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退一进(一)这边厢退出2015年1月28日晚间,大连易世达(300125)发布公告,公司拟将持有的控股子公司大连吉通燃气有限公司65%的股权、大连易世达燃气有限公司51%的股权分别作价28,425万元、1,530万元转让给大连天诚燃气有限公司。据悉,大连易世达因燃气业务受到宏观形势影响一直未能为公司贡献业

首页 > 火电 > 煤气能源 > 报道 > 正文

【聚焦】燃气行业交易部分并购事件回顾及解析

2016-05-09 14:25 来源:气头网 

一 、一退一进

(一)这边厢退出

2015年1月28日晚间,大连易世达(300125)发布公告,公司拟将持有的控股子公司大连吉通燃气有限公司65%的股权、大连易世达燃气有限公司51%的股权分别作价28,425万元、1,530万元转让给大连天诚燃气有限公司。据悉,大连易世达因燃气业务受到宏观形势影响一直未能为公司贡献业绩,决定终止燃气运营相关业务。完成此次转让后,该公司不再有燃气运营相关业务。此番转让大连吉通燃气有限公司股权距离其购入仅1年,该公司于2014年1月12日发布公告超募资金27,855万元增资大连吉通燃气有限公司,获得其65%的股权;另一项目大连易世达燃气有限公司则于2013年8月5日完成工商注册登记,该公司使用超募资金出资1,530万元,占该公司股份比例为51%;廊坊华本油气技术有限公司以货币形式出900万元,占该公司股份比例为30%;青岛中油金盾能源有限公司以货币形式出资570万元,占该公司股份比例为 19%。转让作价并没有明显的溢价。

据查该公司的相关公告,其正与海南亚希投资有限公司等进行诉讼,撤回LNG相关的投资,该公司此前于2014年5月5日发布公告,拟使用超募资金7,500万元对海南亚希投资有限公司进行增资,增资完成后,公司将持有海南亚希60%的股权,并通过海南亚希间接持有海南中油嘉润天然气有限公司40%的股权和安徽嘉润动力有限公司58%的股权。另,该公司2014年9月以来,陆续实施了一系列光伏产业的并购投资,将主要的业务拓展转移至光伏发电行业。

表明大连易世达对进入燃气行业并没有形成清晰的战略规划和合乎本公司利益的进入策略,并取得合理的回报,相关项目运作时间较短(均不超过2年),即宣告全面退出。燃气行业作为公用事业之一,其较低的回报率和较长的投资回收期是显而易见的,大连易世达转投光伏产业,在当前光伏巨头林立的局面下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存在很多的外部不确定性。

(二)那边厢扩大

2015年2月5日晚间,莱茵置业(000558)发布公告,公司控股子公司浙江洛克能源集团有限公司2月3日与安徽省国皖液化天然气有限公司、合肥兆钧能源投资有限公司签订了《关于合资设立宣城国皖洛克天然气有限公司的投资协议》,意欲携手当地国企和民企共同拓展开发宣城市、黄山市及浙江部分地区的LNG、CNG市场。据笔者查询浙江洛克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的官方网站,发现莱茵置业早在2013年12月30日就与原浙江洛克能源有限公司正式重组,借力正式进入燃气行业。

此番战略合作行为则有扩大燃气业务的目标,目标区域则是安徽省和浙江省的交界周边县市,选择了主要燃气企业不太关注的区域,以更加灵活和回报较高的LNG、CNG切入,规避了管道气项目取得的难度和风险,同时天然气车船用气也是政府支持或欢迎的领域,可谓进退皆宜。

二、下游燃气市场还有多少蛋糕

(一)现象

现今的下游燃气市场主要由中石油昆仑、华润燃气、港华燃气、新奥能源、中国燃气等第一梯队瓜分;深圳燃气、天伦燃气、中裕燃气等第二梯队也是见缝插针,经营业绩也较为稳定;而上海燃气、广州燃气等地区性大型企业则深耕本地;北京燃气则依靠北京控股全面渗入中国燃气。空白的燃气市场也日渐稀少,优质的市场(项目)更是难寻,项目争夺已经深入四、五线的县城以及产业园区。尽管遭遇了油价下行这一大势,但这似乎并没有阻止一些“后知后觉者”的脚步,除了第一梯队、第二梯队继续进行攻防战,2014年以来有很多之前并不经营燃气业务的资本或公司试图或正在进入这个市场,有的是经营能源关联业务,有的则完全没有能源领域的经营经验。

(二)他们怎么想

专业燃气公司继续扩大势力范围是理所当然的路径,而在优质市场稀缺、燃气行业整体增速放缓的背景下,这些和燃气无关系或关联并不紧密的企业在这时候仍然楔入,是出于自身战略调整的需求,还是在经济下行情势下的权宜之计——寻找避风港?抑或为了配合资本市场而制造“故事”?笔者以为,在缺乏足够规模和行业运营能力的支撑,相关资本或公司针对燃气行业的行为,可以更多地理解为资本运作,虽然不能很快带来回报收益,但对个体公司而言可以起到类似“镇定剂”的作用;既服务于资本市场,又可以在行情回暖的时候溢价出售,而不是长久的持有项目和长期经营,显示他们对未来能源市场向好具有强烈的憧憬。

(三)下游燃气市场还有多少蛋糕

下游燃气市场的蛋糕还有多大?

2014年国内天然气表观消费量为1786亿立方米,虽然增速远低于往年,但能源界对快速增长仍然充满信心。

其一,2014年11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印发《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天然气作为较为“绿色”的能源,在未来能源供应中被寄予厚望。《规划》要求,到2020年,天然气消费量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达到10%以上,利用量达到3600亿立方米;而目前,我国天然气消费量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在6%左右,仅为国际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

其二,雾霾问题的治理已经上升到国家层面,目前较为现实的选择就是扩大天然气的利用。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很多行业还不能承受价格较高的天然气,但在大气环境治理的政策指导下,“穹顶之下”我们可能没有太多的选择。实际上,国家已经开始在天然气领域逐步改革,允许和鼓励三桶油之外的具有资质的企业借助三桶油的基础设施进口天然气(或LNG),并予以政策支持《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2014年第8号令),去年年底以来,新奥能源、香港太平洋油气有限公司(隶属于新加坡金鹰集团)利用中石油江苏如东LNG接收站、广汇能源利用中石油大连LNG接收站完成了首次LNG进口卸货,表明这一政策一定程度的落地;

同时,2015年4月1日起实现增量气和存量气价格并轨,试点放开直供用户门站价格,业界对天然气下一步的价格改革十分期待;另外,全国性的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已落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计划在4月开始运作,虽然外部的技术条件还存在诸多不足,如管网覆盖不足、储气设施缺乏、产权业主复杂、计量标准不一等等,加之还没有相关的运作经验,但这也为下一步价格改革走出了可以期待的一步。另一方面,光伏、风电等可再生新能源在短时间内只能作为有益的补充,不论是经济性还是技术可靠性,还有待进一步成长。

基础设施的开放和价格进一步改革,即使按照业界对2020年的天然气利用目标担忧来计算,在年增长15%上打折,以10%计算,到2020年也将达到2800亿立方米,仍然具有足够的诱惑。“后知后觉者”认为,即使有专业燃气公司的威胁,乘着燃气行业继续快速发展的大势,仍可以获得预期的收益。

三、动荡的经济环境及不确定性

首先,2014年,在国内经济形势下行压力巨大的背景下,燃气行业被认为是能源界的朝阳产业。非常规能源(页岩气、页岩油)和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等)还面临着诸多瓶颈,如政策、技术以及商业化前景的不确定(近1年油价下行就是例证),即使天然气的价格优势已经非常微弱(我认为油价将在年中之后回升),但在国内深化能源结构调整和力推节能减排的大背景下,仍然是一种现实的选择。在能源革命的推动下,能源基础设施投资和建设将有可能成为下一个十年的“房地产”;同时能源价格的上升将推动社会运行成本,包括人力资源费用,从另一方面而言可以消除过多的货币流动性,但我们将可能获得更高的能源效率,完成我们的节能减排目标,取得更好的经济质量、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2014年以来非燃气(或非主营燃气)资本进入燃气行业的案例

2014年以来,专业燃气公司对下游市场的争夺仍然胶着(相关情况笔者将另文讨论);非燃气(或非主营燃气)资本对进入燃气行业,有的是跃跃欲试,有的则单刀直入,见附表。

对于上述进入燃气行业的资本或公司,如要将燃气业务作为一个长期经营的板块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向成熟的专业燃气公司学习、借鉴和吸收运营管理经验,由于燃气的易燃易爆特性,和公共安全关系甚大,且国内的安全管理标准日趋严格,这些都给“后知后觉者”带来了挑战。

(二)在终端利用市场服务上开展创新和竞争,为用户提供融资(租赁)服务和节能减排管理服务,如利用冷热电联产或分布式或合同管理等为用户提供增值的服务。

(三)与其他燃气公司存在冲突的区域,在法律、合同的框架下,协商搁置争议,开展区域协作,降低行业运行成本,缩短项目成熟周期,尽快投产盈利。甚至可以借助专业燃气公司成熟的管理体系提升项目的价值。

(四)在今后获取项目方面,应侧重于中小型项目,提升单个项目的效益。

附表 2014年以来非燃气(或非主营燃气)资本进入燃气行业的案例梳理(部分)

 

原标题:燃气行业交易部分并购事件回顾及解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