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在“一带一路”战略引领下,国家电网公司从战略上谋划新疆电力发展,加快实施特高压电网和750千伏网架建设,依托远距离、大容量、低损耗的输电技术,通过打造疆电外送通道,实现与国内负荷中心以及周边国家的电网互联互通,将新疆的区位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施工人员在750千伏凤凰—乌鲁木齐北输变电工程胡图壁段塔上作业。胡星云 摄
4月20日,在跨越天山的750千伏伊犁至库车输变电工程建设现场,施工人员们开挖土方,掘进塔基,正热火朝天地忙碌着。1标段项目经理马殿玉说,这条线路不仅首次实现伊犁电力直送南疆,同时,还可以使伊犁盈余的电力在全疆调配,也可以通过疆电外送工程送往我国中东部负荷中心。
这恰好与中央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思路不谋而合。3月28日,国务院授权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明确提出新疆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根据愿景规划,新疆将发挥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向西开放重要窗口作用,深化与中亚、南亚、西亚等国家的交流合作。在“一带一路”整体战略大幕开启之际,国网新疆电力公司提出“加快推进特高压疆电外送、打造丝绸之路电力通道”的奋斗目标,努力成为“一带一路”战略规划中的先行官。
新疆电网跨入特高压时代
2014年1月27日,新疆首条疆电外送特高压工程——±800千伏哈密南—郑州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正式投运,强大的电流从新疆的东大门哈密出发,通过2192千米的输电线路,先后经过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6个省区,点亮了中原大地。这意味着新疆能源多了一条“走出去”的大通道。
早在2010年11月,新疆与西北主网联网工程便开启了疆电外送的大门,新疆丰富的电力资源首次实现外送。2013年6月,新疆与西北主网联网第二通道建成投运,疆电外送能力提升到200万千瓦。而2014年1月投运的哈郑特高压工程更是成为一条连接西部边疆和中原大地的“电力丝绸之路”,也让新疆电网跨入了特高压时代。
哈郑特高压工程投运后,新疆外送电能力提升了3倍。额定功率运行下,该工程每年可向华中地区输送电量500亿千瓦时,直接拉动新疆投资1000亿元,拉动河南GDP增长2500亿元,相当于运输煤炭2300万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碳4000万吨、二氧化硫33万吨,社会和经济效益显著。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2015年河南用电量将达到3900亿千瓦时,今后将有12%以上的用电来自于哈郑特高压工程。这几乎相当于郑州市全年的用电量。
随着疆电外送特高压工程的全面建设,新疆正在逐步由中国能源领域的“替补”变为“主力”,成为国家能源资源新的陆上大通道。截至2014年年底,疆电外送工程累计送电达306.9861亿千瓦时,其中火电外送电量271.2975亿千瓦时,相当于外送煤炭(折合标煤)938.6万吨,有效缓解了疆内铁路的输送压力。同时外送风电35.6886亿千瓦时,使新能源企业增加收益约22.48亿元,给电力行业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还拉动GDP增加103.87亿元。
国网新疆电力专业人员为疆电外送算了一笔账:通过特高压输电到华中电网的成本为每千瓦时约0.1元多,到目的地的成本价是0.4元,很有竞争优势;发电1千瓦时消耗标准煤300多克,1吨标准煤发电形成的产值要比单纯卖煤增收200元以上,可大大提高煤炭资源的附加值。对提高新疆的GDP、增加财政收入、拓展就业空间、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意义重大。未来,待疆电外送装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将直接和间接增加投资1.2万亿元,解决近6万人的就业,每年给新疆增加近300亿元的收益。同时,疆电外送对节能减排和缓解铁路、公路运输压力具有积极意义。
将区位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4月9日,准东疆电外送千万千瓦级煤电基地项目举行了集中开工仪式,进一步推动了新疆能源资源参与全国资源配置,实现准东区域煤炭资源集约化、高效化、清洁化利用,加快资源优势转化,成为新疆打造“三基地一通道”战略目标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无独有偶,一个月前,远在千里之外的北京,参加全国两会的新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同一件事——疆电外送。他们郑重建议,加快新疆±1100千伏准东—华东(皖南)和±1100千伏准东—成都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的批复核准工作,同时尽快开展新疆—巴基斯坦特高压输电通道工程前期论证工作,推进我国与周边国家能源互联互通,加快能源互利合作。
这是一份经过科学论证的提案。我国能源分布与能源需求不均衡,电力等能源发展已成为制约东部和中部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我国重要的煤电和水电基地均集中在西部和北部地区,与中、东部用电负荷中心的距离一般都在1000至4000千米以上,客观决定了我国能源和电力发展必须走远距离、大规模输电和全国范围优化电力资源配置之路。而新疆的优势是地大物博,资源非常丰富。
近年来,自治区大力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电源发展取得了快速增长,截至2014年年底,新疆电源装机5280.8万千瓦,位列全国第八,其增长速度远远快于自身的电力消纳能力增长。
因此,疆电大规模外送无疑就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将新疆的煤炭、风能、太阳能等优势资源就地转化后,通过疆电外送把富余的电力资源输送到内地电力市场进行消纳,拓展电力市场消纳空间。同时,中央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加快推进与周边国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所以,也可以依托远距离、大容量、低损耗的输电技术来打造“一带一路”经济带输电走廊,通过疆电外送将境内富余电力输送到巴基斯坦等电力相对匮乏地区,实现与周边国家的电网互联互通,将新疆的区位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架起新疆经济腾飞的支点
对于新疆能源而言,疆电外送就是带动新疆经济腾飞的支点。
当前,国家电网公司从战略上审视和谋划新疆电力发展稳定工作,认真贯彻落实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出台了20条支持新疆电力发展意见,积极落实“一带一路”战略部署,加快实施特高压电网和750千伏网架建设,保障新疆地区电力可靠供应。
2014年12月12日,公司与新疆自治区党委政府会谈时,双方就进一步加快新疆电网发展达成共识,强调积极落实“一带一路”战略部署,加快推进特高压等各级电网发展,实现更大规模的疆电外送,为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提供更可靠的能源保障。
按照新疆电网“十三五”发展规划,从2016年到2020年,国家电网公司计划投资2019亿元,用于新疆电网建设。到“十三五”末,在疆电外送通道方面,新疆将建成投运准东—成都、准东—华东两回±1100千伏和哈密北—重庆±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伊犁—巴基斯坦±66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若羌—青海花土沟750千伏输变电工程;在疆内电网建设方面,将加强疆内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建成投运乌昌都市圈环网、天山东环网、天山西环网、喀什克州核心区环网和环塔里木环网5个750千伏环网。这些工程建成后,新疆将形成“五直流、三交流”外送电通道,疆电外送能力将提高到5000万千瓦,每年可将煤炭、风、光等资源转化的3000亿千瓦时电量输送到国内负荷中心,相当于年转化原煤1亿吨。
目前,在疆电外送工程的强力带动下,自治区新一轮能源开发风生水起。按照签订的框架协议,五大发电集团未来10年在新疆的总投资将超过5000亿元,将极大地拉动新疆经济的发展。
疆电外送还让新疆清洁能源的发展进入爆发期。截至2014年底,新疆电网风电与光伏装机容量达到1129万千瓦,同比增长39%,预计2020年新疆电网内风电装机容量将突破3000万千瓦,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将突破1500万千瓦。据了解,三峡集团计划将在“十三五”期间投资500亿元,致力于新疆风电、水电、太阳能资源开发,促进新疆清洁能源利用和产业发展。
原标题:推进特高压建设打通疆电外送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