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江走向海洋,做海上风电的引领者;从福建走向世界,让中国装备全球。这就是三峡人与生俱来的万丈豪情和使命意识:坚定不移地做海上风电开发的引领者!
在中国沿海,5米至25米水深、50米高度上,海上风能技术开发量约2亿千瓦;5米至50米水深、70米高度上,海上风能技术开发量约5亿千瓦,近海范围内全部可开发和利用的海上风能储量是陆上的近3倍,这是当前中国海上风能资源的“家底”。

1330 万千瓦:福建风电场规划建设总规模
在中国雄鸡版图的“鸡腹”部位,受季风和“峡管效应”的双重影响,福建省具有全国最优越的海上风能资源。如何掘金福建海上风能宝库,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发展优势,要求入闽开发海上风能的企业必须做出正确的战略考量。
沙场练兵,优中选优
八月,正是福建当地一年中最热的时间,尽管偶有台风造访送来丝丝清凉,但是仍然挡不住气温上蹿。福清兴化湾样机海上试验风场工程正热火朝天地在加速建设之中。海上打桩、混凝土浇筑、风机吊装、海底电缆敷设……一道道工序紧锣密鼓地展开作业。
一年前,三峡集团进军海上风电的号角已经在这里吹响。
在经历过残酷的陆上风电市场竞争后,目前生存下来的国内风机制造厂商已经是大浪淘沙的佼佼者,然而海上风电开发不同于陆地,它并不是简单地将陆上风电机组进行技术移植。
海上风电开发对机组的特殊要求
基础结构形式
耐腐蚀性能
抗台风设计
电能的传输
陆上升压站
为何采取同台竞技方式,让国内外厂商一决高下?
在海底地质结构复杂、海况环境多变、夏秋台风肆虐的福建沿海开发海上风能,国内并没有成熟的大功率机组,是直驱型风机性能更优、还是双馈型风机技高一筹,尚无定论。
即便是海上风能资源开发早于我国的西欧,5兆瓦以上大功率风电机组的部分技术指标如传动链、发电机、控制系统虽然相对领先,其机组设计也可以很好地适合西欧平稳的海况条件,当面对高温高湿高盐雾以及台风多发的福建沿海时,仍旧可以如鱼得水、还是水土不服,需要经过现场验证。

“如果机组在福建这样世所罕见的高复杂海况条件下都能平稳地运行,那么未来在国内甚至全球任何一块海域都能做到性能可靠。”海峡发电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刘东哲说。
据了解,位于福清市江阴半岛东南侧、牛头尾西北侧海域的兴化湾样机试验风场,是全球首个国际化大功率海上风电试验风场,将安装包括金风科技、GE在内的8家国内外知名厂商的14台5兆瓦以上的风电机组。目前已完成2台机组的吊装与海底电缆敷设,计划9月中旬完成首批3台机组的并网发电,全部机组将于今年年底并网发电并完成综合性能的评估。
“样机试验风场犹如全球海上风电机组的奥运赛场,将以同台竞技的方式,为集中连片规模开发福建海上风电遴选出质量可靠、性能最优、技术最先进的海上风电机组。”谈到兴建样机试验风场的意义时,福建能源投资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孙强这样比喻。
只有不断通过工程实践检验,利用三峡集团在福建地区推动的“集中连片规模开发”海上风电所形成的长期刺激,将来才能持续支撑海上风电技术的发展进步。

筑巢引凤,规模生产
大功率海上风电机组轮毂高达100米、叶轮直径长达150米、重量可达900吨,从国外运输这样一个钢铁“巨无霸”到中国只能依赖海轮,不仅费时,而且价格高昂,对于即将在福建掀起海上风电开发热潮的三峡集团来说,显然是不经济的。因此,三峡集团独辟蹊径,借鉴以往在大水电开发中积累的经验,联手福建人民政府,共同打造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实现中国海上风机“福建造”。
“将在兴化湾样机试验风场遴选出的海上风电机型及其配套企业引入产业园,打造海上风电全产业链园区,形成集技术研发、设备制造、检测认证、建设安装、运行维护为一体,立足福建、面向全国、辐射全球的产业基地。”福建三峡海上风电产业园运营有限公司副经理陈永明说。
150-180 万千瓦
产业园规划风机年产能
1000亩占地面积
3家风机总装厂
1家叶片厂
1家钢结构制造厂
2家配套厂
以及海上风电研发中心、检测中心、认证中心和配套办公生活设施
目前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包括,与金风科技、江苏中车、西安风电签订了入园协议,与GE、LM签订了入园合作意向协议。未来将积极争取国家权威检测中心、认证中心落户产业园。产业园的主体工程已于2017年7月底开工建设,预计2018年6月底全部建成投产。
据陈永明介绍,产业园以现代化的BIM、GIS、ECP技术为手段,利用园区屋顶光伏发电形成智能微电网,未来可以打造成设计最优、技术最先进、综合效益最好、产业链最全、外向型特点最突出的绿色节能、国际化的工业艺术精品。
在消除技术短板的同时,三峡集团要实现“集中规模连片开发”海上风能的雄心壮志,就必须进一步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就必须培育扶持海上风电的全产业链。三峡集团与福建当地政府联合出资成立的福建三峡国际海上风电产业园,清晰地表达了三峡集团推动产业链整合及优化的决心。

蛟龙出海,装备全球
“引进消化吸收”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再创新,提升我国机电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推动我国产业升级与换代。
曾几何时,国内制造企业在引进国外技术过程中时常只顾当前而不谋长远,忽视了己方创新队伍和创新人才的培养。20年前,三峡集团以三峡工程为载体,成功走出了一条有三峡特色的“技贸结合、技术转让、联合设计、合作生产”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路子,实现了我国水电装备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新跨越,带领水电机组迈入百万千瓦级别。
陈永明表示,通过产业园的建设、运营,让国内外先进技术落地福建,为福建省打造全新的海上风电产业集群,为三峡集团实现海上风电集中连片规模开发奠定基础。未来还将在每个海上风电项目上预留1—3个机位,以测试各项创新技术,使三峡集团能够把控研究方向,将最终的工程实践应用作为海上风电技术优化的目标。
此前,三峡集团已经成功收购德国Meerwind海上风电项目80%股权,吸收了海上风电领域国际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和产业资本运作模式。
未来,三峡集团将以福建为重要战略支撑点,充分发挥国际产业园的引领带动作用,全力以赴实现大功率海上风机装备国产化、大型化,打造我国海上风电升级版和世界规模最大的海上风电开发基地。
同时,围绕能源结构调整目标,坚定不移地推进海上风电产业化、平价化,并紧密跟随服务国家战略,向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输出中国的海上风电机组成套产品和海上风电场开发、运营、管理能力。
万里海疆风波平,扬帆起航正当时。在可预见的时间内,“海上三峡”不日可期,三峡集团将在海上续写新的传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