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资源和环境危机下,仅仅依靠于能源的生产和供给已不是长久之计,我国早已把能源消费和用户需求问题提上发展议程。在“互联网+”发展大潮下,传统能源行业与其他领域的跨界融合已形成不可阻挡之势。
低压电器作为供电系统中影响电力可靠性的重要因素,也面临着产品的升级换代和市场重新分割的问题。在国家大力发展电网建设的同时,电力设备市场迎来发展的黄金期,据相关研究专家估计,2015年我国低压电器市场规模将达750亿元,市场增速将达20%左右。 “包括北京博顿电气有限公司在内的国内低压电器企业,要有一个产业的提升来迎合物联网技术的产业化发展和工业4.0发展的趋势。”2015年10月18日, 北京博顿电气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晨阳在2015中国能源互联网大会暨智慧能源产业博览会上表示。
北京博顿电气有限公司从业电力行业多年,在建筑自动化、工业自动化、新能源技术、能效管理、物联网、智能家居等多领域发展,抓住“互联网+”和智慧能源产业发展的机遇,北博顿电气有限公司携其BE-cloud能效管理系统等产品,应邀参加了2015能源互联网大会暨智慧能源产业博览会。北极星输配电网记者在2015中国能源互联网大会暨智慧能源产业博览会期间对北京博顿电气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晨阳进行了独家采访,以下为对话实录:

把智能硬件与互联网相结合做能源互联网的推动者
记者:国外低压电器品牌一直抢占中国内地市场,您是怎样看待当前的中国低压电器市场的?与国外企业相比,我国低压电器制造企业有哪些瓶颈问题亟待破除呢?
李晨阳:与国外相比,我国的技术人员可以说是专业性有余,跨界性不足,搞材料的只懂材料,做机械的只对机械了解,做电子的只对电子了解。现在看来,整个低压电器行业的发展一定是跨领域的结合、跨技术的结合,我们国内的制造企业还没有做到跨技术的融合,产品还是停留在低端产品阶段,这方面始终是走在国外企业的后面,国外企业的融合比我们做的更好一些。
包括北京博顿电气有限公司在内的国内低压电器企业,要有一个产业的提升来迎合物联网技术的产业化发展和工业4.0发展的趋势,应该从以前只是被动地响应设备的保护,变成主动地预测、判断用户和设备本身提出的要求,去响应电力和新能源、通信技术的融合,以及对用户需求的满足,以上都是我们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
记者:当前,电力设备市场竞争激烈,与其他同行相比,博顿电气自身的产品竞争力优势是什么?
李晨阳:北京博顿电气有限公司是专门生产低压电器的公司,以前以生产低压电器的硬件产品为主。随着业务的拓展,我们逐渐由单纯生产硬件产品,往软件、系统集成、服务等方面拓展,我们目前提出的口号就是:把智能硬件与互联网相结合,做能源互联网的推动者。我们侧重于用户侧,尤其是园区能源互联网和楼宇能源互联网中相关的一些技术。
北京博顿电气有限公司主动迎合行业的发展,从原来单纯以电力末端的设备控制保护为主,转变到以用户的需求为中心,我们对产品的种类做了一个延伸,由单纯的生产低压电器拓展到末端的采集设备(比如电力仪表、传感器、采集器,再加中间的整个控制的平台、能效监测软件、智能配电系统的软件),集成了从采集、软件分析、平台建设再到末端执行的完整的用户侧产品链,即硬件产品到软件服务的“一揽子解决方案”,这就是我们的优势所在。
制定多元化营销策略打造产品完整闭环
记者:配电网建设改造投资的加大,拉动了对电气设备的需求,电气产品市场迎来发展黄金期,博顿电气为此制定了什么样的营销策略?您能介绍一下目前实施情况吗?
李晨阳:我们的营销策略就是把我们的产品分成工程类产品、配套类产品、系统解决方案三类产品,根据这三大类制定相对应的营销策略。首先,工程类产品的营销策略是通过传统的社交的渠道来完成产品的销售。其次,配套类产品利用互联网营销,快速地为客户提供“点对点”的服务,并且和新能源、设备厂商合作,作为其产品的一部分配套。第三,我们公司在将来的计划中更会侧重于系统解决方案(以能效管理系统、智能配电系统及其他的系统解决方案为主),营销方案更多的是与专业的行业公司一起做资源整合,作为楼宇智能化解决方案的一个配电系统子项。以我们目前的行业现状来说,任何一个公司都不能提供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一定是要有专业化的公司做专业化的事情,比如说专业的安防公司、专业的网络公司、专业的电力解决方案公司、专业的智能家居公司等等,而我们是专业的做电力的公司,通过与系统解决方案的总包公司合作,来推动我们公司系统解决方案产品的发展。
记者:近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倡议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您是怎样理解能源互联网的?博顿电气准备从哪些方面开展能源互联网业务呢?
李晨阳:能源互联网的概念非常大,是一个很大的范畴包括了电力、石化、新能源以及各种生物质能源等的融合。这里面的产业链很大,以国家电网主导的全球能源互联网、国家能源互联网,省级的能源互联网,城市级的能源互联网,城市级往下园区级、楼宇级,再往内部延伸就是以智能家居为代表的家庭级,这些都是能源互联网的有机融合与构成部分。
北京博顿电气有限公司侧重于园区级和楼宇级的能源互联网,但是园区级和楼宇级的也会涉及很多的行业和技术。博顿电气侧重于电力本身的一些采集、分析、控制和电力多来源的调配,以能效监测、管理作为一个切入,能效监测管理提供的是云平台的服务,例如博顿电气的BE-Cloud能效管理系统。此外,我们近期把所有的低压电器元器件都做了智能化处理,与采集器、网关、BE-Cloud能效管理平台做通讯,这样一来,我们的产品链便有了一个完整的闭环。
智慧能源产业发展 微小型企业是能源互联网的有机融合构成
记者:目前,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朝着智能化发展,智慧能源概念近几年兴起,您认为其产业发展趋势是怎样的?您对智慧能源产业的建设有哪些看法?
李晨阳:北京博顿电气有限公司是一个小微型企业,但我认为,任何一个大的生态都是由一些微小的事物构成的,我们有我们适合自己企业发展的判断。至于说行业的发展来看,需要国家来主导它的“造血能力”,主导它的“动脉”、“静脉”的有机构成,但也一定离不开我们这些“毛细血管”的有机融合。
特高压的主干网、各个省级的坚强电网等都是能源互联网的有机构成,有了在此基础接入新能源,比如风电、光伏、储能技术、电动汽车、各种生物质能源、潮汐、地热能源的融合,甚至是跨界的电力和石化的交汇的能源的调配,都是能源互联网的有机构成。大的框架一定是要由国家在政策和产业链上引导、主导,去搭建,才能承载我们这些毛细血管企业的成长和壮大。
跨界的融合,一定是多业态的融合,不光是电力、通讯、IT 企业及互联网企业的融合,而且是制造企业、软件企业、服务企业等的大融合;技术的发展一定是多种类技术的融合。在标准的制定上,在产业的跨界上,一定是需要很多的产业联盟、协会,去引导一些标准制定,一些科研院所和学校做一些技术上的研究,对于企业来说,更多的是做一些技术的应用、转化。
所谓智慧能源的建设,从国家层面上来说,一定是需要各种部门相应的配合,现在很多标准之间还没有打通,这是需要国家去解决的问题,我们作为企业来说,是要适应标准和政策,如果标准过多的话,一定会给企业带来过多的成本和投入。能源互联网的行业还没有打通,互联互通就谈不上了,更不要说走出国门了,自己国内的问题还没有解决,走出国门要以什么标准为主导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这些问题一定是需要更高层级来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