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电力网获悉,8月14日,中国光大国际在香港举行了2018年中期业绩新闻发布会,公布了其截至2018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中期业绩。
(来源:北极星电力网 作者:铮铮)
2018年上半年,光大国际取得综合收益港币117.84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9%;除利息、税项、折旧及摊销前盈利为港币44.15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35%;本公司权益持有人应占盈利港币22.01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23%;每股基本盈利为49.10港仙,较去年同期增加23%。资产负债水平合理,负债率为61%。
行业“洗牌”加剧 多家企业“卖身求生”
据了解,光大国际主营三大板块环保能源、绿色环保和环保水务上半年为企业贡献净盈利达到港币24.6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7%。其中,以垃圾发电为主的核心业务板块环保能源贡献净盈利港币17.38亿元,占比达到70.4%。但与光大国际半年净利再创新高不同的是,今年上半年已有多家以垃圾发电为主的环保上市公司深陷债务危机,只得“卖身求生”。
由于前两年PPP项目的大力推广和宽松的融资政策,跨界资本大量涌入环保行业,垃圾发电项目大肆上马。但资本的“过火”也导致了行业内乱象丛生,众多企业不顾自身能力盲目扩张,债多压身。
垃圾发电项目本就采用BOT(特许经营权)的经营模式,再加上垃圾发电项目投资多是来自于外界融资,极易提升企业资产负债率,对企业资产流动比率要求也极高。因此,垃圾发电企业若盲目“跑马圈地”,同时上马多个项目极易陷入资金短缺的困境。2018年,随着国家大规模清理PPP项目以及融资政策的收紧,众多企业本就脆弱的资金链面临着断裂的风险。
今年以来,以垃圾发电业务为主的一大民营企业盛运环保就屡爆债务违约,致使多个银行账户及大股东股票被冻结,现只得寻求并购,“卖身求生”。与之相似的神雾环保、*ST凯迪也在不断谋求重组自救。
在行业内,拥有完善资金链和良好融资环境的国企成了众多企业“卖身”的对象。光大国际执行董事兼行政总裁王天义表示:“垃圾发电行业内现存的大部分中小企业日处理规模可能不到1万吨,不能形成很好的规模效益,那么他们在建设成本、建设质量,运营成本、运营质量和融资成本上都可能面临极大的压力。最后这些企业很可能会选择理性退出,这样就给了融资、管理、运营各方面都较好的大企业并购的机会。”
光大国际寻求优质并购 做强规模效应
据了解,截至2018年6月30日,光大国际共有85个垃圾发电项目、2个填埋场渗滤液处理项目、2个沼气发电项目、3个污泥处理处置项目及8个餐厨垃圾处理项目。设计总规模为年处理生活垃圾量约27,137,750吨、年上网电量约8,725,120,200千瓦时、年处理污泥约73,000吨及年处理餐厨垃圾约337,625吨。今年成功拓展的2个填埋场渗滤液处理项目,也是光大国际出于延伸全产业链、做强规模效应的考虑。
王天义说:“从垃圾发电总设计能力来看,光大国际是亚洲最大的垃圾发电投资运营商,总设计能力达81,900吨/日。在巩固山东、江苏等战略布局的同时,业务足迹进一步延伸至河北、甘肃及福建3个新省份。截止到6月底,业务版图拓展至国内21个省和直辖市,涵盖140多个地区,以至海外市场,包括德国、波兰及越南。今年上半年,光大国际通过并购取得了广东肇庆垃圾发电项目,打进了垃圾发电的并购市场。”
行业风险仍存 企业需加强管控
根据《“十三五”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出力设施建设规划》,到2020年,我国垃圾发电处理规模目标要接近60万吨/日。但我国现有的处理能力仅38万吨/日,市场上尚有22万吨的规模待开发。
光大国际在中期业绩发布会上也公布了约港币99.62亿元的供股计划,其中,募集资金的约60%将用于落实现有及日后的垃圾发电项目。
垃圾发电行业市场潜力巨大,可持续发展路径明晰,但也面临着一些需要管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如环保政策从严从紧造成经营成本增加的风险及行业政策调整带来的不稳定性运营挑战。此外,由于部分地方政府或者客户财务紧张而造成其支付服务费用的能力下降,或者新投运垃圾发电和生物质发电项目暂时未能纳入国家补助目录造成短期内无法及时获取国家补助,将导致企业可能面临应收账款增加的影响。企业在投资时应理性考虑行业风险和不确定性,提升风险管控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