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能玉环电厂在浙江省东南沿海的黄金海岸线镶嵌着一颗美丽的明珠,“青山掩映尤如玉,绿水绕岛状如环”,这就是玉环,华能玉环电厂便坐落在这青山绿水之畔。作为我国首座百万千瓦超超临界火力发电厂,玉环工程自建设之初便提出了“四最一优”的建设运营目标,即技术水平最高、经济效益最好、单位千瓦用人最少、国内最好、国际优秀,玉环项目是国家“863”计划百万千瓦超超临界发电技术课题研究的依托工程,是打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推进节能减排的重大举措,绿色发展理念始终引领着

首页 > 火电 > 火电动态 > 综合 > 正文

华能集团14家美丽电厂美图、电厂情况一览(多图)

2014-09-04 08:34 来源:北极星电力网 

华能玉环电厂

在浙江省东南沿海的黄金海岸线镶嵌着一颗美丽的明珠,“青山掩映尤如玉,绿水绕岛状如环”,这就是玉环,华能玉环电厂便坐落在这青山绿水之畔。作为我国首座百万千瓦超超临界火力发电厂,玉环工程自建设之初便提出了“四最一优”的建设运营目标,即技术水平最高、经济效益最好、单位千瓦用人最少、国内最好、国际优秀,玉环项目是国家“863”计划百万千瓦超超临界发电技术课题研究的依托工程,是打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推进节能减排的重大举措,绿色发展理念始终引领着我们不断向前。

玉环电厂立足于去工业化设计,并长期致力于生态文明建设,电厂投产至今环保投资累计已近28亿元。高效静电除尘器、烟气脱硫工艺与主机工程同时设计,同时建造,并同时投入商业运行。电厂锅炉采用先进低氮燃烧技术,并开全国先河投资5.47亿元完成了四台在役百万机组的全面脱硝技术改造。为保护当地环境,引进各项环保新技术,投资3500万元在煤场边界建立了防风抑尘网,投资1000多万分步实施降低噪音改造工程,每年用在除尘、脱硫、脱硝、废水治理等环保设施的运行成本达4.8亿元。

玉环电厂地处海岛,淡水资源匮乏,全县7座水库的满库容蓄水量也只有不到2000万吨,而电厂全年生产需要淡水800万吨。为节约当地淡水资源,电厂将规划批复为电厂专用的里墩水库留给当地百姓,出资1.9亿元建设了当时国内容量最大的“双膜法”海水淡化工程,所有生产用水全部来自海水淡化,不仅有效地防止了与地方争水矛盾的产生,还在干旱季节为地方免费提供50余万吨的居民生活用水。与此同时,电厂对全厂用水分类分质进行优化,使淡水重复利用率达64%以上,废水重复利用率达100%,真正实现了废水全循环再利用。为了少占耕地,尽量保持厂址周围的自然风貌,电厂选定了一片淤泥最深处达百米的滩涂作为厂区用地,建设面积利用滩涂围垦比例达到58%,每千瓦的占地指标仅为0.19平方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绿色发展离不开高效管理。电厂按照创建优秀两型企业要求成立各项组织机构,从指标管理、节能专项措施、检修和技改项目节能、节能管理措施等方面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创建计划,深入扎实地推进基础管理、技术管理、设备管理等方面的建设,并根据节能监督体系的变动情况对监督网络及时完善、修订,使节能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以全面、深度对标为手段,积极拓宽对标渠道,不仅针对经济指标,而且针对机组运行方式、节能工作开展的状况进行全方面对标,实现纵向、横向、全方位立体对标,为节能降耗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较好的参考、借鉴作用。

绿色发展离不开人才建设。为解决各项节能技术难题,电厂先后成立了厂用电优化运行小组、电除尘节能优化小组、二期凝泵变频节能优化工作小组等等专项技术小组,各攻关小组群策群力、攻坚克难,为节能降耗,提升机组经济性起到了重要作用。定期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外出学习,了解掌握最新的节能降耗技术动态,邀请华东电力设计院、西安热工院等单位技术人员到厂交流,将国内外最新节能技术分析应用,以促进自我水平的不断提高。

绿色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电厂一直将技术创新作为绿色发展的源动力,投产至今先后完成了凝泵等高压电机变频改造、空预器漏风间隙控制系统改造、电除尘节能改造、锅炉等离子无油点火改造、给水泵密封水改造、捞渣机一步上仓、智能除灰技术等一大批技术改造项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极大地提高了机组经济性。今后,电厂还将继续拓宽技术思路,实施新的节能技改项目,例如利用锅炉吹灰疏水等高焓值疏水对电除尘灰斗等辅助系统加热,取代目前的电加热装置;锅炉引风机、脱硫增压风机二合一并由电动改为汽动等等,通过各项技术改造,可大大降低厂用电率,减少机组煤耗,真正实现节能降耗。

玉环电厂倡导文明生产,和谐环境,打造花园式企业。电厂在建设的同时帮助周边环境、道路交通进行改善,为当地环境建设担负起央企的责任。厂区内采用自然植被绿化厂区,供水区主要种植耐荫、耐湿的常绿物种;储煤及输煤区种植具有抗酸、吸收二氧化硫气体和吸尘滞尘习性的常绿乔木,目前整个厂区绿化面积达40万平方米,占总面积的54%。滩涂边缘,建成1800米长的防浪堤,堤内绿草茵茵、乔灌成行,海鸟自由翱翔;堤外深水良港、风平浪静,为船舶提供了安全的港湾。

玉环电厂自建设至今先后荣获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国家优质工程金奖、国家环境友好工程、新中国成立60周年“百项经典暨精品工程”等奖项,并被评为浙江省首届“绿色低碳经济标兵企业”、浙江省“十一五”减排先进单位,获得国家发改委等四部委联合授予的全国节能先进集体荣誉,荣获集团公司优秀节约环保型燃煤发电厂荣誉称号。荣誉的取得是对过去的认可,而绿色发展则是关乎企业生命、关乎生态文明的长远目标,玉环电厂将继续致力于节能降耗创新和环保生态建设,以创建“高效环保、绿色生态”国际一流电力企业为目标,不断努力、不断探索、不断前进!

华能海门电厂

全国首批脱硝工程与主体工程同步投运的百万机组电厂、广东省首批取得脱硝电价补贴电厂、提前达到国家2014年7月1日执行的更严格的NOx排放标准!华能海门电厂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华能“注重科技、保护环境的‘绿色’公司”内涵,保护着汕头海门湾畔这片美丽的碧海蓝天。

主动投入不犹豫

氮氧化物(NOx)是主要的大气污染物之一,火电厂氮氧化物排放集中,降氮脱硝技术成熟,减排效果明显,因此火电厂降氮脱硝成为氮氧化物减排的重要措施。

华能作为国有大型发电集团,始终秉承“节能减排,清洁发展”的环保理念,把“注重科技、保护环境”的“绿色”公司理念落到实处。

“海门电厂从工程建设伊始,就坚持一个信念,要把电厂建成全国最美电厂,要让这里天蓝、海碧、山青。”该厂厂长王晓峰介绍,“海门电厂环保设施投入16亿元,占工程总投资10.7%,其中,脱硝设备投资达3亿元,并实现了脱硝工程与主体工程同步投运。”

其实,该厂的脱硝降氮实施计划,从锅炉设计时就开始了。“华能海门电厂锅炉采用低氮燃烧技术,结合先进燃烧技术调整,使炉内氮氧化物脱除率高于50%。”一位运行人员一边介绍,一边打开电厂SIS(厂级实时监控)系统,在画面中清楚地显示,从2锅炉燃烧排出进入SCR反应器A、B侧入口处的烟气NOx浓度分别为148mg/Nm3和182mg/Nm3,这已低于450mg/Nm3的国家标准。

尽管锅炉设计排放低于国家排放标准,但电厂还是超前实施脱硝工程建设。海门电厂一期工程1、2号机组环境影响报告书于2006年6月由原国家环保总局批复,在批复文件中,并没有要求上脱硝系统。2008年初,海门电厂主动提出,在工程建设中增加脱硝装置。由于建设时间较晚,为了不影响机组投产,海门电厂还与华能公司立下“军令状”,确保脱硝工程与主体工程一起实现2009年上半年投产目标。

2008年4月17日,海门电厂与东方 锅炉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签订1、2号机组脱硝技术协议及合同。从此,脱硝工程建设走上了快车道。

2009年1月21日,海门电厂1号机组脱硝主体安装工程正式开始,为赶工期,电厂和安装单位采用特殊安装方案,精心编排施工计划及供货顺序,那年春节,脱硝安装现场热火朝天,施工人员24小时轮班作业。

2009年6 月30 日,脱硝设备与主体工程一起顺利通过168小时试运,并通过国家环保部验收,海门电厂成为全国首批脱硝工程与主体工程同步投运的百万机组电厂。

亏本运行不含糊

华能海门电厂1、2号机组分别于2009年6月和9月投产发电。从机组投产之日起,脱硝设施也忠诚地履行起它们的“绿色责任”。

该厂脱硝系统由东方 锅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设计制造,采取选择性催化还原(SCR)法。1、2号炉各配置2台SCR脱硝反应器,1、2号机组公用一套氨供应系统。选择性催化还原法脱硝是目前控制NOx排放最有效的方法,设计效率二层SCR可达60%,三层SCR可达80%。

脱硝成本包含财务成本、SCR还原剂费用、催化剂费用、电费、水费、人工费、大修费等。有关业内人士根据重点省份调研数据测算,同步建设脱硝设施单位总成本约为1.13分/千瓦时,技改加装脱硝设施的单位成本约为1.33分/千瓦时。

之前,由于国家还没有正式出台脱硝电价补贴政策,脱硝设施的建设与运营全部由电厂自行负担。从2009年投产到2011年底,海门电厂累计发电321亿千瓦时,按照以上脱硝成本计算,电厂发电成本约增加3.6亿元。然而,对于国有企业来说,承担的不仅是经济责任,还有生态责任和社会责任!

在现场,电厂运行人员指着成倒“U”型的设备及整齐排列在一侧的喷管告诉我们,这就是脱硝装置,从投产至今,脱硝设备投运率达到100%。

据介绍,海门电厂是广东省首家在烟囱120米处加装烟气测点并实现烟气在线监测设备无线传送的电厂,在线监测系统与市环境监控中心平台联网,数据同步传送到广东省环保厅,接受环保部门的实时监控,同时在汕头市环保局公众网站同步显示,接受公众的监督。

规范、严格的环保设施管理和监督,有效促进了该厂环保水平的提升。海门电厂2012年氮氧化物平均排放浓度为134.28mg/Nm3,远低于国家排放标准限值450mg/Nm3;2013年上半年平均排放浓度为90mg/Nm3,已提前达到国家2014年7月1日执行的100mg/Nm3最新标准。也正是良好的环保信誉为企业羸得了效益,从2011年12月1日起,海门电厂成为广东省首批获得8元/千千瓦时脱硝电价补贴的电厂,使海门电厂脱硝设备亏本运行的巨大压力得到了有效缓解。

持续改进不停步

根据国家环保部和国家质监局2011年7月发布的《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施标准》,新建火电机组和现有燃煤火电机组分别从2012年1月1日和2014年7月1日起,执行更加严格的排放标准。NOx浓度排放限值从450mg/Nm3下降为100mg/Nm3,这对发电企业来说,又将是一个新的挑战。

“从2011年9月份开始,海门电厂就提前执行国家新的100 mg/Nm3排放标准。”主管生产的卢怀钿副厂长告诉笔者,“为更好地执行国家新标准,海门电厂3、4号机组建设时就提高了标准,脱硝效率超过80%,同时对1、2号机组实施脱硝提效改造,由两层SCR增加到三层SCR,使脱硝效率达到80%,该项目已签订了合同,投资约3000万元,将利用机组检修机会实施改造。”

华能海门电厂是广东省首个拆除烟气旁路的电厂,彻底杜绝了烟气泄漏,这也意味着电厂切断了环保退路,所有环保设施都成为影响电厂安全生产的“主设备”,为此,电厂建立了三级监督体系,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加强设备的运行和维护,确保环保设施运行万无一失。广东省环保厅还曾经在海门电厂召开现场会,对海门电厂环保先进经验进行推广。

把外界压力转化为内在动力,以开放的心态接受环保部门及公众的监督,这是海门电厂环保工作的又一亮点。

在海门电厂大门口,立着一个电视显示屏,屏幕上显示着各项环保排施指标的实时数据。我们注意到,1号机组、3号机组烟气NOx浓度分别为76mg/Nm3和68mg/Nm3,均低于国家新标准100mg/Nm3。随行人员告诉我们,今年以来,海门电厂环保设备实现“零缺陷”,年累计氮氧化物排放浓度约为90mg/Nm3。

据悉,海门电厂还建设了企业文化展厅和科普教育基地,定期组织各界代表、周边群众、学校学生到电厂参观,让大家走进花园式的厂区,系统了解国家电力事业的科学发展,亲身感受华能绿色发展的责任和担当。

脱硝降氮永不停步,持续改进没有终点!高效节能,绿色环保是海门电厂的企业定位,更是海门电厂可持续发展之路。

华能上海石洞口第二电厂

赤日炎炎,似火炙烤。当前南方多地饱受酷暑的煎熬,“中国美丽电厂”的寻美步伐并没有就此放缓,这一站来到毗邻长江的华能上海石洞口第二电厂。

科技创新引领节能减排

目前华能上海石洞口第二电厂总装机容量为252万千瓦,共建有4台机组,工程分二期建设,其中一期工程二台60万千瓦超临界机组于1992年实现双投,由华能全资控股,是国内首个国外引进型60万千瓦超临界机组;二期工程二台66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于2009年底投产,为华能和申能合资建设,同步建设脱硫、脱硝设施及年捕集10万吨级二氧化碳的脱碳装置。作为华东电网主力发电厂之一,该厂四台机组自投运以来,截止2012年底,累计发电1600多亿千瓦时,有力地保障了上海和华东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当地居民的生活用电。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绿色清洁发展成为煤电企业的着力方向。

据了解, 在十一五期间,华能上海石洞口第二电厂一期机组不断进行性能指标和节能减排改造,使各项经济性能和环保指标在行业内始终处于领先地位。电厂一期1、2号机组已率先于2008年完成了脱硫装置的正常投运;锅炉炉底出渣由水力出渣改造为干出渣,大大节约了耗水量和厂用电量。

该厂二期两台机组作为上海世博会的配套电站,从选型到建设,始终以最新科技为引领,同步建设有脱硫、脱硝、脱碳等完备的环保设施,成为煤电行业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节约环保型电站。

“2012年4号机组率先完成取消脱硫旁路运行,是上海电网第一个取消脱硫旁路运行的电厂。”据工作人员介绍,至今年6月份, 2号机组完成脱硝改造后,电厂4台机组脱硫、脱硝等环保装置全部实现正常投运,为上海降低氮氧化物排放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在二氧化碳减排方面,该厂也已走在世界前列,正在为煤电厂的二氧化碳减排问题探索前进路径。

据该厂工作人员介绍:“目前电厂建成的世界规模最大燃煤电厂二氧化碳捕集工程,是采用华能所属西安热工研究院自主研发的捕集技术,全部设备国产化,每小时处理锅炉烟气量66000标准立方米,年产二氧化碳已达到12万吨。”

科学管理成就可持续发展

如果说先进的技术和创新的设备,是实现电厂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原料,那么科学的管理就是那必不可少的催化剂。

据了解,建厂20多年来,该厂积极探索适应市场竞争的现代电厂管理新路,不断追求卓越的经营效益和完美的机组性能,在国内燃煤火电机组中始终保持领先水平。

数据显示,2012年华能上海石洞口第二电厂发电量、经营利润、供电煤耗等指标迎来历史最好水平。一期60万千瓦超临界2号机组生产厂用电率为3.32%,二期66万千瓦超超临界4号机组供电煤耗为288.2克/千瓦时,均是整个电力行业最好水平,成为我国60万千瓦超临界生产厂用电率行业标杆机组和66万千瓦超超临界供电煤耗行业标杆机组。

据工作人员介绍,经过多年的积累,电厂制定和强化了各项管理制度,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管理体系。电厂制定的《创建优秀节约环保型发电厂的实施细则》和《石二厂创建优秀两型企业规划》,又为电厂创建一流,提升管理,进一步完善了管理机制和措施。

“在日常生产活动中,电厂认真分析现状、查找差距、落实制定了包括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加强企业精细管理、全面实现卓越运营、注重节约环保建设、加强检修消缺管理、完善运行对标管理、强化燃料基础管理等十个方面的措施,通过这些措施的执行,为机组长周期安全、稳定、经济运行保驾护航。”该厂工作人员不无自豪地说。

事实上,进入厂区后,首先引起人们注意的,并不是充满科技感的设备,而是铺陈在眼前的一大片修剪整洁、长势茁壮的绿色草坪。这在偌大设备林立的厂区里,添上了一抹灵动和生机,又在喧闹的工业区中安放了一份宁静和平和。

绿色、生机、活力,工业与自然的和谐,来此即知。

华能功果桥水电站

在位于旧州的功果桥电站营地大门外,一块巨石上印着鲜红的“能源于水、有容乃大”标语,仿佛在将水电工程带给这座千年古渡的变化娓娓道来。

景观工程

提起混凝土重力坝,往往容易给人臃肿的“胖墩”形象,而如今坐落在功果桥电站的重力坝,却“瘦”得让人印象深刻。在溢洪坝段下游面结合处,一条向河道下游延伸的挡墙,宛如一个优美的逗号,这便是功果桥建设者颇为自豪的“逗号台”。

在苗尾•功果桥建管局成立伊始,澜沧江公司就立志要改变水电站“傻、大、笨、粗”的形象,把这座电站建成景观工程。为实现这个目标,当然需要不菲的资金支持,但为了防止后期二次设计和重复制造,设计者们还必须想方设法省钱,力求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并保证花出去的钱都不能浪费。

为此,设计者们千方百计从火工库、道路、桥梁、公路建设中省出费用,用于植被恢复、绿化和增殖放流站建设。 据统计,截至今年6月,澜沧江公司环保投资已达8000万元,共恢复植被142万平方米,种植乔木灌木1.47万棵。值得一提的是,20余株古树也搬了新家,如今矗立在旧州乡的营地里,既方便大家悉心照看,也为营地洒下一片绿荫。

一条沿江公路绿色经济带,加上苗尾、功果桥两座绿色电站,功果桥、苗尾桥、永保桥等六座大桥纵横交错,集“发电、旅游、航运”为一体的多功能绿色电站建设全面推进,已建成的沿江公路上,呈现出一条碧翠如茵,花红草绿,鸟鸣蝉唱的和谐自然景观长廓。

自开工以来,澜沧江公司共建成沿江公路120多公里,大小桥梁69座。2008年,永保大桥和功果大桥重建通车;2009年,120公里的花旧公路建成通车,原本6个小时的路程,迅速缩短为不到两个小时。功果桥镇的核桃、梨等经济林果销往大理、永平和保山等地的通道,从此变成一路坦途。

全国最大鱼类增殖站

“筑大坝、建电站,江里的鱼怎么办啊?”电站建设之初,周边的老百姓都有这样的疑问。为保护珍稀濒危鱼类的种群延续、补充鱼类资源,维护澜沧江水生生物多样性,澜沧江公司特别投资建设了苗尾•功果桥鱼类增殖站,它是国内首创养殖水零排放、室外循环水养殖的鱼类增殖站。

据苗尾•功果桥鱼类增殖站站长刘跃天介绍,苗尾•功果桥鱼类增殖站占地34亩,总投资2500万元,是全国已建和已投入运行规模最大的鱼类增殖站。“功果桥位于澜沧江中上游和中下游的关节点,建大坝的过程中,鱼类的生存环境会受到影响,”刘跃天说,“鱼类增殖站可以使回游的影响降到最低,对补充和恢复天然水域鱼类资源起到重要作用”。

2011年1月,功果桥鱼类增殖站建成,目前已采集到的鱼类有20种,数量超过1000多尾,按计划,未来每年将放流包括光唇裂腹鱼、澜沧裂腹鱼、灰裂腹鱼在内的33万尾鱼苗。

目前,华能澜沧江公司已经建好糯扎渡和功果桥两个鱼类增殖站,此外,黄登•大华桥和乌弄龙•里底的两个鱼类增殖站也正在规划中。

古镇新颜

功果桥水电站因功果桥而得名,而功果桥之所在,又是功果村。这个曾经在抗战期间名扬四海的小村庄,在后来的岁月里,逐渐成为沧桑的代名词,古旧、斑驳地躲在深山里。由于功果桥水电站的建设,这里已逐渐发展成一个繁华的小镇,正在焕发前所未有的生机。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这就是过去功果桥镇交通状况的真实写照。如今,当记者走在为电站建设的花旧公路上,迎面而来的功果桥镇小青年骑着摩托车在平坦的柏油路上飞驰,头发被风吹到脑后,脸上洋溢着自得其乐的神情。

当晚记者住在一家私人老板开办的酒店里,这里硬件设施齐全,不亚于城里的三星级酒店。从大堂的落地玻璃窗望出去,能见到老板的别致小院,粉墙画壁、庭院深深、几拢翠竹婆娑摇曳,好一个清雅的所在。

何春云是个地道的农民,2002年,他在功果桥镇如今最为繁华的崇沧路上买下一块地,本想盖间小楼自己住。2007年功果桥电站筹建开始后,他看着从这个镇子里进进出出的人们,发现了商机,决定建一座酒店。如今,他的酒店服务员一个月可以领到近2000元的工资。有了本钱的何春云,又在功果桥镇开了一个砂石料厂,专门为电站移民点的建设提供砂石料。此外加上他经营茶山的钱,何春云每年的经济收入就有120多万元。

功果桥水电站建设以来,这里已经陆续建起了酒店、超市、发廊、餐馆,建设队伍日常所需供应一应俱全,电站的建设催生了一批像何春云一样的农民企业家。

如今的古镇,私家车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街边商铺林立,餐馆打出炫目的“海稍鱼”招牌吸引顾客,农贸市场人声鼎沸,色泽鲜艳的瓜果蔬菜、水产品在这里交易。而自功果桥电站筹建以来,电站也已经累计向云龙县缴纳税金超过1亿元。

幸福移民

说起白族人,总少不了 “大瓦房、空腔腔”的形容。这是指对白族人来说,即使节衣缩食,也要倾其所有建造舒适的住宅。在功果桥镇,为当地老百姓称道的,还有一条移民街。

2007年,功果桥建设正式拉开序幕的同时,澜沧江公司支持移民及新农村建设的承诺也开始兑现。澜沧江公司与地方政府一道,充分尊重当地习俗,请来专业的建筑设计人员,承袭大理白族建筑艺术风格,实行统一规划和建设。如今,走进功果桥镇的移民街,一座座白墙青瓦、飞檐串角的小楼林立两旁,鸟语花香、流水淙淙,与蓝天青山相映生辉,一派祥和的景象让人过目难忘。

王坤明是苗尾˙功果桥水电工程建设管理局的驾驶员,也是一位电站移民。他对移民的态度也经历了从抵触到感恩的转变过程。“开始叫我搬的时候,心里是老大不愿意的。”他说,“后来搬了,有了比较,觉得还是搬了好”。“在我记忆中,我们村遭遇两次严重的泥石流,第一次发生在80年代,那时村里死了20多个人,第二次是在1996年,整个村被泥石流覆盖,损失惨重,村民都想搬到安全的地方,可是没这个能力”。

随着功果桥水电站开始建设,原来功果村的村民集体搬迁到20公里以外的旧州村。王坤明告诉记者,这次移民搬迁,他家得了30多万的补偿,盖起了3层小楼。以前村里没有卫生院和学校,那时最怕生病,孩子上学要到4公里外的花鱼洞村,而现在卫生院和学校就在家门口,非常方便。

此外,澜沧江公司还安排491万元,用于援建8所希望小学、农村卫生室和文化室,以及资助当地寒门学子继续学业和劳动力就业培训。

“新建电站千秋业,功德泽民富万年。果成名就铸丰碑,桥牵两路赢发展。”这首当地人大代表参观功果桥后有感而发的诗词,也由衷道出了当地百姓的心声。

华能金陵电厂

在古都南京的东北位置,北临扬子江水,远远地就可望见一对修长挺拔的白色钢制烟囱傲然耸立,烟囱口汩汩地腾出的汽团,如云朵般绵延在蓝色的天幕上。如果继续靠近,便会看到在烟囱下端,茵茵绿草之间坐落着一座现代化的大型工厂,建筑的眉心位置烙着一记天蓝色方正稳重的“H”标志,她就是华能集团优秀“节约环保型”企业——华能金陵电厂。电厂自建设以来,始终秉持华能集团的“三色”企业文化,牢记发电企业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努力将自身打造成一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电厂”。截至目前,金陵电厂煤耗、厂用电率等环保指标均处于行业内领先水平,在宽广的长江之滨,留下了一对对绿意盎然的足迹。

设计精,根深才能叶茂

每个企业都希望越大越好,可在最初规划厂区的时候,金陵电厂却偏偏要把事情做“小”。电厂的选址,当年是一大片荒芜的江滩地,基本不能适应农作物栽种,地方政府非常支持华能的发展,为电厂规划了大片的建设用地。拥有这样的天时地利人和,不是完全可以占地大一点,将厂区建开阔一些、厂房建宽敞一些吗?但是,金陵电厂的设计者和决策者们却决定占用尽可能少的土地。在他们看来,多占用一寸不必要的土地,就多占用了一份资源,他们要把土地留给未来的发展。最后通过优化设计,金陵电厂两台百万机组仅占地25公顷土地,比相同容量的火力发电厂节约用地近7公顷。

就在这块并不算宽广的土地上,金陵电厂的建设者们深耕细作、灵心妙运,通过一系列精巧的设计,达到综合、立体地利用土地的效果。

首先就是紧凑布置主厂房,并在前煤仓和侧煤仓二者之间,拍板了虽然施工难度较大,但占地更省、耗量更少的侧煤仓设计。国内率先采用的240米双管集束自立式钢烟囱也为金陵电厂增添了一道独特的风景,输煤栈桥从烟囱双塔中间穿过,使输煤工艺系统简捷顺畅,也节约了用地。

一棵树要长得高大,它的根基必须深牢。在生产基建阶段,金陵电厂注意打好设备基础,花大价钱引进国际先进环保设施,为日后的技术升级开了个好头:

率先引进国外先进的大型烟气脱硫装置,采用1炉1塔模式,脱硫效率95%,安装SCR脱硝装置,脱硝效率80%,氨逃逸小于3mg/Nm3。并实现了机组脱硫、脱硝装置与主体工程“三同时”(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锅炉出口配置三室四电场静电除尘器,除尘效率高达99.7%。

采用全封闭圆形煤场设计,在节约占地面积的同时,也使粉尘无处扬逸,力求对厂区及周边的环境影响减到最小。

通过优化设计,做到“一水多用,废水回用”,工业废水经过处理后用作脱硫工艺用水,脱硫废水处理合格后用于调湿灰用水,生活污水经处理达标后可用于厂区绿化用水,实现了废水零排放。

煤灰、炉渣和脱硫石膏等固体废弃物“变废为宝”,综合利用率100%……

工作灵,活源乃成清流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个企业的发展动力,说到底是所有员工的合力所成。一个充分能激发员工创造力、调动员工积极性的企业,必然是一个充满活力的企业。华能金陵电厂历来重视开展全厂范围的技术创新活动,持续加大设备科技改造力度,鼓励员工通过劳动培训、技术比武、岗位练兵等多种形式提升个人技能,为设备改造工作贡献力量:

机组投产后,他们集中力量,针对#1炉减温水量大、制粉系统电耗率大、现场保温超温等进行专项治理,大力开展现场设备“跑、冒、滴、漏”整治,及时进行了降低烟风道阻力、烟风道漏风、阀门内漏等节能工作,消除了基建中的遗留问题,从点滴着手,扎实推进节能工作。

通过锅炉优化燃烧调整试验,确定了优化的风粉配比、过量空气系数、经济煤粉细度等运行参数,从而提高了锅炉效率,降低了能耗。通过CCS优化试验,机组在投用AGC的情况下的能耗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同时,开展了开冷水系统改造、新增加循环水旋转滤网冲洗水泵改造、凝泵变频改造等设备改造工作,使全厂节能水平上到一个新的台阶,机组供电煤耗等主要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成就源于信念,而信念则基于习惯。为了使节约环保意识化为员工的习惯,融入员工的血液,华能金陵电厂充分发挥党团、工会等群团组织的优势,组织员工积极参加节能减排展览、座谈和知识竞赛等活动,学习节约环保知识;开展“我为两型企业献一策”合理化建议和“降本增效献一策、节能减排献一计活动”征文活动,营造了学、比、赶、超的良好氛围,为促进企业降本增效、节能环保、技术创新等各项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

管理严,一发牵动全身

优秀的成绩得益于科学的管理。任何一个充满创造力的集体想要获得可持续的发展,都离不开一个行之有效、保障有力的组织管理机制。金陵电厂成立了以厂长任组长的节能环保工作领导小组和各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的工作小组,配有厂级-专业-班组的三级节能和环保技术监督网,配备节能和环保专职人员;建立了以各级行政正职为第一责任人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责任制。每月召开环保及节能分析会,对上月的节能环保工作进行反馈和分析,在此基础上科学布置下月工作。充分发挥节能、环保监督网的作用,认真监督检查实施情况,按月提出考核奖惩意见,将创建工作纳入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计划、实施、检查、考核、改进的闭环管理模式。

同时,金陵电厂制订了一系列节约环保相关规章制度,以达到加强监督和管理的目的:

《环保监督管理规范》,坚决贯彻“三同时”方针,对环境保护及其配套设施,从环境影响评价、设计、施工和安装,到调试、生产运行,进行全过程的监督。

《配煤掺烧管理规定》,详细规定了掺烧高硫份、低热量的经济煤种时,确保达到环保指标和节能指标所须执行的安全技术措施和奖惩措施。

《节能管理规定》,细化能耗指标,强化能耗指标的考核力度,最大程度地实现能耗的定量动态管理。

《脱硫装置监督管理规定》,层层把关,脱硫过程的每个关口都须配有相关责任人和监督人,确保脱硫效率在92%以上。

《对标管理规定》,通过“对照先进,查错纠弊,持续改善,不断超越”,建立了包括节能减排在内的各项工作长效机制。

《燃料管理规定》,加强煤场管理,减少燃煤的热值损失,降低燃料运行成本。

循章思考,依章说话,按章办事,通过一系列严格的组织监督和制度贯彻,金陵电厂的节约环保事业逐渐走上来标准化的轨道,为日后的可持续发展铺平了道路。

山高水长,节约环保的责任只有越来越艰巨。但在华能金陵人的眼中,明天的天空只会愈发的湛蓝。肩挑着责任的重担跳舞,这就是华能金陵人的性格。蓝天在微笑,因为金陵电厂为呵护她所付出的努力。为了更多的微笑,金陵电厂还在不断向前奔跑,永不停歇。

你看见了吗?长江之滨,那一对对绿色的足迹……

华能上都电厂

上都电厂因煤而起,因电布网,受制于外运,变输煤为输电,同时又有效缓解华北电网缺电压力,独特的区位优势将电厂放在了煤、电、网三者之间的核心位置,这是上都的优势。上都能否复制?

晚秋北京,夜凉初透,灯火辉煌,一派繁华。11月4日晚7点半,中国华能集团公司总经理曹培玺乘车沿京藏高速进京,车速渐缓,慢慢汇入晚高峰的车流之中,此刻他眼前的这片万家灯火既是企业的产品、效益,更是使命和责任。

此时,位于北京以北255公里的内蒙正蓝旗草原正在暮色的雪海中静默入眠。5小时前,曹培玺尚身处这片冰天雪地之中,这段时间上都电厂5号机运行情况和6号机组的试运准备情况一直牵挂着他的心。而他在调研讲话中的鼓励与肯定也温暖鼓舞着千名上都职工的心。“如果华能有10个这样效益的电厂,就可以挑起华能科学发展的大梁,完成国资委下达的各项指标,也会为地方做出更大的贡献”。曹培玺的这句话抛出了一串颇值得思考的问题——上都能否复制?谁会是下一个上都?上都又与华能的科学发展有着怎样的关系?带着这些问题,本刊编辑北上上都。

原上有川,曰金莲川;川上有都,名上都。上都者,大都之上也。

当你摊开中国地图,指尖沿北京城中轴线向正北寻觅,就可找到位于内蒙古正蓝旗境内的元上都遗址。公元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大帝定都于此。1264年忽必烈又在北京建立元大都后,确立了两都巡幸制。元上都为夏都,每年4月,元朝皇帝便来上都,9月秋凉返回大都,往返宛若鸿雁。史学家认为这座草原都城是中原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奇妙结合的产物,可与意大利庞贝古城相媲美。

正是这个曾拥有17万人口,城垣周长8公里多。寺庙堂观鳞次栉比,驿道四通八达的古发达城市。在21世纪初却变得寂寂无闻,旗所在地常住人口不到2万,城区面积只有2.4平方公里。十年弹指,风物俱变。如今人口已接近3万,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了8千元。城区内星级酒店就有4、5家,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并逐步成为联通锡林浩特、二连浩特、张家口、承德等地的交通枢纽。忽必烈中心广场占地10 公顷,相当于近1/4个天安门广场,可跻身中国前20大广场。环绕广场,商铺林立,匾额高挂,迎接着南来北往的客人。正蓝旗超市和鞋店老板孙云龙谈起蓝旗的变化说:“蓝旗以前就是很短的一条街,街上没有做生意的,这几年的变化只能用翻天覆地来形容了。”在广场旁的政府办公大楼里,正蓝旗发改委副局长张利斌向笔者介绍起蓝旗的发展规划:“这些年蓝旗的变化太大了,这都要归功于华能上都电厂。仅2010年,电厂上缴税费就接近5.59亿元,占全旗地方财政收入的77%。目前,元上都‘申遗’工作还在稳步推进,预计明年就能有结果。依托草原牧业,推进第一产业;依托上都电厂,开展粉煤灰综合利用,推进第二、三产业;依托元上都遗址‘申遗’和机场建设,推进旅游业发展,蓝旗未来大有作为。”10年间,一座电厂带动城市重拾发展雄心与动力,重返兴旺。

上都电厂居京之正北、内蒙中部、锡林郭勒盟南部正蓝旗草原上。锡盟褐煤储量冠绝中国。作为国家西电东送北通道建设的重要电源支撑点、华北网北线的唯一电源点,上都电厂一、二期各装备两台单机60万千瓦国产亚临界空冷脱硫褐煤机组,并分别在2006年8月和2007年11月实现双投。三期两台66万千瓦机组计划今年实现双投,发电外送由两条500千伏输电线直接接入华北电网。三期投产后,电厂装机容量可占华北电网总装机的6.5%。

“在华能火电版块中,效益最好的就是伊敏和上都。上都电厂因煤而起,因电布网,受制于外运,地方政府变输煤为输电,同时又有效缓解华北电网缺电压力,独特的区位优势将电厂放在了煤、电、网三者之间的核心位置,这是上都的优势。当然上都也有劣势,比方水源问题,但电厂在规划时,设计为空冷,有效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华能技术经济研究院副院长赵勇这样告诉笔者。

以点对网,占天时,得地利,上都的效益“传奇”看似终成孤本。但笔者深入上都采访后发现,“人和”才是上都成就一切效益传奇的根本。

文能工笔雕前期

外表上看,上都电厂极具草原的粗犷与豪放,厂区辽阔,气势恢宏,几座空冷岛如雅典卫城般凝重庄严。而这座电厂从筹建到开工就花了整整16年的时间。

上都电厂的前期工作是用针雕出来的。当年为了建空冷,上都电厂把“数学建模计算”引入中国,后来为了解决送出安全性问题,上都还与四方公司、清华大学合作研发了附加励磁阻尼控制抑制次同步谐振系统(串补系统),填补了国内空白。

上都的前期工作还是拿钢筋铁骨抢出来的。前期办副主任闫宏翔跑三期路条,赶赴北京取文件时,由于雪天路滑车辆失控而滑下2米多高的路基,劫后余生的他自嘲道:“没事,咱福大命大造化大,上电‘路条’肯定能拿下!”北方公司副总师王凤琴在去呼市办理文件,路上遇到大雪下车推车时,磕坏了左腿膝关节半月板,做完手术后在整个膝盖还黑青着就又投入到工作中。在国网公司洽谈上都三期接入系统时,国网公司领导得知她膝盖上的水泡已经冒黄水时,感动地说:“赶快去医院吧,放心,你们上都的接入系统文件,我帮你盯着。”

“做前期就要做足、做细、抢先、抢关键,能拼还得耐得住。电厂份内、份外的事儿都得做。”上都电厂副厂长李英伟告诉笔者,上都有一套独特的“前期心经”,也得益于这16年漫长的积累,因为你有足够长的时间把每个细致入微的问题都反复考虑周全。此后上都的前期工作就没有断过,一、二、三期无缝连接,三期还没投,四期两台国产超临界褐煤机组的前期工作已经铺开了。

武能睿智破难题

一般语境下,“科技创新”都是个比较“文”的工作。可到了草原,科技创新却是半个“武”行当。草原上无霜期短,基建期紧迫,碰到的问题又大都是“急茬儿”,既要创新思路,又要速战速决。

二期机组投运后,电厂为了提升送出能力,与四方公司、清华大学开展产学研联合,为外送电力加装“串补”装置。“串补”是一种利用现代电力电子手段对交流输电线路进行串联补偿的装置,可以提高电网的输送能力。但加装“串补”后,会产生次同步谐振问题,对汽轮发电机组和电网的安全运行带来了隐患。为此,电厂在北方公司牵头下开始研发“SEDC+TSR”方案,即附加励磁阻尼控制和扭振保护装置。

经过两年的研究和技术攻关,2008年10月,电厂应用“SEDC+TSR”的抑制方案对输电线路“串补”设备进行试运,经过1个半月的运行,项目终于获得成功,项目直接使上都电厂的输电能力提高了45%,送电能力达到300万千瓦。经专家鉴定,这项技术具有占地少、投资少、施工周期短、调试维护简便等优点,填补了我国远距离点对网输电技术的一项空白,技术水平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上都电厂从建厂之初,就坚持使用国产化设备,在关键课题上组织队伍自主攻关,为提高我国发电设备国产化水平、提升“点对网”外送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进可创利谋发展

这些年,蓝旗的居民慢慢发现,上都一放炮,准是有喜事儿。每当烟火在辽阔的草原上绽放,就意味着上都电厂又完成一项大工程。电厂员工说,这是为了图个吉利,图个平安。

8月18日,上都5号机顺利通过168。当晚的草原星空再次成为烟火的舞台。

对于一座建厂以来生产与基建始终并行的电厂来说,这样的放松与安慰颇为必要,而周密科学的管理体系更为重要。赴上都采访期间,笔者多次前往电厂厂长李向良的办公室,但最后还是在三期集控室里找到了他。看着5号机的运行情况,他合计着该把机组检修队的水平再提一提。谈起5号机的技术水平,李向良信手拈来,如数家珍:机组具备烟气脱硫、工业废水处理和快速跟踪电网负荷变化、调峰、调频的能力,跟相同容量亚临界机组相比,每千瓦时供电煤耗下降了15克,每年可节约标煤9万吨,节约成本6000万元左右,这都是效益”。

由于管理到位,5号机建设期间,电厂在不到3个月就实现了汽机扣盖、锅炉酸洗、油枪点火、点火吹管、汽轮机冲转、并网、满负荷168试运七项“一次成功”,机组建设投运实现安全零事故。

8月中旬,正值北京“迎峰度夏”的攻坚时期,这片曾为忽必烈大帝消暑的草原,以提升输电能力的方式,为暑热中的北京供给着清凉。而5号机刚刚投运,6号机的攻坚战又打响了,上都电厂要在“迎峰度冬”时期,让6号机转起来。

退可节能惠牧区

上都电厂筹建的时候,牧民们并不赞同,怕电厂建起来,有噪音、有污染,大牛不产奶,小牛也活不成了。可如今,谁要是说上都电厂的坏话,牧民们就第一个不答应。据了解,电厂建设以来,不仅结束了巴格额仁嘎查等村镇点油灯的历史,还相继解决了周边1000多名居民的就业问题,投入牧区困难大学生助学资金28万元,并组织干部职工爱心捐款200多万元。今年,电厂还出资3.7万元为定点帮扶村嘎查村兴建了文化站。当地牧民那日苏说:“上都电厂积极帮扶我们农牧民,我们的生活也有了很大的改善,日子好过了,都是托电厂的福啊!”

草原是个很大的生态系统,污染消纳能力比城市强得多,但上都电厂厂长李向良告诉笔者:“越好的生态环境,越需要我们去珍惜。建一座电厂就要造一片绿洲,富一方百姓。”这句话落实在具体行动上就是上都电厂从一期开始就全部采用脱硫系统,并采用空冷技术,较湿冷技术可节约70%至80%的水。电厂用水全部取自多伦西山湾水库地表水,不提取地下水,排放灰渣通过与民营企业合作,实现综合利用。电厂三期采用了国内最先进的脱硫、脱硝、空冷技术,其中脱硝设备与机组同步投运在自治区尚属首例。

走进上都,笔者看到了上都的效益,也看到了草原电力员工的耿直与豪爽,这些并不出人意料。让人意外的是这样一座资源富集的北方电厂却有着极为细致的前期工作、强烈的创新和环保意识,以及在生产与基建等方面科学严谨的管理,这大大超出了笔者对草原的认识。

善用人,善待资源。这或许就是上都之上,可为华能其他企业所共享的盈利秘方。

在大都唱一首长调 在上都唱一首国歌

深秋的后海湖面上,不再有点点船影,但湖岸边依然热闹非常,这里仍是京城年轻人最乐于光顾的地方之一。酒、灯火、音乐交织成城市的“体味”,清谈、喧哗、嘶吼表达着城市的心情。一间酒吧里传出一段呼麦,然后又是一段民谣,舞台上的歌手穿着带有浓郁蒙古族色彩的服饰,他的名字叫刚子,主持人喜欢叫他“草原王子”。

5年前,“草原王子”到北京的第一天就去了天安门。“站在广场上的感觉和站在草原上有点像,只是分不清哪个才是世界的中心。”刚子说。

刚子家离蓝旗不远,这几年回家路过蓝旗,他发现蓝旗现在简直是“一年一个样”,建了个大广场,他总觉得广场似乎不比天安门小多少,在北京买得到的东西,有一半蓝旗街上也有。

早几年听说蓝旗要建个大电厂,他还很反对:“烧煤的厂子能干净到哪儿去?好好的草原都给糟蹋了。”可几年下来,头上的天一样的蓝,蓝旗却越发展越好了。“太多的事儿靠想是没用的,非得看见了才有发言权。”

“跟北京比,蓝旗肯定比不了,但原生态也不是落后的代名词,草原也得发展”。刚子并没有说上都电厂是蓝旗的发展的引擎,但显然上都缩短了蓝旗,连同蓝旗周边区域与大城市的距离,给了上都与大都更多的对话机会。“我想在大都唱一首长调,在上都唱一首国歌。”聊到上都与大都的话题时,刚子如是说。

华能狼尔沟风电场

位于陕西省定边县城东南约15公里的贺圈镇狼尔沟村,本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子,如今却见证了中国风电发展史上一个值得关注的事件,也将成为中国风电发展史上一个值得标记的地点。在那里,华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投运了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分散式接入风电项目——华能新能源定边狼尔沟风电分散式示范风电场。

“狼尔沟风电场于2011年12月10日进行反送电调试,陆续安排6台风机启动并网及240小时挂网试运行,截至7月31日,狼尔沟风电场累计发电363万千瓦时。”华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丁坤介绍说。

8月12日,国家能源局组织相关新能源企业和专家一行到狼尔沟风电场进行实地考察和座谈。行业专家分析认为,狼尔沟风电分散式接入项目的示范作用,为我国新能源分散式接入方式和微电网控制技术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实际运行的示范平台,意义深远。

狼尔沟现状

狼尔沟地区海拔高度在1500-1600米之间,是黄土高原北部的黄土低岗斜坡,风资源条件较好,此前并未有大规模集中风电送出。当地年平均风速为6.61米/秒,平均风功率密度为310瓦/平方米。运行电网为榆林西部电网,归属陕西省地方电力(集团)有限公司,最大运行负荷约35万千瓦,无本地装机,依靠宁东电网送入四回110千伏线路供电。

早在2009年,华能新能源就开始进行分散式风电开发的规划和探索。谈到率先尝试的初衷,丁坤表示,一方面是参考了国外风电直接接入到配电端的成功经验,另一方面,当时企业已经敏感地感受到国内集中式风电限电的“阵阵寒意”。2010年12月6日,狼尔沟分散式风电项目完成项目核准,2011年3月15日开工建设,2011年12月10日并网调试。

事实上,狼尔沟风电场从建设到投运的过程,几乎同我国风电发展战略从集中开发转向集中与分散式开发并举的调整同步。2011年年初,在“三北”地区风电消纳问题日益严重的背景下,国家能源局多次召集相关单位研究讨论分散式风电开发,7月下发了《关于分散式接入风电开发的通知》(国能新能【2011】226号),年底又下发了《分散式接入风电项目开发建设指导意见》(国能新能【2011】374号)。文件对于分散式接入风电项目的定义、接入电压等级、项目规模、核准审批等都作了严格的界定,清晰表明了国家鼓励风电分散式开发的态度。

目前,狼尔沟风电场总装机9兆瓦,安装6台1.5兆瓦风机,年利用小时数可达1882小时,执行每度0.61元的风电上网电价。“风电场采用两回10千伏线路送出,6台风机以分散式方式接入榆林西部电网110千伏砖井变10千伏定边线路和110千伏张梁变10千伏明珠线路并网发电,两条送出线路以工业及居民用电负荷为主,负荷较为稳定,满足风电场上网电量在配电网线路上消纳的要求。”丁坤说,6台风机可以实现在两条外送线路上任意数量的组合,运行过程中可根据配网线路的实际负荷情况来决定风机的出力分配,为当地配电网起到一定支撑作用。

狼尔沟经验

华能定边新能源发电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晓朝表示,狼尔沟风电场在国家能源局的指导下积极开展接入及运行管理的研究工作,目前已经解决了一些并网难题。

“并网后出现了风电场母线电压随风机有功功率直线上升的现象,风电属被动式发电,需要依靠网侧电压稳定风电出口侧电压,但当地配电网系统相对较弱,导致风机功率变化对系统电压的影响较为明显。我们通过对风机的有功功率及无功功率进行解耦控制,实现了风机的AVC(自动电压控制)功能,确保风电场母线电压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张晓朝说。

陕西省地方电力(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刘斌也认为,狼尔沟风电场的接入为西部电网注入了新的电源点,就地平衡负荷,改善了当地配电网的电能质量。“风电场所接入的10千伏线路的供电半径超过20公里,线路负荷较大,末端电压降非常严重,接入点的电压长期维持在8.5-9.3千伏之间,电能质量较差。现场运行试验后,通过修改风电机组控制程序,使接入点的电压稳定在10.5千伏左右,有效地改善了配电网的电能质量。”他说。

张晓朝还表示,狼尔沟分散式风电接入大大降低了远距离输电造成的能量损耗。“风电场投运前,其中一条接入线路的供电方式要经过330千伏—110千伏—10千伏三级降压,以近300公里的线路输送电能后向用户供电。”他说,“现在这条线路实现了10千伏直供,最近的用户距电源点仅有1.5公里,线路综合线损从17%降低到7%,这是最保守的估计。”

为防止多台风机集中并网可能对主网系统带来的影响,狼尔沟风电场调整了控制策略,自动实现每隔三分钟一台,风机依次逐台并网和逐台脱网的方式,并适当调整了风机投切过程的负荷比,减缓配电网潮流改变的速率。

对于调度通信方式,刘斌介绍说,狼尔沟风电场采取的方式是,租用2条2M的公网通讯通道直接和230公里外的陕西地电榆林供电局调度中心建立通信调度关系,这也是分散式能源并网调度通信方式的一种探索和创新。

狼尔沟启示

在业内专家看来,虽然分散式开发不能彻底解决目前我国风电消纳面临的根本问题,但为当前“焦急”的开发企业找到了一个新的突破口,有利于推动技术的进步和产业发展。作为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并网的分散式风电项目,狼尔沟带给中国风电业的启示值得研究。

个性化是分散式风电项目的最大特点,因此要“因地制宜”,在运行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与集中式风电最大的区别在于,分散式的发展不仅受制于风资源的限制,也受制于当地电网条件的限制。各地不同的电网条件、接入能力和接入距离是影响分散式风电接入的重要因素。狼尔沟风电的接入方式和当地的电网条件就有鲜明的特点。

丁坤告诉记者:“通过狼尔沟分布式风电场建设和运行,我们对分散式风电场的定义、项目选址、开发运行等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并网前我们预想到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但实际并网后出现的问题与之前的预想还是有很大差距。目前已经解决了一些问题,但未来,为了进一步提高当地用电的可靠性,我们还要边干边研究,进一步探索论证。”

中广核风电哈密地区6.9万千瓦分散式接入风电项目日前刚刚获批,还未正式并网。其相关负责人表示,参观狼尔沟风电场后最大的感触就是,分散式风电一定要边做边研究。目前看来,哈密和狼尔沟两个项目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分散式接入模式。其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其一,哈密项目是相对集中的分散式风电开发模式,风电首先接入35千伏变电站后再降压配送至矿区等负荷,而狼尔沟风电则相对分散,6台风机发电直接接入当地配电网的线路中;其二,哈密和狼尔沟的电网接入条件有很大差异。

值得一提的是,狼尔沟项目传递了这样一个重要信息:电网积极接入的态度,对分散式风电的发展相当重要。

在记者采访过程中,“容易沟通、积极支持、信息顺畅、迅速反应、特事特办”,是对陕西地电接入态度的主要描述。在面对“如何处理分散式风电接入和波动性对电网的影响以及保证用户用电可靠性”这一问题时,刘斌没有回避,他表示:“狼尔沟风电接入对我们来说的确是一个新事物,它颠覆了此前配电网的概念,电流的潮流流向出现变化,电网重合闸等问题也的确需要解决,我们正在开展智能配电网的研究工作。虽然有些问题目前还没有能够拿得上桌面来讨论的解决办法,但我相信,风电分散式接入在欧洲能够做到,随着项目的发展,我们也一定能够做好,这也正是示范的意义所在。”

当前,新疆、云南、湖南、贵州、浙江等很多省份的分散式风电也已经“箭在弦上”。陕西狼尔沟之后,如何对分散式风电进行合理规划,是业界专家普遍关心的问题。分散式风电接入的实质是提供了一个新的电源,这个电源增加了原来的负荷预测和电网运行管理难度。以狼尔沟为例,未来,随着当地分散式风电继续增加,势必加剧电网运行管理的压力。

目前,对于分散式风电,国家能源局在国家层面整体规划,为提高效率简化流程将核准审批权下方给地方。但如果一个省内的分散式风电接入量过大,会出现电源、电网、负荷发展不协调的情况。因此,区域规划必须跑步跟上,才能防止集中式风电消纳难题重演。

“分散式风电的发展,需要政府部门、开发企业、电网企业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才能实现共赢。”有业内人士这样说。

华能伊敏电厂

 

3月25日,春日北京,日光和暖,一场以“煤电一体化”为主题座谈会在月坛南街38号举行,参会各方热烈讨论,力图找出、总结煤电一体化发展中的优势与问题。这场由国家发改委组织的,带有调研性质的座谈会是受国家副总理李克强部署展开的。在此前一场的讨论中,与会煤炭企业对煤电一体化项目兴趣有限,而此次参与讨论的电力系统人士则对一体化持有较高的热情。作为国内第一家煤电一体化公司的总经理,华能伊敏煤电公司的银龙也出席了会议。

从巨额亏损,负债过百亿,到年利润超过8 亿,盈利能力排名华能系统第四,35 年间,伴随着社会经济和能源领域的发展改革,华能伊敏煤电公司(下称伊敏煤电或伊敏)数度沉浮,几次临危,但皆成功突围,并走出了一条煤电一体化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

纵观这条充满传奇色彩的突围之路,是国家意志、区域建设、行业发展和企业成长间不断碰撞、磨合,并求得共识的过程。在多任中央领导人的密集视察,历任公司领导精准掌舵和三代创业大军的默默坚守中,伊敏从“草原处女地”完成了向企业、城市的蜕变。先人一步完成产业结构调整,在火电企业中率先实现了高效、清洁发展,创造了数个“中国第一”。

成绩让伊敏备受瞩目,但外界对此种发展模式却众说纷纭。褒赞者说这是理顺煤电关系中的重要一程,需广泛借鉴;贬斥者则说大面积推广这种方式如饮鸩止渴,对市场经济不利。伊敏是样本?是孤本?伊敏模式价值何在?它对深刻变革着得电力行业将带来怎样的影响?伴随着一段时间以来“煤电一体化”项目在国内大批开工,让我们走进发展着的春日伊敏,寻找最切实的答案。

创业1976

1956 年是一个闰年,一个在呼伦贝尔大草原放牧的牧民偶然间进入鄂温克旗区,在肥美的水草下发现了煤,并上报了政府。一场中国煤电史上巨星云集、精彩纷呈的多幕剧的大幕,就这么被掀起了一角。

时之中国,正值百废待兴,基础建设能源为先,资源普查与地质勘探工作者的足迹遍及华夏大地。时隔4 年,又一个闰年,内蒙古煤炭厅责成147 地质勘探队对涵盖伊敏在内的区域进行矿探。4 个钻孔打进“处女地”后,147 队在勘探报告里写下了“108 平方公里内,可采煤层20 层,储量731,100 万吨”等数据。但当时的内蒙古地广人稀,资源需求并不迫切,此事就此沉寂。

直到1972 年深秋,伊敏开发的时光机苏醒了。在那一届的东北三省煤炭会议中,108 地质勘探队总工程师刘连和旧事重提,次年4 月,经地质总局批准,一场伊敏煤田勘探大会战打响了。彼时,赵克俭39 岁,任鸡西矿务局工区副主任,他和众多中国家庭一样过着用煤票换煤的日子。作为矿区的职工,他能真实的体会到作为一名煤矿工人,生活很宽裕。1973年的呼伦贝尔盟属黑龙江所辖,半年后,会战完毕,精察探明煤炭储量505,454 万吨,煤质含平均含水10.75-18.55%,适合露天开采。1975 年数据经黑龙江省委等部门逐级上报到国务院,伊敏被时任中共中央主席的华国锋纳入了“十个煤炭基地” 建设规划。

1976 年盛夏,由黑龙江省委承建,鸡西矿务局整建制包建伊敏的首批队伍受矿务局高层钦点,集结于海拉尔。7 月10日在呼伦贝尔盟宾馆成立“ 伊敏河矿区指挥部”后,第一批16 人看着草原、吃着馍,打着红旗唱着歌,沿着唯一一条贯通的土公路驶向草原腹地。“7 月16 日,毛主席畅游长江十周年,我们跟大雁矿务局借了一辆解放、一辆212 吉普,在海拉尔举行了成立大会,然后就开往伊敏。”说起当年情景,如今77 岁的赵克俭记忆犹新。与赵克俭同车的还有长他3 岁的原鸡西医院副院长潘昭。潘昭回忆说:“当时我任文卫处处长,一路上看着草原,谁也没想到我们会在这里一驻35 年。”与鸡西矿务局年产1000 万吨,拥有12 座煤矿和17 万职工的成熟矿区完全不同,伊敏还是蓝天一顶,草原一片的原始环境。境内一个因无法解决地下水问题而荒废的露天小煤窑,显示着这里蕴藏的巨大发展潜力。

夏日草原不光是牛羊的乐土,也是蚊蝇的天堂。在这片铁路、公路、水、电、煤气、电子通讯都不通的原始土地上,“先生产,后生活,为祖国建设大煤田。”的开拓工作开始了。同年8 月、10 月两批规模超过100 人的“援兵”赶到,伴随着首个冬季的到来,伊敏人的第一次创业突围也迎来了真正的挑战。“这里的冬天有零下四十几度,冬天在哪儿过是个大问题,是死守伊敏,还是回鸡西、海拉尔‘猫冬’,我们讨论了很久。”潘昭回忆说,那个年代伊敏不时刮起“下马风”,人心不定,但最终他们还是决定留了下来。

为了过冬,时任伊敏建工处副处长的赵克俭跟当地牧民学会了挖“地窨子”,在这种半地穴式的房子里居住,建设者们也逐渐意识到“抓生活”的重要性。大雪时常封门的寒冬,创业者们一边运木材、烧红砖、搞建设,一边往返于海拉尔补给生活物资,出门在外,只有看着高高挂在地窨子上的一盏红灯,才找得到家的方向。“没有地窨子,还会不会有今天的伊敏,这很难说。”赵克俭说,当时吃饭、睡觉、做手术都是在地窨子里,升起一堆火,既能御寒,还能防止草原狼的偷袭。在草原狼去不到的广袤地区,煤、电、网正在以一日千里的速度,承载着这个国家巨大的发展热情,加紧建设。

矿梦1984

1979 年,呼伦贝尔盟划回内蒙古自治区,鸡西矿务局也不再承担伊敏煤矿开发者的工资发放,开工3 年没有出煤的伊敏人开始“差钱儿”了。

由于伊敏地质特殊,地下水位高,泥岩质地软,露天矿采取什么开采工艺就争论了数年,直到1982 年露天矿建设才有方案。此时中国大地上,经过数年开发,煤资源供给已较充足,伊敏没有搭上中国

煤炭高速发展的第一班专列。

1982 年的伊敏,通过建工、建材、农林“三大基地”的建设,生产、生活条件已有较大改善,生活基本需求已达到自给自足。而建设电场,燃煤自给自足的想法也随着一次中央领导的视察注入了伊敏人的脑海。1982 年8 月15 日,时任党中央主席的胡耀邦到伊敏矿区视察,下飞机后,胡耀邦请人搬来桌椅现场办公,胡耀邦说:“伊敏河不搞煤电联营没出路,煤电要联营,还要同步建设。”

放眼如今伊敏,一侧露天矿井然有序,一侧是6 台火电机组云气蒸腾,一段封闭输煤管道连接期间,煤与电的结合一目了然。而在1982 年,“煤电联营”这个词大大超出了人们的想象。“搞煤的要搞电,这怎么得了。”在场的赵克俭全然不知这种在国外已有颇多先例的合作模式是个什么样子。

1983 年7 月,时任国务院总理的赵紫阳到伊敏视察,原则上同意伊敏实施煤电联营。同年,国务院副总理李鹏视察伊敏,并强调伊敏地处偏远,建设“煤电联营”项目不要只考虑优势,忽略劣势,要考虑输电问题。上世纪60 年代,农村电网建设迎来高峰,这一班高峰并没有光顾伊敏。

此后的一段时间里,中央领导频繁赴伊敏视察指导工作,在党中央的密切关注下,伊敏步入了快速发展期,标志性事件是露天矿一采区于1984 年10 月10 日投产出煤,但9 年等待并未化作欢笑,彼时煤炭尚未市场化,且资源饱和,褐煤由于热值低,含水量大,出灰量高,大量滞销。伊敏人这时才意识到“联营”才有出路。

当企业发展诉求对接中央意志,伊敏电厂审批一路畅行,至1985 年底,伊敏一期2×50 万千瓦超临界机组的前苏联设备制造方已完成对伊敏电厂厂址踏探。次年,海伊110 千伏变电工程通入使用,1988 年海伊铁路线正式营运。1989 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建设伊敏坑口电站,煤从空中走的伟大战略构想得以实现。一方面,挖煤有车运,发电有网上,一方面搞“煤电一体化”建设坑口电站,不仅能确保煤质统一,还能解决运输、储存的问题,伊敏的前景看上去很美。

蜕变1998

1990 年9 月下旬,时任中共中央书记的江泽民视察伊敏。次年元月,伊敏煤电公司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煤电联营试点单位,至此中国诞生了第一家“煤电联营”公司。而“意外”接踵而至,1991 年12月25 日,前苏联解体,易货贸易宣告结束,一期机组成本受汇率影响斗增,且延期交货。

1995 年,伊敏电厂的设备尚未到位,但好消息还是伴随早春光临了伊敏。时年4 月,华能集团完成对伊敏控股,此时伊敏上有超过百亿负债在身,但华能高层认为,伊敏是草原明珠,总有放射光芒的一天。

直到1998 年6 月,伊敏电厂50万千瓦一号机组方才投运,次年二号机投运,并入东北电网。当240 米高的主厂房烟囱升腾起滚滚的白烟,伊敏人的希望也随之升腾。

这两台机组虽出自前苏联,但却是伊敏奶大的孩子,一期机组投运后,状况不断,非停周周发生,被职工们称作“礼拜机”,经电厂消缺,两台机组性能渐趋稳定,当机组变为“满月机”时全厂放炮庆祝。一期投产并没有改变伊敏负债的窘境。1998 年当年,伊敏就亏损了10.2 亿。

扭亏2005

要赢利,要发展,就要把握机遇、发挥优势。1993 年朱镕基总理视察伊敏时,曾对伊敏负责人说:“伊敏这个地方建设条件好,可以上多台大机组,形成基地。伊敏这个地方大有希望。”

1993 年煤炭市场在长期疲软后,开始向市场化转轨。受国家放开发电用煤价格的政策和煤炭需求结构的变化,在经历了1998 年至2001 年的三年低迷后,2001 年煤炭价格开始回升,从2003 年到2009 年的涨幅以倍数计算。伴随煤价高企的是2000 年以来,每年新增1.7 亿吨的标煤产量与高速发展的火电事业。

2004 年4 月,伊敏二期工程2×60万千瓦机组和配套露天矿扩建也开始了。2005 年,历经了近30 年的努力,伊敏优势厚积薄发,首次实现扭亏,2007 年煤电二期全面移交投产,煤电三期2×60 万千瓦也于2010 年底和2011 年初成功双投。

自煤电一期工程竣工投产至2010 年的11 年里,伊敏年原煤产量由315 万吨提高到1550 万吨,年发电量由17 亿千瓦时提高到2010 年的127.5 亿千瓦时,年销售收入由5.5 亿元提高到37.34 亿元。电力装机由100 万千瓦增加到340 万千瓦,煤炭外销量由301 万吨提高到587万吨,公司盈利水平从4.2亿元提升到8.67亿元,在全国火电普遍亏损的情况下,伊敏逆势而上,延长产业链的优势完全显现,率先成功突围。

过去十年,伊敏煤电向所属的鄂温克自治旗上缴税费累计55 亿余元。在99.28平方公里的企业区域内,伊敏建成了医疗、教育、购物、休闲等生活设施,将伊敏河镇打造成了宜工宜居的草原明珠,吸引了包括第三代伊敏人在内的众多年轻人留在这里,并将扎实、勤奋、勇于突破的精神深深标记在了他们身上。

企业利润与社会责任并重,伊敏煤电俨然成了“企业办社会”的成功典范。目前“煤电一体化”在内蒙古、山西、陕西等地区已成发展大势。伊敏,在历经35年摸索与突围中,开始为众多火电企业寻找出路提供参考。

从突围到超越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伊敏的目光必须更长远。从数度“突围”中走来的伊敏继“煤电一体化”之后,又首度在国内提出了“电力营销”的概念。伊敏先后开创了国内大用户直供、跨省发电权交易的先河,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2007 年伊敏通过验收,成为全国电力行业唯一一家“国家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

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立足资源优势和煤电一体化循环经济优势,努力争取外围煤田资源配置,积极谋划在接续区新建露天矿,稳步推进煤电四期和煤制天然气项目前期工作,到2020 年总装机容量达到740 万千瓦,煤矿年生产能力达到4630 万吨,实现循环经济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产业链条更加完善,形成“煤电化综合发展”,主副业互为依托,极具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的国内特大型煤电基地和一流煤电企业。这是伊敏为“十二五”规划的发展新路线。

纵观伊敏35年突围之路,芒刺丛生,颇多波折。

华能北京热电

2008年夏季奥运会举办时,北京的天很蓝。5年后,京城屡屡被灰蒙蒙的天空笼罩,难觅当年的好天气。“外来输入”成为北京大气污染的重要因素。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奥运会时,北京4大热电厂所有机组全部满负荷运转,环境仍能天朗气清。如今,多位环保部门人士均提出从奥运会的环保经验中,探寻解决首都大气污染防治之法。对于京城火电厂来说,纵然早已纷纷超额完成减排指标,但节能减排的步伐从未停歇。 ———题记

走进华能北京热电厂,第一个感觉是安静,几乎听不到任何机器的声音,安静的有点像学校或者公园。干净整洁的厂区、整齐的草坪和茂密的树木……如果不是高耸的冷却塔的提醒,很难让人觉察这是一家火力发电厂。

华能北京热电厂是一家热电联产企业,是目前国内供热能力最大的电厂,处在北京东四环附近,靠近首都东部商务区,这样的区位条件给这个厂在节能环保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其环保程度远远优于国内大部分火电厂。

始终保持节能减排领先地位

华能北京热电厂4台25万千瓦机组在1999年投产,使用国内领先的热电联产技术,该技术与常规发电机组和供热锅炉相比,每年可节约40万吨标准煤,电厂投产以来,已累计节约400多万吨标准煤。

目前,该厂供电煤耗不到280克/千瓦时,发电煤耗270克/千瓦时。全年平均热效率在60%以上,比常规的凝汽式电厂高出约20个百分点,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冬季供热期,发电煤耗只有190克/千瓦时,机组效率能够达到85%。

为了减少二氧化硫排放,该厂在使用神华低硫、高热值煤的前提下,于2005年投资4.5亿元建设了脱硫技改工程,二氧化硫排放从400毫克降到了50毫克以下,远远低于北京市排放标准。该厂副厂长杜成章表示,通过进一步技术改造,他有信心将二氧化硫排放降低至20毫克以下。

“2006年底,我们又投资1.8亿元,建设了脱硝工程,在国内燃煤电厂烟气脱硝工程中,我们首次采用了安全性更高的尿素热解技术。”杜成章介绍说。据了解,该厂一期工程4台机组的脱硝装置全部投入后,效率大于90%,氮氧化物的排放减少至50毫克以下,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我们有能力通过进一步改造,把氮氧化物排放降低到与燃气机组相当的水平,即30毫克以下。”杜成章对记者说。

“对于粉尘,特别是PM2.5,我们也进行了除尘器的改造方案,从今年开始,已经改造完成了1台机组的除尘器,除尘效率可以达到99.9%以上,粉尘的排放可以控制到10毫克以下,而北京市现行的标准是20毫克。”杜成章表示。

2011年12月,该厂又建成了一套装机92.3万千瓦的“二拖一”(2台燃机加1台汽轮机)燃气机组,燃气机组没有粉尘的排放,二氧化硫的排放也只有2~3毫克,氮氧化物一次生成70~80毫克,经过脱硝之后,降低到30毫克。

冷热电联产是一种建立在能量梯级利用概念基础上,将制冷、供热及发电过程一体化的总能系统。该厂策划部副主任张林向记者介绍说,通过机组冷联供技术,电厂可以为2.2万平方米的生产生活建筑提供冷源,每个夏季可节约厂用电170万千瓦时。

碳捕集,生产与前沿科技的融合

碳捕集技术是华能北京热电厂引以为自豪的技术,该厂拥有国内第一家、世界首个工业化应用的燃煤电厂二氧化碳捕集示范工程,也是世界上规模较大的烟气二氧化碳捕集项目。该项目于2008年7月建成,是中澳两国政府2007年发表的《关于气候变化和能源问题的联合声明》中“中澳洁净煤工作组”的第一个项目。

“现在我们已经成功捕集到二氧化碳并将纯度提高到99%,而且形成了日产12吨的规模。”张林对记者说。

二氧化碳捕集系统的原理是:利用碱性的乙醇胺溶液与酸性的二氧化碳发生可逆反应,即在40℃左右时吸收二氧化碳,生成水溶性盐,二氧化碳被吸收,升温至110℃左右时发生逆向反应,解析出二氧化碳。

碳捕集技术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处于一个初期的探索阶段,据了解,目前国际上只有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部分燃煤电厂拥有二氧化碳捕集与处理技术,并建设了中小型示范工程。

华能北京热电厂从2008年开始做碳捕集的回收,并对工艺系统进行不断的完善和改动,特别是进行溶液的开发、测试和不断优化,把溶液的损耗降到了最低,从而为实现碳捕集技术的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提供了先决条件。

该厂采用自主研发的复合胺法回收烟气吸收工艺,并辅以缓蚀剂、抗氧化剂,通过低温吸附,高温还原的原理对锅炉烟气中的二氧化碳进行回收并精处理,从二氧化碳浓度为13%的烟气中捕集到浓度超过99%的二氧化碳,经过精制系统,生产出食品级二氧化碳产品。

目前,该厂年回收二氧化碳能力为3000吨,捕集到的二氧化碳通过销售再利用于消防、精制标气、工业焊接、化工等行业,目前该厂正致力于二氧化碳的永久封存技术研发。

“我们国内的很多技术项目比国外甚至还要先进,通过在我们厂示范的3000吨的碳捕集装置,华能集团又在上海的石洞口电厂建设了一套10~12万吨的碳捕集装置,是北京热电厂的40倍。”张林对记者说。

生态电厂建设的更多尝试

在距离华能北京热电厂四五百米的一个路口,李师傅开了一家洗车店和一家小卖店,李师傅对记者说,2008年奥运会前到现在,没有看到过电厂的烟囱冒过一次烟,也听不到什么噪音,“电厂对我的生活和生意没啥影响,也从来没听说过有人去电厂投诉过噪音或者污染的事儿。”原来,华能北京热电厂采用了烟塔合一技术,将排烟功能和循环水冷却功能合二为一,充分利用循环水的热量将烟气抬升到比烟囱更高的高度。此外,烟塔合一还可以提高烟气余热利用率,降低循环水温度,提高电厂热效率。

另外,该厂率先采用液态排渣和飞灰复燃技术,使大约65%的烟尘成为液态渣,进入除尘器的烟尘浓度大约只有普通固态排渣方式的35%,大幅度减少了烟尘排放量。

在飞灰复燃全部投入时,锅炉无飞灰外排。

该厂策划部副主任张林表示,高温燃烧后留下来的煤渣可以用来做耐火砖,也可以销售给搅拌站打碎后做建筑材料。

同时,该厂每台锅炉配有两台四电场高效率静电除尘器,在脱硫及烟塔合一工程投产后,烟尘排放浓度下降至10~15毫克/立方米,烟尘控制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

在控制煤场扬尘方面,该厂2005年投资3800万元建设了煤场覆盖工程,煤棚网架长210米,跨度120米,高度44米,为目前国内跨度最大的钢结构网架,彻底解决了露天煤场扬尘对环境的污染。

记者得知,为保护水资源,缓解北京市用水压力,该厂投资5000多万元,建设 了二级污水处理系统,这是国内第一家采用中水回用的城市热电厂。

另外,该电厂还进行了城市污泥的无害化、资源化处置尝试,对城市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进行干化,干化后的污泥直接掺煤送入锅炉燃烧,实现了城市污泥的无害化处理。

对于生态电厂建设,杜成章认为,燃煤电厂要做到与生态和谐共处,首先要通过努力把对环境的影响做到最低,要用最小的能耗,产生最大的能源供应。“粉尘做到近零排放,二氧化硫做到近零排放,氮氧化物做到燃机的排放水平,二氧化碳运行碳捕集技术,水的污染做到零,其他固体废弃物的污染也可以做到零,这些我们都可以做到,发达国家的燃煤机组也就是这个水平。”杜成章对记者说。

后记:北京市发改委能源处副处长王玉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严格意义上讲,使用化石能源为主要燃料的电厂都不能称为生态电厂,可以说是清洁电厂或环境友好型电厂。他认为,尽管有些企业使用燃气发电,排放很低,但毕竟还是有一定排放。“我们每年都对火电厂做能源考核,一个是度电煤耗,一个是今年比去年的煤耗下降幅度,这两点北京的几个电厂都是在全国领先的。”王玉明表示。

华能大坝电厂

幸福,在华能大坝电厂,可以用心感受,可以用手触摸,洋溢在心,扑面而来。在这个戈壁滩上的“老电厂”,两千多员工过着让宁夏发电同行羡慕的生活。华能大坝电厂为何迸发出如此耀眼的魅力?源自在奋进中享受到的——幸福。

幸福在哪里?幸福在心底的温暖中洋溢,在诗意的生活中滋长。“幸福在每天每刻平凡的生活中,在尽心尽力过日子的愉悦中,在心怀感恩和热爱中”,华能大坝电厂厂长白俊说。

幸福从何来?幸福从实现自我价值而来,从尊重每个人的劳动而来,从兢兢业业干事业而来。“幸福从创业开始,在创业的过程中体验,在不断超越中升华,在奉献中享受”,白俊说。

幸福如何常新?幸福是一种不断变换的滋味,幸福常新,在于有美好的精神家园,在于与时俱进的精神追求,在于不断创新的企业文化。“幸福常新,在于每位员工激情做事、光彩做人,在于不竭的文化源泉浇灌”,华能大坝电厂党委书记王海生说。

幸福在哪里

——温暖,诗意地生活

幸福,不仅是感受,而且是建立在“硬指标”的基础上的。那么,大坝电厂的幸福“底气”在哪里?在火电行业集体“过冬”的背景下,拥有4台30万火电机组、2200多名员工的大坝电厂“底气”足不足?

曾经占到宁夏电力装机半壁江山的大坝电厂,早年间的“底气”自不必说,但是,近年来周围高参数、大容量火电厂竞相投产,不断挤压大坝电厂市场份额。既要应对“寒流”,又要应对残酷的竞争,大坝电厂从容沉静,左冲右突,到今天,依然保持建厂20多年来连续盈利的记录,并且预计到年底,今年的机组利用小时达到7300小时,在宁夏地区首屈一指,在华能集团公司也是名列前茅。这,就是底气。

有了良好的业绩底子,方可谈幸福,否则,“没面子”。“面子”,就是幸福的一部分,“面子”是每一个人的,也是“大家”的。这个“大家”,就是大坝电厂这个大家庭。当然,只有实实在在的好生活,才能有光彩照人的“面子”。所以,首先要谋划好、实现好“大家”的生活。

怎样谋划好、实现好“大家”的生活?“我们要创造一种和谐、温暖的氛围,让大家幸福地生活在电厂”,白俊说:“只有这样,员工才会有认同感和归属感,才会积极融合到整个集体中,形成强大的战斗力。”

战斗力的体现之一就是把戈壁滩变成花园。大坝电厂坐落在青铜峡市大坝乡牛首山下,刚建厂时,山风凌厉,飞沙走石,满目荒凉。“这里的地名叫三棵树,实际当时一棵树的影子也没有,戈壁滩上只有零星的几棵骆驼刺”,王海生说:“员工生活区楼房刚建起来时,一场大风,竟然把一户员工家的阳台掀掉了。凭着我们坚忍不拔的努力,一点点改善着环境,随着绿化工作的不断推进,这几年,电厂的小气候越来越好,大风在我们这儿也低下了头。”

在风起之地的牛首山口俯瞰,大坝电厂花团锦簇,郁郁葱葱,在蓝天白云之下焕发出盎然生机。大坝电厂生活区街路齐整,洁净有序,俨然一个现代化小镇。这里的每一棵树、每一根草,都凝结着大坝电厂人的心血和汗水。建厂20多年来,大坝电厂仅绿化一项投入就达2000多万元。今天,大坝电厂的绿化队依然辛勤耕耘在这片土地上,呵护着绿色家园,继续扩大绿色版图。

在绿树环抱的高大建筑中,大坝电厂体育馆、游泳馆、图书馆人气最旺,最受员工欢迎。体育馆是西北电力系统设施最好的专业化体育馆,今年8月,集团公司西北区域羽毛球比赛就在这里举行,大家对大坝电厂把大事做完美,把实事做精细的精神赞叹不已。游泳馆不仅是员工休闲锻炼的场所,还是山东省游泳队常年集训的基地,即使在大雪纷飞的严冬,泳池水温依然保持适宜游泳的温度。

“大家”温暖,“小家”更要温馨。大坝电厂不但在厂内设有生活区,而且在宁夏首府银川市设有生活区,员工一般都有两套房,工作时间在电厂住,休息时间在银川住,厂里配备了16辆大客车,接送员工,甚至连座位都为员工排好了。由于私家车不断增加,厂里不断扩大停车场,在车位旁边栽种各种花木,“让员工上班停车时有个好心情,下班开车时忘记疲劳”,王海生说。“大家”是由每一个“小家”组成的。每一件小事,都是为了“小家”,透着细心与关怀,使员工倍感“大家”的温暖。

一件“白厂长捅马蜂窝”的小事在大坝电厂广传为美谈。今年夏天,一名员工家窗户外面出现了一个马蜂窝,并且越来越大。这名员工不敢开窗,楼下的小路也“路段人稀”了。这名员工想捅掉这个“堡垒”,但是蜂窝离地面太高,弄不好要伤着人,怎么办呢?厂里网站论坛上出现了这名员工求高人指点的帖子。帖子刚发出来不久,这名员工下班回家后发现,自家楼下停着一辆消防车,正在纳闷时,发现消防队员整装上阵,用高压水枪将那个特大蜂窝清理了下来。后来,经询问,才得知是厂长白俊打电话协调,请消防队过来处理这个让人心惊胆颤的“堡垒”的。

房子、车子、票子、孩子、面子,是每家每户生活的基础,是企业稳定的关键,是企业走向世界一流的推进器。“一个单位,一个家庭,要想着法子把日子过好。过好日子,就要有好领导、好家长和好的愿景,这样才会过得有劲头”,白俊说。

幸福从何来

——创业,执着地前进

幸福从何来?“归根结底一个字:创。创字写时笔画简单,做起来非常难。创字左边是一个‘仓’,就是市场,右边是一个‘亅’,就是镐,就是人发挥主动性和创造力,从市场要来资源,从创业中得到幸福”,白俊说:“我们争取每年向前一大步,年年不停步,2000多人的老厂,没有连年上台阶的气魄,会被动难行的”。

创字当头果实甜,而为果实提供滋养的根是苦的。什么最苦?为煤辛苦为煤忙,为电辛苦为电忙。和同行的电厂一样,大坝电厂最难做的工作也是煤和电。今年以来,大坝电厂已经压缩燃料成本4亿多元。难做的工作为什么还能压缩成本?

宁夏是全国重要的煤炭基地之一,大坝电厂应该是“站在煤堆上的电厂”,不愁买不上煤。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由于煤炭外销价格的吸引,宁夏煤炭大量外调,致使境内火电厂都“吃不饱”。同样,大坝电厂重点合同煤兑现率不到70%。“这就需要我们开创新路子,广开煤源”,大坝电厂副总工程师陆志民说:“到目前,我们有20多家供应商供煤,好处是,我们得以保量、提质、控价、降耗。”为了买煤,燃料部的员工三过家门而不入。

千辛万苦买来的煤,进厂更是宝贝疙瘩。今年夏天,煤场像座火焰山。西北的大太阳无遮无拦,烤得大地要发焦,煤场地面温度达到50多摄氏度,煤场管理人员要在煤堆上一站一天,穿着厚底鞋脚板还是发烫。有一位员工发现,穿着厚底雨靴可以稍减脚底酷热,进而有员工又发现往靴子里浇冷水可以降温。结果,一个夏天下来,不少人得了脚气病。苦夏难熬,严冬更难熬。今年春节期间,大地封冻,呵气成冰,煤运来之后,火车皮翻个底朝天,也卸不下一粒煤块,什么钢钎、十字镐、铁榔头,办法用尽了,也无济于事。“只好雇挖掘机卸煤。特别是大年三十那天,我们一直在煤场卸煤,零下20度啊,风像刀子一样,我们硬是完成了任务”,陆志民说:“正是因为我们有充足的煤,有靠得住的设备,机组利用小时才遥遥领先。”

机组利用小时高,还要靠营销。“我知道,营销口的同志一肚子苦水,经常鼓励他们。”白俊说:“但是,市场上的一些问题,要忍。”陆志民把营销工作的秘诀总结为四个字:忍、辱、精、敬。“要有超常的耐心,和调度一遍一遍沟通,受到不公平待遇时,要看淡一些,但是工作要精细,敬业为本”,陆志民说:“不仅是营销口在全力做营销,全厂也在营造‘大营销’气氛。”

过硬的还是工作水平,宁夏电力公司总经理崔吉峰感叹:“华能大坝电厂关键时刻顶得上、调得起、靠得住,不愧是名牌电厂。”当然,机组利用小时7300小时,显示的就是综合实力。在7300小时的背后,有一支精良的检修队伍,这支队伍已经走出电厂,转战西北,为大坝增添可观的收入。“去年检修收入是3500万元,今年能达到3800万元”,白俊说。

幸福如何常新

——文化,不竭的源泉

如果说创业是幸福的根,那么文化就是滋润大树的源泉。白俊说:“大坝电厂人多,人才也多,人才是大坝电厂发展的根本,艺术人才更是凝聚电厂人心的一股不可或缺的力量。”

大坝电厂出诗人。在宁夏文艺界,大坝电厂有赫赫有名的诗人、小说家、书画家、摄影家。田永安就是其中的一位,最近刚刚双喜临门——当选吴忠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考取国家二级导游证。田永安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没有江南的秀美∕没有稻花的飘香∕在古峡的一隅∕一座光明之城拔地而起∕我就如一个忠诚的卫士∕在这里守望光明……而当我站在群山之巅∕遥看雄伟的厂房∕倾听电流的强音穿透时空∕点亮万家灯盏∕我的血会沸腾∕我的梦会张开硕大的翅膀∕在湛蓝的天空翱翔……“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心声,是全厂2200多兄弟姐妹共同的心声”,田永安说:“我们厂建厂之时,大都是年轻人,风华正茂,到现在,都成为年富力强的中坚力量,大家把厂当作了家,深深地爱着她。”

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就是感情,就是爱。企业文化的载体,就是群众活动。“去年一年,厂里就为职工组织了6场文艺演出,举办了6个项目上百场职工健身系列竞赛,还组织了各类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技能培训,举办了摄影、书画展、手工艺作品展等活动”,田永安说:“一个企业如果没有文化底蕴,就没有持续发展的后劲,培育企业文化就是培育企业发展后劲。”

自2005年起,大坝电厂就全面启动企业文化塑造工程,到2008年,逐渐形成了“戈壁明珠”文化体系。何谓“戈壁明珠”?不仅仅是指发电企业,不仅仅是指电厂的环境,其内涵主要是反映大坝人的“精、气、神”,体现大坝人艰苦创业、不懈追求、温暖社会的“明珠精神”。大坝人希望,企业文化就像“明珠”,引领方向、凝聚人心,用共同信仰照亮心灵,指引企业前进。“企业文化不是管理方法,却是形成管理方法的理念;不是行为方式,却是导致行为的动因;不是工作服务,却是工作服务的态度”,王海生说:“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大坝电厂在安全生产、节能降耗、科技创新、树立形象等方面有了很大的转变。”

转变,主业最能说明成果。2009年,大坝电厂提前一天完成年预算发电量的100.6%;2010年,提前78天完成了发电任务,年总发电量达到了80.46亿千瓦时,完成年预算发电量的120.46%;2011年,提前47天完成发电任务。

“在同样的环境等条件下,大坝电厂要领先,要相对站在一个更高一些的平台上,尽显我们的优势”,白俊说:“我们要为华能集团公司在宁夏发展构筑坚实支点,保障员工快乐工作、幸福生活,支持公益事业,保护生态环境,为社会和谐发展添砖加瓦。”

华能福州电厂

“我们有一个绿色的梦,那就是创造绿色电力,我们在发展的同时,和地球上的生灵共享同一个地球。”这是华能福州电厂《2012年度环境报告》中的一句话。———题记

远近闻名的芦际潭森林公园,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知道,2004年之前,这里只是华能福州电厂的液态排渣灰场———五竹灰场。记者从电厂出发驱车5千米就到达了五竹灰场,700多米长的两级堤坝,已经不见当年的场景,如今的灰场已经成为一片水草丰盛的牧场,站在大坝上,白鹭纷飞、牛群啃草,田园风光尽在眼前。

“这里到处都是农家乐,我们在灰场底部采取了土工膜防渗措施,现在主要任务是定期检查灰场安全和防止偷挖灰渣。”华能福州电厂策划部主任刘明奇说。

华能福州电厂厂区面积约115万平方米,绿化面积占40%以上,三期工程动工之前,电厂将施工区域内原有的上千棵树木移栽,工程完成后又全部回栽。漫步电厂,可见绿树成荫,碧草如茵,繁花似锦,喷泉如链,就像一座大花园矗立在闽江之畔。

节能减排的多个第一

此起彼伏的丘陵地貌,纵横交错的大小河流,加之温暖湿润的气候,使得长乐这个面朝大海的小城山清水秀,风景如画,而华能福州电厂就坐落在这个大花园里。

华能福州电厂始建于1986年8月,位于福州城区东南30千米处的长乐市,距离闽江入海口约34千米。该厂6台机组分为三期建设,一期2×35万千瓦亚临界机组于1988年投产,二期2×35万千瓦亚临界机组于1999年投产,三期2×66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于2010年投产,总装机容量为272万千瓦。

“我们3号机组发电标煤耗、4号机组生产厂用电率都创过35万千瓦机组全国纪录。”华能福州电厂策划部节能专工陈信强自豪地说。在这个老电厂27年发展中,有两件大事值得自豪,第一件是2006年3号机组(35万千瓦)发电标准煤耗299.79克/千瓦时,4号机组(35万千瓦)生产厂用电率3.31%,均创造国内同类机组新纪录;第二件是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这2项全国纪录一直由这2台机组保持并刷新。

2012年,华能福州电厂完成发电煤耗289.93克/千瓦时,供电煤耗303.49克/千瓦时,发电厂用电率4.47%,综合厂用电率5.04%。

在减排方面,华能福州电厂副厂长庄将平表示,该厂在节能减排上的投资已累计将近10亿元。2007年投资2.94亿元用于脱硫改造,仅用10个月时间就完成了4台机组的改造,创造了国内同类工程建设速度最快纪录;2010年,随着三期工程2台机组同步投运脱硫设施,全厂6台机组全部完成脱硫改造,年削减二氧化硫7.7万吨。

2013年1~5月,该厂机组脱硫效率95.75%,设备平均投运率100%,二氧化硫排放浓度小于70毫克/立方米,累计脱除二氧化硫2.4万吨。

2009年,该厂又投资2.7亿元,对4台机组进行了脱硝改造,截至2012年12月,6台机组全部实现烟气脱硝,提前完成政府环保部门下达的工期目标,成为福建省第一个全部完成脱硫、脱硝改造的电厂,三期2台新机组脱硝效率达到80%。2013年1~5月,脱硝综合效率为74.09%,设备投运率为97.93%,氮氧化物排放浓度小于100毫克/立方米,消除氮氧化物0.51万吨。

“每台机组在脱硝进出口、脱硫进出口均安装有烟气在线自动连续监测系统,实时监测脱硫和脱硝设施运行情况,与省环保厅联网。”庄将平对记者表示。

不放过任何一个改善的机会

长乐,名取自《诗经》“长安久乐之义”,是当年郑和七下西洋出发之地。

长乐小城,民风悠然自得,自然资源取之有度,用之有方,纵然工业繁华,亦能融于优美生态之中。华能福州电厂作为福建第二大火电厂,依然能融于这种生态美之中,源于生产规模与环保配套的超前谋划,源于环保资金投入的毫不吝惜。

华能福州电厂于2011年拆除了1、2、5、6号机组的脱硫旁路,成为福建省第一个拆除脱硫旁路的电厂,2012年又将3、4号机组脱硫旁路烟道全部拆除。

作为全国16个大气汞污染控制试点单位之一,2011年10月,该厂完成了汞监测设备的安装调试,成为全国首批完成汞监测安装调试的电厂。目前,在线监测烟气汞排放量平稳,1号机组总汞浓度平均值1.3微克/立方米,远远低于国标30微克/立方米的标准。

除尘方面,该厂机组电除尘投运率100%,平均除尘效率99.67%,

烟尘排放浓度小于22毫克/立方米。燃煤含硫率小于0.8%,煤场由条形煤场改为3个全封闭圆形煤场,设计储煤量为每个18万吨。

污水处理方面,该厂设有工业废水处理设施和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各一套,把回收的废水处理后用于煤场喷淋、捞渣机补水等,实现了工业废水的零排放。机组冷却水采用闽江水直流冷却,夏季温差小于8.4摄氏度,冬季温差小于13.8摄氏度。

另外,该厂炉底渣、干灰、脱硫石膏等固废100%综合利用。在脱硫改造可研阶段,就与相关单位签订了供应脱硫石膏的协议,脱硫石膏使用率达到100%。将粉煤灰充分应用于制砖、水泥、建筑行业,实现粉煤灰综合利用率100%。

一个老火电厂的新梦想

“筹岐村,曾名铁岐村,王、陈、阮、管等13姓群居于此,和睦相处,亲如一家……”这是屹立在长乐市筹岐明珠花园小区门口一块名为“思源台”的巨石上的铭文,由筹岐村中有文化的长者撰写。

筹岐村原来位于华能福州电厂周边,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长乐市实施了筹岐村整体搬迁工作。华能福州电厂结合自身三期工程积极配合,投资8.3亿元,建设了14栋31层和4栋18层住宅楼,并配备了幼儿园、活动中心、商铺等公共设施,顺利完成了1080户3500多人的整体搬迁。2012年底开始,村民陆续搬迁至新房。

“多年来,在环保以及其他很多方面,华能福州电厂始终是全省火电厂的标杆。”福建省环保厅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

该人士认为,生态电厂要满足这样3个标准:一是对污染物的排放控制要自我加压,要比国家标准严格,而且要持续稳定;二是产生的废物要资源化、循环化利用,比如余热、煤渣的利用;三是厂区建设要符合生态的标准,并且与周边的群众和谐相处。而这3点,华能福州电厂无疑都是做得最好的。

庄将平认为,生态电厂要与所在地的景观融合,“景观融入很重要,我去日本火电厂参观,看到不少电厂的建筑物,如烟囱、锅炉等高大建筑物进行了景观装饰,看起来或像市政建筑,或像宾馆,减少了工业的味道。日本的市中心也有不少电厂,但是大部分做的很精致,努力与当地的景观协调。比如有的在高压线塔上养鸟,有的把烟囱装饰成为纪念碑等,目的是做到环境友好和谐,打消公众的误解和疑虑。”

将烟囱彩绘成北京奥运会的祥云火炬,远远看去,火电厂的刻板印象大为改观,这是华能福州电厂改善整体环境的新尝试。

面对环保的新要求,机组负荷调度对华能福州电厂的减排指标完成情况至关重要。因为在低负荷情况下,烟气温度低于催化剂保护温度(315摄氏度)时,脱硝设施就会自动退出。“发电机组的上网调度要进一步优化,机组出力负荷关乎脱硝的效率,因此要多让低能耗、低排放的机组发电,才有助于更好完成减排指标。”福建省环保厅有关负责人对记者说。

后记:福建并不是火电大省,30万千瓦以上火电机组只有34台,而华能福州电厂就占到了6台。作为上世纪80年代建厂时就进厂工作的老员工,庄将平对于生态电厂的认识是:电厂要减少对厂区外环境的冲击,不能给人以浓烟滚滚、废水排放、机器轰鸣的印象,要在各项减排任务和指标上自我加压,要与周围的居民、水、空气、土地等和谐共处。

华能华家岭风电场

华家岭,中国革命史上一个神圣的名字。1936年10月的华家岭战役,是红军长征途中最后一场战役。这一战,董振堂率领的红五军团与国民党胡宗南部队激战两天一夜,确保了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在会宁胜利会师后向陕北安全转移。

这块被先烈热血浸润过的土地,在沉寂70余年之后,因为光明的梦想,又一次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光明的种子

华家岭隶属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干旱缺水,自然条件十分恶劣。

新中国成立以来,扶持定西地区经济发展,关怀生活在这片贫瘠土地上的人民,始终是党中央高度重视的问题。作为华能集团驻甘企业,华能甘肃公司也始终没有忘记履行社会责任的神圣使命。

几经考察,多方论证,甘肃公司最终找到了理想的答案——利用华家岭风能资源,建设风力发电场。通渭县是国家电监会对口帮扶的贫困县,2008 年底,甘肃公司在国家电监会的引荐下,与通渭县政府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在甘肃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11年10月,甘肃公司华家岭风电一期49.5 兆瓦工程项目获得核准。华家岭风电场位于通渭县城西北约30 公里处的华家岭地区,场址西邻定西市安定区,北靠白银市会宁县,场区80米高度年平均风速为6.43米/秒,平均风功率密度为275 瓦/ 平方米,风功率密度等级为2 级。风电场一期工程安装24 台单机容量2 兆瓦及1 台单机容量1.5 兆瓦的风力发电机组, 设计年上网电量为1 亿千瓦时,有效利用小时数2020 小时,工程静态总投资约为4.3 亿元。

迎风绽放的花朵

华家岭风电项目是华能集团继参与酒泉风电项目开发以来,在甘肃省发展的又一个风电项目,是集团公司两个效益型风电项目之一。 2012年5月9日, 工程正式开工建设。

华家岭风电项目地处高寒地区,平均海拔2400 米,地质条件差,建设环境非常复杂。加之风机设备单件重量大(机舱重85 吨)、构件长(叶片长52.5 米),造成了运输难度较大。项目所在区域物资缺乏,所有施工材料都需自山下运输。面对工期紧、任务重,施工条件艰苦,大件运输环境差等重重困难,甘肃公司总经理王力军十余次亲临现场检查指导工作。华家岭风电公司总经理王富前带领项目部,开展了“大干60 天,确保里程碑目标全面实现”活动,同时提出“奖优罚劣”、“奖科学高效,罚违章怠工”的激励措施,得到参建单位的积极响应。

从浇筑第一台风机基础开始,项目部工作人员全部取消周末假日,吃住在现场,坚守在工地。晚上集体加班整理内业,盘点白天工作情况,安排次日工作重点,使现场安装顺序和设备到货安排科学合理,交叉作业协调顺畅。

由于是在山顶上工作,大热天也得穿上厚厚的户外服。工程部全体人员租住在老乡的简易小楼里,五张高低床,十人一间屋。采访期间,笔者碰上了几位相识的同事,去年还是肤色白晰的姑娘、小伙,如今脸上都挂上了一层淡淡的古铜色。

负责现场安全的专责赵永忠早上检查完施工现场后,往往就错过了午饭,而下午还得至少再用4个小时才能走完一圈,他感慨地说:“施工现场高峰期有十多个施工队伍,至少500 多人,上百台大型机械,安全管理的压力很大,可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工程部主任刘少文,感冒咳嗽一个多月,始终顶着高烧坚持上班;总经理助理白小元,崴了脚还坚持天天在现场跑……

通过项目组全体人员大干60 天的艰辛努力,进度在一天天赶上去,质量在一天天提起来,目标已在眼前, 胜利近在咫尺。

百姓的笑脸

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2012 年12 月30 日,华家岭风电一期机组全部通过240 小时试运行,正式并网发电。

由于大力推进设计优化,从严控制工程造价,加强现场管理,加快施工进度,华家岭项目顺利实现了当年开工、当年投产发电的预期目标。项目建设工期短、单位造价低于8000 元/ 千瓦,经济指标优良,成为华能集团山地风电标杆项目。此外,由于项目建设采用了国内先进设备管理模式,建成后25 台发电机组只需要10 个人管理,有效降低了企业管理成本。

风电项目的建设,也让华家岭的山乡迸发了活力,充满了朝气。华家岭乡党委书记董树德介绍说,为了确保这个项目的顺利实施,乡政府提前介入,利用多种方式向百姓宣传建设风电的好处,打消了群众的顾虑,许多群众围绕风电项目,做起了“风电”生意。

新站村一名姓张的农民将家中的院落提早修缮一番,租给了一个项目部;一些人将临街的房屋临时改造成铺面,开起了小饭馆和招待所。一些“消息灵通人士”早早就购置了拉水车辆和施工机械,陆续租给工程队使用。在架设高压线路的施工现场,一位来自老站村的农民说,他们夫妇两人在风电工地打工已经快两个月了,每人每天能挣到120 元钱,已经挣了6000 多元。“俺们居住在深山区,交通不便,以前很少外出打工,但仅这两个月,就在家门口挣到了全家一年的口粮钱”。

华家岭风电项目一期工程投产后,预计年平均上缴利税约700 万元,将对扶持通渭县脱贫致富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此外,该工程还被列为央企与贫困地区合作双赢,实现环境友好、生态友好目标的示范工程。

放眼望去,华家岭山岭间一排排伟岸的塔架方阵,仿佛又让人看到了当年的英雄军团。那巨大的风机,正承载着陇中人和华能人的期望,把当地人的梦想化为现实。

华能平凉电厂

“斗星高被众峰吞,莽荡山河剑气昏。隔断尘寰云似海,划开天路岭为门。”前人曾以这样的诗句来描述崆峒山的峭拔峻美。而今,“寻找中国美丽电厂”的脚步也行至这崆峒山下、泾水河畔,只因此处矗立着一座与崆峒山一般兼具北雄南秀风姿的现代化火力发电厂——华能平凉电厂。

目前,华能平凉电厂投产运营6台机组,总装机容量252万千瓦,是甘肃省目前装机容量最大的火力发电厂,也是甘肃电网主要电源支撑点之一。电厂一期工程4×300MW机组于1998年8月正式开工,分别于2000年、2001年、2003年建成投产。其中,3、4号机组首创西北一年内高标准、高质量实现两台30万千瓦机组“双投”的先例。二期2×600MW超临界空冷脱硫燃煤发电机组于2008年开工建设,2010年2月7日、3月21日5、6号机组相继通过168小时满负荷运行。三期工程计划建设两台100万千瓦机组,目前正在进行前期工作。

步入电厂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生机盎然的绿地,然后是电厂的行政楼,其后面就是在火电厂最常见的发电机组和冷却塔。然而,让人好奇的是,在一进门的草地上方有两个横贯整个电厂的管道,如白色的飘带,既有现代化气息又透着些许神秘。经介绍才知,这是平凉电厂刚于去年完成的供热改造工程,亦是落实企业责任的一项重要的节能工程。

甘肃省平凉市是一座历史古城和旅游城市,也是甘肃新兴的能源化工基地。平凉市每年的采暖期达五个月,在华能平凉电厂供热改造工程集中供热之前,该市城区供热主要依靠210台分散的小锅炉,资源浪费严重,供暖效果差,不利于环境保护。为了落实建设“小康、和谐、文明、生态”平凉的发展目标,平凉市把以华能平凉电厂供热改造工程为主的平凉城区热电联产改造确立为2012年“十大工程”之一。

对于平凉电厂供热改造工程带来的城市变化,平凉市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马千里曾评价说:“工程的投运使平凉中心城市全面告别了燃煤供暖小锅炉,极大解决了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粉尘排放问题,与项目实施前相比,每年可减少燃煤43.1万吨,减排烟尘55.5吨,二氧化硫510.3吨、二氧化碳73.4万吨,极大地改善了大气环境质量,提升了城市品位。”

此外,作为国有大型火力发电企业,华能平凉电厂在为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电能同时,也主动承担减排责任。2007年,该电厂在国家没有安排脱硫改造的情况下,主动投资2.3亿元对一期4台机组全部进行了烟气脱硫技术改造,开西北地区火电企业一年内完成4台30万机组脱硫技改之先河。对于脱硝工作,平凉电厂确定采用技术较为成熟、脱硝效率较高的催化还原脱硝工艺(SCR),并已筹措到开展前期科研以及环评工作的专项费用。目前5、6炉SCR区所有安装工作全部结束,氨区在2012年11月18日顺利进氨,系统已调试结束,目前正式投入运行,1-4号机组将于2013年相继完成。

走到冷却塔的后面可以看到,在一座白色的名为“中水综合楼”的建筑一侧,挂着一条“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将是环境破坏后悔恨的泪”的红色横幅。随行的工作人员给我们介绍道:“平凉电厂在保证废污水达标排放的基础上,采取梯级用水方式,提高了废污水回收利用率,废污水外排量已降至投产初期的1/3。在二期2×60万千瓦扩建工程建设中,机组工业用水采用城市中水及一期机组废污水经深度处理后作为补给水,不再新增新鲜用水,在实现机组废污水零排放的同时,有效降低了平凉市废污水排放率,保护了泾河流域的生态环境。”

凭高眺望漫漫泾河,遥想自古以来这条流域不仅兴旺了农业,也给流经之地留下了许多文物古迹。而从这里蓬勃发展起来的平凉电厂,在保证生产发电、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在默默无闻地用实际行动保护着这里的生态环境。

华能长春热电厂

 

8年前,中国著名摄影家卢广曾拍下这样一幅相片,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上,一个衣着破旧的孩童趴在一扇锈迹斑斑的铁门前凝望远处的电厂,灰暗的色调下远处的电厂仿佛伫立在世界尽头,高耸的烟囱在向阴霾遍布的天空排放着烟气⋯⋯

2012年的春天,生活在中国东北平原腹地的居民,看到的则是这样的场景:在一条平整宽阔的水泥路上,一位健康活泼的男童开心地骑着玩具车,不时停下脚步,看着这座与他家一墙之隔的电厂,阳光下蓝白相间的洁净厂房、高耸的烟囱冒着净化后的白气,厂区内处处芳草如茵、鲜花盛开⋯⋯

这就是华能长春热电厂,吉林省“十一五”期间落实节能减排工作的重点项目,吉林省首批脱硫、脱硝双投入的火电厂,也是吉林省首个投运脱硝系统的电厂。作为投产仅3年多的年轻发电企业,长春热电厂始终秉承“服务于民,造福社会”的宗旨,坚持履行国有企业的神圣使命,全面实施绿色发展行动计划,以建设节能环保、环境友好型企业为己任,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和技术革新,投资3.5亿元与主机同步投入脱硝、脱硫、电除尘等环保装置,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华能“绿色公司”理念。

彰显责任甘当环保排头兵

长春热电厂一期工程安装2台35万千瓦超临界燃煤热电联产机组。作为华能在吉林省最大的热电联产企业,长春热电厂在助推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始终不忘履行环保责任,积极参加“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主动加快节能减排步伐,提前兑现对国家和社会的承诺,同期建成锅炉等离子点火、除尘、脱硫、脱硝等设施。其中电厂脱硝工程于2008年9月28日正式开工,建设过程中,该厂面对冰雪灾害影响、施工场地紧张、设备交货迟缓等严峻形势,克服了首台超临界35万供热机组脱硝工程无经验借鉴、新技术课题多、专业人员缺少等诸多困难,在确保一期工程建设进度的同时,与参建单位一起深分析、勤研究,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险重难关,提前一个月顺利投运了脱销装置。

长春热电厂自投产以来,累计发电近79亿千瓦时,各项技术指标排在吉林省内同行业前列。环保装置投运率均为100%,电除尘效率为99.8%,脱硝效率达到52.4%,脱硫效率达到91.21%,均高于设计值;累计减排二氧化硫20035.59吨,氮氧化物减排量6266.88吨。电厂顺利通过了国家环保部、省环保厅的污染物减排核查,2012年2月通过国家环保部的环保专项验收。

诚信至上莫教烟尘染恒心

为确保脱硝系统满足环保要求,长春热电厂从源头抓起,严把燃料采购质量关,积极与矿方沟通联系,购买低硫、低氮、高热值氮的优质褐煤,同时强化检修、运行管理,锅炉专业制定降低氮氧化物排放浓度技术措施,通过科学、合理、充分调整锅炉燃烧方式,有效降低了氮氧化物排放浓度。

该厂2台机组共配置脱硝分析仪表8套,每台分A\B侧出入口,采用美国赛默飞世尔科技提供的美国热电产品,进口为42I,出口为17I,由于检测仪表采用稀释法,对仪表探头及环境的要求比较高,同时新设备、新技术在投运初期故障率较高。电厂工作人员坚持24小时实时监测,通过对脱销仪表实施细检查、勤维护,请专家指导、加大技术革新、完善运行环境等措施,使得设备故障率明显下降,实现了仪表精准、稳定的技术要求,得到省、市、县相关部门专家的认可和好评。

该厂不断自我加压,提高合格标准,从技术层面严格要求。积极探讨对现有设备进行改造的可行性,对DCS组态及加氨自动的改善,并针对脱硝CEMS仪表特点制定了脱硝CEMS巡检记录,增强CEMS维护力度,保证脱硝系统的稳定运行,保护春城日益珍贵的纯净空气和蓝天白云。

危难关头敢与流火争短长

《五行志》上说:“西方属金,烈日烁石,流沙千里。”西游记中的火焰山,就是以地处我国西部的新疆吐鲁番盆地克孜勒塔格为原型。可是就在距离吐鲁番万里之遥的长春——这个本应清凉宜人的避暑胜地,却有一群人长期坚守在摄氏50℃的高温下工作。

长春热电厂检修部锅炉点检班组就是这样一群人,他们每天需要对锅炉脱硝供氨管路、吹灰器、稀释风机、管道阀门等设备进行定期巡检。在一次例行检查中,检查人员发现氨区流量计管座接头处发生漏泄,且漏点在不断增大。由于氨气属于易燃、易爆、有毒性危险气体,浓度达到一定范围时将发生爆炸。

险情就是命令,厂领导迅速赶赴现场、靠前指挥,在脱硝供氨管路平台摄氏50℃的高温环境下,展开了与时间的赛跑。抢修人员戴着厚重的防毒器械,施工几分钟就汗流浃背,十几分钟就会感到呼吸困难。为尽快完成抢修,确保附近村民以及国家财产的安全,抢修人员进行轮班制,两组抢修人员每十五分钟进行一次轮换,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了漏点的处理。事后,该厂将流量计紧固螺纹处单密封材料更换为生料带和耐腐蚀密封胶的双重密封,有效增强了密封性能,减少了漏泄机率。

胸怀大局留得青白满人间

长春热电厂在脱硝电价补贴政策尚未出台,脱硝电价补助试点政策未惠及吉林省的情况下,面对吉林地区发电企业年度平均负荷率仅为55%、年亏损1.2亿元的严峻形势,胸怀环保大局,多方筹措资金3195.6万元,通过加强对脱硫、脱销系统的运行维修,实现氮氧化物减排3483.48吨,二氧化硫减排1298.9吨,取得了显著环境效益,充分发挥了吉林省节能减排主力军的作用,为吉林省完成“十一五”主要污染物减排做出了积极贡献。

电厂同时积极推进脱硫、电除尘等项目的改造工作。为了进一步减少锅炉烟气中二氧化硫、烟尘的排放,按照吉林省环境保护厅有关会议精神及要求,该厂自筹资金700余万元,于2012年7月31日分别实施了1、2号机组旁路挡板的封堵工作,有效降低了二氧化硫排放浓度。电厂还通过开展技术攻关,有效解决了影响脱硫运行稳定性及效率的瓶颈问题。通过实施指标竞赛、燃烧优化调整、机组冷端优化试验等一系列节能降耗措施,机组的主蒸汽参数、真空、排烟温度、制粉单耗等各项能耗指标不断优化,在一年时间内相继以高分通过华能集团公司“两型企业”和“优秀两型企业”验收。

地方省、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对华能长春热电厂环保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省环保厅两次组织主流新闻媒体到厂进行实地采访。2013年3月17日,吉林新闻联播“两会”专题对长春热电厂节能减排工作进行了报道,对华能企业履行环保责任、推进生态建设给予了高度赞誉。

“坚持绿色发展,奉献清洁能源,是华能履行社会责任的宣言,更是华能长春热电厂立企之本、发展之源。我们将以华能创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为引领,不断推进能源技术改造,提高能源转化效益,最大限度减少污染物和室温气体排放,用责任创造价值,用责任赢得未来,为推动地方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谈到今年工作思路,厂长张园果的话掷地有声。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