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智慧城市建设,上到中央政府,下到普通老百姓,都对其充满期待和想象。然而,迄今为止,很多人并没有感受到城市有多智能。诚然,几乎没有人能够离开电脑和手机,可穿戴设备、智能汽车、虚拟现实等接踵而至的科技新产物,却也改变了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现实中的一场暴雨就足以让一座城市的排水系

首页 > 输配电 > 输配电 > 智能用电 > 评论 > 正文

智慧城市辣么火 我们离它到底还有多远?

2016-08-22 08:33 来源:电气应用 

关于智慧城市建设,上到中央政府,下到普通老百姓,都对其充满期待和想象。然而,迄今为止,很多人并没有感受到城市有多智能。

诚然,几乎没有人能够离开电脑和手机,可穿戴设备、智能汽车、虚拟现实等接踵而至的科技新产物,却也改变了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现实中的一场暴雨就足以让一座城市的排水系统面临瘫痪,因为一场小小的事故引发整条道路交通拥堵已屡见不鲜。不由得让人疑问,互联网发展到今天,为什么我们的城市还不够智能?

在智慧城市的构想中,上述这些场景都可以通过科技来解决。如暴雨问题,完全可以建设覆盖整个城市的智能在线排水监测系统,一旦出现暴雨便可以最快作出反应。

而这还只是智慧城市中的很小一部分,智慧城市还包括智能电网、智慧交通、智慧社区、智慧农业、智慧旅游和智慧政务等。或许有一些应用已经实现了互联网化,但很多领域已经远远落后于技术的发展。那么,抛却技术可行性的因素,智慧城市进展的缓慢又受到了哪些因素的阻碍呢?

我们离“智慧城市”到底还有多远?

智慧城市这个话题自诞生开始就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层面,并成为各类行业峰会和政府会议上的热门话题。而从专家的观点来看,有人将智慧城市理解为“城市+互联网+公众服务”,也有人把智慧城市看作是未来科技与城镇化的结合,比较官方的说辞是通过信息共享来提高城市的生活水平。不管怎样,一个较为统一的思想是,智慧城市是一个整体化的大工程,且以城市问题和发展需求为导向,即智慧城市的本质就是解决当下的“城市病”。不过,在看似轰轰烈烈的智慧城市建设中,已然出现了诸多“灾难性”的问题。

智慧城市建设的资金该如何解决?

据PikeResearch预测,全球范围内的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在2020年将累计高达1080亿美元,这就意味每年的投资额度在160亿美元。无独有偶,ABI的研究显示,2010年全球智慧城市的投资仅为80亿多美元,但是在接下来的五年里智慧城市的投资累计高达1160亿美元,并预计2016年之后每年的花费将超过390亿美元。目前解决资金问题比较推崇的做法是EMC项目和PPP模式,核心都是政府主导来吸引社会资本的进入,而这种自上而下推行的模式能行得通吗?目前仍处于实验阶段。

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并不乐观

截至到目前,国内已经有70余个城市的智慧应用项目正在推进落地,但很多以“智慧化”为口号的城市在基础设施建设的水平上并不乐观。一方面,有关“三网融合”的说法已经有些年头,至今仍无法改变电信、广电、互联网各自为战的局面。另一方面,即便城市越来越智能,可与之临近的农村却连网络问题都未能解决,这种政绩工程带来的是越来越严重的“数字鸿沟”,俨然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

相关阅读:

叩开智慧城市大门物联网缺什么?

智慧城市发展中的碎片化问题

比政府更急于推进智慧城市的是企业甚至是创业者,原因很简单,一旦这个庞大的系统正式完成,无疑是最让人为之兴奋的“现金奶牛”。事实上也是如此,一些城市在试点PPP模式后,激发了更多的企业参与到智慧城市的建设中来,而且商业化的服务对资源的利用率和成本的控制也更加理性。此外,还有很多企业“自发”的为智慧城市增砖添瓦,比如阿里、京东的智慧物流体系,百度、高德等建立的庞大的地图模型等等。或许是因为智慧城市仍处于初级阶段,数据开放和信息共享程度受限,导致不同行业、群体、系统之家形成了很多信息孤岛。

总的来说,在这个层面的思虑已然放慢了智慧城市的速度,以至于在暴雨过后的洪涝问题都不得不延续流行了几千年的传统做法。正如很多人所说,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之一,而支撑起智慧城市的技术解决方案成熟了吗?

智慧城市当真只是纸上谈兵?

智慧城市的大势所趋似乎并不值得怀疑,国内外在近几年都做了大范围的尝试,虽然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却也不乏值得推崇的案例。

就国内来说,上海、南京、无锡等可以说是国内最早探索智慧化的城市,从特斯联为南京设计的智慧城市解决方案来看,在技术层面已经有逐渐成熟的迹象,至少在解决城市洪涝方面有四个利好的因素。

1、特斯联在三维可视化技术上的发展。

智慧城市的基础无外乎信息的采集和传输体系,并由此建立完成的城市识别和管理模型,这也印证了可视化、实时化、智慧化是未来城市管理三要素的说法。以往对城市的三维建模多采用航拍摄影、激光扫描等手段,面临着成本高、周期长、工作量大等缺点,难以在通用环境下大规模应用。而从特斯联给出的解决方案来看,借助计算机处理及交互技术,来读取商用二维矢量地图数据中的几何信息、属性信息,便能自动生成地物三维模型,包括地形模型、道路模型、建筑模型、水系模型、绿地模型等。

2、基于LBS的实时数据库的完善。

实时化是未来城市管理的另一基本要素,目前普遍采用的就是LBS技术,而随着各类传感器在城市中的大范围应用,城市运行的实时采集数据量已经呈几何级膨胀。对于这个庞大数据的处理或可以通过构建云计算数据中心来解决,如何提高信息的采集效率则是实时化的又一门槛。乐观的来看,特斯联在解决方案中提及了QMDB实时数据库等产品,即采用专为LBS服务的位置信息设计的时标型数据模型,通过专有的数据通道跟网络三维图形引擎进行连接,以实现终端数据的高频率采集和储存。

3、城市的网格化管理思想。

关于城市管理的智慧化,已经有不少解决方案的出现,但特斯联网格化管理的思想似乎可以看作是一种革命和创新。将城市管理辖区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为单元网格。不仅可以将各类事件可以落实到具体网格,还实现了对管理对象在空间、时间和内容上的精确定位。而且网格划分的方式也更加多样,比如根据行政性网格自动划分、根据坐标自动生成网格、根据道路名称自动生成网格、自由选择城市要素自动生成网格、手动网格划分等。这便解决了不同城市的差异化问题。

相关阅读:

叩开智慧城市大门物联网缺什么?

4、综合资源调度系统的成熟。

能否打破不同数据之间的藩篱,是摆脱信息碎片化的关键。如何在二维地图、三维地图、全景地图等基础地图数据的基础上,将一个城市的视频、位置、数据资源等融合于一个智慧城市综合资源调度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智慧城市碎片化的出路。特斯联的解决方案利用基于网络的高速三维GIS引擎、模型数据库、实时数据库技术,在统一的地图上集中展现了城市实时运行状态,对应急事件的指挥、智慧化管理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不难想象,即使缺少智能在线排水检测系统,以特斯联的解决方案为例,借助三维视图、LBS数据库等可以迅速找到积水区,在第一时间组织施工人员去抢修,如果在这个基础上对排水管网进行智慧化管理也未尝不可能实现。肯定的说,智慧城市并非是纸上谈兵,只不过当下的智慧程度还比较基础。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仍存在的问题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基本与世界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并且具有良好的实践土壤。随着科技部在2013年10月将20个城市纳入智慧城市试点名单,目前我国智慧城市的规划数目已超过220个,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各地先后投入智慧城市建设中。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如火如荼,但综合分析其中仍存在不少问题。

1)缺乏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和宏观指导,目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具有很大的盲目性,缺少运营准入标准,存在项目一哄而上等现象。此外,由于缺乏相关的标准体系,项目建设水平、基础参差不齐,严重制约智慧城市的建设。

2)缺乏详细的工作任务和实施路线。目前我国有些城市盲目跟风,把智慧城市仅仅定位在工程建设,或者是作为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没有深刻领悟智慧城市的内涵和国家打造智慧城市的核心目的。

3)缺乏相应的配套体制和法制环境。由于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工程,而当前各地对智慧城市建设的这一特性认识不足,没有建立推动智慧城市运营和管理的长效机制,仅仅依靠政府投资来推动建设,无法充分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将直接导致智慧城市建设的可持续性严重不足。

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多种举措稳步推进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智慧城市建设对于加快现代化的发展速度,求解经济社会发展遇到的复杂问题,提供了良好的解决途径。推动我国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多种举措稳步推进。

1)要制定顶层设计和长期规划,尽快出台国家层面的指导性政策,充分发挥各部门的力量,联合推进,明确智慧城市建设的标准要求,加强对各地智慧城市建设的管理和监督。

2)要考虑各个城市发展的实际状况,从自身特色和需求出发,以切实解决民生问题为着眼点,处理好“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在统一规划下考虑到每个城市所处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

3)完善智慧城市建设的相关配套措施和法制环境,建立运营和管理的长效机制,通过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税收优惠等多种手段激发社会力量参与智慧城市建设,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可持续性发展。

所以,智慧城市建设只是还处于初级阶段,在日常生活中感觉不到是非常正常的事。当有一天,突然察觉出城市如此智能时,那么说明智慧城市已悄然来临。

相关阅读:

叩开智慧城市大门物联网缺什么?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