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茫茫的人海里我是哪一个,在奔腾的浪花里我是哪一朵,在征服宇宙的大军里,那默默奉献的就是我,在辉煌事业的长河里,那永远奔腾的就是我……”
在天水秦安县城东南郑川,群山翠树环绕着一个变电站,她就是共和国的第一座330千伏超高压枢纽秦安变电站,亦是我国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兴建的330千伏刘、天、关输电线路的配套工程。
秦安变是陕西、甘肃电网的功率交换中心,是天水东部电网的重要变电站和电源点,在甘肃电网的位置十分重要。自1972年6月15日投入运行,已有43年的运行历程,截至2015年8月3日已连续安全运行5070天。
这一组组显赫的数字,已令我们深深震撼于她的伟大,敬慕于她辉煌的历史,更敬羡43年来日夜坚守和呵护她的哪些可爱的电网人……
“330千伏秦安变电站是一座花园式的变电站,门前的大树,四周的鲜花,将变电站点缀的非常美;尤其到了夏天,那幽幽的清香弥漫在整个变电站,在这里工作非常的舒心……”变电站的站长薜卫东如数家珍的对我们述说着。
共和国的“长子”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中心工作转向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这时,电力工业的布局和发展被摆在了重要的位置,并被毛泽东主席形象的比喻为“国民经济的先行官”。从上世纪50年代“一五”计划制定起步,共和国就拉开了电力电网建设的帷幕。电网作为电力输送的重要通道,为祖国的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电力支撑。新中国电力的发展,以电网建设中的输变电电压等级提升为重要标志,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其中以电压等级提升的第一条输电线路为里程碑,使共和国的电网发展进入到新的划时代的变改中。
1972年6月16日投运的刘家峡一天水一关中330千伏输变电工程,是新中国电网建设的第二个里程碑。是中国自行设计施工、自行制造设备的第一条330千伏超高压输电线路,该线路起自甘肃永靖县境内的刘家峡水电升压开关站经天水的秦安变至陕西省关中眉县汤峪变,线路全长534公里,工程1969年10月开工,共立杆塔1219基,其中电杆358基,铁塔861基。它是连接陕、甘、青、宁四省的主干线。使关中、天水、兰州、西宁等几个独立电网实现连网,年输送电量16亿干瓦时,该线路把黄河上游第一座装机容量百万干瓦的刘家峡水电站丰富的水电能源输送到关中和天水等工业基地,使刘家峡水电资源得到优化配置,该输变电工程首次实现了中国电网从220千伏到330千伏的升级跨越,形成大西北独有的电网骨架。而当时的330千伏秦安变电站作为该工程的配套工程,成为其首座重要的枢纽变电站。
责任与使命同行
天水位于甘肃东南部,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素有“陇上小江南”的美称。而秦安330千伏变电站则位于天水秦安县城东南郑川,是刘、天、关输变电工程的中间变电站,如此优越的地理位置,极好的条件理所当然的成为了那个“备战备荒”时期变电站位置的极佳的选择。
330千伏秦安变电站优越的地理位置和非常的隐蔽条件,使得天空中飞机根本无法看到她的存在。她于1969年7月筹建,属国家“六五计划”重点建设工程项目,工程包括一条330千伏输电线路,三座变电站,而秦安变则属于该工程的首座枢纽变电站,并于1970年由甘肃送变电负责变电站的施工。而变电站也成为新中国许多电力专家和技术人员施展自己才华,实现自己梦想的地方。变电站的设备自已设计,然后由国内厂家进行制造,当时,许多设备的试验项目,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为我国电力工程设计走向完善、成熟奠定了基础。1971年11月30日18时29分,随着10千伏117国防三厂二回线天关线的合闸操作指令,强大的电流送到“国防三厂”,从此拉开了秦安变电站为地方供电的帷幕……
“当时建站的场面非常的壮观,近百只轮子的大型平板车拖着足有两层楼房高的变压器,出现在了天秦山间公路上,前有几十辆工程推土机、铲车等队伍开道,后有军车护卫压阵,老百姓则跟着拖着变压器的大型车辆慢慢行走,人山人海一点都不夸张。用直升飞机吊装百吨重的330千伏并联电抗器你们肯定没见过……”秦安变电站老师傅苟保弟为我们讲述着建站的情景。
秦安变电站不仅是我国电力设备制造和试验的基地,也是培养电力技术人才的摇篮。陇上继电保护专家景延吉,高电压专家邬伟民,运行老黄牛、二次设备“活字典”高级技师孙生茂,以及变电站的“美容师”白孝一等等都是那时期的老专家、老电力人。在秦安变电站的苟保弟老师傅的笔记上,我们还找到了丁俊发、樊习智、支永青、张景炎、刘振邦、白桂芬、毛冬梅等第一批创业者,也看到为变电站建设而出方案、画图纸的设计人员韩启业、王昱西、景延吉、饶光黔、向元生、方伯祥等专业技术人才,以及为秦安变安全运维、电网的坚强而尽职守护的张天真、何建军、苟保弟、陈根生、范真贵、梁保年、蒋旭前等,还有许许多多曾经为秦安变建设和安全做出卓越贡献的而没有留下姓名的无名英雄。
为电网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
随着电网飞速的发展,人民经济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天水已形成了机械、轻纺、电子三大行业为主导的工业体系,一座西北电器城正在崛起;五横三纵的省道国道及市区环形交通的贯通,天兰、陇海铁路复线的筹建,通讯网、电力网的扩建,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商贸流通业迅速发展,对外交流融合日益增加,投资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天水这片古老的黄土地发生了深刻的历史变化。
然而330千伏秦安变电站也一天天由幼年、青年变为老年,常年使用而未曾更换的设备,已明显出现了老化的现象,许多的设备则带病坚持工作多年。自动化程度低,隐患时刻威胁着变电站人员的安全。另外当初的一台9万千伏安的变压器,也已经无法满足当地用电需求。1980年,该站实施了二期扩建设、改建工程,先后增加了15万千伏安主变一台,改建330千伏三角形结线为四角形,一号主变更换增容至15万千伏安。
1992年至2002年,330千伏秦安变电站工作人员先后对设备区实施基础改造工程,对生产厂区空闲地、道路进行了整治、绿化。将全站的断路器、刀闸、隔离开关及操作机构进行更换,并首次引进了法国阿尔斯通公司的断路器,使得该站的设备更新工作有了变化。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站的二次设备由于时间跨度、种类繁多,型号庞杂等问题给运维管理工作和设备的安全运行带来诸多的不便。六台SF6开关,其运行寿命多已超过厂家要求的十年,不同程度的存在着缺陷,尤其是断路器SF6漏气成了困扰330千伏设备安全稳定运行的“老大难”问题,2006年,第三次设备智能化改造,终于在西北网公司下达的直属330千伏电网第一批技术改造项目中赫然在列。
秦安330千伏变电站综合改造工程历经100余天,耗姿1000余万元,有百余人参战,工程主要包括控制方式的改造、保护改造、110千伏四台开关更换及110千伏刀闸电动改造。经过四个多月的综合自动化改造,该站实现了微机保护监控,彻底脱胎换骨。提高了变电站自动化水平、减轻值班人员工作强度、避免人为误操作事故,保证电网安全可靠运行。并进而实现了远方电量采集,各种报表均自动采集、计算和保存,所有刀闸实现远控操作,实现了变电站内主要测量数据遥控向远方三级(网、省、地)调度自动传送。
2006年9月24日23时43分,“330千伏3722秦陇线一切正常,可以送电”,伴随着运行值班人员的话音,秦安330千伏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工程主体电器部分全部顺利竣工,标志着秦安变电站告别了旧的管理模式,进入了综合自动化这一新的历史阶段。
老站换新装 老骥启希望
2015年5月,共和国长子又一次需要换肌输血,330千伏秦安变的第四次改造拉开了帷幕,秦安变运维人员非常重视此次的改造工作,他们冒着高温、顶着酷暑,每天连续工作12个小时,遇到操作,吃饭休息都无法正常进行。设备区的温度很高,在里面就如同洗桑拿一样,工作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一号主变停电这天,仅倒闸操作就进行了6个小时,执行操作项400余项。为了保证改造工作的顺利进行,甘肃省电力公司副总经理毛光辉,国网甘肃检修公司领导来到现场进行指导,公司相关生产管理人员及时跟进到现场,帮助他们做好各项工作的检查和完善工作。现场,工作负责人严格管控工作现场,及时细化工作流程,协调各单位人员现场配合。同时,他们借鉴前期改造过程中积累的安全管理、现场管控方面的好经验、好方法,使各项工作在“可控、能控、在控”中顺利进行。
变电站施工队伍自进站以来,就没日没夜地奋战在工地上,早上趁着天气凉爽他们早早开工,晚上一直工作到凌晨,用他们的话来说,那是赶早不赶晚,任务到手,责任到肩,使命使然。衣服脏了,顾不上洗,放在脸盆里搓两下就好了,潮乎乎地就穿在身上,一天活干下来满身污垢,等到洗澡的水烧好时,他们一个个已经累得呼呼大睡了。
据悉,330千伏秦安变电站完成改造后,将全面实现远方监控,集中管理,进而实现变电站无人值班,达到综合自动化运行管理水平,使这一老站重新焕发昔日风采,为地方经济发展再续动力。
根根银线,穿越电网建设的历史时空;座座铁塔,与星罗棋布的变电站交相辉映。43年来守护着秦安变电站的运维人员,他们将青春奉献给了变电站的建设,将默默的守护当成自己的事业来完成。
正如歌曲《祖国不会忘记》中所写的——“不需要你歌颂我,不渴望你报答我,我把光辉融进,融进祖国的星座。山知道我,江河知道我 祖国不会忘记、不会忘记我……”
原标题:共和国首座330千伏变电站的守护者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