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昌都市卡若区邦达街居委会居民尼玛多吉的家,电视、冰箱、洗衣机等电器一应俱全,他乐呵呵地向记者展示以前家里想用却用不了的东西:以前电力短缺,尤其冬天的时候,根本没办法看电视,也没办法用电暖器取暖。尼玛多吉如今的幸福生活,得益于川藏电力联网工程的建成投运。川藏电力联网工程2014年11

首页 > 配售电 > 国外经验 > 访谈 > 正文

德国工业4.0 vs 中国制造2025:中德互学之道

2015-07-06 14:34 来源:企业观察报 作者: 章方

走进昌都市卡若区邦达街居委会居民尼玛多吉的家,电视、冰箱、洗衣机等电器一应俱全,他乐呵呵地向记者展示以前家里想用却用不了的东西:“以前电力短缺,尤其冬天的时候,根本没办法看电视,也没办法用电暖器取暖。”

尼玛多吉如今的幸福生活,得益于川藏电力联网工程的建成投运。川藏电力联网工程2014年11月投运后,结束了昌都地区电网长期孤网运行的历史,从根本上解决了昌都地区近50万人口的用电问题。

电网建设日趋完善

6月,西藏逐渐进入雨季,油菜花开、金波荡漾、麦苗翠绿、沁人心脾。

在山南地区贡嘎县江塘镇,在雾气蒙蒙的雅江边,在绿纱覆盖的山脚下,坐落着世界

“中国需要找到一个办法来激发创新活力,这些创新活力不仅指的是在大学和科研机构里做基础研究的活力,而是更接近于生产制造环节的创新研发活力。”

6月19日,在中国平潭˙企业家科学家创新论坛(简称平潭创新论坛)举办前夕,鲁道夫˙沙尔平接受企业观察报专访时,就中国的产学研用协同问题表示:“创新必须接近产品、接近消费者需求和期望。”

鲁道夫˙沙尔平是本次平潭创新论坛开幕嘉宾,也是鲁道夫˙沙尔平咨询顾问(北京)有限公司(RSBK)创始者及董事长,曾任德国联邦国防部部长、联邦议院成员等。

自30年前一次亚洲旅行接触中国后,鲁道夫˙沙尔平一直将关注的目光放在中国,服务于中德政府与企业,近几年来他更是几乎每月都往来于中德之间,对中德两国各自的制造业优势有着深刻的认识。

企业观察报:5月,中国政府公布了《中国制造2025》,这是中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计划通过 “三步走”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中国制造2025》是被称为中国版的“工业4.0”规划。您如何看待中国政府的这一战略规划?

沙尔平:中国在过去的30多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以邓小平为引领,以中国人的勤劳和远大理想为基础,取得了瞩目的成就。然而,也遇到了一些挑战,例如环境、资源、污染问题以及劳动密集型产业。有时改变是痛苦的,但是如果你不改变就会输。

我认为“中国制造2025”旨在推动中国经济和制造业迈上更高的台阶。这符合国家的最大利益,同时也符合全世界的利益。因为我们同住地球村,地球上的每个人都要关注空气、水和其他环境因素。

目前,中国已经有自己的跨国企业、有走向国际市场的产品,例如华为、海尔、海信等等。其中包括很多高新技术的提供商、制造商,未来这样的企业还会更多。我认为中国制造2025是一个非常有雄心的战略,它会指引中国走向正确的方向。中国制造2025将会给中国经济的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带来实质上的变化,尤其在投资、环保领域。

企业观察报:与中国制造2025相对应,德国有工业4.0战略。这一开始于2011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的理念不仅在德国,而且在全球逐渐成为一个受人关注的新概念。德国作为一个世界工业强国,为什么要提出工业4.0战略?它的实施需要哪些基础?

沙尔平:当德国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并达到一定水平时,我们发现我们有机会将高度发展的工业制造与发展信息化技术的需要相结合,从而让工业制造更加先进、更少资源消耗,更加资本密集。这就是工业4.0战略的核心。

要实施这一战略,需要复杂精细的工业生产基础、良好的基础设施、可靠的金融市场、先进的信息技术,以及精细化的人才。

我不会说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版的工业4.0。因为德国制造的发展历程已超过130年,达到现在德国制造的基础条件需要时间和奋斗的过程。因为这不仅关乎产品的技术水平,同样还关乎消费者信心,而这些都需要时间。它包含了现代产品,但远不止产现代产品。

企业观察报:“德国工业4.0”战略对中国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中国制造2025”提供了启发,其中“德国精神”成为中国政府和中国企业学习研究的重点。在您眼里,“德国精神”的精髓在哪里?

沙尔平:德国的成功是基于中等规模的公司——他们是技术密集型、家族所有制,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共同点是十分专注于自身的业务。这与中国的企业有所不同,中国企业往往是更大规模的公司,而且往往在金融、制造等很多领域都有涉猎。

所以,也许中国可以借鉴德国的家族式中等规模企业模式,把侧重点放在更强,而不是更大上,更强是指更专业化、技术密集、看重产品质量。

但我并不觉得德国可以当老师,我觉得我们应该互相学习。在中德合作方面,我接触到很多通过合作而壮大的案例,无论是在合资、科技转化,或是收购方面。中国和德国的经济联系是十分紧密的,并且会愈加密切。

企业观察报:正如您所说,中德之间可以也应该加强合作。去年第三次中德政府磋商在柏林举行时,默克尔和李克强联合发表《中德合作行动纲领》。在很多人看来,德国的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使得中德合作找到了新的契合点。您认为双方可以在哪些方面进行深度合作?

沙尔平:中德关系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中德双方就继续推动双边关系的进展,推动中德战略框架协议的出台达成了共识。我认为这对未来两国及其人民都是最好的选择。

中德可合作的第一个领域,是职业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方面。我知道在中国的外国企业正在寻找高技能的工人。要发展现代制造业,设备和人才缺一不可——你们可能拥有最现代化的设备,但是你得拥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这些设备才有意义。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现代服务业、金融业等等。这是我看中的一个领域。

另一个领域是飞速发展中的潜在问题方面。二战之后德国经历了飞速发展,在这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国也正在经历这一飞速发展的阶段,而环境问题是中国面临的问题之一。德国可以在资源效率、环保科技、规划、城镇化等方面提供一些经验。其中,有一点值得注意,中国正在进行新型城镇化建设,为2亿居民新建住宅楼,这些人口比法国、德国、波兰的总人口还要多。当然据我了解,在中国城镇化的建设过程中,中国正在研究环境友好的科技,包括能源平衡表,这些都将对全球产生巨大的影响。

企业观察报:中国目前的创新体制存在众多问题,导致科技成果转化步履艰辛、成果转化率低。这些问题归纳为一句话就是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问题,这一问题也是即将于7月8日在福建平潭举办的平潭创新论坛最为关注的问题和议题。在德国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沙尔平:你没法把德国经验照搬来中国,我们也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放眼全球,我们拥有非常好的基础科学研究机构,我觉得基础科学研究是德国的优势,但是相应地,我认为,德国的科研成果转化速度还是太慢。我们必须要更加果断,更加迅速。

在德国,我们在职业教育、专业技能上有长处,我们很清楚地知道我们需要专业技能,你要知道这不仅关乎产品,还关乎创新以及自我责任。在德国大概50%的专利都是由工人创造的,所以创新出现在制造流程中、在各个产业里、在家族企业中。此外,在德国也有不少靠近生产制造环节的科研机构,他们总是在寻找哪里可以提高质量、哪里可以提高能源效率、哪里可以减少资源消耗。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一些围绕生产制造环节的可持续因素,帮助公司和工程师做得越来越好。

中国需要找到一个办法来激发创新活力,这些创新活力不仅指的是在大学和科研机构里做基础研究,而是更接近于生产制造环节的创新研发,所以我一再强调创新必须接近产品、接近消费者需求和期望。

从另一方面来说,人们也要理解,中国与德国或者欧盟不一样,无论是人口、领土、资源、历史人文,都不同,我们都要尊重这样一个事实,就是中国正处于另外一个水平、中国拥有不同的经历、中国要达到“中国制造2025”中所描绘的更高层次。必须考虑到商业文化、历史或其他发展领域的不同。我相信中国会找到一条自己的道路。

上海拔最高的抽水蓄能发电站——羊湖电站。

这个在十多年前藏中电网担负着调频、调峰、调压的骨干电厂,发电量占到当时藏中电网发电量三分之一的重要电站,如今随着青藏联网工程的投运,仅仅承担着调压、应急电源任务。

“这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我区电力建设近些年来取得的跨越式发展成就,也是全区电力事业辉煌成绩的缩影。”国网羊湖发电公司副总经理格桑多吉告诉记者,“我1997年毕业后来电厂工作,见证了羊湖电厂的发展,也亲身感受到了我区电力事业的喜人变化。”

确实,“十二五”期间,西藏电网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累计投资269亿元,仅去年电网建设投资就有50个亿,超过整个“十一五”期间投资规模。

2011年底,青藏直流联网工程正式投入运行,结束了藏中电网孤网运行的历史,截至2015年5月,已累计输送电量26.88亿千瓦时。2014年11月,川藏联网工程建成投运,实现了昌都电网与四川电网联网,迈出了构建高原坚强智能统一西藏电网的第一步。随着西藏电网建设和无电地区电力建设与改造工程的加快,西藏电网供电范围迅速扩展。到今年年底,西藏电网供电范围将扩展到58个县,供电人口增加到218万多人。

我区先后建成青藏联网工程、川藏联网工程和旁多、藏木等水电站,电力装机容量和电力保障供应能力大幅提升,西藏电网用电负荷也迅速增长。截至目前,最大用电电力已经达到75万千瓦,自去年以来电力供应形势实现历史最好,城市、农村供电可靠性大幅提高。

今年6月1日,随着夏季丰水期的到来,我区的发电能力大幅增强,电力不仅满足了区内的用电需求,并且实现了外送青海,在我区电力发展史上具有标志性历史意义。

国网西藏电力有限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刘晓明介绍说,“十三五”期间,国网西藏电力将积极推动建设川、渝、藏西南同步电网,构建以500千伏为主网架的西藏统一电网,实现藏中、昌都、阿里全区联网,电网覆盖面扩展到74个县城及主要乡镇,从根本上解决我区城镇及农牧民的用电问题。

未来电网建设蓝图已经绘就,我们坚信,在神奇美丽的高原大地,必将添一张电网织就的温暖和谐新画卷。

农村水电建设“渐入佳境”

“以前不通电时,一到晚上我们的娱乐活动很少。如今能看上电视,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外面的信息,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了。”那曲地区尼玛县农牧民次仁扎西说。

于2008年开工建设、2010年顺利实现机组发电的尼玛县水电站,解决了尼玛县城及周边农村日常生产及生活用电需要,对提高当地居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态环境、农牧业生产条件,发展农牧业意义重大。

截至目前,我区已经落实无电地区电力建设项目178个,总投资84.37亿元。项目包括新建水电站84座、装机总容量12.6万千瓦,局域网工程15个,线路延伸工程79个,完成投资65.36亿元。

“全区农村水电站共有381座,装机总容量23.5万千瓦,形成固定资产68.31亿元,解决了87.4万人的生产生活用电问题。”扎西平措介绍说,“农村小水电建设对促进西藏经济发展、社会文明进步、人民安居乐业、提高农牧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供了重要的能源支撑,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的作用。”

新能源建设潜力巨大

在藏北高原、天然牧区当雄县境内的山谷盆地内,念青唐古拉神山双臂拥抱护佑,湛蓝的天空与珍珠般洒落在草地上的羊群形成天地一景,如诗如画。

热气腾腾,似袅袅轻烟中矗立着的,便是创建于1975年的羊八井地热电站。

“羊八井地热电站不仅是我国最大的地热电站,也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利用地热潜层热储进行工业性发电的电厂。”国网羊八井发电公司副总经理文箭自豪地说,“在西藏电力发展史上,羊八井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在新能源开发利用上,也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截至2014年12月,羊八井地热电站累计发电30.6亿千瓦时,折合标煤约9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为260万吨,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作出了积极贡献。

西藏的水能、太阳能、地热等可再生能源资源十分丰富,资源总量位居全国首位。西藏是世界上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地热能发电潜力80万千瓦以上,水能技术可开发量1.4亿千瓦。

“受经济发展和自然条件等多种因素制约,我区丰富的可再生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特别是水电开发程度不足1%,可再生能源的开发潜力巨大,前景十分广阔。”自治区能源局副局长罗布次仁介绍说,科学有序开发水电、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既是西藏各族人民的热切期盼,又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促进西藏又好又快发展和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50年来,我区初步形成了以羊湖、藏木、多布、果多等大型水电站建设为主,以太阳能光伏发电和小水电建设为补充的新能源建设格局。目前,我区新能源发电在总电力中的比重占到10%以上。

罗布次仁介绍说,新能源将作为一个单独的能源规划出现在“十三五”的规划编制中。目前,结合我区资源禀赋,自治区正与有关单位在水能、地热能、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项目上进行可研性研究。

岁月的车轮滚滚向前,发展的脚步从不停歇。在安全、稳定、清洁、节约发展的轨道上,我区电力事业必将抓住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开拓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推动我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为2020年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电力支撑。

原标题:德国工业4.0 vs 中国制造2025:中德互学之道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