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0日,随着国家电网公司竣工验收组为期两天的竣工验收顺利结束,淮南—南京—上海(北环)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第8标段线路具备启动和试运行条件。
由福建省送变电工程公司承建的第8标段位于江苏省兴化市和宝应县境内,线路长32.2千米,为同塔双回路架设,新建钢管塔60基,铁塔最高达144.45米,重达414吨,平均塔高108米。
稠密河网中运输
“兴化地势低洼平坦,境内河道纵横,河网稠密,湖荡棋布,俗称‘锅底洼’。第8标段沿线有85%位于河网地带,15%为水田。平均每基基础需要430吨混凝土,每基铁塔需要170吨塔材,物资运输成了一大难题。”2015年7月22日,我们在项目部质检员黄朝云陪同下,探访这些在密布的河网中施工的建设者。
“施工场地全部是泥土,地质松软,普通吊车的轮胎会深陷泥土。所以,现场用履带式吊车在田间吊运,避免铺垫钢板费时费力,提高了工效。”黄朝云介绍道。
“有的小河水位浅,导致载重运输船搁浅。我们就把履带式挖掘机开到船上,用挖掘机把河床的淤泥挖出,加深河床水位,再让载重运输船通过。”运输队队长张锦志指着不远处一条小河说,“船舶一趟可以运输7吨物资,我们有5艘船同时运,从转运场到现场来回一趟需4小时,一天运两趟,平均一基塔的物资,两天半就可运完。船运是我们加快施工进度的一大利器。”
据项目经理叶振阳介绍,8标段最难的就是运输。对此,项目部实地勘察全线铁塔,绘制运输路线图,制定“一塔一运输”方案,采用10吨级船舶和10吨履带式吊车相结合的方式,运输塔材及组塔、架线所需机具设备。
湖荡藕塘中组塔
2015年8月3日,我们沿着纵横交错的藕塘埂道,走进位于大邹乡的E109号组塔现场,30多名工人忙着组塔。施工组组长卿先付仰着头、睁大眼睛,用对讲机与高空作业的工人保持联系。高空中,8名工人正在进行内悬浮外拉线抱杆提升作业。
中午,我们又来到E073号塔施工现场。“这基塔位于藕塘中央,藕塘水位高,淤泥有3米多深。为了不影响塔基四周鱼塘,同时便于施工,我们在施工区域中搭设钢管架,并在面上铺设钢板作为作业平台。”施工安全员林大喜介绍,“为搭设作业平台,仅钢管就用了1000多根。不过有了作业平台后,组塔施工方便多了。”
现场有的塔位于田间,考虑到竣工退场后耕地和植被的恢复,项目部没有采用铺垫沙石的常用方法,而是采用了钢板铺垫。黄朝云指着远处正在组立的铁塔说:“工人们早上5点多就进场施工,一直干到天黑才收工。”
绿色田野里架线
2015年10月8日,叶振阳邀请我们一同到现场看看。经半小时的车程,我们顺着田埂小道徒步来到E107号张力场。
“导线已顺利出盘,张力场要密切关注张力机导线张力数值,沿线各塔号要注意安全,特别是线路正下方要禁止任何人进入……”在架线施工现场,架线指挥林宗碗提醒着施工人员注意安全。在两台牵引机牵引下,第一相8根导线匀速地向前方前进。“该架线档共9基铁塔,长3.812千米,是8标段最后一个架线档。”项目副经理伊志成说。
“为保证工程建设进度和施工安全,我们基本上是全年坚守在施工现场,哪里有时间回去。”项目部安全员庄宝森告诉我们,“比我晚结婚的,有些都当爸爸了。”庄宝森2014年年初刚结婚,还来不及去度蜜月,就来到江苏兴化,一直坚守在特高压工程工地上。
低温雨雪里消缺
“为确保工程零缺陷投运,自去年11月底兴化市正式进入冬季以来,参建员工克服低温、雨雪等困难,坚持消缺作业,不放过一个开口销、小垫圈。”项目总工吴飞说。为保证施工人员在铁塔、导线上消缺作业安全,项目部制定了严谨的冬季施工作业方案,现场采取两班轮番交替作业制,并规定高空作业人员每次高空作业不能超过1个半小时,同时现场配备取暖器、暖手宝等防寒用品。
“刺骨的寒风夹着冰凉的雨雪吹打着脸庞,如刀割一般。在塔上待一会儿,浑身冷得像没穿衣服一样,戴着厚厚手套的手也失去了知觉。”1月28日,在施工现场的一位工人感慨地说,“出来打拼1年都没回家过,不过既然选择当送电工,就得好好干下去。快过年了,只要工程能早日竣工移交,再苦、再难我们都能挺住。”
第8标段于2015年11月底完成自主三级消缺验收和监理单位初检,12月7日完成业主单位预验收,12月26日展开最后一次复检。今年1月20日通过公司质量监督检查,1月30日高质量通过竣工总验收。
原标题:湖荡河网中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