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电力网获悉,湖北省荆门市发布了《荆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纲要规定十三五期间,构建现代能源保障网,大力发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加快电网改造,提高天然气利用水平。到2020年,全市非水电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占总装机容量的27.2%。加快建设荆

首页 > 火电 > 火电动态 > 政策 > 正文

湖北荆门十三五规划:建设国电四期、华能钟祥等火电项目 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全文)

2016-07-22 08:14 来源:北极星电力网 

北极星电力网获悉,湖北省荆门市发布了《荆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纲要规定“十三五”期间,构建现代能源保障网,大力发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加快电网改造,提高天然气利用水平。到2020年,全市非水电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占总装机容量的27.2%。加快建设荆门市电网建设项目、碾盘山水利水电枢纽工程、国电四期、华能钟祥火电项目。建设储能电站、碾盘山水电站和胡家湾风力发电场,推进实施一批光伏发电项目,积极推进荆门船湾核电站前期工作。加快城乡电网改造步伐,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加强燃气管道建设,重点建设武汉至宜昌天然气管线、中石油西三线天然气管线,实现县(市、区)城区民用燃气管网全覆盖,推动天然气管线向乡镇延伸。扩大天然气加气站覆盖面,提高天然气利用水平。推进农村沼气、生物质能开发利用。全文如下:

荆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根据中共荆门市委七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制定荆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制定《荆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2016-2020)规划纲要》。《规划纲要》主要阐述全市"十三五"发展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荆门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荆门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江汉平原中心城市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 发展环境

一、发展基础

“十二五”时期,是荆门发展不寻常、不平凡的五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竞进提质、升级增效"的总要求,大力实施中国农谷建设和柴湖振兴发展战略,有效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和各种自然灾害等诸多不利影响,着力建设实力、文化、生态、幸福荆门,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圆满完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一)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5%,跨入“千亿俱乐部”行列,达到1388.5亿元,人均GDP达到7707美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6.6%,五年累计完成5089.2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4.1倍;财政总收入迈上百亿台阶,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80亿元,分别是2010年的2.0倍、3.5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10年的249.3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541.4亿元,增长1.2倍。县域经济多点支撑格局形成,东宝、钟祥、京山连续6年位居全省县域经济20强,沙洋进位态势强劲,掇刀被评为全省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地位不断提升,我市成为全省唯一拥有“两大省级战略”的市州,荣获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创业先进城市、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市等称号。

(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传统产业转型加快,新兴产业加速培育,化工、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大健康、再生资源利用与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七大产业体系初步建立,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10年的19.9:48.4:31.7调整为2015年的14.5:52.5:33.0。工业主导地位进一步加强,工业总量紧随"一主两副",居全省第4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2010年的620家增加到1142家,亿元以上企业由188家发展到520家。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2.7%,比“十一五”末提高6.7个百分点,荆门高新区晋升为国家级高新区。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农业现代化水平达到75%;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增”,“一高三新”推广面积突破200万亩,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千亿大关,与农业总产值之比提高到3.4:1,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突破2万家,居全省首位。京山、沙洋、钟祥连续多年被评为全省三农发展先进县(市)。现代服务业稳步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文化旅游、信息服务、健康服务等产业提速提质,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3%。

(三)城乡面貌明显改观。新型城镇化稳步推进,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4.2%,年均提高1.7个百分点。中心城区建成面积从52.4平方公里扩展到65.7平方公里,市区常住人口增至50.4万人。漳河新区、钟祥南湖新区、沙洋滨江新区、京山温泉新区初具规模。漳河、团林、钱场、后港等10个镇入围全国重点镇,官垱被列入全省“四化同步”示范镇,建设新型农村社区251个,彭墩村等48个村被命名为湖北宜居村庄。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3914公里,等级公路比重达到96%,村村通客车实现全覆盖。枣潜高速公路荆门段、荆门城区绕城公路、钟祥汉江二桥、蒙华铁路荆门段、漳河机场开工建设。水运通航里程达到469.1公里,荆门组合港加快建设,江汉运河建成通航。电网建设五年累计投入35亿元。光纤宽带网络建设全面提速,宽带网络出口达到360G,宽带互联网用户达40万户。

(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荆门建设扎实推进,全市单位GDP能耗、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分别比2010年下降26.35%、27.05%,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减排超额完成省定目标。漳河“三圈”保护规划全面落实,竹皮河全域综合治理工程扎实推进。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9.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6平方米,森林面积达到39.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32%。循环经济产业体系逐步完善,我市获批国家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示范基地,荆门化工循环产业园成为全省两个专业性化工园区之一,格林美被评为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

(五)改革开放深入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新突破。市级行政审批事项由365项减为148项,先后开展5轮行政审批流程再造,市级行政审批提速50%。推广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可复制改革试点经验,建立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企业投资负面清单和政务服务网“三清单一张网”,实行企业登记注册“三证合一”、“一照一码”,全市各类市场主体达到17.4万户,年均增长19.6%。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建成各类创新创业载体平台31个。金融和投融资体制改革步伐加快,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城市建设基金,实施PPP项目14个,成功发行两期城投债和高新债,新洋丰、凯龙集团在主板成功上市,固润科技在新三板上市,39家企业在四板挂牌。开展“两转四集中”改革,全市流转土地229.6万亩。开放型经济水平进一步提升,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3亿美元,年均增长18%;累计完成出口总额31亿美元,年均增长24%。

(六)民生福祉切实增进。财政对民生的投入大幅增加,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9.8%。城乡居民收入持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6731元,年均增长11.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716元,年均增长13.2%,总量居全省第二位。城乡居民就业稳定增加,累计新增就业23万人,比“十一五”时期增长64%,我市被评为全国创业先进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全面覆盖,五大社会保险参保196万人次,累计救助城乡困难群众 158万人次,减少贫困人口15.9万人,建成保障性住房2.4万套,改造危旧房(棚户区)5.5 万户。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我市连续七届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城市称号;新建和改、扩建学校(幼儿园)419所,全市学前毛入园率达到89%,小学入学率、初中入学率均达到10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5.5%;荆楚理工学院成为全省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高校;“文化资源信息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和“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公立医院改革深入推进,基本药物制度全覆盖,“先看病、后付费”模式在全国推广。法治荆门建设扎实推进,“平安荆门”建设成效明显,连续3年被评为全省综治和平安建设优胜单位。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能力不断增强。积极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文明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二、机遇和挑战

“十三五”时期,是荆门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是爬坡过坎、后发赶超的关键期。我们必须以战略思维谋长远、以辩证思维抓机遇、以系统思维观全局,始终保持战略定力,从容应对新常态下的困难和挑战,凝心聚力,开拓创新,把各项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一)发展机遇

从外部环境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化的新常态,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具有巨大的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有利于我们分享整体良好环境,利用各方面有利条件加快发展;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利于我们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促进新产业新业态加速成长;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同步发展,有利于我们释放内需潜力,拓展发展空间,激活发展潜力;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有利于我们打通对外开放新通道,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新格局,在更大范围扩大开放、深化协作、配置资源;省委纵深推进“一元多层次”战略,加快汉江生态经济带开放开发,着力打造“一主两副”外的新兴增长极,有利于我们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在全省同类城市中脱颖而出,走在前列。

从我市发展基础和条件看,经过多年的奋斗,荆门发展定位更加清晰,发展目标更加明确,发展路径更加科学,“投资第一、产业第一、工业第一”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有利于我们凝聚共识、形成合力,心无旁骛加快发展;我市七大主导产业方向已经确定,转型发展的路径已经指明,有利于我们挖掘发展潜力,加快产业链重构,提升整体竞争力;随着襄阳-荆门-宜昌高速铁路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加快推进,有利于缓解制约我市发展的交通瓶颈;中国农谷建设、柴湖振兴发展两大省级战略深入实施,成果逐步呈现。中国农谷建设写入国家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有利于我市放大农业比较优势,彰显品牌效应,培育经济发展新优势;荆门石化千万吨扩能改造项目纳入中石化“十三五”规划,有利于我市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化工基地、做大做强石化产业;随着国家放开低空领域的步伐加快,中航工业等一批重大项目布局荆门,有利于我市抢占通用航空产业制高点;荆门通过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市验收,入选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市,有利于推动我市产业转型、城市转型;投融资体制机制创新成果逐步呈现,有利于缓解制约荆门发展的资金瓶颈;全市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热情高涨,谋发展抓发展气氛浓厚,有利于我们升腾发展气场,实现后发赶超。

(二)面临挑战

从外部环境看,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依然存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发达国家推进高起点“再工业化”,发展中国家加速工业化,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要素成本快速提高,我国经济结构加速调整,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压力持续增大等,将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诸多影响。我省各地竞相发展、区域竞争更加激烈的态势明显,不断培育和增强发展竞争力的任务艰巨。

从内部环境看,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经济总量不大,产业结构不优。综合实力全省居中,GDP占全省比重不到5%。工业结构偏重,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新兴产业成为支柱尚需时日。二是创新能力不足,创新活力不强。科技对经济贡献率不高,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低于全省4.3个百分点,高层次科技人才缺乏。三是发展后劲不足,新的经济增长点不多。缺乏大企业、大项目支撑,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不强。民营经济发展不充分,经济活跃度不高。开放不够,经济外向度偏低。四是基础设施比较薄弱,交通短板突出。水运优势不明显,航空运输缺失,公路、水路、铁路未有效衔接,导致经济外向度偏低。五是城市能级和品位不高,辐射带动力不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严重滞后。中心城区城市功能不完善,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等“城市病”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六是资源要素约束趋紧,环境承载力有限,长期积累的生态环境问题集中显现。

综合判断,未来五年,荆门处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关口,处于动力加快转换、“五化”深度融合的重要关口,处于体制机制变革、发展活力迸发的重要关口,机遇与挑战并存,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我们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更加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更加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推动荆门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

第二章 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党的领导,切实遵循适应、把握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总体要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切实把握“三维纲要”,深入实施中国农谷建设、柴湖振兴发展省级战略,坚持生态立市、产业强市、资本兴市、创新活市,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确保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造江汉平原中心城市、湖北新兴增长极、全国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示范区。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增进民生福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展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让发展成果以“看得见的方式”让人民群众共享,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坚持科学发展,奋力跨越赶超。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坚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动摇,坚持“投资第一、产业第一、工业第一”不动摇,既要做大经济总量,更要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保持经济较快增长,实现弯道超越。

——坚持改革开放,激活发展动力。坚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入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着力破解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以改革红利对冲经济下行压力;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全方位开放拓展发展空间。

——坚持依法治市,促进公平正义。坚持法治思维,弘扬法治文化,使法治文化成为城市精神的根本内涵,成为城市社会系统的评价标准,充分彰显法治在社会管理、城市管理中的巨大作用,推动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治理社会的能力,加快法治城市建设,营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

——坚持党的领导,提供坚强保证。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深入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提高社会治理能力,确保经济社会发展沿着正确轨道前行。

三、发展定位

——江汉平原中心城市。加快建设江汉平原城市群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建成经济、职业教育、健康服务、金融保险、科技创新中心。

——湖北新兴增长极。充分发挥新型化工、现代农业、通用航空、循环经济等特色优势,建成全国新型能源化工基地、全国生态农产品加工基地和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国家健康产业城、国家通用航空产业城。

——国家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城乡产业发展融合化。

四、发展目标

——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高于湖北同类城市,位居全省前列。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三次产业结构比重调整为11:52:3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3%,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5%。产业竞争力显著提升,培育主营业务收入过千亿的产业达到3个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达到12%和18%以上。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新型城镇化水平明显提升,城乡发展更趋协调,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0%以上。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显著提高。贫困人口2018年全部实现脱贫。就业更加充分,创新创业蔚然成风。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5%,保持全省领先。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全面普及,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居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基本达到国家健康城市标准。

——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网络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较大进展,“铁、水、公、空、管”五位一体的现代立体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形成,江汉平原城市群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初步建成,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承载能力明显提升。

——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明显。主体功能区布局和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基本普及,资源节约、集约和循环利用程度大幅提高,大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完成省定目标;水环境、土壤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地表水水质达标率不低于80%,耕地土壤环境安全保障率达到100%;森林覆盖率不低于35%;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升,建成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

——社会文明程度大幅提升。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市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升,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壮大,文化软实力明显提升。民主法治更加健全,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满意度明显提升。

——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行政审批制度、投融资体制、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等走在全省前列,改革红利充分释放。参与国际国内经济合作竞争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开放型经济体系基本形成。

五、发展路径

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坚持用五大发展理念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更加注重效益质量,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注重公平公正,更加注重绿色发展,更加注重对外开放,着力营造比较优势、培育先发优势。

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推动荆门“十三五”时期发展,必须走生态立市、产业强市、资本兴市、创新活市之路。

——生态立市。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荆门未来发展的竞争力。必须牢固树立“绿色决定生死”的理念,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努力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资本,将生态“负资产”转化为生态“正资产”,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

——产业强市。产业兴则荆门兴,产业强则荆门强。必须始终坚持“产业第一”,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突破性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产业集中集聚集群发展,着力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技术高端、绿色低碳的现代产业体系。

——资本兴市。金融是百业之首,资本是发展之源。必须用活金融和资本市场,大力引进各类金融保险机构,着力构建现代金融体系,培育繁荣多层次资本市场,建立多层级基金体系,形成资本市场的“荆门板块”,不断提升金融、资本对经济的渗透力、带动力和支撑力。

——创新活市。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全市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改革发展全过程,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

专栏2-1:“十三五”荆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注:1.※为市新增指标,其他为省定指标。 2.[ ] 内为累计数。

第三章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坚持把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以推动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强化应用创新为重点,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主攻方向,聚焦产业转型升级,突出企业主体地位,优化创新发展环境,加快建成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江汉平原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和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到2020年,力争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18%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在“十二五”基础上翻一番,达到210家以上;新增各类创新平台50家以上;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件。

一、培育发展新动力

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改善供给结构,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效率和竞争力。推进落实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任务。积极化解过剩产能,积极稳妥处置“僵尸企业”。推进住房制度改革,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人工成本、税费和社会保险费负担、财务成本、物流成本。

着力优化投资。保持投资较快增长,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创新政府投资引导方式,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鼓励引导民间投资,积极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强化重大项目、重大工程的策划、储备和滚动实施。

积极培育消费。适应新常态下需求结构升级趋势,发展多层次、多样性的新兴消费业态,推进商品服务和商业模式创新。优化消费环境,完善市场监管体系,保护消费者权益。着力提升居民消费能力,释放消费潜力。

持续扩大出口。增强扩大出口和对外投资结合度,培育开放型经济新优势。优化出口结构,巩固农产品等出口优势,促进装备制造、化工等产品出口,推动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加大国际市场开拓力度,推动更多“荆门造”产品“走出去”。

二、加强创新能力建设

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坚持创新活市,更加注重发挥科技创新平台的支撑作用、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科技创新人才的骨干作用、科协组织和科技社团的决策咨询作用,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坚持走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的发展新路。围绕我市科技发展的战略性需求,加强前沿技术和基础性研究,力求取得重大突破,建立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平台,取得一些具有重大意义的原始科技创新成果,形成一支具有国内外领先水平的高技术领军人才和科研团队,提升基础研究解决我市科技发展问题的能力。重点依托格林美国家电子废弃物循环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支持再生资源利用与环保产业加快发展,打造国家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城;依托605所和中航工业集团重载浮空器、超轻型运动类飞机、地效飞机研发制造中心,支持装备制造产业加快发展,打造国家通用航空产业城;依托荆门石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院),支持化工产业加快发展,打造全国新型能源化工基地;依托荆门农科院,打造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和集成示范基地。

提升应用创新和开发转化能力。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以市场为导向,以七大主导产业为重点,积极引导科技创新资源向龙头企业集聚,搭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培育一批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一批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发展一批企业研发创新中心、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主动利用国内外创新资源,积极引进知名大学、著名研发机构、世界500强、国内500强企业来荆建立分支机构或搭建创新合作平台。积极争取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要科研机构和重大创新能力项目落户荆门。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深入推进“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建立高层次、常态化的企业技术创新对话、咨询制度,提高创新资源在企业的集聚度,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优势企业,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做大做强,着力打造创新驱动示范企业,形成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到2020年,力争新增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校企共建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共50家以上(其中国家级3家上),新增国家实验室(含国家重点实验室)1家、院士工作站20家以上,产业技术创新联盟10家以上,新增知识产权示范企业80家,高新技术企业100家。

加快建设协同创新体系。充分发挥荆门高新区的核心载体和辐射引领作用,放大国家高新区的政策效应,加快推进“一区四园”建设,支持荆门高新区先行先试,实行功能分区、互补发展,积极创建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努力打造创新驱动增长极。支持各县市区有条件的创新园区积极创建省级高新区,建设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以创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为目标,以荆门国家高新区、荆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各省级高新区、经济开发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为依托,加快建设步伐,推进创新园区转型升级,力争用三年时间建成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完善政产学研协同机制,深入推进市校合作、校企合作,建立高校、科研院所、骨干龙头企业与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的常态联络机制,加快推进科技成果在市内转移转化,形成现实生产力。推进县域协同创新,支持各地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布局和创新体系,鼓励县市区积极争创“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县(市)”和“全省市县科技创新综合考评先进”。

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牢牢抓住新一代信息技术变革机遇,积极发展分享经济,推动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重点实施“互联网+”协同制造、智慧农谷、现代物流、文化旅游、新兴业态、创新创业、便民服务、城市管理、生态环保、基础设施等十大重点行动,着力打造“互联网+”装备制造产业园、“互联网+”新材料产业园、“互联网+”大健康等10个左右“互联网+”产业园,促进实体经济与网络经济协同发展。实施大数据战略,加快建设中国农谷大数据中心,率先在全国开发农业大数据,建成华中地区首个农业大数据中心。整合全市政务、公共服务资源,建设荆门城市大数据中心、云计算和灾备中心,建成人口、法人、空间地理、宏观经济、文化教育、社会信用等基础数据库,推动数据共享开放和开发应用。坚持积极防御、综合防范方针,实施网络安全防控体系加固、重要信息系统安全保障、云计算大数据安全防护等专项工程,保障网络产品、网络运行、网络数据、网络信息安全。

三、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构建创新创业平台。着力优化劳动、信息、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资源配置方式,积极推广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场等新型孵化模式,大力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平台。加快建设创业“苗圃”、科技孵化器、产业加速器、特色产业园“四位一体”的梯级孵化体系,积极打造特色明显的创新创业集聚区。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或自主建设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新型创新创业载体平台,加快建成以荆门科技孵化城为引领,九派通众创空间、人民万福创新创业园、荆门慧谷众创产业园为支撑,其他载体为依托的平台体系,培育一批设施完备、管理规范、功能齐全、示范带动作用强的创新创业示范基地。支持荆楚理工学院等市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社会资本合作,建立一批示范创客空间。到2020年全市创新创业载体平台达到100家,创建国家级、省级各类创新创业载体平台30个以上。

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整合创新创业服务资源,拓展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功能,简化服务流程,建立服务中心集中受理、“一站式”办理、多点代办为支撑的服务格局。着力打造“荆创网”等在线综合服务平台,建立开放式、透明化、信息交互服务模式,促进线上线下服务融合。大力发展企业管理、财务咨询、人力资源、法律顾问、知识产权、检验检测、现代物流等第三方专业服务。加强财政资金引导,通过市场机制引导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支持创新创业活动,建立财政资金与银行、企业、社会资本联合设立多种形式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大力发展科技金融和政府支持的融资担保机构,为符合条件的创新创业主体提供快捷、低成本的融资服务。构建多层次金融支持体系,政银企合作推出一批金融创新产品,建立荆门金融服务中心。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支持众创空间等各类创新创业服务机构举办创新创业大赛、投资路演、创业沙龙、创业训练营等活动,重点打造“荆门˙龙泉汇”等活动品牌,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四、建设人才强市

加速集聚高层次创新人才。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第一竞争力”的理念,围绕“中国农谷”建设,聚焦“七大主导产业”,深入实施“四项引才工程”,每年引进200名左右的高层次人才。实施“龙泉英才计划”,大力引进“两院”院士、中央“千人计划”、省“百人计划”以及相当层次的特聘专家或领军人才,为“四个荆门”建设夯实高端智力支持。实施产业高端人才引领工程,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引才工作站为平台,借助“华创会”、广东“留交会”、大连“学子周”等国际国内大型人才交流活动,大力引进产业高端人才。实施“人才回归”工程,以在外经营型创业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高层次科技人才为重点,通过建网络、搭平台、给政策、强服务,组织开展有针对性地回归工作,吸引在外成功人士回乡创新创业,实现人才回归、资金回流、项目回迁。实施“招硕引博”工程,主要面向全国“985”、“211”高校,引进全市产业发展或学科建设急需紧缺研究生,强化企事业单位智力储备。

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重点人才重点培养、紧缺人才抓紧培养、优秀人才优先培养、后备人才超前培养”的原则,以实用为核心,以应用为目的,以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为重点,每年培育1000名左右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各类人才。

以实施“产业人才千人计划”为牵引,统筹培养青年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科技创业带头人、高技能人才、现代农业人才等产业人才。大力实施“名师名医名家造就工程”、“百名企业家培育工程”、“创新创业战略团队培育计划”,加强特殊人才的培养。以“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养工程”、“会计领军人才培养工程”、“现代服务业领军人才培养工程”为重点,着力加强新型人才的培育开发。以“青年英才计划”为抓手,培养造就一批勤思好学、开拓进取、顽强拼搏、建功立业的青年人才。

打造人才“特区”。顺应人才开发新形势和荆门发展新实际,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常在,但求常来”的用才理念,着力创新体制机制,畅通人才作用发挥渠道。在荆门高新区和屈家岭管理区设立人才特区、人才试验区,研究人才聘用、人才身份管理、薪酬制度改革等特殊政策和特殊机制。坚持外围盘活,完善人才柔性流动机制。采取“户口不迁、关系不转、能进能出、双向选择”的方式,鼓励各类人才来我市从事挂职、兼职、咨询、讲学、科研和技术合作等服务,支持用人单位以聘请顾问、课题攻关、特设岗位、合作经营等方式柔性引进“星期天工程师”。坚持内部激活,深化专业技术官制度。按照“宁缺毋滥、少而精”和发展急需、职位单一、严控职数、职位连续的原则,重点面向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部门设立专业技术官,发挥专业技术人才在专业技术领域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激发干事创业活力,做到用当适任、用当其时、用当尽才。

五、优化创新发展环境

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促进科技与经济对接、创新成果与产业发展对接、创新项目与现实生产力对接、创新劳动与利益收入对接,打造创新发展加速度。

加大创新投入。充分发挥财政科技资金的放大效应和杠杠作用,确保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并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开展科技“创新券”试点,积极争取更多的省以上科技计划项目资金为我所用。完善市级重大、重点科技创新计划项目竞争性分配机制,实施财政资金绩效目标管理和监督评估。积极运用财政后补助、间接投入等方式,支持企业自主决策、先行投入,开展重大产业关键共性技术、装备和行业标准的研发攻关。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和信贷服务模式,提高企业使用科技风险投资和创投基金的比重,切实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支持保险机构面向科技型企业,开发科技创新研发风险责任保险、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信用保险等创新险种。

强化创新激励。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支持企业技术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和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湖北省“科技十条”、“专利八条”及市委、市政府支持创新创业的“黄金三十条”等系列优惠政策。进一步修订完善科技奖励管理办法,逐步提高科技进步奖励额度,加大对高新技术项目建设单位和个人的奖励力度。完善以科技人员、创客为核心的股权、期权激励机制,培育技术交易经纪人,落实技术交易补贴,调动全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强化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依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行为。

完善创新体制。建立科技创新、知识产权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创新型经济发展评价指标,健全重大事项领导牵头负责、部门落实的工作机制,形成目标协同、权责明确、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实行科技工作党政领导“双线”分管体制和市“四大家”领导包联科技型企业及项目制度,提高科技创新在全市各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绩效考核和干部提拔任用考察中的比重。培育创新文化,弘扬创新精神,大力宣传创新企业、创新成果、创新品牌,倡导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建立试错、容错和纠错机制,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

第四章 优化空间发展布局

落实国家和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生态立市总体规划,推进“多规合一”,调整优化国土空间结构,严守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保护红线,推进各地区依据主体功能区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和生态安全格局。

一、优化产业发展空间

优化农业发展空间布局。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协调推进、融合发展的思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强化农业功能分区,全域深入实施中国农谷战略,全力推进“三区三中心”建设,高标准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着力构建“双核辐射、三带示范、八区联动”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

双核辐射:在屈家岭核心区、彭墩“1+9”核心区布局“三区三中心”,支持“双核”错位发展、优势互补;依托双核辐射、引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

三带示范:东宝牌楼至钟祥柴湖富硒长寿产业示范带、屈家岭至京山孙桥高效生态观光农业示范带、掇刀至沙洋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带。

八区联动:粮食生产功能区、油菜优势生产区、蔬菜优势生产区、水果优势生产区、水产功能区、畜牧功能区、林网功能区、水网功能区等八区联动发展。

专栏4-1:“双核辐射、三带示范、八区联动”布局

——屈家岭核心区主要包括屈家岭管理区、太子山林场、石龙镇及大口林场、虎爪山林场。以文化、休闲、科普为方向,突出生态、有机、示范,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现代种业、生态农产品生产加工、农耕文化体验、农业科技创新,重点建设30万亩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九五33”生态农业走廊、百公里紫薇花景观走廊,现代种业园、屈家岭生态农产品加工产业园、畅响土壤修复示范园、农耕文化体验园、农业科普园、农产品生产标准与检测示范园、体制机制创新园。

——彭墩“1+9”核心区主要包括彭墩村、皮集村、横店村、胡冲村、郑坪村、胡刘村、江湾村、杨冲村、泗水桥村、荆东村。以体验、休闲、养生为方向,突出富硒长寿、乡村旅游,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优质果蔬种业、长寿食品、智慧农业等产业,重点建设优质高端水果产业园、彭墩长寿食品加工产业园、汉光物流园、农业电商产业园、休闲观光体验园。

——东宝牌楼至钟祥柴湖富硒长寿产业示范带主要包括牌楼、石牌、柴湖、长滩、旧口。着力发展农业新业态,创新体制机制,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重点建设彭墩1+9核心区及铁皮石斛产业园、特色产品(豆腐之乡)产业园、中国花城产业园等,打造国家长寿养生食品之乡和全国乡村休闲旅游目的地。

——屈家岭至京山孙桥高效生态观光农业示范带主要包括易家岭、永隆、石龙、孙桥、东桥。大力推进农业科技成果展示、农业体制机制创新、农耕文化体验与农业观光旅游,重点建设屈家岭核心区及高效生态农产品种养示范区、花卉苗木产业区、京山全面全程农业机械化示范区、美丽乡村示范区,打造产学研一体化的科技创新试验基地和国内外知名的农耕文化旅游目的地。

——掇刀至沙洋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带主要包括麻城、团林铺、沈集、曾集、高阳、沙洋、官垱。全面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循环产业链,重点建设中兴粮油循环产业园、格林美农业废弃物循环产业园、光伏生物地膜循环产业园、掇刀双碑农业循环产业园、沙洋农产品加工循环经济示范园、沙洋秸秆综合利用循环示范园、水生资源综合利用循环示范园、“一控两减三基本”推广示范园、双低油菜全产业链示范园,打造国家级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基地。

——粮食生产功能区,水稻重点在北部山区和汉江冲积平原以外地区布局;小麦在皂当线以北地区布局。建立200万亩标准化水稻生产示范区和150万亩小麦标准化生产示范区,以国宝桥米等龙头企业为依托,推进“湖北一袋米”工程,打造百亿桥米产业集群。

——油菜优势生产区,重点在皂当线以南区域布局。建设100万亩油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每个基地建设1个千亩核心示范区,辐射带动全市油菜生产;依托洪森天利,建设双低油菜科技产业园,打造全国“双低”菜籽油第一品牌;开发油菜多种功能,建设五洋线四季花开多功能农业长廊。

——蔬菜优势生产区,重点在城郊和汉江沿线布局。建设城郊设施蔬菜基地和汉江百公里蔬菜产业带,打造近郊设施蔬菜基地、中远郊名优蔬菜基地、外销加工蔬菜基地、水生蔬菜基地及西甜瓜基地等一批标准化示范基地。

——水果优势生产区,重点在汉江流域、漳河库区、屈家岭核心区和彭墩“1+9”核心区布局。重点建设早熟砂梨板块、20万亩柑桔板块、黄桃板块和猕猴桃板块等。

——水产功能区,龟鳖布局在钱场、永兴等地,小龙虾布局在毛李、李市等地,香稻嘉鱼布局在文集、磷矿等地。重点建设“两园三片十区”。即城郊渔业加工园,沙洋水产品加工园;龟鳖特色产业片,小龙虾特色产业片,香稻嘉鱼特色产业片;钟祥联合湖、沙洋黄荡湖、京山盛昌龟业等10个高标准现代渔业示范园区。

——畜牧功能区,生猪布局在旧口、何集、永隆沿线,肉牛布局汉水流域和皂当线,肉羊布局在荆山山脉和大洪山南麓。重点建设以钟祥牧原、五三陈湾等为龙头,打造生猪智慧养殖产业带。以汉江牛业等为龙头,建设优质肉牛产业带。以景阳公司等为龙头,建设优质肉羊优势产业带。以神地科贸、湖北青山绿水合作社等为龙头,打造千万只林下生态鸡全产业链。

——林网功能区,重点在北部低山与重要水源生态保护区、中部丘陵岗地林业发展产业区、南部汉水流域与平原湖区林业发展与防护区三大功能区布局。重点建设“3个产业长廊、4个国家森林公园、5个国家湿地公园”。3个产业长廊即207国道荆门段沿线花卉苗木长廊,主要包括胡集、双河、磷矿花卉苗木产业片,十里牌、团林铺花卉苗木产业片,十里铺、纪山花卉苗木产业片;屈家岭至钟祥百公里紫薇花景观走廊;北部山区食用菌油茶干果特色产业长廊,主要包括三阳、张集、栗溪、马河等地。4个国家森林公园即太子山、大口、虎爪山、千佛洞。5个国家湿地公园即漳河、惠亭湖、莫愁湖、潘集湖、仙居河。

——水网功能区,重点按汉江以东、汉江以西分区布局规划,构建汉江以东水资源优化配置网,打造汉江以西水环境综合治理带。筑牢全市防洪安全屏障,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建成配置合理的水资源保障体系、功能完善的防汛抗旱减灾体系、人水和谐的水生态保护体系,建设全国节水示范区。重点实施荆门市汉东引水工程、荆门市汉江以西水系连通及城市备用水源工程、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二期(荆门片)、“一江三河”水系连通工程(荆门部分)、碾盘山水利枢纽工程、沙洋县水系连通工程、屈家岭汉江引水及水网优化工程,新建漳河新区七湖五河水利设施工程、寨子坡水库扩建工程、东宝区九库连通工程等水资源联动方案,实现全市水资源科学合理、灵活有效调配。

优化工业发展布局。强化全市产业布局“一盘棋”的理念,实现县市区差异化发展。京山县重点发展以轻工机械、智能制造为主的装备制造业,以桥米、禽蛋、食用菌加工为主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和以体育运动器械、医疗器械生产为主的大健康产业。沙洋县重点发展以特种玻璃为主的新材料产业,以水产品、油菜籽、水稻为主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以新能源汽车为主的装备制造产业和以盐化工为主的化工循环产业。钟祥市重点发展以精细磷化工为主的化工产业、以长寿食品为主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和以生物医药为主的大健康产业。东宝区重点发展以生物质为主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和以电子元器件制造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掇刀区重点发展以石油化工和精细化工为主的化工循环产业。漳河新区重点发展以特种飞行器为主的通用航空产业和大健康产业。屈家岭管理区重点发展以生态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业。荆门高新区重点发展大健康、装备制造、再生资源利用与环保、新能源新材料以及电子信息等五大产业。大柴湖开发区重点发展童装产业和电子元器件制造产业。

专栏4-2:工业产业发展布局

优化服务业重点产业布局。充分发挥荆门比较优势,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通用航空服务业、健康服务业、文化体育旅游业、商贸服务业、信息服务业、中介和社区服务业,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

现代物流业“一区八园八中心多网点”:一区,荆门综合物流园区,重点建设荆门现代综合物流园(含保税物流园、荆门邮件快件集散中心)、铁路综合物流园、多辉农产品物流园。八园,传化公路港物流园、彭墩汉光农业综合物流园、石牌港物流园、杨家桥物流园、沙洋新港物流园、京山金瑞物流园、钟祥综合物流园、屈家岭农产品物流园。八中心,冷水航空物流、众诚物流、柴湖农产品物流、京山富达物流、长滩农产品物流、十里农产品物流、纪山花卉苗木物流、胡集磷化工物流等八个物流配送中心。多网点,一批农村物流网点。

文化体育旅游业“四带四区”:四带,大洪山生态养生旅游带、汉江-江汉运河梦里水乡旅游带、四季花海旅游带、荆钟乡村休闲旅游带。四区,运动休闲旅游区、农耕文化旅游区、明文化旅游区、温泉休闲旅游区。

专栏4-3:文化体育旅游业“四带四区”

大洪山生态养生旅游带:即京山三阳-绿林-杨集-客店-长寿-钟祥旅游带。以大洪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为主体,加快大洪山区域旅游资源集约开发,提档升级三阳观鸟景区、绿林山景区、黄仙洞景区、龙台风景区、长寿文化体验区,整合绿林镇、客店镇、长寿镇、温峡水库、元佑温泉等优势资源,不断提升名镇、名湖、名泉、名园品质,开发长寿养生旅游产品,形成具有长寿体验、宗教朝圣、山水休闲、生态疗养等多功能的生态养生旅游带。

汉江-江汉运河梦里水乡旅游带:即纪山- 江汉运河-汉江-石牌旅游带。依托沿江两岸优美风景和人文风情、运河桥梁、水利景观等资源,挖掘楚文化旅游内涵,重点建设纪山楚文化旅游、景观桥梁、游船码头、石牌古镇、长湖湿地公园、特色小镇、沙雕风情园、水上运动体验园,形成水上观光、乡村休闲、湿地景观、水上运动、文化体验于一体的汉江-江汉运河旅游带。

四季花海旅游带:即沙洋曾集-屈家岭-太子山-柴湖-大口旅游带。放大油菜花旅游节品牌效应,提档升级大柴湖“中国花城”、茶花源、屈家岭月宝山桃花园、彭墩荷花基地、万紫千红植物园、古桩月季园、卉铭轩花卉、仙女紫薇观光园,建设花海主题公园、花卉物流园、花卉精深加工产业园,打造四季赏花游旅游带。

荆钟乡村休闲旅游带:即圣境山-仙居-栗溪-马河-漳河-彭墩-石牌旅游带。利用圣境山、仙居、栗溪、马河等区域丰富的生态资源、种类繁多的动植物资源,提档升级彭墩乡村世界、漳河风景区、青林寨关公园景区,挖掘荆襄古道旅游资源,改造提升钱河湿地公园、昕泰生态休闲农业园、谭店现代农业休闲观光园、万亩蓝莓产业园、双碑现代循环示范农业园、蜜蜂博物馆,通过原生态田园景观、农村生态环境和现代化农业生产活动、生态经营模式,建成以生态农业体验为特色的国家乡村公园。

运动休闲旅游区:以爱飞客镇为核心,通过观光、休闲、度假特色功能产品的导入,提升航空旅游的体验性与互动性。加快建设低空飞行、湖岸观光、飞行探秘体验、自行车绿道、房车营地、自驾游度假营地立体漫游综合体旅游项目,完善旅游服务功能,建设美食文化街区、民俗文化街区、时尚休闲街区、时尚购物街区,开展摩托艇、马拉松、自行车、摩托车、航空飞行体验等水陆空"三位一体"的系列运动,建成全国运动休闲旅游度假区。

农耕文化旅游区:以屈家岭为核心,发挥"中国农谷"的品牌优势,深度挖掘屈家岭农耕文化,重点建设屈家岭文化遗址公园、农耕文化展示和体验园,彭墩现代农耕文明展示和体验园,建成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传承旅游区与中国现代农业文明体验旅游区。

明文化旅游区:以世界文化遗产明显陵为主体,挖掘明文化旅游资源,组合莫愁湖、莫愁村山水田园资源,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打造国际知名、国内著名的集历史文化、自然生态、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历史文化旅游区。

温泉休闲旅游区:以京山城区旅游资源为核心,依托京山温泉度假小镇、京谷国际生态旅游城、文峰网球公园、惠亭湖湿地公园、虎爪山国家森林公园、空山洞等景区,大力发展"温泉+会议休闲、温泉+运动游乐、温泉+康复疗养、温泉+生态农庄"等模式,差异化发展,打造成集温泉养生、网球运动文化体验、商务会议、康体运动、水上娱乐、休闲度假等旅游活动为一体的温泉休闲旅游区。

商贸服务业“四圈六区九园”:四圈,龙山脊CBD(中央商务区)核心商圈、中天街商圈、虎牙关商圈、高新区长坂商圈;六区,杨家桥专业市场集聚区、兴隆岗专业市场集聚区及京山、沙洋、钟祥、屈家岭专业交易市场集聚区;九园,中兴农谷、人民万福、彭墩汉光、百盟一马、京山金瑞、钟祥共兴及漳河新区、沙洋、屈家岭电子商务产业园。

专栏4-4:商贸服务业“四圈六区九园”

四圈:龙山脊CBD(中央商务区)核心商圈以高端商务、文化创意、金融服务产业及其他新型业态为主;中天街商圈以综合购物为主;虎牙关商圈以体验式休闲购物为主;高新区长坂商圈以高端商贸业、休闲娱乐业、酒店餐饮业为主。

六区:杨家桥专业市场集聚区(以家居建材、汽车销售为主),兴隆岗专业市场集聚区(以农副产品销售为主),京山专业市场集聚区(以粮油及香菇等特色农产品销售为主),沙洋专业市场集聚区(以苗木、水产品销售为主),钟祥专业市场集聚区(以花卉、蔬菜销售为主),屈家岭专业市场集聚区(以种子、水果销售为主)。

九园:中兴农谷(以大宗农产品交易及大数据中心为主)、人民万福(以家用电器销售为主)、彭墩汉光(以富硒食品、电商物流为主)、百盟一马(以家居建材销售为主)、京山金瑞(以农副产品销售为主)、钟祥共兴(以健康食品销售为主)及漳河新区(以互联网金融、文化旅游产品销售为主)、沙洋(以水产品、粮油销售为主)、屈家岭(以种子、水果销售为主)电子商务产业园。

二、拓展城镇发展空间

统筹城乡规划建设,加快构建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县域城市为支撑、城镇带为纽带的“一主三副五带”新型城镇化格局。

一主:荆门中心城区,重点建设“一心三城五组团”。以东宝山为生态绿心,建设漳河新区绿色生态低碳新城、东宝区都市产业城、掇刀区与荆门高新区一体化发展的产业科技城,推进漳河镇、子陵镇、牌楼镇、麻城镇、团林铺镇组团发展。充分发挥中心城区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加快牌楼—石牌城乡一体化示范带建设,推动中心城区与钟祥城区相向发展,加快形成100万人口的荆钟组合都市区。

三副:京山县、沙洋县、钟祥市三个县(市)城区。京山县按照“双轴并进、重心东移、弹性拓展、山水入城”的空间引导,突出生态特色,建成全国生态县。沙洋按照“两心两轴四片区”的空间布局,发挥引江济汉工程优势,打造“两江明珠˙魅力水城”。钟祥按照“一核三轴、三心五片区”的空间布局,发挥生态人文优势,打造世界长寿文化旅游名城,争创全国百强县市。

五带:五条城镇带。围绕武荆高速(长荆铁路)、襄荆高速(207国道沿线)、枣潜高速(汉江)、随岳高速和荆新公路延长线,构建五条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示范带。

专栏4-5:“一主三副五带”布局

一主:荆门中心城区

三副:京山县、沙洋县、钟祥市三个县(市)城区。

五带:武荆高速(长荆铁路)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示范带,重点乡镇有牌楼、石牌、冷水、文集、柴湖、长滩、九里、东桥、孙桥、永兴、曹武、钱场。

襄荆高速(207国道沿线)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示范带,重点乡镇有胡集、磷矿、双河、石桥驿、子陵、麻城、团林、十里、五里、纪山。

枣潜高速(汉江)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示范带,重点乡镇有洋梓、丰乐、郢中、文集、旧口、马良、沈集、石牌、沙洋、毛李。

随岳高速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示范带,重点乡镇(街道)有三阳、坪坝、宋河、永兴、钱场、太子山、石龙、孙桥、绿林、客店、长寿。

荆新延长线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示范带,重点乡镇有沈集、高阳、官垱、李市、五里、曾集、沙洋、易家岭、永隆。

三、构建生态安全空间

树立全域生态理念,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以森林、河湖、湿地为基础,以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生态公益林等为重点,构建“一带两屏四网六廊”复合式、立体化、网络式的生态安全屏障,保留永久生态空间。

专栏4-6 :“一带两屏四网六廊”

一带:汉江生态保护带。

两屏:荆山、大洪山生态屏障。

四网:漳河水网、长湖水网、温峡水网、杨竹流域水网。

六廊:竹皮河-汉江生态廊道、漳河水库-总干渠-黄荡湖-汉江生态廊道、漳河水库-长湖生态廊道、温峡水库-镜月湖-柴湖镇东侧水系-汉江生态廊道、石门水库-长滩河-永隆河-运粮河生态廊道、G347国道(原S311省道)生态廊道。

第五章 推动工业跨越式发展

深入落实“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强力实施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行动计划,建成全国新型能源化工基地、全国生态农产品加工基地和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国家健康产业城、国家通用航空产业城,确保“十三五”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8000亿元,力争达到1万亿元。

一、培育壮大主导产业

坚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与引进培育新兴产业双轮驱动,着力壮大化工、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再生资源利用与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大健康等七大主导产业,推动七大主导产业向品牌化、集群化、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迈进。

化工产业。坚持循环发展、绿色发展、低碳发展,以荆门化工循环产业园、钟祥胡集磷化产业园、沙洋盐(卤)化产业园为平台,重点发展石化、磷化、盐化工和精细化工,加快推进荆门石化油品质量升级及适应性改造、盈德公用气体岛等重点项目建设,打造新型化工产业城。力争“十三五”末,化工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500亿元。

专栏5-1:化工产业重大项目

荆门石化油品质量升级及适应性改造项目、神雾集团年产80万吨乙炔法制聚乙烯(PE)示范工程项目、盈德公用气体岛项目、20万吨/年催化油浆综合利用项目、10万吨/年聚苯乙烯项目、60万吨/年醇制烯烃、新洋丰硝基复合肥项目、华毅化工20万吨/年有机磷水处理剂及阻燃剂项目、天畅矿业25万吨/年工业和食品级磷酸盐项目、金贤达现代绿色农药产业项目、美邦化学紫外线吸收剂项目、80万吨/年硝酸盐(钠、钾、铵盐)项目、10万吨三氯化磷项目、10万吨氢氧化钾项目、凯龙化工乳化炸药技改项目、兴发精细磷化工项目、钟祥市莲花山中低品位磷矿石综合利用项目、沙洋县钾盐及伴生矿种综合循环利用产业项目、龙成集团煤炭高效利用项目等。

农产品加工业。按照“整合资源、精深加工、提升效益”的思路,以中兴农谷、国宝桥米、洪森食品、中粮祥瑞、钟祥汇源、广源食品、楚玉水产、宝源木业等为龙头,重点发展食品加工、生物质、油菜籽及副产品深加工、果蔬饮料加工等产业,瞄准生态、有机、长寿、富硒目标建设特色园区,打造“中国农谷”生态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将荆门建设成为全国生态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力争“十三五”末,农产品加工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500亿元。

专栏5-2:农产品加工产业重大项目

彭墩富硒系列休闲保健食品项目、广西南方黑芝麻集团富硒食品产业项目、百谷丰马铃薯全产业链项目、洪森集团功能保健食品项目、钟祥市广源食品工业园、新美香公司年产10万吨休闲健康食品项目、宝源集团OSB及产业链延伸开发、国宝桥米年产5万吨米制主食方便食品项目、东宝秸秆循环科技产业项目、京山神地百万只蛋鸡全产业链项目、沙洋双低油菜科技产业园、楚玉水产品科技园项目、联想佳沃年加工100万吨中高端水果项目、钟祥汇源年产30万吨果汁及新产品开发项目、钟祥红豆杉保健食品药品项目、金龙泉年产30万吨谷物胚芽乳饮品项目、中粮年产40万吨食用油深加工项目、牧原年产30万吨肉食项目。

装备制造产业。坚持“自动化、智能化、精益化”原则,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竞争优势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以通用航空装备、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农业机械装备、能源化工及环保装备、智能制造装备五个领域为重点,突破性发展重载浮空器、超轻型运动类飞机、智能机器人、大型高效能源储运设备、高端电动车和智能农机装备,推动装备制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迈进。加快推进荆门高新区通用航空制造、中集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等项目建设,支持京山县发展以智能农业机械、智能包装机械、智能康复机器人为重点的智能制造产业。力争“十三五”末,装备制造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0亿元。

专栏5-3:装备制造产业重大项目

中航通飞公司LCA-60T重载飞艇项目、中航工业特飞所AG50轻型运动飞机项目、长丰猎豹荆门汽车项目、超亿新能源汽车生产项目、中集宏图能源化工装备制造基地扩能项目、武汉台顺工业机器人项目、埃斯顿工业机器人项目、京山轻机全球纸箱纸盒包装印刷机械研发制造基地项目、浙江宁波如意液压(仓储)机械生产项目、广东超能南方农机装备研发制造中心(京山)建设项目、湖北万德农机配件制造项目、南洋荣升电动车项目、湖北天腾矿山机械生产项目、上海拖拉机厂大马力拖拉机生产项目、博世智能电梯整机及零部件制造项目、中国振动电机装备制造业基地项目、湖北鑫涌锻压机械智能制造项目、广恒机电消防装备产业园项目、金石炼化化工装备制造产业基地项目、叶威粮机智能机器人项目、联邦航太(荆门)通用航空制造项目等。

大健康产业。对接“健康中国2020”发展战略,重点发展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及辅料、体育用品制造、保健品制造、健康养老等产业。依托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荆门生物产业园,扶持天茂集团、康沁、人福、帅邦、梦阳等龙头企业,发展合成药、抗肿瘤药、现代中药和新药特药;依托李宁产业园,生产系列体育健身器材;依托湖北长寿缘、合味康农业,打造以长寿食品为主体的保健品产业;依托泰康人寿,发展医养结合的健康养老产业。力争“十三五”末,大健康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800亿元。

专栏5-4:大健康产业重大项目

康沁制药盐酸葡酮胺原料药和军特药红益胶囊生产项目、帅邦科技泰诺福韦生产项目、药用辅料及药用包装项目、钟祥年产10万吨"长寿缘"食品研发深加工项目、泰康人寿(荆门)大健康产业园、积荫堂药业荆门上清丸项目、合味康灵芝孢子油精深加工项目、宝成体育用品二期项目、湖北赛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健康食品研发基地项目、北京闻康集团肿瘤筛查试剂生产项目、湖北中珠年产10万台蓝氧治疗仪项目、湖北聚瑞钟祥生物医药园建设及中草药深加工项目、君尚科技手性合成分离维生素项目等。

再生资源利用与环保产业。以能源节约和资源循环利用技术装备为重点,加快建设荆门化工、荆襄磷化、格林美、东宝秸秆综合利用等四大循环产业园区。积极发展报废汽车和废旧家电回收拆解、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废塑料和废有色金属等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加快发展污水处理、大气污染治理、生态环境修复等领域环保装备制造产业,力争“十三五”末,再生资源利用与环保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00亿元。

专栏5-5:再生资源利用与环保产业重大项目

格林美城市矿产示范基地、东宝生物质科技产业园秸秆综合利用项目、新冶集团轮胎再生循环利用项目、中兴农谷生物柴油项目、华科高能三维炉温测控系统、凯天环保静脉产业园、农谷土壤修复产业园、亿利集团京山产业园、美欣达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项目、国家"双百工程"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钟祥核心区项目、年产10万辆环保特种车项目、渝楚化工年产100万吨清洁环保燃油项目、臻润环保污水处理成套设备项目等。

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着眼现有产业基础,紧盯国内外发展趋势,加强产学研合作,找准产业突破口。以格林美、金泉新材料等为龙头,重点发展绿色储能、动力电池等新能源产业;以楚能新能源、雄韬电源等为龙头,重点发展太阳能光伏、生物质能等产业。积极推进核电前期工作。以明达玻璃、摩根凯龙(荆门)、固润科技等为龙头,重点发展特种玻璃、特种陶瓷、高性能复合材料和先进高分子材料等新材料产业。力争“十三五”末,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主营收入达到500亿元。

专栏5-6: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重大项目

弘润建材Low-E玻璃生产线项目、中国钢研LED蓝宝石晶棒项目、金泉新材料动力与储能应用磷酸铁锂电池项目、中域卓建年产2000万平方米高阻燃保温材料生产项目、丽阁铝业新型节能铝型材项目、荆华铝业高档轻质超强铝型材项目、固润科技4万吨光引发剂研发及生产项目、钟祥市金汉江新材料循环产业园建设项目、金龙非织造高档无纺布生产线项目、格林美新材料电池材料前驱体生产线扩建项目、格林美液晶面板综合利用项目、尚越光电太阳能柔性薄膜电池生产项目、摩根凯龙年产2万吨陶瓷纤维项目、武汉永磁磁能科技产业园、深圳欧能科技优质锂离子电芯生产项目、沃裕化工年产100万吨硫酸钙晶须及相关产业项目、内蒙古亿利资源华中绿色新材料产业园项目、武汉达权新型绿色环保节能建材项目、雄韬电源10亿瓦时的锂电池生产线建设项目中广核钟祥光伏发电及风电场项目、福耀玻璃汽车玻璃扩能项目、国电南自沙洋后港100MW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铭隆科技碳纤维项目、鑫星能源年产2万吨碳素新材料(中间相沥青生产碳纤维)项目、储能电站(湖北)有限公司新能源储能电站项目、中航工业特飞所腐蚀防护产业化项目等。

电子信息产业。以华工科技、天瓷电子、格林美动力电池等为重点,引进发展新型电子材料及元器件、光电子应用等基础产业,形成基础原材料、元器件、整机配套、应用拓展全产业链联动发展的产业体系。与软通动力开展深度合作,利用其龙头地位和丰富的产业链资源,建设荆门软件产业园,大力发展软件及信息服务业。力争“十三五”末,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00亿元。

专栏5-7:电子信息产业重大项目

深圳市钦达电子有限公司手机配件加工项目、深圳中软兴电子科技线路板项目、乐普光电(荆门)LED项目、粤商(湖北)电子科技LED项目、北京软通动力荆门软件园项目、柴湖电子信息产业园、 华工科技激光全息无缝定位转移纸及热转印色带生产项目、思铂诺智能手机结构件项目、钟祥紫春照明太阳能板及LED照明产品项目、团结激光加工项目、融园汽车电子产业城项目、同业电子科技产业园项目、粤创荆门产业园6.5代液晶显示屏项目、东光电子新型应用电子电器项目、宏达通讯HTC手机制造项目、台湾鼎元集团LED项目、台湾欣兴电子PCB项目等。

二、加快建设特色产业园区

围绕七大主导产业,依托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空间集聚、管理科学、功能完善、竞争有力的特色产业园区。

推动产业向园区集聚。全市建设20个左右的特色产业园区,每个园区重点发展2-3个主导产业。到“十三五”末,力争80%以上的工业集中在园区,工业园区主营业务收入达到6000亿元以上,园区主导产业占园区工业比重达到70%以上,培育省级以上重点产业集群10个以上。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在特色园区设立区域性总部和职能型总部,力争“十三五”末全市总部企业达到10家。

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荆门高新区规划面积不少于150平方公里,各地开发区(高新区)规划面积不少于60平方公里。力争 “十三五”末,掇刀区、荆门高新区一体化发展建成区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以上,各地开发区(高新区)建成区面积达到40平方公里以上。通过PPP模式加快建设园区道路、厂房、排污、供热、供气、供水、供电等公共基础设施,开展工业生态示范园区创建工作。

创新园区运行机制。建立“一家产业投资公司、一只产业发展基金、一支专业招商队伍、一个专业管理团队、一个公共服务平台”的“五个一”园区建设推进机制。大力推进园区与所在乡镇(街道办事处)园办一体化发展,实行工作一体、管理一体、利益一体。在县级以上园区加快建立检验检测、信息物流、科技服务以及融资、法律、会计中介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

三、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深入推进“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培育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鼓励企业引进关键技术,推广应用科技成果,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构建多层次、多类型的创新驱动功能平台,支持企业承接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示范项目,推动创新主体内外部创新要素和资源的互动、整合、协同。实施工业强基工程,支持企业瞄准同行业标杆推进技术改造,全面提高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环保水平。加大化工、建材、纺织等产业技改投入,完善技改扩规政策奖励措施,将技改扩规项目视同招商引资项目,实现企业技改与扩大规模、产品升级、产学研合作、延伸产业链、淘汰落后产能“五结合”。 开展校企合作,形成“大中型企业有院士工作站或研发中心、规上企业有合作科研院所、小微企业有指导专家”的技术支撑体系。

培育壮大骨干企业。大力实施龙头企业培育工程和中小企业成长工程,重点扶持一批高成长型企业发展壮大。加快推进大型骨干企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延伸产业链,组建战略联盟。强力推进磷化、农产品初级加工、建材等产能过剩行业兼并重组,增强行业竞争力。鼓励京山轻机、天茂集团、新洋丰、凯龙化工等大型骨干企业参与全球资源整合与经营,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十三五”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000家以上,培育10亿元以上企业100家,其中100亿元以上企业10家,50—100亿元企业20家,10—50亿元企业70家。

提升智能制造水平。坚持以“互联网+”引领制造业转型升级,全面提升智能化水平。在重点领域打造一批网络化协同制造公共服务平台,推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传感器、智能控制系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探索线上线下结合的产业发展新模式,加快促进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以京山轻机、叶威粮机、中集宏图、航特科技、楚大机电等企业为龙头,建设一批数字车间和智能工厂,推动企业发展按需制造、柔性制造、网络制造、绿色制造等新型生产模式,推动形成基于消费需求动态感知的研发、制造和产业组织方式,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四、加强质量品牌建设

实施产品质量提升专项行动计划,着力提高企业创牌能力,打造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市场竞争力强的知名品牌。完善检验检测技术保障体系,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工业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加快建设荆门检验检测认证产业园。支持品牌宣传、驰(著、知)名商标创建、地理标志商标培育。完善“工业产品质量自我声明”平台建设,引导企业通过自我声明形式明示产品质量水平。开展标准信息服务,及时为企业提供标准信息查询和WTO/TBT技术标准咨询服务。开展制造业“十百千”品牌培育工程和商标发展“1122”培育工程,培育10家国内知名、行业领先的品牌企业,100家省内知名、行业领先品牌企业,建设1000家自主品牌梯队,80%以上大中型企业制定并实施品牌战略,10家企业入选国家品牌培育试点企业,2家企业入选国家品牌培育示范企业;力争到2020年,全市有效商标注册量达到1万件以上,荆门市知名商标达到1000件以上,省著名商标达到200件以上,驰名商标、地理标志商标达到20件以上。

第六章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高举中国农谷旗帜,按照“一谷双核,多点支撑”布局,加快建设“三区三中心”,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在全省率先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成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标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标杆。

一、深入推进中国农谷建设和柴湖振兴发展

加快中国农谷“三区三中心”建设。深入实施中国农谷战略,按照“一谷双核、多点支撑”的总体布局,推进屈家岭核心区、彭墩“1+9”核心区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强化京山孙桥、钟祥石牌、沙洋官垱多点支撑功能。以屈家岭、彭墩“1+9”区域为核心,建设新品种试验功能区、农作物集成技术示范功能区、标准化生产示范功能区,打造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重点建设屈家岭生态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彭墩长寿食品加工产业集聚区,京山禽蛋加工产业园、沙洋水产品加工园,打造生态农产品加工集聚区。以屈家岭考古遗址公园、彭墩“1+9”区域乡村旅游为重点,培育钟祥长寿文化、京山森林温泉、沙洋油菜花海三大板块,打造农耕文化旅游区。加强与中国农科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合作,建设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农业管理培训中心、农业科技展示中心、特色农业展示中心等农业科技创新基地,打造长江流域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以农作物现代种业、畜禽现代种业、水产现代种业为重点,构建“育、繁、推”一体的种业体系,重点打造富硒水稻、大豆、马铃薯、果蔬、龟鳖等种业全产业链,打造华中地区现代种业中心。依托京山轻机等龙头企业,发展农业机械装备智能制造,建设农业机械装备研发制造产业区、全程农业机械化推广示范区、区域性农业机械装备展示和交易中心,打造南方农业机械装备研发制造推广中心。力争“三农”最前沿的发展理念、最先进的农业科技、最优质的农产品、最发达农产品加工业在中国农谷产生。

全力支持柴湖振兴发展。整体推进柴湖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定不移实现与全市同步小康。大力推动大柴湖开放开发。突破性发展花卉、光电子、童装“三大产业”,推进柴湖城镇化进程,加快建设柴湖新城。实行柴湖与钟祥产业一体化发展、楚商产业城与柴湖新城一体化建设、柴湖开放开发与钟祥冲刺全国县域经济百强一体化推进,着力将大柴湖建成城乡统筹示范区、移民发展样板区、民生改善先行区,确保到2018年,柴湖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全市平均水平。按照“四花三园”产业发展总布局,建成3万亩高端花卉产业基地,并配套建设花卉观光休闲、组培研发基地等设施,将大柴湖建成“中国花城”。推进土地流转全覆盖,重点培植花卉、蔬菜、花生、药材四大板块,提升规模效益。依托联想集团配套产业园、同业电子产业园,建设百亿电子产业。加快融园汽车电子、“阿波罗”太阳能汽车、巨合科技激光应用、欧贝黎光伏组件制造及发电等项目建设,打造百亿汽车光电产业。积极开展招商引资,组团打造童装文化产业园,延伸发展儿童动漫、文教文具等产业,建成百亿儿童用品全产业园区。

专栏6-1:两大省级战略重点项目

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严守耕地红线,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全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285万吨。深入推进农田水利、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土壤修复改良,大力推广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和种植绿肥,提高土壤有机质,提升耕地质量。大力兴办小微型水利工程,建设生态输送管道,疏通田间“毛细血管”,打通水利建设的“最后一公里”。提高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提高农业机械利用率,加快推进水稻、小麦、油菜、玉米、马铃薯等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全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2%。提高荆门农用航空站综合服务能力。支持全市农机开展跨区作业。

三、构建现代农业三大体系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促进粮经饲统筹、农牧渔结合、种养加销一体、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发展现代种业,重点打造马铃薯、甘薯、油菜、乌龟等国家级现代种子基地,建立种子研发、繁育、比较试验和区域性种子展示交易平台,打造种业全产业链。大力发展现代种养业,持续扩大“一高三新”高效模式面积。种植业突出富硒稻、“双低”油、有机菜和特色农产品;畜禽和水产品生产实行标准化健康养殖。深入实施“四个一批”工程,加强优质生态农产品基地建设,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发富硒、长寿食品,发展休闲、功能食品,推动农产品加工精深化、功能化、品牌化。加快发展农产品流通业,探索建立“粮食银行”,开展企业代储存、代加工、代销售、代整理和品种兑换的粮食流通运作“四代一换”试点。加快培育以电子商务为主要手段的新型流通业态,支持中兴农谷电商平台、京山金瑞物流电商平台、“村掌柜”农产品电商网加快发展,到2020年,实现电商服务站点所有行政村全覆盖。

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加快建立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大与中国农科院、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力度,高标准建设中国农谷农科院、院士工作站,推进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推广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病虫草害绿色防控等农业新技术和稻田综合种养等高效生态种养模式。积极发展智慧农业,加快农业物联网示范应用,构建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加快建设屈家岭互联网+有机农产品加工示范项目、中兴农谷农业大数据项目,推动农业生产向智能化、精准化、信息化方向发展。以秸秆和家禽粪便、农用地膜综合利用为重点,积极发展循环农业。

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发展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鼓励农民采取租赁、入股、转包、托管、互换等多种形式,推动土地规模经营和连片耕种,引导农村土地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完善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三支一提”政策体系,支持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发展壮大,确保全市新型经营主体总数达到3万个。健全农村公共服务“以钱养事”机制,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农业综合服务超市,开展市场化服务,推行政府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大力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与中国农科院合作建立全国职业农民培训基地。编制全市农业职业经理人(农业CEO)培育规划,建立农业职业经理人制度。

四、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加强与中国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合作,研究制定中国农谷农产品生产加工标准,加强品种实验、技术集成、标准示范,推进粮油、绿色蔬菜、特色水果和畜禽、水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建设有机农业样板区、生态农产品示范区和农产品生产质量安全放心区,从源头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信息体系,促进各类追溯平台互联互通和监管信息共享。推进市级公共检验检测平台和农业执法队伍整合,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建立完善农产品产地准出、市场准入、退市销毁等监管制度。实施中国农谷品牌战略,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力争“三品一标”达到500个。

第七章 突破性发展现代服务业

坚持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并重,开展加快发展服务业行动,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实现服务业比重提高、结构优化、竞争力提升,加快建设省级现代服务业示范区和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力争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7%,重点培育服务业龙头企业50家,服务业领军人才50人。

一、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

按照“综合物流园区—专业物流园—物流配送中心—农村物流点”四级结构,进一步优化物流业布局,形成布局合理、技术先进、便捷高效、绿色环保、安全有序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着力提升物流业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集约化水平,大力发展多式联运、一站式服务,降低物流成本。建设荆门现代综合物流区(含保税物流园、荆门邮件快件集散中心)、铁路综合物流园、多辉农产品物流园等,打造“铁、水、公、空、管”五位一体的荆门综合物流园区。加快传化公路港物流园、彭墩汉光农业综合物流园、石牌港物流园、京山金瑞物流园、沙洋新港物流园建设步伐。大力发展功能完善的四方物流,引导生产性服务业向园区集聚,建设长江经济带物流节点城市和江汉平原生产性物流基地。到2020年,物流业增加值达到200亿元左右,培育4A级以上物流企业4家、3A物流企业20家。

二、突破性发展通用航空服务业

以荆门爱飞客镇建设为重点,促进通用航空与创意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全国通用航空创意经济示范区和航空休闲度假区。加快漳河机场、飞行服务站、固定运营基地(FBO)、维护维修检修基地(MRO)、航油航材供应等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华中地区通航服务保障体系,大力发展通用飞机维修检修、维护保养、航材保障、空管导航等新兴通航运营业务。鼓励荆门通航公司、荆门爱飞客航空俱乐部加快开通低空航线,构建以荆门为支点,辐射武汉、襄阳、宜昌、十堰、恩施等地的省内低空飞行网络,积极开拓低空旅游市场。引进专业公司建设华中地区飞机展示销售中心,开展飞机销售、飞机租赁、飞机托管、通航保险、通航会展等业务。以培育航空教育、发展航空培训全产业链为目标,采取“政府+院校+企业”混合所有制,打造华中地区通用航空培养培训中心。大力发展航空会展,定期举办荆门爱飞客飞行大会和国际性特技飞行比赛,打造华中地区航空运动和航空体验中心。积极构建“通航+”平台,培育发展农林喷洒、资源勘探、航空运动、空中婚礼、航拍航摄、地理测绘、灾情监测特色产品与特色服务,加快荆门农用航空服务站建设,促进通航服务产业化发展。

三、加快发展健康服务业

重点发展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业,依托泰康人寿、中航工业等企业在漳河新区建设集医疗、康复、养生、保健、养老、临终关怀等全方位、一体化的医养结合综合体和中高端养老社区。鼓励发展基因检测健康服务新模式,依托华大基因建立江汉平原城市群基因检测中心,发展精准医疗。加快培育健康教育培训,支持荆楚理工学院与泰康人寿在漳河新区举办泰康护理康复学院,支持荆楚理工学院与荆门职教集团合作在掇刀区建设荆楚职业学院,培养老年护理、母婴护理、家庭护理等护理康复人才。积极推进健康咨询和健康管理,支持湖北邦康等企业与本地医疗机构联合开展健康体检、咨询和健康危险因素干预,提高服务水平。全面发展健康养生康复服务,规范开展药浴、药膳、保健按摩、康复理疗等传统养生保健项目,扩大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支持市中医医院建设康复养生中心、市康复医院建设康复护理中心,开展中医养生、保健和康复服务。积极发展健康保险,开发长期护理保险以及健康管理、养老服务等相关商业健康保险产品。

专栏7-1:现代物流、通用航空、健康服务业重点项目

现代物流业:传化公路港物流园、彭墩汉光农业综合物流园、石牌港物流园、铁路综合物流园、京山金瑞物流园、沙洋新港物流园、京山保税物流中心、高新区中兴农谷保税仓、新地华中第四方物流产业园等。

通用航空服务业:湖北通用航空创意示范园——爱飞客、航空大世界、航空会展中心、航空科技馆、飞行体验中心、中航飞行社区、华氏航空综合体建设项目、国际航空展览馆等。

健康服务业:泰康国际医疗中心、中航工业医养结合基地、中国农谷人福医药钟祥健康养老中心、京山县医养融合基地、沙洋县中国农谷生态健康养老城、东宝区"慈心美德"康泰医院、汉江湿地养生园等项目。

四、大力发展文化体育旅游产业

将文化、体育植入旅游,以旅游带动文化、体育,形成文化、体育、旅游共生体与产业联合体。

文化产业。以构建特色鲜明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为目标,大力发展文化产品、服务和要素市场,实现文化产业创新发展。以湖北文化创作交流基地为平台,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提升文艺创作、文博会展产业化水平;以通用航空水上主题公园、中国积分制文化创意产业园、荆楚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为重点,着力培育一批龙头文化企业;组建荆门文体产业集团,支持日报传媒集团、广电传媒集团和湖北群艺数码公司做大做强,推动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联合、兼并、重组,培育3个以上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企业旗舰。加快建设新华图书城、荆门海慧文化创客空间等项目,提升文体产业社会、经济效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网上图书馆、网上博物馆、网上书店,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积极支持智慧湖北奥游网络文化创意科技公司、环球动漫公司等企业发展,发展动漫游戏、数字出版、新媒体等新型业态,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规划建设中国彭墩农民版画村,积极推进“千百栋古民居易地保护与百家姓慈孝园”、“中国农谷˙屈家岭农耕文化产业园”项目,打造荆门文化特色街区(村),建设湖北省工艺美术品、古玩字画、文物复仿制品展览展示和交易中心。到2020年,力争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3%以上。

体育产业。以高新区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为核心,进一步拓展体育装备研发、设计等服务,重点支持李宁体育产品研发中心等做大做强。大力发展多层次、多样化的体育赛事,打造中国(京山)网球节、荆门国际马拉松赛、环漳河库区国际自行车赛等国家级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积极发展运动休闲产业,支持建设“凤凰湖水上运动基地”、“华中汽车越野露营基地”,积极培育通用航空、水上飞艇、汽车露营等新兴体育消费产业。着力提高场馆市场化运作水平和利用率,提升生态运动公园、市体育文化中心等体育场馆的市场效益。支持建设荆门足球学校,建立“全国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推动体育培训产业发展壮大。到2020年,形成2个以上全国知名的体育品牌,培育3—5家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体育骨干企业。

旅游产业。按照“资源整合、产业融合、全域联动、区域协同”原则,主动融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加快引进战略投资者,整合旅游资源,配套基础设施,提升服务质量,全面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构建运动休闲、乡村旅游、生态养生三大特色旅游体系,塑造爱飞客航空旅游、农耕文化旅游两大品牌,建设全国运动休闲旅游目的地,打造武汉城市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节点城市和江汉平原旅游中心城市。加快风景廊道建设,推动旅游产品转型升级,完善配套服务,满足多样化、多层次旅游消费需求。发展航空旅游、文化旅游、农业旅游、工业旅游、会展旅游、商贸旅游、体育旅游等旅游业态。切实改善旅游通达条件,开通爱飞客镇至襄阳、宜昌、荆州、神农架及省内外重点景区的旅游航线,建设江汉运河旅游码头,打通农谷大道-钟祥客店-京山绿林-京山虎爪山旅游东环线、圣境山-仙居-栗溪-马河-漳河城郊旅游北环线、五洋路-纪山-荆州熊家冢旅游连接线,构建旅游大通道,建设和改造干线公路和景区连接线,做到重点景区之间的无缝对接,构建旅游微循环通道。加快建设爱飞客航空文化旅游区、农耕文化旅游体验区、凤鸣湖关公文化旅游休闲区、漳河环库运动休闲旅游带和培公文化体育休闲观光园,强力推进大洪山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明显陵、绿林山、漳河、彭墩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建设荆门旅游集散中心和钟祥、京山旅游集散中心,推出航空体验游、农耕文化体验游、生态农业观光游、环城乡村体验游、山乡生态休闲游、文化探秘游等精品旅游线路。办好“一会五节”(爱飞客飞行大会暨航空旅游博览会、油菜花旅游节、长寿文化旅游节、京山网球旅游节、紫薇花旅游节、京山观鸟节)。到2020年,旅游总收入达到245亿元。

五、改造提升商贸服务业

按照“四圈六区九园”商贸服务业空间布局,大力推进中心城区商圈建设,着力打造具有较强影响力和辐射力的品牌专业市场,加快建设电子商务产业园,构筑江汉平原区域性商贸中心。依托万达等核心企业,打造以高端商务、新型商业业态、文化创意、金融服务产业为重点的龙山脊CBD(中央商务区)商圈;依托东方、金城、中商等商贸企业,提升以传统综合购物为重点的中天街商圈;依托星球等企业,打造体验式休闲购物为重点的虎牙关商圈;依托高新区产业集聚、人口集聚的优势,打造以高端商贸业、休闲娱乐业、酒店餐饮业为主的高新区长坂商圈。以互联网思维促使传统商业转型升级,推动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行业进行业态创新、管理创新、经营创新、技术创新,大力发展O2O体验店、跨界商业、一站式消费“销品茂”等休闲氛围与商业氛围并重的新型商业模式。推进杨家桥、兴隆岗等6个专业市场集聚区向规范化、信息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引导大型专业市场建立健全O2O电子商务平台,结合互联网与物联网,开展网上交易,拓展线上业务,实现交易主体、交易范围、交易功能、交易方式、交易规模的全方位升级,打造一批全国知名的家居建材、花卉苗木、农副产品等专业交易市场。加快农贸市场的标准化改造,到2020年,中心城区共建成标准化农贸市场(超市)40处。改造完善农村传统流通网络,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整合各种社会资源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培育和壮大农村电子商务主体,全面提升农村流通现代化水平。

六、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

实施“百千万行动”,积极引导基础电信企业、广播电视网络企业和互联网企业加强业务创新,提高网络能力,促进普及应用,提升用户体验。拓展新兴信息服务业态,面向重点行业和重点民生领域,开展云计算、物联网重大应用示范,提升物联网公共服务能力。着力提升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依托省兴业云平台,对接航天云等平台,建设工业服务云平台;依托智慧农业综合管理平台,配套建设农业智能生产管理平台、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农业信息监测与控制平台、农产品质量追溯平台;依托“四管两中心”、交通监控平台和“110指挥中心”,建设城市综合管理信息平台;依托荆门市民融合服务平台和“百米生活”,构建面向社区、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市民融合服务体系,创建国家“信息惠民”试点城市;依托电商综合服务、电商大宗农产品电子交易、农产品电商质量溯源、网上特色荆门馆等平台,实施电子商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三进行动,加快推进电子商务产业园建设,力争多辉农产品交易中心、金瑞农电商物流园、中兴农谷电商产业园线上线下年交易额过百亿元。加强与软通动力等龙头企业深度合作,吸引软件企业入驻,积极培育叶威智能、楚禹水务等软件企业,建设荆门软件产业园。到2020年,信息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73亿元(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50亿元),培育3家电子商务交易额过10亿的园区,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普及率达到100%。

七、积极发展中介和社区服务业

中介服务业。积极发展工程咨询、高新科技、房产中介等中介机构;引进国内外知名的会计、金融、保险、法律、咨询、评估等中介组织;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研究机构合作,发展从事研究、开放、设计的中介机构,基本形成种类齐全、分布合理、运转规范的现代中介服务体系。支持湖北群艺公司进一步扩大“积分制管理模式”在国内外的影响,做大做强企业管理咨询产业,打造湖北企业咨询服务业的“旗舰”。

社区服务业。以医疗保健、文化娱乐、便民家庭服务、养老服务、病患陪护、心理咨询为重点,建设面向社区居民、社会特殊群体的多层次、多形式的社区服务体系。健全社区服务组织,强化社区服务功能,实现社区组织网格化、服务社会化、管理规范化。

专栏7-2:文化体育旅游、商贸、信息服务业、中介和社区服务业重点项目

文化产业:湖北文化创作交流基地、中国积分制文化创意产业园、荆楚文化创意产业园、中国农谷˙屈家岭农耕文化产业园、屈家岭考古遗址公园、湖北奥游文化创意产业园、老莱子历史文化名人创意产业园等。

体育产业:李宁体育产业园、"中国网球之乡"产业项目、荆门国际马拉松赛、环漳河库区国际自行车赛、荆门足球学校等。

旅游产业:爱飞客航空旅游体验项目、环漳河九朵金花美丽乡村度假村项目、漳河新区现代农业科普体验主题乐园项目、中国农谷奈美有机芳香小镇建设项目、紫薇花海景观带项目、彭墩乡村世界项目、大洪山生态文化旅游区项目、虎爪山综合旅游开发项目、京山国际园艺博览园项目、明显陵创建5A景区项目、汇源生态产业园、江汉运河生态文化旅游带建设项目、纪山-纪南楚文化旅游项目、太子山森林文化旅游度假示范区项目、千佛洞国家森林公园、屈家岭九五线33公里高效生态农业观光走廊、东宝国家乡村公园项目、荆门市圣境山风景区项目、中华鹿文化养生园项目、荆门市旅游集散中心项目、"寸草心"观鸟主题公园建设项目、荆门智慧旅游项目等。

商贸服务业:星球世界城项目、洋丰农产品会展展示交易中心、鄂中水产品交易市场、中国农谷o凯跃农机博览城、国际汽车城、钟祥市农产品交易市场等。

信息服务业:软通动力软件开发及应用项目、中兴农谷电商产业园项目、叶威集团粮油仓储物联网系统开发项目、中国网库单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医疗健康管理云平台项目、智能水务数据采集云平台项目、阿里巴巴中国农谷网、人民万福电子商务产业园等。

第八章 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

坚持城市组群发展,以新城新区为突破口,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国家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力争到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2%,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0%以上。

一、加强规划引领

科学规划城市布局,完善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乡)规划、村庄规划以及控制性详细规划、专项规划等,健全城乡规划体系。注重规划协同性,统筹城乡、交通、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规划,推进“多规合一”。编制荆门市2049远景发展战略规划和高新区、掇刀区一体化发展规划,积极开展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修改和重点区域城市设计;完善中心城区风貌色彩、给排水、供热、电力、通信、燃气等专项规划。

加强城乡规划“三区四线”管理,维护城乡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科学界定城市规模和城镇开发边界,建设紧凑型城市。

二、全力建设新城新区

着力建设漳河新区。加快建成双喜大道、尉迟恭路、凤袁大道、天鹅路、荆山大道、荆楚大道、荆西大道、爱飞客大道等主干道路和隧道、桥梁等控制性节点工程,配套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全面拉开50平方公里的城市新区和30平方公里的爱飞客镇骨架。重点发展通用航空、大健康、金融保险、商务会展、文化创意等产业,重点推进泰康之家、华夏幸福基业产业新城、特种飞行器产业园、龙山脊中央商务区、航空大世界、飞行体验中心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航空服务区、中央商务区、健康宜居区、生态文化旅游区四大片区建设,打造绿色生态低碳新城。

加快县(市)新城新区建设。推动县(市)新城新区与经济开发区融合发展,提升县域城市建设水平。京山推动温泉新区与京山开发区融合发展,建设武汉城市圈生态健康园,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沙洋加快建设沙洋滨江新区与沙洋开发区,着力发展铁水联运的新港区,打造“两江明珠、魅力水城”。钟祥加快大柴湖经济开发区与南湖新区融合,推动跨江发展,打造世界长寿文化旅游名城,争创全国百强县市。屈家岭管理区积极探索高效农业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之路,努力成为全国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示范区、农业科技示范区和“四化同步”示范区。

专栏8-1:新城新区建设重点项目

漳河新区中央商务区(CBD)、京山温泉养生新城建设项目、沙洋滨江新区现代服务业示范区、钟祥市南湖新区建设项目、掇刀长坂功能区建设项目。

三、推进产城融合

推进绿色城市、智慧城市、海绵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提高中心城区首位度和影响力。

完善城市功能。加强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区汽车客运站、荆门火车站及公交换乘中心建设;优化城市路网,加快构建“三环八射” 路网骨架,完成象山大道、白云大道及三条高速公路进出口改造,打通城区断头路、瓶颈路,着力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完善市政管网,推进城市污水管网配套、雨污分流改造、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等设施建设;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新建荆门市第四水厂(备用水源),扩建天然气门站、建设储气管网,加快供热管网建设,实现区域冷热电三联供,提高供水供气安全保障能力。推进棚户区改造与旧住宅区综合整治工程。增加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民小广场、小游园等公共休闲空间,实现市民出行“300米见绿、500米见园、2000米见水”。

加快融合发展。加快掇刀区与高新区一体化发展,推进长坂功能区建设,完善综合管廊、公用工程等基础设施和公共平台、服务配套设施,重点发展化工、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大健康、再生资源利用与环保、生产性物流等产业,建设特色园区,打造国家科技城。推动东宝工业园与老城区产城融合,支持园区向东拓展、控制向北发展,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森工家具、现代物流等产业,打造都市产业城。

专栏8-2:完善城市功能重点项目

中心城区“三环八射六隧”道路项目、象山大道改造、白云大道改造、三条高速公路出口改造、荆门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荆门海绵城市建设、城区冷热电三联供、荆门高铁站、 荆门火车站改造、城区汽车客运站、荆门公交换乘中心、城市公共停车场项目、关坡社区改造、龙山脊片区改造、掇刀汉正街棚户区改造项目、荆门市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项目等。

四、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按照“加快推进‘五化同步’发展,打造县域经济升级版”的总体要求,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推进县域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培育壮大市场主体为重点,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延长产业链条,发展产业集群;着力扩大开放和区域合作,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着力完善县域发展激励机制,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到“十三五”末,县域生产总值、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生产总值过500亿元的县(市、区)数量达到2家;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过10亿元的县(市、区)数量比“十二五”末翻两番;县域生产总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90%;县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力争京山县、钟祥市、东宝区“保强进位”,沙洋县跻身“全省县域经济二类县(市)前列”。

五、加快建设特色小城镇和美丽乡村

加快特色小城镇建设。探索推广“整镇推进”模式,加快基础设施、产业培育、生态文化建设。以五条城镇化带为纽带,以小城市、中心城区卫星城、工业重镇、旅游名镇、“四化同步”示范镇、新农村建设试点镇为重点,推动建设一批特色小城镇。

专栏8-3:特色小城镇

小城市:易家岭、宋河、钱场、后港、胡集、柴湖、石牌。

中心城区卫星城:子陵、牌楼、麻城、团林、漳河。

工业重镇:胡集、子陵、后港、双河、石桥驿、钱场、麻城、磷矿、牌楼、永兴等10个镇。

旅游名镇:仙居、栗溪、曾集、马河、张集、客店、东桥、绿林、纪山等10个乡镇。

“四化同步”示范镇:官垱、团林。

新农村建设试点镇:孙桥、高阳、东桥、牌楼、团林。

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适应农村人口转移和村庄变化的新形势,按照发展中心村、保护特色村、整治空心村的要求,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引导农村住宅和居民点建设,方便农民生产生活。着力推广旧村改造型、园区带动型、能人推动型、村企共建型、规划引导型等模式,探索“农民自建、集体代建、招商建设、社会援建”等多种方式,重点在城郊、镇郊、园区和景区周边规划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到2020年,建设300个左右新型农村社区,推动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和农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

加快建设美丽乡村。坚持全域规划、文化传承的理念,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要求,科学编制实施县域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推广“组团带动、产业带动、城乡互动、股份合作、特色拉动”五种建设模式,重点建设彭墩“1+9”新农村、京山县马岭村、沙洋县马沟村、掇刀区七岭村等一批美丽乡村示范典型。坚持现代建筑与传统文化和谐统一,加强农村特色风貌保护,挖掘地方文化特色,打造一批具有荆楚特色的文化村。开展“美丽乡村、洁净家园”行动,建立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体系,完善“五化”(硬化、绿化、美化、净化、亮化)、“两集中”(污水集中处理、垃圾集中清运)基础配套设施,综合整治“脏、乱、差”,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改善人居环境。

六、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均衡发展、融合发展。

促进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实施城乡统一户口登记制度,放开农业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在城市落户限制,推进城乡居民身份平等化。大力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探索推进“地票”制度,开展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改革试点、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出试点,探索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和自愿有偿退出机制,完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保障农民土地资产收益权。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支持引导其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权益。探索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消除城乡居民在养老、医疗、失业、工伤保险等社会保障权益方面的不平等。保证进城务工农民在工资收入、劳动保护、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权益不受侵害。

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行居住证制度,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城镇常住人口全覆盖。把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和接纳农业转移人口较多的城镇,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向新型农村社区等集中居住地倾斜,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按照事权与财力相匹配的原则,科学界定市县镇三级财政在城乡公共服务供给方面的职责。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努力增强公共产品供给能力。创新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决策、投入、建设、运行管护机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

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切实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不折不扣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保障农民转移性收入。鼓励农民就近就地就业,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在符合规划、用途管制和依法取得的前提下,允许存量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租赁、入股,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获得收入。

促进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建立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推动城市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管理等现代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建立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中心,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引导金融机构将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建设。完善现代农村技术推广体系,加快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提升农村信息化建设水平,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推动科技人员下乡,支持大学生、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办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

促进城乡产业发展融合化。优化全市城乡产业布局,加快城乡产业融合,促进城乡产业优势互补、一体化发展。增强城乡产业关联度,推动农业快速吸收现代工业化成果和向服务业延伸,加快运用现代高新工业技术“武装”农业,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助推工业和农业融合发展。着力推进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渗透融合,培育城乡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新业态。

创新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完善规划体制,通盘考虑城乡发展规划编制。创新土地管理,重点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创新农村投融资机制,探索惠农创业贷、活物浮动抵押贷款、产业供应链贷款,积极争取“两权”抵押贷款试点。整合涉农资金,设立农业发展基金、涉农信贷风险补偿基金、农业担保公司。探索稳定乡镇农业服务人员的办法。

七、提高城市综合管理水平

坚持依法管理、公众参与的原则,推进城市管理向规范化、精细化、网络化、智能化、长效化转变,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创新城市管理方式和方法,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大城管”综合管理和执法机制。实施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加快市政设施维护、园林绿化养护、环卫保洁市场化步伐。开展城市管理立法工作,出台《荆门市城市管理条例》及相关法规,完善城市管理法律体系。拓展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平台功能,实现对城市管理与运行状态的自动、实时、全面感知,促进数字城管向智慧城管发展。深入推进“五城同创”,增强城市整体竞争力和影响力。做好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工作,加强城市环境卫生、市容秩序、市政设施、路灯夜景、城市信息、户外广告管理及历史文化保护。加强应急体系建设,保障城市安全。

第九章 加强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

加快构建现代综合交通、水利、能源、信息基础设施网络体系,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承载能力。

一、构建现代综合交通网

抢抓国家和省建设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汉江生态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的机遇,推动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铁、水、公、空、管”五位一体的现代立体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打造江汉平原城市群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建设呼和浩特至南宁铁路襄阳至荆门至宜昌段、荆门—荆州—常德高速铁路,大力争取沿江高速铁路(武汉—荆门—宜昌段)项目,深化宜昌至徐州高速铁路(宜昌—荆门—随州段)研究,建成蒙华铁路荆门段。加快漳河通用机场建设,提升漳河机场通用航空服务能力。推进冷水机场改扩建,争取开通民航运输业务。加快建设枣潜高速公路(荆门段)和桃园至砖桥、子陵至京山等一级公路及钟祥汉江二桥、沙洋汉江二桥,规划建设钟祥丰乐大桥、柴湖汉江大桥等过江通道,形成“八纵六横一环”的骨干公路网。加快汉江荆门港(钟祥港、沙洋港)建设,推进汉江荆门港与武汉新港合作,建设汉江中游航运中心,打造汉江至长江的千吨级航道圈。实施黄梅—荆门原油管道,荆门—襄阳、荆门—宜昌—巴东成品油管道工程,增强荆门石化原油保障和成品油管道输送能力。

专栏9-1:“八纵六横一环”

八纵:207国道、234国道(寺沙线)、240国道(大天线)、丰乐-钟祥-文集-沙洋、张集-客店-屈家岭-永隆、襄荆高速、枣潜高速、随岳高速

六横:347国道(分当线)、348国道(荆新线)、汉宜线、江山-石牌、坪坝-绿林-客店-胡集-仙居、沪蓉高速

一环:荆门城区绕城公路

二、构建现代水利设施网

实施大水网规划建设工程,不断完善水利基础设施防洪安全网、抗旱水源网、水系生态网。推进汉江以西水系连通及城市备用水源、鄂北水资源配置二期(荆门片)、荆门汉东引水、汉江干堤荆门段整治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巩固提升工程,进一步提高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水质达标率和供水保证率。加快实施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大力推进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强化渠道清淤衬砌、塘堰扩挖改造、闸站更新整修等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不断提高现代化农业水利装备水平。抓好汉江堤防整治、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城市防洪排涝工程和防汛抗旱薄弱环节建设,加快构建江河湖库水系连通体系,不断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

三、构建现代能源保障网

大力发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加快电网改造,提高天然气利用水平。到2020年,全市非水电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占总装机容量的27.2%。推进国电四期、华能钟祥火电项目前期工作。建设储能电站、碾盘山水电站和胡家湾风力发电场,推进实施一批光伏发电项目,积极推进荆门船湾核电站前期工作。加快城乡电网改造步伐,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满足工业园区、新农村建设的电力需求。加强燃气管道建设,重点建设武汉至宜昌天然气管线、中石油西三线天然气管线,实现县(市、区)城区民用燃气管网全覆盖,推动天然气管线向乡镇延伸。扩大天然气加气站覆盖面,提高天然气利用水平。推进农村沼气、生物质能开发利用。

四、构建现代信息基础设施网

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固网更宽、无线更快”的综合通信服务,创建“宽带中国”示范城市。重点实施“无线城市”工程,加快第四代移动通信(4G)网络升级,积极推进第五代移动通信(5G)等新技术应用。推动4G网络乡镇和行政村全覆盖,实现规划建设区、中心城区、县(市、区)城区热点区域WiFi全覆盖。实施光纤到楼入户、进村入户工程,推动光进铜退,建设集IP化、宽带化、融合化为一体的“城市光网”,实现“百兆到户、千兆进楼、万兆到小区、T级出口”。实施“三网融合”普及工程,推动数字电视、互联网、通信网相互融合创新的全媒体、数字化服务,加快实现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城乡全覆盖。实施下一代互联网建设工程,加快城域网、接入网、互联网数据中心(IDC)、业务系统、支撑系统等IPv6升级改造,全面提升IPv6用户普及率和网络接入覆盖率。

专栏9-2: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重大项目

铁路:沿江高铁武汉-荆门-宜昌段、呼和浩特至南宁铁路襄阳至荆门至宜昌段、荆门-荆州-常德高铁、宜昌至徐州快速铁路宜昌-荆门-随州-信阳段、蒙西至华中地区铁路(荆门段)、蒙华铁路裴庙至石牌核心港区连接线铁路。

机场:漳河通用机场改扩建工程、冷水机场改扩建。

公路:枣潜高速公路荆门段、207国道、347国道一级公路、348国道沙洋绕城公路及沙洋汉江二桥、钟祥汉江二桥、钟祥汉江丰乐大桥、柴湖汉江大桥、荆门至石牌港城港一级公路。

港口:汉江荆门港(钟祥石牌港区、沙洋中心港区)。

水利基础设施:荆门市汉东引水工程、荆门市汉江堤防整治项目、漳河水库等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水库除险加固、鄂北水资源配置二期工程项目(荆门片)、汉江以西水系联通及城市备用水源工程、漳河新区湖泊渠系综合治理工程。

能源基础设施:荆门市电网建设项目、碾盘山水利水电枢纽工程、国电长源四期、华能钟祥火电项目、北京同民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

管道运输:荆门-襄阳成品油管道、黄梅-荆门原油管道、荆门-宜昌-巴东成品油管道。

第十章 建设绿色生态美好家园

以建设生态工程、发展生态产业、实施生态环境治理为重点,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大力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打造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率先在全省建成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

一、加强生态治理与环境保护

加快生态系统建设,抓好试点示范,着力建设漳河生态(生物)谷,打造漳河生态保护圈、长湖生态修复圈、大洪山生态涵养圈,构建武荆高速(长荆铁路)、襄荆高速、枣潜高速(汉江)、随岳高速、荆新公路延长线五条生态文明融合示范带。推进多污染物综合防治和环境治理,重点实施生态保护与治理“十大工程”。到2020年,我市单位GDP能耗、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及四项主要污染物减排完成省定目标;地表水质量达到或好于III类水体比例、劣Ⅴ类水体比例完成省定目标,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生物农药、绿色农药用量达到70%,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95%,全市耕地土壤环境安全保障率100%;全市森林覆盖率不低于35%。

加快大气污染治理。坚持“抑尘、压煤、控车、禁烧、提标、增绿”多管齐下,强化城市扬尘面源污染治理,加强道路扬尘和建筑施工扬尘防治。强化机动车排气污染治理,淘汰黄标车。强化油气回收系统建设,全面开展油气回收。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强化秸秆“五化”处置。对磷矿石、石灰石、石膏开采加工企业及拌煤场等进行联合执法和综合整治,经限期整改不达标的一律关停。强化餐饮油烟污染治理,依法取缔违规露天烧烤,推广使用油烟净化设施。强化重污染天气应急处置,适时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实施荆门石化千万吨成油品升级改造项目,完善脱硫脱硝等环保工艺。实施中心城区冷热电三联供项目,加快淘汰燃煤锅炉,中心城区禁止新增煤化工项目。实施国电长源荆门热电厂、华能热电超低排放改造项目,加快玻璃及水泥企业脱硝改造项目建设。

深化“绿满荆门”行动。巩固和深化国家森林城市建设,开展森林城市、森林城镇、林业生态示范县和绿色示范乡村创建工作,努力实现绿满、绿富、绿美荆门的目标。加快道路、水系、农田林网等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保护森林、湿地和物种资源,实施生态脆弱区域生态恢复工程,构建森林生态系统。加强武荆、襄荆等高速公路和国道、省道沿线绿化美化工程。加强竹皮河、漳河总干渠、四干渠等水系和农田林网建设。加强废弃矿区、采石塘口、石漠化等治理复绿工程建设。实施漳河大道、象山大道、高速公路连接线等城市道路景观建设,切实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加强水生态综合治理。加强漳河水库、温峡水库、惠亭水库等饮用水源地或重点湖泊保护。实施污染严重水体清单管理,全面整治城镇黑臭水体,抓好竹皮河、长湖、浰河、西荆河、京山河等重点流域的水环境综合治理,推进南水北调汉江荆门段生态建设工程,实现水清、水生态、成景观目标。加快漳河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推进京山惠亭湖、沙洋潘集湖、钟祥莫愁湖、东宝仙居河等国家和省湿地公园试点建设,有序开展还湖、还湿行动。全面开展农村水环境治理,探索推广农村污水生态化、微动力或无动力处置。加快建制乡镇以上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全覆盖,提高污水集中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积极开展土壤修复。加快推进中国农谷核心区土壤修复产业园建设,在各县(市、区)开展试点,探索物理修复、化学修复、植物修复等土壤修复模式。重点实施中国农谷核心区土壤环境保护优先示范项目、胡(集)双(河)磷(矿)地区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项目。探索开展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

加大矿山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力度。实施矿山复绿行动,对磷矿、煤矿、石膏矿等采矿区进行修复治理,将重点自然保护区、景观区、居民集中生活区周边和重要交通干线、河流湖泊沿线可视范围内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纳入复绿范围。推进石漠化治理、地质灾害和病险尾矿库治理。通过回填、植树播绿、建设矿山遗址公园、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等措施,加强矿山采空区、沉陷区综合治理。严禁中心城区及周边新建采石场,依法逐步关停已建采石场。

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加快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完善餐厨垃圾收运体系,基本实现城市餐厨垃圾收运处理设施服务范围全覆盖。采取卫生填埋、焚烧发电、水泥旋窑协同处理等方式推进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采用成套机械设备将建筑垃圾制成环保建材产品。对危险废物实施集中安全处置。加强城镇排水管网、工业园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新型农村社区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雨污分流,逐步实现城镇污水全收集、全处理。推进农村改厕、土壤修复、农村污水处理、农村生活垃圾回收处理、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化肥农药减量、农村水生态环境治理等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八大行动计划”。在适宜地区推广客店“明灯”生态污水处理模式。加强生活噪声污染防治,严格落实“禁鞭令”,推行“无声舞蹈”,开展“宁静小区”试点建设。

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建立气象、地震、地质等自然灾害防御体系,强化事前预警、事中救援和事后恢复的灾害综合处置能力。加强重大自然灾害监测能力建设,防止重特大综合环境事故发生。加强人工增雨作业体系建设,科学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充分利用人民防空资源,为应对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提供服务。

专栏10-1:生态环境建设工程

大气污染治理工程:荆门石化油品质量升级大气污染治理项目、全市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项目等。

碳汇林业建设工程:荆门市生态绿化建设项目、绿满荆门和生态修复项目等。

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竹皮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四湖流域"长湖污染综合治理项目等。

湿地保护工程:漳河、惠亭湖、莫愁湖、潘集湖和仙居湖等国家湿地公园保护项目等。

土壤修复工程:荆门市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项目、东宝区硫铁矿废弃矿区污染治理项目等。

矿山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工程:生态环保产业园、静脉产业园和环保装备产业园、荆门市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项目、东宝区和掇刀区石膏矿矿山修复治理项目等。

噪声污染防治工程:机动车噪声污染监管、工业生产噪声管理、生活噪声管理等。

城市垃圾和污水综合处置工程:水泥旋窑协同处理生活垃圾项目、夏家湾、杨树港城镇污水处理工程等。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荆门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等。

防灾减灾工程:荆门库区自然灾害防治项目等。

二、建设循环型社会

坚持用生态文化引领城乡居民转变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使绿色、低碳、节约成为推进循环型社会建设的社会风尚和全民自觉行动。

构筑绿色人居环境。发展绿色交通,优化慢行系统,探索建设大容量快速公交(BRT)、城市轨道和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引进新能源公共交通工具,推广新能源汽车,在人口密集区域实现绿色交通体系全覆盖;发展智能交通,打造低碳化交通管理体系。推广绿色建筑,对政府投资项目和大型公共建筑强制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对中心城区新建建筑严格实行节能强制性标准;全面推进高能耗建筑及社区节能改造,打造低碳社区;编制绿色农房建设图集和技术指南,引导农民建设具有荆楚特色的绿色农房。完善绿地系统,规划建设城市绿心、道路绿网、城郊绿环、乡村绿林,打造总量适宜、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景观优美的公共绿色空间;推动龙泉公园等城市公园提档升级,新建一批文化名园、街区游园,构筑复合型公园体系;引导机关企事业单位、居民小区加强绿地建设,推进公共建筑立体绿化。以境内城市、乡镇、村庄为点,道路、河流、湖库等为线,中国农谷核心区、“荆三角”四化同步示范乡镇、大柴湖经济开发区、杨竹流域示范区等为片区,构建林水、林城、林路结合的生态绿道。到2020年,城市绿地率达到40%。

培育绿色消费模式。引导市民购买、使用绿色产品,减少一次性用品消费。力戒奢侈浪费之风,深入开展反过度包装、反食品浪费、反过度消费行动。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建立健全检查检验结果跨医院互认制度。实时监控临床检查和用药情况,避免过度治疗。加快建设市民融合服务平台,推行绿色政务服务。制定并实施政府机构能耗使用定额标准和用能支出标准,逐年降低人均办公综合能耗。实行政府绿色采购,优先将自主创新的节能环保产品纳入政府采购范围。

培育绿色生态文化。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纳入各级学校、行政学院教育计划。普及生态文明知识,引导党政机关强化绿色政绩观,市场主体强化绿色效益观,广大群众强化绿色价值观。加快彭墩“1+9”农谷核心区等生态立市示范区建设,规划建设中国生态(生物)谷,打造一批生态文化体验基地。依托湖北文化创作交流基地、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打造一批生态文化教育基地。鼓励开展文学、影视、绘画等艺术创作,推出一批体现荆门特色的生态文化作品。结合世界环境日、全国低碳日等,举办环保世纪行、“荆楚添绿”、环保文化节等全民生态文化活动。深入推进“四城同创”,打造一批国家级、省级、市级生态文明示范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统筹推进生态细胞创建活动,到2020年,省级创建达标率达80%以上。

三、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

加强传统产业绿色改造,推进绿色清洁生产,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提高绿色经济比重。以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为目标,加快国家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和格林美“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全面形成绿色经济产业集群。力争到2020年,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率不低于90%,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达到100%。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畜禽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0%,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83%。

促进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坚持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严格推行开发强度核准,推广应用节地技术,强化土地利用规划和标准管控,合理开发地下空间,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清理闲置土地,积极创建国土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市。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节水型城市建设,推进企业节水改造,发展节水农业;积极开发和推广源头减量、循环利用、零排放的节水技术和模式,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绿色矿业,提高矿产资源采选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

强力推进节能减排。用好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政策,推进高耗能行业企业节能改造和能量系统优化,实施一批节能改造、节能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大力推进工业、建筑、交通、农业、商务、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切实有效控制化工、建材、电力等行业碳排放。加强节能评估审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省下达指标内。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认真落实国家循环发展引领计划,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的循环经济发展。加快城市矿产基地建设,构建覆盖城乡、类别多样的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产业体系。重点建设荆门化工、荆襄磷化、格林美等三大循环产业园。大力推行垃圾强制分类回收制度,加快建设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引导再生资源利用企业集聚发展。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推动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和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四、健全生态文明建设制度

完善生态管治制度,严格执行能耗、水耗、地耗、污染排放、环境质量标准。加强自然资源产权和用途管制,严格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保护边界,完善矿产资源管理规划制度,强化矿山开发准入管理。划定生态保护红线,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重点生态功能区实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落实生态补偿和生态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推行生态损害者赔偿、受益者付费、保护者得补偿的运行机制。实行价格调节政策,落实阶梯水价、电价、气价和差别化电价政策,探索垃圾处理计量收费,建立政府拨付污水处理费用与处理效果挂钩调整机制。加强生态环境监管,建立污染物排放环境保护制度,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推进排污权交易、碳排放交易,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建立循环经济统计、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加强环境监测、环境质量评估考核、环境预警与应急等监管能力建设。建立生态文明绩效考核制度,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根据区域主体功能区定位,推动形成主体功能区布局,优化空间开发方式,健全差别化配套政策和考核机制。完善节能减排目标责任的考核和问责制度,建立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加强环保监察巡视,严格环保执法。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切实履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促进自然资源资产节约集约利用和生态环境安全。强化政府和企业责任,发挥社会治理作用,着力构建政策有为、企业负责、社会监督、市场有效的环境治理体系。

第十一章 构建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消费升级引领供给侧结构调整,全面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充分激发市场活力,打造全省深化改革先行区和示范区。

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改善政府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有序推进“大部门”制改革。稳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创新园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进荆门高新区与掇刀区,各类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与所在乡镇(街办)一体化发展。推动市级公共资源交易和公共检验检测机构整合。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推进综合执法。推进政府管理创新,提升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扩大政府购买服务范围。加强对行政权力的制约监督,制定和完善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严格执行行政问责制度,强化政府绩效管理。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审批事项、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效率。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完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建立网上办事大厅,大力推行并联审批、网上审批和市民融合服务。

二、培育多层次资本市场

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业。加快金融业发展,大力引进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发起设立城市商业银行、民营银行,形成以国有为主,民营为辅,大中小金融机构并举,功能有别,差异化经营发展的金融机构组织体系。规范发展民间融资、互联网金融、微型金融、融资租赁等金融业态,不断创新金融模式和产品,全面推进金融服务网格化建设,建立金融综合服务中心(平台),加快普惠金融发展,不断拓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渠道。大力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支持保险企业积极开展农村小额保险、科技保险、保证保险,推进发展责任保险,鼓励发展商业养老和健康保险,支持保险企业参与“三农”建设和民生事业,积极开展保险融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支持企业到主板、新三板、四板市场融资;加大创新力度,鼓励股债结合的融资方式。力争到2020年,实现全市存款余额达到2500亿元,贷款余额达到1800亿元,主板上市企业8家、新三板挂牌企业20家、四板挂牌企业100家,债券融资累积额300亿元的目标。

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政府投融资平台转型,统筹规划、整合、运作现有融资平台公司,做大做强平台的资产,增强融资能力。进一步提高国有资产融资的放大效应和运作效率,加快组建管廊公司、房投公司等经营性子公司,推动各县市区政府投融资平台建设。加快各类基金组建和运作,创新财政资金的投资模式,积极变财政资金投资为产业基金引导模式,积极引进专业基金管理公司,加强基金规范运作和风险防范。积极推进ppp模式,积极整合现有国有企业和国有股权,以转让、改制、招资等方式推动传媒、医疗等行业改制,引进战略投资者,引进社会资本。

三、支持民营经济加快发展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深入推进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造,优化国有企业产权结构、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废除对民营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性壁垒,鼓励民营企业依法进入更多领域。完善公平竞争、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政策和制度。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对涉企收费实行清单管理,清理和规范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中介和融资服务附加收费,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全面推进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企业管理科学化、标准化和智能化。实施民营企业家培养计划,建设一支高素质企业家队伍。依法保护企业家财产权和创新收益。

四、统筹推进其他领域改革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深入推进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加快建立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推进国有企业重组、整合,促进国有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提高国有资本证券化水平和市场流动性。改革和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以管资本为主加强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体系,努力实现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全覆盖。

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加快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制度,建立完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流转地价体系和收益分配办法。全面完成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建立农户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完善农村综合产权交易网络平台,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公开、公平、规范运行。探索地票制度,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同等入市、同权同价。深化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健全林权管理、交易、森林资源评估、林木采伐管理和林权抵押贷款机制,建立林业要素市场,促进林权、林地流转,推行生态公益林分级补偿机制,落实古树名木保护制度。

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市区政府财权事权管理体制,推动市区财权与事权统一。加大财政资金整合与统筹力度,实行财政专项资金竞争性分配制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财政预算制度,完善政府预算体系,改进预算控制方式,实施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

完善市场决定价格机制。减少政府对价格的干预,推进水、成品油、天然气、电力、电信、邮政等领域价格改革,放开竞争性充分的水、电、气、热等领域延伸服务价格;完善农产品价格,继续执行并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格政策;探索垃圾处理计量收费,建立政府拨付污水处理费用与处理效果挂钩调整机制;理顺医疗服务价格,放开个性化需求比较强的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实行有利于缓解中心城区拥堵与公共道路资源利用的停车收费政策;创新教育、文化、养老、殡葬等公益性服务价格管理;建立健全市场价格实时监测预警体系和市场价格监管机制,保持我市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县级市市区、县人民政府驻地镇和其他建制镇、办事处的落户限制,有意愿、有合法稳定的住所即可申请落户。积极放开荆门市区落户条件,对来荆创业就业的各类人才不设门槛限制;鼓励来荆投资经商办企业人员在荆落户;有序推进有合法稳定就业和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的农业转移人口或持居住证的流动人口在荆落户。不以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作为农民进城落户的条件。

五、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筑牢信用信息共享基础,健全激励惩戒机制,提高社会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改善市场信?用环境,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建立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加快推进我市信用信息系统建设,依法推进信用信息在采集、共享、使用、公开等环节的分类管理,建立信用信息交换共享机制,有序推进资源开放共享。统一信用主体标识代码,不断完善信用信息目录,规范数据归集和信息管理。加强行业信用信息记录及数据库建设,完善失信记录和披露制度。建立健全内部风险防范和信用信息安全管理机制。

建立激励惩戒机制。实施湖北省企业失信行为联合惩戒办法,综合运用守信激励政策和市场性、行政性、行业性惩戒措施,使守信者处处受益、失信者寸步难行。对严重违法失信主体实行市场禁入制度,强化行政监管性惩戒,实行多部门、跨地区、跨行业惩戒联动。完善社会舆论监督机制,积极推动行业协会自律监督机制建设。建立各行业失信黑名单制度和市场退出机制。加大对守信主体的政策支持力度。

培育规范信用服务市场。大力发展各类信用服务机构,逐步建立公共和社会信用服务机构互为补充、信用信息基础服务和增值服务相辅相成的信用服务组织体系。推动信用服务产品开发和运用。支持实力较强、规模较大的征信机构发展成为全国性和区域性龙头企业。拓展信用服务产品在政府管理、社会治理和市场交易中的应用。完善信用服务市场监管体制,加强信用服务行业自律。

第十二章 形成开放型经济新格局

坚持在融入国家对外开放和区域发展战略中谋划自身发展,加快建立完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型经济新格局,打造中部地区内陆开放高地。

一、推进对外开放大通道、大平台、大通关建设

加快建设开放大通道。主动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大通道,通过焦柳、蒙华铁路,连接襄渝、宜万铁路,对接“渝新欧”、“郑新欧”、“汉新欧”等中欧国际班列,构建连接丝绸之路的对外开放国际大通道;通过汉江、江汉运河千吨级航道,连通长江,对接武汉新港、上海港、宁波港等口岸功能大港、外港,主动融入海上丝绸之路。

加快建设开放大平台。积极主动地实施开放战略,坚持对内对外开放并举、引进来与走出去结合,加快各级产业园区、铁路货运和保税物流中心、跨境电子商务和劳务合作等对外开放平台建设,降低企业外贸成本。积极争取建设综合保税中心。与宁波港合作联手打造陆地港,实现区域通关一体化。在荆门高新区建设国际产业园区,加快建设荆门开放发展的前沿阵地。

加快推进大通关建设。完善涉外部门协作机制,争取设立荆门海关和进出口检验检疫机构,促进通关便利化。加强区域口岸通关合作,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实现跨区无障碍通关。借鉴推广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不断提高投资贸易自由度、便利度、开放度。

二、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抢抓国际国内产业转移转型新机遇,转变招商工作理念,不断提高招商引资成效。实行由简单承接产业转移向强化战略合作转变。坚持从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实际出发,及时研判国内外产业跨梯度转移规律和走势,主动寻求国际、国内战略投资者来荆门投资,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加强驻点招商机构建设,在产业转移重点区域设立招商联络站。实行由引进企业向引进产业转变。按照“延链、补链、强链”要求,坚持内资外资引进并举,大力推进“七大支柱产业”招商,积极推进通用航空、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招商,着力引进产业龙头企业、行业领军企业和潜力大、带动力强的重大项目,催生带动产业或产业集群发展,形成产业链乘数效应。注重引进高科技产业、产业链上的关键企业和高端产品,补齐产业链短板。积极引进日本、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农业生产加工技术和模式,推动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实行由单纯引资向引资引技引智相结合转变。在引进资金的同时,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研发团队、高级人才、先进技术和现代管理经验,进一步提升利用外资的综合效应与溢出效应。

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增强扩大出口和对外投资结合度,力争到2020年,对外贸易总额达到19亿美元。加大国际市场开拓力度,进一步巩固欧美、东南亚、日韩等传统市场,开拓中亚、非洲、拉美等新兴市场。培育壮大外贸出口主体,建立出口企业储备库,通过分类指导、梯次帮扶,让更多企业获得自营进出口权。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外向型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建立出口企业储备库,通过分类指导,梯次帮扶,让更多企业获得自营进出口权。全面实施外贸出口基地建设工程,加快建设农产品加工、机电产品、医药化工产品等外贸出口聚集区,培育外向型产业集群。搭建综合服务平台。积极为企业提供法律、外事、税务等方面服务,帮助企业熟悉海外市场规则,主动防范各类风险,增强海外经营能力。引导和支持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对企业境外投资、进出口贸易等方面的信贷支持,优化担保、国际结算、结售汇、咨询等方面的金融服务。培育一批劳务输出品牌。

积极推进对外经济合作。加快省级劳务输出基地建设,不断建立和完善外派劳务服务网络体系,积极拓展对外承包工程项目下的劳务输出。依托湖北与俄罗斯伏尔加河沿岸联邦区经贸合作平台,积极实施境外投资“双重”工程,着力培育一批境外投资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鼓励农业、磷化、机电产品等优势企业抱团出海,探索组建出口型产业联合体,开辟企业集群式“走出去”的新途径。加强培育跨国公司,实现优质富余产能向境外转移。支持企业海外并购重组,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物流链,力争培育几家跨国公司,形成参与国际分工的荆门方阵。

三、深化区域战略合作

抢抓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汉江生态经济带开放开发等战略机遇,主动加强与长江中游城市群、三峡城市群、两湖平原城市、江汉平原城市群的交流合作,加快交通互联互通、产业互补互融。密切与汉江流域城市间交流,推进港口物流、生态保护、环境综合治理等领域的深度合作。加强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城市的对接,共同培育精品旅游线路。推进漳河、长湖等流域城市间生态保护、生态治理工作。以园区、项目为载体,深化与沿海发达地区合作。发挥招商、外侨、对台等部门和驻外机构、各类商会的作用,积极开展与港澳台地区及产业相关度高的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合作,形成对外开放的整体合力。继续做好援疆工作。

第十三章 建设共建共享的幸福荆门

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更实在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一、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按照“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要求,以大柴湖和中国农谷核心区、重点老区和贫困乡镇为主战场,以建档立卡贫困村和贫困人口为基本对象,大力实施脱贫攻坚工程,确保2018年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脱贫全部“销号”、贫困乡镇脱贫全部“摘帽”。全力以赴推进扶贫开发。坚持整镇整村推进、因人因地施策,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做到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坚持发展生产脱贫一批,引导和支持贫困地区立足当地资源,发展特色种养业,实现产业脱贫;易地搬迁脱贫一批,采取集中安置、插花安置等方式,有计划地引导贫困户向城镇和新农村社区集中,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加大贫困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力度,推动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向贫困村倾斜;发展教育脱贫一批,实施技能培训、创业推进、科技驱动、扶志行动“四大计划”,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对贫困人口中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实行最低保障兜底、医疗救助兜底、危房改造兜底。推进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教育、文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贫困地区水、路、电、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扶贫体制机制。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立下军令状。健全金融信贷机制,成立扶贫基金,加大扶贫小额信贷投放,整合各类资金特别是涉农资金集中用于扶贫开发。健全社会资本投入激励、扶贫工作联动帮扶、扶贫项目资产折股量化到户等机制。

二、促进就业创业

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落实积极就业政策,完善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相结合的机制。

支持以创业带动就业。推动全员创业,通过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政府投资项目带动等途径,创造更多创业机会,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大力推进电子商务领域创业就业,建立面向人人、功能齐全、公益可及的创业服务平台。

统筹推进重点群体就业。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和创业引领计划,带动青年就业创业。认真做好农村转移劳动力、退役军人等群体就业工作,促进城镇零就业家庭、贫困家庭、残疾人等就业困难人员稳定就业。到“十三五“末,累计新增城镇就业22.5万人。

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健全统一开放的人力资源市场和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推行终身职业培训制度,实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工程,开展贫困家庭子女、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农民工、失业人员和转岗职工、退役军人等免费接受职业培训行动。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技术工人培养模式,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创新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推进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效能建设和基层调解组织建设,以执行最低工资标准、缴纳社会保险费、查处拖欠农民工工资行为、打击非法用工为重点,加大执法监察和劳动争议调解力度;充分发挥政府、工会和企业作用,努力构建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形成和谐劳动关系。

三、构建更加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

坚持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调整城乡居民收入分配格局,规范初次分配,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实行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的政策,明显增加低收入劳动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规范隐性收入,遏制以权力、行政垄断等非市场因素获取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完善最低工资保障和工资支付保障机制,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健全企业职工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和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不断拓宽农村外部增收渠道和财产性收入渠道,稳步增加农民收入。

四、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完善现代教育体系,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办好特殊教育。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

大力促进教育公平。促进学前教育公益普惠发展,实施学前教育第二期三年行动计划,优化幼儿园规划布局,加快发展公办幼儿园,提升学前教育普及水平。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科学规划中小学校布局。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改善办学环境。全面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突出办好农村、边远、贫困地区义务教育事业,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完善校际协作机制和城乡学校帮扶机制,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际交流制度,促进义务教育学校的办学条件、经费投入、师资力量等均衡配置。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推动普通高中教育特色化、多样化发展。落实并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计制度,畅通继续教育、终身学习通道。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远程教育,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支持特殊教育发展。

突破性发展职业教育。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对接地方支柱产业,促进校企合作,鼓励行业企业参与办学,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打造全国职业农民培训基地,建设江汉平原职业教育中心。全力支持荆楚理工学院内涵式发展,打造全国知名的应用型大学。建设通用航空学院、健康护理学院等一批特色职业学院,培育1-2所特色高中。吸引省内外重点高校来我市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或设立分校,与荆楚理工学院共建特色学科。推动湖北信息工程学校等6所国家级示范中职学校发展,争取我市被列入全省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到2020年,全市中等教育在校生达2.4万人,高等职业教育和应用型本科教育在校生达到1.8万人。

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探索建立多元化的教育投入体制机制,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集团化办学。

五、加强社会保障

落实国家全民参保计划,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

完善社会保险体系。完善机关事业、企业职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和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完善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健全多缴多得激励机制,鼓励城乡居民自主选择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拓宽社会保险基金投资渠道。逐步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大力发展职业年金、企业年金、商业养老保险。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健全医疗保险稳定可持续筹资和报销比例调整机制,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合并实施生育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积极发展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参与医保经办。进一步扩大失业、工伤保险等覆盖范围。

健全社会救助制度。建立健全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社会力量参与的社会救助工作协调机制,统筹临时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等救助制度,完善“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推进社会救助城乡一体化,打造“大救助”格局。逐步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优抚对象的抚恤、生活补助标准。推进农村五保供养机构的规范化管理。加强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统筹推进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优抚等福利事业发展。支持慈善事业加快发展。

提高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水平。大力推进以公共租赁住房为主体的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增加公共租赁住房、共有产权住房等保障性住房供应。改进和优化住房保障方式,积极推进货币化保障和安置,实现城镇常住人口住房保障应保尽保,满足困难家庭基本住房需求。

六、推进健康荆门建设

适应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健康需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制定完善以健康环境、健康社会、健康人群、健康服务和健康政策为主要内容的健康城市建设标准体系,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提高城乡居民健康生活质量。

推行健康管理。深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理顺医疗服务价格,健全智慧健康信息网络,促进各领域健康信息互联互通,实现医疗、医保、医药联动。完善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鼓励和规范社会办医,建设江汉平原健康卫生服务中心,加快落实分级诊疗,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制度。全面实施住院医师规划化培训、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科医师培养和村卫生室村医免费培养,加强医德教育,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强化防治结合,加快医疗服务模式从疾病治疗为中心向健康促进为中心转变,积极防治重大传染病、慢性病、职业病、地方病和精神疾病,建立覆盖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服务网络。加强联防联控,及时高效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大力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防治慢性病、疾病预防控制以及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疾病的能力。实施食品药品安全战略,按照最严谨标准、最严格监管、最严厉处罚、最严肃问责要求,建立全程监控、严密高效、统一权威、社会共治的食品药品安全治理体系,实施食品从农田到餐桌、药品从生产到使用全过程监管,全面提升食品药品安全水平。

建设健康社区。广泛宣讲健康知识,大力建设“健康阵地”,促进居民健康行为养成。健全社区、乡村、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体育组织,发展群众健身团队,培育体育志愿者队伍。推进城乡体育设施建设,建设一批便民利民的中小型体育场馆、公共健身运动场所、户外多功能球场等,重点打造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提高农村体育设施覆盖率。开展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协调发展,不断增强人民体质。

改善健康环境。建设促进健康的支持性环境,发挥健康促进社区(村)、健康家庭、健康促进医院、学校、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实施城乡清洁工程,促进城乡生活垃圾减量,提高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保持居住环境卫生整洁美观。提高城镇公园绿地面积人均占有量。禁止公共场所吸烟。加强病媒生物防制,严格控制“四害”密度。开展“五小”行业专项整治,建立长效监管体系。

七、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统筹处理好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关系,促进人口适度增长、结构优化、合理分布,不断提高人口整体素质。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提高生殖健康、妇幼保健、托幼等公共服务水平。推进计划生育惠民计划和生育关怀工程,加大对计划生育困难家庭、失独家庭帮扶力度。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相结合,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鼓励社会资本建设养老设施,发展“银发经济”。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大力实施妇女发展规划和儿童发展规划,保障妇女和未成年人权益,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健全扶残助残服务体系,全面建立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为残疾人生活和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八、提升文化软实力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加快建设文化凝聚力和引领力强、文化事业和产业强、文化软实力强的文化强市。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建设。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增强全市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增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弘扬传统美德,倡导科学精神,在全市形成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开展书香城市、全民阅读活动,建设学习型荆门。深化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打造荆门社区文化、校园文化品牌。

推动文化事业发展。基本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快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推进市艺术剧院改革。加快实施城镇数字影院建设和改造,在中心城区和县(市、区)建设高品质数字化专业影院,在人口密集的乡镇依托“乡镇文化综合体”建设小型数字影院。优化文化资源配置,健全城市社区和农村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整合全市企业、学校、机关等公共文化场馆资源,向社会免费或低价开放,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的使用率和社会服务功能。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力度,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公共文化领域,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扶持优秀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打造本土文化艺术精品。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组建荆门市社会科学研究院,建设荆门智库。构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开展古籍整理,加大历史文化街区、古村落保护力度。传承文化基因,加强乡土文艺人才培养。

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健全社会舆情引导机制,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和水平。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净化网络环境,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加快媒体数字化建设,构建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推动全市媒体资源整合,打造现代新型全媒体集团,增强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影响力。规范传播秩序,强化媒体的社会责任。

专栏13-1:民生改善重大项目

扶贫攻坚:大柴湖新城、大柴湖精准扶贫、振兴发展项目等。

教育:198所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项目、9所高中学校教学及辅助用房建设项目、彭墩全国职业农民培训基地、荆楚职业学院、中国农谷职业学院、9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建设改造项目、145所农村中小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项目等。

卫生:荆门市一医儿科专科及传染病区建设项目、荆门市二医心血管及脑瘤专科建设项目、7个县市区综合医院建设项目、县市区妇幼健康和计划生育服务保障工程项目、45个乡镇卫生院建设项目、市直及县市区7个人口健康信息化工程项目等。

文化体育:5个县级公共体育场、14个全民健身活动中心、64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10个社区多功能运动场、46个足球场地设施建设项目等。

劳动就业:创业及就业技能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平台建设等。

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 132个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项目、13个老年养护院、荣誉军人休养院(医养结合设施)建设项目、52个光荣院、农村敬老院建设项目、3个县级儿童福利院建设项目等。

公共服务:"三馆两中心"(市图书馆、科技馆、档案馆、市信访接待中心、法律服务中心)建设项目、"两宫一中心"(工人文化宫、新青少年宫、市妇女儿童中心)建设项目、博物馆新馆建设项目、荆门传媒中心、荆楚文化广场等。

第十四章 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创建法治城市。

一、加强民主政治建设

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大力发展基层民主,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

加强协商民主制度建设。推进协商民主制度化,构建形式多样的协商民主体系。拓宽协商渠道,加强政党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积极开展人大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逐步探索社会组织协商。支持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发挥参政议政作用。规范协商内容和程序,重点开展立法协商、行政协商、参政协商、社会协商,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拓展协商民主形式,组织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增加协商密度,提高协商成效。

大力发展基层民主。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扩大公民政治参与和基层民主,深入推进“五议五公开”、述职、问责等机制,畅通民主渠道,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建立健全居民、村民监督机制。开展形式多样的基层民主协商,推进基层协商制度化,促进群众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依法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加强各类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民主机制建设,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高度重视和积极引导互联网民意表达,积极推行网络问政。

二、全面推进法治建设

开展地方立法工作。完善立法体制机制,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规范立法内容,严格立法程序,建立立法后评估机制,提高立法质量和效益,增强法律法规的及时性、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加强市委对地方立法工作的领导,健全市人大主导立法工作的体制机制,完善改革决策与立法决策相结合工作机制。加强城市管理、生态立市、民生保障等重点领域立法,健全地方性法规规章,实现经济社会各方面有法可依。

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强化市、县(市、区)政府在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职责,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事权。严格执行行政组织和行政程序法律制度,推进政府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规范行政决策程序。健全重大行政决策规则,严格遵循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等必经程序,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积极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健全规范性文件制定权限和发布程序。推进综合执法,完善执法程序,建立健全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严格执行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完善行政执法评议考核机制,健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完善行政复议案件审理机制。

强化公正司法。支持法院、检察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推进行政机关负责人依法出庭应诉工作。深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推进司法职权运行体制机制建设,健全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各司其职,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执行权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体制机制。落实刑事诉讼中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建立轻微刑事案件快速办理机制,加强社区服刑人员管理、教育和社会性帮扶。建立健全司法人员履行法定职责保护机制。完善对涉及公民人身、财产权益的强制措施司法监督制度,探索建立司法机关办案人员职权清单制度,实行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开展公正司法、廉洁司法主题教育,建立司法人员廉政档案制度。构建公正阳光司法机制,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探索建立检察机关适时介入重大刑事案件侦查制度,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和人民监督员制度。加强人权司法保障,贯彻罪刑法定、疑罪从无、非法证据排除等法律原则和规则。落实终审和诉讼终结制度,实行诉访分离。

培育法治文化。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全民守法作为基础性工作,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在全社会树立起法治信仰。实施“七五普法”规划,推进公务人员学法,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全面实行“谁主管谁负责、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加强普法讲师团、普法志愿者队伍建设,大力开展普法宣传,深入推进“法律六进”工作。健全媒体公益普法制度,推动法治公益广告公共场所、公共区域全覆盖,积极运用新媒体增强法治宣传教育的互动性和渗透力。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建设市、县(市、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站、村(社区)“法务室”,积极开展律师、公证等法律服务,探索“互联网+法律服务”新路径。加强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建立法治教育基地,培育法治文化示范点。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加强社会诚信和公民道德建设,健全公民和组织守法信用记录,增强全民法治意识,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法治氛围和法治习惯。

三、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围绕建设平安荆门,大力推进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着力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创新城乡社会治理。加强村(社区)群众自治组织建设,提高自我管理水平。鼓励群众性组织进入社区,发展壮大平安志愿者、社会工作者和群防群治队伍,提升社区治理与服务的专业化水平。深入推进“政社互动”,建立健全社区社会组织承接基层政府公共服务机制。加强社会治理信息资源整合和共建共享,全面推进社会治理网格化管理,建设综治信息化综合平台和综治视联网。落实重大决策社会风险评估制度,及时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加强和改进信访和调解工作,完善社会矛盾排查预警和调处化解机制,完善人民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加强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开展政府购买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服务,完善运行管理机制和配套政策体系。加强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建成覆盖城市街道和人口密集乡镇、直接面向青少年的综合服务平台,推动形成持久有效的服务功能。充分发挥群众接待中心、综治信访维稳工作中心、群众服务中心等作用,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心理干预、矛盾调处、权益保障途径。

强化公共安全保障。完善社会治安立体防控体系,提升应急处突和合成作战能力,依法严密防范和惩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疏导机制、危机干预机制。完善特殊人群教育管理和矫治体制机制。加强全民安全意识、风险意识教育,健全精细化、信息化、标准化公共安全体系。加强生产安全管理,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强化预防治本,健全预警应急机制,加大监管执法力度,技术排查化解安全隐患,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健全应急管理机制,完善重大危险源、重要基础设施安全管控体系,加快公共安全应急平台建设,提高综合应急救援能力。

推进军民融合共建。加快拓展军民融合范围,提升融合层次,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新格局。强化改革创新,健全军民融合的组织管理体系和政策制度体系。推动军民融合发展,充分发挥法律法规的规范、引导、保障作用,提高军民融合发展法治化水平。

第十五章 强化规划实施

《规划纲要》是统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纲领性文件,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是总体规划落实的保证。

一、发挥党的核心领导作用

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发挥各级党委(党组)在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的核心领导作用,为实施规划提供坚强保证。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更好带领人民群众加快发展。注重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作用,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作用,最大限度凝聚全社会共识和力量。

二、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按照统筹协调、分工负责的原则,明确政府责任,完善规划体系,依法开展监督评估,保障规划目标和任务的完成。

加强规划衔接。各专项规划、区域规划要与本规划相协调,确保总体要求一致,空间配置和时序安排协调有序,形成以本规划为统领,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各类规划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市级专项规划特别是重点专项规划,要细化本规划提出的主要任务,形成落实本规划的重要支撑和抓手。县(市、区)规划要结合本地实际,突出地域特色,做好与本规划确定的发展战略和主要目标任务的衔接,重点加强约束性指标的衔接。年度计划要逐年落实本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对约束性指标要设置年度目标。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要与本规划相衔接。

明确规划实施责任。规划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加强绩效考核。预期性指标和产业发展、结构调整、创新驱动、对外开放等任务,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现,各级政府要通过完善市场机制和利益导向机制,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体制环境和法治环境,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市场主体行为与全市战略意图相一致。约束性指标和公共服务领域的任务,是政府对人民群众的承诺,约束性指标要分解落实到有关部门和各地,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任务,要明确工作责任和进度,运用公共资源和调动社会力量全面完成。优化空间开发格局、环境保护、社会治理等任务,主要依靠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并辅之以一定的经济手段予以实施。改革任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责,要加强总体指导和统筹协调,将改革任务分解落实到有关部门和县(市、区),按进度安排抓紧推进,确保改革任务如期完成。

加强规划监督评估。完善规划评估调整制度,依法开展中期评估,根据评估情况以及国内外形势变化需要进行修订的,由市人民政府提出调整方案,提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批准。创新评估方式,组织开展总结评估,探索实行年度评估,开展重点领域的专项评估,引入社会机构参与评估,增强规划评估的准确性和广泛性。加强重点领域、重点区域的动态监测和跟踪分析,为科学评估提供支撑。加强规划实施监督,完善政府向人大、政协的报告和沟通机制,及时通报规划实施情况。

三、完善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强化政策统筹。按照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研究制定投资、产业、财政、金融、税收、价格、土地、人口、环境等政策,加强各项政策的统筹协调,注重短期政策与长期政策的衔接,形成政策合力,共同推进规划有效实施。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适时研究出台相关政策法规,给市场主体正确导向和合理预期。密切联系宏观环境变化和发展实际,加强政策储备,为规划实施提供有力支撑。

强化项目支撑。坚持以规划确定项目,以项目落实规划,积极策划对全市经济具有带动性、对转型升级具有影响力、对持续发展具有支撑性的重大项目,不断充实和完善规划项目库。着眼于集中力量分阶段解决重大问题,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治理、民生保障、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组织实施一批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工程项目,力争2020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达到3200亿元以上。

强化资金保障。加强财政预算与规划实施的衔接协调,中期财政规划和年度预算要结合本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合理安排支出规模和结构,年度预算安排要优先考虑本规划实施的年度需要。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方式,健全绩效评价制度,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消除各类体制机制性障碍,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规划实施。

“十三五”时期是荆门转型升级、后发赶超的黄金时期。全市人民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荆门市委的领导下,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扎实工作,深入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荆门实施,全面落实规划目标任务,为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造江汉平原中心城市、湖北新兴增长极、全国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示范区而努力奋斗!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