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11日,中共北京市委十一届七次全会表决通过了《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意见》。会议明确了北京2300万的人口控制目标,计划在2017年取得明显成效。
处于京津冀一体化大背景下,河北省内众多城市成为各大投资者的热门选择,涉及产业包括装备制造、新能源、环保等多个领域。
河北迎来发展时机
其实京津冀协同发展并非偶然。作为我国的首都,北京承受了不可承受之重: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工业城市……使得这座原本美丽的古城逐渐消化不良,疾病缠身:交通拥堵、空气质量差、雾霾频发……
而在北京周边的河北和天津,虽然毗邻北京,却没有更多的优势,在我国众多省市中也并不耀眼。同时,津、冀也有着和北京同样抹不去的粉尘和雾霾。
专家认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提出,可以说是三方共同的出路,尤其对于河北省来说,将迎来产业转移带来的机遇。
此前在清洁能源领域,很多企业已经开始“未雨绸缪”。奥科瑞丰公司在廊坊、邯郸、邢台、石家庄等地区建设了近100条生物质成型燃料生产线,产能达50万t;国能生物公司在威县、成安等地建设了生物发电站;国电联合动力投资建设保定风电设备制造基地,承接了张北海子洼49.5 MW风电场工程。
2015年5月,为期4天的第32届中国˙廊坊国际经贸洽谈会落下帷幕,据不完全统计,投资意向签约额超数千亿元。其中新能源、环保产业成为热点。
具体来看,邯郸市共有52个项目成功签约,总投资860亿元,涉及装备制造、新能源、节能环保等多个领域;涿州市有11个项目签约,总投资达485.9亿元,主要涉及新能源、信息产业、科技研发、现代养老等领域;定州则有电子商务产业园、数据中心、中铁—定州绿色城市商贸物流基地等14个项目正式签约,总投资376.5亿元……
而不久前的一场名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央企进河北”的活动更是引起了业界的注意。本次活动如此轰动是因为其囊括了两网(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及五大发电集团等电力企业在内的87央企。这场仅半天的会议,就签署合作协议69项,涉及329个重大产业项目,意向总投资超1.6万亿元,涉及电力装备、战略新兴产业、大气污染治理、现代服务业等多方面,签约企业包括中国广核集团、大唐集团、中船重工集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中国交通建设集团等。其中,大唐集团将助推保定热电项目深入发展,目前已经完成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将按照国家环保最高标准对现有设备升级改造,改善城市大气环境。
协同发展并非易事
对于京、津、冀三地,甚至全国来说,京津冀一体化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河北这一迟迟未能绽放光芒的大省来说,尤其如此。然而有专家提醒道,河北在迎接产业转移即将带来的颇丰成果时,对于其中隐藏的种种隐患和矛盾,亦不能放松警惕。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祝尔娟认为,京津冀地区是我国创新资源最密集、产业基础最雄厚的区域之一。目前京津冀协同发展已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而要实现协同发展,出路只有一条,就是通过协同创新来开辟发展新道路,开创发展新局面。区域协同创新是一种跨地区、跨组织、跨文化的复杂的合作创新活动,是涉及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等多方面、多层次相互支持、联动创新的有机整体。京津冀作为一个区域经济整体,产业水平存在一定差距,自身发展也面临诸多问题。
显然,协同发展并没有那么容易。
有专家表示,无论是行政副中心建设、人口调控还是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建设,要落实好目标,最关键的是如何打破既有“一亩三分地”的行政区划,调动各方积极性,让协同真正见实效。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最需谨慎的一点是京津冀一体化不能变成北京向天津、河北两地“甩包袱”的行为。非首都核心功能并不等于落后的产业和功能,一些高端的非服务首都的行业和企业都可以与天津、河北实现有序对接,相关部门在执行中要敢于“舍弃”。
此外,目前京津冀现代制造业协同发展面临区域关联性较弱,产业融合程度较低,这也是令人担忧的问题。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蒋国瑞表示,三地产业趋同现象明显,发展战略有重叠,同时还面临产业链断裂等问题。
因此他呼吁,应尽快建立产业协调发展长效机制。包括产业合作协调工作机制、工作落实推进机制。不断完善三地间沟通协调机制和项目推动机制,协同研究制定区域内产业政策和措施,解决重大产业转移项目布局和落地问题。同时完善利益协调与分享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跨省市投资、产业转移、园区共建、科技成果落地等项目的收益分配机制。另外要调整完善行政许可、产业转型升级、金融改革创新、通关一体化和投资贸易便利化、人才服务、社会保障等政策,为产业协同发展创造良好配套环境。
诚然,京津冀一体化这盘棋并不好落子,如何为北京的功能做减法,实现产业转移,促进三地共同的可持续发展,对京、津、冀来说,都将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原标题:产业转移成热门 京津冀“协同”发展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