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接触风电场微观选址的同行,一定对3D~5D间距很熟悉。这是目前公认的风电场微观选址布机的最小间距范围,也就是说风机间距不应该小于3倍风轮直径。那这个最小间距是怎么来的,又是否合理呢?国际上最小的风机间距又是多少?风机间距到底影响什么?要说明这些问题,首先要理解风电机组的间距会对机

首页 > 风电 > 风电工程 > 报道 > 正文

【涨姿势】加州Alta风能中心机组最小间距仅约1.5D!

2015-06-29 10:14 来源: "风电峰观察"微信 作者: 盖峰

经常接触风电场微观选址的同行,一定对3D~5D间距很熟悉。这是目前公认的风电场微观选址布机的最小间距范围,也就是说风机间距不应该小于3倍风轮直径。

那这个最小间距是怎么来的,又是否合理呢?国际上最小的风机间距又是多少?风机间距到底影响什么?

要说明这些问题,首先要理解风电机组的间距会对机组产生什么影响。众所周知,风在经过风机之后,会产生尾流,进而导致湍流强度的增大(可以理解为旋转的风机叶片将风搅乱了),而湍流强度的增大会导致风电机组的疲劳载荷与极限载荷均有所提高,影响风电机组的安全性。

同时,尾流在通过较长的距离后,会由于湍流的作用(能量交换)而恢复,所以风机间距的大小直接影响了后排风机处的湍流强度。风机间距越长,后排风机的尾流损失和湍流影响越小,既能提高风电机组发电量,又能确保机组的安全性;而风机间距越短,则恰恰相反。

3D间距是怎么来的?

风电场微观选址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确定机组排布方案,通常,由于大多数风场的主风向都相对集中,因此在早期风电场设计中,沿主风向风机间距为8D~15D不等,而垂直于主风向的风机间距则推荐3D~5D,这是欧洲基于早期项目得出的经验性结论。

由于我国风电起步较晚,在早期微观选址阶段借鉴了欧洲布机间距的经验,而且作为行业经验一直采用。

在2010年后,随着我国风电行业的迅速发展,主风向集中的项目越来越多,业界也逐渐对3D的最小间距产生了质疑。但是由于业界缺乏对缩短3D间距的统一认识,在推进过程中存在很大的难度。而且,微观选址软件中采用的尾流模型并不适用于风机间距小于2D的情况,也从一定程度上增大了缩短最小间距的阻力。因此,直到现在业界通常仍然认为3D是机组排布应遵循的最小间距,甚至被当作了规范性的设计准则。

3D间距是否合理?

在主风向非常集中的情况下,风速在经过一排垂直主风向排列的风机时,机组之间相互几乎没有影响;而在其他风向,则由于风频过小,可以适当忽略其他风向的尾流损失与湍流影响。因此在主风向非常集中的情况下,存在缩小3D间距的可能性。

我在2010~2012年一直从事风电场微观选址工作,在云南某风场,曾遇到过主风向非常集中的案例,在这种情况下,预可研设计方案使用3D的最小间距进行布机,这种方案不仅无法充分开发利用风场资源,也会由于风电机组沿主风向间距过小导致湍流强度增大,影响风电机组安全性。

鉴于此,我当时提出了将风机最小间距缩短至1.5D的方案,在主风向的上风向沿山脊密集排列,其余风机在据前排风机约10D的位置进行排列,这样不仅能够满足该风电场的容量需求,又可以降低各机位的湍流强度,不影响风电机组安全性。

最终该项目由于其他原因未开发,因此也失去了一次突破3D间距,甚至2D间距的机会。

在洛杉矶的Alta风能中心(AWEC),由于主风向非常集中,风机最小间距已小于1.5D(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上Google Earth自己量一量)。从该风电场一再获得谷歌和花旗银行的投资来看,其设计方案还是得到了投资方的肯定。

国外的最小间距有多大?

从Alta风能中心的经验来看,1.5D的风机最小间距是完全行得通的,也在一定程度上肯定我在云南项目上的思路。

虽然由于主风向十分集中的情况比较少见,而导致这种布机方案显得比较另类,但这却是综合考虑风电场投资收益的最优方案,对我国的风电场微观选址工作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原标题:加州Alta风能中心机组最小间距仅约1.5D!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