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末最后几天并不平静。曾经帮华为、中兴、锥子做手机代工的深圳中信天公司在圣诞节后的第二天宣布倒闭。今年以来,代工厂聚集的珠三角地区的制造企业倒闭潮汹涌而至,手机领域更是重灾区。有媒体宣称,中国制造业企业中拖欠员工薪资的比例高达7成。似乎一切迹象表明,中国制造业寒冬已至。这究竟

首页 > 火电 > 火电动态 > 企业 > 正文

福布斯2015年中国新制造先锋发布:ABB、西门子、GE、远景能源掌门人上榜

2016-01-05 15:48 来源:福布斯中文网微博 

2015年末最后几天并不平静。

曾经帮华为、中兴、锥子做手机代工的深圳中信天公司在圣诞节后的第二天宣布倒闭。

今年以来,代工厂聚集的珠三角地区的制造企业倒闭潮汹涌而至,手机领域更是重灾区。

有媒体宣称,中国制造业企业中拖欠员工薪资的比例高达7成。似乎一切迹象表明,中国制造业寒冬已至。

这究竟是“中国制造”没落的开始,还是新一轮优胜劣汰的洗牌?

在全球制造业专家、美国辛辛那提大学教授李杰看来,这一次中国制造的“退潮”是一次“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经济周期现象,也是一次“健康淘汰”。“需求不足、产能过剩、国际金融环境不稳、中国OEM企业订单不足等等因素是导致中国制造业当前衰退的主要原因。”李杰说。

李杰认为,中国经济正在进入从“需求型经济”向“选择型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以往由于市场商品不够充足,购买者对于商品要求不高——有,即可满足。伴随商品极大丰富,购买者开始对商品品质、设计、服务等等价值开始进行选择、挑剔的评估,以往的“有,即可满足”不能适应新的消费需求。“在这个过程中,好的企业会受伤,但不会流血,一旦经济复苏,伤口会自己复合;不好的企业会流血,逐渐一蹶不振,直至死亡。”李杰说。

正是在这样一个制造业的寒冬中,我们通过寻访、调研,推出了一个代表和引领中国未来制造力量的“福布斯新制造先锋”榜单,寄望通过对这些中国制造业先锋人物和企业的展现,让制造这个看似传统的行业,在虚拟经济的重重压力之下,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之中、焕发新的活力。李杰教授应邀成为“2015福布斯新制造先锋”项目的特别顾问。

“福布斯中国新制造先锋”入选者均为中国新制造领域的商业人物代表。

他们中既包括运用新制造领先思维并付诸实践的中国企业家,也包含致力推动全球制造业变革、提出先进理念并力图推动中国制造业升级发展的跨国公司的中国代表人物,我们相信他们将是中国新制造发展的引领力量。

虚拟和现实永远都是硬币的两面

没有实体商品,电子商务大多只能贩卖空气;没有品质过硬的实体产品,任何依附其上的虚拟应用也可能在瞬间崩溃;没有智能传感设备的采集,大数据将是不切实际的梦想。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即便未来商业模式中,犹如“蛋黄”的产品与犹如“蛋白”的服务可能在创造商业价值的比例上难以等量齐观,但无论如何,“蛋白”离不开“蛋黄”的支撑。在这份榜单中,我们对上榜企业家所在企业的“实体制造”仍然看中。

尽管苹果、小米等无工厂制造模式因为降低了进入制造的门槛,可能成为一种新趋势,被很多新诞生的制造企业所选择,但制造本身的工艺、流程、管理等等知识不应被忽视。

新制造区别传统制造的最显著的特征便是制造业与信息产业越来越紧密的融合。无论是德国提出的工业4.0,还是美国提出的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亦或《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这些先进工业理念背后深藏的是制造方式、产品表达、服务交付和使用、产品更新改进这一闭环中“虚实结合”迸发出来的新生命力,这一趋势不可阻挡,在所有上榜的企业家所在的企业中也均有所体现。

工业4.0强调规模化的个性定制,工业互联网强调通过智能产品创造的服务为客户提供更好的“体验型需求”,而非物理的“产品需求”,两种理念的融合构成了C2M2C(customer tomanufacturing to customer,客户——制造——客户)闭环制造和新商业模型。可以想象,未来可能有相当一部分制造企业将省却中间流通环节,直接面向终端消费者;而终端消费者通过使用智能产品过程中持续不断产生、积累的数据,一方面获取更多服务,另一方面反哺新一代产品的研发。

智能制造是制造方式的变革,智能的物联网产品是对现有产品存在方式的颠覆。产品从诞生开始即以“虚拟”和“现实”的方式双重形态,并贯穿整个生命周期。制造过程中,背靠数据平台和控制系统,结合自动化生产、数据采集和信息追踪系统等,实现高度灵活、高效率、高品质的生产。

然而,“智能”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满足更高的“选择性需求”才是目标。当前不少中国企业并未认清智能制造的真正目的和意义,对工业4.0产生误解,简单地将机器人和自动化替代人工的方式等同于新制造方式,殊不知一切新制造手段的引入所围绕的核心精髓是客户“随心所欲、最佳体验”的需求。

不可否认,在中国从制造业大国通向制造业强国的道路上,将会有一场残酷的洗牌。完全依靠资源、低成本等因素占领市场而又无暇顾及创新的企业可能会成为最早的牺牲者。可以在过程中“缓一口气”的企业到了不得不思考如何升级、转型的关键节点。

李杰教授建议,用大数据测量的方式来对现有制造的工艺、流程、产品等方方面面进行检验。“这就像一个人去验血,检测病症问题的同时,可能还会有出其不意的发现。”当然,过程中需要杜绝急躁,避免仅仅停留于表面的某些浮而不实的改进。

事实上,几乎所有上榜的新制造先锋企业都已经在新制造方式方面持续数年投入后才有所收获。

与此同时,新兴初创企业可能在新经济环境中迎来步入制造业的新机会。在分享经济、互联网分布式思维的影响下,一些与制造相关的新制造支持平台的诞生,如科通芯城旗下的硬蛋,可能为创业者提供创业的新生态环境。

在互联网经济已经充分浸润中国的今天,作为实体经济重要部分的制造业企业必然是未来中国经济振兴、崛起的基石,在其中也必然会诞生代表中国形象、对世界产生影响力的伟大企业。“企业家很重要,他们的远见、社会责任、国际视野和敏感度、以及所代表的国家形象都将是缔造一个伟大企业的要素。制造所做的东西需要与他们的理念一致,这样的企业才能被尊重,”李杰说,“伟大的企业不会停留于商业价值的层面,他们还会注重如何用创新的哲学去影响全行业,即便在这个经济发展过程中,未必每家伟大的公司都能长盛不衰,但他们的影响力会长久延续,不断被模仿、学习,柯达、丰田、英特尔这样的公司都是其中的代表。”

在即将迎来的2016年,中国制造企业或许会迎来更为艰难的环境和道路,希望这些中国新制造的先锋们能够为寒冬中的中国制造企业家们增添一些勇气、一股力量。

2015福布斯中国新制造先锋曹德旺 福耀集团 董事长

上榜理由:曹德旺提出“让工业4.0在福耀落户”的口号——他是这一口号的提出者,更是实践者。福耀玻璃结合信息技术和自动化的生产工厂已经走在全球同行业前列,目前在包括采购、物流、服务等价值链上下游形成更为深度的信息数据体系;不仅如此,福耀让看似简单的汽车玻璃变为超出想象的智能产品,可以感应、沟通,实现了远远超出“玻璃”范畴想象力的智能化功能。

个人简介:曹德旺,1946年生,现任福耀玻璃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福耀是全球第二大汽车玻璃制造供应商。1976年,曹德旺开始在福清市高山镇异型玻璃厂当采购员,1983年承包了这个濒临倒闭的小厂。1986年,40岁的曹德旺开始转战汽车维修玻璃,此后不久在汽车维修市场上,曹德旺用自己生产出来的汽车玻璃替代了日本的进口汽车玻璃。1987年,他用第一桶金建立了耀华汽车玻璃公司(福耀集团的前身)。二十几年时间,曹德旺使中国汽车玻璃行业从完全依赖进口到进口接近为零,实现了“为中国人做一片自己的玻璃”发展目标。

曾浩 雷柏科技 董事长兼总经理

上榜理由:自动化控制专业出身的曾浩创造了中国电子制造行业最绚酷的智能工厂。雷柏科技的智能工厂是一支由数百名工人和上百台机器人协同作战的“特种部队”。在工厂里,自动化的生产线和高度柔性化生产线相得益彰,从产品设计到整个供应链体系,通过制造管理的流程的重新设计,信息系统与工业制造的完美结合缔造了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新制造平台。在这个平台上,雷柏的产品从鼠标、键盘扩展到无人机、智能家居乃至机器人。目前,雷柏机器人部门正在输出雷柏制造方式,帮助更多中国传统电子企业升级。

个人简介:曾浩,1971年出生。毕业于深圳大学自动化控制专业,本科学历。1996年开始从事无线外设产品的研究开发工作,并设计出具创新理念的无线鼠标产品并获得相应专利,2007年创立了雷柏“RAPOO”品牌并将其成功打造为全球化的外设品牌,2011年雷柏科技登陆深交所中小板。除“RAPOO”外,雷柏旗下现已拥有“XIRO”无人机、智能家居智我 “ZIVOO”和雷柏机器人“RRS”等品牌,并打造了业内领先的高度自动化制造基地。曾浩先生主导设计的“Xplorer”探索者无人机曾屡次获国际设计大奖,随着该产品全球上市,“XIRO”开始成为消费级无人机行业的竞争力品牌。目前,曾浩正率领全体员工努力提升雷柏在智能硬件市场及智能制造领域的影响力。

陈向力 GE全球副总裁、中国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官、研发中心总裁

上榜理由:GE公司是工业互联网概念的提出者和主要推动者。在陈向立博士带领下,GE中国将工业互联网的先进制造理念结合本土企业特色进行推广和试点实践。GE中国研发中心作为全球9大研发中心之一,成立多个制造实验室,促进GE的智能工厂、自升级工厂等先进理念进入中国制造企业,并已经在航空、医疗、重工业等领域尝试应用,并取得卓越成果。

个人简介:陈向力博士于1994年加入GE,在美国GE全球研发中心担任研发和管理职位;2000年,陈博士在上海领导创立了GE的第三个全球研发中心,并担任首任总经理。陈向力博士于2007年8月被任命为GE中国研发中心总裁。GE中国研发中心是全球九大研发中心之一。2010年1月,GE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杰夫•伊梅尔特(Jeff Immelt)授予陈向力博士董事长奖,以表彰其在推动革新与发展,以及“在中国为中国”项目中所作的杰出成就。2012年12月,陈博士晋升为GE中国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官。 2014年2月, 陈博士荣升GE全球副总裁。陈博士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和美国伊利诺大学。在激光的工业应用领域,陈博士是一位世界知名的专家。

董明珠 格力集团 董事长

上榜理由:过去20年,董明珠不仅是“格力”的代言人,也成为“中国制造”的代言人。她坚信制造不死,坚持产品主义、专业主义、国际主义的制造业发展路径。她叫板“互联网思维”,认为互联网是制造企业的工具而已。然而,不管在自主核心技术的创新,还是互联网制造、互联网产品方面,格力都没有落后。通过智能生产改造,格力从2011年的9万人创造800亿产值变为2015年7.5万人创造1400亿产值;在互联网智能产品方面,格力的商用空调已经实现实时在线监测,正在从“卖产品”迈向“卖服务”;面对环境问题,格力率先开发出环境友好的空调碳氢制冷剂、光伏直驱变频空调。

个人简介:董明珠,1954年生,现任格力集团董事长。1990年加入珠海电器前身,从业务员做起,2006年任总裁。在董明珠的带领下,格力空调自2005年起,产销量连续10年领跑全球,用户超过3亿。2014年,格力电器实现营业总收入1400.05亿元,净利润141.55亿元。2015年5月,格力电器位居“福布斯全球2000强”第385名,排名家用电器类全球第一位。

顾纯元 ABB全球高级副总裁、中国区董事长兼总裁

上榜理由:ABB是中国工业自动化和智能制造的积极推动者。针对中国发展中面临的环境与能源压力以及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目标,顾纯元博氏提出了“智能技术,智慧跨越”的发展理念。目前,ABB中国90%的销售收入源自本地制造的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在华累计投资19亿美元。顾纯元博士曾带领团队不断推动ABB业务本土化进程,促成ABB机器人业务全球中心、机器人研发业务全球中心、机器人整车喷涂实验中心、动力总成全球技术中心等多个ABB全球业务中心落户中国,为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贡献力量。

个人简介:顾纯元博士1989年加入ABB,在ABB集团机器人业务部门担任过多个技术研发和管理职务,是工业机器人和工业自动化领域的专家。今年11月,顾纯元博士当选当选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顾纯元博士曾带领中国研发团队成功开发出ABB最小机器人“中国龙”IRB120,同时将中国本地研发的机器人产品和技术推向全球。2012年,顾纯元博士因在机器人领域的贡献成为“福布斯中国科技先锋”。2014年初,顾纯元博士执掌ABB北亚区及中国业务,是ABB公司担任这一重要职位的首位华人。顾纯元博士拥有上海交通大学工程专业学位和瑞典皇家理工学院工程博士学位。

李连柱 尚品宅配 董事长

上榜理由:李连柱创立的尚品宅配是中国制造业企业向“工业4.0”制造方式迈进的典范,让规模化的个性定制成为现实。尚品宅配的家具制造彻底颠覆了传统厂商的生产方式。由于采用定制化的柔性生产技术,尚品宅配的日生产能力提高了6-8倍,材料利用率从70%提高到90%以上,出错率从30%下降到10%,交货周期从30天缩短到7天。通过数码化流程管理,消费者在下单之后才生产,库存为零,年资金周转率提升到10次以上。在尚品宅配,大数据的优势充分发挥。他们集合了全国重点城市约2,000家楼盘的10万个房型的数据,客户的“定制效率”极大提升。

个人简介:李连柱,华南理工大学工学硕士,大学老师出身。1994年与同学周叔毅、彭劲雄共同创立圆方软件公司,并将圆方壮大为一家国内领先的、专业致力于为装修、家具、厨柜、建材、照明行业提供设计、管理、销售一体化解决方案的软件公司。2004年,李连柱跨界创办尚品宅配公司,创立伊始便依托IT技术创新实现“家具大规模定制”先进商业模式。通过打造新居网在线设计服务平台(O2O)、基于图形图像数据的虚拟现实云计算以及移动互联云设计技术,实现个性化营销、柔性化生产、社会化物流的互联网时代的新业务运作模式,迅速将尚品从传统家具制造企业转型升级为现代家居服务企业,异军突起,成为行业的标杆企业。

李瑞成 SAP全球高级副总裁、中国研究院院长

上榜理由:在李瑞成博士带领下,SAP中国研究院秉承“立足中国、创新中国、影响世界”愿景,与客户、合作伙伴及员工积极互动,洞悉市场需求,打造创新文化,全面提升创新意识,并借助“技术驱动创新”、“客户驱动创新”和“颠覆式创新”等全方位创新机制,推动产品和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为中国及全球客户研发具有高竞争力的产品。面对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SAP中国研究院推出SUPER战略计划,推动物联网/工业4.0在中国的落地,帮助客户在“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的转型过程中获得更多价值。在2015中国电子信息博览会上,“工业4.0下的SAP智能制造及预测性维保与服务解决方案”、“SAP智能砼筑解决方案”两项解决方案,分别荣膺“CITE2015创新产品与应用金奖”及“CITE2015创新产品与应用奖”两大殊荣。

个人简介:李瑞成博士于1994年加入SAP德国总部,现任SAP高级副总裁,SAP 中国研究院院长,复旦大学和同济大学客座教授,管理SAP在上海,北京,南京,西安,成都六个研究院,共2800多名员工。此前,李博士作为全球副总裁负责SAP人力资本产品全球研发工作,领导在八个国家的产品研发和生产团队。李瑞成于1983在北京理工大学取得本科学位,并在德国的斯图加特大学获得物理博士学位。攻读博士学位前,李博士是德国马普研究所(美因兹)的科学家。他曾在多种国际著名科学杂志上发表过文章。李博士还拥有软件开发方面的多个专利。工作期间,李先生曾因表现突出获得“总裁奖”。

梁稳根 三一集团 董事长

上榜理由:梁稳根带领的三一集团是从传统制造领域向新制造转型的大企业典范。他提出互联网思维席卷每个行业,三一不能能守着传统行业的“一亩三分地”,应该“拿来”在技术、管理等方面为传统行业服务。三一的确在智能产品、智能制造、智能服务以及基于大数据的工业物联网平台方面走在了全球同行业的前列。2011年,三一在长沙投入建设的18号厂房是亚洲最大的智能化制造车间,在离散制造中实现高度柔性化生产;在三一自行开发的数据云平台上,目前对20万台产品设备实时追踪、监测,通过物联网的方式为客户创造产品和基于产品之上的服务价值。在国际竞争中,三一正在与全球领先的竞争对手形成并驾齐驱乃至超越之势。

个人简介:梁稳根,1956年出生,1983年毕业于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材料学专业,高级工程师。1983年至1986年在兵器工业部洪源机械厂工作。1986年下海创办涟源特种焊接材料厂。1991年将企业更名为湖南三一集团有限公司。三一集团主业是以“工程机械”为主体的装备制造业,其中混凝土机械、挖掘机械、桩工机械、履带起重机械、移动港口机械、路面机械连续多年产销量居全球第一;挖掘机械在中国市场占有率第一位。2012年,三一重工并购混凝土机械全球第一品牌德国普茨迈斯特,改变了行业的竞争格局。三一还连续获评为《福布斯》“全球最具创新力的100家公司”,梁稳根既是福布斯中国富豪榜连续上榜人物,也是《福布斯》“中国上市公司最佳老板”。

寿宇澄 PTC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裁

上榜理由:PTC公司是引导全球制造企业进入物联网时代、适应物联网制造方式以及产生新商业模式的先锋公司。寿宇澄博士对中国制造有着深刻的理解,他结合中国制造企业本土国情,在PTC构建的物联网生态价值链平台上,推动中国制造企业迈向物联网时代。

个人简介:寿宇澄博士现任PTC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早在1990年,他就已进入信息技术产业,在制造业市场CAD与PLM软件的管理和开发领域拥有丰富经验。寿宇澄博士曾任浙江大学副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客座教授,领导了众多国家级科研技术课题的策划及实施。加入PTC之前,寿宇澄博士曾任西门子PLM软件公司副总裁兼中国区总经理。寿宇澄博士于1993年获得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应用博士学位。

王海滨 西门子中国区执行副总裁、数字工厂集团总经理

上榜理由:西门子公司是“工业4.0”理念在中国最早的积极推动者。王海滨先生加入西门子20余年来,始终扎根工业自动化领域。他曾先后在西门子德国总部和西门子中国担任重要职位。在他的带领下,西门子“数字化企业”理念引入中国。他也成功推动西门子在德国以外唯一的数字化工厂落户中国成都。

个人简介:王海滨1993年加入西门子,曾任职西门子中国和德国多个重要职位。2014年10月,王海滨出任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数字化工厂集团总经理。在他的带领下,西门子“数字化企业”理念引入中国,结合中国制造业企业不同发展层次并存的特点,提供了相互支撑的四大支柱:应用数字化企业软件套件、部署工业通讯网络、全面的自动化安全和面向特定业务的工业服务。他也成功推动西门子在德国以外唯一的数字化工厂落户中国,把西门子数字化工业最领先的技术和解决方案带到中国。在他的领导下,目前西门子已与多个中国制造业企业建立数字化制造领域的战略合作关系,如中信戴卡、金元亚麻、新松机器人等。王海滨先生199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

张代理 红领集团 董事长

上榜理由:红领集团是中国服装领域“工业4.0”模式实践的典范。创始人张代理通过12年探索,投资2.6亿,以3000人的工厂为实验室,实现了规模化、高效率定制高档服装的“红领模式”。在互联网思维下,将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建成了3D打印逻辑的数字化工厂,完全以数据驱动、人机互动、关键环节实现了智能化、全球协同、全员在线、实时同步,以大工业流水线的手段和工业化的效率及成本制造个性化产品,实现了源点论的自组织运营模式。2015年红领成立青岛酷特智能股份有限公司,专注研究实践“互联网+工业”。

个人简介:张代理,1955年出生,1976年下海经商,最早在即墨服装批发市场做服装批发生意;1989-1995年任西思达制衣有限公司总经理;1995年创立红领集团,专注高档整装系列。红领由一个百余人小厂,迅速成长为拥有员工4千多,年加工西装80万套,衬衣600万件国内颇具影响力的服装品牌。从2003年开始致力于互联网时代下的传统工业转型。在互联网思维下,将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成功推出全球互联网时代的个性化定制平台。

张雷 远景能源 董事长兼总经理

上榜理由:张雷创立的远景能源打破了人们对传统制造企业的定义,他让远景变为了一家代表未来新兴模式的能源互联网公司、智慧能源技术企业。从可以实时与云端沟通的智能风机,到智慧风场平台、阿波罗光伏云平台,远景能源目前在全球管理超过2000万千瓦的新能源资产,张雷正在用物联网的思维再造能源管理新模式

个人简介:张雷,1976年出生,他创立的远景能源是智慧能源技术全球领军企业,在丹麦、美国、德国等地设立了全球研发与创新中心。远景能源目前是中国前三大风电装备供应商,2014年中国最大的海上风机供应商。远景格林威治云平台、智慧风场Wind OS平台、阿波罗光伏云平台目前为全球最大的几家资产管理公司管理着超过2000万千瓦的新能源资产。远景能源被《福布斯》评选为“中国科技先锋封面企业”;张雷被《福布斯》杂志评为2014年中美年度创新十人;2015年,远景主导研发的超导风机技术,得到了欧盟“地平线2020”计划1亿元人民币的研发支持。这也是中国企业迄今为止在欧盟获得的最大金额的研发支持。

张瑞敏 海尔集团 董事长

上榜理由:66岁的张瑞敏是互联网的绝对拥趸,他正在用互联网的思维从商业模式(从分工式到分布式)、制造模式(从大规模制造到大规模定制)、消费模式(从产品经济到体验经济)、海尔的组织架构和管理等方面重造中国最大的家电制造企业海尔。在探索如何转型方面,张瑞敏提出“三化”——企业平台化、用户个性化、员工创客化。在理论层面,张瑞敏走在了中国制造企业升级转变的最前沿。在实践方面,海尔正在尝试企业内部的互联工厂、智能产品构成的生态服务体系,并促进员工自创业、自组织、自驱动。

个人简介:张瑞敏,1949年出生。1984年,张瑞敏临危受命,接任当时已经资不抵债、濒临倒闭的青岛电冰箱总厂厂长;1991年12月,成立海尔集团,任总裁。30年创业创新,张瑞敏始终以创新的企业家精神和顺应时代潮流的超前战略决策引航海尔,持续发展。2014年,海尔集团全球营业额2007亿元。根据欧睿国际(Euromonitor)发布2014年全球大型家用电器调查数据显示,海尔大型家电零售量第六次蝉联全球第一。

宗庆后 娃哈哈集团 董事长

上榜理由:70岁的宗庆后在“互联网+”的时代豪不落伍,正带领中国最大饮料企业娃哈哈向智能制造迈进。娃哈哈自行研制的饮料机器人已经让娃哈哈的部分生产线实现了全自动化生产,而宗庆后的愿景是让娃哈哈400多条产线全部实现智能化。目前,通过传统制造自动化和互联网技术的深度融合,娃哈哈已经打造了一个涵盖“从客户下单、生产调度、原材料采购、工厂生产、物流和客户服务等完整产业链的大数据信息化体系”。不仅如此,娃哈哈还力图把自动化和智能化制造的经验推广到中国其它制造企业中。

个人简介:宗庆后,1945年出生,初中毕业后,在农场打工,也做过校办工厂的业务员。1987年,宗庆后靠借来的14万元承包连年亏损的校办企业经销部,并开始蹬三轮卖冰棍。1989年,创建杭州娃哈哈营养食品厂,任厂长。如今,娃哈哈已经发展为中国最大食品饮料集团之一,产量居世界前列。2014年娃哈哈集团公司完成饮料产量1148万吨,实现营业收入720亿元。在2015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上,宗庆后排名第11位。

先锋点评:谁将胜出,谁将被淘汰?

寿宇澄—— PTC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裁

Q:中国制造企业的转型升级过程中,哪些企业将胜出?哪些企业必将被淘汰?对他们有怎样的建议?

A:首先,一个大浪打来,如果不能乘机而上,那么就会面临着被“拍死”的危险。平常时做业务都有“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感觉,更何况是在大浪淘沙的变革时期。所以上述问题其实是合二为一的。一个答案明确了,另一个问题的答案自然也就有了。

除了一般性的要求如:有远见、能接受新事物、有强的执行力等等大家公认和耳熟能详的优秀企业的素质要求之外,我想有以下三点对当前的企业是重要的:

1. 理解什么是“新制造”的精髓如果企业只是人云亦云地为新而新,那么是很难成功的。目前社会上的思想理论层出不穷,各种应用如过江之鲫,在眼花缭乱的同时,是否看清楚自己的企业赖以立足于市场的资本和能力是什么?到底什么是以前限于技术和大环境有想法却没法实现的、对业务提升有大作用的变化点?是更大力度的研发创新?还是在产品上附加的优质增值服务?还是通过环节顺畅和信息共享降低周期和成本?还是通过外包和协同使企业专注于核心竞争力提升?抑或是通过网络掌控更多的话语权以实现赢者通吃的模式?如果一个企业自己看不清自己的发展方向,那么信息技术和工业技术都知识外因,是救不了企业的。“新制造”给企业提供了很多新的机会,但是企业自己要定位好自己在整个生态环境中的作用和地位。

2. 慎思善断企业转型当然需要充分论证,但是如果一味等着看所谓的“最佳实践”,那么也有可能失去“最佳时机”。等到同行的最佳实践落地了再开始行动,那么很可能慢了不止一拍。现在的市场GTM(go to market)的速度是最关键的要素之一,如果决断了,就应该快速行动。所谓“希望看到最佳实践”不应该成为企业其实对第一个问题看不透的借口。在新制造的环境下,能够照搬照抄的”最佳实践“会越来越少。

3. 引入新鲜血液。,实行新的机制 新制造模式下有很多职能是以前企业管理模式所不具备的。比如对于数据的掌控,对于客户体验的更及时和深入的了解,研发和运营环节更紧密相关乃至一体化,等等。这些职能在很多情况下需要管理团队有新的知识结构。其中一个重要的也是快速有效的途径就是引进新鲜血液,找好合作伙伴。

李瑞成—— SAP全球高级副总裁、中国研究院院长

Q:如何看待中国制造业当前的寒冬?

A:今年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逐季下降,体现制造业景气指数的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持续低于荣枯线。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与新兴市场国家争夺中低端制造转移,对中国形成“双向挤压”。资金大量追求见效快、收益高的产业,全社会逐渐形成远离制造业的风气,中国制造业目前的确面临一场巨大的挑战。然而机遇与挑战总是并存的,纵观全球,新一轮工业革命正在发生,即智能制造时代,或工业4.0时代,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主线。在过去一波经济发展大潮中,人口红利为许多发展中国家带来了经济腾飞;今天,当人口红利逐渐褪去时,我们却也幸运的遇到了以物联网,云计算和人工智能为推手的数字经济时代发展大潮——它必将带来新的创新技术红利。

中国政府和智库也早已意识到了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在今年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中,提出了建设制造强国的目标,尤其提出了创新推动战略,提出到2020年将建立15个左右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弥合在科技成果与产业化发展之间的断层,迎接新一轮工业革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中国制造业目前面临的困境是暂时的,也是中国整体经济改革的一部分,我们应以全局的眼光,通过产学研各界的通力合作,通过创新技术和对长期收益价值观的培养,实现弯道超车的跨越式发展,推动中国经济的下一轮腾飞。

Q:中国制造企业的转型升级过程中,哪些企业将胜出?哪些企业必将被淘汰?对他们有怎样的建议?

A:中国有自己的国情,这些年来中国企业信息化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也应该看到中国企业的管理信息化程度参差不齐。

根据我们的观察,几乎在管理信息化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能在中国企业中找到数量可观的对应者。例如,部分企业还停留在起步阶段,利用最简单的IT技术完成记录事件,汇集数据,填制报表等工作;也有部分企业处在普及阶段,即企业开始采用ERP单项解决方案,通常是由人力资源、财务等单一部门主导,所以各个部门的信息没有对接;更多的企业是处在优化阶段,它们已经意识到内部信息孤岛的弊端,转而把各个部门的业务链串起来,通过企业内部的信息对称化和透明化来实现优化,它们的追求目标是更进一步的整合阶段,即企业在已经把内部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人才流整合起来的基础之上,利用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为公司高层的战略决策提供信息支持;再进一步是提升阶段,企业完成了内部信息的横向整合之后,转而关注信息的外部纵向整合,向上游进行供应商整合(如供应链管理SCM),向下游提高企业对经销商和顾客的管理(如客户关系管理CRM);而当下进入互联网深度应用阶段的企业,则借助工业4.0、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模式和技术,追求更大范围内和更深程度上的变革与创新。

我们接触到的部分中国企业,用“工业4.0”的标准来衡量,已经接近实施工业4.0的水平,只要向前再跨一步或半步,就能逐步达到“工业4.0”所描绘的前景。对这些企业来说,采用“工业4.0”可以快速缩短与国际先进制造模式的差距,甚至实现弯道超车。中国还存在相当一批企业,它们仅处在3.0或3.0以下的水平,其瓶颈不单单只在企业内部的生产制造信息化上。这其中可能有一个误解——以为“工业4.0”仅仅涉及制造。其实不然,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智慧工厂”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实现个性化和定制化产品的大规模柔性生产,如果不能高效对接客户端的数据,制造就变成了无源之水,也与“工业4.0”的理念背道而驰。因此,上面所提到的几个阶段的基础管理和相应的信息化建设是很难绕开的。但好消息是,“工业4.0”尚在发轫之初,并未大规模展开,我们的企业还有时间来抓紧“补课”。就是说,要大力完善基础信息管理工作,在练好内功、夯实基础的同时,强化管理信息化建设,争取利用新技术,通过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

陈向力—— GE全球副总裁、中国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官、研发中心总裁

Q:如何看待中国制造业当前的寒冬?

A:近年来,随着中国人口红利逐步消失,劳动力成本提高,低成本优势正逐渐衰减,中国制造业多为劳动粗放型企业,同时也面临着产能过剩的问题。虽然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正迎来不可避免的阵痛,但我们始终认为这也是提升中国先进制造能力的契机。在“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引航下,中国制造企业可以针对自身情况,规划并选择务实的实施路径,逐步提升自动化、智能化和信息化能力,并借力于两化融合以提升企业核心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Q:中国制造企业的转型升级过程中,哪些企业将胜出?哪些企业必将被淘汰?对他们有怎样的建议? 

A:通过掌握核心技术,提升管理能力,扩充人才储备,脚踏实地的推进先进制造领域的各项进步。此外,善于拥抱工业数字化趋势的企业将更具竞争力。工业公司要想生存就必须进行数字化。互联网已经改变了消费领域,而这一价值在工业领域还有待释放。我们必须把信息转化为有价值的洞见,并将这些洞见转化为业绩。在数字化进程中,充分利用工业互联网等新兴技术理念去优化现有的工业制造流程,从而提升运营效率和生产效率,降低成本。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点击空白区域关闭图片,
双指拖动可放大图片,单指拖动可移动图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