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有可亲可敬的施工者,这里有扣人心弦的电网故事,这里有如火如荼的建设现场——这里就是特高压建设一线。让我们直击现场,与工程建设者一同感受淮上特高压建设火热的施工气氛。
【为组塔多加一道“安全网”】
皖电东送工程时,我是21标段项目经理,施工地点在嘉兴;现在淮上特高压工程中,我担任18标段项目经理,施工地点就在家门口的嘉定区。照理说,项目经理可以主要待在项目部里抓大放小,但近40年的工作经历让我习惯于每天都要到现场去走走看看:人员精神状态、塔材到货情况、安全施工举措……只有亲眼看到这些细节都没问题,我才放心!我今年已经56岁了,这可能是我参与的最后一项特高压工程了。我要站好最后一班岗,把家门口的特高压线路建好。
——上海送变电工程公司项目经理 封根喜
做为特高压工程建设的组塔施工队,我们的工作是化零为整,将一个个螺栓、一根根角钢组装成一基基铁塔,我们的任务就是确保施工人员安全和工程质量达标。淮上线的铁塔较以往更高、更重,这对施工人员是一种全新的挑战,需要我们更耐心、更细心、更小心地做好每一道工序,拧紧每一颗螺栓,才能确保100多米高的铁塔屹立不倒,才能支撑起这条电力大动脉源源不断地为上海输送清洁能源,点亮千家万户。 ——上海送变电工程公司组塔施工队长 郭旭东
25米高的塔身上结着一张网,这样新鲜的场景出现在淮上特高压工程线路18标段的施工现场。“自从有了这张网,我们就不用整天提心吊胆,时刻担心高空坠物造成人身伤害了。”
这是一张什么网,能让干了近40年电网建设工作,如今任职淮上线18标项目经理的封根喜吃了一颗定心丸呢?
6月15日,上海正式进入梅雨季。天气预报说下午有雨,趁着上午的好天气,18标段21号铁塔加紧组立。每当一根塔材吊装到位,高空作业的施工人员就要用螺栓和螺母将其与塔身紧固在一起。
“不要小看了他们手上的螺栓、螺母,我为它们操了半辈子心了,它们可是组塔过程中的重大风险源。”正在现场巡视的项目经理封根喜道出心中的担忧——高空坠物。
18标段共有铁塔53基,平均塔高126米。相比于普通线路,特高压线路建设过程中高空坠物的风险成倍增加。首先,组立一基普通500千伏铁塔一般耗时一周左右,而18标段的特高压铁塔组立周期几乎都在1个月。其次,组立一基500千伏铁塔大约需要4500颗螺栓、螺母,而18标段每基铁塔要用到螺栓、螺母近2万颗。再次,要建设如此巨大的钢管塔,紧固用的螺栓、螺母也是“大腕”,最大单个重量超过10千克。
“生活常识告诉我们,同样物体从越高的地方坠落,带来的破坏力就越大,哪怕是一块小石头,从100米的铁塔上掉下来,其破坏力也是相当惊人的。”封根喜说。封根喜所说的破坏力,其本质是物理中的重力势能。在物理中,重力势能的值是一个物体的质量、相对高度和重力系数三个系数的乘积。由于地球上的重力系数是一个恒定值,因此,重力势能直接与质量、高度成正比,也就是说,质量越重、高度越高,重力势能也就越大。
这正是封根喜担忧的根源——如果被从铁塔上坠落的螺栓、螺母击中,地面施工人员的安全帽将无法抵御巨大的冲击力,很有可能遭受严重的头部损伤甚至会被夺去生命。
虽然高空作业人员都接受过安全培训,知道高空坠物的危害,但谁也不敢保证螺栓、螺母不会以千万分之一甚至更小的概率砸在刚好经过的地面施工人员的头上。
有没有可能加一道保护措施,尽可能减轻高空坠物的巨大危害呢?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和探索,上海送变电工程公司决定在18标段施工中试点应用高空防坠网。
安装于21号塔上的这张防坠网由高强度锦纶材料十字交织而成。生产厂家表示,防坠网的边绳断裂强力大于7000牛,100千克的重物从100米的高空落下,安全防坠网的缓冲距离可达2米。在这2米缓冲过程中,大量的重力势能被吸收,哪怕坠物无法被防坠网直接拦截,其破坏力也已被大大降低。
根据实际情况,项目部把第一组防坠网安装在塔身离地面约25米处,采用两张大网加两张小网、围绕座地抱杆交错的方式铺设,将整个塔身内部严严实实地网住。由于铁塔平均高度超过120米,为了防止重物击穿防坠网情况的发生,在铁塔组立至一定高度时,施工人员还将铺设第二组防坠网,做好双重保护。
18标段项目总工李轶群告诉我们,防坠网以前多用于电网建设中的大跨越工程,用在常规组塔施工中对于上海送变电公司而言还是首次。为了使每张网都能适用,项目部技术人员根据不同塔型和不同安装位置仔细计算防坠网的规格尺寸,确保两者间的“无缝对接”。“我们18标段的所有铁塔都将在组立过程中配套使用防坠网。目前已有12基铁塔完成组立,虽然没有发生过高空坠物事件,但是多了这道保护网,我们的安全施工就更有底气!”封根喜说。(作者:杨王芳 闵雯)
【巍峨铁塔屹立淮河两岸】
能参加淮河大跨越工程建设,对我来说是一个新奇的考验和经历。刚到项目部时,我觉得很茫然,不知道该从何做起。这时,项目部的前辈们在工作、生活上处处照顾我,教导我该如何去做。现在我已适应了这里的生活,虽然有时候会感觉苦和累,但只要看到工程一点点的完成,我觉得都是值得的。
——安徽送变电工程公司质检员 李文文
我参加工作6个月零18天了,刚开始接触工作就是特高压大跨越工程。说实话,真的很吃力,经验严重不足,犯错是很常见的事情,可以说我是在各种错误的累积下成长的。但是非常值得庆幸的是,我有一个很好的老师,有一个非常棒的队伍,是他们的鼓励督促我成长,给了我无法计量的帮助,让我现在的工作渐渐步入正轨,也慢慢适应了环境。
——安徽送变电工程公司安全员 戴志鹏
从安徽淮南市中心驱车向东约10多千米,跨过淮河岸堤,伴随着敲击声响,一幅紧张的施工场景随即映入眼帘。6月12日,我们走进淮上特高压工程淮河大跨越段的施工现场。目前,随着淮河两岸基础承台的施工完成,工程转入跨越塔组立阶段。
高立柱施工是该工程基础施工中的难点。“当第一座承台浇筑完成的时候,我的感觉就像自己的小孩呱呱落地。”说起那段经历,安徽省送变电工程公司项目总工李凯难掩内心的激动。
淮河大跨越段施工地质结构复杂,地下水丰富,基础混凝土方量大。为保证工程质量,施工使用灌注桩390根,基础混凝土方量共计2.6万立方米,使用钢筋3200余吨……李凯如数家珍般地为我们列举着一组组工程数据。
目前,该工程南岸已进入组塔阶段。在淮河南岸的跨越塔施工现场,红旗招展、人头攒动,随着现场机器的轰鸣声和施工人员的号子声,吊车、叉车来来回回穿梭不停,数10名施工人员正有条不紊地将10几吨重的塔材安装到指定位置。“现在正在组立的是塔腿和底层塔身,现场先用300吨吊车对0~72米高的塔身进行组立,待这阶段工作完成后,将采用2×15吨落电梯井筒双旋转摇臂抱杆分解组立余下塔段,以及电梯井筒、导线横担的吊装。”项目经理王民向我们介绍组塔的流程。
为确保施工安全和质量,让现场所有参建人员知晓铁塔组立的整个过程,安徽送变电公司还特别制作了铁塔组立3D动漫片,将施工流程清晰呈现,便于施工人员理解。同时,在摇臂抱杆主牵引系统的4台卷扬机尾部,均设有过载自动保护装置,抱杆上也安装了视频监控摄像头,利用自行研发的跨越塔抱杆组立智能监测系统,施工人员可对铁塔组立施工过程中抱杆吊装重量、摇臂变幅角度、抱杆旋转角度、作业环境风速等重要参数进行全程实时监控。在每段塔材吊装完成后,施工人员都要及时地用全站仪检测铁塔的正偏线,确保符合标准要求。
为解决大跨越线路运行后与淮何航道通行间的矛盾,该工程大跨越段铁塔全高增至255米,较以前投运的皖电东送特高压工程淮河大跨越塔又高了近60米。高度虽只增加了几10米,但混凝土和钢材的用量却增加了近一倍,高空作业的安全风险和施工难度也成倍增加。现场总指挥韩仲瑞说:“空中作业时,抱杆上7个摄像头中有两个专门用来监视施工人员的作业行为,全程监控,发现隐患可及时提醒纠正。”
“进展顺利的话,淮河南北两岸组塔施工将于11月底完成,然后开始放线,整个工程将于年底竣工。这也得感谢属地供电公司的大力配合。”王民说。为保障工程建设有个良好的施工环境,淮南供电公司充分发挥属地优势,专门安排经验丰富的人员,负责施工协调保障,积极与政府部门沟通,协调配合施工单位处置民事纠纷。(作者:张龙跃)
【“走”进现场的装配车间】
第一次参建特高压工程,很多设备都是第一次接触,边学习边研究边施工,学到了很多新知识、新技术。感受最深的就是要求高。这个工程我们是主场作战,一定全力抓好安全,保证质量,誓建精品工程。
——1000千伏南京变电站项目经理 李刚
16标段是在河网鱼塘建线路,铁塔吨位大,施工场地狭小,关键字就是“难”。不过在工程建设中我也学到了很多,锻炼了自己,以后再困难的工程都能战胜。这次我们在家门口做工程,一定做好表率,把工程干好。
——淮上特高压16标段项目副总工 何明
“起,起,再起一点!好,往里移,再移,就位!”6月12日,在江苏省送变电工程公司负责施工的淮上特高压工程1000千伏南京变电站B相主变施工场地,现场施工负责人林正虎正指挥起吊主变铁附件支架。接下来这几天,他们还要陆续完成主变散热片、升高座、套管、油枕的安装,这些都是主变附件,安装好以后才能进入注油阶段。
GIS安装 攻坚克难
6月12日上午,我们随项目经理李刚进入施工现场,在1000千伏封闭式组合电器(GIS)场地上,我们一个施工人员都没见到。李刚看出我们的疑问,指着一座10多米高约有三四百平方米的房子说:“看到那个房子了吗?那是移动式装配车间,专门为GIS安装用的,人员都在里面。1000千伏GIS要求无尘安装,所以每一段的对接都要将房子移动到相应位置,在室内操作。整个场地325米长,有487个对接单元,需要移动20多次。”
据了解,GIS是变电站内除主变外最核心的设备,外面没有母线,全部通过内部电缆连接。在进场吊装的时候,要跨越两条电缆沟,地面距离达到17米,所以吊车吊臂需要伸长至40米左右。经过计算,单段37吨重的设备要用200吨的吊车起吊才能保证安全。项目总工韩鸣告诉我们,另一侧跨越地面距离更长,他们准备采用260吨的吊车吊装。
“装运500千伏GIS的大型货车进不了站,要用小型卡车倒运。这不,我们10几个人都在忙这个事。”一见面,现场电气施工负责人刘铁柱就无奈地说。厂家把设备从那么远的地方运来,不可能用小型卡车,但现场通往500千伏GIS区域的道路只有3米宽,只能二次倒运才能进场,然后再吊装就位。调试专业出身的刘铁柱介绍说:“特高压变电站用的是GIS,比HGIS集成化高得多,母线全部在设备内部,通过六氟化硫气体绝缘,所以安装要求更高。”目前,现场正在进行吊装就位,接下来每段GIS的对接都将采用无尘化安装,整个过程需3个多月。
现场施工 争分夺秒
“A相主变已于10日注油完成,正在进行热油循环,循环过程需要60个小时,然后进行压力试验,之后静置72小时,安装才算全部完成。”李刚说。目前A相安装已接近尾声,B相、C相主变已就位,B相附件正在安装,而1台变压器安装过程需要30天左右。
在110千伏电容器区域,七八个人正在分两组进行地面组装,两台吊车将组装好的设备一层层吊起、就位,安装人员迅速安装固定。李刚告诉我,每一组电容器是6层,每层重量大约3吨,一共4组,8个人一般1个星期就能完成。据了解,500千伏侧耦合式电容器是单个的,虽然个头大,但是安装比110千伏电容器简单很多,一次吊装就能完成。
“主控楼主体工程已经完成,正在砌填充墙及预埋水电管线,现场投入了30多个人。”土建负责人张龙说。由于南京站旁还要建一座特高压换流站,未来两站将共用一座主控楼。因此,现在的主控楼由原来的3层设计变更成5层,建筑面积由1600平方米增加到2000平方米。由于变更设计需要重新出图,直到2014年12月15日主体施工图纸才到项目部。“工期不变,工作量是原来的近两倍。好在我们加大了投入,抽调精干人员,加班加点,终于把工期赶了回来。”李刚说。(作者:张加德)
延伸阅读:
奋战在淮上线工地上:安徽+江苏+上海
原标题:淮上特高压建设二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