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是国民经济运行的“动力”,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是发展的“头等”大事。改革开放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我国史无前例地建设了几个能源大通道,打通东西部交通障碍,推动能源合理流动,意义重大。架设在崇山峻岭间的特高压输电工程。雨 佳摄中铁隧道集团工人在福建龙岩的西气东输管道施工现场。经济日报记者 赵 晶摄国网冀北霸州市供电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进行保电高空作业。经济日报记者 李景录摄从西部新疆到东部上海,中国石油集团兴建的西气东输一线和二线、三线管道工程犹如三条巨龙,进一步改善了我国能源结构;以哈密南至郑州±

首页 > 输配电 > 输变电工程 > 评论 > 正文

特高压输电打通新的能源大动脉

2014-09-28 09:16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 吉蕾蕾 齐慧

能源是国民经济运行的“动力”,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是发展的“头等”大事。改革开放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我国史无前例地建设了几个能源大通道,打通东西部交通障碍,推动能源合理流动,意义重大。

架设在崇山峻岭间的特高压输电工程。雨 佳摄

中铁隧道集团工人在福建龙岩的西气东输管道施工现场。经济日报记者 赵 晶摄

国网冀北霸州市供电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进行保电高空作业。经济日报记者 李景录摄

从西部新疆到东部上海,中国石油集团兴建的西气东输一线和二线、三线管道工程犹如三条巨龙,进一步改善了我国能源结构;以哈密南至郑州±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等为代表的特高压工程,有效解决煤电运矛盾,解决了能源的送出和消纳;而海上油气勘探开发技术能力的提升,则为国家能源战略提供了新的选项。

“气化中国”的重大工程

8月25日,西气东输三线瓜州站完成最后一道焊口,标志着西气东输三线西段全线贯通。西段工程建成投产后,来自中亚的天然气和新疆煤制天然气将通过中卫站向西气东输一线和二线、陕京系统和中贵线输送,长三角、珠三角、京津环渤海和川渝地区数亿民众将因此受益。

西气东输工程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是当代中国的“能源动脉”。纵横交错的输气管道运输线,将天然气源源不断地送到祖国各地。

西气东输工程以塔里木盆地为主供气源,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主要目标市场,形成横贯我国西东的天然气供气网络。

专家表示,打通能源大动脉首先是要解决能源分布不均和长途运输的问题。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人口密集,能源消耗与日俱增。而西部地区能源资源禀赋较好,但是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其次是要解决我国能源存在的结构问题。改善能源结构,解决“一煤独大”的局面,是我国能源发展的重大战略抉择。

西气东输工程的建成进一步改善我国能源结构,使天然气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比例中由现在的3.5%提高到5%以上。西气东输工程的建设对沿线也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应。据测算,西气东输一线、二线、三线工程建设总投资累计超过4150亿元。近3年,获直接经济效益425亿元,间接经济效益4500亿元;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亿吨、粉尘3164万吨、二氧化硫848万吨。目前,西气东输的四线和五线工程也正在筹备中,将会对我国能源、经济等方面带来更大的推动作用。

有效解决煤电运矛盾

特高压交直流输电工程是代表世界最高水平的电力工程,也是我国电网建设、运行整体水平迈上新台阶的重要标志。

2013年1月18日,当“特高压交流输电关键技术、成套设备及工程应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的消息传开时,电力科技界一片欢腾。这标志着我国电网进入了以特高压为引领、以智能化为方向,全面创新发展的新阶段。

不过,回忆起2004年特高压发展之初,国家电网公司总经理刘振亚至今难忘,“当时没有经验、缺乏标准,关键设备更是一片空白,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可想而知。”

经过不懈努力,国家电网先后开展了310项关键技术研究,攻克了电压控制、外绝缘配置等技术难关,先后建成3个世界上电压最高、容量最大、技术领先的特高压交、直流工程,累计送电超过800亿千瓦时。

如今,展开我国地图,皖电东送淮南至上海特高压交流输电示范工程、锦屏至苏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哈密南至郑州±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溪洛渡左岸至浙江金华±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相继开工……

特高压的全面突破,不仅促进了能源配置方式由输煤为主向输煤输电并举转变,电力发展方式由就地平衡为主向全国范围优化配置转变,有效解决煤电运矛盾,还通过建设特高压大电网,实现了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与火电打捆外送,解决了清洁能源送出和消纳的难题。

创新助力深海勘探

前不久,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宣布,设计载重为15万吨级的“海洋石油118”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FPSO)建造完毕,并正式交付使用。这意味着我国已形成了从FPSO设计、现场建造和调试、投产准备到运营管理、升级改造的FPSO全生命周期产业的管理能力。

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武奎表示,作为开发海洋石油的关键设备,FPSO在设计、建造与安装技术上能够反映出国家的工业水平,其“自成一体”的规模化和专业化也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一个国家在海洋石油开发领域的综合实力。

“没有技术的创新,就不会有海上石油勘探现在的发展。”中海油工程建设部总经理金晓剑说,“海洋石油981”是我国首座自主设计、建造的第六代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虽然“981”采用了美国公司的ExD系统平台设计,并加以改进,核心技术设备也大多是进口的,但是大量的“详细设计”,比如钻井包的搭建、备用设备的设置、平台各部分的安全分割,都出自上海外高桥造船公司及合作团队之手。

“有了第一次的经验后,我们的水平就和国外主要的海洋工程总承包商很接近了。”金晓剑说。同时,国产化率在40%的基础上也将进一步提高,进而带动国内船舶配套制造产业的能力升级。

为突破深水勘探开发领域的若干关键技术,中国海油还投入巨资打造包括3000m深水铺管起重船“海洋石油201”和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在内的深水舰队,对加速进军深海海洋油气资源开发、提升深水作业能力、实现国家能源战略等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原标题:打通新的能源大动脉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