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宁夏荒漠上架起能源外送高速路王莉从飞机上俯瞰宁夏大地:既有舒缓的平原,又有巍峨的高山;长河蜿蜒,翠湖片片;大漠风光,雄浑苍凉。5月21日,记者在去往宁东能源基地的路上,沿路行人稀少。虽是五月天,在这片富蕴能源的土地上,依然一片灰黄。沿途密布着大大小小的煤矿,一辆辆重型卡车满载煤炭

首页 > 输配电 > 输变电工程 > 项目 > 正文

灵州—绍兴特高压工程纪实

2015-06-25 08:51 来源:国家电网报 

宁夏

宁夏荒漠上架起能源外送“高速路”

王莉

从飞机上俯瞰宁夏大地:既有舒缓的平原,又有巍峨的高山;长河蜿蜒,翠湖片片;大漠风光,雄浑苍凉。

5月21日,记者在去往宁东能源基地的路上,沿路行人稀少。虽是五月天,在这片富蕴能源的土地上,依然一片灰黄。沿途密布着大大小小的煤矿,一辆辆重型卡车满载煤炭疾驰而过,所过之处,黄尘滚滚。

宁东地区煤炭资源丰富,是我国十三大煤炭基地之一,这里也是灵州—绍兴±800千伏直流特高压输电工程线路所经之地。不久的将来,灵绍特高压工程建成后,火电和新能源“打捆外送”,每年可向华东地区外送电500亿千瓦时,实现2300万吨煤炭资源就地转化,推动风电、光伏发电发展。

“灵绍线将宁东煤炭资源转化成清洁电力输往华东地区,从根本上改变长途运输煤炭、造成交通拥堵、环境污染、浪费高级能源的被动局面,变输煤为输电,提高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益,实现绿色发展和循环发展。”国网宁夏电力公司副总经理佟卫东对记者说。

管理:强大的工程建设管控系统

5月22日,记者驱车60多千米,前往宁夏灵武市白土岗子镇石沟驿村。蓝天白云下,工地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老远就听到凿岩机“哒哒哒”的凿石声。灵州换流站业主项目部项目经理寻凯告诉记者,这里地处荒漠地带,地质比较特殊,荒漠下面的石头需要凿石机分层碾压,再用沙质夯实、填土等,场平用了两个多月。当前,换流站主辅控楼正在进行钢结构吊装,工人们在加紧作业。目前,灵州换流站“四通一平”建设收尾,线路工程和接地极工程正在加紧施工。

寻凯自1986年参加工作起,走南闯北几十年,先后担任过向上、锦苏、哈郑、溪浙等特高压工程的线路负责人。今年年前,寻凯被国网直流建设分公司任命为灵州换流站业主方项目经理,干了几十年工程线路,干换流站,他还是第一次。“2月14日,我来到这里,当时一片荒漠,一眼望去荒凉得很,我对自己说,必须建好这个换流站。”寻凯的话里透着责任与担当。

开工前,寻凯带着施工各方参观了奉贤、同里等5个直流换流站和4个交流站。更重要的是,国网直流建设分公司研发的“直流工程建设管控系统”,在灵州换流站建设中大显神威。

灵州换流站业主项目部工程档案管理员杨楠飞向记者展示了这套涵盖换流站管理、线路、财务、物资等方工作的强大系统。进入界面,全面覆盖项目可研、工程初设、开工准备、施工阶段、验收阶段、调试阶段、运行投产、后评价、档案管理9个方面。杨楠飞告诉记者,这套功能强大的系统,国网直流公司各部门抽调专职人员和研发团队一起用时1年多才完成。

“简单来说,就是依据国家电网公司统一标准化作业要求,将以往工程建设中的经验、标准、工艺全部变成说明书式的流程、步骤、注意事项,有一点工程基础的人,都能在这套系统指导下开展工程一线施工。”参与系统研发的直流公司员工王卓林说。他自豪地说:“这是我们积累的一笔财富,是各个不同专业的集体智慧结晶!”

安全:地上空中360度无死角

1986年出生的王卓林是灵州换流站现场安全专责,这个高高大大的北方汉子,爱好广泛,喜欢旅游,还是摄影发烧友。今年以来,最让他开心的事就是,他业余痴迷的无人机摄影与他负责的安全工作完美“牵手”,他也变成一个最幸福的人——在施工一线用无人机对现场进行安全巡视。

起初,王卓林只是单纯觉得好玩。工作之余,在单调的荒漠之地,他花了几千元钱买了一架4旋翼无人机,享受“拍大片”的感觉,“视角很独特,俯瞰大地,录像、摄影,感觉很过瘾。”一次,他正沉浸在操控无人机拍照的快乐中时,被路过的寻凯看到。这个场景让多年从事特高压线路工作的“老线路”有了新想法:线路上常用到无人机架线、巡视,换流站现场能不能用无人机进行安全巡视、监查呢?他随即喊来王卓林商讨,两人一拍即合。很快,运用无人机对现场进行安全巡视的可研报告出台。

王卓林和同事在项目部门前空地上向记者演示了他们的飞行巡检。王卓林的同事举上头顶的这架4旋翼无人机,外观像儿童飞机模型大小,随着操作手摁动遥控盘,无人机快速上升,几秒钟时间,已经飞到300米外的施工现场上方盘旋,俯拍地面作业情况。在屏幕上,可以动态俯瞰施工现场主辅控楼、钢结构、换流变防火墙和忙碌施工的工人。

王卓林告诉记者,目前无人机安全巡查团队共5人,天气允许的情况下,每天他们都会不定时对施工现场进行安全巡检。开始时,施工人员并没当回事,工作时安全专责又没到场,着装、工器具、操作是否规范他们怎么可能了解得那么清楚?在王卓林的办公电脑上,记者看到了每日出示的无人机安全质量巡查工作报告,报告含两部分内容:问题描述、附照片,照片像素足够清晰。“有凭有据,清清楚楚,我们在巡检中发现的问题,会直接给相应施工方监理落实整改。”无人机安全巡检的最大好处是360度无死角,这种俯拍视角非常开阔,可以纵观全场动态,也能随时聚焦局部,动态画面与微观截图随时切换,让施工现场安全管控尽在把握。

在灵州换流站,最让一线员工津津乐道的还是工地露天电影。上周刚放映的《智取威虎山》和《上甘岭》两部影片让工人们至今谈起依然热血沸腾。寻凯告诉记者,工地生活单调,不定期地放映正能量的电影,在丰富一线员工生活的同时,能够激起一线员工的爱国心和奋战豪情。每次放露天电影时,安全专责还不忘中间插入广告——播放15分钟的安全法规教育,这种灵活的宣教方式让一线员工在不经意间将安全理念入脑入心。

浙江

浙江全过程管控再建特高压

孔雷 张子凡 毛焱

灵州—绍兴±800千伏直流特高压输电工程是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负责建设管理的第三个特高压工程。工程建成后将与溪浙特高压工程实现水火互济,形成浙江电网“两交两直”特高压网架。

加强技术培训 完成桩基施工

武丙洋是灵绍特高压工程浙江段业主项目部质量管理专责,在特高压绍兴换流站建设中承担质量管理、技术把控的重任。5月12日,记者在绍兴换流站采访时,又见到了这位老朋友。

灵绍特高压工程是武丙洋参建的第二个±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早在溪浙特高压工程建设时,记者便在金华换流站认识了负责金华站质量管理的他。“我是从金华那边直接来绍兴站项目部报到的。”武丙洋放下手中的工作聊了起来。如今,他每天在换流站现场排计划、抓质量,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

记者在现场看到,绍兴换流站三面环山,地质地形条件差。且当地气候多雨,换流站土方工程量又大,导致施工难度较大。另外,地处经济腹地的这座换流站,规划占地非常紧凑。数据显示,绍兴站围墙内占地仅14.1公顷,是目前我国所有特高压换流站中占地面积最小的。其单位占地换流容量相当于56.7万千瓦/公顷,比同样以占地紧凑著称的特高压复奉线上海奉贤换流站42.5万千瓦/公顷的数据提高了近三分之一。

面对这样一座“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换流站,国网浙江电力在技术培训上下足了功夫。

2014年年底,武丙洋参加了国网浙江电力组织的灵绍特高压工程换流站建设管理暨安全质量交底培训会。从安全管理形势、通用制度及案例,到工程分包管理等各个方面,他全面系统地接受了多层面、多角度的专业技能强化培训。“项目部还购买了大量关于特高压直流技术的书籍,平时常请技术支撑单位的专家到工地培训大家,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授课形式,我们很受用。”武丙洋说。

在强调项目部管理人员自我学习的同时,国网浙江电力还非常注重各参建单位员工的技能提升。在工程建设不同阶段,项目部结合各阶段建设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培训。目前,绍兴换流站正在土建阶段。项目部邀请业内专家,就建设现场地质地理、气象条件等内容,对土建施工人员开展培训和答疑。“目前,在现场有近500名施工人员同时进行土建作业,大型设备有数十台。”武丙洋介绍道。

6月11日下午,绍兴换流站施工如火如荼,驾驶员殷胜涛操作着旋转式打桩机打入全站最后一基桩,标志着绍兴换流站4969根桩基施工基本完成。

创新管理机制 实现全过程管控

在浙江,已先后投运了皖电东送、溪浙、浙福“两交一直”共3个特高压工程。自国家电网公司2012年明确由国网浙江电力试点承担特高压工程现场建设管理工作,推进交、直流特高压工程建设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创新以来,国网浙江电力严格按照国家电网公司批复的“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变革组织架构,创新管理方式,优化业务流程,逐步总结并提炼出一套具有浙江特色的特高压管理机制和工程全过程管理方法。

“这是国网浙江电力负责直接建设管理的第三个在浙特高压工程,我们在特高压建设上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国网浙江电力建设部特高压管理处处长姚耀明说。其实,公司早在2012年即明确要求国网浙江电力组建特高压工程建设工作机构和日常办事机构,承担在浙特高压工程建管任务。从已建成投运的皖电东送、溪浙、浙福工程,到在建的灵绍工程,国网浙江电力逐步构建了一套建设管理分级协调、专业管理分工合作的特高压管理机制体系。

在施工准备阶段,国网浙江电力针对项目前期选址至开工准备提出“五提前、五落实”措施。通过提前规划布局落实论证比选、提前租借土地落实站址保护、提前安排部署落实管理策划、提前联系协调落实开工准备、提前预想应对落实过程管控,有效推动灵绍工程工作合法、有序、高效地开展。

工程建设过程中,在充分总结和吸收溪浙工程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国网浙江电力安全监察大队、参建单位安全监察部门、属地公司安全监督“三位一体”,全方位、全过程对工程安全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和督查,该公司还采用3G无线视频监控设备、无人机等最新科技手段不断加强对现场的实时监控。“我们还通过在手机上安装APP软件,实现现场监理人员对每一个环节的旁站、巡视和签证都通过手机拍摄的照片实时上传,确保监理人员的到岗到位。”浙江经研院业主项目部经理廖玉龙说。

原标题:来自灵绍线工地的报道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