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电力行业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应该着力提质增效,促进行业转型升级。在合理控制新开工和投产规模基础上,要加快加大水电、核电和调峰电源建设,提高电力资产利用效率和效益。要适度控制新能源发电建设节奏,加快跨省区送电通道及配电网建设,加快加大配电网建设和智能化升级改造,特别是加大实施农村电网建设改造力度,提高电力系统对分布式电源消纳能力和供电质量,着力解决弃水、弃风和弃光问题;全面贯彻落实电力体制改革要求,在试点基础上,加快研究制定各项实施细则意见。

电力系统可以从行业和专业两个方面来说:
从行业上讲,目前电力系统被拆分为五大发电集团和两大电网公司,尽管体制改革说了许多年,但是目前的中国电力系统还是一个垄断行业,各地区的供电、配电、变电站运行和线路维护几乎都是由各地电业局和运检公司包办,在和个体、商家、工厂等客户的接触中,尽管也有改变形象的努力,但本质上还是垄断的嘴脸。在建设方面,火电、水电站的建设由于有水利集团等外界冲击,市场化更明显一点,而变电站、线路等电网建设依然是被各地省电力公司下属施工企业垄断,但要走招投标的程序,所以垄断程度比供电要低许多。
最近,炒得十分火的话题正是针对垄断的主辅分离和主多分离,有兴趣可以搜索阅读《国网帝国》,目前,国务院和国资委的主体思想还是要破除垄断,推进改革,被架空的电监会当然全力拥护,但是国网公司老总刘振亚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人,通过集权、连横、收购等方式,大大加强国网公司地位,削弱架空电监会、各区域电网公司,导致改革推进十分困难。改革拉锯战中,各种信息也是满天飞,可以搜索“主辅分离、主多分离”
看看,对你以后进入该行业也很有帮助。
总之,这个行业还处于体制保护下,对个人而言,你如果进了省电力公司、各地供电局、送变电,几乎就等于铁饭碗,成为体制内的一员,略高的收入,稳定的工作;再不济,进入设计院、监理、直属单位,也可以获得比较平稳的工作,当然,进入末端的设备、机具、运输等公司,则意味着更多竞争,离体制更远。当然,单位、工作的好坏,与你跟这个系统的关系成正比,如果关系强硬,进省公司也不是问题,如此以下推知,进送变电、机具、设备这些就容易多了。
从专业上讲,正如前面几位朋友的答案,目前500千伏电网正在以最快的速度完善和搭建,与此同时,800千伏、1000千伏特高压电网已上马,近年的向上线、淮上线都在积极建设,有的已投入使用。特高压电网输送距离大、电压等级高,也有配套的环保、安全方面的隐患,但在刘振亚的强力推动下,特高压远距离电网正在如火如荼进行。这种技术在世界上都属于领先水平,换流站内常常是多个国家的专家和设备在同时运转。
随着国际环境日趋恶化,火电逐渐被淘汰的命运难以避免,水电资源利用的差不多况且也不是太稳定,新能源诸如风电太阳能等以目前的发展情况很难在短时间能得到很大的突破。中国向世界承诺减排,承诺如何兑现以目前来看主要是发展核电,对然有福岛核事故但很难阻碍中国发展核电的势头而且它给中国前段时间迅猛发展的核电行业敲了一个警钟,会促进核电更好地发展。中国核电主要是中国核工业集团、中广核集团、中电投集团以及最近成立的国家核电技术公司。
其他发电集团近期都想染指核电,但由于福岛事故提高了核电行业的门槛,从而使核电行业本来要趋于白热化的竞争局势得到缓和,其他几大发电集团目前还难以在核电行业大展拳脚。所以现行核电运行和建设资源最多的是中广核集团和中核集团,紧随其后的就是中电投集团,而将来的三代核电技术主要是国家核电技术公司在承担消化吸收技术的任务,将来的核电行业会形成中核、中广核和国家核电三足鼎立之势。总之发电行业,目前来看水电和核电有政策有市场有前景,从长远来看风力发电也是不错的。
至于“智能电网”,目前几乎只停留在概念的阶段,正如同“人工智能”,谁能说真正让机器人独立思考了呢?目前的智能电网、智能变电站,其实都只是设备的电子化、智能化,并没实现完全的智能控制。现阶段“智能电网”的本质是设备的信息化。国外的智能电网着重于配网终端电网的信息化,而国内主要着重于主网设备的信息化。
“促进智能电网发展的准则”,该准则强调六个主要的发展方向:
1.加强传输和分布网络–通过部署弹性交流供电系统(FACTS)和高压直流电(HDVC)等设施来加强传输和分布网络。
2.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加快部署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为汽车和电网的整合开发高效的运作机制。
3.能源储存–在公共事业领域,鼓励能源储存与集中式的风力和光伏发电站整合。同时试点终端用户的能源储存。
4.能源效率–鼓励企业和工业园区试用集成的太阳能光伏、冷热电三联供(CCHP)系统和节能照明系统等。
5.需求侧管理–准则呼吁加快建设需求侧管理(DSM)平台。
6.分布式发电–鼓励微电网和分布式发电,解决偏远地区的电力短缺问题。
延伸阅读:
电力急先锋:电改重中之重—电价改革发展现状如何

原标题:中国电力系统大布局 水电核电有望异军突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