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是中国重要的基础能源,在国民经济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但是,当前能源格局复杂多变,煤炭利用问题饱受争议,特别是我国正在进行以发展清洁能源为重点的能源结构调整,盲目的“去煤化”、急刹车会使目前的能源结构骤然失衡,导致能源结构调整的“硬着陆”,进而影响到整个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如何正确认识煤炭的利用问题?如何实现能源结构调整的“软着陆”?神华集团党组副书记、副总经理、中国神华总裁韩建国近日发表在《管理世界》杂志上的一篇文章或许能帮助你找到答案。(《管理世界》是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央级经济管理类权威刊物,连续多年在全国经济管理类报刊综合评价中位列第一。)
“软着陆”的必然选择:煤炭清洁高效利用
中国一次能源资源禀赋的特点是“富煤、贫油、少气”。目前,煤炭在中国化石能源资源储量中占比约94%,石油、天然气合计不足6%。但是,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比不足65%,石油、天然气则高达24.7%。资源储量和消费结构上的不平衡不仅使得能源产业发展面临着安全保障、经济性等诸多挑战,同时也给能源结构调整带来了“硬着陆”的危机。因此,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积极实施能源结构调整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但应充分考虑我国的国情和发展阶段。
从能源安全的视角来看,据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石油消费量约为5.43亿吨,对外依存度首次突破60%,远超过50%的警戒线。与此同时,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拉动中国天然气刚性需求快速增长,特别是受治理雾霾天气影响,全国多个省份加快了“煤改气”进程,导致天然气需求量过快过猛增长。2015年,我国天然气表观消费量为1910亿立方米,进口量达324亿立方米,对外依存度达到32.7%。天然气供应不足导致“气荒”时有发生, 严重影响区域能源安全和社会稳定。此外,中国油气进口由于远洋自主运输能力不足、地缘政治形势等因素影响,难以形成稳定可靠的油气供应来源,直接影响到中国的经济安全。
从经济性的视角来看,在煤炭利用问题饱受争议的同时,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受到广泛的热议。可再生能源在节能减排等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毋庸置疑,随着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国可再生能源开发面临的诸多问题和障碍逐渐显现,成为制约我国新能源产业规模化的瓶颈。其中,高成本是影响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目前,风电与太阳能光伏的发电成本分别为煤电的1.5倍和2倍,而受日本福岛核事故后强化安全措施等影响,核电发电的经济性也在逐步减弱。清洁能源替代一方面导致政府财政负担加重,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居民生活支出和企业运营成本的增加。
从环境保护的视角来看,我国能源结构调整有两种途径可供选择:一是大力发展天然气、核能、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加速去煤化进程;二是尽快转变传统粗放的煤炭利用方式,着力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相比而言,后者更加符合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实际,可有效破解我国能源困局的最有效途径,也是我国能源结构调整实现“软着陆”的必然选择。
发展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与化解煤炭产能过剩
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煤炭作为主体能源的地位难以改变,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成为缓解我国能源困局以及能源结构调整实现“软着陆”的必然选择。但是,就我国煤炭产业的发展现状而言,如何化解煤炭产能过剩问题不容忽视,意义重大且异常急迫,而化解煤炭产能过剩的前提和核心问题是发展煤炭清洁高效利用。
煤炭产能过剩的现状煤炭供给能力巨大。目前,全国生产与在建煤矿总产能已经超过57亿吨。同时,据海关总署统计,我国自2011年以来连续四年煤炭净进口量超过2亿吨,占国内煤炭消费量的8%左右。综合计算,我国煤炭总供给能力业已超过59亿吨。
煤炭需求日益低迷。自2012年以来,我国煤炭消费增速出现显著下降,由年均增长9%下降到2.6%左右。“十三五”期间,国家将把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作为重要任务,煤炭消费比重将进一步下降,预计到2020年我国煤炭消费总量将不超过39亿吨。
供需失衡导致煤炭行业处境艰难。煤炭供需严重失衡使得煤炭价格持续大幅下跌。2011年11月份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最高为855元/吨,截至2016年1月20日,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报收372元/吨,煤炭价格从历史的最高点下跌近60%。与此同时,内蒙、陕西等地大量煤矿出现亏损,纷纷限产、停产,全国煤炭产量不断下滑,煤炭企业经营十分困难。2015年中国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下降14.8%,全年利润总额同比下滑65%,降幅比2014年扩大了18.8%,行业亏损面达到90%以上。
煤炭产能过剩主要原因 煤炭行业投资过热。“黄金十年”煤炭行业的超额利润吸引了大量社会投资。除煤炭企业纷纷争取新资源,加大煤矿投资力度外,其他行业的社会资本也纷纷涌入煤炭领域,煤炭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出现井喷式快速增长。
新常态下煤炭需求放缓。随着我国经济增速放缓,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也逐年走低。据统计分析,当GDP增速超过10%,煤炭消费弹性系数在1.2左右;当GDP<8%,煤炭消费弹性系数将下降至0.5左右。随着经济增速下滑和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对能源特别是煤炭的依赖逐步减弱。与此同时,国家大力推行节能战略,这也导致能源需求的进一步放缓、煤炭需求不断萎缩。
环境压力加快能源结构转型。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传统粗放式的煤炭开发利用方式,给生态环境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最为突出的是大气污染问题。这使得近年来国内“去煤化”的呼声日益高涨,各级政府纷纷出台控煤、限煤措施,使得煤炭企业处境艰难。
国际进口煤压力。近年来,世界煤炭市场产能过剩、国际煤价大幅下降,国际煤炭开始不断流向中国市场。据统计,自2009年我国由煤炭净出口国转变成为净进口国,煤炭进口量一路攀升。尽管随着国内煤炭价格大幅下跌和国家收紧煤炭进口政策,进口煤数量有所减少,但绝对数量依然巨大,2015年近2.04亿吨。
化解煤炭产能过剩的意义化解煤炭产能过剩可以避免浪费大量投资。2006年以来,我国煤炭采选业固定资产累计投资约3.3万亿元,加上配套投资的铁路、港口等物流、销售设施,投资数额更为庞大。如果不能有效化解煤炭行业产能过剩,这些与煤炭相关的投资项目都会面临亏损,得不到相应回报,造成巨大的投资浪费。按照20亿吨煤炭过剩产能算,仅煤炭采选业固定资产投资浪费就近2万亿元。
化解煤炭产能过剩有利于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煤炭行业的严重产能过剩,导致行业性亏损,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大多数煤炭企业在“脱困”的边缘线上苦苦挣扎,根本无暇顾及企业的长远发展、转型升级及创新,这有碍于行业整体的健康持续发展。与此同时,随着企业不断减少安全生产投入资金,煤矿安全生产也面临严峻挑战。科学化解煤炭产能过剩,可为煤炭企业的转型升级赢得时间、空间和资金支持,有利于整个产业的长期健康持续发展。
化解煤炭行业产能过剩有利于职工就业和生活保障,保持社会稳定。目前,煤炭企业生产经营困难,降薪裁员已经成为普遍现象。中小煤炭企业通过裁员来缓解企业经营困难,大型煤炭企业通过降薪来延迟裁员。据统计,约有50%以上的煤炭企业下调了职工工资,许多企业存在缓发和拖欠职工工资问题。有的企业还大量拖欠应缴纳社会养老、医疗保险费用,拖欠原材料和设备采购款数额大量增加。煤企的降薪裁员直接影响到员工的就业和收入,甚至影响到社会稳定。
化解煤炭产能过剩可以减缓金融系统的压力,减少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目前,投入煤炭行业的巨大资金,绝大部分是通过银行信贷实现的。目前煤炭产能过剩,煤炭价格下降,煤炭企业集体大规模亏损,在此情形下,随着还本付息潮的到来,面对现金流不足的经营状况,这些企业不得不面临借新债还旧债的窘境。煤炭企业行业的巨额债务成为商业银行资产存量包袱,形成了潜在的金融风险。同时,由于现在煤炭行业严重的产能过剩,导致行业的盈利水平降低,风险急剧升高,将直接影响到整个实体经济的发展。
化解煤炭产能过剩,有利于减轻政府负担。煤炭是许多煤炭资源省的主要经济增长点和税收收入来源,煤炭产能过剩、价格大幅下跌给这些省区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煤炭行业的健康发展关系着就业、城镇居民生活和社会稳定。化解煤炭产能过剩,有利于扭转行业发展颓势,增加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减轻经济发展及就业压力。
如何化解煤炭产能过剩目前,煤炭行业存在近20亿吨的产能过剩,需要多措并举、统筹兼顾才能逐步化解。随着煤炭绿色开采技术、超低排放燃煤发电、煤炭清洁高效转化等技术攻关和示范工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已经从技术和经济两方面验证了可行性。
化解煤炭行业产能过剩,应坚持“双管齐下”,打好“组合拳”。一方面从供给端采取有效措施,淘汰关闭落后产能,引导煤炭企业主动限产、稳定市场;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从消费端入手,大力发展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彻底解决粗放式煤炭开发利用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实现煤炭消费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促进煤炭消费总量的合理增长。
1实施煤炭绿色开采 传统粗放式的煤炭开发方式确实带来了较为严重的生态和环境问题。例如,水资源破坏和地表水流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区域地表植被和土地的退化,同时还造成地表的挖损、沉陷、压占,致使地形地貌发生改变,对地下水、地表植被、地上建筑等造成一定的破坏。
近年来,我国在煤炭绿色开采领域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并取得了重要进展,例如,神华集团的“煤炭开采水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大柳塔安全绿色智能示范矿井建设”项目。一方面,通过不断改进煤炭开采工艺,大力推广塌陷区治理与土地复垦,有效地遏制了煤炭开采带来的地表塌陷和水资源污染及破环,保护和改善了地下水资源和地表生态;另一方面,通过实施煤炭绿色开采可以有效缓解传统煤炭生产方式所带来的环保压力。
2推动煤炭实现集中清洁燃烧传统小锅炉的分散燃煤方式整体能效水平较低,环保设施不到位,污染排放大,是目前最为诟病的煤炭消费方式。据统计,目前我国有燃煤工业锅炉约50万台,每年消耗4.5亿吨标准煤,占全国煤炭消耗总量的18%以上。
因此,加快推动燃煤锅炉升级改造,大幅降低分散燃煤带来的污染物排放,是维持煤炭在锅炉燃烧领域消费量的重要途径。一是在北方地区大力发展热电联产机组,并逐步扩大供热半径,替代单纯用于供热的小型燃煤锅炉;二是在不宜实施集中供热、供汽的区域实施传统中小锅炉的技术升级改造,用先进的清洁燃煤锅炉替代传统中小锅炉,可显著提高能效、减少污染物排放。
3大力发展煤炭清洁发电煤电在我国电力供应中占据主导地位,同天然气发电、核电、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相比,煤电更加安全、可靠和经济。近年来持续的技术创新,燃煤发电在环保排放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已能实现污染物超低排放,大幅减少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例如,神华舟山电厂4号机、三河电厂一期等一批燃煤机组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硫及烟尘的排放值均达到,并优于燃气机组污染物排放限值,实现了超低排放。此外,高效低排放的燃煤电厂不仅可以提供廉价的电力能源,同样可以为二氧化碳减排做出显著贡献。
4发展以煤炭为基础的区域能源中心在工业园区依托大型热电机组建设能源动力站,实现热、电、冷、汽等多种能源形式联供,用以替代各企业独立分散建设的小型供热供汽锅炉,可进一步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削减污染物排放。例如,神华规划在陕西富平建设新兴产业园综合能源供应中心,实现“电、汽、冷、热、水”综合能源统筹规划、梯级供应,使得富平热电项目的一次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热效率可高达70%以上。区域能源岛的多联产模式是煤炭消费技术的一次革命,将成为拓展煤炭消费领域的的一条重要途径。
5加快发展煤炭清洁转化产业目前,我国油气资源短缺,进口量逐年增加,油气资源的安全稳定供应面临一定风险。在此背景下,以神华集团为代表的一批企业在发展煤炭清洁转化产业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通过产学研结合,先后在煤炭直接液化、煤炭间接液化、煤制烯烃、煤制天然气、煤制乙二醇等技术的产业化方面取得重大突破,部分项目在经济上也实现了良好效益。因此,我国应适度发展煤炭清洁转化产业,这不仅可增强油气保障能力、补充石化产品缺口,同时也可有效地消化煤炭过剩产能、促进我国煤炭行业转型升级发展。
发展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效果
节能减排效果
煤炭清洁生产和高效利用技术的突破为改变传统粗放式煤炭消费方式奠定了基础,有利于推进我国的节能减排工作,树立了“煤炭也可以成为清洁能源”的理念。
燃煤锅炉升级改造。通过将现有50万台燃煤工业锅炉全部改造为清洁高效的煤粉锅炉,每年预计可节省1.2~2亿吨标煤,减排烟尘100万吨、二氧化硫128万吨、氮氧化物24万吨、二氧化碳3~5亿吨。
高效清洁燃煤发电。2014年我国煤电机组总装机为8.25亿千瓦,其烟气脱硫、脱硝比例分别为83%和75%,尚未实现全面达标排放。如果有50%的火电机组实施超低排放环保改造,烟尘、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三项污染物可分别实现减排115万吨、540万吨和415万吨,减排比例为16%、27%和20%。此外,与现有燃煤发电机组平均排放水平相比,高效清洁燃煤机组的二氧化碳排放率可降低20~25%,若进一步采用亚临界技术,预计每年可减少11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
新增煤炭消费量
燃煤清洁发电耗煤潜力:“煤炭-电力-电动车”在各种煤炭利用方式中能源转化效率最高。未来我国应大力发展电动汽车、大幅提高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新增电力消费缺口通过建设超低排放火电厂来满足。如未来火电装机能在现有基础上再增加3亿千瓦,初步测算可增加耗煤量3.8亿吨标煤,折合4500大卡动力煤约5.9亿吨。
煤炭清洁转化耗煤潜力:如未来在全国科学布局,逐步形成3000万吨/年煤制油、1500万吨/年煤制烯烃、1000亿立方米/年煤制天然气、400万吨/年煤制芳烃、300万吨/年煤制乙二醇,可增加耗煤量4.3亿吨标煤,折合4500大卡动力煤约6.7亿吨。
燃煤锅炉升级改造及区域能源中心建设耗煤潜力:通过推动燃煤锅炉升级改造,发展区域性综合能源中心,在实现提高能效、降低单位能耗的同时,依托城镇化进程进一步拓展区域能源中心的服务范围,耗煤量可维持在现有燃煤工业锅炉总耗煤量4.5亿吨标准煤的水平不变。
加快推动煤炭生产和消费革命,大力实施煤炭清洁利用和高效转化,不仅有利于推动我国的节能减排工作,还可促进煤炭消费量的合理增长(预计新增煤炭消费量约12.6亿吨),是破解我国煤炭产能过剩困局的重要途经。
相关政策建议
1
鼓励电能替代,提高电力消费比重,继续大力发展清洁煤电。在所有的终端消费能源中,电能是最为安全、高效、经济、环保的能源。从国内外能源发展趋势来看,电力消费比重扩大是大趋势,电能是近20年消费增长最快的能源品种。目前,我国人均用电量刚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电能消费比重较日本等发达国家低近5个百分点,我国的电力消费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从我国资源禀赋和大气环境治理的要求看,我国应大规模推广应用高效、超低排放煤电机组。一方面加快推进煤电大基地大通道建设,重点建设亿吨级大型煤炭基地和千万千瓦级大型煤电基地,发展远距离大容量输电技术,扩大西电东送规模,实施北电南送工程。另一方面允许企业按照超低排放的环保要求,继续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负荷中心建设一定规模的大型清洁燃煤发电机组。同时对发展超低排放燃煤机组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例如,通过电价补贴减轻企业投资压力,优先运营调度提高机组利用小时数等。
2
充分利用现有煤炭产能,促进清洁煤电与可再生能源协调发展。目前,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已取得较大的进展,可再生能源发电成为电力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鉴于可再生能源项目自身存在的经济、技术因素制约,很难从根本上解决国家能源安全、可持续发展等问题,需要煤电等传统能源进行调峰。
建议政府在发展可再生能源时更加注重经济性,并充分利用现有过剩的煤炭产能,依托清洁燃煤发电,实现可再生能源和清洁燃煤发电的协调有序发展。
3
以供给侧改革为切入点,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淘汰落后产能。我国30万吨/年及以下小型煤矿不仅生产力水平低下,而且安全事故频发、资源浪费严重、破坏周边生态环境,但我国煤炭行业存在退出壁垒比较高的特点,煤炭企业退出将直接影响到地方经济社会秩序,从而使得煤炭行业产能过剩的情况进一步延续。
因此,应以市场为导向,国家、地方和企业共同努力,建立和完善煤矿退出机制。解决原政策性破产煤矿历史遗留问题,研究新时期煤矿退出机制和配套政策措施,明确关闭破产煤矿基本条件和国家支持范围,推动资源枯竭、灾害严重、扭亏无望、煤质差的国有煤矿有序退出,淘汰落后产能,优化煤炭开发布局。通过上述举措,使得不科学不经济的煤炭产能能够真正退出市场,切实化解煤炭产业产能过剩局面。
4
适度控制风电、光伏、核电等新能源的发展步伐。近年来,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转型,电力需求已进入低速增长期,全国重点电厂开工率降至55%。此外,受核电、风电、光伏等快速发展影响,火电市场被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加速蚕食,这种情况也导致了电厂耗煤量的大幅下降,又进一步加剧了煤炭产能过剩问题。
鉴于清洁煤电已在污染物超低排放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在安全保障和经济性方面较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有较大优势,因此,建议“十三五”期间我国政府适度控制风电、光伏、核电等新能源的发展步伐,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现有清洁煤电机组的能力、避免投资浪费,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缓解煤炭产能过剩问题,实现我国能源结构调整的“软着陆”。
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结构特点决定了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煤炭仍将是我国的主体能源。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推进,能源消费需求仍将持续刚性增长。
在我国能源结构调整的进程中,发展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它与清洁能源发展密切相关,相辅相成,是能源结构调整实现“软着陆”的必然选择。盲目的“去煤化”、急刹车并不符合目前我国的实际国情,政府相关部门应在严控煤矿产能增长的同时,支持发展煤炭清洁生产,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促进煤炭消费量的合理增长,从而尽快破解煤炭产能过剩困局,促进行业健康持续发展。
原标题:【深度好文】韩建国:我国能源结构调整如何“软着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