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告,谈变化
十九大报告提出: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乌鲁木齐供电公司总经理黄震:以清洁能源为方向,以电为中心,以增强资源配置能力和配电网适应性为重点,全力推进电网丝路工程建设,把乌鲁木齐电网建成网架坚强、广泛互联、高度智能、开放互动的一流现代化电网。以乌鲁木齐电网为核心的新疆电网往东连接了国内中东部电网,往西通过中亚、西亚可连接欧洲电网,它是将来连接亚欧和中东部的一个重要节点,对我国与周边国家电网的互联互通意义重大。
新疆网讯新疆通过建设“疆电外送”电力丝路,打通了新疆能源外送的新通道,将丰富的煤炭和风、光等清洁资源就地转化为电力输送到内地,形成“能源空中走、电送全中国”的能源输送新格局。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带动下,新疆能源开发风生水起。眼下的新疆,正“内外兼修”,加快建设区域内电网和“疆电外送”通道。
建电网丝路 打造全疆动力枢纽
在国网乌鲁木齐供电公司发展策划部专责魏弋然的办公桌上,摞满了大大小小的电网规划图,乌鲁木齐750千伏电网规划图是放在最上面的一张。
魏弋然说,现在乌鲁木齐电网外围是750千伏单环网运行,在供电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建设和补强城市750千伏骨干网架,形成双环网运行,迫在眉睫。”
2017年,国网乌鲁木齐供电公司启动建设电网丝路工程,全年开工、续建38个电网建设项目。
按照电网丝路工程规划,“十三五”期间,乌鲁木齐电网建设计划投资150亿元,加快乌鲁木齐各电压等级电网建设。按照750千伏、220千伏、110千伏、10千伏四个电压等级,将乌鲁木齐电网从外部的“电力大动脉”到内部的“电力毛细血管”进行全面升级改造,将乌鲁木齐建设成为“西电东送、北电南送”的电力枢纽中心,充分推动清洁能源开发利用。
“电网丝路工程完工后,乌鲁木齐地区750千伏变电容量将达到1500万千伏安,在城市外围形成750千伏双环网结构,乌鲁木齐电网将跃升为国内乃至世界上最先进的城市电网,从根本上改变乌鲁木齐市电能供给结构。”国网乌鲁木齐供电公司发展策划部主任顾铭说。
据了解,目前新疆已建成覆盖范围最大的750千伏省级主网架,形成了天山东环网、乌昌都市圈环网和天山西环网三个环网。
随着南疆750千伏电网延伸补强工程、准北-乌北750千伏输变电工程的加快建设,750千伏电网将向北延伸至塔城,向南延伸至和田,届时电网的配置资源能力和电力外送能力均将显著提升。

疆电外送开启资源优势转化新渠道
新疆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煤炭、风能、太阳能等资源丰富。紧抓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三基地三通道“的建设机遇,近年来,电力部门积极建设我国陆上能源输送大通道,推进“疆电外送”,以促进新疆优势资源转化,实现能源供给和消费高效配置。
目前,已经建成投运750千伏“疆电外送”一、二通道及±800千伏哈密南-郑州特高压直流外送通道,外送能力达到1300万千瓦。
随着一条条连接西部边疆与内地省区的电力丝路建成,新疆富集的能源转换成电力,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内地,开启了新疆资源优势转化的一种新渠道。
如今,“疆电外送”的第二条特高压通道——昌吉至古泉±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正在加快建设中。至2017年底,该工程新疆段1109基铁塔已经组立完成,导线展放完成了96%。
该工程是目前世界上电压等级最高、输送容量最大、输电距离最远,途经新疆、甘肃、宁夏、陕西、河南、安徽六省区,线路全长3300多公里。2018年投运后,将新增输电能力1200万千瓦,每年可向华东地区输送电量660亿千瓦时。
按照规划,国家电网公司还计划在新疆建设3条特高压输电工程,新增“疆电外送”能力3200万千瓦。
未来,新疆还将依托远距离、大容量、低损耗的特高压技术,打造“一带一路”经济带输电走廊。在发展规划中,国家电网公司充分考虑和周边国家电网互联互通,推进与周边国家的能源合作。
文/记者王艳红图/资料图片
记者手记
打造全国最大的电力外送基地
2010年以前,新疆电网还是一个孤立电网,除乌鲁木齐外,其他每个地州平均仅有不到3座220千伏变电站。
2010年11月,新疆电网实现与西北电网联网,不仅迈入了750千伏超高压时代,也结束了新疆电网孤网运行的历史,丰富的电力资源第一次源源不断地通过联网工程送入内地,有力改善了中国能源战略的大格局。
如今,新疆电网实现了飞速发展,条条银线架起了新的纽带。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新疆,旨在促进电力互联互通、能源高效配置的一系列电网工程正在稳步推进。
按照规划,到2020年,新疆将建成“四直流、三交流”外送电通道,形成输送能力更强、更加安全可靠的电网丝路,外送电能力将提高到5000万千瓦,每年可将煤炭、风、光等资源转化的3000亿千瓦时电量送出。在疆内,750千伏主网架将把新疆的风、火、水电基地连接起来,打造成一个全国最大的电力外送基地。
原标题:【新时代 新气象 新作为】电力丝路构建能源输送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