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山升起了红太阳,拉萨城内闪金光这首表达西藏人民获得新生后无比兴奋心情的经典老歌《逛新城》,至今仍被人们传唱,听着熟悉的旋律,再看看今天的高原城乡,在拉萨这座高原古城居住了几十年的罗布顿珠老人深有感触地说:拉萨真是越来越漂亮,也越来越亮了,这得感谢武警水电官兵啊。面对西藏人民深切

首页 > 水电 > 水力发电 > 报道 > 正文

点亮高原万家灯火

2015-09-10 10:28 来源:武警水电二总队 作者: 徐迎华、蔡必维

“雪山升起了红太阳,拉萨城内闪金光……”这首表达西藏人民获得新生后无比兴奋心情的经典老歌《逛新城》,至今仍被人们传唱,听着熟悉的旋律,再看看今天的高原城乡,在拉萨这座高原古城居住了几十年的罗布顿珠老人深有感触地说:“拉萨真是越来越漂亮,也越来越‘亮’了,这得感谢武警水电官兵啊。”

面对西藏人民深切的呼唤,水电兵前仆后继,用生命建起一座座电站,为雪域高原带来光明

从拉萨市出发,沿雅鲁藏布江西行83公里,站在海拔5300米的冈巴拉山上放眼望去,与湛蓝色的天空交相辉映的湖水静静地流淌,支离破碎的湖水在九曲十八弯里洒下无尽柔情,与其说是一座湖,倒不如说是一条自在的河流,这就是被誉为“神女耳坠”的西藏三大圣湖之一的羊卓雍湖,而湖的一旁就坐落着党中央在自治区成立20周年时献给西藏人民的一份厚礼——羊湖电站。

1985年夏天,在西藏自治区成立20周年的庆祝大会上,党中央郑重承诺:把建设羊湖电站作为一份礼物献给西藏。

然而由于高原环境恶劣,条件艰苦,工程艰巨,许多施工单位望而却步。一些外国水电专家断言:中国人不可能在“世界屋脊”上建成这座电站。“党中央建设羊湖电站,对于发展边疆经济、保证社会稳定、增强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武警水电指挥部党委作出决定:“为西藏人民修电站送光明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1985年8月2日,武警水电部队从全国各大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工地抽调精兵强将,千里挺进雪域高原。一队由挖掘机、推土机、自卸车等大型施工设备和数千名武警水电官兵混编而成的钢铁长龙,碾碎唐古拉山的千年冰雪,迎着寒风,一路浩荡前进,杀人高寒、缺氧的重围,一场为西藏人民送光明的战斗在地球第三极打响了。

在长达13年的漫长建设中,老一辈水电兵们冒着零下40多摄氏度的严寒和头疼欲裂的严重缺氧,住着四壁透风的帐篷、睡地铺,推着手推车、架着风钻、扛着铁锹、十字镐一刻不停地投入到繁忙而艰苦的施工建设。在电站的隧道施工中,官兵们站在没过腿肚的冰冷刺骨的积水中施工,冻得实在受不了就喝上几口白酒。一个班次下来,双手被水泡得发白,冻得不能弯屈,浑身透湿从洞里走出来,被寒风一吹,都变成了“冰人”,脚上的水靴要用火烤才能脱下来。

1998年9月18日,羊湖电站竣工移交时,工地沸腾了,藏族人民心中的圣湖之水,瞬间化为神奇的电能照亮高原,藏族同胞身着节日的盛装载歌载舞,用最质朴的方式表达着他们的喜悦和对水电官兵的感激。

2001年8月,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会议确定的62项国家援藏工程中最大的水利工程满拉电站竣工,总装机容量2万千瓦,总库容达1.55亿立方米,新增灌溉面积18.5万亩。

2004年5月4日,西藏昌都地区金河水电站首台机组发电投产,一直制约着藏东经济发展的缺电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2006年9月,阿里狮泉河首台机组发电,结束了全国最后一个地区所在地无常规用电的历史。

2007年9月23日,西藏直孔水电站宣告正式建成完工,为西藏经济发展和青藏铁路运营提供了可靠的供电保证,标志着西藏自治庆电力工业建设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2008年11月28日,西藏“十一五”规划中第一个国家重点工程雪卡电站四台机组比合同工期提前一个多月全部实现投产发电,每年将有1.82亿千瓦时的电量输入西藏电网。

2011年6月17日,总投资12.88亿元、装机容量10.2万千瓦的老虎嘴水电站三台机组正式投产发电,标志着西藏电力装机容量突破100万千瓦。

2013年12月,西藏旁多水利枢纽工程首台机组正式投产发电,再增灌溉面积65.28万亩。

在进驻西藏的30年里,武警水电官兵先后在西藏四大山系、五大水系、七大行政区,3000多公里长的战线上参加了羊湖、满拉、直孔、藏木、多布、旁多、拉洛等24项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所参建的水利水电工程占西藏解放以来全区水电装机总容量的75.39%,承建的西藏柴曲、查龙、普兰和狮泉河水电站彻底改写了西藏那曲、阿里两个地区和普兰、仲巴、札达3个县有水无电的历史,构成了藏中、昌都、林芝、阿里等四个区域性电网骨干,部队承建的工程创造了多项全国之最和世界之最,其中满拉水利枢纽获国家建筑行业最高奖“鲁班奖”。1995年8月,国家电力工业部授予武警水电三总队“世界屋脊水电铁军”荣誉称号,水电部队为西藏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乃至祖国的边疆稳定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受到了西藏自治区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的高度称赞。

以惊人的毅力和勇气,挑战极限,在电力天路建设中上一线、打头阵,用忠诚卫士的情怀在生命禁区续写新的辉煌

穿越莽莽昆仑、跨过唐古拉山的青藏公路、青藏铁路,犹如象征吉祥如意的东方哈达,把青藏高原和内地紧紧相连。被誉为“电力天路”的青藏交直流联网工程,将成为又一条造福青海、西藏人民的幸福天路,工程全长1038公里,是目前在建的世界最高海拔直流输电工程,也是世界上穿越多年冻土里程最长的输电线路。工程建成后,一直孤立运行的西藏电网将与全国大电网联网,彻底解决西藏缺电问题。在西藏电力建设中屡建奇功的武警水电二总队又一次迎难而上,承担了工程第8和第9标段,拉萨换流站施工和全线的医疗保障任务。这群可爱的水电官兵在这里挑战生命极限,架设“电力天路”,并在千里青藏线神话般地建起了一个个设备齐全、功能先进的综合医疗救治站,日夜守护着高原电网建设者的生命安康。

青藏联网工程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穿越冻土层最长、施工难度最大的输电线路工程,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个国家掌握高海拔输电线路施工技术。为了攻克高海拔、多年冻土施工技术,保证工程质量,他们从青藏铁路施工中总结探索高原施工的特点规律,借鉴和吸收国内外先进输电线路技术,采用“大吨位吊车机械化组塔”“内悬浮内拉线铁塔组立”和“多种机械配合组立”等先进作业方式,减少了人员投入,提高了作业效率。

在工程建设中,官兵始终坚持质量与环保并重,不仅是工程建设的参与者,而且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的守护神。线路基础施工对草场有一定的破坏,为把对草场的破坏减小到最低程度,他们在施工中想方设法采取各种保护措施。为减少对草地的碾压,人员、大型设备进场时,尽量按现有的老路行进;没有老路可循时,项目部专门采购了草垫、棕垫,在进场道路上一层层铺放。基层开挖浇制前,用彩条布把弃土、砂石骨料、水泥等垫起,坑口的草皮成块铲起,像呵护刚出生的婴儿一样,放在地面垫好的彩条布上,并安排专人进行浇水养护,等基础浇制完成后,又将它移放归位,恢复原来的面貌。

为确保青藏联网工程建设大军在1038公里长的战线上得去、站得稳、干得好,水电二总队医院全员一起上线进行医疗保障,在工程全线建立了31个一级医疗站、10个二级医疗站,并在格尔木市和拉萨市建立了三级医疗站,320名医护人员在青藏高原上日夜守护着万余名电网建设者。2011年12月9日,这条世界上海拔最高、高寒地区建设规模最大、施工难度最大的输变电工程——青藏联网工程提前一年建成并投入试运行,在工程一年多建设期,武警水电二总队累计保障参建人员300多万人次,诊治各类病人13万多人次,其中,高原肺水肿72例、高原脑水肿33例、急性高原反应近3万人次,所有病例均得到治愈,无一例外送,实现了零死亡、零伤残、零高原病后遗症、零鼠疫传播的“四零”目标。

斩落征尘又上路,茫茫西部兵车行。2014年3月,武警水电二总队200余名官兵携带260余台(套)专业装备再次挥师雪域高原,承担起了川藏线全线海拔最高,作业环境最险,施工难度最大的15、16两个标段的建设任务和西藏段720公里的医疗保障任务。

川藏联网工程地处川藏交界的“三江”断裂带,地质结构最复杂、地质灾害分布最广,沿线翻越山峰近百座,被誉为世界最具挑战性的输变电工程,其艰苦程度可想而知。任务区平均海拔在4200米以上,全线均为高山大岭,最大高差达1000米,空气中的含氧量不到内地的50%,官兵们战胜了高寒缺氧、强辐射和泥石流灾害频发等自然威胁,克服了驻地生活物资匮乏、缺水少电等生活困难,住帐蓬、啃干粮、爬雪山,平均每天工作14小时以上,先后攻克了“高寒基础施工、高原导线展放、高山材料运输、高原后勤保障”四大世界级输变电施工难题,开创了“断裂带”输变电施工先河,圆满完成了工程建设任务。

2014年11月20日,川藏电力联网工程建成运行,联通西藏昌都电网与四川电网,结束了西藏昌都地区、四川甘孜南部地区长期孤网运行的历史,从根本上解决了145多万群众缺电和无电的难题,突破制约该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为藏区民生改善注入新的动力,实现资源优势转化发挥重要作用。被藏区百姓称为“民心工程”和“光明工程”。

应急救援,水电部队勇打头阵;扶危济困,水电官兵爱心接力,哪里有需要,哪里就会飘扬“水电铁军”的旗帜

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林芝市八一镇巴吉村的烈士陵园里,7名在2000年易贡山体滑坡救灾中英勇牺牲的水电兵永远长眠在这片土地上。水电部队的领导和官兵经常来到这里为他们扫墓。

2000年4月9日,西藏林芝地区波密县易贡藏布江扎木弄沟因气温变暖、冰雪融化发生举世罕见的巨型高速滑坡,形成长、宽各约2500米,平均高约60米,体积约3亿立方米的滑坡堆积体。堆积体将易贡藏布江拦腰截断,致使上游易贡湖水位急剧上涨,拦存水量急剧增加,造成易贡湖区两乡一场(波密县八盖乡、易贡乡和易贡茶场)与外界交通中断,4000余人被困。专家指出,这是一次地质灾害史上规模为世界第三、亚洲第一的特大山体崩塌。

灾隋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领导高度重视,要求立即采取积极措施,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国家防总、水利部及时决定由武警水电部队承担施工难度最大的开渠泄流的任务。部队迅速抽调西藏、新疆、青海、湖北、安徽、四川、重庆等省区救援力量。

抢险过程中,由于人数有限,除了部分推土机操作手实行三班倒作业外,大多数推土机和挖掘机、装载机操作手及工程运输车驾驶员实行24小时两班倒作业。战斗中经常发生操作手、驾驶员生病、中暑等情况,操作手、驾驶员上班时间往往要延长,他们上机操作十几个小时是极其平常的事,有的同志甚至连续上班二十多个小时。由于长时间高强度的劳作,困乏成为战士们最大的敌人,为了确保安全和任务完成,他们给眼睛抹清凉油、一支接一支地抽烟、揪自己的皮肉、用冷水浇头,想尽一切可能的办法来保持清醒。

2000年5月31日,水电二总队一支抢险分队在撤出战斗途中,遭遇车祸,7名同志受轻伤,3名同志受重伤,刘晓红、张召营、彭敏胜、杨金付这4位抢险勇士永远地长眠在了雪域高原。7月7日上午,转入水毁川藏公路抢通战斗的水电三总队抢险突击队,在一滑坡段再度遭遇山体大滑坡,副中队长李忠法等4名官兵死里逃生,詹晓辉、吕兴业、孙占云3名战士壮烈牺牲,他们的青春永远定格在二十多岁的记忆中。

经历33天的生死大救援,武警水电部队成功排除了这场特大险情。

2013年3月29日早晨6时许,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泥石流灾害致西藏甲玛矿区83名工人被困。灾害现场,大量的泥石块裹挟着无数房屋碎片,像搅拌过的混凝土,难辨形状;一栋接一栋的房屋被碎石掩盖,像是穿上了岩石盔甲……危急时刻,武警水电三总队再次临危受命,第一时间派出200余名救援队员携带大型抢险设备,从西藏旁多和多布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现场星夜驰援,长途奔袭500余公里,翻越3座海拔5000多米的雪山,于3月30日凌晨3时许抵达救援现场。由于还是冬季,在海拔4700米的高原,氧气只有内地的40%—50%,寒风像刀子一样吹得救援官兵脸上生疼,就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一场与时间赛跑、与灾难抗争的救援攻坚战就此展开。由于高原缺氧严重,加上体力严重透支,第一天就有多名战士晕倒在现场。挖掘机操作手汪友波忽然晕倒趴在方向盘上。刚被救醒,他就说:“没事,我能继续工作!”

抢险官兵们身上的棉袄湿了干、干了又湿,汗水和灰尘黏在一起,全部起了“白斑”。渴了,喝口凉水;饿了,啃口干粮。

3月30日17时,第一具遇难者遗体被武警水电部队救援队找到;

3月30日20时,第二具遇难者遗体被找到;

3月31日13时,第三具遇难者遗体被找到……

逝者的亡灵终于得以告慰……

在西藏30年的日日夜夜中,武警水电官兵在实践投身西藏建设中学人民、爱人民、为人民,用自己的真情和壮丽人生,谱写了一曲陆与藏区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和无私奉献的凯歌。

山歌在高原回荡,似雪山在深情诉说。一块由国务院授予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牌匾被官兵们珍藏在警史馆最显眼的地方。在建设西藏、造福人民的进程中,武警水电部队官兵始终牢记人民军队的根本宗旨,坚持“把驻地当故乡,视人民为亲人’,开展警民共建活动。部队进藏30年来,先后投资300万元无偿援助林周县、加查县、林芝县、贡嘎县、浪卡子县、江孜县、桑日县等地修建公路和维修灌溉设施等,向“希望工程”捐款160余万元,为西藏各地区新建“武警爱民小学”16所,为建设西藏、造福西藏、稳定西藏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无数次权衡、选择.舍弃……二十多年与雪山冰川相伴,水电兵心中蕴藏的火热情怀感天动地

有人说,水电官兵对西藏这片热土情有独钟。的确,为了把光明奉献给西藏人民,水电官兵的目标无悔地指向高原永不停歇的风沙和漫无边际的寒冷,还有一望无垠的雪原,单调寂寞的生活。

从1994年羊湖电站机电安装开始,被官兵们亲切地称为“雪域牦牛”的白学斌在西藏工作已经18年。18年来,这个硬汉已记不清多少次因缺氧而晕倒在工地上。在羊湖电站机组安装轮换拧螺栓时,一不小心,锤子蹭到了他大拇指上,半片指甲立即被掀掉,鲜血直流,但他忙得感觉不到疼,简单用创可贴和布一缠,继续干,直到晚上疼痛难忍才下山治疗。如今,他右手大拇指的指甲还是从中间裂开来长,成为一个永久的纪念。

中队长张佑军一毕业就分配到西藏老虎嘴电站工作,扎根高原7年,至今还奋战在西藏电力施工一线。在探亲休假期间,亲朋好友为他介绍女朋友,但有的女孩听说他在西藏工作,就找各种理由推掉了;有的女孩提出只要他调离西藏就可以进一步交往发展。面对这些,他总是很坦然地说:“我热爱部队,离不开与我朝夕相处的战友,更离不开雪域高原。”

高原地带,由于缺氧,人嘴唇会发紫,舌头也会失去味觉。吃什么都没味道,而且吃一点就会胀气。吃得少,自然就会瘦。从高原上下来的人,都会瘦10斤左右,有的甚至瘦了20多斤。回到平原以后也很难恢复到原来的体重。长期在高原工作的人,或多或少都会出现记忆力衰退、心轴偏转等症状。有数字显示,30多年来,水电部队万余名进藏官兵中,有超过60%患上了各种高原病,尤以高原性心脏病、脑水肿、肺水肿、胃肠道疾病最为突出。

但是当被问道,身体受到损伤,你是不是后悔来到这里时,几乎所有水电兵的回答都是:“不,能够为西藏人民送来光明,我感到非常自豪,这是我们水电战士的职责!”

一座座电站照亮了雪山草原,点亮了万家灯火,为西藏人民托起了一轮又一轮“金太阳”,使祖祖辈辈用牛羊粪火取暖、点酥油灯照明的200多万藏族同胞看上了电视、用上了冰箱,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亲眼见证这一辉煌历程的藏族女教师央金卓嘎唱着“玫瑰花的种子是太阳,幸福生活的种子是明灯”,为官兵献上洁白的哈达。西藏自治区原妇联主席嘎尔玛曾动情地说:“西藏人民获得了两次解放,第一次是金珠玛米让藏区的百万农奴翻身做了主人;第二次是武警水电官兵为西藏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幸福。”

如今,掩映在蓝天白云之间的一座座水电站犹如一位位西部歌者,诉说着水电兵一段段如歌的往事,吟唱着一首首对建设者优美的赞歌。洁白的哈达、飘香的酥油茶献给雪域高原的光明使者——武警水电兵。“两岸夹山林木动,水轮飞舞电力生。”在这美好的时刻,西藏的蓝天白云不会忘记那日夜鏖战的壮观场景,淳朴善良的藏族同胞更不会忘记这群可亲可爱的水电兵。

作者: 徐迎华、蔡必维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