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中经济联合会日前在科隆举办德中经济合作研讨会,以“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为题,围绕工业转型和德中两国在这一领域的合作机遇展开深入讨论。北威州经济部国务秘书霍泽尔斯基、德中经济联合会主席卢克斯、德国汇丰银行监事会主席施密茨、德国西门子公司首席执行官希格斯、科隆工商会主席格尔克等近300位经济界人士出席。驻杜塞尔多夫总领事冯海阳应邀在会上做主旨发言。发言全文如下:
尊敬的霍泽尔斯基国务秘书,
尊敬的卢克斯主席,
尊敬的各位企业家朋友们,
女士们、先生们:
感谢本次研讨会的组织者邀请我就“当中国制造2025遇上德国工业4.0”这个热门话题与大家进行交流。
首先,我应约介绍一下“中国制造2025”规划纲要究竟有哪些主要内容。
中方认为,中国要实现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大约需要用三个十年左右的时间,“中国制造2025”也就是三步走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这个纲领将从哪些方面促进中国制造业由大变强?中方专家用“一二三四五五十”做了概括。
“一”是一个目标,即成为制造强国。
“二”是指通过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化深度融合发展来实现这个目标。
“三”是通过“三步走”战略来实现目标,大体上每一步用10年左右的时间。第一步,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中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中国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四”是四项原则: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全面推进、重点突破;自主发展、合作共赢。
第一个“五”是五条方针,即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和人才为本,这些针对的都是中国制造业的五大短板。
第二个“五”是五大工程: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旨在强化制造业基础的工业强基工程;智能制造工程;绿色制造工程;高端装备创新工程。
最后,“十”是十个重点领域: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天航空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农业机械装备。
由此引出我要回答的第二个问题,“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有何异同。
综合各方分析,从大的方向上来说,是不谋而合、异曲同工。
两者相同之处,一是在使命层面都是为了迎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到来,希望在新一轮全球制造业分工和竞争中抢得先机,发挥各自优势,寻求更大发展空间。二是在理念层面都把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放在第一位。德国工业4.0着眼高端装备,提出建设“信息物理系统”,并积极布局“智能工厂”;中国制造2025提出以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构建信息化条件下的产业生态体系和新型制造模式,两者都是为了顺应信息技术加制造技术融合这一大趋势。
两者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发展基础、产业阶段、战略任务各有不同。
第一,德国是世界制造业强国和领先的工业制成品出口大国。而中国在研发投入、技术水平、产品质量和品牌形象等方面与德国还存在较大差距。
第二,德国的工业4.0是在完成工业1.0、工业2.0,基本完成工业3.0后提出的发展战略,是自然的串联式发展。中国制造业尚处于工业2.0和工业3.0并行发展的阶段,必须走工业2.0补课、工业3.0普及、工业4.0示范的并联式发展道路,中国的任务更加复杂、艰巨。
第三,德国工业4.0是瞄准新一轮科技革命制定的措施,主要聚焦制造业的高端产业和高端环节。中国制造2025是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整体谋划,不仅要提出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的路径和措施,还要加大对量大面广的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力度,同时还要解决制造业创新能力、产品质量、工业基础等一系列阶段性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由此引出我提供给大家参考的看法:“中国制造2025”既为德国企业带来巨大商机,也为中德发展创新合作提供了良好契机。
从商机看,中国制造业能否成功实现中国现有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实际上成为了中国能否顺利实现“中国制造2025”这一战略目标的关键部分。在此背景下,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为德国企业“转”出了哪些市场机遇,“升”温了哪些合作领域?
首先,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总的看主要包括两项举措:一是调整产业结构,二是扩充产业结构。众所周知,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具有广阔市场潜力的产业,都是德国企业的优势产业。德国企业在服务业中也拥有较强的核心竞争力,在创意设计、技术研发、销售服务等方面优势明显。围绕中国制造业的存量改造,德国企业可以通过并购重组等多种方式拥有这一市场更多份额;围绕引进增量,德国企业可以直接投资,在这一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取得更大的市场空间。
第二,中国推动传统产业逐步升级换代,加快发展新兴产业,这意味着过程和时间,这一段时间中国自身制造业在规模、质量、水平上都还远远不能满足这个巨大的市场。据中国海关统计,2015年1月中国进口工业机器人3588台,同比增长37.5%,价值3.8亿元。2015年1季度中国进口金属加工机床19168台,增长6.9%,价值128.5亿元。进口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部件16538台,增长6.5%,价值396.6亿元。未来,无论是传统产业升级换代还是新兴产业发展所形成的市场,中国都在秉持开放思维。拥有相关核心技术的德国企业如果不失时机赴华经商投资,一定能够获得丰厚的回报。
第三,中国企业经营方式和利润模式同样面临转型升级的需求。就中国许多老工业区企业经营方式和利润模式转型而言,从OEM(原始设备制造商)到ODM(原始设计制造商)到OBM(原始品牌制造商)是企业发展的必然。中方企业经营方式和利润模式的转型,既需要内部动力,更需要外部推动。这种外力,就是德国企业的优势所在。如果德国企业能够大力开发这部分市场,一定有钱可赚。
从发展创新合作看,围绕“创新”这一主题,“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对接工作正在稳步推进。
首先,中德两国领导人明确提出要建立和发展中德创新伙伴关系,两国政府共同发表的《中德合作行动纲要》纳入200多项合作倡议、项目和举措,涵盖20多个细分合作领域,充分体现出中德合作领域广、程度深、成果实的特点。中德建立发展创新伙伴关系,将给两国合作和各自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中方高度重视与德国的创新合作,愿与德方加强战略和政策对接,结合各自优势,共同提升两国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整体竞争力。
第二,中国创新驱动发展之路,是一条开放合作、互利共赢之路。中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注重在国际合作中实现创新发展,同时,鼓励各国企业投资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制造业,也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在境外建立生产基地、研发中心、销售网络等。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将走进德国投资兴业。它们将谋求通过与德方企业的强强结合,获得德方伙伴的先进技术,也获得其强大的海外分销及服务网络;而德国企业加强与中国企业的务实互利合作,也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进入高增长的中国市场的机会,从而使德国继续领跑全球制造业,保持德国制造业的全球竞争力。
第三,当今世界,标准化水平已成为各国各地区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素。以标准化战略提升本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是中德两国的共同需求。中国一直是国际产能合作的重要参与者。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在全球经济格局以及产业链条中的地位已今非昔比。中德在智能制造领域开展更多对话交流,进一步推动标准化合作,制定一批通用标准并向更多的国家和地区推广,并努力形成国际标准,既符合两国制造业的长远利益,也有利于共同推动全球制造业创新发展。
各位朋友,中国有句谚语叫做“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企业家是最懂得用脚尖说话的群体。可以预期,在全球资金、产业、技术正迎来新一轮深刻调整的背景下,中德产业优势互补、协同创新发展的途径和方法势将层出不穷并结出新的硕果。在此意义上,再次感谢今天的研讨会为我们提供信息和观点交流的平台,感谢各位倾听我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