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湖北省恩施市咸丰地区秋雨绵绵。在咸丰220千伏变电站秋检现场,恩施供电公司100多位作业人员正在对该站220千伏侧设备开展综合检修,现场一片忙碌景象。

于1997年投产送电的咸丰220千伏变电站,是恩施电网的“神经枢纽”,担负着恩施州来凤、咸丰两县上百万人的供电任务,同时还是两县唯一的220千伏电源点。受运行年限长的影响,站内隔离开关、绝缘子等设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老化。为保证该站供电区域在迎峰度冬期间可靠供电,恩施供电公司抢抓秋检时机,检修全站220千伏侧设备。
在现场,4台伸着“长手臂”的高空作业车分布在220千伏主变区、高压区进行着母线更换、设备清洗等作业。“因为停电作业时间仅有7天,工作任务又多达100多个小项,为了赶工期,我们首次同时在作业现场投入4台‘长手臂’,在具备机械化作业的地方均采用‘长手臂’。”头戴红色安全帽的工作负责人徐辉指着眼前的一台高空作业车认真地说。
“再升高一点,把斗臂往左边调一点……”在220千伏主变区,一位身披淡蓝色雨衣的作业人员站在高空斗臂内,正与地面机械操作手缜密配合,“长手臂”缓缓升至10米开外,工作人员准备安装母线。
据徐辉介绍,若采用原始的人工方式,仅安装给予高空人员工作平台的脚手架,从准备材料到安装完成至少要花2天时间,使用“长手臂”则只需要地面与高空人员配合,哪里需要作业,就把“长手臂”伸到哪里。
“我们这些作业人员沾了‘长手臂’的不少福气呢。”半蹲着身子正在制作导线接头的黄大国喜滋滋地说,“如果没有‘长手臂’,我们拆除和安装一根长约35米、重约200公斤的220千伏母线,采用人工与机器绞磨配合作业,无论作业人员手脚多么利索,至少也得1个小时,现在,10分钟就可以搞定。”
“前年我在220千伏土桥变电站参加秋检,更换3根母线,我上下攀爬了10多次,累得我一坐下就再也不想起来,双腿酸软得像棉花。现在好了,有了这个家伙,大大降低了我们检修一线人员的劳动强度,这都是科技创新的好处呀!”现场,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和年轻的员工们你一言我一语,对“长手臂”赞不绝口。
“其实相比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劳动强度等特点,我觉得‘长手臂’的最大优点是保证了高空作业人员的安全。”一直紧盯现场安全的安全员谭煜松说,“以前20米的高空,我们都只能自己攀爬上去,如果遇到像今天下雨的天气,双脚踩在不到30厘米宽的门型架上,真是如履薄冰,即使佩戴全防护安全带,在频繁地位移、转向过程中,稍不留神脚下一滑,极有可能发生高跌高坠,后果不堪设想。如今站在斗臂内,即使发生故障,‘长手臂’也可以安全地停在高空,作业人员不会有任何危险。”
17时许,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当天的作业任务结束,4台“长手臂”从各自的作业区域回到指定位置,等待第二天的作业。
据了解,“长手臂”在此次检修中承担了支持检修人员参加绝缘子清洗、母线拆除及安装等多个高难度任务。当前,该变电站已完成16米、37米、8米等共计24根220千伏母线更换及安装任务,比计划节点工期提前1天完成。
相关阅读:
变电站都有哪投运?(9-10月版)

原标题:秋检现场的“长手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