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 孙昕整理 本刊记者 张云孙昕,工学博士,教授级高工,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高级会员,中国电机工程学会高级会员,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力建设专委会主任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任安徽省电力设计院院长、安徽省电力公司副总经理、中国电力科学院院长、国家电网公司特高压建设部主任、国家电网公司总经理助理、国家电网公司总经理助理兼特高压建设部主任、国家电网公司总经理助理兼交流建设部主任。现为国家电网公司顾问。特高压的十年,是十年风雨、十年坎坷、十年拼搏,十年辉煌!特高压的建设者们,用汗水和足迹昭示了特高压的艰辛和不易,昭示了几代人的心血和梦想。特

首页 > 输配电 > 电网建设 > 评论 > 正文

孙昕口述特高压:实际所需但特别难

2014-12-24 09:52 来源: 国家电网杂志 

口述 孙昕

整理 本刊记者 张云

孙昕,工学博士,教授级高工,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高级会员,中国电机工程学会高级会员,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力建设专委会主任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任安徽省电力设计院院长、安徽省电力公司副总经理、中国电力科学院院长、国家电网公司特高压建设部主任、国家电网公司总经理助理、国家电网公司总经理助理兼特高压建设部主任、国家电网公司总经理助理兼交流建设部主任。现为国家电网公司顾问。

特高压的十年,是十年风雨、十年坎坷、十年拼搏,十年辉煌!特高压的建设者们,用汗水和足迹昭示了特高压的艰辛和不易,昭示了几代人的心血和梦想。特高压事业,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作为创新者、引领者,我们责无旁贷地要把这种责任扛在肩头不断前行,这是我们的电工梦,也体现了伟大的中国梦。

建设特高压是实际所需

2004年,华东三省一市在江苏昆山召开了“十一五”规划讨论会,在会上有过华东电网是否需要上特高压的讨论,我(时任安徽省电力公司副总经理)的观点是应尽快建设特高压工程。我在电力设计行业工作了近20年,当过设计总工程师、主任工程师、主任、院长,对华东电网的规划、建设等情况比较了解,当时华东500千伏电压网架接近发展极限,电网走廊资源紧缺、短路电流超标严重,若干500千伏变电站被迫分列分段运行,已直接影响电网安全运行。

这种情况,让我深刻感受到中国电网发展到一定规模,就需要发展更高的电压等级,我觉得建设特高压是非常必要的。这种想法是从当时华东电网的实际需要出发油然而生的,而且我希望如能建设两条输电工程把皖电东送方案作为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之一,这对华东电网是极有益处的。

2004年年底,公司党组提出在我国发展特高压输电技术的构想和加快建设以特高压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坚强国家电网的战略目标。国家从发展特高压的创新难度以及电网实际运行情况出发,最终决策将晋东南—南阳-荆门方案作为发展特高压的依托工程。

特高压,特别难

2005年,我调任中国电科院(300215,股吧)任院长,参与并组织开展特高压输电前期论证和关键技术研究工作。特高压建设分为三阶段——前期、中期和后期。前期主要是规划、论证、可行性研究、工程核准等,我到电科院的第一件事,就是按照公司发展战略的需要,把特高压、大电网作为工作重点和核心业务,成立特高压研究领导小组,积极组织各方面的专家、人才,特别是请老院长郑建超院士每月抽时间(10天左右)回院指导工作,老人家欣然答应,表示十分愿意为特高压事业贡献一份力量。其后工程院成立特高压工程论证小组的时候,他出任组长,担当重任,与其他工程院专家,科学求实认真开展工作。在论证工程中,我们及时汇报沟通,让工程院掌握我们最新的研究成果及国家电网发展的战略需要,最终中国工程院在特高压试验示范工程的立项上起了很好的技术支撑作用;同时,在集聚联系各方人才、资源等方面,也为组建专家委员会、专家组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可以说,特高压的发展是在困难争议中艰辛前行的。北戴河会议上,就有人认为特高压技术是不成熟的,是外国淘汰的,认为西方不搞的中国就不应该搞。中国电工技术领域,几十年来都是习惯跟着别人走,这种现象叫“跟随战略”,要从跟随者一跃变成创新者和引领者,有些人首先思维上就有定式,带着一种怀疑的心态,认为外国人搞不成的中国人也搞不成。这种认识和环境,造成了除技术之外的新难度,使得搞特高压建设难上加难。

关于发展特高压的必要性,我与国内几位资深专家先后三次到国务院研究室汇报工作。当时就社会公众和议论的一些重要问题:如电网电压等级、规模和安全的关系做了汇报。以上海的金茂大厦的柔性“H”型钢结构和普通民居的砖瓦结构的抗震能力及安全水平的差异进行举例说明,电网的规模与安全性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关键是电网的结构和技术手段的先进性、适用性以及运行管理水平;并以普通公路和高速公路比喻500千伏电压和特高压的输送能力,原来是一条道变成现在是4~5条道,输送能力提高了4~5倍。接着,我们从专业角度写了4份汇报材料呈送到高层,供决策参考。

为了推动特高压的发展,公司党组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最终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于2006年8月通过国家核准,同年12月开工建设。

必须万无一失

为了更好地推进特高压的建设,我们坚持“科研为先导,设计为龙头,设备为关键,建设为基础”的工作方针。

建成特高压直流试验基地、特高压交流试验基地,为特高压工程设计提供宝贵的试验数据。当时我们的目标是要建就建世界一流,为此我还专门带人去美国考察过,这里面有一个我个人很有感触的往事。那是2006年6月,我带着电科院的几个专家到了美国电科院交流学习。美国人很重视,我们讲明了来意之后,他们相当客气,但到了试验基地之后,他们防范得非常严格,不准记录、不准拍照,并且不给任何的数据,我们全凭自己的一双眼睛细致地观察,记在心里。当时憋着一股劲,暗下决心一定要把中国的特高压试验基地建设好。当然,后来我们特高压试验基地建成世界领先水平,外国同行对我们的成果十分佩服,当他们来到我们这里参观学习时,我们奉行同等规则:不准记录、不准拍照、不给数据的原则,算是争回了一口气。这是一件小事,但足以说明特高压的创新之难,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必须立足自主创新。

特高压难在哪里?难在创新。英语的创新叫innovation,这个in,我个人理解就是包含很多未知的可能性的意思。前期阶段的难是论证难、统一思想难,到了工程建设期就是关键技术难。

特高压在电工领域包含很多未知的难题,比如电压控制、电磁环境达标、外绝缘配置及防雷保护、系统集成、工程示范、设备研发等等。以电磁环境方面的研究为例,当年苏联人就没有解决好这个问题。据技术资料记载,苏联特高压试验工程初期沿线电晕放电非常明显,正常人在线路走廊下就能看到火花并且听到声音,形象地说是“火树银花不夜天”,但这种情况绝对不能在我们中国出现,我们要做的是世界一流的精品工程,必须万无一失。我们在特高压交流试验基地的变电站金具、管材等,通过大量的计算和反复试验,终于实现了低噪达标的目标。

此外,电压等级这么高,外绝缘配置和雷电防护也是一个难题,日本、苏联曾经搞的线路就频繁遭受雷击。我们的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连接着华北、华中电网,如果被雷击电网就会解列造成严重后果,所以一定要确保万无一失。还有,高电压技术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门试验科学,如果没有良好的试验手段、实验技术、试验措施,就无法对成果进行科学验证,所以我们才攻坚克难建设特高压试验基地。对外绝缘配置、防雷保护在科学计算制订方案之后,反复、多次试验论证,取得了圆满成果并成功应用于工程中,创造了防雷保护世界新成果。

我们建成了特高压直流试验基地、特高压交流示范基地,后来又搞了特高压杆塔试验基地,照理说有了前面两个基地就行了,为什么还要专门搞个杆塔试验基地呢?主要是因为当时的皖电东送特高压项目。皖电东送是世界上第一个商业运行的同塔双回特高压工程,每基塔平均高度108米,平均重量180多吨,全线1400多基塔,基基都是大跨越,以前一个大跨越要建设一到两年,现在要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建成1400多基塔,怎么建?而且工程涉及几十种塔型,耗费几十万吨的钢材,如果塔型选择不好就造成浪费,如果太冒进又会出问题,当时有同志提出塔大塔小都是相似型塔,没必要做试验,但是我部坚持一定要做试验,事情都是从量变到质变,塔也是这样,到了一定程度它的内涵和要素都会发生变化,所以不能掉以轻心。

为此针对该问题,我部向公司党组做了专门汇报。公司党组坚持要以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态度处理该问题,决策建设特高压杆塔试验基地。实际上,这个基地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我们第一次试验的时候,做足了准备,从理论上说塔的结构设计、加工是没问题的,但试验时不到几分钟塔就被拉塌了,分析结果是法兰盘部分钢材、焊接技术等没达到要求。这些问题在常规塔上可能不会出问题,但到了特高压上,就会成为大问题。

所以特高压存在很多未知的东西,需要我们科学对待。试想一下,如果没有杆塔试验基地,那是要出大事情的。通过这个试验基地,还可以将所有的塔型送去试验,不断优化,我们既要坚持安全可靠还要坚持经济合理,通过不断试验,塔头缩小、基础土方量减少,使得造价大大降低。综合来看,几个试验基地为特高压建设立了大功。

管理创新是保障

除了前期工作外,特高压建设的中期阶段,包括科研、设计、设备、建设、施工、安装、调试、投运,后期还有总结、验收、运行维护、树立标准,环节多,技术难,涉及单位多,决定了它绝对不是普通常规工程,它需要系统集成、工程示范,除了技术创新外,工程管理也要创新。

为了攻克这些难题,公司充分发挥集团化运作优势,创造了后来获得了中国企业管理一等奖的“业主为主导、各方参与”的创新联合体模式,它的作用,就是统筹协调各种资源攻克各种难关,顺利完成工程建设任务。为此,在公司党组的坚强领导下,我们明确了“一个体系”、“一个路线”、“一个管控机制”。

“一个体系”是“三级组织体系”—— 以国家电网公司为核心的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包括国外优秀资源的组织体系。工程涉及众多的设计单位、厂家、大学、专家,需要吸收各方的智慧和经验,比如我们的智囊体系中就有国内一流专家组成的委员会,其下设立若干专家工作组,有变压器组、开关组、继电保护组、通讯组等等,每当工程出现重大关键技术或者有疑问的时候,不管是关键技术、设备研发还是工程调试上,他们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另外,在现场,有现场指挥部,各个省公司也有自己的领导小组,做到了严密、完备、高效。

“一个路线”就是开放式的自主创新路线,从基础研究开始到工程设计、设备研发、试验验证到最终的系统集成和工程示范,成为我们开展特高压工作遵循的技术路线,这个路线使得“科研为先导、设计为龙头、设备是关键、建设是基础”的工作方针和“安全第一、质量至上、有序推进”的工作原则,成为特高压工作不断成功的法宝。

此外最重要的,是我们建立一个科学高效的管控机制,管控机制最核心的是“三级制度体系”。我到特高压部之后,报请公司批准印发的第一个文件就是关于建立特高压建设组织体系和制度体系的通知。“三级制度体系”第一层叫管理纲要,这是公司总部下发并施行的统一管理纲领;第二层是管理大纲,由当时的交流建设公司、直流建设公司实施现场建设管理的依据;第三个层面是实施方案,是由建设现场的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安装单位等施行的具体措施。每一层遇到的问题,都有相应的制度进行保障,从而保证了工程的质量。

既然是特高压,既然是特别难,那就必须在管控上施行特别的措施,通过制度让各项工作得到落实。

为什么要搞这样的管理创新?根本上说就是实际工作的需要,如果没有这样的管理创新,特高压的建设就会多走弯路、有更多曲折。

国家电网公司太有才了

特高压事业,给了我们一个难得的舞台,有艰辛,有泪水,更有收获后的喜悦和自豪。

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投运后,日本东京电力高级技术官员在参观后对我们说:“国家电网公司太有才了!”俄罗斯联邦电工研究院院长在观看我们的成果后两次流泪,第一次流泪是激动的泪,因为电力技术是没有国界的,苏联曾经在特高压方面进行了不少的探索和实践,如今特高压的难题被我们攻克,他们由衷感到激动和高兴。第二次就是遗憾的泪了,在特高压上他们起步更早,但最终是我们攀登上了世界电力技术的高峰,失落和遗憾总是有的。

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建成后,在世界上引起了巨大反响,国家电网人凭借着自己的坚持和努力,赢得了世界的尊重和赞赏。这一点,我感受颇深。

2011年,受公司的委托,我到意大利米兰参加世界能源理事会举办的技术交流大会,对方十分重视,给予了极高的礼仪接待规格。作为主讲人,向世界同行介绍我们的特高压伟大成就,那时真正觉得中国人在国际电工领域的话语权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切身地感受到中国人从“跟随者”到“引领者”的自豪和荣光,当然也会感受到责任和压力。在特高压建设上,我们走到了世界的前列,奏响了“世界电工领域顶级交响乐章”,国际同行们都在看着我们,我们一定要把这件事情做得更好。

如今,特高压进入全面建设阶段,面临更大的发展任务,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公司党组对我们提出新的要求,要求我们不断攀登更高的高峰,这既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公司发展的需要,也是世界电工领域对于我们的期盼,期盼我们有更大的突破,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国际上“无标准、无经验、无设备”的情况下,经过十年的攻坚克难,我们全面攻克特高压输电关键技术,自主研制成功全套设备,自主建成“三交四直”特高压输电工程,实现了“中国创造”和“中国引领”,现在我们还在不断地进行升级,不断取得新的突破,我坚信以后在国际电工领域舞台上会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身影,听到越来越强的中国声音。

特高压精神支撑我们不断前进

特高压的特字,说明了进行这项事业特别难。除了具备正常开工的各项准备外,特别要求我们还要有攻坚克难的精神准备。2006年我从电科院调任特高压建设部工作,我跟同事们就说,能够有机会遇上这个千载难逢的时代,担负起攀登世界输变电技术高峰的历史使命,应该感到无限荣光!

这个过程会很苦,会很难,但攻下之后,就会为中国电工技术的发展乃至世界电工技术的发展做出贡献,那就会感觉到无上自豪!

特高压的成果,来之不易。在建设过程中,公司党组、总部以及广大建设员工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刘振亚董事长要求我们坚守、坚韧、坚强、坚持,吃亏、吃苦、吃气、勇于当担,以坚强毅力和过硬作风,克服了遇到的各种困难,创造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特高压精神。很多人为了特高压事业,舍小家顾大家,做出了很大的牺牲,但我们从始至终有种使命感、责任感、自豪感,正是这种特高压精神,支撑着我们不断前进。

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长治调试的时候,现场零下24摄氏度,人的手在户外长时间工作后会产生大量裂口,穿着皮衣和两层绒裤,外面还套上军大衣,依然抵挡不了彻骨的寒冷,但广大建设者依然奋战在冰天雪地中!工程投运的那一天,现场放了一百万响的鞭炮,群情激动,欢声雷动,很多人都流下了泪水!不是从那个场景走出来的人,体会不到那种艰难、困难,那种油然而生的激动……

我们创造了伟大的特高压精神,我个人的理解,特高压精神的核心就是敢为人先,创新就是敢于第一个吃螃蟹,说爱国说奉献没有敢为人的勇气是不行的。其次,还必须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一定要在科学精神的指引下,忠诚报国、百折不挠、团结合作,把所有的智慧和力量调动起来,才能干成事、干好事。

特高压事业,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作为创新者、引领者,我们责无旁贷地要把这种责任扛在肩头不断前行,这是我们的电工梦,也体现了伟大的中国梦。我们应该珍惜现在取得的成果和荣誉,继续开拓奋进,“中国创造”“中国引领”我们要继续保持并且发扬光大!

大学毕业后,我一直参与国内的电力建设相关工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的每一个电压等级我都参与过,公司确定特高压战略后我更是积极参战。一路走来,酸甜苦辣、无怨无悔。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特高压建设的过程,是公司党组坚强领导下的广大干部员工艰苦奋斗的过程,其实也是我们国网人用心、用力、用智的过程。有件事我记忆深刻,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建设时,凝结着无数人心血的1000千伏变压器在实验时两次失败,有的人接受不了这样的结果,跌倒在地嚎啕大哭,压力可想而知。怎么办?我们把国内外变压器的专家全部请来会诊,认真分析,经过反复计算仿真试验,最终攻克了这一技术难题。在建设现场,高峰时参建人员达到数万,在公司党组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全体建设者大力弘扬特高压精神,坚定信念、团结一心,开创了世界电网的新纪元。

十年来,特高压的建设者们,用汗水和足迹昭示了特高压的艰辛和不易,昭示了几代人的心血和梦想。

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投运时,我曾经写下十六字令三首来表达我的激动心情——“干/时代之需在呼唤/大使命/各方齐参战”“干/坚强电网精谋算/苦攻关/工程创示范”“干/用心用力用智干/特高压/投运世界撼”。作为一名中国电力行业工作者,尤其是一个搞专业技术的工作者,能够参与这项事业、见证这项事业,参与攀登世界输变电技术的高峰,我感到无限的自豪和荣幸。

特高压的十年,是攻坚克难、不断再创新的十年,真可以说是十年风雨、十年坎坷、十年拼搏,十年辉煌!在这个过程中,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能源结构、强化自主创新、振兴民族工业等重大决策和部署,中央领导关于特高压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为特高压指明了方向,公司党组坚决贯彻中央决策和部署,公司党组的坚强领导,成为特高压取得成功的根本保障,广大干部员工的拼搏和努力,成为发展特高压的不竭动力和源泉。

如今,特高压已经上升成为国家战略,进入全面建设的新阶段,面对未来发展新形势,我们在人员培训、设备研发、工程设计、管理机制等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准备,放眼未来,特高压一定会成为电网的主网架,一定会提高我国电网的可靠性,一定会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原标题:从跟随者到引领者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