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电力网了解到,近日河北邯郸市发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要求加快智能电网和电源建设。全面加快特高压电网建设,加速变电站战略布点,优化主干电网结构,推进农村电网升级改造。规划实施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工程、智能变电站试点工程、分布式光伏发电接入及微网运行控制试点工程

首页 > 火电 > 火电动态 > 政策 > 正文

河北邯郸市十三五规划:支持发展热电联产 加快推进峰峰低热值煤热电等项目(全文)

2016-11-04 10:56 来源:北极星电力网 

北极星电力网了解到,近日河北邯郸市发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要求加快智能电网和电源建设。全面加快特高压电网建设,加速变电站战略布点,优化主干电网结构,推进农村电网升级改造。规划实施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工程、智能变电站试点工程、分布式光伏发电接入及微网运行控制试点工程等,提升电网安全运行和智能化水平,满足新能源、分布式电源、电动汽车等多元化用电需求。合理布局建设大型高效燃煤机组,支持发展热电联产,加快推进大唐马头电厂扩建二期、华润电力热电联产、峰峰低热值煤热电、邯郸国电西部热电、国电东郊热电二期、东部县热电联产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永年、涉县、邺都工业园生活垃圾和固体废弃物焚烧发电项目,强化区域电源热源支撑。详情如下:

第一章  新起点 新形势

第一节  过去五年的成就

“十二五”时期,我市发展环境深刻变化,发展动力深刻调整,发展方式深刻转变,经受住了严峻挑战和重大考验。五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市委、市政府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团结带领全市人民,顽强拼搏,负重奋进,积极作为,精准发力,综合施策,致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富强邯郸、美丽邯郸,持之以恒推进项目、环境、城乡、平安“四大建设”,持之以恒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治污染、惠民生,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

综合实力日益提升。面对经济下行压力,紧紧围绕建设区域经济中心战略目标,坚持把稳增长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坚持将项目建设作为稳增长的头等大事来抓,大力实施“三集中”工作法,调结构、转方式, 集中精力抓投入、上项目、促发展,不断掀起项目建设新热潮,五年共安排重点建设项目928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3829亿元,年均增长18%;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145.4亿元,年均增长8.6%,成功跨入3000亿元俱乐部;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8%,达到33450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0.5%,全部财政收入年均增长4.7%,突破300亿元。

产业结构日益优化。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动力,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电子商务蓬勃发展,娲皇宫景区列为5A级景区,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56.9%,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较2010年提高6.7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13.0:54.2:32.8优化为2015年的12.8: 47.7:39.5。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步伐加快,钢铁企业重组迈出实质性步伐,太行钢铁和永洋特钢退城搬迁项目开工建设,冀南钢铁退城升级项目深入推进,压减过剩产能阶段性任务圆满完成,累计压减生铁产能795万吨、粗钢产能542万吨,六大高耗能行业占比下降15.4个百分点。新兴产业不断壮大,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达到13.1%和10.8%,成为工业增长的主力军和发展的新支撑。现代农业加速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66.2%,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称号。

城镇化进程日益加快。城镇化率跨过50%拐点,正在由乡村型社会为主体向城市型社会为主体转变。大都市区发展框架加速形成,东区开发建设全面推进,路网管网建设加快,污水处理厂、客运枢纽和科技中心等市政服务设施开工建设,河北工程大学迁建启动;老城区改造步伐加快,串城街改造加紧施工;连接周边县区的路网和公共交通逐步完善,中心城市组团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商贸物流、金融服务、楼宇经济、文化娱乐等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跨入全国三线城市前20位,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明显提升。“大县城”战略深入实施,魏县梨乡水城、涉县山水绿城等一批精品县城初具规模;特色小城镇建设扎实推进,19个镇列入全国重点镇。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建设美丽乡村972个,农村基础设施和村庄面貌明显改善。

区域发展日益协调。东部振兴成效显著,戴克电器、铠特农机、宗申白俄罗斯农机装备等一大批兴县立县项目相继落户,形成了肥乡专用车、成安金属管材、大名食品加工、曲周食用色素、广平新型建材等一批特色产业基地,地区生产总值和全部财政收入占全市比重分别比2010年提高4.3个百分点和8.4个百分点,成为全市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区域。中部引领作用日益增强,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占全市比重明显提升,邯郸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冀南新区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引领全市转型发展的增长极。西部转型升级稳步推进,钢铁产业整合重组进展顺利,钢延和装备制造业渐成规模,节能环保和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日益深入。重点领域改革步伐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取得重要进展,累计取消下放调整行政审批事项18项。财税和投融资改革稳步实施,“营改增”顺利扩围,成功发行10亿元城投企业债券。国企改革扎实推进,96家市属国有企业实现改制破产重组。商事制度改革深入推进,注册企业个数由2010年的10.25万家增加到38.09万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公办医疗机构全部实现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现全覆盖。文化体制改革实现新突破,荣获“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称号。开放合作水平显著提升,京津冀协同发展深入推进,引进央企京企走在全省前列,冀津循环经济示范区获批,北京大学邯郸创新研究院挂牌成立,一批跨国企业入驻邯郸。

环境治理日益加强。大气污染防治持续加力,削减煤炭消费570万吨,累计淘汰改造燃煤锅炉2320台,拆除高炉(封存)19座,实施“煤改气”等减排工程2480项,关停取缔重污染小企业4629家。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20%以上,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累计削减13.5%、14.3%、32.5%、17.8%。“绿美邯郸”行动持续推进,西部生态屏障、“三线”生态绿廊等重大生态工程建设顺利实施,启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累计完成造林19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7.7%,比2010年提高7.5个百分点滏阳河市区段改造一期工程全面完成,黄粱梦滞洪区和支漳河整治快速推进,东部生态水网和城市生态水系全面建成,荣获省人居环境进步奖。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试点有序推进,形成地下水压采能力2.75亿立方米。

社会建设日益进步。全面实现九年义务教育免费,新建标准化中小学250所、省级示范性幼儿园24所,改造中小学校舍544.55万平方米,荣获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两基”工作先进地区称号。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成功举办国际太极拳运动大会等文化节庆活动,涉县、永年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县称号。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新建改建县级医院12所、乡镇卫生院118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100%。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不断强化,在全省率先建立食品安全第三方监测机构。平安邯郸建设深入推进,警网、天网、民网“三网合一”防控体系有效运行,社会和谐稳定。国防动员和双拥共建深入开展,民族宗教、新闻出版广电、体育、外事侨务、邮政通信、人民防空、气象地震、防灾减灾、妇女儿童、援藏援疆、史志档案、老龄、残疾人等事业都取得了新成绩。

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630元,年均增长7.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247元,年均增长13.1%。城镇新增就业59.7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35.8万人次。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23.7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38.8万人,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5%以上。累计筹集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住房15.77万套(户),城镇住房保障覆盖率达到20.8%。275.9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58.4万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八大惠民工程建设任务全面完成。

基础设施日趋完善。邯郸机场二期扩建工程建成投运,年旅客吞吐量达到27万人次。“四线(邯长、邯济、邯黄、京广高铁)两站(邯郸火车站、邯郸高铁东站)”全部建成投入运营,运营里程达到939公里,年集疏运能力达到6.1亿吨。邯大高速、青兰高速邯郸段、大广高速邯郸段、京港澳高速改扩建邯郸段、邯临快速路建成通车,实现县县通高速。建成城市立交桥4座,市客运枢纽中心开工建设,丛台路、联纺路东延竣工通车,文化艺术中心等一批标志性工程竣工投用,城市轨道交通进入快速推进阶段。完成1座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整治河道1022公里,引黄入邯、南水北调邯郸段实现通水,供水和防洪能力进一步提高。

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基本实现,综合实力和整体发展水平得到较大提升,为邯郸经济社会向更高层次迈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二节  未来五年的形势

“十三五”时期,国际经济环境依然错综复杂,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市发展面临的环境、条件、任务、要求都在发生深刻变化,既面临前所未有、可以大有作为的重大机遇,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

从挑战方面看,我市正处在“爬陡坡、过深坎”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内外环境异常复杂。一是既面临全国“三期叠加”的普遍矛盾,又面临化解过剩产能、治理环境污染等个性问题,协调处理多重矛盾、防控化解各种风险的挑战前所未有。二是钢铁、煤化等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发展滞后,增长动力断档问题突出,提升综合实力和区域地位面临的繁重任务前所未有。三是社会建设滞后,科技、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历史欠账较多,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压力前所未有。

从机遇方面看,一是随着我国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重点的各项改革涉深水、破坚冰,束缚发展的瓶颈将逐步打破,制约发展的藩篱将逐步消除,宏观调控更加科学,市场机制更加完善,发展环境更加优化,由此产生的经济势能将有力推动发展。二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邯郸成为京津冀、环渤海、中原经济区三大国家战略的政策叠加区,为塑造区域竞争新优势创造了历史性机遇,在土地、资金、政策等方面寻求支持的空间更为宽广,在招商引资、区域竞争等方面主动作为的支撑更加有力。三是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沿线地区成为新一轮双向开放的热点,为地处东出西联节点地区的邯郸提升整体开放水平、打造开放合作新优势增添了新的契机。四是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孕育,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为邯郸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提供了难得机遇和广阔空间。

综合研判未来五年的形势,机遇与挑战并存,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同在,但机遇大于挑战,我们必须增强发展意识、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牢牢抓住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不懈怠,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必胜信念,以对邯郸发展、对邯郸历史、对邯郸人民高度负责的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谱写“十三五”发展新篇章,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把富强邯郸、美丽邯郸建设推向新阶段。

第二章  新常态 新蓝图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认真落实省委八届十二次全会和市委八届七次全会部署,扭住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突出加快发展、转型突破、补齐短板、做美生态四大战略任务,坚守发展、生态、民生三条底线,着力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取得突破,重点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打造京津冀联动中原的区域中心城市,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把宜居宜业宜游富强邯郸、美丽邯郸的建设事业奋力推向新阶段。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十三五”时期,面对深刻变化的内外环境、复杂严峻的风险挑战和紧迫艰巨的发展要求,要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富强邯郸、美丽邯郸,顺利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目标任务,必须牢牢把握加快发展、转型突破、补齐短板、做美生态四大战略任务,坚持打开“解放思想”总阀门,激活“改革创新”源动力,把握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科技引领,走创新发展之路。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动力源,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大力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不断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和创造力,使邯郸成为才智汇聚之地、创新创业福地,实现发展动力“腾笼换鸟”。

——坚持产业强市,走转型发展之路。始终把产业转型升级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任务,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坚持不懈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努力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绿色化发展,实现经济增长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坚持统筹兼顾,走协调发展之路。始终把统筹协调作为经济社会均衡发展的内在要求,围绕城乡一体发展,进一步提升城镇综合承载力,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围绕区域协调发展,加强分类指导、分区施策,加快东部特色崛起、中部创新发展、西部绿色转型,形成区域发展新格局。

——坚持生态优先,走绿色发展之路。始终把生态文明理念植根于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环节,着力构建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政策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持续推进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和矿山生态修复,加大地下水超采、河流及土壤污染治理力度,推行绿色低碳循环的生产方式,倡导节约环保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资源节约和永续利用,建设天蓝水净、地绿山青的美丽邯郸。

——坚持合作共赢,走开放发展之路。始终把开放合作作为重塑邯郸发展优势、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强化“邯郸之外都是外”意识,用国际眼光和战略思维推动经济区域化、全球化,积极协同京津、联动中原、对接沿海、融入“一带一路”,积极参与优势产能国际合作,“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推进大开放、促进大合作,构筑开放发展新格局。

——坚持普惠民生,走共享发展之路。始终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宗旨,加大公共资源向民生领域倾斜力度,加快建立公平、公开、透明的公共资源配置机制,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维护社会治安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营造机会均等、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不断增进人民福祉,提高社会凝聚力。

第三节  发展目标

综合考虑未来五年的内外环境和发展条件,“十三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要实现“四超、一个全面建成”,即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城镇化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主要污染物排放削减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到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打造产业繁荣、保障有力的经济强市。

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发展迈入中高端,发展质量效益大幅提高,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左右,力争达到5000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达到28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0%左右,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保持前列。

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服务业对经济增长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45%以上;工业转型升级取得重大突破,规模以上重工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下降到25%以下;创新动能进一步增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1.3%,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规模优势,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0%,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7万元/人,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重点的各项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基本形成有利于转型升级、绿色崛起的体制机制。开放合作,协同京津取得突破性进展,打造形成一批高水平开放合作平台,优势产能国际合作稳步推进,实际利用外资和外贸出口总额年均分别增长5%以上。

——打造天蓝水净、地绿山青的生态绿城。

污染治理实现新突破。主要污染物排放削减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重污染天气大幅减少,力争退出全国空气质量后十位;重要河流、湖泊水体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75%,城市集中饮用水水源水质全面达到或优于Ⅲ类。

生态建设获得新成效。生态文明和环境质量显著提高,国家园林城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建成国家森林城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5%,实现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空气更清新,公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大幅提升。

——打造安居乐业、和谐有序的幸福之都。

人民生活得到新改善。就业更加充分,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高。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9198元,年均增长9%,城镇新增就业5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社会文明达到新水平。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城镇化水平大幅提高,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分别达到60%和45.2%以上;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开放、进取、担当、包容的邯郸精神成为广泛共识和自觉行动。民主法制更加健全,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规范守信的市场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基本形成。

第四节  发展定位和发展战略

完成“十三五”规划的发展目标,推动邯郸转型升级、绿色崛起,必须围绕“两大发展定位”,着力抓好“三大发展战略”,全面提升要素吸聚力、社会凝聚力和区域影响力,塑造邯郸发展核心优势。

两大发展定位:

——城市定位:京津冀联动中原的区域中心城市,环渤海辐射中西部的重要门户城市。

——产业定位:“五基地一中心”,即全国重要的精品钢材基地、先进装备制造基地、食品工业基地、节能环保产业基地、新能源汽车基地,中国北方重要的商贸物流中心。

三大发展战略:

——突出三大园区引领。推动冀南新区、邯郸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冀˙津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主要经济指标翻两番,打造引领辐射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1)冀南新区围绕创建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着力推动冀南科创城和现代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精细化工、生态休闲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发展,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的央企合作示范区,打造辐射引领区域发展的现代化新区。(2)邯郸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晋升国家级开发区新起点上,突出创新发展、生态发展,实施新一轮扩区开发,引导产业向高端、智能化发展,打造极具发展潜力和辐射力的高端智能制造产业基地、现代科技新城、创新创业示范区。(3)冀˙津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以发展开放型经济为主导,推动精品钢材、装备制造、生物制药、节能环保等产业快速发展,尽快形成融主导产业、综合物流、资源循环利用为一体的优质项目示范区、科技创新先导区和集约发展核心区。

——夯实六大产业支撑。以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链重构和承接京津产业转移为契机,引领全市产业向中高端迈进,打造邯郸产业升级版,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到2020年,培育形成精品钢材、装备制造、食品加工、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现代物流六大千亿元产业,带动产业集群发展,形成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共同主导、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双轮驱动的发展格局。

——力推一区三网提升。以新型城镇化为引擎,努力提升城市规模和水平,在产城融合和基础设施建设上实现实质性突破。(1)打造都市核心区。实施行政区划调整,建设以现有城区、东部城区为双核,以周边县域为辐射星城的都市核心区。到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达到350万左右,市辖区面积增至2500平方公里左右。(2)建设环城水林生态网。加强市主城区周围生态建设,非耕地区域植林带,耕地区域在严格保护基本农田的前提下,沿道路、河渠、村庄植林网,整体形成环市主城区纵深10公里的生态绿带网。同时,推进“四湖五河”的建设、治理、提升,打造城区生态水网,改善生态环境。(3)建造轻轨快速交通网。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谋划修建通向县(市、区)和旅游景区的轻轨或快速路,打造以市主城区为核心的辐射状轻轨快速交通网络。(4)布局便民设施网。围绕宜居宜业宜游,立足提高群众工作和生活的便宜度、舒适度,统一布局,加快建设公厕、停车场、游园、环卫设施等一批城市公用基础设施。

第三章  催生创新发展新动力,加快建设科技强市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创新投入,激活创新主体,打造创新载体,聚集创新资源,优化创新生态,着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让创新活力竞相迸发,让创新价值充分体现,让创新成为推动发展的主动力,推动邯郸向科技强市迈进。

第一节  实施五大创新工程

围绕载体建设、要素保障、政策激励三个关键环节,深入实施平台建设、能力提升、企业引培、人才培育、环境优化五大创新工程,增强创新动力,打造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硬支撑和软环境。

一、创新平台建设工程。聚焦重点产业创新需求,通过引进、重组、共建等方式,组建金属材料、智能装备、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煤化工五个产业技术研究院。支持企业创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等研发机构。规划建设邯郸科技园,支持冀南新区等符合条件的省级高新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鼓励省级经济开发区创建高新技术产业“园中园”。建设一批“互联网+”主题孵化器,在新材料、生物、节能环保、装备制造等领域发展一批专业孵化器,加快各级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谋划建设邯郸技术交易中心,建立“邯郸创新服务中心”和“邯郸公共实验中心”,打造科技型中小企业公共研发服务平台。推进国家现代装备制造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建设和省级煤化工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加快邯郸高校智库建设。加强与北京、天津、安阳、聊城、长治等地创新协作,共建跨区域产学研创新联盟。到2020年,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总数达到100家,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产业技术研究院总数突破50家。

二、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建立政府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设立市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业投资、成果转化股权投资引导基金和创新创业投资基金,引导和吸收社会资本参与创业创新投资。发挥企业创新投入主体作用,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拓宽间接融资渠道,大力发展科技支行、科技担保公司、科技金融租赁公司,鼓励金融机构为企业创新提供融资服务。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实施科技型企业上市培育计划,鼓励更多科技型中小企业在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境外上市融资。全面落实省、市支持企业上市融资的优惠政策,降低企业改制、挂牌、融资等不同阶段的融资成本。围绕现代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施一批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和科技工程,突破一批共性关键技术。通过联合共建和梯次推进两种方式,鼓励新建企业同步组建研发机构、现有企业新建研发机构、已建企业研发机构提档升级、大型企业建设高层次研发机构,提高企业研发能力。实施知识产权“双优”培育和专利工程,提高专利创制能力。到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达到1.5%,企业研发经费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总量的比重达到80%以上,科技投入总量和强度进入全省前列。

三、创新企业引培工程。坚持外部引进和本土培育相结合,支持100家规模较大、效益较好、成长性较好、创新活力较强的龙头企业,集聚国内外顶尖人才和团队,建设具有国内一流研发水平的创新平台,开展技术、产品、工艺和管理创新,逐步发展成为具有创新引领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领军企业。精准实施“苗圃工程”、“雏鹰工程”、“科技小巨人工程”,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积极落实财税、金融、市场等优惠政策,搭建中小企业小升规、规转股、股上市的成长阶梯,力推初创期企业总量扩大、成长期企业规模做大、成熟期企业实力做强,打造一批“顶天立地”的高新技术企业和“铺天盖地”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发挥军地科技资源优势,积极承接京津军工企业转移转化项目落户邯郸,支持中船重工民用技术成果在邯郸转化,鼓励优势企业“民参军”,打造一批创新型军民融合企业。到2020年,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8000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250家。

四、创新人才培育工程。推进国家领军人才邯郸驱动中心建设,继续实施“百人计划”,引进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带动新兴产业发展的海外和国内高层次人才,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区)或企业创建海外和国内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继续实施“巨人计划”,加大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的培养引进力度,发挥领军人才的凝聚作用,打造100个左右创新创业团队。实施院士智力引进计划,新建院士工作站50家。实施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通过重点扶持和跟踪培养,打造一批学历层次高、专业能力强、创新活力足的领军人才后备力量。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深化市属高职、中职院校改革,加快邯郸技师学院建设,培养一大批复合型、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和紧缺急需专业人才。加大企业两化融合培训力度,培养和聚集创新人才,全面提高企业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五、创新环境优化工程。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理顺科技创新服务、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科技计划管理、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人才评价激励等机制体制改革,大力推动金融、科技、产业融合创新,强力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严格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企业购置设备、进口关键设备及零部件的税收减免政策。促进科技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度融合,加大对创新产品和服务的政府采购力度,营造滋养众智搞创新、全市重科技的社会土壤,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有效对接。完善服务体系,加快公共研发机构科研仪器设备向社会开放,探索实施创新券制度,谋划建设邯郸科技创新云服务平台,实现科技资源、科技服务和科技管理的互联互通和开放共享。培育创新文化,树立崇尚创新创业的价值导向,倡导追求机会、追求创新、追求创业的时代精神,运用各类媒体,加强对典型创新企业、创新人物和创新活动的宣传,积极营造尊重人才、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浓厚氛围。

第二节  开展四大创新行动

坚持把创新作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力源,全面加强产业创新,着力开展“中国制造2025”邯郸行动、“双创”邯郸行动、“互联网+”邯郸行动和“智慧邯郸”行动,催生新业态,发展新产业,形成新动能。

一、“中国制造2025”邯郸行动。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制定实施《“中国制造2025”邯郸行动计划》,围绕智能制造、制造服务化和品牌质量提升,加快推动钢铁、化工、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向现代材料产业转型,加快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等特色传统产业向功能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大力提升装备制造的成套化、智能化、服务化水平,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提高制造业综合竞争力。实施智能制造推进计划,鼓励装备企业研发生产具有深度感知、智慧决策、自动执行功能的智能装备产品,争取国家重大智能产品生产在邯郸布局;支持邯钢等骨干企业争列国家智能制造试点,在重点行业推进关键岗位“机器换人”,推广自动化成套设备和控制系统,建设200个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实施制造业服务化企业培育计划,在专用车、棉纺机、煤机、节能环保设备等装备制造企业推广总集成总承包及全生命周期运营服务,在家电、新能源汽车、纺织服装、食品等行业推广个性化设计、在线监测等,引导制造业企业从产品供应商向一体化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变,推动业务流程再造、商业模式及业态创新。到2020年,制造型企业服务收入增加15%以上。实施“邯郸制造”质量品牌提升计划,鼓励骨干企业参与国际、国内标准制(修)订,推广普及卓越绩效、精益生产、质量诊断等生产管理模式和方法,加快建设天然提取物、标准件、新能源电池、精品钢等质量检测平台,引导企业培育“邯郸制造”品牌,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市场信誉好的产业集群区域品牌。

二、“双创”邯郸行动。坚持市场导向,加强政策集成,充分利用全市开发区、孵化器和科研院所的基础优势,构建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新型创业服务平台,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加快构建众创空间,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投资机构、行业组织等社会力量投资建设或管理运营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场,吸引京津等地众创空间来邯设立分支机构,搭建线上线下、孵化投资相结合的创新创业载体。鼓励各类众创空间在高校、科研单位和中等职业学校建立分中心,依托经济技术开发区、冀南新区等科技创业资源聚集区,打造邯郸市技术交易中心,完善“孵化器+加速器+人才公寓+总部基地+配套设施”创新创业全链条服务体系,打造“创客栖息地”和“创客聚集区”。激活壮大创新创业主体,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离岗创业,授予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使用、经营和处置自主权,允许在校大学生利用弹性学制休学创业,鼓励教师带领或辅导学生创业,加快建设邯郸高教科研创业园、国家大学科技园。吸引高端人才来邯创新创业,支持经济技术开发区、冀南新区与高校院所合作创办创业创新研究院。支持农村劳动力创业和农民工返乡创业,谋划建设农民工返乡创业园,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创业集群。到2020年,新型众创空间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创业辅导基地达到200家以上,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总数达到100家。

三、“互联网+”邯郸行动。坚持改造传统和发展新兴两轮驱动、“造网”和“用网”齐头并举、政府引导和企业主体共同发力,推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和标准体系建设,形成以管理标准促创新、促转型、促发展的新格局。“互联网+制造业”,引进互联网服务商,谋划建设标准件、白色家电、食品等行业互联网服务平台,开展“互联网+企业”示范行动,在钢铁、煤化、装备、家电、食品等行业各选择3—5家企业,搭建创新设计平台、网络营销平台,建设线下品牌集成体验店,在供应链管理、车间管理、节能减排等领域推广物联网技术。“互联网+服务业”,围绕优势产业服务化需求,打造一批大宗商品跨区域现货交易平台,融合发展物流专业服务平台,建设基于互联网的多式联运现代化物流仓储网络,重点培育河北昊远跨境电商产业园。谋划打造“淘宝特色中国”邯郸馆、邯郸淘宝广场、中国网库邯郸站,开通邯郸全城购网络平台;以“互联网+快递”为发展方向,构建绿色高效的快递服务体系,实施电子商务进社区和快递下乡工程,实现乡乡有网点、村村通快递。聚焦信息消费、旅游消费、文化消费等新兴消费领域,培育面向百姓生活需求的细分服务平台。“互联网+农业”,建设邯郸农业生产综合服务平台,大力发展农业物联网,加大物联网传感设备在节水、节肥、控温、控湿、保氧等环节的应用,提高大田作业、设施园艺、设施养殖精准化管理水平。鼓励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建立电商平台,拓展销售渠道,实现产销衔接,推动农业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

四、“智慧邯郸”行动。深入推进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建设,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完善智慧应用体系,全面拓展信息技术在民生服务和城市管理等领域的应用,让“城市更聪明、民生更便捷”。完善提升城市信息网络设施,推进宽带提速,建设“光网城市”,打造“无线城市”。推动行业部门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加快建设法人、宏观经济、建筑物等公共基础数据库,完善并推广空间地理、人口基础数据库,启动城市云计算中心、灾备中心建设,打造城市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在市政和公共服务领域,推广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大力实施智能交通、智慧旅游、智慧市政、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政务6大智慧应用工程,提高城市运行智能感知能力和决策应变能力。积极开展智慧社区、智慧园区建设试点,加快推广微电网、风光互补路灯系统、建筑节能、智能家居、社区安防等智能系统应用,让“智慧因子”融入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全面提升城市运行效率和居民生活品质。

第四章

强化转型发展新支撑,加快推进产业升级

坚持把产业升级作为邯郸转型发展、绿色崛起的核心任务,围绕“五基地一中心”建设,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低碳、智能、融合为方向,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修复现有产业和企业竞争力,大力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着力提升产业服务化、制造高端化和农业现代化水平,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打造“邯郸智造”、“邯郸服务”新优势。

第一节  打造邯郸工业升级版

坚持摆脱资源依赖和化解产能过剩并举、改造传统产业和壮大新兴产业同步,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着力打造五大产业基地,壮大三大特色产业,推动邯郸工业向中高端迈进,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实现由制造大市向制造强市转变。

一、打造五大产业基地。精品钢材基地。按照“压减产能、调整结构、整合重组、优化布局”的思路,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压减过剩产能任务,钢铁产能控制在4000万吨。瞄准市场需求,重点发展用于轻轨、重轨的合金钢、优特钢、不锈钢,用于汽车、船舶、桥梁的中厚板、涂层板、镀锌板。围绕国家重大装备和重点工程建设需求,培育核电用关键钢种、超超临界锅炉用大口径厚壁无缝管、船用特种耐蚀钢和耐蚀钢管、第三代汽车用钢等亟需产品。推动钢铁企业联合重组,引导永年、武安、峰峰民营钢铁企业组建3家大型民营钢铁企业集团,形成以三家国企(新兴际华集团、河钢集团邯钢公司、天铁集团)和三家民营企业集团为主的“3+3”产业格局。实施钢铁企业退城进区,加快推进纵横钢铁、太行钢铁、冀南钢铁、新金钢铁、文安钢铁、永洋特钢、宝信钢铁等搬迁升级改造,促进武安市内钢铁企业向南洺河工业园区、青龙山工业园区搬迁,建设永年特钢工业园、涉县金牛精钢产业园、邯钢(临漳)工业园,促进钢铁企业向园区集聚,建设全国重要的精品钢材生产基地。到2020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200亿元,实现钢铁大市向钢铁强市的转变。

先进装备制造基地。按照“创新引领、高端智能、成套整机、配套服务”的思路,重点发展成套整机装备,优化配套,加强基础,打造专用汽车、棉机、纺机、煤机、农机、家电等专业化生产基地。做强专用汽车,重点发展重卡整车、重型发动机、车架总成,加快恒天汽车产业园建设,实施好河北时越专用汽车制造、广平新宇康汽车制造、成安邯郸富华汽车、恒天重型载货汽车制造、新能装备天然气运输车等项目,建设北方专用车和重型载货车生产基地。做大专用设备,继续加快冀南新区装备制造基地建设,培育壮大邯郸经济技术开发区海康威视安防装备产业园、中经家和装备制造产业园、魏县宗申产业园、鸡泽特种工程装备产业园、广平广兴农机装备产业园、哈克农机产业园等特色园区,优化提升煤矿及冶金设备、棉机纺机设备生产,积极发展自主化关键设备,大力发展农机装备,建设全国知名的专用设备制造基地。做优白色家电,扩大美的家电、惠菱电器、戴克电器、格士高电器生产能力,积极引进海尔、格力、海信等知名企业扩能改造项目,壮大魏县工业园、广平装备产业园、临漳戴克电器产业园、成安工业区,打造长江以北最大的白色家电生产基地。培育智能装备,加快推进河北徐宁数控机床、冠雄数控机床、肥乡光机电一体化数控成套设备、经济技术开发区精密制造和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园、邱县智能装备园、曲周机器人智能制造等项目建设,积极引进高端数控机床、机器人等智能装备项目。提升基础零部件,加快永年标准件基地、邱县公路交通设施基地、鸡泽市政铸件基地、成安金属管业生产基地、魏县台湾工业园、馆陶轴承工业带建设,推动标准件、紧固件、轴承等基础零部件向高端化、系列化发展。到2020年,实现由零部件为主向成套整机突破,由规模扩张向创新发展转型,由设备制造商向制造服务商拓展,主营业务收入达到千亿元以上。

食品工业基地。按照“突出特色、集约集聚、品牌塑造、绿色安全”的思路,强化与农产品基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接,重点发展粮油、果蔬、肉类等精深加工产业。加快建设大名京府工业园、广平绿色食品产业园、邱县马大姐食品工业园、临漳五粮液北方灌装基地、邯郸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健康园区、馆陶蛋鸡产业园等示范园区,培育壮大五得利面粉、丛台酒业、将军岭酒业等超百家龙头企业,积极推进曲周京津有机食品产业园、临漳平原禾丰肉鸡产业化、邱县哆呋肉制品和豆制品加工、永年邯豪调味品生产、鸡泽湘君府辣椒产业化等重点项目建设,打造东部大宗农产品加工、西部山区特色农产品加工两大食品发展片区,支持大名、涉县等基础较好的县建设食品工业强县。到2020年,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0亿元。

节能环保产业基地。按照“龙头带动、品牌引领、园区(基地)支撑”的思路,围绕工业节能、建筑节能、“三废”处理、环境监测、资源综合利用等需求,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材料产业,加快冀南新区卓达新型建材园、肥乡天津正东新材料产业园、邯郸聚力环保产业园等建设,重点发展低碳、环保、安全、健康的新型建筑材料和整体型、模块化、多功能装修产品。着力培育节能环保装备产业,重点推进冀津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邯郸节能环保产业园、河北桑德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巩固壮大空气净化设备、环保监测设备,培育发展工业“三废”处理和综合利用设备。规范发展固废循环利用产业,加快磁县塑料循环产业基地、魏县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示范基地建设,打造国内知名的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到2020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0亿元。

新能源汽车基地。按照“多车型、专用型、系列化、规模化”的思路,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整车,重点发展纯电动城市客车和乘用车、清洁能源轻重卡、工矿系列和多用途场地专用电动车,推动品牌化、专业化、系列化发展,大力推进武安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广平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鸡泽路通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建设,培育发展河北银隆、河北王派、河北极度等一批龙头企业,积极吸引国内外知名新能源汽车企业落户邯郸。推动动力电池产业规模化发展,着力推进武安北方奥钛钛酸锂电池、永年金立电池、汉光重工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涉县洁神等离子环保电池等项目建设,打造一批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电池生产企业。到2020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0亿元以上,建成北方重要的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生产基地。

二、壮大三大特色产业。现代煤化工。以煤的高效、清洁利用为主攻方向,坚持装置大型化、产品系列化、加工精深化,加快磁县煤化工园、峰峰煤化工园、武安华丰煤化工园等园区建设,着力推进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煤制烯烃、煤制芳烃的产业化,拓展延伸煤焦油加工和苯加工产业链,积极发展苯酐、高档炭黑、染料中间体、超高功率电极等煤焦油精深加工产品,己内酰胺、苯胺、己二酸、MDI、TDI等高端苯系深加工产品,打造全国重要的现代煤化工基地。

新材料。加快邯郸经济技术开发区、冀南新区等园区新材料项目建设,大力发展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和高性能复合材料,扩大高技术陶瓷、打印机耗材、特种纤维材料、特种气体材料等产品生产规模,培育发展增材制造新材料,积极引进超导材料、纳米材料、石墨烯、生物基材料等战略前沿材料项目,打造全国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支持曲周现代新型工业园发展,提高氧化铝、氧化锆市场占有率,建设世界最大的氧化铝精细粉体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非金属氧化物生产基地。

生物产业。着力构建天然提取物产业体系,支持晨光集团、考力森生物科技公司等优势企业做大做强,积极开发天然提取物新品种,鼓励大名县、广平县、邱县等地新兴生物企业发展壮大,形成生物提取产业集群优势,建成国内最大、国际知名的天然提取物生产基地;推进复星科技(邯郸)现代中医药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大力发展植物药提取、现代中药制剂、生物制药等高端医药产品,打造全省生物产业新支撑。

第二节  建设现代服务业区域中心城市

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产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城市经济的重要抓手,以信息化、网络化为方向,发展现代服务业与提升传统服务业并重,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并举,突出服务特色、强化服务地位、提升服务品质,全力打造具有邯郸特色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一、着力打造标志性服务业。围绕建设“中国北方重要的商贸物流中心”,着力打造现代物流、商贸服务、商务会展、健康养老四大标志性服务业。

现代物流。提升钢铁、煤炭、农副产品物流,培育发展冷链物流、低碳物流、保税物流和快递物流等新型物流。推进邯郸国际陆港园区综合物流枢纽建设,加快户村钢铁物流、邯郸县邯大路商贸物流、峰峰煤炭物流等八大物流中心发展,形成“一枢纽、八中心、多节点”发展格局。规划建设大宗商品物流分拨中心和现代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实施好邯郸华耀城、林安智慧物流、传化公路港、武安保税物流中心等十大超10亿元项目。以智能申通、韵达速递、京东物流等企业为重点,在邯郸经济技术开发区打造全市重要的快递物流服务基地。壮大冀中能源国际物流集团、万合集团、鼎峰物流公司等10大物流集团,引进一批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企业,推进智慧物流建设,构建立足大中原、连接环渤海、服务京津冀的现代物流体系。加快发展物流快递,以“互联网+快递”为方向,推进邮政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市场主体,积极融入并衔接综合交通体系,拓展服务网络,构建覆盖城乡、技术先进、服务优质、安全高效、绿色节能的快递服务体系。到2020年,现代物流产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

商贸服务。以建设区域性现代化商贸中心为目标,构建并完善城市商业中心、区域商业中心、社区商业中心三级商业体系。壮大提升美食林、阳光百货等商贸龙头企业竞争力,加快引进知名商贸集团,建设大型商贸综合体,培育打造一批商业特色街区。整合提升批发贸易,支持冀南新区大宗棉花交易中心、魏县中储兴达棉花交易中心、永年标准件市场等改造升级。提升县域农村商贸服务功能,逐步建立社区商业服务网络,推动形成覆盖城乡、辐射周边的大商贸发展格局。

商务会展。大力发展楼宇经济,做优做强广告服务、法律服务、中介服务,培育发展调查咨询服务和企业管理服务,构建综合性多元化商务服务格局。积极发展专业型品牌化会展业,提升国际商务文化节、国际采购经贸洽谈会、国际工业装备博览会、中国(邯郸)国际打印耗材展会等展会影响力,打造“邯郸会展”城市名片。

健康养老。统筹规划布局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大力推广互助养老模式,积极探索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相结合的新模式。大力发展养老机构,坚持市场化与社会化相结合,办好公办保障性健康养老机构,支持各类投资主体举办、运营养老机构,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健康养老品牌,推动健康养老产业多层次、多元化发展。依托生态、温泉、太极等资源,加快邯郸华龄生态健康城、临漳养老产业园、魏县福泰养老服务中心、馆陶老年康复托养中心、涉县滨河老年颐养康复中心、邱县杏林养老康复中心、鸡泽中医生态健康园等重点项目建设,推动健康养老服务业与餐饮、服装、营养保健、休闲旅游、文化传媒和房地产开发等相关产业互动发展,打造四省交界健康养老标志区、京津冀健康养老优选地。

二、培育壮大引领型服务业。围绕建设“华北智慧名城”,培育壮大科技服务、金融服务、信息服务、创意设计四大引领型服务业。

科技服务。大力发展技术转移服务,推进驻邯央企、军工企业和京津科研机构技术成果在邯郸转移转化,培育发展科技创新服务、科技中介和咨询服务,鼓励发展新型科技服务业态;在规划建设邯郸科技园的同时,培育引进科技服务机构,打造科技服务产业集群,建设四省交界科技服务中心。

金融服务。积极引进知名金融机构,鼓励发展多种所有制银行,支持邯郸银行跨区域发展,大力发展村镇银行、资金互助社、财务公司、金融租赁等金融机构。积极争取扩大地方债、企业债发行规模,支持企业直接融资,探索建立区域性科技资本市场和产权交易市场,发展多元化的保险业,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

信息服务。规划建设冀南新区、邯郸东区信息服务业集中区,支持骨干企业做大做强,积极引进知名信息服务企业,巩固提升基础性信息传输服务业,加快发展信息资源服务业,努力培育数字媒体、云计算、物联网三大新兴信息服务业,加快邯郸云计算中心建设,谋划建设云计算大数据产业基地,打造邯郸信息服务业品牌。

创意设计。突出“创新、创业、创造”主题,大力发展工业设计、建筑环境设计和工程设计,积极发展彰显赵文化和传统技艺特色的动漫设计、传媒出版和工艺美术设计,支持发展平面设计、咨询策划和广告设计,推进邺都文化创意园、邱县漫画文化创意园、邯山区香草湖文化产业园等龙头项目建设,谋划建设工业设计园和影视基地,打造国内知名的赵文化创意之都。

三、积极培育新兴业态。适应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升级趋势,培育壮大电子商务、总部经济、服务外包三大新兴业态。

电子商务。加快引进和培育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打造5-10个特色产业电商品牌。实施商贸企业和专业市场电商化改造,推广数据交换、电子订货、供应链管理和商品网络零售系统。鼓励发展大数据、移动电子商务、跨境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依托特色资源和优势产业,推动电子商务与县域经济融合发展。

总部经济。推进总部基地建设,支持本土企业走出去建设生产基地、营销机构,提升在邯总部科技研发、利润结算和资金运营功能;打造政策洼地,吸引跨国公司、知名企业、央企在邯建设区域性或职能性总部。

服务外包。壮大物流服务外包、旅游服务外包、政府公共服务外包等业务流程外包,发展软件开发与维护、电子商务网站等信息技术外包,培育文化创意外包、医药研发外包等知识流程外包。

加快经济技术开发区起步区功能调整,打造邯郸现代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地。

第三节  建设现代农业强市

以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方向,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切实保证粮食安全,着力实施现代农业园区创建、种植核心产业带建设、特色农产品基地培育、畜牧产业链打造四大工程,全面推进农业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生产、产业化发展,努力建设现代农业强市。

一、实施现代农业园区创建工程。坚持统筹规划、科学指导、分级负责、分类实施,按照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方向,高标准、高起点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促进土地、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深度融合。加快冀南新区生态农业观光园、紫山农业生态园区、成安万亩现代农业科技园区、邯山区农业文化旅游园区、肥乡县现代农业园区、邱县盛水湾生态产业聚集区、鸡泽生态休闲农业观光园等建设,打造10-15个一二三产融合、产加销游一体、产业链条完整的综合性现代农业园区。推进冀南新区牡丹杜仲产业园、昊林生态园等园区发展,建设一批集中连片、具有区域特色的专业性现代农业园区。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努力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推动我市农产品网上供销全面启动、快速发展。到2020年,建成现代农业园区100个左右,努力使园区成为农业新技术展示窗口、现代农业发展样板和带动农民增收的典范。

二、实施种植核心产业带建设工程。以大名县、魏县、曲周县等为重点,发展优质粮食核心产区500万亩,建设优质小麦、玉米产业带。以武安市、涉县、磁县等为重点,发展以谷子为重点的优质杂粮100万亩、脱毒马铃薯10万亩、核桃40万亩,建设优质杂粮、马铃薯和核桃产业带。以大名县、馆陶县、魏县等为重点,发展优质花生40万亩,建设优质花生产业带。以邱县、曲周县、肥乡县、成安县等为重点,发展棉花核心产区70万亩,建设优质棉花产业带。以永年县、馆陶县、肥乡县等为重点,加快高标准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建设,打造高效蔬菜优势产业带。

三、实施特色农产品基地培育工程。加快永年县、曲周县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支持涉县冷水鱼养殖生态园发展,大力发展鲟鱼、大鲵、中华鳖、冷水鱼等特色品种养殖,打造特色水产基地。推进西部山区柴胡、连翘等道地中药材规模化种植,建设30万亩中药材种植基地和加工销售基地,打造“冀南太行药谷”。扩大邱县、肥乡县等平菇,武安市、涉县、磁县等错季菇,曲周县、馆陶县等草腐菌,魏县、广平县、成安县、临漳县等精特品种种植规模,打造食用菌生产基地。

四、实施畜牧产业链打造工程。以邯郸福润、中道牧业、吴氏润康为龙头,辐射带动武安市、磁县、涉县、峰峰矿区、曲周县、成安县、大名县等区域,发展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打造生猪产业链。以馆陶金凤市场、河北华裕、邯郸泓昊昌为龙头,辐射带动临漳、肥乡、磁县、涉县、大名等县家禽养殖,打造家禽产业链。以河北康远为龙头,大力发展工厂社区店直营模式,打造总部经济+全国连锁发展格局,辐射带动磁县、邱县、成安县、临漳县、魏县、永年县、大名县等区域肉羊养殖,打造肉羊产业链。以康诺食品为龙头,推广“自有奶源基地建设为重点、合同收购为纽带”的发展模式,打造奶业产业链。

第五章  融入协同发展新格局,加快提升区域地位

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历史机遇,积极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和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加快建设京津先进制造业转移承接地、食品工业扩能首选地、优质医疗教育资源合作优选地和旅游目的地,打造京津冀联动中原的区域中心城市。

第一节  打造京津先进制造业转移承接地

依托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精准打造产业承接平台,积极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一、加强产业承接平台建设。积极探索与京津共建共管共享园区建设新模式,重点支持冀南新区、邯郸经济技术开发区、冀津(涉县˙天铁)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三大省级承接平台建设,加快发展一批县域特色产业园区,打造“3+X”功能和产业承接平台,形成协同发展引爆点。冀南新区,围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循环煤化工等主导产业,依托新兴际华集团、中国恒天集团、中化集团、中国煤科邯郸能源装备基地、中电投远达环保产业园等央企项目,创建央企产业示范基地。邯郸经济技术开发区,围绕特种纤维和气体材料、空气及水净化处理设备、工业控制及节能设备、分析仪器和安防网络系统集成等特色领域,依托汉光光电园、派瑞科技园和美的邯郸工业园等特色园区,吸引京津高科技企业来邯扩能投资,推动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打造高技术产业协同发展基地和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冀津(涉县˙天铁)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围绕钢延深加工、装备制造、资源循环利用等领域,加快推进金牛综合钢延、京通矿棉等项目建设,拉长钢铁产业链条,积极引进天津其它延链补链项目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促进资源循环利用,打造全省冀津协同发展样板区。鼓励有条件县(市、区)以“园中园”等模式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加快邯郸县航天科技产业园、北京(广平)家居产业园、肥乡天津正东新材料产业园、武安新能源产业园、成安北方阀门产业园、鸡泽京津铸造产业园、邯郸市新型化工园区等项目建设,打造一批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的新型产业集群。

二、抓好京津科研成果转化。强化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和示范推广,加快推进北京大学邯郸创新研究院、中科院邯郸创新园、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邯郸分院、京津冀留学生创业示范园等4大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力争引进高端人才800名,转化重大科技成果200项。争取京津知名院校、科研院所在规划建设的邯郸科技园设立分支机构,鼓励京津高端人才在科技园创新创业,将邯郸科技园建设成为京津创新资源汇集冀中南、服务中原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推动各县(市、区)、重点企业加强与中关村、北大、清华等国内知名产业园区、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合作,通过共建研发机构、建设院士工作站等形式,引进高端人才,转化科技成果。探索“飞地开发”模式,积极推进中关村等园区创新创业政策向邯郸延伸辐射。

第二节  打造京津食品工业扩能首选地

发挥农产品资源和食品加工产业基础优势,对接京津食品工业扩能和转移需求,着力引进京津知名食品加工企业和科研机构,吸引京津工商资本来邯投资食品加工,建设有区域影响力的食品加工基地。

一、引进一批知名企业。密切跟踪京津食品加工企业疏解动态,完善支持政策,创新激励机制,着力引进汇源果汁、三元乳业、稻香村食品等一批京津知名食品加工企业来邯建设生产基地;坚持绿色有机和名优特精并重,突出特色,培育品牌,发展壮大一批食品加工优势企业,打造食品工业对接合作的主体;加快特色食品加工园区建设,强化要素保障,健全功能和配套设施,精准打造承接京津食品工业扩能项目的载体和平台。

二、共建一批特色园区。加强与京津地区农业科研院所的合作,引进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加快中国农大曲周、成安、临漳农业科技园和北京林大广平果品科技园建设。拓展合作视野,积极吸引京津工商资本和创新资源参与土地整理和现代农业发展,谋划共建邱县等一批规模体量大、科技含量高的农业科技园区和食品加工园区,推动一批农产品深加工研发项目在邯落地转化,带动提升邯郸食品加工制造水平。

三、创建一批市场品牌。加强与京津地区“农超对接”、农批零售对接和直供直销,实现农产品市场供销一体化。重点抓好永年南大堡农产品批发市场、馆陶金凤禽蛋农贸市场等农产品营销市场的扩容新建,创建一批知名市场品牌,提升南大堡蔬菜、金凤禽蛋、天下红辣椒等农产品的市场美誉度。

第三节  打造京津优质医疗教育资源合作优选地

紧抓北京优质医疗、教育等社会服务功能疏解机遇,创新联动协作和共建共享机制,精准对接京津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全面提升医疗教育服务水平,打造区域医疗、教育产业高地。

一、推进区域教育合作。积极与京津高等院校对接合作,通过整体搬迁、联合办学、设立分校等方式,力争将更多优质教育资源引入邯郸。以北京科技大学为依托,加快推进高教园、钢铁冶金学院和机械装备学院建设;以中国农业大学为依托,在高教园开设农业及土地治理专业。进一步加强与中央财经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等高校合作,建设邯郸社会实践和教学基地,开展好“歆语工程”教育扶贫计划等活动,促进教育交流合作。借助京津教育培训力量,深度开发太极、成语等十大文化脉系,增强邯郸文化影响力。

二、加强医疗养老联动协作。围绕打造四省交界区域医疗中心,积极对接引进京津知名医院来我市开办分院或与我市医疗机构合作办医,打造3-5个知名医疗专科。加快推进市中心医院东区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和口腔医院附属医院合作共建、第三医院与北京同仁医院合作成立邯郸市眼科研究所等一批重点项目。积极承接北京医疗养老、康复功能向我市转移,建设一批高水平、多功能的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推动异地养老和康复疗养。

第四节  打造京津旅游目的地

发挥历史文化和生态资源优势,确立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实施邯郸旅游崛起行动计划和旅游扶贫发展战略,推进旅游都市建设,培育文化旅游品牌,建设休闲度假特色板块,加快发展主题娱乐游、乡村休闲游、研学旅行游、养生养老游、邯郸工业游、水系休闲游、红色文化游、驾乘体验游等新型旅游类型,加强与京津旅游市场一体化,打造京津旅游目的地,做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一、打造一个旅游都市。以都市旅游为核心,充分发挥“赵国古都”人文旅游资源特色,加快改造提升中心城区公共设施和景观空间,抓好邯郸东站旅游服务中心等城市重大旅游项目建设,完善升级“吃、住、行、游、购、娱”服务软、硬件设施,全面提升中心城区城市旅游功能和综合服务水平,建设“四省交界区域旅游中心”、“中国北方文化旅游名城”,着力打造全新都市旅游理念下的“宜游城市”。

二、培育五大文化旅游黄金品牌。瞄准京津高端旅游市场,实施文化旅游品牌战略,深度挖掘赵文化、太极文化、禅宗文化、磁州窑文化和响堂山石窟文化等特色文化旅游资源,注重文化旅游与自然旅游联动,文化资源与节事活动相结合,静态文化遗址与动态传统演艺相结合,常规旅游活动与特色饮食、特色购物相结合,突出抓好广府古城、娲皇宫、东太行、中华成语文化博览园、响堂寺等龙头景区建设,着力培育赵文化历史人文遗产游、广府古城太极圣地游、禅宗文化宗教体验游、响堂山石窟文化观光游、磁州窑文化游五大文化旅游黄金品牌,提升邯郸文化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建设三大休闲度假特色板块。充分利用太行山山岳资源和漳河、滏阳河、洺河等水系资源,以品质化、特色化、规模化为方向,加快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开发,建设西部旅游路网,着力推进武安太行山休闲养生度假区、涉县女娲文化旅游度假区、磁县溢泉湖旅游休闲度假区、漳河旅游度假区、东部平原温泉休闲度假区、引黄入冀干渠水生态观光旅游带等高品质休闲度假区建设,打造西部太行山岳旅游、中部古赵历史旅游和东部美丽乡村旅游三大休闲度假特色板块。

四、加强与京津旅游合作。以产品和市场为核心,创新合作理念和方式,完善旅游协作机制,推动服务标准一体化、市场监管一体化、旅游营销一体化,合作开发针对京津市场的旅游产品,开通跨省市旅游巴士运营专线,开辟旅游“绿色通道”,打造精品旅游线路,使邯郸成为京津重要的中短途旅游目的地。

第六章  开创协调发展新局面,加快实现共同繁荣

围绕增强发展协调性、均衡性,加快都市核心区发展,持续实施“大县城”战略,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强美丽乡村建设,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实现区域互动发展、城乡共同繁荣。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2%以上。

第一节  加快都市核心区建设和发展

着眼打造京津冀联动中原的区域中心城市,环渤海辐射中西部的重要门户城市,加快中心城区和城市组团发展,扩大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功能,大力发展城市经济,形成引领邯郸跨越发展的都市核心区。

一、优化城市发展布局。遵循“东扩西优、南拓北延”发展思路,加速推进东区开发和老城改造,构建中心城区“双核”发展格局。把东区作为邯郸未来发展的重要平台,坚持现代、环保、宜居的新理念,按照低容积率、高绿化率、满足需要、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快推进中央商务区、交通枢纽、科技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和河北工程大学迁建等重大工程建设,初步建成集高科技产业、商贸、金融、教育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新城区,打造融合高端功能、集聚高端产业、汇集高端要素的城市新坐标。坚持功能提升和环境整治并举,加快老城区改造,建设文化集中展示区和休闲商贸娱乐区,推动老工业区整体搬迁转型,与东区共同形成设施完善、生态优美、宜居宜业的双核型主城区。加快组团城区联动发展,推进组团城区与主城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同城化,加快行政区划调整,理顺城市管理体制,建设以现有城区、东部城区为双核,以周边县域为辐射星城的都市核心区。永年和广府组团,倾力打造世界太极旅游目的地,建设集行政、商务、会展、娱乐等为一体的现代化新城;武安和峰峰组团,高标准打造环境优美、生态宜居新城区,构建都市核心区功能转型支撑区和新材料、新能源制造基地;磁县组团,加快建设山水生态新城,打造都市核心区休闲养老和文化创意功能区;临漳、成安和肥乡组团,完善城区综合服务功能,推动产城互动,提高城区产业和人口聚集能力,打造与主城区联动发展的特色产业基地。到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达到350万左右,市辖区面积达到2500平方公里左右。

二、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加快新型城市建设,把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文化、绿色低碳、精明增长、紧凑城市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全过程,推动城市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以更好地服务居民生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扩大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提高城镇化质量,使城市运行更加安全高效、城市生活更加便捷舒适。加快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开工建设中心城区轨道交通1号线和4号线工程,提升城市交通供给水平;完善公交快速通勤网络,建成若干条大容量快速公交线路;优化交通换乘条件,规划建设公交枢纽5处;加强机动车需求侧管理,实行区域差别化停车收费,因地制宜建设一批简易式、机械式停车场(库);加快城市快速路建设,加大城市微循环道路建设和改造力度,提高路网连通性和通达性;加快充电桩建设,普及推广新能源汽车;推行人性化智能交通管理,实现智能交通全覆盖,让出行更加便捷。加快老旧供水和供热管网改造,优化城市配电网络,推动天然气管网向东区和组团城区延伸,推进海绵城市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完善城市排水、污水和垃圾处理、消防安全和防减灾设施,让城市运行更加安全。加大社区商业设施建设力度,合理布局社区商业中心,加快社区服务中心建设,构建多层次便民利民服务网络,打造城市社区“一刻钟生活服务圈”。加快完善社区公园、街头游园、体育健身场所、公厕和环卫设施等社区便民设施,营造更加人性、清洁的社区生活环境,让城市生活更加便捷舒适。

发挥中心城市功能高端、服务完善的优势,加快高端商务区、高科技园区、总部基地和高教区等高端功能区建设,推动高端财智要素向中心城市聚集,将中心城市建设成为全市经贸活动最活跃、先进要素最密集的地方。优化提升城市经济结构,加快发展高端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构建以服务业为主体的城市经济体系;结合老城区升级改造,加快“退二进三”步伐,提高经济容积率;结合东区开发建设,大力发展楼宇经济,建设金融、文化、商务、科技、信息等高端服务业聚集区,扩大城市经济发展空间。加快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冀南新区发展,统筹生产、办公、生活、商业等功能区建设,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进功能混合和产城融合,实现由单一生产功能向城市综合功能转型,打造城市经济增长支撑区。

第二节  加快县城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

发挥县城连接城乡的纽带作用,加快实施“大县城”战略,提升县城建设质量和水平,主动承接中心城市辐射,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走出一条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共同繁荣的城镇化道路。

一、加快建设精品化县城。坚持走“小县大县城”的路子,开展县城建设攻坚行动,持续实施县城扩容升级工程,拉大县城发展框架,加快推进城中村和旧城区改造,高水平规划建设新城区,完善城市市政基础设施、环保基础设施、教育医疗设施、文化体育设施和商贸综合设施,推进产教城融合,实施一批凸显地方特色、提升城市品位的精品工程,提升县城聚集产业、吸纳人口、统筹城乡的综合承载力,打造具有历史记忆、地域特征、山清水秀、宜居宜业的美丽县城。支持有条件的县撤县建市,推动县城向中小城市迈进,规划建设多个次中心城市。推动县(市)政府驻地镇撤镇设街道办事处,实行城市管理体制。到2020年,县城平均人口规模达到15-20万。

二、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围绕东中西互动,实施分类指导,做大做强县域特色产业,不断增强县域经济实力、活力和竞争力,推动县域经济增比进位突破。按照组团城区发展要求,加快中部县与主城区功能和产业对接,积极承接中心城市功能辐射,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实现与主城区融合发展。支持西部县(市)按照“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理念,推动钢铁、煤化和建材等原材料产业向新材料产业延伸,加快发展精密铸造、轻型钢构和金属制品等耗钢产业,培育壮大先进装备、新能源、节能环保、生态旅游和现代物流等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山区丘陵型特色农业,努力实现经济重振和绿色转型,建设全市绿色崛起的新标杆。鼓励东部县巩固提升农业产业优势,推动农产品系列开发和精深加工,培育壮大现代农业机械、白色家电等新兴产业,提升纺织服装、铸造轴承等传统产业现代化水平,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努力成为传统农业县转型发展新样板。到2020年,东部10县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市比重达到40%,财政收入占全市比重达到1/4。坚持产城融合发展,统筹谋划产业项目、园区开发和城镇建设,实行工业园区、农业园区一体推进,支持每个县(市)在县城周边和特色产业集中的乡镇规划建设1-2个产业园区,塑造引领县域经济发展的集群优势和区域品牌。

三、培育发展特色小城镇。坚持特色化发展方向,立足资源条件和发展基础,突出城镇风貌和人文环境特色,重点培育30个左右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特色鲜明、宜居宜业的特色小城镇。中心城市周边镇,重点加强与城市的融合互动,主动承接城市功能转移和辐射,打造风情度假小镇、文化品鉴小镇和康体养老小镇等都市卫星城镇;具有特色资源和产业基础的中心镇,按照“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原则,立足优势,加快建设园区经济特色镇、旅游休闲特色镇、商贸物流特色镇;其它小城镇,大力改善镇区居住环境,完善提升公共服务功能,发展成为服务农村、带动周边的综合性城镇。深入推进扩权强镇改革,激发小城镇发展活力,强化产业人口集聚功能,真正发挥在县域经济中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三节  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以实施“四美五改˙美丽乡村”行动为载体,坚持示范引领、提高标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市场运作、多方参与,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与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扶贫攻坚、发展乡村旅游、山区综合开发结合起来,五位一体、统筹推进,突出地域特色,尊重农民意愿,建立长效机制,基本实现美丽乡村建设全覆盖。

一、加大“五改”力度。加大民居改造力度,引导农村住宅向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特色鲜明、节能环保方向发展。加大改水力度,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设,为农民群众提供更为方便足量的饮用水;根据村庄条件,采用适宜模式收集和处理农村生活污水,有效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加大改路力度,加快推进农村公路、连村道路、村内街道硬化、亮化、美化,方便群众出行。加大改厕力度,因地制宜推广使用三格化粪池式厕所和双瓮式厕所,在具有完整上下水道系统和污水处理设施的地方修建水冲式厕所,引导农户修建户内卫生间,提高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加大改厨力度,引导农户使用电能、太阳能、天然气、液化气、大型沼气等清洁能源进行炊事。

二、推进“四美”建设。以县为主组织开展清杂物、清残垣断壁和路障、清庭院、拆除违章建筑活动,积极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做好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收集,全面有效治理村庄垃圾,实现环境美。推进村庄绿化,大力营造生态防护型、花卉苗木型、公园绿地型等不同模式村庄林,搞好路渠堤塘、街道、庭院绿化,建设游园绿地,提高村庄绿化覆盖率,实现生态美。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园区、特色产业链条、特色产业乡镇建设,打造一批旅游、特色种养、特色工贸和家庭手工业专业村,推进农村电子商务网点建设,构建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体系,实现产业美。推进乡村文化建设,引导广大农民形成文明乡风民风,建立健全村党组织、村民代表会议、村民委员会、村级经济合作组织“四位一体”治理架构,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实现精神美。

三、加快建设三类村。因村施策,分类推进保留村、中心村、撤并村建设。对保留村,按照“修旧为主、建新为辅,保留乡村风情、改造提升品位”的要求,一村一策、就地改造,重点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公共服务,保留现有的道路、村庄肌理,延续现有文脉,突出民居特色,塑造“一县一特”、“一乡一品”的民居建筑风格。对中心村,坚持农村社区、现代农业园区、乡村工业园区同步建设发展,实施联村并建,推动农民生产生活方式根本转变。对撤并村,区别不同情况实施生态移民、搬迁整治、改造为城市社区或城中美丽乡村。到2020年,全市15%的村庄建成精品村、85%的村庄建成达标村。

四、“五位一体”统筹推进。把美丽乡村建设与现代农业、扶贫攻坚、乡村旅游、山区综合开发有机结合,统筹推进。与现代农业相结合,建设一批以现代农业园区为支撑的特色农业村。与扶贫攻坚相结合,做到村有脱贫致富产业,贫困户有脱贫致富项目,实现稳定脱贫。与乡村旅游相结合,打造一批旅游专业村。与山区综合开发相结合,大力发展山区经济,改善山区交通条件,充分利用山区资源禀赋,坚持开发与保护、培育与传承相结合,打造“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

第七章  塑造绿色发展新环境,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围绕“美丽邯郸”建设目标,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持续扩大生态空间,优化改善生态环境,构筑区域发展生态优势,打造区域发展绿色名片,有效提升区域发展吸引力和竞争力,引领邯郸加速复兴、绿色崛起。

第一节  让空气更清新

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加快中心城区重污染企业搬迁改造步伐,深入推进燃煤替代,深化企业排污治理,加强烟尘污染防治,强化机动车尾气治理,严厉打击污染环境违法犯罪行为,力争退出全国空气质量排名后十位。

一、加快推进燃煤替代。继续实施“煤改气”行动,加快1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淘汰取缔步伐,支持农村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和推广,推进民用能源清洁化。推进洁净型煤生产配送体系建设,加大洁净型煤推广力度,鼓励使用太阳能、地热等清洁能源。到2020年,一次能源消费中可再生能源比重达到1.5%以上,农村清洁能源占比达60%以上。

二、深化企业排污治理。严格环境准入制度,严控“两高”行业新上项目。对钢铁、水泥、电力等重点行业,推行污染物排放特别限值,实施一批脱硫脱硝除尘项目,加强污染治理设施深度改造,深挖重点行业和企业减排潜力。加强焦化行业装煤、推焦、熄焦等过程控制,降低含尘废气排放。实施化工、医药等行业挥发性有机物(VOC)综合整治,推进邯郸市新型化工园区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试点,开展重污染小企业排查。到2020年,30万千瓦及以上燃煤发电机组全部实现近零排放。

三、加强烟尘污染防治。鼓励使用高标准的车用汽柴油,加快淘汰黄标车。加强城市扬尘监管,推行渣土全密闭运输和煤堆、料堆等封闭储存,严控矿山开采、配煤等扬尘,实施工地绿色施工。加强路面机械化清扫和冲洗,防治二次扬尘污染。推广使用净化型家用抽油烟机,严格餐饮业排污治理。到2020年,中心城区和县城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到90%以上。

四、健全大气污染防控机制。强化大气污染防治气象服务,完善重污染天气预警和应急处理机制,推进预警早启动、污染物早减排,提高预警时效性和及时性,减少重污染天气发生次数,实现重污染“削峰降速”。进一步完善跨区域、跨部门大气污染联防联治机制,积极开展大气污染源解析,提高大气污染治理针对性和成效。到2020年,全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下降达到国家和省要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提高19个百分点以上,大气环境质量明显好转。

第二节  让山川更秀美

以山水林田湖整体修复为重点,加强矿山治理、河流整治及重点生态功能区恢复和保护,打牢生态本底,优化生态系统,扩大生态容量,强化生态支撑。

一、推进绿美邯郸攻坚。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核心,持续开展绿美邯郸行动。建设环城水林生态网,结合河湖和人文景观,充分利用公共空间,加强中心城区公共场所、滨河区域、道路两侧绿色廊道、绿地公园、绿化小区生态建设,实施立体绿化,多渠道拓展绿色空间;在严格保护基本农田的前提下,在环城区纵深10公里区域沿道路、河渠建设生态绿带网,打造林城相间、林水相嵌的生态绿城。到2020年,建成区绿地率达到40%以上,建成绿化示范村100个。

二、实施山川披绿工程。加快实施太行山绿化工程,以涉县、磁县、武安市、峰峰矿区、永年县为重点,按照“浅山提质、中山增效、深山扩量”原则,“封、飞、造”并举,强力推进山区造林绿化步伐。完善东部平原生态林网,加大地下水超采治理和防沙治沙力度,推进林果基地建设;加强铁路、公路、河流等沿线生态廊道建设,推进南水北调干渠和生态水网生态防护林建设。强化农村村边、路边、河边、庭院等绿化建设,积极创建绿化示范村,打造绿树成荫的秀美乡村。到2020年,新增造林130万亩以上,森林覆盖率比2015年提高7.3个百分点。

三、推进矿山生态修复。以峰峰矿区、武安市、涉县、磁县为重点,持续开展露天矿山环境治理攻坚行动,加强露天矿山环境治理,促进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发展绿色矿业,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实施矿山复绿和复垦工程。对矿山压占、损毁的可复垦的土地进行复垦利用。在充分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基础上采取最有效的措施保护生态环境。推进尾矿库整改,加大推广充填开采力度,促进矿山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鼓励尾砂胶结充填采空区和尾砂综合利用,减少尾矿总量,降低尾矿对周边环境破坏。到2020年,绿色矿山创建率达到70%以上,80%以上尾矿库得到有效治理,50%以上地下矿山实现充填开采。

四、加强水土流失治理。以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为重点,以小流域为单元,加强涉县、武安市等西部山区水土流失治理。以退耕还林、建设谷坊坝等为重点,加强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治理。以黄河故道沙化防控为重点,推进平原地区水土流失治理。以岳城、东武仕、青塔等水库汇水区和滏阳河源头为重点,实施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工程,加快流域生态修复,维系流域生态系统平衡。到2020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00平方公里。

五、强化生态功能区保护。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和生态红线制度,明确重点生态功能区管控边界,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完善自然保护区管护设施和保护体系,加强青崖寨、漳河源等自然保护区保护,加快建设武安缘毛太行花等自然保护区,推进武安国家级森林公园科学开发和有效保护,谋划建设涉县九峰山、峰峰响堂山等国家级和省级森林公园。推进永年洼、赤水湾、溢泉湖、滏阳河源头等湿地恢复,实施退耕还泽,有效扩大湿地面积,维持湿地生态平衡,建设国家和省级湿地公园。到2020年,森林公园达到5个、湿地公园达到6个。

第三节  让家园更宜居

构建生态水网,深化城乡污水、垃圾处理,推进土壤污染防治,不断优化改善生活环境,打造优美舒适、富有魅力的宜居之地。

一、让绿水环绕家园。以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为契机,实施滏阳河系综合治理、洺河和渚河治理工程,提升“南湖”、“北湖”,建设“西湖”、“东湖”,打造“五河穿城、四湖叠映、河湖相通、碧水萦回”的生态水系。完善城市污水处理设施,推进重点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促进城市污水管网向郊区延伸,拓展污水管网覆盖范围。探索农村污水分片收集处理,整体提升全市污水处理能力。到2020年,主要干支流基本消除五类和劣五类水,50%以上监测断面达到Ⅲ类或优于Ⅲ类水质,中心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县城和重点建制镇污水管网覆盖率达到80%以上。

二、让饮水更加安全。完成峰煤焦化、新兴铸管等用水大户水源置换工程,推进黑龙洞泉域水资源保护,加强羊角铺等地下集中饮用水源保护,恢复和增强地下水涵养能力。加强岳城水库、滏阳河等地表水源保护,实施东武仕水库水质富营养化治理工程,削减入库污染物排放量,改善库区水质。加快农村集中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实施地下浅层苦咸水和深层氟超标水改良,提升农村饮用水环境质量。加强南水北调中线干支渠、跃峰渠等输水通道水污染防治,健全饮用水安全监测体系,开展饮用水质常态化调查,完善饮用水污染预警和处理机制,保障饮用水质安全。

三、让环境更加清洁。以打造全国环境模范城市为抓手,以生活垃圾和工业固体废弃物为重点,加强城镇固体垃圾分类收集、转运、处置设施和体系建设。推进医疗垃圾和有毒性、腐蚀性、易燃易爆性等工业危险废物分类处置,提高危险固体废物规范化安全处置能力。加强乡镇垃圾收集中心和农村垃圾收集站(点)建设,完善“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模式,推进乡村垃圾收集和无害化处理。到2020年,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5%以上。

第四节  让发展更可持续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行绿色、循环、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实现资源永续利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市建设为抓手,以冀南新区、冀津循环经济示范区等为载体,加快构建循环工业体系。以钢铁、水泥、化工、食品等行业为重点,加强企业清洁生产改造,全面推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打造一批清洁生产型示范企业。推进废钢渣、废油、石膏、粉煤灰、煤矸石、烧结粉尘等废弃物和副产品资源化利用,以魏县、曲周县等区域为重点,集中规范发展静脉产业。加强农业生产废弃物及生活餐厨垃圾等资源化利用,争创国家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到2020年,建设100家清洁生产示范单位。

二、加强资源节约利用。强化用能总量控制,以钢铁、化工、建材、煤炭等行业为重点,完善行业用能标准,强化产品能耗限额,严控高耗能项目建设,推广应用成熟节能技术、工艺和先进装备,探索企业按质供能制度,推进交通运输、商业、民用等领域节能。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生活分类用水,实施阶梯水价;优化种植结构,降低高耗水农业比重;实施旱作农业节水工程,开展高效节水灌溉和工业节水示范,推进中水、雨水、煤炭疏干水等回收再利用。加强农村建设用地管理,深挖城镇建设用地潜力,强化工业用地指标控制,鼓励企业建设多层标准厂房,地上、地下双向发展,促进土地资源集约高效利用。严格矿山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综合回收率“三率”考核,加强共伴生矿、尾矿、低品位矿复合精选利用和废石资源化利用,推进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到2020年,单位GDP能耗下降达到国家和省要求,单位GDP水耗和建设用地消耗分别下降26%和20%,金属矿选矿回收率达到75%,尾矿综合利用率达50%以上。

三、开展土壤污染防治。以土壤环境优先保护区为重点,推进重污染工矿企业、集中污染治理设施周边、废弃物堆存场地、搬迁企业原址等区域土壤环境排查和修复治理。加强污水处理厂污泥无害化处理,严禁未处理淤泥在农业生产使用。大力整治农业面源污染,加强农田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推行有机施肥和精准施肥,推广应用一膜两年用、机械捡膜等技术,加强农用地膜回收利用。完善养殖集中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推进养殖标准化、无害化发展。到2020年,污水处理厂污泥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以上,农业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30%以上,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达到80%以上。

四、强化地下水超采治理。以黑龙港流域为重点,引水、蓄水、节水、改水综合施策,强化地下水超采治理。加快分水调水提水工程建设,实现水系互联互通,提升向超采区调水能力。谋划建设魏县、邱县、曲周等平原水库,实施一批调蓄工程,提升过境水、错峰水、雨洪水拦蓄和利用能力。实施一批节水工程,有效压减地下水开采量。实施人工增雨(雪),最大限度截留空中水资源,有效补充地下水。到2020年,地下水压采能力达到3.6亿立方米,基本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

五、推进绿色低碳消费。推广绿色节能建筑,严格执行强制性建筑节能标准,加快机关办公、学校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有步骤推进旧民居建筑节能改造,全面推行热计量收费制度,推广太阳能和地热供暖,加强绿色建筑示范小区和示范单位建设,开展建筑能源审计和能效公示。开展绿色消费教育,倡导节约资源、环保选购、循环利用等消费方式。加快国家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示范市建设,推广新能源汽车,完善绿色交通体系,建设公交都市,倡导绿色出行。到2020年,中心城市绿色节能建筑比例达40%以上,政府节能环保产品采购率达到100%,居民公交出行率达到40%以上。

第八章  放大开放发展新优势,加快推进改革步伐

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着力营造更为宽松、更具效率、更加公平的发展环境,充分发挥沟通京津冀、环渤海、中原三大经济区节点枢纽功能,全面构筑开放发展新优势。

第一节  全面深化改革

坚持把改革作为转型升级的根本动力,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重点,持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园区运营管理新机制,推进投融资机制创新,完善现代产权制度,推动社会治理模式变革,帮助企业降低成本,保持有效投资力度,化解房地产库存,努力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制度性约束,激发发展动力活力,创造我市发展体制机制新优势。

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推行市级行政权力清单、负面清单、责任清单制度。进一步取消、下放市本级行政审批事项,调整行政审批事项目录,全面清理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规范简化审批流程,严格落实限时办结制度。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全面推行“三证合一”登记制度。加快政府机构改革,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深化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继续推进扩权强镇改革,抓好武安市磁山镇、曲周县河南疃镇等7个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全面规范行政职权,推进政府事权规范化。落实“三级平台”、“两个代办”制度,全面建成全市便民服务体系。加强政府政务信息公开,推进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促进市场主体依法诚信经营。

二、探索园区管理和运营新机制。以冀南新区为重点,推行“利益分享、属地管理、共同开发”的管理运营模式,推动现有园区“区政合一”,鼓励新建园区探索“政府指导、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开发运营模式。支持涉县冀津循环经济示范区探索“基础共建、产业共育、利益共享、环境共治”的跨区域“园区共建”模式。探索市场化招商机制,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积极开展网络招商、定制式招商和产业链招商。完善招商引资激励办法,激发招商潜力、活力、竞争力。完善园区用人机制,实行岗位公开招聘、以岗定薪、竞争上岗制度。

三、创新投融资机制。深化投资体制改革,严格落实企业投资决策自主权,修订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缩小企业投资项目核准范围。制定社会资本市场准入目录,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公用事业领域。改革政府投资方式,设立市级产业投资、创业投资等股权投资基金,推行财政资金“拨改投”、“补改投”,推广PPP合作投资模式。推进金融改革创新,筹建市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争取消费金融公司试点,推进县级农村信用社改制,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设立互联网金融发展基金。扩大企业直接融资,制定企业上市培育计划,设立企业上市引导基金;规范设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多渠道推动股权融资,鼓励企业开展债券融资。拓宽间接融资渠道,支持金融机构开展信托融资、金融租赁、联合贷款等融资服务,加大对农业的金融支持,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知识产权等抵押融资。设立市级融资担保公司和融资风险补偿基金,健全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

四、完善现代产权制度。推进国有企业分类改革,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加大国有企业改革重组力度,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非公益性市属国有企业全部实现股权多元化。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组建市级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推进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逐步提高国有资本上缴公共财政比例。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创新发展,加快推进“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鼓励非公有制企业通过资产收购、产权转让、参股控股、合资合作等方式,发展成为民营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完成农村承包地、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确权颁证,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 建立集体“三资”管理网络平台,筹建全市综合性农村产权交易机构,推动建立县级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发展乡镇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形成三级联动的农村产权交易市场网络体系。

五、推动社会治理创新。完善村民自治、城市社区居民自治制度,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健全人口动态管理体系,制定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综合措施,实现对流动人口由重“管理”向重“服务”转变。创新农村社会治理,全面推广“四个覆盖”组织体系,积极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综治维稳组织和经济合作组织规范发展。加强特殊人群救助和管理,健全戒毒康复人员、刑满释放人员等就业扶持和救助服务措施,加强对重点青少年群体教育和管理。加快事业单位、行业协会、商会等“去行政化”改革,建立社会组织直接登记和备案登记相结合的登记制度,培育发展公益性社会组织。创新社会矛盾预防和化解机制,完善法定诉求表达机制,畅通和拓宽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完善矛盾调处机制,健全四级纵向人民调解网络。完善公共决策社会公示、公众听证制度,维护好群众的切身利益。改革信访工作制度,建立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第二节  全面扩大开放

适应国内外开放合作形势的深刻变化,发挥我市区位优势,广泛参与中原经济区分工协作,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加快转变对外开放方式,努力拓展开放合作新空间,塑造开放合作新优势,构建全面开放发展新格局。

一、协作中原。推动邯郸基础设施一体化,加快连接中原经济区的铁路干线、高速公路、城际快速通道、旅游公路建设,协调推进邯大高速东延、太行山高速南延、邯长铁路西延、邯黄铁路南延等通道延伸工程;完善跨省能源输配设施体系,加强与晋东南能源基地合作,构建连接长治、晋城、运城坑口、路口电站的跨省输电通道;继续与河南合作推进引黄入邯等跨省调配水工程,提升全市水资源供给保障能力。推动跨区域经济协作,构建对接中原的商品市场、产权交易市场、人力资源市场,加强科技资源、信用体系、市场准入、质量互认等方面合作;推动建设邯邢经济合作示范区,打造中原地区经济协作发展样板;加强与中原经济区在钢铁、物流和旅游等方面的合作,共同打造豫北冀南钢铁产业集群、全国性商贸物流网络和一批生态文化旅游精品区;推进与中原经济区创新合作,努力共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二、对接沿海。加强与沿海地区港口合作,共建一体化通关和保税设施,推动公、铁、空、海等多式联运和无缝衔接,加快与晋鲁豫腹地城市之间公路铁路干支线及配套设施的互联互通,巩固提升晋冀鲁豫东出西联枢纽地位。加强与环渤海地区产业合作,积极推进冀南新区邯郸临港产业园建设,共同探索飞地型园区开发、临港配套产业联动发展和海关特殊监管区合作共建新模式,推动资源型产业加速转型和向临港地区转移。扩大与东南沿海经济合作,主动承接“珠三角”、“长三角”电子、机械、旅游、物流等重点产业转移,培育壮大一批在全国具有竞争力的合作示范基地,支持冀南新区、邯郸经济技术开发区、邯郸东区等条件较好的载体平台,吸引东南沿海高校、科研院所与高新技术企业共建实验室和研发平台,为邯郸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科技支撑。

三、放眼海外。打造对外开放平台,提升邯郸国际陆港功能,加快武安保税物流中心建设,积极争取天津自贸区政策向邯郸延伸,加快申请建设邯郸空港和邯郸综合保税区,培育发展经济技术开发区欧美工业园、冀南新区台湾产业园、武安中美新能源产业园、魏县台资装备制造产业园等国别(地区)产业园,筹办各级各类投洽会、交易会和博览会,强化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合作。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加强与郑州、兰州等陆桥交通枢纽城市的互通互联,强化内陆口岸通关合作,推动优势产能国际合作,支持邯钢、邯建、金隅太行、中煤建安、光太公路等骨干企业建设境外生产基地,主动承揽工业、能源、通信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参与境外矿产资源开发。提升外资外贸水平,积极引进具有国际前沿水平的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等加工制造项目和金融物流、研发设计、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项目,着力扶持晨光色素、恒博新材料、新兴铸管等优势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推进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到2020年,出口总额达到23亿美元。

第九章  丰富共享发展新成果,加快推进民生普惠

顺应全市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更加注重统筹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持续加大改善民生力度,提升公共服务、创新社会管理、弥补民生短板,着力实施八大民生工程,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更实在地惠及全市人民,努力建设“幸福邯郸”。

第一节  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工程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扶贫战略和规划,深入落实《邯郸市农村扶贫开发的实施意见(2011—2020年)》,加大投入力度,创新扶贫方式,完善扶贫机制,确保33.2万扶贫对象提前实现稳定脱贫、贫困村提前出列、贫困县提前脱帽。

一、全面落实“六个精准”。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区别不同情况,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分类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做到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大力实施“五个一批”行动计划,通过产业扶贫,确保15.7万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稳定脱贫;通过易地搬迁,让生存环境恶劣地区的2.2万农村贫困人口一步到位摆脱贫困;通过教育扶贫,对1.1万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的在校学生实施免学费、免教科书费、享受国家助学金等政策全覆盖;通过社保兜底,将丧失劳动能力的15.2万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贫困人口和五保对象,整体纳入民政低保范围;通过医保和医疗救助,对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贫困人口,实施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医疗保障全覆盖。

二、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扶贫力度。整村推进水电路讯邮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道路硬化、危房改造、电网改造、饮水安全、清洁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为贫困地区稳定脱贫建好有效的硬件支撑。加快贫困地区科技、教育、医疗、文化、信息等社会事业发展,全面提升贫困地区公共服务水平,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入实施“春雨行动”、“雨露计划”和阳光培训工程,加强贫困人口实用技能培训,建立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和扶持机制,推动贫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实施教育扶贫,加强教育救助,完善家庭困难学生助学政策,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三、加大社会帮扶力度。进一步加大驻村帮扶工作力度,对全市535个重点村实现驻村帮扶全覆盖,其中市级驻村帮扶236个重点村,县级驻村帮扶299个重点村。按照全省选派下基层干部工作会议精神要求,把派驻部门的优势与贫困村的需求相对应、相结合,依据“难村、弱村、乱村、产业村”分类进行派驻,实现发挥优势对口派驻,达到精准帮扶的要求。在驻村帮扶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推进“一帮一”活动,使每一个贫困家庭都能得到社会的帮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不让一户贫困家庭掉队。

四、创新扶贫开发模式。突出抓好产业扶贫,推动2个国定贫困县和4个省定贫困县加快落实农业综合开发、家庭手工业、乡村旅游等产业扶贫项目,增强贫困人口增收能力。推行股份合作制扶贫模式,积极探索电商扶贫、光伏扶贫等扶贫新模式。发挥贫困地区资源和政策优势,鼓励知名企业和工商资本参与山区资源开发,运用市场思维和市场机制推进扶贫开发,为贫困地区发展注入先进生产要素。实施金融扶贫,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扶贫方式,加大对扶贫开发的支持力度。完善政府投入、对口帮扶、考核评价等机制,持续推进三级帮扶行动,开展“爱心帮扶”活动,激发全社会关注扶贫、参与扶贫的善行善举,广泛动员、合力攻坚,确保贫困人口如期稳定脱贫。

第二节  实施就业创业扶持工程

坚持就业优先战略,突出创业主线,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完善创业就业服务体系,营造良好就业创业环境,实现更充分和更高质量就业。到2020年,全市累计城镇新增就业50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新增20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14.85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85%以上。

一、营造良好就业创业环境。把扩大就业作为政府考核的优先目标,强化政府促进就业职责,健全促进创业就业的体制机制,加快建设城乡统一的创业就业服务体系,提高创业就业公共服务能力;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业转移人口、城镇困难职工创业就业工作,加强退役军人就业安置;健全就业援助制度,多渠道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

二、积极拓宽就业创业渠道。把产业发展作为增加就业的切入点,发挥邯郸特色基础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特色产业,搭建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主渠道;将服务业作为扩大就业的主攻方向,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城市商贸、物流、餐饮、社区服务等劳动密集型服务业,更好发挥城市蓄纳就业的“蓄水池”功能;优化中小企业、微型企业发展环境,更好发挥其对新增就业的“吸纳器”功能;落实国家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相关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培育创业主体,强化创业服务,规划建设创业示范园区和基地,促进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三、加大就业创业培训力度。加快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劳动者适应结构升级的就业能力和技能水平。针对主导产业、城市服务业、特色产业用工需求,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全面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培训,实现培训资源利用和产出最大化。加强下岗失业人员、失地农民、农村转移劳动力等就业困难群体技能培训,提高再就业能力。加强职业技能鉴定,为有特长有技术的再就业人员提供及时完善的技能鉴定服务,提高劳动者“含金量”。依托创业孵化基地,开展创业指导和实务培训,提高创业成功率。

第三节  实施城乡居民收入提升工程

坚持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加快落实收入分配政策,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完善再分配调节机制,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有效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形成合理收入分配格局,确保居民收入实现翻番目标。到2020年,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7742元和17278元,年均分别增长9%。

一、深化工资制度改革。建立反映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工资决定及正常增长机制,完善最低工资和工资支付保障制度,积极稳妥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深化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科学合理制定薪酬结构和水平。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完善科学合理的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降低津贴补贴所占比例,提高基本工资占比,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

二、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健全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和农业补贴制度,稳步提高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完善大宗农产品临时收储政策和各项涉农补贴政策,努力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支持适度规模经营,允许农民依法、自愿、有偿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大对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投入,促进产销对接和农超对接,使农民合理分享农产品加工、流通增值收益。完善农产品加工保护制度和农业补贴政策,改革征地制度,提高补偿标准,依法保障农民的土地财产权权益,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

三、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加快个人收入和财产信息系统建设,完善收入分配调控机制和政策体系,保护合法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完善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获取报酬的机制,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

第四节  实施社保扩面提标工程

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健全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保覆盖面,提高统筹层次,提升保障水平和能力。到2020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参保人数达到445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42.6万人。

一、健全养老保险制度。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健全多缴多得激励机制,确保参保人权益。加快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巩固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做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提高农民工养老保险参保率,建立兼顾各类人员的养老保障待遇确定机制和正常调整机制。

二、完善基本医疗制度。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施大病保险制度,促进基本医保与商业健康保险相互补充和衔接发展。提升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层次,实现城乡居民医保基金的统收统支。探索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制度,深化医保领域购买服务保障模式,推进医疗保险付费方式改革,构建工伤预防、补偿和康复“三位一体”的工伤保险体系。

三、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证低保标准与全国平均水平同步增长,确保动态管理、规范有序。落实农村五保供养制度,供养标准达到当地居民正常生活水平,全市农村五保集中供养能力达到70%以上。完善规范城乡医疗救助,开展扩大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试点。建立临时救助制度,编实织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安全网,开展“救急难”工作综合试点,在体制机制、服务方式、信息共享等方面进行探索创新。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满足困难家庭住房基本需求,建立公开规范的住房公积金制度,改进住房公积金提取、使用、监管机制。

四、加强保障服务能力建设。推进社保信息化建设,开展好“五险合一”社会保险资源整合。以“智慧社保”为着力点,强化社保业务多渠道、全天候服务能力。规范医保系统管理,搭建结算平台,实现医保市内结算“一卡通”。健全社保基金监管,维护基金收支平衡。

第五节  实施教育提质惠民工程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加大教育投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行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把提高综合素质贯穿到公民人生发展的全过程,不断提高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到2020年,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2年。

一、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加大学前教育投入,高水平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加快城乡公办幼儿园建设,支持普惠性幼儿园发展,鼓励社会力量捐资助园,努力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办园规范、师资达标、保教优质、公益普惠的学前教育体系,全面提高学前教育普及水平。到2020年,适龄幼儿毛入园率达到90%以上,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0%。

二、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快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切实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对农村教师实行补贴政策,满足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基本教学需要,促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全面开展素质教育,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推行义务教育学校“学区制管理”,建立和完善教师、校长定期合理流动机制,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到2020年,建成标准化学校818所,全面完成“改薄”规划任务,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100%,巩固率达到98%以上。

三、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积极推进示范性普通高中建设,实现普通高中教育规模与质量的统一,引导普通高中向优质化、特色化、多样化方向发展,不断提升普通高中教育整体水平。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建设一批装备水平高、师资力量强、办学规模大、教学质量高、特色鲜明的现代化中等职业学校,支持职业院校积极创建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规划建设邯郸市公共实训基地,做大做强“邯郸现代职业教育集团”,力争进入教育部300个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骨干职业教育集团行列。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重点加强县级职教中心建设,推进新型农民职业培训和邱县等新型职业农民基地县建设。深化教产融合、校企合作,努力构建具有邯郸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到2020年,普通高中全面达到省、市级示范性高中办学标准,中等职业学校全部达到国家和省定办学标准,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3%以上。

四、加快发展高等教育。整合中职学校,成立邯郸商学院和邯郸科技学院,成立师范专科和幼儿师范学院。推进河北工程大学整体迁建和邯郸学院应用型大学建设,加大高端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力度,支持河北工程大学获得博士授权和邯郸学院获得硕士授权,积极争取研究生教育,做大做强本科教育,做活做优专科教育,重点加强机械制造、交通物流、工程技术、旅游服务、文化教育等领域的专业学科建设,争取设立博士点,为邯郸经济发展提供各类创新型人才。

第六节  实施“健康邯郸”工程

以“健康家庭”为抓手,以创建“健康邯郸”为载体,统筹考虑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化、健康消费增加等因素,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系统推进涵盖医疗、卫生、预防、康复、养老、药品、保险等在内的大健康产业发展和服务体系建设,打造区域医疗中心。到2020年,全市居民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7岁。

一、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医疗卫生投入,加快完善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体系,为城乡居民提供均衡公平、就近廉价、优质安全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确保基本医疗公平可及普惠。统筹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深化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全面推进城市公立医院改革,实行分级诊疗,开展执业医师多点执业,健全城乡医疗服务网络。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传染病救治、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和突发事件卫生应急能力建设,完善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培育中医药医疗保健品牌和服务机构,提升中医健康服务能力。加强大健康数据库建设和应用,推动人口健康、医疗卫生及药品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发展远程医疗、移动医疗和药品电子追溯服务。

二、推进居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开通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预约就诊绿色通道。推动养老机构内设医疗诊室,推进二级甲等以下医院与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间的转诊与合作。鼓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通为老年人提供日常护理、康复、健康教育等服务,推进预防、康复、保健、养生、养老协调发展。提高全社会老龄意识,加快发展老龄事业,全面落实老年人优待政策。弘扬敬老、养老、助老、爱老的社会风尚,营造全社会关爱老人的浓厚氛围,努力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

三、全面提高人口素质。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实施优生优育促进计划,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关爱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帮助计划生育家庭解决实际困难。深化计划生育和人口健康服务管理改革,建立完善包括生育支持、婴幼儿养育、青少年体质发展、中老年健康等全生命周期发展支持体系。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制定全民健身行动计划,加快城乡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建成市县两级全民健身中心,促进公共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不断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健全群众体育组织网络,开展经常性全民健身活动,使体育健身成为更多人的健康生活方式。

第七节  实施公共安全工程

从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入手,抓重点、抓关键、抓薄弱环节,着力补齐短板、堵塞漏洞、消除隐患,建立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不断提高公共安全水平。

一、深化平安邯郸建设。以信息化、精细化、法治化为支撑,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制机制,深入推进 “三网”延伸工程,加快构建“三网合一”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有效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持续落实“警察全域覆盖、监控全面通联、警种全员参与、社会各界全力支持”的“四全”要求,完善“网络化”巡防体系,按照“白天一公里见警车,夜间一刻钟见警灯”标准,建设巡防全域覆盖的“警网”;加大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力度,进一步扩大视频监控覆盖率,强化监控设施全面通联的“天网”建设;加强公安基础设施建设,将公安派出所、农村社区警务室列入城乡发展规划;推进群防群治和社会协同,建立各级专兼职治安巡防队伍和多种形式的群防群治组织,促进社会各界全员参与的“民网”建设,为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富强邯郸、美丽邯郸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政府监管职能,严格安全生产目标控制、考核、督办和责任追究,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构建各级各部门齐抓共管的新型安全监管大格局。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加强安全生产监管监察能力、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安全预防控制体系、企业安全生产诚信体系和“互联网+”安全监管信息化平台建设。加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健全安全生产应急平台及重大危险源普查监控体系,加快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严格安全生产许可,强化安全生产专业技术支撑,实施全民安全意识提升工程。加大安全监管执法力度,深化安全生产和作业场所职业危害专项治理,强化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和县域安全监管规范化建设,及时排查治理安全隐患,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三、健全防灾减灾体系。全面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加强火灾预防。健全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防治体系,提升地质灾害处置能力。严格落实建筑抗震标准,推进既有建筑抗震改造,加强公共避险设施和空间建设,完善抗震应急救援体系。加强气象服务和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建设。健全以政府储备为主、社会储备为补充的救灾物资储备保障体制。

四、坚决维护网络安全。加强网络安全保障和管理能力建设,强化寄递物流业监管和安全保障,加强社会信息资源整合和协同攻关,为网络安全提供有力科技支撑。推行信息等级保护和网络安全审查制度,健全网络舆情监测与反应机制,打造公共安全信息发布平台,努力建设为民、文明、诚信、法治、安全、创新的网络空间。

五、完善公共安全应急体系。健全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强化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建立健全统一指挥、结构合理、反应灵敏、保障有力、运转高效的突发事件应急体系,提高危机预警、管控和处置能力。加强应急队伍建设,构建以专业队伍为基本力量,公安、武警等为突击力量,专家队伍、企事业单位专兼职队伍和志愿者队伍为辅助力量的应急队伍体系。

第八节  实施食品药品安全工程

坚持治标与治本并举、整治与建制相结合,加快完善食品药品安全体系,营造公平法治诚信市场环境,全面提升食品药品安全水平,确保全市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一、健全安全责任体系。落实政府监管责任,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建立生产经营者首负责任制和质量安全责任追究制度,倒逼生产经营者强化质量安全管理。转变管理理念,创新监管方式,完善食品药品电子监管追溯体系和质量标识制度,实行食品药品安全追溯和召回制度,构建覆盖从源头到消费全过程的监管格局,严把从农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线。

二、加强监管能力建设。加快县级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加强市、县、乡三级监管机构和队伍建设,发挥第三方监测作用,构建统一高效的监督管理体系。加大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投入力度,加强基层监管能力建设,改善监管执法条件,提升科学监管水平。健全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技术支撑体系,加强队伍建设,强化人才保障,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技术队伍。加快“智能食药监”建设,建立功能完善的食品安全信息平台、电子信息追溯系统和信息化指挥平台。

三、构建社会共治格局。开展食品安全企业、食品安全县创建活动,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创建“食品安全城市”。完善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工作机制,严厉打击食品药品违法犯罪行为。加大食品药品安全信息公开力度,正确引导社会舆论。鼓励公众和社会组织参与食品药品监管,畅通投诉渠道,及时核查处置消费者反映的违法违规行为和质量安全隐患,落实有奖举报制度,保护举报人合法权益,营造食品药品安全人人关心、人人有责的社会氛围。

第十章  顺应文化发展新需要,加快建设文化强市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发挥我市文化底蕴深厚优势,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提升文化产业化水平,增强文化软实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提高群众文化素质,打造文化名城强市。

第一节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加强教育宣传、实践养成、文化熏陶,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一、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立足实际,区分层次和对象,加强分类指导,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做到贴近性、对象化、接地气。发挥好党的基层组织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的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坚持不懈强化党风党纪教育,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树新风。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体系,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强化广大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验认同。

二、深入开展主题实践活动。积极拓展“邯郸好人”、“善行邯郸”、廉政文化、诚信文化、爱心孝心责任心、友爱互助、学科学树新风等活动,广泛开展文明城市、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社区、道德模范评选活动,健全志愿服务组织,推动志愿服务大众化、常态化,在全市树立起一批平凡而伟大、可敬又可学的道德标杆,弘扬正能量,营造见贤思齐、人心向善的社会道德风尚。

第二节  建设历史文化名城

把弘扬邯郸历史文化作为励志图变、绿色崛起的根本途径,加强历史文化古迹保护,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再现历史文化风貌,塑造区域文化品牌,壮大特色文化产业,提升邯郸历史文化名城的影响力。

一、加强历史古迹和文化保护。重点保护赵邯郸故城、大名府故城(宋代)、邺城遗址、磁山文化遗址,严格控制历史城区空间尺度、街巷格局和环境风貌,体现历史的真实性、风貌的完整性和生活的延续性。实施广府镇、大社镇、固新镇、冶陶镇、阳邑镇、伯延镇、磁山镇、贺进镇和偏城村、赤岸村、王金庄、毛官营、岭底村、朝阳沟等名镇名村保护行动,加大对历史街巷、古树名木和古建筑的保护力度,传承文化遗产,彰显历史风貌。加强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进一步加大对邯郸民俗文化、传统工艺、老字号、名特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与传承力度,打造若干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的纸质和数字化档案,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保护与管理,进一步扩大地域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二、大力弘扬历史文化。规划新建一批代表邯郸文化形象的重大文化设施项目,高标准建设赵王城遗址公园,打造一批历史文化核心区。深入挖掘十大历史文脉,举办“三曹七子”、北朝石窟、晋冀鲁豫边区红色文化等学术思想研讨会,推出一批具有理论创新价值、决策参考价值、思想教育价值和文化积累价值的文化学术精品,不断丰富邯郸历史文化内涵。积极鼓励、引导和扶持创办各类专题博物馆,支持邯郸博物馆发展,晋升国家一级博物馆行列,提升邺城博物馆、磁州窑博物馆、涉县八路军一二九师纪念馆、磁山文化遗址博物馆等级,加快临漳民俗博物馆建设和大名石刻博物馆升级改造,支持非国有博物馆建设。瞄准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文华奖等奖项,创作一批具有邯郸地方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借助娲皇宫、邺城、黄粱梦吕仙祠等文物资源的保护利用,谋划“女娲补天”、“曹魏建业”、“黄粱一梦”等特色大型实景演出,规划建设历史题材的影视基地,鼓励创作拍摄体现邯郸元素的影视剧、纪录片等,塑造邯郸软实力。

三、塑造特色文化品牌。以特色化、精品化为主线,挖掘文化资源、展示文化魅力、延伸文化内涵,唱响古赵风韵、成语典故、太极养生、红色边区等文化品牌。加强赵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展现赵文化魅力;深入挖掘邯郸成语典故的独特内涵,提升“中国成语典故之都”的影响力;彰显太极文化,做大做强国际太极拳运动大会,打造广府太极拳世界级品牌;发挥晋冀鲁豫边区文化资源优势,打造以“红色”为主旋律的系列文化产品,提升涉县一二九师旧址、香城固伏击战遗址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知名度、塑造力。提升中国吹歌节、中原民间艺术节、中国女娲文化节、中华磁山文化节、中国临漳邺城文化艺术节的影响力,加大对邯郸文化品牌的推介。

四、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创新特色文化产业生成机制,打造国内知名文化创意之都。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建设市传媒中心。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推动广府生态文化园区、漳河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和中华成语文化博览园、赵王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邺城遗址产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谋划建设邯郸文化产业园区。加快邱县漫画等县域文化产业发展,促进县域特色文化产业基地发展壮大。设立邯郸文化产业股权投资基金,推动县(市、区)设立文化产业专项资金,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文化领域,鼓励有条件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到2020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以上,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第三节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改革创新,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基本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一、加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逐步加大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完成市群艺馆、市美术馆、市艺校等公共文化项目建设并投入使用。持续完善市、县、乡镇、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到2020年,80%的图书馆、文化馆(群艺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达到国家三级馆(站)以上标准,70%以上的行政村(社区)基本建成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服务网点覆盖到行政村,广播电视实现户户通。

二、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继续实施戏曲惠民演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和农家书屋等国家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扎实推进“千村万户”文化家园后续工程。继续加大农家书屋图书更新力度,平均藏书达到2000册以上。大力开展送文化下基层活动,建设“网上图书馆”、“网上博物馆”、“网上剧场”、“群众文化活动远程指导网”等覆盖全市的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多渠道向基层配送文化资源。加强对欠发达地区、革命老区等特定区域和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努力实现全市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三、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使用效率。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形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性文化场馆管理,提升公共文化场馆管理的专业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加大公共文化服务投入,继续做好各级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所)等公共文化场馆全面免费开放,推动音乐厅、美术馆等定期提供免费或低票价服务,扩大展览馆、科学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等免费服务项目,探索高校、科研机构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资源向社会开放的新路子。

四、深化和丰富群众文化活动内涵。不断创新城乡文化载体,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利用节庆、纪念日、农闲等时机,采取多种有效方法和途径,广泛开展群众歌咏、广场文化、村镇联欢、“彩色周末”、“欢乐乡村”等品牌文化活动,保证全部行政村和居委会建有1支以上群众文化队伍。

五、确保全市文化市场有序发展。积极推广应用“全国文化市场技术监管与服务平台”,全面提升文化市场监管及服务能力。以“三个延伸”机制为统领,以查办案件为抓手,开展“扫黄打非”和文化市场集中整治行动。推进互联网上网服务行业转型升级,组织开展“阳光娱乐”系列活动和微电影大赛,促进行业发展,弘扬阳光娱乐正能量。

第十一章  拓展持续发展新载体,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进一步加强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打造适度超前、功能完善、管理科学、安全高效的基础设施体系,提高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和保障能力,为转型升级、绿色崛起提供坚实的硬件支撑。

第一节  建设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

围绕建设便捷高效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建设骨干公路网络,完善铁路客货运输网,改造提升机场设施,推动公路、铁路、航空联动发展,提升城市交通综合服务能力,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

一、完善公路交通体系和网络。着力构建功能配套、内联外畅的高速公路网,加快推进太行山高速邯郸段和邯大高速东延工程建设,完善现有高速公路与国省干道的互联互通,全面建成“三纵两横一环”高速公路网络。建设完善G309、G514、S348、S349、S350等东西向骨干公路,G107、G515、G234、S237等南北向骨干路网,加快构建全市互联互通、快速便捷的干线公路体系。按照一级路标准,新建和改造提升中心城区与组团城区之间、县与县之间的干线公路,规划建设中心城区-峰峰等快速路,实现中心城区与组团城区之间、县域之间便捷通达。加快太行山交通路网建设,推进国道G234京娘湖至沙洺段、省道S348武安段等扩建改造,加快田家嘴-王金庄-青塔-山西界旅游公路、青塔湖-朝阳沟旅游公路、贺进-柏草坪旅游环线建设,打造西部旅游交通网络,改善旅游景区通行条件。强化农村公路网建设,打通断头路、瓶颈路,提升道路等级,解决沿线群众出行问题,实现乡镇与县城、乡镇与乡镇、乡镇与行政村、村与村之间便捷通达。到2020年,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9000公里,公路网密度达到130公里/平方公里,中心城区与组团城区之间有2条一级以上公路连通,相邻县(市)有一级公路相连。

二、构建铁路运输网络体系。加快干线铁路、客运专线、城际铁路等建设,构建与公路和航空顺畅衔接、纵贯南北、东出西联的铁路网络架构,提升铁路运输服务保障能力。规划建设邯黄复线,加快铁路专用线建设,强化四省交界区域铁路货运中心地位。规划建设辐射县(市、区)和旅游景区的轻轨快速路,打造轻轨快速交通网。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快速交通联系,谋划建设聊-邯-长客运专线、邯郸-石家庄城际铁路,衔接京石城际、太郑客专、济郑客专,形成北上南下、东出西联快速客运大通道。适应邯郸铁路枢纽中心需要,谋划建设邯郸高铁动车运用所。

三、加快机场建设。按照区域性枢纽机场标准,加快推进邯郸机场三期扩建,改造提升第一航站楼,建设第二航站楼,提升跑道吞吐能力,配套建设相关辅助设施;稳固上海、广州、成都等一线城市商务航线,增开大连、海口、三亚、厦门、昆明、兰州、银川、乌鲁木齐等国内热门航线和秦皇岛、承德和张家口等省内支线航线;大力发展航空货运,建设集运输、产业、生活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空港经济区,打造区域性门户机场和航空物流集散中心。规划建设魏县、武安等通用机场,加快建设福尔通用航空产业园、涉县通用航空产业园,推进通用航空发展。到2020年,航空旅客和货运吞吐量分别达到80万人次/年和2000吨/年。

第二节  建设清洁能源保障体系

围绕提能效、控总量、转方式、调结构,实施清洁能源替代战略,构建经济、清洁、安全、稳定、高效的新型能源保障体系。

一、加快智能电网和电源建设。全面加快特高压电网建设,加速变电站战略布点,优化主干电网结构,推进农村电网升级改造。规划实施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工程、智能变电站试点工程、分布式光伏发电接入及微网运行控制试点工程等,提升电网安全运行和智能化水平,满足新能源、分布式电源、电动汽车等多元化用电需求。合理布局建设大型高效燃煤机组,支持发展热电联产,加快推进大唐马头电厂扩建二期、华润电力热电联产、峰峰低热值煤热电、邯郸国电西部热电、国电东郊热电二期、东部县热电联产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永年、涉县、邺都工业园生活垃圾和固体废弃物焚烧发电项目,强化区域电源热源支撑。

二、提高油气供应能力。深入实施“县县通气,气化邯郸”工程,提升天然气保障能力。加快推进新天国化涉沙线煤层气等区域干线管网建设,谋划引入中石油新的天然气管线,着力扩大天然气输入规模,构筑天然气主干网络,形成20亿立方米的年供气能力。完善天然气输配气管网、配套门站、储气调峰设施和加气站,推进新兴重工、永洋钢铁等一批液化天然气储备中心项目建设,提高供气稳定性和可靠性。加大煤制气、煤层气等清洁能源供应和推广力度,启动实施磁县华源电力煤制气等项目,推动峰峰玺尧“煤制油”扩大规模,加快磁县裕泰焦炉煤气制天然气技术推广,积极拓展非常规天然气气源。到2020年,完成天然气置换焦炉煤气25万户。

三、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加快推进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加大可再生能源应用推广力度,实施光电建筑一体化示范工程,积极争列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促使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持续提高。支持涉县、武安市、磁县等西部山区光电项目建设,推进复兴区协鑫、武安爱康等一批大型光伏电站建设。推进永年生物质发电项目尽快投产,支持有条件的县区建设生物质成型燃料生产基地。推动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在东部地热资源富集区推广地热供暖。到2020年,太阳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00万千瓦。

第三节  加强水利设施建设

按照“供水、防洪和水生态安全并重”的原则,进一步加强水利和防洪减灾工程建设,优化配置和合理开发水资源,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确保城乡供水安全。

一、供水保障工程。完善跨区域丰枯互补的蓄、引、调工程体系,推进南水北调中线配套、引黄入冀补淀和大名引黄工程建设,实施引漳济洺、引漳入牤工程。加快建设茅岭底水库,推进洺河娄里大型水库、匡门口中型水库、卫河建闸前期工作,谋划建设清漳河台庄水库、魏县引黄调蓄水库、涉县宇庄水库等一批小水库。统筹规划城乡供水设施,依托骨干水源工程,结合城镇发展和园区建设,建设一批覆盖城乡、规模较大的地表水厂。实施供水管网向农村延伸工程,提高农村自来水集中供水率。到2020年,新增蓄引能力0.5亿立方米以上,农村地区集中供水普及率达到99%以上。

二、防洪减灾工程。推进岳城、东武仕等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加强漳河、卫河、滏阳河、洺河、马项河、老沙河、支漳河、跃峰渠等行洪排沥河道综合整治,加快小引河、卫西排干渠上段、滏阳河中心城区段和彭城段、支漳河中心城区段、清漳河涉县县城段、北洺河贺进段、魏大馆排水渠等工程建设,提升汛期泄洪能力。加快大名泛区、永年洼国家级蓄滞洪区工程建设,形成体系完善、设施齐全、防退结合、调控灵活的蓄滞洪控制工程体系。推进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将公共气象服务纳入地方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城乡防灾减灾能力。

三、农田水利工程。加快实施引黄灌区项目,持续推进漳滏河、跃峰灌区等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加快河系联通、坑塘改造、塘坝和引水埝坝整治、喷滴灌高效节水等工程建设,推进军留扬水站更新改造、龙王庙泵站重建,大幅度提升农业水资源保障程度。到2020年,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80万亩。

第四节  完善信息网络设施

加快建设光纤宽带网、无线移动网、下一代互联网和广播电视传输网,推动电信网、广电网和互联网融合发展,强化网络安全保障,构建高速畅通、覆盖城乡、泛在融合、安全绿色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体系。

一、加快建设城乡光纤网络。落实“宽带中国”战略,实施“光网邯郸”建设。加速推进“光进铜退”工程,新建区域直接部署光纤宽带网络,已建区域加快光进铜退网络改造,中心城区和组团城区实现光纤到楼入户。实施“光纤宽带新农村”建设工程,加快农村地区光纤普及推广,扩大光纤网络覆盖范围。加快无线宽带网络建设,实现中心城区无线Wi-Fi网络免费全覆盖。

二、推进新一代移动互联网络建设。推进新一代移动通讯网和4G基站建设,扩大城乡4G网络覆盖范围,实现城市、县城和乡镇连续覆盖,农村热点区域有效覆盖。推进下一代互联网建设,加快现有基础网络向基于IPv6的互联网络升级。争列国家“三网融合”试点城市,积极发展移动多媒体、互联网电视,推进宽带电信网、下一代互联网和数字电视网的共建共享和高层业务融合。

三、建成无线数字电视骨干传输网。科学指配无线电频率,加强无线电台站管理,维护安全有序的电波秩序。适度超前规划广播电视骨干承载网,推进广播电视网络双向升级改造,建成无线数字电视骨干传输网。积极开展数字电视、视频点播、互联网接入等各种宽带业务,加快推进地面广播电视数字化进程,建设城市地面数字电视单频网、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覆盖网,构建广电无线数字覆盖平台。

第十二章  健全规划保障机制,推进规划有效实施

实现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必须以本《纲要》为统领,加强规划协调,完善实施机制,增强项目支撑,强化资金保障,营造法治环境,健全考评估制度,确保本《纲要》确定的各项目标顺利实现。

第一节  加强规划协调

本《纲要》是指导邯郸经济社会未来五年发展的总体规划,是编制各级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和年度计划的依据。市有关部门要在本《纲要》指导下,制定相关专项规划,提出各领域发展方向、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各县(市、区)要依据本《纲要》确定的发展方向和总体要求,组织编制实施本行政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强各级各类规划的协调,开展“多规合一”试点,做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城镇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重大规划的衔接,确保各领域发展目标一致、要素条件匹配、时序安排合理。

第二节  增强项目支撑

把重大项目建设作为实施规划的重要抓手,围绕转型升级、基础设施、农林卫生、文化旅游和社会民生五大领域,按照在建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的要求制定投资滚动计划,突出抓好重点谋划推进的总投资2.4万亿元的386项重大项目建设,充分发挥项目建设对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重要作用。完善重大项目责任制,建立由市分管领导牵头,相关部门和县(市、区)各负其责的责任机制。健全项目实施机制,加强协调调度,强化土地、资金、人才、环境容量等要素保障,推行全程跟踪服务和监督管理,优化建设环境,规范建设程序,落实监管制度,确保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顺利推进。

第三节  强化资金保障

完善公共财政体制,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和政府投资结构,重点加大对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社会保障和福利、公共文化服务、公共安全、科技创新、生态环境等领域的财政投入。合理安排基本建设预算,保障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需要。编制实施好年度财政预算,为规划实施和目标任务完成提供有力的财政资金保障。强化财政资金使用审计监督,坚持厉行勤俭节约,严格控制行政成本。进一步统筹、规范、透明使用财政资金,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力和带动力,撬动社会投资。

第四节  营造法治环境

加强和改进地方立法工作,制定地方立法技术规范,探索多元化立法起草方式,建立地方立法清理、计划项目征询论证、公众意见反馈等机制。围绕全市重大发展战略,加强产业转型升级、生态环境保护、食品安全等重点领域立法。加快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建立健全行政决策形成、追究、倒查和风险评估机制。推进司法机关公正司法,支持法院、检察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建立完善现代警务运行机制和执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律师、公证、司法鉴定、法律援助等法律服务体系。推进司法规范化建设,强化司法监督。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弘扬遵纪守法文明风尚,不断增强广大群众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营造全社会崇尚法治的良好环境。

第五节  完善实施机制

各级各部门要紧紧围绕本《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强化责任意识,创新工作机制,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科学合理地配置公共资源,有效调控引导社会资源,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确保规划目标如期实现和各项任务圆满完成。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将《纲要》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逐一细化分解到各部门、各县(市、区),落实到具体单位,明确路线图、时间表和工作责任,形成条块结合、协同推进的规划实施机制。加强经济社会运行监测预警,完善规划实施调度制度,统筹短期举措和长期政策,确保规划目标实现。

第六节  健全考评制度

实行分类考核政策,根据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分类设置政府考核目标,完善考核制度。强化目标约束,将本《纲要》确定的约束性指标和公共服务领域建设发展任务,纳入各级各部门综合评价和领导干部绩效考核目标。加强《纲要》年度考核,对约束性指标和主要预期性指标完成情况进行年度监测。组织开展《纲要》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根据内外形势变化,及时调整目标任务。完善公众参与和民主监督机制,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及时公开相关信息,接受社会监督,促进规划有效实施。

“十三五”发展的宏伟蓝图已经绘就,广大干部群众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以更加振奋的精神、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务实的作风,把握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创造新业绩,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谱写富强邯郸、美丽邯郸新篇章而努力奋斗。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