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冬天里的一把火,“点燃”了中国第一个国产百万千瓦超超临界煤电机组,华能为我国发电行业注入了一针强心剂。玉环电厂,这一国家“十五”863计划依托项 目,从孕育之初到呱呱坠地,攻克一批又一批技术难题,创造出多个国内发电史上的第一,引领我国发电设备制造能力 和技术水平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实现了中国发电人自己的 “百万超超”之梦,也实现了华能人自我再超越之梦。
十年过隙,初心不改。玉环电厂十年来成绩斐然,为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我国发电行业树立了标杆。本刊特别策划“玉环十年”,通过综述篇、业绩 篇、大事回放、关注篇、访谈篇和员工心声等板块,将“时光胶片”拉回到十年前,重温激荡人心的“玉环时刻”,倾听一代代玉环人的“青春之歌”,看看新常态下,玉环人如何屹立市场潮头面向未来。
愿得云帆三千尺,屹立潮头续远行
——记玉环电厂十年发展历程
玉环电厂,这个在中国电力工业史上闪亮的名字,曾代表着中国电力工业的一个时代。当时间之轮驶过十年,站在中国电力工业改革发展新的时代背景下,今天的玉环电厂是什么样?十年来,玉环电厂走过的路又如何?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在2016年11月28日来到玉环电厂,这一天正是玉环电厂首台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燃煤机组投产十年纪念日……
初生:浴火淬“金身”
飞跃山脊,跨越瓯江,坐上轮渡,到达玉环电厂的路途可谓不易。走进玉环电厂的大门,道路两旁树木郁郁葱葱,草坪青翠鲜亮,绿化工人正在悉心养护;由1.2公里输煤栈道连接的10万吨级煤码头在海中辛勤作业;海水淡化处理车间中自动化设备隆隆作响,随时打开终端阀门就可以饮用清洁的淡水。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机房和集控室的地板上,绿树摇曳在窗外,令人心旷神怡。机房中,四台百万千瓦级机组“保养”如新,丝毫看不出已历经了十年岁月。漫步在厂区中,今日玉环电厂的每一处细节都如能工巧匠打磨过一般“精美”,但每个玉电人心中都清楚,这“精美”的背后,是一路走来的不易……
十年前的中国,电力资源严重匮乏,清洁能源对那时的中国社会而言几乎是一个遥远的梦。当时,中国电力体制改革刚刚问世,全国出现了各大发电集团抢占资源、扩张规模的热潮,但由于缺少清洁能源开发的整体规划,以及环保设施投入严重不足,不少地方出现了“先发展后环保、边污染边治理”的情况。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华能集团公司秉承注重科技、保护环境的“绿色”公司理念,着眼长远,提前谋划,将目光聚焦于大容量、高参数、高效率、低排放的燃煤发电技术研发应用,就这样,玉环电厂这个名字赫然出现在华能的规划蓝图上。它的出现,裹挟着一种与生俱来的雄浑之气——国家首台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
毕竟是国内第一台,在哪儿建?谁来建?怎么建?建成后如何管理运营?业内人都在拭目以待,而持重的华能人在这个巨大挑战面前表现得从容不迫,开始排兵布阵。镇定的背后是信心,有序的背后是智慧。很快地,华能集团公司从全公司系统中选出18名精兵强将前往玉环岛参与筹建工作。
当建设者们历经“海陆空”一路颠簸来到这个小岛时,他们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映入眼帘的除了一望无际的大海,只剩脚下荒芜的滩涂。没有畅通的公路,没有充足的淡水资源,更没有稳定的能源供应。要在这样的地方建起四台百万千瓦级机组,着实是给玉环工程的建设者们出了个大难题。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他们不仅依靠自己的力量开山修路,搭建临时的“办公楼”,更通过技术创新,设法解决了在软土地基上建设电厂的问题。这些来自天南地北的建设者们,大家口音不同,习惯不同,阅历不同,但凭借着“志同道合,同心协力,同舟共济,同甘共苦,求同存异”这个“四同一异”的工作理念,团结在一起,忘我地投入到玉环工程的建设事业中,无怨无悔。2005年6月,随着玉环工程建设的第一个桩基落下,由我国自主设计制造和建设的首台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燃煤机组正式开工。
然而,因玉环岛地处海边,在建设过程中遭遇超强台风,给施工造成了巨大阻碍。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时任玉环电厂筹建处主任范夏夏回忆道:“台风来的时候,眼睁睁看着对面的房子被拧成麻花一样吹走了。但当我回头看到身后的员工,每个人都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那个瞬间让我感动,至今难忘。”超强的台风能吹走房屋,却吹不散玉环工程建设者们坚守基地的决心,“人在阵地在”是每一个建设者内心的声音。
除了面对恶劣的外部环境,建设者们还面对着首台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带来的种种“第一次”:新的材料、陌生的系统图、从未接触过的技术……但方法总是比困难多,学习、钻研、技术创新,让所有困难的高山不再难以翻越。回忆起这些,玉环电厂工程部主任邵天佑感触良多。在玉环工程建设时,超超临界机组主蒸汽温度达到600多摄氏度,压力达到27兆帕。当时国内没有一种材料可以承受这样的温度和压力,主蒸汽管道都要靠进口,所使用的P92和P122等新材料不仅价格高,而且焊接工艺也没有哪个国家愿意提供。面对这样的情况,华能集团公司多次组织召开研讨会,最后决定由玉环电厂牵头,西安热工院等科研单位提供技术支持,进行技术攻关。经过无数次试验和到全国各地选材,最终研制出了一套适用于玉环工程的焊接方法,成功攻克了焊接难题。这套焊接工艺的研发成果,后来被列为2007年度第十二批中国企业新纪录。邵天佑骄傲地说:“迄今为止全国已有85台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运用了P92材料,所采用的焊接工艺基本都是我们当时探索出的那一套”。
浴火淬炼,终成“金身”。经受了环境艰苦和无数“第一次”的考验,我国首台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燃煤机组在玉环岛上稳稳扎根。
进入调试阶段后,能否成功冲上百万千瓦的负荷,成为摆在玉环工程建设者面前的“最后一公里”。2006年11月18日,首台百万千瓦级机组第一次冲击百万千瓦负荷成功,集控室的现场沸腾了。这个阶段性的成功鼓舞了一双双通宵熬红的眼睛。2006年11月28日16时36分,紧张、期待充斥着整个集控室,所有人都紧紧盯住屏幕上数据的跳动。伴随着范夏夏攥起拳头一声高呼,我国首台自主建设的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燃煤机组就此诞生,现场的每一个人都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泪水夺眶而出。
成长:实干得真知
首台百万千瓦级机组虽已建成投产,但如何将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才留在这个海岛上,成了玉环电厂管理者们需要面对的最大问题。他们最终找到了这样一把“金钥匙”——“以环境吸引人,以机制激励人,以文化凝聚人,以美好前景留住人”。正是这样一种良性循环效应,使玉环电厂拥有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团队”,为华能系统甚至兄弟企业输送了大批人才,成为国内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燃煤机组的“黄埔军校”。
从基建时期的“四最一优”、“四同一异”的企业文化,到今天的“和谐团队、和谐企业、和谐家园”及“倾力、活力、动力”的“三和”、“三力”子文化体系,玉环电厂以独特、强劲、持久的文化动力推动着企业发展。玉环电厂所处地理位置距离县城中心较远,厂里就在值班公寓周边不断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建起了体育馆、食堂、超市,职工及家属在这里享受着安全优美的生活环境和舒适便捷的生活条件。许多员工家属在这个小岛上找到了自己的“快乐老家”:李家的阿姨和老姐妹们每天饭后都要跳上一会儿广场舞;张家的大爷开辟了一块菜园子,还把种的蔬菜分给邻居们,他说:“这不仅分享了食物,更分享了快乐”。
玉环岛虽地处偏远,但每一个员工在这里不仅有家人、朋友,更有玉环电厂这个大家庭。从2009年开始,玉环电厂连续八年举办了职工文艺汇演,全厂员工和家属倾情投入,自己演,演自己,员工参演率逐年提升,在华能系统和玉环当地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来自全国26个省市的员工,有的方言甚至听不懂,却成了一家人。”玉环电厂现任厂长李法众说。每年一度的玉环电厂“春晚”,都是一次大家庭的团圆,正是这种简单温馨的力量,让来自五湖四海的精英心甘情愿地扎根在这个小岛上。
人才留住了,如何用有限的资源为他们创造出一展身手的广阔舞台?玉环电厂也有自己的一套。针对新员工培训,玉环电厂采取分阶段的方式:首先对新员工进行为期一个月的集中强化培训,之后再结合培训内容,组织考试,对考试成绩优秀者给予奖励,鼓励先进,树立榜样。同时,将新员工所撰写的培训总结发布在运行管理平台,供交流学习。新员工经考核具备一定能力后,才能进入值内继续培训学习。与此同时,玉环电厂各个部门也不断组织技能竞赛,在岗位间形成“比、学、赶、超”的激情氛围。“运行之星”就是玉环电厂运行部组织的评选活动。他们通过值内推选、公示候选人、全员选举等流程,每季度进行一次评选,以榜样的力量带动全部门共同进步。
玉环电厂还探索出一套“好使”的人才双轨培养模式,通过技术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双轨培养,形成了两类人才分别成长的“双通道”。厂里制定了技术专家、技术能手管理办法,设立了首席技术专家、高级技术专家、技术专家、技术能手等技术职务,职业生涯的畅通调动了技术岗位员工刻苦钻研技术、立足岗位成才的积极性。谈到玉环电厂的人才队伍建设,李法众说:“没有人才的企业就没有基础,事业必须要有人去想、去做,才能有不竭的发展动力”。
担当:责任铸辉煌
玉环电厂的光环没有让玉电人就此止步,“运营最先进的设备,就必须始终使自己保持先进”,这是玉环电厂员工常说的一句话。他们将目光投向了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燃煤机组的稳定运行和污染物排放治理。在环保压力日益增大的新背景下,减排无疑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新课题,也是华能作为“红色”企业的使命与担当。
玉环电厂从提高脱硫系统和设备可靠性入手,采用国际上最先进的脱硫技术,在国内百万千瓦级机组中首家完成了脱硫烟道无旁路改造。除此之外,为控制氮氧化物排放,玉环电厂再开全国先河,投资5.47亿元完成了四台在役百万千瓦级机组的全面脱硝技术改造,为国家环保部2011版《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制定提供了示范和样板。
在机组投产初期,玉环电厂颇有种“独孤求败”的感觉,不论是安全控制、设备检修、运行管理还是节能创优,玉环电厂对标的是自己,要实现的是超越自己。当众多燃煤电厂纷纷对标燃气电站排放标准时,玉环电厂希望通过超越自己,实现高于同行目标的“超低”排放。2016年12月13日,伴随着4号机组超低排放改造的完成,玉环电厂再次创造了率先实现四台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机组超低排放投产佳绩。自此,玉环电厂全面走进了绿色、稳定、安全的新纪元,也再次立于我国煤电领域超低排放改造技术的最前沿。
作为承担着华能“红色”使命的骨干企业,玉环电厂在发展中时刻不忘根本,在国家最需要时毫不犹豫地挑起重担。2008年1月初,一场冰雪灾害导致整个浙江电网系统近乎瘫痪,玉环电厂紧急停机,仅留有4号机组接带15万千瓦运行4小时,接带50万千瓦单机运行40天,稳定支撑起整个浙东电网。2008年奥运保电期间,煤价飞涨,许多煤电企业都选择停机,但玉环电厂不计得失,勇挑重担,4台机组全部满发电,承担了浙江全省12.9%的发电份额,最高日发电量7537万千瓦时。2016年9月,G20杭州峰会举行,国家对浙江区域排放要求极高,在保安全、保电量的前提下,玉环电厂运行3台机组均达到超低排放标准,为守护一方蓝天尽到了央企应有的责任。
突破:改变赢未来
如今,在经济进入新常态及环保压力日益增大的背景下,所有企业都面临着“竞争优势+生态优势”双重大考。作为十年前的引领者,十年间的优等生,玉环电厂也同样面对这场大考。玉电人的认知在更新,玉电人的步伐在调整,玉电人在适时而动,应势而变……
坚持传承创新,激发内生活力和动力。面对目前国家对煤电行业政策的“收紧”、区域市场电力过剩、煤电机组利用小时数逐年下降的局面,玉环电厂秉承“传承是基础,创新是关键”的理念,以安全生产为基础,以技术创新为依托,以党建工作为保障,以健全体制机制为核心,以监督审计为手段,把多年来形成的成功的经验应用到各个领域的工作中,进一步优化体制机制,推动流程再造,促进管理不断迈向卓越,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优化“存量”,抓紧经济效益“牛鼻子”。面对严峻的市场新形势,作为高效环保的燃煤发电企业,玉环电厂眼睛向内,在优化“存量”上做文章,在运行优化和减排改造上下足功夫。通过节能减排等措施,电厂各项经济技术水平和污染物减排指标居于行业前列,保持全面领先。目前,玉环电厂实现粉尘排放浓度每立方米3.35毫克,氮氧化物排放浓度每立方米41毫克,二氧化硫排放浓度每立方米19.2毫克,所有指标均优于国家超低排放标准。
谋求“增量”,种好改革试验田。受产业政策变化和改革形势影响,优质光伏资源开发难度增大,优质风电项目也面临激烈竞争。针对这种情况,玉环电厂按照浙江分公司的整体部署,积极和当地政府部门沟通,努力开发风能、光伏等项目,力争在新能源和分布式电源开发方面取得突破。同时,玉环电厂提早谋划,开始着手参与配售电市场竞争。
擦亮“金字招牌”,让品牌为营销助力。十年发展历程,也是玉环电厂不断擦亮安全、稳定、清洁“金字招牌”的过程。如今,玉环电厂又依靠这块“金字招牌”,去进一步开拓市场,争取更多客户资源,创造更多经济效益,力争继续保持行业领先。正如浙江分公司总经理沈琦所说:“对燃煤发电企业而言,当电力市场放开,老百姓就像买东西一样挑选发电企业,一个安全、稳定的电力品牌和形象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最快赢得市场的认可。”
十载栉风沐雨, 十载春华秋实。十年前,玉环电厂首台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燃煤机组的投产,带动了中国煤电行业走上大容量、高参数、高效率的道路。十年后的今天,当沧海变幻,世事更迭,玉电人进取的信心和决心始终如一。愿得云帆三千尺,屹立潮头续远行。辉煌的成绩凝固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新时代的篇章已无声翻开。站在新常态、新电力体制背景下,玉电人续写着他们的华彩篇章。玉环电厂一直在路上……
文:集团公司新闻中心 杨心蓓
积极参与电力市场化改革 实现更好发展
—访华能浙江分公司总经理沈琦
请您回顾一下玉环电厂投产当时的情景。
玉环电厂从工程前期到基建、调试历经艰辛,作为建设者可以说整个过程是“五味杂陈”。我们的目标是“科学有序、争分夺秒、建设中国第一”,当时竞争非常激烈,全国首台百万机组“花落谁家”的悬念直到最后一刻才最终揭晓。2006年11月18日,1号机组最高负荷第一次达到100万千瓦,我们都非常兴奋。这意味着我们机组的带负荷能力和我们的基建、调试团队驾驭百万机组的能力,已经基本具备了向下一个关口冲刺的条件。历经曲折、总结经验,到11月28日,我们怀着复杂心情迎来了玉环电厂1号机组168小时试运完成的那一刻,整个集控室一片欢腾。全国第一台百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由我们亲手缔造,这是属于我们的光荣时刻,也是我们梦想成真的时刻。玉环电厂是国家863计划依托项目,是国家推动高端制造业国产化、占据国家工业信息产业制高点的具体成果。机组提前6个月通过168小时试运证明了华能没有辜负国家的期望,也展示了华能的企业精神。时任国家总理温家宝、副总理曾培炎专门向集团公司发去贺信。
您怎么看玉环电厂未来的发展?
玉环电厂创造了品牌效应,一方面企业具备这个能力,另一方面必须要保持领先,不断创新,把这个品牌发扬光大。华能的品牌和文化是我们与地方政府、其他企业进行良好合作的基础。玉环电厂必将要走市场化这条路,一方面充分发挥自身品牌、文化的优势,另一方面也充分发挥华能文化的优势。玉环电厂将根据国家和地方政府政策,把握节奏,积极参与电力市场化改革,成立能源销售公司。浙江省新能源项目开发、市场开发和能源销售领域竞争非常激烈,玉环电厂要争取资源,实现更好发展。
一是未来玉环电厂将关注新技术的进展,比如碳排放捕集利用等。中国的煤炭资源占化石能源总储量的70%,新技术的开发可能对煤电发展产生影响。技术在不断进步,我们将关注煤电方面技术的研究,保持对技术发展趋势的敏感性,适时推进三期建设。
二是玉环电厂将对玉环本地的经济结构进行深入研究,根据政府的规划和企业园区集聚,实现企业与地方的共同发展,为地方提供最佳的供热模式。
三是玉环电厂将立足市场化改革,做好用户培育、智慧能源管理、合同能源管理、增值服务等,通过差异化的增值服务,培养客户的忠诚度。玉环电厂要适应市场化和引领市场化,发现市场需求,引导市场需求,培育客户粘性,并积极探索新能源技术的应用,比如电能改造,替代客户煤、油等能源的使用;比如为用户提供储能服务,利用峰谷时段电价差,低谷时段充电,高峰时段供电,既推动了电能替代,又为这个企业降低成本、创造效益。通过立足改革发展,多渠道、多方式地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从而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参建玉环电厂,对您个人成长有什么影响?
2005年我到玉环任筹建处副主任,一直到2013年4月底才离开玉环电厂到浙江分公司工作。
我的理念是干事要做出价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追求,有的追求成长、发展的通道,有的追求薪酬方面的增长,而我的追求是工作的付出和我的岗位能够得到认同。
在玉环电厂的八年,我留下了痕迹,也体现了我人生的价值。这八年给我带来很多荣耀,也让我不断成长进步。每次到玉环电厂,员工们见到我依然很亲切,这是文化精神的财富,也是一种感情的融合。玉环电厂的可持续发展,包括人才辈出,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企业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企业形象的持续提升,体现了企业精神面貌和生产经营效益等各方面的价值,我感到非常有成就感,非常有价值。
文:浙江分公司 张斌
不忘初心 继续前行
—访华能玉环电厂厂长李法众
请您回顾一下十年前玉环电厂首台机组投产时的情景,当时您有什么感触?
说到十年前的那一幕,我到现在依然记忆犹新。2006年11月28日下午16点36分,当玉环1号机组通过168试运的那一刻,集控室里的空气像凝固了一般,在短暂的沉静后爆发了一阵阵欢呼声,那一刻饱含了太多太多的情感,大家眼里噙着泪水,激动、自豪,我们创造了中国第一!
建设中国第一台百万千瓦超超临界发电机组,这是国家863项目的依托工程,我们没有任何经验可循,一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华能敢于承担这个项目,敢于建设超超临界,是有极大勇气的,因为第一个吃螃蟹毕竟有很大风险。光有勇气、豪气也不够,毕竟这是一个100多亿的大项目,还需要过硬的综合实力。一路走来,事实证明,华能人没有辜负国家的期望,玉环电厂也没有辜负集团公司的期望,从玉环项目投产至今所获得的150多项国家级荣誉,500多项各类荣誉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
在这十年发展中,您印象最深的事是什么?
十年发展经历了太多难忘的事情,华能是“三色公司”,那我就讲3个故事。
第一件事是奥运保电,我们将它定义为“红色的电”。2008年煤价很高,很多发电企业都不愿意发电,但是在这样的特殊时段电力保障又是十分重要的。玉环电厂在集团公司的大力支持下确保了煤炭供应,电厂依靠自身的技术管理和规模效益,尽可能的压缩成本多发电,当月发电达到18.1亿千瓦时,有效缓解了浙江省的用电需求,体现了华能作为中央企业的使命与担当。
第二件事是抗冰保电,我们将它定义为“蓝色的电”,因为这体现了我们的科技水平。2008年,我国南方地区突然发生的冰雪灾害给电厂和电网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浙江省的500千伏电网大面积瘫痪,整个温州台州地区的500千伏变成了孤网运行,电网十分脆弱。作为能够在网稳定运行为数不多的几个电厂之一,玉环电厂担负着整个温台地区500千伏唯一电源点的重要责任,特别是在最严峻的低负荷时段,玉环电厂用100万千瓦的机组接带15万千瓦的负荷连续运行4小时,就相当于汽车挂着5档跑每小时5公里的时速,要确保不能熄火,这对运行、维护的要求是很高的。灾害期间,玉环电厂单机50万千瓦连续运行40天,为电网抢修争取了时间,确保了整个500千伏电网的平稳过渡,体现了华能敢担当、能担当的水平,华能的品牌价值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第三件事是今年的G20杭州峰会保电任务,这是一次清洁保电,我们将它定义为“绿色的电”。为了确保峰会期间的安全稳定和环保要求,国家、省市都制定了很多措施,对浙江的发电企业提出了更高要求,清洁发电和零环保问题是硬任务。玉环电厂在保安全、保电量、保环保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同时因为玉环电厂已经提前完成了超净排放改造,所以在峰会期间,电厂机组可以满发电,不受环保红线限制,“G20”期间即完成了保电政治任务,也创造了可观的电量收入,这一切源于清洁高效的绿色煤电。
面对未来,您对玉环电厂如何展望?
一是坚定信念,继续前行。玉环电厂是国有企业,是党领导下的企业,要重视党建工作,不负众望,坚守“三色公司”的企业使命。二是勇于担责,敢于挑战。玉环电厂是国有资产,要扛起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重任,这是国家发展的需要,也是华能的追求。玉环的第一个十年完成了历史赋予的使命,我们还要继续保持,面对新常态敢于挑战,继续保持领先。三是内树品质,外树形象。树品质就是练内功,玉环电厂自身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要持续领先,安全上就是要零违章,这样才能保零事故;质量上就是要零缺陷,这样才能保零非停。人才战略也是重要的一方面,再就是电力市场营销和清洁能源发展方面,我们要多探索。
文:玉环电厂 耿涛
员工心声
祝福玉环
2005年3月,我非常荣幸作为金属及焊接专业代表与华能其它几个电厂各专业抽调的共11名专业技术人员一起来到玉环,参与国内首座百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电厂建设。来玉环报到的第一天,就被现场火热的场面所震撼,一百多公顷的土地上,1号、2号机组钢结构正在吊装,输煤码头工程准备开工……几千名建设者们夜以继日忙碌着,随着工程的推进,现场安装高峰时曾达万人,四台百万千瓦机组连续建设,也开创了燃煤电厂建设的先河。
回顾过去的十年,玉环电厂员工队伍素质不断提高,并向外输送了大批专业及管理人才,电厂的新能源项目也在不断的推进中。相信不久的将来,玉环电厂在新能源发展上,也将取得突破。
——工程部邵天佑(2005年入厂)
玉电,我们与你同行
十年前,我们在华能旗帜下集合,来自大江南北的兄弟姐妹汇聚在玉环电厂的大家庭里,头顶蓝天,脚踏厚土,带着青春的梦幻,带着岁月的呐喊,向着华能愿景扬帆启航,从此,玉电,我们与你同行。
玉环电厂成立初,基建工程压力巨大,员工生活条件差,但沐阳光而前行的玉电人信念弥坚,志气昂扬,多少个白天殚精竭虑,多少个夜晚灯火通明,忙碌的时候,无怨无悔,以厂为家,坚守在生产第一线,心系着玉电的安危。新的轮回意味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新的蓝图已经铺就,“打造价值玉电、绿色玉电、创新玉电、幸福玉电,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号角已经吹响。
——设备部继电保护班刘健(2005年入厂)
沁园春˙玉电颂
玉环百万,一年四投,十载辉煌。望乐清海湾,渔舟唱晚;麦屿海港,巨轮徜徉。栈桥连天,线路跨海,绿色动力输送忙。待金秋,看鸥鹭齐飞,蟹肥柚香。
玉电如此雄壮,引无数英才聚贤庄。举三色旗帜,风雨同舟;四最一优,成就梦想。高效环保,国际一流,精品工程耀光芒。历改革,已重装上阵,一路领航。
——运行部运行三值张成林(2007年入厂)
玉环电厂,我的家
十年前,我还是一个懵懂的孩子,十年后,我成了玉环电厂的一员。十年的时光不长不短,玉电人经历过坎坷、曲折也收获了成功、经验。十年的征程,浸透了所有玉电人的辛勤汗水,饱含了玉电人的精诚团结,印满了玉电人永不止息的脚步。我时常遗憾,十年前我没能和前辈一起分享胜利的喜悦,感受成功的快乐,呼吸风雨的醇香。但是,从玉环电厂十年的沉淀,我看到了玉电人坚韧的品格,坚强的信念和勇于承担的精神。这种精神时刻感动着我,鼓舞着我,激励着我,我告诉自己,虽然我未曾拥抱玉环电厂的过去,但是我会努力创造玉环电厂的未来,为玉环电厂,为这个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设备管理部潘津(2013年入厂)
风雨同舟踏歌行
玉环电厂的第一批大学生恰巧是比自己早十年参加工作,现在,他们是我的师傅。我清楚地记得自己入职之初的懵懂无知,慢慢的,在这个集体中,明白应该怎样去做,而引领自己一点点进步的标杆,就是这些师傅。他们应对紧急事件,沉着冷静,顾全大局;针对技术问题,忘我钻研,执着苛刻;为了生产,为了万家灯火,永不停歇守护每一个夜晚与黎明。身在这个集体中,静静地看着这一切,就已经感觉浑身充满力量。
十年青春,在我们看来,像一首诗,挥汗如雨、年华绽放,在人生最精华的时光里陪伴玉电,见证它的每一步辉煌。十年,是一个节点,更是一个令人激情满怀的新起点,而我们,也逐渐接过接力棒,成为新一代守护者,在继往开来的历史连接点上,在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未来之路上,玉电精神与文化薪火传承。未来的日子里,我们风雨同舟,也将一路踏歌前行!
——运行部运行二值黄海方(2014年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