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低压配电系统保护接地有不同的方式,只有正确做到概念清楚、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用电设备采用不同的接地方式及接地故障保护措施,来达到供电的安全性能,才能有效地防止触电和火灾发生,提高安全用电水平。引言众所周知低压配电系统接地是一项复杂、有关人身和设备安全的工程,接地型式与接地故障保护息息相关,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力系统不断趋向自动化。为了保护低压电气设备安全一般只采用一个保护接地系统,保护接地系统对建筑物低压电气设备的安全及其重要。低压配电系统保护接地有不同的方式,只有正确做到概念清楚、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用电设备采用不同的接地方式及

首页 > 输配电 > 保护与控制 > 技术 > 正文

浅叙低压配电装置的接地及其解决方案

2014-09-30 10:53 来源:电工文摘 

摘要:低压配电系统保护接地有不同的方式,只有正确做到概念清楚、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用电设备采用不同的接地方式及接地故障保护措施,来达到供电的安全性能,才能有效地防止触电和火灾发生,提高安全用电水平。

引言

众所周知低压配电系统接地是一项复杂、有关人身和设备安全的工程,接地型式与接地故障保护息息相关,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力系统不断趋向自动化。为了保护低压电气设备安全一般只采用一个保护接地系统,保护接地系统对建筑物低压电气设备的安全及其重要。低压配电系统保护接地有不同的方式,只有正确做到概念清楚、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用电设备采用不同的接地方式及接地故障保护措施,来达到供电的安全性能,才能有效地防止触电和火灾发生,提高安全用电水平。保护接地系统通过长期的实践总结出来的重要保护措施,使低压电气装置能够安全运行,能够保证建筑物低压电气设备的安全。

接地是防止电气设备漏电事故的重要安全措施

“地”一般是指大地。但在电气上,却具有更深一层的含义。接地就是在一个系统的元件和另一个系统之间(或者与某一个参考点之间)建立一个电的传导路径。电气及电子系统中的“地”通常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大地”,另一种是“系统基准地”。

接地是指把电气设备的某一部分通过接地装置同大地连接起来;接零是指把电气设备正常时不带电的导电部分(如金属机壳) 同电网的零线连接起来。由于大地内含有自然界中的水份等导电物质,因此它也是能导电的。当一根带电的导体与大地接触时,便会形成以接地点为球心的半球形“地点场”。此时,接地电流便经导体由接地点流入大地内,并向四周呈半球形流散。接地与接零是防止电气设备一旦漏电而可能发生触电事故的重要安全措施。

通常将地作为系统的零电位点。理想的地必须是一个零电位、零阻抗的理想导体,其上各点间不应存在电位差,它可在系统中作为所有电平的参考点。接地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为了安全,称为保护接地,二是为信号电压或系统电压提供一个稳定的零电位的参考点,称为信号地或系统地。保护接地是指将电气设备平时不带电的金属外壳用专门的接地装置实行良好的金属性连接。其作用是当设备金属外壳意外带电时,将对其地电压限制在规定的安全范围内,消除或减小触电的危险。保护接地最常用于低压不接地配电网中的电气设备。

保护接地的作用是当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带电时,如果人体触及此外壳时,由于人体的电阻远大于接地体电阻,则大部分电流经接地体流入大地,而流经人体的电流很小。这时只要适当控制接地电阻,就可减少触电事故发生。但是在TT供电系统中,这种保护方式的设备外壳电压对人体来说还是相当危险的。因此这种保护方式只适用于TT供电系统的施工现场,按规定保护接地的电阻不大于4Ω。保护接地是广泛应用的安全技术措施,主要适用于三相三线制中性点不直接接地的电力系统中。在对地绝缘的电网中,除非另有规定,否则凡由于绝缘破坏或其他原因而可能呈现危险电压的金属部分均应接地。

保护接零是将电气设备正常运行时不带电的导电部分与电网地零线(即中性线)连接起来,用以防止触电事故的发生。保护接零通常用于中性点直接接地、380/220V的三相四线制电网中,还要与其他安全措施(如熔断器、断路器等)配合使用才能达到目的。当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带电时短路电流经零线而成闭合电路,使其变成单相短路故障,因零线的阻抗很小,所以短路电流很大,一般大于额定电流的几倍甚至几十倍,这样大的单相短路将使保护装置迅速而准确地动作,切断事故电源保证人身安全。其供电系统为接零保护系统,即TN系统。保护零线是否与工作零线分开,可将TN供电系统划分为TN-C、TN-S和TNC-S三种供电系统。不管采用保护接地还是保护接零,在同一系统中不允许对一部分设备采取接地,对另一部分采取接零。因在同一系统中如果有的设备采取接地,有的设备采取接零,则当采取接地的设备发生碰壳时,零线电位将升高,而使所有接零的设备外壳都带上危险的电压。

当变压器高压侧与低压侧之间的绝缘损坏或高压线路断线搭落在低压配电线路上时,都可能发生高压窜入低压。为防止和减少这种危险,在中性点不接地的低压配电系统中,除了采取可靠的保护接地之外,还应有防止高压窜入低压的保护措施。为此,在中性点不接地的低压电网中,应使其中性点或某一相经过击穿保险器与大地连接。

在正常情况下,低压系统保持不接地。当高压窜入低压时,去穿保险器被击穿,故障电流经接地装置流入大地,同时使高压系统相应的保护装置动作,切断电源,起到保护作用。

为保证保护接零系统的安全,将零线上的一处或多处通过接地装置与大地重复连接,称为重复接地,其作用是:降低漏电设备的对地电压,漏电保护器既可用来保护人身安全,还可用来对低压系统或设备的绝缘状况起到监督作用;漏电保护器安装点以后的线路应是对地绝缘良好;漏电保护器对两相触电不起保护作用,减少零线断线时的危险。另外,也使三相负荷不平衡导致零线对地电压有所下降,从而减少了危险,缩短了短路故障的持续时间。由于重复援地与工作接地形成并联,使短路电流加大,从而加快了断路器的动作时间;改善了架空线路的防雷性能。可以对雷电流进行分流,从而限制了雷电产生的过电压;重复接地是指零线上的一处或多处通过接地装置与大地再连接,可提高线路的安全性。

漏电保护装置是在电气设备成线路漏电时用以保证人身及设备安全的保护装置,又称触电保安器。设备漏电时会出现两种异常现象:正常情况下不带电的金属部分出现对地电压;三相电流平衡被破坏,出现零序电流(或电压)。漏电保护装置就是在故障时测得零序电流(或电压)或对地电压,经相应转换,使接触器跳闸切断电源,实施保护作用。

 低压系统的接地型式、要求及其适用范围

在过去的低压配电的接地系统的设计规范和标准中、虽然已经为确保设备和人身的安全、提供有相当完善和行之有效的保护方案。然而,对于确保信息网络的数据安全的保护措施却显得“相对欠缺”。基于上述情况,当在处理信息网络的接地设计问题和不同方案时,不宜完全拘泥于现有的设计规范。对信息网络时代的低压配电系统的接地系统而言,它不仅需要保护供电线路、用电设备和人身能安全、可靠地运行。而且,更需要保护好被信息网络设备所处理、存贮的和传送的数据的安全性。为此,当我们在设计接地系统时,不仅需要考虑各种“接地线”的接地电阻。还需高度重视接地阻抗;“地线”的实际布线方式;用户对网络设备的日常管理和维护“是否合理”等因素。实践证明:设计合理的接地系统及正确的布线施工是确保网络设备获得高效、宽带运行特性的前提条件之一。

国际电工委员会(IEC)规定低压配电系统的保护接地型式分为TN、IT和T三种系统。

我国配电系统的接地方式已使用IEC规定,其分类仍然是以配电系统和电气设备的接地组合来分为TN、TT、IT系统三大类,系统特性以符号表示,字母含义为:第一个字母表示电源与地的关系。“T”表示在某一点上牢固接地;“I”表示所有带电零件与地绝缘或某一点经阻抗接地。第二个字母表示电气设备外壳与地的关系。“T”表示外壳牢固的接地,且与电源接地无关,“N”表示外壳牢固地接到系统接地点。其后的字母表示电网中中性线与保护线的组合方式。“C”表示中线与保护线是合一的;“S”表示中性线与保护线是分开的。

TN系统:电源中性点直接接地并引出中性线(N线),属三相四线制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的电气设备外露可导电部分都应与公共的保护线(PE线)相连接,PE线与中性线在接地点相连接。我国称这种系统为保护接零。TN系统的电源端有一个直接接地点,并引出N线,属三相四线制系统。系统中用电设备外壳通过保护线与该点直接连接,俗称保护接零。按照系统中中性线与保护线的不同组合方式,又分为如下三种形式。

TN—C系统:整个系统的中性线与保护线是合一的,称为TN—C系统。由于投资较少,又节约导电材料,因此在过去我国应用比较普遍。当三相负荷不平衡或只有单相用电设备时,PEN线上有正常负荷电流流过,有时还要通过三次谐波电流,其在PEN线上产生的压降呈现在用电设备外壳上,使其带电位,对地呈现电压。正常工作时,这种电压视情况为几伏到几十伏,低于安全电压50V,但当发生PEN线断或相对地短路故障时,使PEN线电位升高,其对地电压大于安全电压,使触电危险加大。同时,同一系统内PEN线是相通的,故障电压会沿PEN线传至其他未发生故障处,可能会引起新的电气故障,另外由于该系统全部用PEN线作设备接地,它无法实现电气隔离,不能保证电气检修人身安全,在国际上基本不被采用。

TN—S系统:整个系统的中性线与保护线是分开产的,称为TN—S系统。这种系统的优点在于PE线在正常情况下不通过负荷电流,它只在发生接地故障时才带电位,因此不会对接地PE线上其他设备产生电磁干扰,所以这种系统适用于数据处理,精密检测装置等使用。在N线断线也并不影响PE线上设备的防止间接触电安全,这种系统多作于环境条件较差,对安全可靠性要求较高及设备对电磁干扰要求较严的场所。但是这种系统不能解决对地故障电压蔓延和相对地短路引起中性点电位升高等问题。

TN—C—S系统:系统中的中性线与保护线先是合一的,然后又分开称为TN—C—S系统。PEN分为PE线和N线后,不能再与PE线合并或互换,否则它们是TN—C系统。这种系统兼有TN—C系统和TN—S系统的特点,电源线路结构简单,又保证一定安全水平,常用于配电系统末端环境条件较差或有数据处理等设备的场所,因PE线带有前端PEN线上某种程度电压,这样设备外壳就带上电压,人体接触后有电击的可能。

IT系统:电源中性点不接地或经阻抗接地,通常不引出中性线(N线),属三相三线制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的设备外露可导电部分经各自的PE线分别直接接地。系统中用电设备外壳与地作直接的电气连接,俗称保护接地。这个接地点与电源端接地点是没有关连的,该系统由于所有设备的外壳是经各自的PE线分别直接接地的,各自的PE线间无电磁联系,因此也适用于对数据处理,精密检测装置等供电,这样就杜绝了危险故障电压沿PE线传到其他未发生故障处。而TN系统由于PE(PEN)线相通的,查找接地故障的原因、地点比较难,因此TT系统被供电部门规定为给城市公用低电网向用户供电的接地系统,但是这种接地保护系统在某些情况下也并不能保证安全,当系统中设备的绝缘损坏或发生相对地短路故障时将使设备的外壳带电。如果人体触及带电外壳时,因人体接触电阻远大于保护接地电阻,因此这部分单相短路电流通过接地装置引入大地,通过人体的电流比较小,从而减少了人体触电的危险性。

若中性点接地电阻R N=4Ω,设备外壳与大地之间的电阻R D=4Ω,则故障电流I D=27.5A而一般情况下R D很难做到4Ω,假若R D=7~11Ω,则I D=14.7~20A,由于这么小的单相接地短路电流不足以使线路中的断路器动作,故障电压持续存在,设备外壳电压也持续存在,要想把E D控制在50以下,则R D必须小于1.2Ω。要想使用电设备实现这样小的接地电阻是困难的。由此只能选用漏电保护装置,并可降低接触电阻RD的要求。IT系统的电源中性点不接地或经阻抗(约1000Ω)接地且通常不引出N线,为三相三线制系统,习惯称为不接地系统。系统中的用电设备外壳与地作直接的电气连接。用电设备外壳经各自的PE线直接接地,PE线间无电磁联系,适用于数据处理精密检测装置供电。

当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所有三相用电设备仍可暂时继续运行,另两相对地电压将由相电压升高到线电压。当接地电流大于发生电弧的最小燃弧电流时,会对用电设备造成火灾等危险,人触及会造成人身事故。因此对IT系统来说,应装绝缘监察装置,以此来达到保护设备和人身安全的目的。

T 系统: 电源中性点直接接地, 引出中性线( N线),属三相四线制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的设备外露可导电部分经各自的PE线分别直接接地。我国将T系统和IT系统统称保护接地。

接地系统的调控功能:当用电设备因故发生短路/漏电故障时,确保人身和设备的安全运行;增强电源设备、用电设备的电磁屏蔽效果,确保IT/电信/测试等关键设备获得尽可能高的电磁兼容性(EMC);为IT/电信/测试等关键设备内的电子线路提供统一的、具有“低阻抗运行特性”的参考电平;为IT/电信/测试等关键设备提供静电“泄放通道”;确保供电系统能为信息网络设备提供尽可能低的“零线对地线”电压;为用电设备提供安全、可靠的防雷击、抗浪涌保护。

 建筑物电气接地配置关键部件的调控功能及保护措施

判断接地系统的设计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是:能否为各种干扰源/地电流提供低阻抗型泄放通道,以确保在各IT设备之间实现等电位连接。不同接地系统的兼容性,同一电源供电的不同建筑物,可分别采用TN和TT系统。

同一建筑物内宜采用TN系统或TT系统中的一种。如果能够分设接地极,二者也可以兼容;由TN系统向局部TT系统供电没有任何问题,如室外照明。同一电源供电范围内,IT系统不能与TN系统或TT系统兼容。同一建筑物内IT系统可以与TN系统或TT系统兼容,只要IT系统与T字头的系统不并联运行。

系统接地型式和保护导体,是自动切断电源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外露可导电部分接PE线,PE线按不同系统的要求接地。可同时触及者应接到同一个接地系统上。低压电气装置各种系统的接地要求如下:TN系统外露可导电部分应通过保护导体与电源系统的接地点连接。一般情况下应满足的条件:Z sIa≤U 0;为减小故障回路的总阻抗Z S,PE线应尽量靠近相线。相对地故障的异常情况下:R B/R E≤50(U0~50);TT系统受同一保护电器保护的所有外露可导电部分应接至共同的接地极上。中性线不应重复接地应满足的条件:R AI a≤50V;IT系统装置的任何带电导体不应直接接地。外露可导电部分单独地、成组地或集中地接地。

单独或成组接地时,第二次故障的保护应符合TT系统的要求;集中接地时,第二次故障的保护应符合TN系统的要求。应满足的条件:R AI d≤50V。

为了使用电气设备和相关用电系统的具有安全保障,需要采取各种措施来防止使用人员发生触电的危险,同时也减少各种电器设备用具的损耗率,延长设备电器的使用寿命。因此,就利用大地的导电性,在其中一处任何一点的通常电位为零。利用大地的这一特性,把低压配电系统的工作接地相连,当发生故障时候,可以迅速快捷地切断电源,缩短事故时间,保障安全。同时,对于各种电器设备,将其外表金属接触大地,在人与之接触时候,通过人体的电流会变得很小,大大地减少了触电的几率,保证了居民的生命安全。

低压配电系统接地是十分重要的,它与采取什么样的电击防护措施,选用什么样的保护装置,这些防护措施怎样实施,都与配电系统接地有关系。如果选择不当,不但不能实现所要求的保护,反而会降低供电系统的可靠性。在我国的电网中TN、TT、IT并存使用,但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不足和缺陷,给人身安全带来一定的威胁。为了提高低压配电系统安全用电水平,人们发现漏电保护装置(RCD)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些缺陷,从而防止触电和火灾事故的发生,大幅度提高安全用电水平。低压电气装置的主要接地配置如下:

TN系统不存在应力电压升高问题。防电击的措施如下:故障电压能在规定的时间内被切断;或建筑物内实施总等电位联结,“接触电压实际为0V”;或低压系统接地单设接地极。

TT系统不存在接触电压升高问题。防绝缘击穿的措施如下:应力电压及其切断时间适合低压设备的绝缘水平;或低压系统接地单设接地极;降低高压接地故障电流和接地电阻,使其乘积不超过1200V。高、低压系统分设接地极时,所内低压设备的应力电压将升高I mR ,应在与其绝缘水平相对应的时间内被切断。IT系统中的漏电保护器主要用于切除两处异相同时接地故障。应根据具体情况按需要装设。IT系统两处异相同时接地故障,IT系统内外露导电部分分别装设接地极,这时故障电流流经两个接地极电阻,故障回路的切断应符合TT系统接地故障保护的要求。

IT系统两处异相同时接地故障,IT系统内外露导电部分公用一个接地极,这时故障电流将流经PE线形成的金属短路,故障回路的切断应符合TN系统接地故障保护的要求。为了用电安全,采用了接地故障保护后仍需要可靠的接地采用等电位联结。等电位联结的作用是降低故障情况下,电气设备间、电气设备与其他设备间的接触电压,使人体在接触时身体所承受的电压降至最低。当过电流保护电器不能满足要求时,可以采用带有单相接地保护的断路器或者进行设零序电流保护措施。断路器的单相接地保护功能的实现原理有剩余电流型和零序电流型两种。剩余电流型是利用四个电流互感器分别检测三相电流和中性线(N线)的电流。无论三相电流平衡与否,则此矢量和为零(严格讲为线路与设备的正常泄露电流);当发生某一相接地故障时,故障电流会通过保护线PE及与地相关连的金属构件,此时电流为接地故障电流加正常泄露电流。接地电流达到脱扣器整定电流时,即可报警或驱动短路器动作,实现单相接地保护。零序电流型是在三相上各安装一个电流互感器,检测三相的电流矢量和,即零序电流I O(I a+I b+I c+I n=I o)当发生某一相接地故障时,此时电流为接地故障电流加正常泄露电流,与脱扣器整定值比较,即可区分出接地电流,实现单相接地保护。

在电气设计中,低压接地是整个电网中关键的部分,其设计运行的状况密切关系到用户的切身利益和生命财产安全。随着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科技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国家应用于电网改造,维护,管理中的费用和保护力度也逐渐增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网从设计,到实施,到管理完善,都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成就,从城市惠及偏远农村,使全国各族人民开始共享社会主义建设的成果,促进了社会和谐,但在享受发展的同时,由于各种因素,居民的生命财产也受到了一定的损失和威胁,因此,正确认识电网系统中和人们密切相关的低压接地故障,并采取科学有力的保护措施,是一项艰巨而关键的任务。

低压配电系统接地与漏电保护装置的应用随着我国城网、农网的不断改造,对于低压电网的管理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而漏电保护装置对于低压电网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实际运行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需要不断地改进,从而保障低压电网的运行。漏电保护装置体积轻便、成本低廉、在实际操作中占用空间小、便于安装,能够在线路设备出现故障时对人身、设备安全起到有效地保护。由于漏电保护器的特点,优于空气开关的特殊保护作用,电力系统和广大用电客户从关注到陆续使用,有效地降低了漏电事故的发生,保护了低压配电网络及人身安全。

低压配电系统接地是保证传输电力安全,减少损耗,提高电力服务水平的重要措施,接地故障主要产生有以下因素:一是电路设计不合理。在电力传输路线中,要分区设计,据不同地域,不同的用途来科学合理设计电流走向,同时,也要根据不同的用途来决定连接方式,做到因不同地区实际而设计电力路线。做到既符合电力运行规律又符合当地区域的实际情况;二是电力接地材质损耗,采用劣质电缆,或者是长久不对电缆进行维修管理,年久失修,容易产生漏电走火等,进一步发生短路等相关故障,这是发生接地故障最直接的原因;三是对整个电网的监控不力,由于我国电网覆盖率广阔,加之很多地域地形复杂,气候多变,这对电网的监控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受到一定技术的限制,在很多方面,难以做到实时监控,在一些地段发生故障时候难以做到迅速快捷有效地处理,从而延长到了事故时间,加重了故障所造成的损失;四是管理体制不善,缺乏一定的监督机制,存在着一些工作人员素质偏低,缺乏一定的工作技能和服务心态,执行力低下,加上网域太过广阔,缺乏一定的监督和竞争机制,使整个管理体制内部有所懈怠。

接地故障保护有如下措施:充分利用线路设计中的过电流作为接地保护,采用这样的方式,充分利用所控制的断路器,不用增加其他任何设备,便可以简单的实现了电气设计中低压接地保护,但是这种方法需要有严格的技术执行和规范的运行时间,以便于在故障发生的第一时间,断路器有可以切断故障电流的缓冲时间。

充分利用零序电流,让其成接地故障保护的关键。

在基尔霍夫定律中,任何节点的复电流的代数和加起来为零。假设没有出现接地故障,电气设备或者电气系统也没有发生电力泄露,如此,在三相电流中,当矢量和在三相负荷中达到真正平衡时候,I 0=0,而三相负荷难以平衡时候,I 0=TN,如果有一个地方发生了基地故障,那么此地一定会产生一个接地故障的电流,且为单相接地电流。在TN系统中多发生金属性的故障短路,故障电流相对很大,因此,要利用过负荷保护和短路保护,安装相关过电器,但特殊情况下,要采用漏电起保护。

相对来讲,IT系统中的故障电流则很难以精确计算,并且,TT系统中故障电流相对也比较小,因此采用过电流的保护措施很难以适应其灵敏度的高要求,故而,这个系统可以采用漏电保护器来完成对接地故障的保护工作。

IT系统中,一般第一次接地发生故障时候,故障电流量会相对很小,外边露出的导电部分故障电压也将会被限制在50V以内,不用断电,仅仅设置绝缘体的监控装置,并进行声光自动报警,便可以尽快排出故障。漏电保护装置在不同的接地形式下的安装使用:对TN系统中装漏电保护装置时,应使设备的外壳与保护中性线(即PEN线)的连接必须在漏电保护装置的电源侧,若保护线PE接在漏电保护的负载侧,则因漏电故障电流的整个回路均穿过漏电保护装置而检测不出来,漏电保护装置不动作,同时漏电保护装置的负载侧不能设置重复接地,如有重复接地,会使在无故障情况下发生误动作。

TN—C系统安装漏电保护装置前,N线PE线要分开,这就变成TN—C—S系统;TN—C—S系统安装漏电保护装置时,必须将相线和N线一同穿过漏电保护装置的零序电流互感器,这就应选用2极或4极漏电保护装置;对TT系统装设漏电保护装置时,要认真检查线路上重复接地设施。

在漏电保护装置的负载侧不能设置重复接地,否则将造成漏电保护装置的误动和失效。在分级保护方案中尤应注意这一问题。因为重复接地对末端漏电保护装置来说为电源侧,但对前一级的漏电保护则为负载侧;对IT系统,因系统对地是绝缘的,电气设备发漏电故障时其外壳对地电压很小,达不到危险电压,故不必装漏电保护装置。

低压配电系统宜采用TN—C—S或TN—S、TT系统,并与漏电保护装置正确配合使用。能有效地进行触电和漏电保护,有效地防止触电和火灾发生,提高了安全用电水平。

在电气化建设的过程中,结合以往低压农村配网运行工作经验,在低压分支线路上安装第二级漏电保护器,从而缩小了线路接地故障查找范围,增加了经济效益,同时有效防止了人身触电伤亡事故和由漏电引起的电气火灾及电器损坏事故的发生,提高了供电可靠性。

二级漏电保护的配置大致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干线分路的三相四线供电,一般根据负荷要求,选用三相自动重合型100~200A保护器,分断时间为0.1~0.15s,分断漏电电流为300mA,或者选用分断时间、分断电流可调的自动重合闸型保护器;二是干线分路的单相照明线路供电,作为4~8户居民家庭之用,一般选用自动重合闸型单相40~100A保护器。

安装第二级漏电保护器,一是便于检查漏电部位。如果每个配变台区只安装一台总保护,那么一旦发生漏电跳闸,很难判断准确的漏电环节,安装了二级保护以后,几乎不会发生总保护器动作,而是哪里有漏电,哪里的二级保护器动作,便于漏电部位的及时核实和处理;二是利于用电监督和管理。作为联户用保护器一旦发生漏电动作,必然殃及所关联的各用电户,为此,他们之间也必然形成一种用电监督体制和自觉杜绝漏电的自查体制,有利于对供用电的管理;三是促进末级保护的完善。由于二级保护漏电动作所引起的漏电部位不是十分精确,必然激发关联户各用电单元的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安全用电观念,为此,各用电单元会自发要求安装末级保护,以维护自身用电安全。这样,既强化了用电管理,同时也促进了末级保护工作的完善。二级保护配置后局部发生漏电,只有该区域二级保护器跳闸动作,不会越级到总保护,因此,也只会造成局部供电中断,不影响总保护器所保护的其余区域的正常供电。由此提高了供电可靠性,维护了绝大多数用电户的正常生产、工作、学习和生活;就供电部门而言,则增加了整体供电时间和供电量,提高了供电部门的经济效益;尤其有效防止了人身触电伤亡事故和由漏电引起的电气火灾及电器设备损坏事故的发生。

系统保护的选择性是连续供电的重要保证,保护的选择性是配电系统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以前低压配电系统的保护电器以采用熔断器为主,系统保护选择性的设计是比较容易的。核算两级间的熔体额定电流比是否合格就可以了。当今配电系统的保护电器广泛采用了断路器,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我国断路器的制造水平有限,具有选择性的断路器品种很少。要满足保护选择性要求,只有靠有短路短延时保护的断路器。在这种情况下,要全系统实现选择性保护是困难的。因此只能重点保证重要负荷的连续供电,实现部分环节的保护选择性了。从低压配电设计规范及大众广为使用的低压配电各级间应选择性分护选择性就可以了。由于电器制造技术不断进步,断路器保护选择性技术的提高,各种选择性型技术的推出,目前,采用断路器的配电系统实现保护选择性已具备条件了。

采用短路短延时是断路器保护达到选择性配合最常用的方式,有以下问题值得注意:在满足选择性前提下,尽可能减少选择性的延迟时间。断路器延时分断,需要断路器在延迟时间内承受大的短路电流,会使制造费用增加。

而且断路器所保护的线路和电气装置,因要承受热应力和电动应力而增加电缆截面和设备机械强度,也会增加费用。此外,缩短短路短延时时间,对于减少系统电压的波动,保证系统平稳运行也是具有重要作用的。因此,慎重确定短路短延时保护的时间,特别要避免无根据地随意增加延迟时间,这是要予以重视的。

在采用选择型断路器的配电系统中,减少配电级数是减少上级配电延时时间的有效办法。应当综合各种因素合理确定配电级数。一般来说,全系统都采用短路短延时选择性方式,或是全系统都采用“自然的”选择性方式,都是少见的。而混合采用相互组合的方式是最多的,而且也是合理的。对于“自然的”选择性方式,只要条件具备,就可尽量采用,它往往是在局部的部分系统采用,特别是在末端配电和中间级配电中采用最多。当采用过载、短路短延时及瞬动三段保护的断路器时,常因上下两级的短路电流差值甚小,下级发生短路故障,上下级断路器会同时动作,得不到选择性配合。因此只好将上级瞬动保护解除,只靠短路短延时保护。但若线路较长,短路时瞬动保护能得到配合,这时其保护范围可能有所缩小,也应尽可能将瞬动保护投入使用。使其保护区内的短路故障能尽快切除,有利于避免线路和电气装置受到过量损坏。

漏电保护装置的合理应用,将会有效地控制家庭人身伤亡事故的发生,因此,正确认识漏电保护装置的工作原理,规范使用漏电保护装置,对配电低压网的安全运行起着基础的保障作用,在低压配电网中必须严格按照国家发布的国标《漏电保护器安装和运行》、《漏电保护器安全监察规定》和《漏电保护器安装与运行》等一系列标准和规定,安装、使用漏电保护装置。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快速的提高和居住条件的改善,家中的各种电器越来越多,在使用中如何保障人身和家用电器安全是亟待解决重要问题不容忽视。其中,正确选用和安装漏电保护装置是简单经济、安全可靠的保障手段之一,因此,在民用住宅及电气设备保护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结束语

综上所述,低压接地故障保护是整个电网系统中重要的一环,密切关系到每个人的生活工作,由于其细致性,严密性,和高强的技术逻辑要求,须要我们根据常用电器的具体情况,以及各类电器的具体特点,采用正确合理防止触电的措施,就能够尽可能地防止各类触电事故的发生。接地故障保护时候,无论是采取哪一种方法,都必须严格按照我国相关的国家标准,以精准的技术,严谨的施工态度来保证实施,确实将所有细节落实到实处,从而推经我国的电网完善进程,完善电力系统中低压接地故障保护的管理,减少电力故障,减少损失,让电力资源真正的服务于人民的生活工作。只有经过全方位的接地保护后,整个电力系统在使用时才能达到安全、节能的效果,使得社会和经济得到最大的双重效益。使电力更好地为我们的工作和日常生活服务。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科技也在不断的创新,从而推动着电力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低压电气装置保护接地系统也在不断的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原标题:浅叙低压配电装置的接地及其解决方案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