤炭资源在北部和西北部;80%的水能资源集中在西南部;90%的陆上风电资源主要集中在西北、东北和华北北部;全国太阳能源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则主要在西藏、青海、甘肃、宁夏、新疆等西部省区,这些地区的年日照小时数均超过3,000小时。
能源生产与消耗结构性失衡,需要对电力资源进行合理调配。我国大型能源基地和负荷中心逆向分布的特征,使得跨区长距离输电的需求客观存在,“西电东送”、“北电南供”的电力格局已经成为我国电力工业长期面临的挑战之一。2016年,华东和华南两个主要用电负荷区域用电量分别达到了2万亿kWh和7,257万kWh,区域内发电量分别为1.8万亿kWh和5,898万kWh,缺口分别达到了1,669万kWh和1,359万kWh,缺口率分别为8.4%和18.7%。而同期,西南、西北、华北三个地区的富裕电量则分别为2,948、1,125和672万度。从省区来看,内蒙、云南、四川、山西、湖北等资源集中区是典型的发电富裕省份,而人口稠密、制造业占比高的浙江、江苏、广东、上海则存在大量的外部电力输入需求。
能源集中地与负荷中心距离遥远,催生特高压需求。在2010年以前,我国的主干输电网架以500kV为主,输送距离均在1,000公里以下。然而,我国主要资源负荷地与禀赋地之间的距离大都在1,000公里以上,原有的输电网架结构无法满足大范围大规模调配电力资源的需要,发展远距离大容量输电技术迫在眉梢。1000 kV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输送功率约为500 kV输电线路5倍;±11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能力是±500 kV输电线路的4倍。在输送相同功率的情况下,1000 kV特高压交流和±1100kV特高压直流的输电距离分别是其500 kV输电线路的4倍和5倍,而线路损耗则只有500kV线路的25%。同时,输送同样的功率,采用1000kV线路输电与采用500kV的线路相比,单位容量线路走廊占地减小30%,可节省60%的土地资源。从西北将煤电、风电输送到华东、华北地区,输送距离超过3,000公里,特高压输电技术的可行性和经济性无疑是可观的。
特高压项目在电力资源调配方面效果显著。以我国第一条特高压示范试验项目工程“晋东南—南阳—荆门”为例,该工程自2009年投运以来,南北互济,水火交融,最大限度发挥了电力资源调配的作用。湖北省水电资源基本开发完毕且大量外送,全省用电量的60%依靠火电,然而湖北省内化石能源匮乏,98%的发电用煤需要从外省购入。每到冬季枯水季节,湖北电网通过特高压接受山西等地的煤电输入;到了夏季丰水季节,又通过特高压将西南四川富余水电送到华北电网,缓解山东等地的缺电状况。特高压为湖北电网新增北方火电500万千瓦,减少电煤运输700余万吨/年,累计输送电量556亿千瓦时,有效缓解了湖北电网缺电局面。
特高压工程提升了跨区输电能力,已成为我国电力领域的“超级快递”。国家电网公司辖区内跨区输送电量从2010年的269亿kWh快速增加到2017年度的2,326亿kWh,2010-2017年间复合增长达到36%,尤其是从2014年大规模批复大气污染治理特高压通道后跨区输电量更是大幅增长。从占比上来看,跨区输电量占辖区发电量的比重已达到4.3%,较2010年提升3.5Pcts。南方电网公司所辖的云南地区水电资源丰富,一直都是西电东送的主力。2011年到2017年间南方电网公司西电东送输电量从969亿kWh上升到2,028亿kWh,复合增长达11.1%;西电东送输电量占辖区发电量的比重也上升到18%-19%。
特高压已成为我国能源安全的重要保障。区域输电工程的投运,西电东送北电南输,在确保资源充分调配的基础上,也成为我国的能源安全的重要一环。以2009年开建2012年投运的锦屏-苏南±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为例,该工程额定输电容量达到720万千瓦,约占苏州电网用电负荷的1/3。而在建的苏通特高压GIL综合管廊工程,将大幅提高华东地区的受电能力和电网安全运行能力。预计2019年投运后,以苏州电网为接入点的华东电网将新增特高压受电能力3,500万千瓦,相当于接入1.5座三峡水电站,并给华东地区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2. 特高压为可再生能源发展保驾护航
可再生能源在我国电源装机中已经从补充能源上升为替代能源。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风能和太阳能发电技术均取得长足进步。2017年度,风电和光伏在我国电源结构中的占比分别达到了9%和8%;在发电量占比分别达到了4.5%和1.5%。到2018年中,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已经达到3.26亿千瓦,风电和光伏发电累计装机规模分别达到了1.55亿千瓦和1.72亿千瓦;风电光伏在我国电源结构中的占比达到了17.8%,在发电量中的占比超过了6%。风电光伏已经从最初的补充能源上升为替代能源,随着未来其发电成本进一步降低达到平价,可再生能源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我国可再生能源资源禀赋也表现出逆向分布特征。根据国家气候中评估测算,我国风能资源总储量约32.3亿千瓦,可开发利用的风能资源约10亿千瓦,在等效满发的情况下,每年可提供2.3亿千瓦时电量。内蒙古、甘肃北部、黑龙江、吉林东部以及辽东半岛等区域是我国风力资源丰沛区域,风能密度一般都在200~300W/m2,年发电小时数均在3,000小时以上。到2017年底,我国累计风电装机规模达到了1.72亿千瓦,其中华北、西北和东北地区(三北区域)装机占比合计超过67%。
根据国家气候中评估测算,按照可利用土地、开发成本、送出条件等因素,我国光伏发电开发潜力超过35亿千瓦,其中集中式和分布式可开发潜力分别约为26亿千瓦和9.5亿千瓦。青藏高原、甘肃、宁夏、新疆、河北西北部、山西北部、内蒙古南部等三北区域是我国太阳能资源丰富或较丰富的地区,年日照时数均大于2200小时。到2017年底,我国光伏并网规模达到1.55亿千瓦,其中西北和华北装机占比分别为26%和18%。由于2016/17年分布式光伏装机规模快速上升(423万千瓦和1,945万千瓦)且主要集中在华东和华中区域,如仅看地面集中式电站,三北区域的光伏装机规模占比超过70%。
可再生能源同样面临严重的消纳调配问题。由于风电场/光伏电站与输电通道的建设周期不匹配,再加上跨省跨区消纳受限,可再生能源富集的三北地区同样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跨省、跨区输送通道能力不足的问题,成为制约新能源消纳的刚性约束。2016年三北地区的弃风率攀升到16.3%,西北地区的弃光率达到了19%。随着2016/17年12条特高压工程陆续投产的拉动下,全国分别完成跨区、跨省送电量2,001和5,736亿千瓦时,同比分别增长20.3%和19.4%,助力可再生能源实现全国大范围优化配置。弃风和弃光率也呈现出持续大幅下降,2017年我国三北地区的率风率已经下降到11%,2018年上半年进一步下降到了9.5%;同期,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弃风率和弃光率也分别下降到了13.7%和12.1%。
特高压具有网络规模效应,成网后将显著降低电力供应成本。目前我国风电、光伏发电成本分别为0.4元/千瓦时、0.5元/千瓦时左右,预计到2020年将逐步达到发电侧平价,到2025年发电成本均可降至0.3元/千瓦时以下。国家电网公司已经提前为可再生能源大规模接入调度做好输送通道准备,预计到2020年、2025年和2035年,国家电网跨区跨省输电能力将分别达到2.5亿、3.6亿和6亿千瓦,可满足可再生能源装机6.5亿、9亿和15亿千瓦的发展需要。
2.3.特高压带来显著的环境和经济效益
环境问题加速能源发展战略调整。我国东中部地区人口密集用电需求量大,密集分布着大量的燃煤电厂。而东中部本身缺乏一次能源,过度依赖远距离输煤,在运储发各环节造成多重大气污染。实施“以电代煤、以电代油、电从远方来、来的是清洁电”已成为我国能源发展的战略方向。在西部、北部能源基地集中建设大容量燃煤坑口电站及新能源电厂,通过特高压工程外送,煤炭综合利用效率和排放治理效果均远好于在东中部分散式煤电。
2014年集中核准4交5直特高压治霾通道,打响蓝天保卫战。2014年5月,发改委、能源局、环保部联合发布《关于印发能源行业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将12条重点输电通道纳入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其中包含4交5直共9条特高压线路。这12条线路于2014/15年陆续启动,并于2017年底全面建成投运,形成了一幅自北向南、自西向东的清洁电能输送蓝图。这12条重点输电线路,新增跨区输电能力7,560万千瓦,每年可减少燃煤运输约1.9亿吨,减排二氧化碳约3.2亿吨、二氧化硫约100万吨、氮氧化物约94万吨。
特高压跨区送电对于环境改善的作用显著。根据Green Peace统计,特高压每输送1亿千瓦时电力,可使负荷中心减排PM2.5约7吨,PM10约17吨,减排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约450吨。南方电网公司通过西电东送将云南的水电送到用电负荷中心的广东,减少当地对于一次能源的消耗,为广东治理空气污染做出积极贡献。2007年广东省全年灰霾天数为75.2天,到2016年灰霾天数已下降到29天。
到2017年底,国家电网公司已投运“8交10直”共18条特高压工程,累计跨区跨省输送电力9,307亿千瓦时。2017年度,国网实现跨区跨省输送电能2,326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东中部地区煤炭消耗量4亿吨,为国网辖区省市减排二氧化硫140万吨,减排氮氧化物141万吨,分别减排烟尘和二氧化碳22万吨和8万吨。
除环境效益外,特高压也具备显著的经济效益。从过往的基建投资来看,电网投资一直是拉基建稳增长的主力军之一。过往特高压项目出现两拨集中核准与建设期,第一拨集中在2008/09年,4条特高压线路启动,2010年特高压项目总投资规模达到了1,118亿元;第二拨是在14/15年,能源局集中批复4交5直9条特高压治霾输电通道,并在16/17年陆续投运。对应到投资来看,16/17年特高压投资规模则分别达到了886亿元和1,080亿元。根据国家电网公司测算,“十三五”期间,包括特高压工程在内的电网工程规划总投资2.38万亿元,带动电源投资3万亿元,年均拉动GDP增长超过0.8Pct。
特高压推动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特高压输电工程建设有力带动了电源装备、电工装备、用能设备、原材料等上下游产业,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同时,推动了我国电工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以特高压±800千伏直流为例,其输电技术极其复杂,设备制造技术难度大,特别是换流变压器、平波电抗器、直流套管、换流阀等重要换流设备,国内外没有可借鉴的经验。国网、南网联合科研院所、高校、设备制造厂商等160多家单位协同攻关,共完成关键技术研究141项,创造了37项世界第一,攻克了特高电压、特大电流下的绝缘特性、电磁环境、设备研制、试验技术等世界级难题。2018年1月,“特高压±8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特高压成套输电设备的研制成功,改变了中国在电气设备制造领域长期从发达国家“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的发展模式,实现了从基础研究到工程实践的全面突破,全面提升了我国电工装备企业的技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3特高压关键设备与产业链
特高压工程大规模建设,核心装备是关键。由于特高压项目涉及到能源与电力安全,2006年国家发改委就明确提出我国特高压工程所需设备要立足国内,走自主化开发研制和国内供货的道路。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特高压设备企业已形成自具备主知识产权的研发体系和核心制造能力。目前我国特高压交直流输电工程中的设备国产化率达到90%以上,特高压交流电压成为国际标准。同时,我们领先于国外电工装备企业在1000kV特高压交流GIL管廊、1500MVA特高压变压器、±800kV、±1100kV特高压换流变、换流阀、穿墙套管等设备领域取得率先突破。
3.1. 特高压交流关键设备
特高压交流中的关键设备是变压器和GIS。在特高压交流线路中,主要的电气设备包括变压器、并联电抗器、开关、串联补偿装置、互感器、电容器、避雷器、绝缘子、套管、导地线、金具和杆塔等。电抗器和变压器在技术原理和产品结构上有共同之处,但变压器用于升压或降压,电抗器则用于抑制谐波或无功补偿。电抗器以串联或并联形式接入输电线路,串联电抗器用于抑制电网中的高次谐波和限制合闸电流,并联电抗器用于无功补偿。断路器、开关、互感器等高压配电装置通常以组合电器产品形式出现。
在特高压交流中,关键的设备主要为变压器/电抗器和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电器(GIS)。我们参考2016年招标的锡盟-胜利1000kV特高压交流工程来看,主设备占线路总投资额的比重为26%,其中分别为变压器、电抗器和GIS的投资占比分别为4.2%、3.2%和18.5%。
1、变压器
特高压交流变压器是特高压交流输电工程的核心设备之一。我国特高压交流输电工程使用的特高压变压器一般可为单相、油浸和自耦变压器,采用分体结构,由主体变压器和调压补偿变压器两部分组成,主变和调变之间通过油-空气套管进行外部连接。依托特高压输电工程实践,我国已具备了1000kV特高压交流变压器自主设计制造能力,研制出特高压大容量变压器系列产品,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目前,我国主要变压器企业已研制出单柱容量为500MVA的1000MVA、1000kV变压器(两柱结构)和1500MVA、1000kV变压器(三柱结构)。到2017年底,在我国已经投运的8条特高压交流输电工程上已经有160多台特高压变压器投入使用,国产化率达到90%以上。在电抗器方面,我国已相继成功研制了1000kV 的200Mvar、240Mvar和320Mvar特高压并联电抗器,其中320Mvar单体容量为世界最大。
2、GIS
GIS(Gas Insulated Switchgear)是将一座变电站除变压器外的一次设备,包括断路器、母线、隔离开关、电压互感器、电流互感器、避雷器、套管、母线等高压电器组合一个的整体的高压配电装置,内部充有一定压力的SF6气体用于绝缘和断路器消弧。高压配电装备包括三种:AIS(空气绝缘的常规配电装置)、H-GIS(混合 式配电装置)和GIS(六氟化硫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电器)。与敞开式高压电器装备相比,GIS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小、可靠性高、环境适应能力强,我国特高压线路变电站均采用特高压GIS。特高压建设初期,国内制造企业和国外企业合作研发了特高压GIS。2011年后,国内开始着手特高压GIS国产化和技术提升工作,目前我国特高压GIS产品技术参数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3.2. 特高压交流市场格局
由于特高压项目涉及到能源与电力安全, 2006年国家发改委就明确提出我国特高压工程所需设备要立足国内,走自主化开发研制和国内供货的道路。同时要求1000千伏交流试验工程均采用GIS 或H-GIS,由中方控股企业制造,设备国产化率不应低于70%。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特高压设备企业已形成自具备主知识产权的研发体系和核心制造能力。
目前在特高压变压器领域,国内的厂商主要是中国西电、特变电工、天威保变;国外的厂商主要有ABB、西门子和阿海珐等。根据过往特高压项目招标的统计数据及上市公司公告信息来看,特高压交流变压器竞争格局比较稳定。通常变压器招标中,中国西电、特变电工、天威保变三家企业的中标份额基本拉近;在电抗器产品的招标中,通常以中国西电和特变电工为主。
在特高压GIS领域,国内具备研制生产的企业主要为平高电气、中国西电、新东北电气、山东日立;国外生产厂家主要有ABB,东芝、三菱、日立、西门子和阿尔斯通等。
根据过往特高压项目招标的统计数据及上市公司公告信息来看,平高电气在GIS设备的竞争优势比较明显。平高电气在特高压GIS设备领域的中标占比一直保持在40-45%左右,同时特高压直流场开关设备领域保持较高的市场占有率。
3.3. 特高压 特高压 直流关键设备 流关键设备
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涉及的气装备有 换流变压器、 阀及其控制保护系统,平波电抗换流变压器、 阀及其控制保护系统,平波电抗换流变压器、 阀及其控制保护系统,平波电抗直流 滤波器、直流 滤波器、场开关设备 、直流测量开关设备 、直流测量、直流避雷器 、直流穿墙套管杆架等 、直流穿墙套管杆架等 、直流穿墙套管杆架等 。其中, 直流特高压关键设备主要包括换变器,阀控制保护系统和平波电抗。 直流特高压关键设备主要包括换变器,阀控制保护系统和平波电抗。 直流特高压关键设备主要包括换变器,阀控制保护系统和平波电抗。 直流特高压关键设备主要包括换变器,阀控制保护系统和平波电抗。 直流特高压关键设备主要包括换变器,阀控制保护系统和平波电抗。 直流特高压关键设备主要包括换变器,阀控制保护系统和平波电抗。直流特高压关键设备主要包括换变器,阀控制保护系统和平波电抗器。
1、换流变压器
换流变用于长距离直流输电或电网之间联网的电能转换,换流变除了承受交流电压外,还要承受交流转换成直流过程中的直流电压。随着我国特高压直流工程输送容量的逐步提高,单台换流变压器的容量从云南-广东工程的250MVA提升至锡盟-泰州工程的509.3MVA;电压等级也提升到±1100kV。2018年6月,世界首台送端±1100kV特高压换流变压器在昌吉换流站进行安装。
2、换流阀
换流阀是交直流电能转换的核心单元,通过依次将三相交流电压连接到直流端得到期望的直流电压和实现对功率的控制。换流阀体由晶闸管、阻尼电容、均压电容、阻尼电阻、均压电阻、饱和电抗器、晶闸管控制单元等零部件组成。其中,晶闸管是换流阀的核心部件,决定了换流阀的通流能力。目前,我国自主研制的±800kV/6250A换流阀已在上海庙-山东等工程应用。2017年8月,国家电网公司联合华北电力大学和中车时代电气成功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100kV/5500A特高压换流阀研发。与此同时,我国还完成了全球电压等级最高、容量最大的±800kV/5000MW特高压柔性直流输电换流阀研制工作。
3、直流穿墙套管
直流穿墙套管是连接换流站阀厅内部和外部高电压大容量电气装备的唯一电气贯通设备,单体承载着全系统的电压和电流,堪称直流输电系统的“咽喉”。2017年7月,由公司与中国西电、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共同研制的两种结构的±1100千伏直流穿墙套管全套试验完成并通过科技部验收。2018年上半年,世界首支±1000kV级直流纯SF6气体绝缘穿墙套管交付。
除换流变场区和阀厅控制区外,在特高压直流输电站还有直流开关场区和交流开关场区,主要的设备包括以下:
3.4. 特高压直流市场格局
在特高压直流换流变领域,国内的厂商主要是中国西电、特变电工、天威保变;国外的厂商主要有ABB、西门子和阿海珐等。其竞争格局与特高压交流变压器领域的竞争格局基本相同。特直领域最主要的产品为换流阀及其控保系统,根据过往特高压项目招标的统计数据及上市公司公告信息来看,在常规直流阀领域国电南瑞和许继电气竞争优势明显,占比分别达到50%和30%;控保领域的参与者则主要是国电南瑞子公司继保电气和许继电气。
4拉基建稳增长,掀起第三轮特高压建设高潮
4.1. 拉基建稳增长,9大输电工程获批
拉基建稳增长大背景下,第三轮特高压集中建设潮即将到来。当前来看,我国经济面临一定的下行压力和外部贸易环境恶化,因此能源局再次启动了大规模电网投资。2018年9月7日,国家能源局下发《关于加快推进一批输变电重点工程规划建设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为加大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力度,发挥重点电网工程在优化投资结构、清洁能源消纳、电力精准扶贫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将加快推进青海-河南特直、张北-雄安特交等9项重点输变电工程建设。
9项重点输变电工程核准节奏与数据均超预期。此次能源局规划建设的9项重点输变电工程包含5条特高压直流、7条特压交流和2条直流互联工程(云贵、闽粤),项目合计输电能力5,700万千瓦。其中,特高压3直6交项目将在2018Q4核准开工,其余项目将在2019年核准开工。这9项输电变工程中大部分线路已列入两家电网公司的年度工作计划,但此次批复的节奏比预期要快,同时还额外增加了特直配套交流特高压线路的规划。
华中特高压交流环网雏形初显,云贵/闽粤构建互联互通。华中电网省间联络薄弱,难以满足省间水火互济。此次特高压规划中,为配套青海-河南、陕北-湖北、雅中-江西等特高压直流工程高效落地,在落地点驻马店、武汉、南昌三地配套建设驻马店-武汉、南昌-长沙等5条特高压交流工程。这5条特高压工程加上规划的“1000 kV南阳-荆门-长沙双回特高压交流工程”将与在运的1000kV“晋东南-南阳-荆门”特高压交流工程,形成覆盖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四省的“日”字形的华中特高压交流环网。闽粤背靠背将联接国网和南网所辖的广东福建两省;云贵±500 kV直流工程将实现云南贵州水火互济,促进云南富余水电消纳。
提前准备清洁能源输送大通道。此次核准的白鹤滩-江苏和白鹤滩-浙江±800KV特高压直流工程,加上此前开工的昆柳龙±800KV直流工程则是为金沙江下游两个大型水电站乌东德和白鹤滩水电站提前备好电力输送通道。乌东德水电站装机规模1020万千瓦,首台机组将于2020年8月投产生发电;装机规模仅次于三峡的白鹤滩水电站也将于2021年5月下闸蓄水,同年6月首台机组投产发电。能源局此次加快对特高压项目审批节奏也有提前做好电源通道建设的必要性。
4.2.预计总投资规模在2,000亿以上
14条线路预计总投资规模在2,000亿以上。根据我们的测算,此次核准7条直流输电工程总投资规模在1,500亿元以上,其中5条特高压直流工程的总投资规模在1,400亿元以上,2条直流背靠背的投资规模在100亿左右。此次核准的7条特高压交流输电工程总投资规模在640亿元左右,其中2条特高压交流长线路动态投资规模约220亿元,5条特直落地配套特高压交流线路的动态投资规模约420亿元。
7条直流输电工程总投资规模在1,500亿元以上。此次核准5条长距离特高压直流工程,其中青海-河南、陕北-湖北、雅中-南昌3条线路动态投资规模已经初定,分别为268、236和317亿元。白鹤滩-江苏±800KV特直线路根据其初步落地方案、线路长度、输送容量,我们以参考2017年投运的扎鲁特-青州和上述已公告动态投资规模的3条特直线路,我们估算动态投资规模在300亿元。白鹤滩-浙江线路±800KV输送容量、线路长度均与白鹤滩-江苏接近,动态投资规模估算也在300亿元。云贵互联通道工程和闽粤联网工程根据其落地方案、线路长度及输送容量,参考黑河直流背靠背和渝鄂直流背靠背联网工程项目的建设方案及其投资情况,我们测算云贵和闽粤两项直流工程的投资规模合计约为100亿元。
7条特高压交流输电工程总投资规模在640亿元左右。其中,南阳-荆门-长沙1000KV双回路特交工程动态投资规模为160亿元。张北-雄安特交工程和5条特直落地配套特交工程根据其项目落地方案,参考线路长度、输电容量和过往1000KV双回路特交工程落地方案和建设投资情况,我们测算其动态投资规模分别为60亿元和420亿元。
4.3. 19/20年将是设备厂交付高峰
2018年四季度将有3直6交核准开工。根据能源局规划,青海-河南、陕北-湖北、雅中-江西3条±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及其落地配套的5条1000KV特高压交流工程将在2018年四季度由国家发改委核准后开工建设,同时张北-雄安1000KV特高压工程也将在年内核准。其余4直1交将在2019年内核准开工。
从核准的节奏来看,18/19年将是核准大年。2018年3月和5月,发改委先后核准了蒙西-晋中1000特高压交流输电工程和±800昆柳龙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加上年内预期即将核准开工的3交6直,2018年核准开工的特高压项目将达到11条,创历年特高压线路审批条数之最。
从落地节奏来看,19/20年将是是设备厂交付高峰。根据过往项目的情况来看,通常在国家发改委核准后项目很快就将进入开工和招标阶段。而设备厂商也会根据项目落地方案提前备货,一般在项目开工3-6个月即进入产品交付阶段。我们预估,这14条线路和18年已核准的1交1直项目将在2019/20年进入交付高峰期。
4.4. 14条线路预计将释放约468亿元主设备订单
7条直流输电工程预计将释放350亿元主设备。根据这7条线路的初步设计情况并参考过往类似线路投资和招标情况,我们测算主设备投资规模预计在350亿左右,其中换流变约150亿元,换流阀及控保约112亿元,直流场设备约20亿元,直流套管约25亿元,直流场交流部分的GIS约38亿元。
交流线路的投资主要取决于落地点数量和落地点的变电站规划方案,根据国家电网的相关招标统计,此次核准的7条特高压线路共涉及10座1000kV变电站。其中,雄安(北京西)、南阳和荆门三座为扩建工程,其余7座和为新建工程。参考过往的招标情况,预计每站主设备平均用量分别为变压器8台/座,电抗器12台/座,GIS 10个间隔/站。
7条特高压交流输电工程预计将带来主设备订单约120亿元。目前,招标价格来看,特高压GIS一般在7,000-8,000万/间隔,变压器约3,000万元/台,电抗器约2,000万元/台。考虑到此次项目规划的背景为拉基建稳增长,设备的交付则将集中在2019/2020年, 再考虑当前大宗原材料价格的走势,我们预判招标价格将维持在当前水平,而且不排除有因交期紧产能不足而产生价格上涨的可能。基于上述的参考条件,我们测算这7条特高压交流输电工程预计将释放主设备订单约123亿元。
整体测算,14条线路的释放的主设备在468亿元。其中,变压器(含直流换流变)约174亿元,高压电抗器约24亿元,GIS约113亿元,换流阀+控制保护约112亿元,直流场开关设备20亿元,直流穿墙套管25亿元。
5投资建议
5.1. 主要设备企业弹性测算
根据上述对这14条线路带来的主设备需求量,我们参考过往每种主设备产品招标中各主要生产企业的中标情况,初步估算国电南瑞、许继电气、平高电气、特变电工和中国西电这五家特高压产品技术领先企业未来在这些线路招标中有望获取的订单规模。
基于本次项目核准宏观经济背景,我们预估这些线路将在3-4年完成,大部分主设备订单将在2年内完成交付,以主要主设备公司2017年营收做基准,简单测算下这14条线路未来释放订单对于各公司的收入弹性,结果如下表所示。
5.2. 投资建议
特高压是契合中国国情的电力超级快递。我国能源资源禀赋与负荷呈现典型的逆向分布,能源需求占比达到70%以上,80%以上能源资源则主要集中在“三北”以及西南地区,并且相距1,000-4,000公里。特高压工程提升了跨区输电能力,已成为我国电力领域的“超级快递”,国网辖区内跨区输送电量从2010年的269亿kWh快速增加到2017年度的2,326亿kWh。可再生能源同样面临严重的消纳调配问题,随着2016/17年12条特高压工程陆续投产的拉动,2018年上半年三北地区的率风率和西北地区的弃光率分别到9.5%和12.1%。
拉基建稳增长大背景下,第三轮特高压集中建设潮即将到来。获批的14条线路预计总投资规模在2,000亿以上,预计将释放约468亿元主设备订单。从核准节奏来看,2018/19年将是核准大年,预计2018年四季度将有3直6交核准开工,其余4直1交将在2019年内核准开工。从落地节奏来看,19/20年将是是设备厂交付高峰,一般在项目开工3-6个月即进入产品交付阶段。特高压主设备相关企业也将迎来新一波的业绩上升期,因此我们给予特高压输电板块“领先大市-A”投资评级
重点推荐技术领先的特高压主设备龙头企业。特高压主设备产品技术门槛高,市场集中度高,主要的参与企业包括国电南瑞、平高电气、许继电气、特变电工和中国西电等。从订单规模测算及各家的市占率来看,这14条线路将给这些企业带来10%以上的营收弹性。考虑到特高压设备毛利率净利率水平均远高于高压和中低压电气设备,预计带来的利润弹性会更高。基于过往电网基建对特高压相关公司的影响来看,每一波特高压建设高峰都伴随着相关公司经营业绩的大幅提升和股价的快速上涨。我们重点推荐:平高电气、许继电气、国电南瑞、中国西电和特变电工。
建议同时关注后期配网投资提速的情况。从稳增长的角度看,配电网建设更具有长期促进作用。近年来,随着特高压骨干网架建成及新能源大规模接入,配网投资补欠账的进程正在加快。2017年度,我国110KV以下(含110KV)电网工程新增建设投资规模达到3,064亿元,在电网投资中的占比达到了57.4%。在特高压骨干网架逐步落地完善后,配网投资将是智能电网建设最为关键的环节,增量配电网、配网自动化及电力信息化等领域将成为投资重点。国电南瑞、许继电气、平高电气、中国西电等公司配网业务占比也相对较高,若未来配网投资力度加大,这些公司相应也会直接受益。
5.3. 重点公司
平高电气:平地起高台,特交龙头迎浪再启航
■公司是国际领先的电气开关龙头。平高电气是国家电网公司旗下产业单位,核心业务为高压、超高压、特高压交直流开关设备的研发、制造、销售和服务。目前公司在特高压GIS开关领域的市场占有率高达40-45%。在直流断路器、切滤波器、直流穿墙套管等特高压直流领域也取得了显著的突破。2016年集团核心配网资产上海天灵、平高威海和平高通用等5家子公司注入平高电气,加上子公司天津平高的全系列真空开关产品,公司在中低压配网领域形成了完整的产业体系。
■特高压建设高潮再起,公司特高压产品技术能力强市占率高。过往特高压项目在08/09年和14/15年出现两拨集中核准与建设期,能源局此次集中批复14条线路,同样意在拉基建稳增长。从节奏上来看,18/19年将是核准大年,19/20年将是是设备厂交付高峰。14条线路预计总投资规模在2000亿以上,平高电气有望获得40-45亿特高压GIS订单,再加上特直穿墙套管、避雷器等直流场设备,整体有望新增特高压相关订单60亿以上。公司当前在手仍有约40亿订单,我们判断2018-2021年公司特高压订单的交付规模大约在20亿、25亿、40亿和15亿左右,有望带来极大的业绩弹性。
■电网投资增速开始由骨干网向配网切换,公司在手配网订单充足。随着特高压骨干网架建成及新能源大规模接入,配网投资补欠账的进程正在加快。2017年,我国110KV以下(含110KV)电网投资规模达3,064亿元,2013-2017年间投资复合增速达到11.48%,投资结构占比达到了57.4%。从行业动态来看,配网自动化、增量配电网及电力信息化等领域将成为投资重点。前3批增量配网和3批微网及多能互补示范项目将形成投资规模达2,520亿元。平高电气在手配网订单充足,2018年以来,公司在中低压配网领域陆续中标金额达36亿元以上,较2017年配网相关业务的营收高出40%以上,我们预计公司有望在18H2拿到更多的配网订单。
国电南瑞:特高压换流阀与控制保护龙头,发展动力充足
■智能配用电设备龙头,电力装备稳健增长。公司是国网电科院下属孙公司,国网背景强大。业务覆盖电网自动化、发电及新能源、节能环保、工业控制(含轨道交通)等多个领域,资产重组后新增继电保护、柔性输电、电力信息通信、以及海外及工程总包业务,是智能电网二次设备龙头企业,也是国内轨道交通综合监控领域的最大供应商。
■特高压换流阀与控制保护绝对龙头,新项目审批夯实未来业绩。根据过往特高压项目招标的统计数据及上市公司公告信息来看,公司在常规直流阀、柔直换流阀和特高压变电站继电保护领域处于绝对领先地位,中标率长期保持在50%以上。2018H1,公司在特高压直流故障分析及协同处置、多端柔性直流控制保护等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将持续提升公司在特高压领域的技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订单方面,2018年初和9月,公司在张北±500kV柔性直流电网示范工程和昆柳龙±800kV特高压直流工程分别中标25亿元和10.3亿,预估公司当前在手特高压订单近40亿元。新批14条线路,根据我们的测算,公司有望中标56亿元以上,将进一步夯实公司未来的业绩增长。
■能源碎片化与电网智能化趋势利好公司成长性。能源碎片化趋势下,对配网稳定性提出要求,公司在配网自动化方面处于龙头地位,在国网前三批30个配电自动化试点工程中,承担了17个大中型城市试点建设。报告期内电网自动化业务的高增速也印证了这一点。此外,电网智能化对实时监控和分析系统状态的能力提出要求,是公司信息通信业务高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2018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105.58亿元,同比增长20.09%;实现归母净利13.52亿元,同比增长50.77%。
■公司注重技术创新与团队人才质量,保障技术领先优势。公司研发投入力度较大,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例始终保持在6%-8%,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研发人员达1156人,占公司总人数比例36%;公司硕士及以上学历人数达1440人,占总人数比例45%。18H1公司研发支出7.4亿元,同比增加21.88%,占营收比重超过7%。2018年上半年,公司重点研发智能配电监控终端、新型“三跨”视频监控装置、通用型量子VPN和加密卡等关键技术,若未来IGBT、智能制造等新规划业务进展顺利,电网安全龙头地位将进一步巩固。
许继电气:特高压在手订单充足,业绩拐点即将到来
■许继电气是国内电力装备行业的领先企业。公司聚焦于特高压、智能电网、新能源、电动汽车充换电、轨道交通及工业智能化五大核心业务,产品广泛应用于电力系统各个环节。公司同时具备电力一次、二次技术研发和设备制造能力,产品主要分为智能变配电系统、直流输电系统、智能中压供用电设备、智能电表、电动车智能充换电系统等。
■电网基建提速,直流业绩反转在即。国家能源局于2018年9月7日下发《关于加快推进一批输变电重点工程规划建设工作的通知》,集中批复14条线路。过往特高压项目在08/09年和14/15年出现两拨集中核准与建设期,能源局此次集中批复同样意在拉基建稳增长,14条线路预计总投资规模在2000亿以上。从节奏上来看,18/19年将是核准大年,19/20年将是是设备厂交付高峰。从近三年招投标份额来看,公司换流阀产品市占率在30%左右。此次批复的7条直流线路,预计将释放350亿元主设备。换流阀、直流场、控保等许继涉及的产品预计投资规模在130亿元左右,按照过往公司的中标份额测算,公司预计中标订单约40亿元。加上昆柳龙项目10.3亿订单、张北柔直8.3亿元订单和巴基斯坦拉合尔±660kV直流工程6.3亿元海外订单等,公司未来几年订单充足,直流输电系统业务有望大幅贡献业绩。
■配网业务稳定发展。近年来随着特高压骨干网架建成及新能源大规模接入,配网投资补欠账的进程正在加快,未来配网投资将是智能电网建设最为关键的环节。17年国家配网招标量不高,导致公司智能变配电业务18H1营收下滑7.42%。2018年配网招标批次上升为4次,达到以往2倍,而公司具备较为齐全的配网产品,同时通过融资租赁模式扩张市占率,有望实现配网业务的稳定发展。
■围绕电力领域,向综合能源服务商转型。除了传统输配电产品之外,公司近年来积极发展充电桩、储能等业务,向综合能源服务商转型。公司成立了电动汽车充电服务公司开展互联网+充电服务,并且凭借网内优势在国家电网电源相关批次的招标中,中标份额位居前列。在储能方面,公司在PCS储能、电池成组系统、废旧电池梯次利用等领域均开展布局,并在鲁能、镇江等项目上已有应用,预计未来随着新能源行业的发展,该领域的体量将稳增。
特变电工:特种变压器龙头,输变电与新能源携手促增长
■聚焦于输变电和能源领域,三大产业的开拓与协同发展。特变电工主营业务包括输变电、新能源及能源业务。输变电业务包括变压器、电线电缆、成套工程等,公司是国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变压器制造企业,特别是超高压和直流变压器的核心技术已经达到了国际水平。新能源业务主要包括多晶硅、逆变器和新能源电站EPC;能源业务主要包括煤炭的开采与销售、电力及热力的生产和供应。公司业绩保持稳定,18H1业绩小幅增长,实现营收186.06亿元,同比增3.21%;实现归母净利润14.25亿元,同比增4.58%。
■特高压核准线路超预期,变压器迎新机遇。18H1,公司变压器业务有所承压,营收下滑3.6%,毛利率减少2.31pcts。9月,国家能源局下发文件批复14条直流及特高压交流线路,数量与投资规模均超行业预期,预计19/20年将成为设备厂交付高峰期。公司作为变压器龙头,生产规模和中标份额位居行业前三,并于成功研制出世界电压等级最高的±1100KV高端换流变压器,用于昌吉至古泉±1100KV特高压直流输变电工程,展现了公司在该领域的技术优势。新批14条线路预计将释放468亿元主设备,根据我们的测算,公司有望中标77亿元,将进一步夯实公司未来的业绩增长。公司在柔直换流阀领域也取得突破,18年9月公司昆柳龙直流工程中标6.9亿元柔直换流阀。
■输变电海外业务拓展顺利,在手订单饱满。输变电业务方面,公司近年不断拓展海外,并通过提供成套系统集成解决方案服务不断提升竞争力与盈利能力。18H1,公司整体业务中,海外业务营收同比增速为8.67%,毛利率较上年同期增加5.62pcts。在上半年总体毛利率下滑的背景下,公司输变电成套工程业务毛利率较17H1提升超2个百分点至28.8%。截至2018年6月末,公司国际集成业务在手订单金额超60亿美元,将持续转化为收入保障业绩增长。
■降本增效叠加大额订单,新能源产业稳步发展。公司当前拥有多晶硅产能3万吨/年,尽管受政策影响价格有所下降,但公司通过技改化等多途径不断降低成本。今年7月,子公司新特能源与隆基股份签署硅料大单,规模达9.1万吨、总金额80.24亿元,占公司2017年营收的20.96%。此外,公司积极调整市场布局,加大中东部高电价市场优质光伏及风电资源的开发力度,加快内蒙古高压基地风电BOO自营电站建设,以获得长期稳定收益。
中国西电:特高压+海外拓展,输配电龙头迎来发展新机遇
■中国西电是国内领先的高压特高压输配电成套企业。公司成立于1959年,是国资委直属央企。公司核心业务是交直流输配电设备的研发、制造与检测,主要产品包括110kV以上的高压开关、变压器、换流阀、谐波及无功补偿等电力设备。公司拥有完整的超特高压输变电成套装备核心技术,±1100kV直流穿墙套管等10个产品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产品和技术已出口到40多个国家和地区。公司在国内率先研发了750kV、1000kV、±800kV、±1100kV特高压交直流输配电设备中的系列产品,为多条输电工程提供GIS、变压器、电抗器、避雷器、换流阀、电容器等核心产品。
■9大输电工程超预期核准,公司迎来发展新机遇。随着前期核准的特高压项目基本建成投运而后续新增核准开工项目大幅减少,电网投资呈现出下滑趋势。2018上半年,电网投资完成额2,036亿元,同比下降 15.1%。受此影响,加上原材料价格上涨,公司经济效益有所下滑:18H1营收57亿元,同比下降7%;归母净利2.54亿元,同比下滑57.19%。能源局集中批复9大输电工程拉基建稳增长,规划数量和核准节奏均超预期。14条线路预计总投资规模在2000亿以上,带来的主设备规模预计在468亿左右,公司在变压器、电抗器、GIS和换流阀等关键设备均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新批14条线路,根据我们的测算,公司有望中标92亿元。从落地节奏来看,19/20年将是设备厂交付高峰,公司有望迎来发展新机遇。
■积极开拓网外市场,主动推进电力装备“走出去”。面对电网投资下滑,公司积极开拓市场,主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在网外、海外及新领域、新市场取得显著成效。公司海外制造基地建设取得长足进展,西电埃及500kV超高压变压器生产线顺利投产;西电印尼出产的17台 500 kV电力变压器一次性通过产品型式试验和出厂试验,其中250MVA/500kV三相电力变压器成为印尼本国生产制造的 500kV电压等级中单台容量最大的变压器。埃及民与印尼电力需求快速增长,当地电力基础设施拨薄弱,公司在当地区位优势显著。同时,海外制造基地运行良好,未来有望进一步带动对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业务拓展。
6风险提示
1、项目核准时间延后。特高压项目的核准一般在能源局批复之后仍需要国家发改委核准,此次14条项目按照国家能源局规划将有3直6交在18 Q4得到核准,另有4直1交将在2019年得到核准,如果项目核准由于各种内外部原因滞后则将影响项目的开工及设备交付,直接影响相关公司的业绩。
2、大宗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电气设备产品主要使用铜、银、钢等金属原材料,根据长江有色数据铜材价格从2017年中的4.5万元/吨一直上涨,18年上半年达到了5.5万元/吨,近期则维持在5万元/吨。未来电网基建整体提速,对于铜、银等原材料需求会增加,如果未来这些原材料价格出现大幅上涨则会影响相关公司的盈利能力。
3、行业竞争加剧。特高压产品领域的新进入者仍有一定的增加,特交GIS领域山东日立已经取得一定的订单,在直流换流阀领域荣信汇科和特变电工新疆新能源在2018年8月底招标的昆柳龙三端柔性直流输电工程中分别中标8.6亿元和6.9亿元柔直换流阀。若这些新进入者通过价格策略提升市场份额,则可能会影响相关企业的中标份额和盈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