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1000千伏淮南—南京—上海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南京变电站施工工地,国网江苏省送变电公司油化实验室负责人邓福亮带领团队通过在工地上建立的移动式油化实验室,现场完成了从特高压变压器本体采集油品,到对油品介质损耗、油中颗粒度、体积电阻率等12项数据的检测。
移动式油化实验室为全国首创,不仅节约了将油品运回实验室的途中时间,还避免了运输途中色谱微小变化造成的检测精度下降问题。这是省送变电公司积极开展群众性创新活动的成果之一。近年来,该公司以制度激活创新,以渠道带动创新,充分发挥职工创新工作室在群众性创新活动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将群众性创新成果应用于特高压工程建设之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拓展创新渠道 营造群创氛围
2015年,江苏省送变电公司已有3项成果分别荣获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一、二、三等奖,1项成果入围全国电力职工技术成果奖,“多层保温式移动车载式绝缘油集中测试实验室”等6项创新成果获得国家专利授权。群众性创新硕果累累,得益于该公司构建了完善的群众性创新激励机制。
今年2月,该公司以创新工作室为主体,组建了线路、变电、调试和装备等4个群众性创新专业工作小组,建立了线路、变电、调试和装备等4个群众性创新微信群,实施群众性创新月报制度,并对定期评选出的创新先进单位、“创新之星”提出的合理化建议给予奖励。各分公司、工作小组积极行动,比创新方法、赛创新成效,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员工的创新热情。
开展群众性创新活动,机制完善是根本,渠道畅通是保障。“由于工程分布广、专业种类多、人员分散等原因,以前我们的群众性创新分散在各个专业之中。有的专业有了好的想法和做法,因此交流渠道不畅,其他专业并不能及时分享,创新交流呈‘孤岛’状态。”省送变电公司工会主席邓群介绍,4个群众性创新微信群目前已吸引300余名有关单位负责人、专业骨干、班队长等加入。许多疑难问题,一人提出,众人解答,营造了良好的创新氛围。
“检查多芯抱杆通信电缆的通断情况耗费时间特别多,请各位兄弟支支招,有没有简便的检测方法?”8月10日18点,特高压租赁分公司电气专职徐扬在“装备创新”微信群里看到了该分公司维修车间检测员张琳的提问。他结合自身专业,提出了通过设置抱杆航空接头插口,研制专用电缆检测设备的想法。随后,该分公司创新团队按照这个思路,设计制作了一套抱杆电气检测柜,并于9月25日应用于返库抱杆的电缆检测中。经测算,使用这套电气检测设备后,每套抱杆线芯通断状态的检测时间由2天缩短至1小时。按照该分公司每年检测232台抱杆设备计算,每年就可节省人工费用12万元。
紧跟工程热点 攻克施工难题
“内部温度:17℃,外部温度:2℃,混凝土内外部温差:15℃,符合标准。”今年1月5日,淮上线(北环)工程南京站GIS基础施工工地上,省送变电公司土建分公司运用其创新成果——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温度监控装置,对浇筑好的混凝土进行了实时监控。
“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是基础施工的核心,浇筑出的混凝土内外部温差最大不能超过20℃,否则会出现裂缝,影响工程质量、延误工期。”负责土建施工的项目副经理何鹏介绍,为保障混凝土浇筑施工万无一失,工程开工前,土建分公司创新团队开展技术攻关,研制出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温度监控装置,利用内置芯片测试温度,并将温度信号转换成无线信号发送至监控电脑,实现了对混凝土凝固过程的24小时实时监控。
特高压工程建设过程中突发状况多,且往往没有现成的技术经验可供借鉴。为此,省送变电公司组织成立了以技师、高级技师为带头人的4个专业创新团队和8个职工创新工作室,紧跟工程进度开展攻关与创新,破解了一个又一个施工难题,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5月6日,1000千伏蒙西—天津南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9标段21号铁塔开始实施基坑爆破作业。看着基坑洞口久散不去的灰尘,省送变电公司送电分公司创新团队负责人赵冬陷入了沉思。回到项目部后,他立即组织召开“诸葛会”,从烟囱中得到启发,创新提出烟囱排尘法,将自制的十多米长的大直径PVC管垂直放入爆破后的基坑中,形成“烟囱效应”,使弥漫的粉尘快速通过管道中流出。据测算,这一创新成果使得基坑开挖过程中的粉尘排空时间由5小时缩减至1小时。
推广成果运用 助力工程建设
近年来,省送变电公司积极拓展沟通渠道,大力推广创新成果应用,使各专业、分公司及时分享到了创新的“甜头”。据介绍,2014年至今,该公司共有40多项创新工艺、20余个创新成果在1000千伏蒙西—天津和榆横—潍坊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线路工程、±800千伏灵州—绍兴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工程等施工建设中广泛应用。
大截面导线在特高压交直流输电线路中广泛应用,然而,大截面导线在压接后容易出现“飞边”现象。针对这一问题,该公司金振强创新工作室多次试验,于去年5月创新提出了PE膜包覆压接管压接法,基本消除了大截面导线压接产生“飞边”的问题。目前,该项创新成果已被推广至各特高压工程施工中广泛应用。
“1000千伏淮上线(北环)工程南京站的压接管多达上千只,按照以往方法,每处压接管毛边需安排专人花约15分钟时间进行处理,按1000只压接管计算,需额外耗时1.5万分钟,约为33个工日。采用PE膜包覆压接管压接法后,节省了大量人力,工艺水平也得到了有效提高。”金振强说。
特高压工程施工建设中立塔使用的大抱杆顶升系统在无负载的条件下无法检查液压系统的密封性。为解决这一问题,去年10月,该公司特高压租赁分公司创新工作室研制出了能模拟出抱杆负载工作状态的液压顶升系统检测装置,使得检测工作无需再委托外部单位,在该公司车间内即可完成。按照一批次检测45台顶升泵站和90只顶升油缸计,检测费用也由原来的10多万元降为1万元左右。
目前,该液压顶升系统检测装置已在液压压接机、弯排机、弯管机等其他原理相似的液压装备密封性检测中得到广泛应用。
原标题:江苏送变电群众性创新 浇灌质效提升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