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将积极开展电力需求侧管理和能效管理,完善有序用电和节约用电制度列入五项基本原则的重要内容,明确要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育电能服务、实施需求响应等,促进供需平衡和节能减排。需求侧管理简称DSM,是指对用电一方实施的管理。这种管理是国家通过政策

首页 > 配售电 > 能源服务 > 市场 > 正文

【解析】电力需求侧管理的价值与机遇

2015-08-13 09:09 来源:北极星售电网 

《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将“积极开展电力需求侧管理和能效管理,完善有序用电和节约用电制度”列入五项基本原则的重要内容,明确要“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育电能服务、实施需求响应等,促进供需平衡和节能减排”。“需求侧管理”简称DSM,是指对用电一方实施的管理。这种管理是国家通过政策措施引导用户高峰时少用电,低谷时多用电,提高供电效率、优化用电方式的办法。

明确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技术支撑工具--电力需求侧管理平台,以及运用市场化手段和互联网思维促进全社会参与需方响应。这无疑是配售电市场放开的第一步!

电力需求侧管理的长尾价值

电力需求侧管理市场的长尾价值在哪里呢,一是电力用户量大面广。2014年全社会用电量5.5万亿千瓦时,其中工业用电量3.993万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72.3%;二是工业企业基本上有5%以上的节电空间,即1997亿千瓦时的可节约电量,相当于2013年和2014年北京市全社会用电量的总和;可见工业领域存在巨大的节电空间;三是节能减排有始无终,永远在路上,是一个不断延伸的市场,四是电力需求侧管理和节能市场能够承载和拓展的业务比较多,如售电业务,增量配电业务,用户配用电代维业务,用户重大用电设备代维业务,用户电力能源“一站式”服务等。

延伸长尾价值

电力需求侧管理市场的现状是由于工业经济下行的压力,企业投资首先是用在保生产上,节能类项目往往处于次要位置,电力需求侧管理和节能项目少,项目洽谈周期长,项目实施环节多,回款难度大,电能服务机构艰难维持,电力需求侧管理成为“鸡肋”。

虽然是“鸡肋”,但是在富裕经济时代哪有那么多的肥肉可吃,如果抓不住这条长尾,以后很难在电力需求侧管理市场中分到“一杯羹”。

第一,电能服务机构要有全面节能诊断能力,即要有技术比较全面的“全科大夫”,能为工业企业进行全面节能诊断,找出节电空间,算明白经济账。避免多次去工业企业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事。

第二,电能服务机构要有综合服务能力,能为工业企业提供较多的服务项目,能在同一个企业或地区持续发掘项目。

第三,电能服务机构要由“做项目”向“做服务”转变。“做项目”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和不连续性,“做服务”具有必然性和连续性。

第四,电能服务机构之间要注意合作,互相支持,借力打力。任何一个电能服务机构都没有包打天下的能力。

政府应对电力需求侧管能和节能市场加强扶持力度,针对电力需求侧管理和节能项目,从税收方面给于政策优惠,采用市场化的方法降低工业企业和电能服务机构的项目成本。

电改给电力需求侧管理带来的机遇

电改配套性文件发布进入倒计时,各方对于未来市场商机的猜测不断发酵。据悉,随着电改的深入,售电侧的放开,“用电负荷”也将实现可交易,未来市场潜力可期。

需求响应(demandresponse,简称DR)是指通过电价调整或提供资金奖励,引导用户根据系统需要改变原有用电模式的机制,可有效维护电网平稳运行,降低电力系统运行成本,提高系统整体效益。

英美等国DR的应用起步较早,我国在今年公布的《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也已明确DR在确保电力供需平衡上的重要作用,同时提出深入电价改革,引入市场机制。

“DR的核心内容是:通过价格信号,让用户有更多的权力,决定何时用电,用多少电。这与电改精神不谋而合。”项目组成员,牛津能源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大卫罗宾逊说。

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要求,上海于2014年夏季开展了中国首个DR城市试点项目,旨在探索通过市场机制来挖掘DR资源。

今年4月,发改委又发布电力体制配套文件,要求四个电力需求侧管理试点城市:北京、唐山、苏州和佛山,借鉴上海试点的实践和国际经验,组织实施DR,并建立市场机制、长效机制。

据项目组成员,杭州天丽公司运营总监周培良介绍,电力包括电量和容量,容量也就是所谓的“负荷”,传统的电力交易主要是交易电量,负荷之前还没有交易,做DR就是把负荷作为一个资源,考虑未来如何交易。

发改委能源系统分析研究中心主任周伏秋认为,未来DR的前景,还是要看电改的效果。“电改如果成功,DR资源将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周伏秋说。

据项目组成员,国家电网用电节能事业部高级产品经理陈波介绍,目前各方参与DR项目,主要是看好电改以后的市场潜力,并未要求商业回报。但是下一步,DR要走市场化运作模式,最根本的还是要解决钱的问题,国家层面还需出台相关的激励政策,引导建立成熟的交易机制。

“DR下一步发展要有一些支撑条件,关于怎么考虑机制建设,怎么与电改更好的结合,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能源基金会项目主任王万兴在会上表示。

中国试点“需求响应”完善电力应急机制

据了解,中国电网已经出现高峰负荷大、峰谷差加剧等特征,尤其在出现极端天气时,电网安全可靠运行将受到严重威胁。

上海于2014年夏季开展了中国首个需求响应城市试点项目。共有64个用户参与了试点项目,包括31家工业用户和33家楼宇用户。

“参与用户经过核查,每削减1千瓦的用电能够获得2块钱的电费扣除补偿。此外,黄浦区政府还额外提供了每千瓦2块钱的补贴。”自然资源保护协会研究员金亨美介绍说。

此外,一些科技公司还开发了基于互联网的智能插座,用户可以利用手机app远程遥控空调、电热水机等大功率电器。根据峰谷电价,定时调整用电量。

报告显示,“需求响应”在上海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参与用户在谷电时的用电量由30%增长到了47%。同时用电高峰时段从晚上7点到9点错后至了10点以后的谷电时间。

报告预计,在最佳情境下,2030年上海需求响应的效益可达8.112亿元人民币,同期需求响应资源可实现250万千瓦的负荷削减量,占当年峰荷的4%。

新电改为电力需求响应试点城市带来新契机

电力系统运行方面的差异对需求响应在中国的发展设置了障碍,但如火如荼的新电改却为需求响应今后的发展提供了机会。有专家认为,中国近来有关电力体制改革的政策举措能够在中长期支持需求响应的发展。

今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电力体制改革配套文件,要求四个电力需求侧管理试点城市北京、唐山、苏州和佛山借鉴上海DR试点的实践和国际经验,组织实施DR,完善电力应急机制。

可以看到,国务院不仅明确了需求响应和其他需求侧资源在确保电力供需平衡上的重要作用,而且重点提出了深化电价改革以及引入市场机制的目标。此外,有序地缩减行政需求规划以及鼓励用户与电力公司签订可中断负荷合同也是政策鼓励的方向。从本质上来说,这些举措应该能够为需求响应的发展提供更加有利的环境。

基于中国现有的电力体制,“分阶段”的方式发展需求响应市场应该更加适合。在最初的阶段,需求响应项目可以考虑比较简单的设计,也可通过试点形式,增强用户对市场化机制需求响应的兴趣和认识。从“用户旅程”的角度来看,这种方式的价值在于更好地促进用户兴趣和学习。另外,电力公司和负荷集成商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能源基金会电力项目主任王万兴还建议,在政策的层面上,应进一步把握新电改这一契机,让用户逐渐熟悉电价的市场特性,通过推广分时电价或尖峰电价来增加用户在高电价时段参与需求响应的效益。对于监管者和电力公司而言,也可通过进一步提升系统成本核算和更细致地定义系统服务,从而更好地支持对需求响应系统价值的估算。

相关阅读:

五大试点 电能服务产业悄然成形

北京市电力需求侧管理城市综合试点工作财政奖励资金管理办法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