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接连与东方日升、林洋新能源等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此前,阳光电源还与阿里云计算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基于全新发布的智慧光伏云iSolarCloud,共同推动新能源向“互联网+”的产业革新。
《亮报》:阳光电源作为逆变器领域的领军企业,产品在业界很受欢迎。请问逆变器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
郑桂标:逆变器是光伏电站的核心设备,是侦测电站质量的大脑,直接关系到整个电站的发电质量。逆变器的核心技术有好多种,一个最核心的目的就是多发电、少出故障,同时必须兼顾并网和人身安全,这些最终围绕着客户的投资收益。
逆变器有三大选择标准,第一是能给你用,谐波符合要求,同时符合法律法规要求,这是必要性条件;第二个是绩效性条件,效率、可靠性、寿命、价格、维护成本、更换的便利性等;还有一个是风险性指标,比如设备谁生产很重要,服务体系能不能满足要求,这个企业的存续、供货能力能不能达标。供货能力为什么是风险性指标呢?如果供货能力较差,就会影响到下游电站的安装,现在相关政策变化快,耽误电站建设,很可能影响到企业的赢利。逆变器的核心竞争应该从这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假如说,产品性能达到了,但成本价格过高,也不是优秀产品。优秀产品是客户买得起、信得过的,能给客户带来更多的效益。
对生产企业来说,为了满足这些条件,必须加大研发力度。对于器件的、技术的进步,必须有足够的敏感性,知道做什么才能把东西做好。
《亮报》:阳光电源现在不仅在做逆变器,还涉足电站、储能,这种多元发展意味着什么?
郑桂标:阳光电源一直没有脱离一个核心,那就是电力电子。我们的精力都集中在电力电子上,不管是储能电源、逆变器、分布式还是电动汽车的驱动电源,都不离开这个模块。
阳光电源做电站,第一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客户,如果我们都没有做过电站,怎么知道我们生产的逆变器比其他企业的更适合电站应用呢?不站在投资者、EPC(工程总承包)、施工者、维护者的角度去了解问题,就做不出极致的产品。
第二是我们在逆变器生产研发的规模扩张中,地方政府和合作伙伴给予我们信任和一些有利资源,我们对这些资源的合理应用。
储能这一块,应用的范围非常广,而且随着新能源装机越来越大,储能已经必不可少。储能已经和光伏结合起来,更没有偏离我们电力电子的核心。
《亮报》:在逆变器领域,很多曾经的大型企业甚至跨国企业都消失了。阳光电源一直专业领先的基因是什么?
郑桂标:一个企业大或小不是关键,关键在于如何去适应需求,并且引导需求。适应是被动接受环境变化,引导需求就是靠你的技术去引导。两个能力都重要,适应需求方面,比如在我国,产品价格要低、质量要好,性价比高了才能占领市场。
事实上,在国内,跨国企业在这一领域并没有形成太大竞争力。阳光电源某种程度上发展的压力很大,成长环境很差,但是我们坚持下来了,在高度竞争的环境中成长起来了。
目前看,我们的竞争对手主要还是以国内企业为主。每一家公司都有其独特的成长基因,有其核心竞争力,任何一家公司都不是万能的,再强大也不可能把其他企业都打败。
《亮报》:逆变器阶段性的挑战有哪些?互联网+对这一领域会产生哪些影响?
郑桂标:挑战无时不在。只是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点,挑战的压力不同罢了。
当前的挑战来源于市场的持续竞争;另外一个来源于行业发展到这个阶段,盈利水平不高,生存的压力和市场的压力需要承受。只有承压更强的公司才能更好地生存,这种承压来自于企业的综合实力,对市场、对客户需求、对技术能力的把握以及对竞争者的了解。所有的这一切,对企业而言就是综合能力。
互联网本身已经渗透到每个人的生活,每个人都离不开互联网。互联网+是什么概念?对企业而言,就要把所有的活动与互联网结合起来,企业的生产过程、采购过程以及生产经营性活动,还包括信息发布、产品的销售都与互联网结合起来的。
现在互联网的思维和过去的互联网思维有所不同,技术进步了,新的技术也涉及到融合。充分利用互联网带来的便利,可以达到快速冲击的效应。过去一个人干活,一个人能力再强也只是一个人,现在通过互联网可以把一个人的能量无限放大。
《亮报》:今年,国家能源局定的光伏电站发展的指标还是比较高的,第一季度完成情况也非常好。对于指标规划,您怎么看?
郑桂标:指标只是对市场的一个引导行为。国家能源局的发展目标是要引导产业投资的方向,它通过这个方式告诉所有关联投资人,比如银行、投资人、电网、生产厂家等行业的发展趋势。至于是不是最终能够完成,并不完全关联。
今年,整体来看,目标和执行的措施开放性更多一些,年初就把指标确定更利于实现全年目标。目前,新能源的成本已经有很大改善,相对化石能源更有竞争力。新能源越发展对环境的改善越有利,就离大家的蓝天梦更近了一步。
原标题:新能源越发展 蓝天梦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